《海盗电台》的分类算是喜剧,可是又一次的,我看的泪流满面。
如果说前半部我还能没心没肺的哈哈大笑;看到政府取缔了电台之后最后一晚,Count和大家心情悲凉的做最后一次倒数,然后沉寂几秒钟之后的爆发:扯个蛋而已,let's rock,我已经热泪盈眶;那么最后关头船即将沉入海中时,海面上突然涌出大大小小各色打着不同标语的救援船只,我几乎眼泪已经决堤;而还是Count,那个穿棕色皮衣的络腮白胡子胖老头儿,船上唯一的美国佬,和Gavin挑战,不愿做chicken而纵身从桅杆上跃入海中的Count,浮出海面时,请无视我的失态,我已经稀里哗啦了……看到后半段的时候,“至少在我的心中,还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这句歌词不停的occur to me。
心中似乎被深深掩藏的一些地方,被保护或者说被遗忘的地方,又渐渐的清晰起来。
我也不知为何有这种感觉,但它似乎和我的神经相连,不停的持续的摧残我的泪腺……只匆匆看过一遍,海盗电台的每个人都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穿细格子衬衫套头毛衫,纤细瘦弱英伦范儿的carl,用laica m3相机拍船上的事情,见到心仪的女生满脸羞涩;可怜兮兮的结婚17个小时老婆就跑了的simon;有范儿到不行的,全英最牛逼djGavin;低沉神秘的午夜帅哥mark,还有他的无敌泡妞1vs30秘籍:HOW ABOUT IT THEN.;笨到不行傻的可爱的,稀奇古怪描述耶稣而不直接说“上帝之子”的Thick Kevin;胡子邋遢的专做午夜节目的怪老头Bob;冷静绅士的头头Quentin;蕾丝边的厨师,还有好玩的胖子Dave,以及我最爱的皮衣老头儿Count……印象最深的场景是那些听众热烈愉悦的眼神,扭动的腰肢;最后的单身之夜的狂欢;沉船之时Gavin颇有泰坦尼克遗风的最后的演播;怪老头bob在水中看着他心爱的黑胶唱片们翩翩飞舞……这是一部看的很“爽”的电影,爽到想不停的连着说那个被禁锢的"F word",爽到部长连身大骂ass ass时的浑身颤抖,我得承认它是一部很会抓g点的电影,2个小时的过程中看的人一遍又一遍的高潮。
你最近活的很郁闷吗?
或者你心中也有些什么被深深的藏着,或者你只想单纯的“爽”一下,甚至是,你想练习英语口语的话,看《海盗电台》吧……就让我们在rock 'n' roll里再一次找自己。
提示:全部字幕上完之后还有一个场景
【按】大半是摘抄,那天弄好不知道放哪儿,索性作罢,刚才不下心又找到了,就来贴上一帖。
看完片子,不爽,于是挑了豆瓣前五页三星以下的评论,不多,却都说的挺靠谱,且有人妙语连珠。
四星五星的,姑且认为大家都太渴也太可怜了,人家海盗电台有人说fuck,我们只有HX的豆瓣电台和充斥着阳痿广告的电台,奶奶的,于是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
或者,是一种情结的满足,于是真觉得有意思。
所谓爱上别处的生活,爱的不是某种生活,而只是别处。
那艘船就是他们的别处。
我的观点如本文标题,有些镜头还是很漂亮的,摄影和剪辑都有出彩的地方,音乐就不用说了(只是挑一些牛逼的老歌串串,有一亿人可以做到)太多恶心的内容了,比如所有正儿八经秀精液的和空不垃圾I love R'nR' die for music的;连青春都不生猛,娘兮兮的。
另外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态度令我很不爽,傻屌崇拜的厉害,搞得我看的时候连性欲都很低落。
“山寨泰坦尼克+粉丝是多么有用啊!
