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睡在棺材里的老头子会不会气愤地跳出来,痛骂那一群把自己的庄重葬礼搞的一塌糊涂的神经病。
本片最大的讽刺是,没有人去在意那个睡在棺材里的人,本该哭的时候却笑的一塌糊涂,真是不应该。
可惜,影片所放射出来的喜剧磁场实在是太强大了,于是,没有人还能够控制自己的笑神经。
——有志女青年这年头真是恶搞成风,并且成全球化蔓延趋势。
打着厕所文化旗号恶搞的是老美,玩点小浪漫小幽默却也不放过恶搞的是法国人,英国人的恶搞则比较格调高雅。
当然,恶搞也是需要水准的,搞不好的下场可是要被群众的口水淹死。
《葬礼上的死亡》绝对是属于今年恶搞水准和级别较高的。
恶搞总统恶搞同性恋恶搞老处男恶搞一夜情就算了,居然恶搞到葬礼上了。
用咱们中国的老话说,这群恶搞的家伙真是犯上作乱。
而我们作为观众却也犯了道貌岸然的错,明明想大笑却还要想着怜悯那个睡在棺材里的人。
结果是,我们都忍受不了那群家伙的胡作非为,通通笑翻倒地。
一群“各怀鬼胎”的家伙,因为丹尼尔父亲的葬礼,全部聚集在了一起。
当然,一开始谁都是怀着悲痛悼念的心情来的,谁没有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把好端端的葬礼搞的乱七八糟。
《葬礼上的死亡》说的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故事,大家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复杂的亲戚关系组成了一个小型社会。
最有可能把一个大家庭的人汇集在一起的事件,除了婚礼就是葬礼。
婚礼是喜庆的,葬礼则是悲