”的结尾,简直就是瞎逼烧钱。
说实话太让我失望了。
不装逼的说,《真爱至上》那样水准的主流温情喜剧我超爱的。
理查柯蒂斯怎么堕落的这么厉害。
生生浪费了我钟爱的销魂老戏骨比尔奈伊。
我是不是该怀疑这部电影不是赞美摇滚的,它根本就是反讽的。
它要说的就是:摇滚除了能让人在麻木的现实中YY一下,爽一把,骗几个妞儿,别的也干不了什么了。
而大家爱的,就是这点精液+精神鸦片,瞎逼崇拜崇拜,再糊弄糊弄自个儿。
不过,有一句台词超爱的,私人青铜老师的“最亮点最英国”点出我的心声:西蒙同学说,老婆跑了我之所以活下来,因为我为音乐而生,我也能为音乐而死。
我正一阵恶心,哪知那个小个子新闻联播说,我为新闻和天气而死。
至少是为天气。
这句台词太英伦太牛逼啦... @摇滚还是失败者大聚会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0778/以下摘自豆瓣评论。
马克用诚然,摇滚这个常和性与酷沾边的词汇,略带神秘而又很难解释清楚,于是乎一大堆的青年蠢蠢欲动,仿佛哥摇滚了就是酷,哥摇滚了那姑娘就那啥了。
from 小角色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伪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67860/昨儿一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摇滚乐是好多人的G点,稍微碰一下就射了”,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的观点是跟摇滚乐沾边的就不是傻逼,但凡有人喊一声“摇滚”,他们准不假思索的喊“万岁”并且痛哭流涕,可能这电影是拍给他们看的,摇滚乐里没傻逼么?
有,多了去了。
from 鲍勃辛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http://www.douban.com/review/2585403/希望有人能告诉我这不电影怎样看才能好看,我现在还坚定的认为把屏幕关掉看这部电影是最好的选择。
from 狩魔猎人 @真让我伤心啊!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7817/摇滚乐来自生活,没有发自生活的情绪只能停在摇滚乐的表皮。
此片的生活在哪里?
在船上?
之所以在船上,正是制作者无法在生活中反映摇滚乐的影响,干脆取巧把故事的矛盾安排在脱离生活实际的船上。
扒掉那层比基尼,剩下的就是瘦骨如柴的肉体,我看着,没有欲望。
此片,煽情来的赤果果,就像类似“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你们欢呼吧。
from 早米庵 @摇滚乐就是文青的潜规则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02126/我们来分析一下此片中比较high的因素:一:大量的老歌儿。
对于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怀旧为什么喜欢摇滚的怀旧青年而言,这就是大量的tits和hips,本能的刺激。
二:以摇滚的名义互相操。
对于当不上骨肉皮以及当过骨肉皮的朋友,这里属于拉近生活距离的手法,就好像毛片儿里虚幻的都是上门送外卖的诱奸主人公,让男的女的都觉得自己也可能赶上一样。
三:打着摇滚的旗号做宁死不屈状。
这个类同于被容嬷嬷扎针,纯粹是自找SM,而且极假。
不过,快到高潮的时候哪管那么多,只管看就是了... from 死人青铜@手淫片儿之一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73887/
在我们现在这个天天有无数作品被被 广 电 总 jv(就这几个字还不让都写出来)阉割的时代,好像能让我们精神为之一震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少了,还好,我们还有电驴,还有curtis及时的为灾区群众送来的《海盗电台》( the boat that rocket)让我们再一次的沉浸在那个追求梦想,自由,和平的世界。
故事其实发展的空间不大,讲述的是一个摇滚独立电台孜孜不倦抗争阴险 英 国 证 符(不让打那两个字。。。
),最后千钧一发被广大善良人民群众搭救化险为夷的故事。
大部分的事情都发生在那艘被作为电台而抛锚在北海的邮轮上,但是邮轮上发生的点点滴滴都被这群帅酷无敌的DJ用电波发送到英国的每个角落,每个英国年轻人的心灵深处。
整个影片里笑料百出,基本上是curtis擅长的英式幽默,笑点其实很低。。。
正好适合我=。
=!
最搞笑的镜头是 quntin台长告知听众,证 符 已经宣布电台违法时,电台里外一片寂静,只有count在给电台的死亡进行倒数计时,而镜头一转,那些封查电台的 官 圆 也正在家里庆祝。。。
气氛悲凉到极点,突然count大喊: only kidding! dudes, letsrock!!! 全国人民疯了,官 圆顿时石化,那个文化部长 顿时暴走,连喊arse! arse!( 这种脏话也说得出来,太不和谐了,赶紧自己和谐自己去!
)影片的最后,当那艘邮轮遇险的时候,背景音乐响起了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忧伤委婉的回响在整个船舱和整个英伦大地,每个听众都在默默地为邮轮上的人祈祷,被水冲散的黑胶唱片破碎的浮荡在水面,仿佛预示给观众这又是一个titanic式的沉船悲剧,而curtis导演也在阴险狡猾的模仿着titanic的经典桥段,比如坚持到最后还为大家播放音乐的DJ,比如男主人公最后时刻又回到船舱深处救人,还有最后大家都聚集在船尾躲避汹涌而上的海水,而且证 符 断然拒绝了这些“叛逆者”求救的信号。
就当大家都以为我们一直深爱了2小时的这些活泼可爱的家伙要葬身鱼腹的时候,突然鸣声响起,雾色散去的海面出现了无数歌迷自发而来的营救船只,顿时阴沉的海边变的五颜六色明亮起来,每个DJ找到各自的歌迷的船只,拥抱,亲吻,欢呼,冰冷的北海也被他们的热情融化。
当最后大家都以为count淹死,这个胖子却随着海浪冲出水面并高呼rock & roll的时候,顿时眼角有一些湿润,自己的很多经历瞬间一下和眼泪冲了出来,生命不止,摇滚不死!
影片在向摇滚致敬的同时,也加入了很多60年代英伦的风格,在那个传奇的colorful年代,出现了无数的传奇的人物,今天他们可能死去,可能妥协,也可能还在同世俗抗争,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在,我们还年轻,还有梦,还会继续传递着他们的不朽的精神,一代一代。
总之在光 电 总 jv无处不在的这个时代,海盗电台是一部及其适合我们这些牛逼,装逼且伪摇着的文艺青年意淫而达到高潮的一部电影,看吧。
PS: 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太强大了完全就是60年代人类音乐精华。
还有。。。
Bill Nighy 这老头已然成精了,又老又妖,原来黑夜传说,这老家伙还硬撑着非要装大尾巴狼绅士,后来真爱至上就开始慢慢露出大尾巴,这次在一群摇滚青年的咸湿夹击下,完全活开了,潮人老爷爷,性感的皮衣!
大爱
听到过太多的那个年代的形容,也看到过太多那个年代的影像记录,总是有种感觉,似乎那个年代的那群人才是真正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着他人。
那个时代中国在干嘛?
God·······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除了阿波罗计划以外,几乎所有我所想得到的元素,在此不一一叙述,对此,我有2个初步感想。
1. 看到他们的碟,我口水直流,一船的唱片,天呐~天呐天呐~~,我觉得自己家里那点还不够他们一抽屉的。
2.明明说这船人是以商业广告的形式支撑运营,但是,我貌似没觉得里面太多广告····莫非藏的太深了,对此我的理解是,咱现在看到的广告上的产品那个时候还没出现过,要是真植入了,那就是穿越了。
另外,又有1个深层的感想:朋克起源于英国,起源于法律体制最完善的国家,这点在电影里也有体现——要找个Bug还真找不到,而这些人不管平时有多punk,思想永远是那么积极,影片中我没看到有纹身的镜头,最多就是抽烟,对待性,他们展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良好的freestyle,对待同性恋,他们也早已接受。
而在此之前,科学家阿兰·图灵却遭到了一贯保守的英国政府的强暴。
想起了地下丝绒,感谢这些名校的教授,是他们盗取了火种(其实用小火苗好点),给我们带来了这40年不息的燎原。
其实朋克,真的只是一个自由的理想,我们在这个理想的驱使下,去寻找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观念。
4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怀着朋克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太多的束缚,让我们只能选择在体制内活动。
另附一则:看完电影后我越发觉得中国是不可能产生朋克的,也不可能真正的朋克起来,原因很多,我们的国土上诞生不了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大街小巷那些染黄毛穿花衣服嘴里叼着根烟的所谓的朋克青年的眼神永远是空洞的,因为他们无法探寻自身的价值,而那些国内的所谓的朋克的摇滚乐队,也只是在玩着所谓标新立异,其实是哗众取宠,对此我一直不觉有任何好感——是的,注意是所有的和朋克有关的乐队,国内的摇滚为什么热不起来,不是因为政府,而是自己没学好本事,技术不到家,糟蹋了摇滚的真正内涵。
这种东西的产生属于厚积薄发一类,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文价值观,没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是无法真正体会这种自由的精神的。
过国内的高校有几所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健全的法律,自由的学术,已经成熟的商业体系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时代才会到来。
[ 新世纪浪迹者,不准出现在这个世纪,不准出现在任何世纪。
]——约翰·梅杰,一九九二年。
一九八九年十月,警方查抄了伦敦最大的地下电台“中央军”。
英国电信监察机构 ICSTIS (独立电话服务管理委员会)下令取消了 0898 和 0836 两条电话语音线路,而这是两条连接着伦敦地区电气音乐举办舞会的特别线路。
你可以把这看成是游戏,也可以把这看成是抗争;总之事情就是这样,对有的人来说生活就像音乐,可有可无,有得听就听没得听就歇着;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听不下去的音乐就好像那些犹如狗屎一般的中产生活,拼了命也难以忍受下去。
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巨量唱片和播放设备,以及在各种公寓里搬来搬去的游戏……这种不法的传统早在遥远的一九六四年“卡洛琳”电台时期就已经存在。
嗯哼,伙计,你知道,“卡洛琳”就是在一艘船上进行着他们的非法播音。
大量非法电台的存在与其是一种娱乐,倒不如说是无法避免的产物,就像 梅杰 首相所说的,在任何时代、任何世纪,国家的官方价值观都不容撼动:我们需要的是整洁的社区,绿草茵茵的城市公园,到处都有的时代广场以及诸如此类的广场以及——以及一心为国效力的爱国主义……这就是国家道德。
明白吗?
伙计,国家道德。
只是你肯定难以相信在这样一个以“国家道德”为荣年代,居然在一九九零年的扫荡中居然查抄出六百四十七家地下电台。
这些电台播放的都是官方电台里很少播放的音乐、古怪的新闻、最新的派对信息……充满着英国建国以来就有的无政府传统……虽然这种玩意儿并不会导致什么人丧生,可就是很容易招来条子们的围观,只是因为很不幸的是它们都不符合国家价值观。
“这可不是开玩笑伙计,会出人命的”,贸工部部长 爱德华·李 先生说。
一九九零年新颁布的广电法赋予了权利机构更大的权利:可以没收属于私人财产的播音设备。
理由之一就是非法电台有可能占用紧急联络信号频道。
不要假设某种不现实的情况出现就可以被称作“乌托邦”,没有 乌托邦,乌托邦 和 国家道德 一样,都属于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自由永远要靠自己争取。
船沉了也没关系不是吗?
将来自然有其他的船,“卡洛琳”沉了,“中央军”散了,都没关系。
还有“Kiss”和“Sunset”,还有其他无数你还不知道名字的伙伴,不是吗?
Radio Rock 的意思是说不是摇滚拯救世界,拯救世界的永远是行动。
一九九三年几十个各地电台成立了“进步党”,与另一机构联合游说国会放弃《刑事诉讼及公共秩序法草案》。
而在另一个地下单位 Spiral Tribe 一九九五年连续半个月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巡回派对中所携带的设备就包括数百吨重的坦克和米格喷气战斗机——当然,它们是用来装饰舞台的“艺术品”。
这事永远没完,知道吧。
昨晚回到宿舍就已经快过零点了,懒懒的,实在不怎么想继续看书,想着看部没什么营养的电影消磨下时间就早早洗洗睡了。
基于这样的原因,才选择下了很久的《海盗电台》,然后出其不意地心澎湃了一把。
“地下电台”是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即使在我们的教育中,地下电台也并不陌生。
举凡海内外,说起地下电台,总是与红色政权、革命、民族解放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同20世纪中叶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共沉浮。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一次去上海广播电台,直播间大门口有荷枪警卫把守,甚为震惊,心想不就是播播新闻报纸摘要,990广播,百灵鸟广播么,又不是市政府。
大人们开玩笑说,如果要占领一个国家,第一件事情就要先把电台给打下来……或许直至互联网诞生之前,电波应该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高效的媒体工具,毕竟不是谁家都买得起二十九寸大彩电,但是路边摊一个调频收音随声听的价钱,比一份新奥尔良烤翅都贵不了几个子儿。
或许故此,空中话语权的争夺战,成了所有战争中另一条至关重要的隐形战线,地下电台象征着彻底而绝对的自由,它可以横越所有洋海高山,所有的铁丝网和禁令,冲破一切阻隔,在空中穿梭传递着信息,因此成为了最具革命性颠覆性的象征符号。
风雨飘摇的革命年代过去之后,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地下电台也理应伴随着烈士们的鲜血与传说共同沉寂,走入博物馆。
但《海盗电台》告诉我们,即便是经济昌盛国泰民安的和谐年代,即便是繁荣似锦的60年代英国,自由永远不是一纸红头文件,一句合法的口号,或者一尊纪念碑那么简单。
60年代的英国人,认为追求自由的需要从来不能停止,更不会伴随着民族自由的实现而走到尽头,还有其他甚至更多的自由需要被唤醒吁求,并用同样的热情与疯狂去追寻,那不一定必须是高尚的,复杂的,形而上的,可以仅仅只是听音乐的自由,听摇滚乐的自由。
在当下自诩自由已经多如高速公路上的废气的和谐社会中,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才令屏幕前的观众心有戚戚然焉。
当然影片鲜艳的色彩,夸张的服饰,经典的音乐,舒缓有致的节奏,轻松明快的调子,煽情的高潮,骨子里的英伦浪漫喜剧范儿,还有那一群有爱又型格的老男人们……都可以是让人爱上这部影片的理由,但总有那么一些其他的,有足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让上述这些因素变得更可爱,才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沉醉在剧情之中,跟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屏息,一起默哀,一起流泪。
对于并不属于,也未曾见证经历过故事所发生的年代的我们来说,海盗电台是一个我们承受不起的乌托邦,它代表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最普世的梦想,无论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点,并能够尊重宽容每个人拥有同样追寻自由的权利,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吧。
海盗电台确实是肤浅的、商业化的、非摇滚精神的、讨巧的、程式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媚俗的,但这并不妨碍我给它打上五颗星。
让我们把摇滚精神留给音乐人,把文艺电影留给影评家们,把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争论留给哲学家们,把实现自由的范畴的讨论留给伦理学家们……然而追寻自由,争取自由,渴望自由的权利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因为自由本是件肤浅的事。
任何一次革新,新时代标志的孕育,无疑都是始于质疑的。
革新出现之前的人们各自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老套的生活方式,习惯的循规蹈矩,服服帖帖地充当着良民。
人们被残酷地散布在空气中,隔着无法感知的屏障。
革新呼唤领袖和自由精神,而人们均有渴望自由和解放的诉求。
我是魔鬼,那么接下来就会有追随魔鬼的你们。
当痞气十足的海盗们拿着话筒放肆地传播摇滚乐,你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鄙夷的表情,而是一个个满心激动的听众。
如果我就是魔鬼,我还怕什么魔鬼,我只需要疯狂地去想去做。
成为领袖的海盗,并没有强制地给你们灌输任何思想,他们仅仅是唤醒你们的自由。
“至于管理者们,不要期待一切会结束。
时代会到来的,政治家们会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好。
但是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总会有自己的梦想,然后梦想变成歌。
今晚的死亡并不重要,就是在一艘破船上的一群丑陋的人,今晚唯一可悲的是将来。
没有梦幻般的歌曲,因为被禁止歌唱。
但是请相信,他们还会继续写歌,还会歌唱,那将会是世界的奇迹。
”政府的干预和恐吓并没有中止海盗的疯狂,他们自由独立的精神支撑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梦想,更是对时代对梦想有同样诉求的年轻人。
甚至于当政府官员窃喜于电台海盗们宣称的最后一次播音,认为一切终将划上句点的时候,海盗们再次沸腾的热血感染了所有听众。
悲情的故事永远不会存在,在这样一个充满疯狂和梦想的时代。
海盗电台终究还是深眠大海,然而海盗们伟大的梦想并没有跟着死去。
海面上赶来营救海盗的成百上千的救生船不仅使所有的海盗生还,更营救了一个伟大的摇滚梦想。
如果我是魔鬼,我就是最可怖的。
没有任何事物能吓倒我,我只需要放肆地以梦想的名义为所欲为,毕竟梦想的浪潮永不殆退。
比性、毒品、音乐这些原始欲望更为强烈的是一种基于责任的热爱,一种对他人有所帮助,对群体有所贡献的理想驱动着整个人类的进步。
当时间堆砌出伟大,例如宽容、包容、和谐等词汇作为副产品共同显现。
单纯追求这些词汇,恐怕略有徒劳。
佛教既讲修持自身的智慧,也谈对他人的慈悲之心,也许正与此相关。
我们出生在20世纪最平庸的80年代,可是我们很快就迎来了民用科技发展得最快的90年代和21世纪,大多数的物质欲望似乎已经实现得差不多了,于是我们几乎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来娱乐来填补剩下的空虚,你似乎不应该感到一丝的无聊。
可是我始终最向往的还是那个离经叛逆的60年代,那是个真正有趣的年代,那个属于摇滚的年代。
任何一支七十年代以后乐队,无论这是在做最先锋的实验音乐还是做最媚俗的流行摇滚,如果假设他是坐标上的某点,那么从这个点往回延伸,你会发现原点一定是某支六十年代的乐队。
那个年代的摇滚洋溢着乐观、新鲜活力和幽默,当然还少不了有点颓废和玩世不恭。
他们用简单、直接、热情而且有趣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拒绝一切教条、虚伪和矫情。
不是看不清世界的复杂性,只是喜欢用一种坦荡的方式去面对。
就像电影里面各种不同身份的电台听众,身体随时随地跟着音乐扭动,情侣会情不自禁的拥抱、亲吻、嘿咻。。。
这样已经足够美好了最后推荐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一首歌,名字是女神一般的《Elenore》http://www.songtaste.com/song/1454217/
看这类电影,要听从身体的召唤。
如果觉得欢乐,就别把绽开的脸使着劲缩回来,看完后非得板着脸说它不够深刻,山寨了泰坦尼克。
因为这欢乐是多么明净灿烂。
它让人飞扬舒展,而不是一般搞笑片叫人扭曲着狞笑。
它甚至和摇滚乐谈不上多少关系。
摇滚乐各派别的拥簇各自举着一套深幽顽固的精神标牌,拿这个简单明亮的片子上去比划,自然只会有“简单化”“肤浅化”的鉴定结果。
它只不过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让我们快乐,让我们自由。
这音乐,也可以被置换成文学、运动、绘画、书法、电影、游戏甚至美食,或者还有性。
英国当局视电台为眼中钉想方设法拔除之,当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广电总局、剪刀手、出版署、网络警察。
但是我们看到,电台人员并不因此而更不自由,相反,他们似乎更加热情高涨,激情四射。
种种阻挠,把他们逼到茫茫海上,反而让他们有了自己的乌托邦乐土。
在我们抱怨写的文字不能发表,期望的电影并非完整版,买到的唱片被删歌时,是不是反而会更加倔强地守护、珍惜、渴望、挣脱?
再怎样凶狠紧张的钳制,我们仍然铸就了自己的热爱。
我们永远有办法得到被删掉的那一部分,也永远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传出去。
这样斗智斗勇的过程,是不是也让我们的热爱变得更加精彩戏剧性?
所以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一些不是初衷过后却会回味的经历。
即使有一天,有些东西会像摇滚船舰一样沉入水底,我们甚至无法发出声音,我们的热爱被逼上绝路,最终也仍然可以得救。
最后那一幕,海上驶来无数船只,有人高举着牌子,上面写着“I heard you!”。
我们一直相信,我们并不孤单,你听不见我,你也可以感应到我。
即使,即使,连感应也不能体会,那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心里的所思所想,为什么就一定要让别人知道?
为什么只是播放音乐,就一定要离开大陆漂流远洋?
为什么骂出F字头的脏话,就一定要让它穿过话筒让几千万人一起听见?
我看完喜爱的电影,写一篇观后感,假如发不出来,不能与人分享,是不是就一定要恼羞成怒?
假如发不出来,就用字母替换敏感词。
假如还是不行,就存进自己的电脑。
假如怕电脑被搜查,那就把评论删了吧。
电影看完,我爽到了,就够了。
我们可以听公共调频广播,感受几千万人在同一频率;也可以听豆瓣电台,感受心水曲目被猜出也感受意外的惊喜;还可以自建个人私密电台,用自己的播放器播给自己一个人听。
音乐已在,耳朵也已张开,自由的条件已经齐备,可以尽情听,尽情舞,尽情骂。
烂片一个
人物脸谱化,小丑化,剧本处理凌乱粗糙,基本上没有细节呈现,为戏剧性而戏剧性。一众人在追捧山呼,颇有文革气氛。据说体现了“摇滚精神”,但除了点蹩脚笑料,实质是反而直接将摇滚精神简化至一个时髦口号。配乐虽好,但音乐早已先于电影而存在,在一部到处充满噱头的影片里,摇滚乐不过是另一个噱头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粉丝能救命啊……
Rock&Roll!!!
fuck,不喜欢
又是英伦节奏,英国电影。。。。。。略表华丽接受无能
除了音乐真的一无是处。
立意很好,但太符号化和仓促。
五星的阵容,一星的编导。黄金岁月,单纯哈皮,经济和精神双重危机下,这样的团队是个香喷喷色迷迷大杂煮乌托邦。PS:不说话就有大堆女人的'Midnight' Mark是“300”中600条大腿里面的两条大腿。ifans还是那么魅惑,nighy叔越来越正经了。
Cool!向摇滚致敬,只是电影实在太长了点啊,7分
Simon Page没来演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是个烂片。毒品性和自称有个性就是摇滚了吗?英伦能拿出的最佳阵容就这么毁了
剧情方面基本的主线毫无精彩可言,片段零碎到蛋疼。
不是期待的那种感觉
燃爆,又有励志元素。
Wow~~~This is Rock N' Roll~~~~
歌不错。里面的乱性和乱搞,不太喜欢摇滚的这一点,最重要的故事仍就轻率,当MV看
音乐非常棒,结尾有点平庸。
我到底错过了什么?讲的是摇滚电台的事,可到底跟摇滚有什么关系?电影想说酗酒、滥交、吸毒才是摇滚的真谛?有些场景设置简直莫名其妙,政府部门主管的表演太脸谱化了,整个电影都过于浮夸了!
不错呀,蛮好看的融入了音乐摇滚这些元素挺好的
真的看不懂。。。对那段历史不了解 他想表达神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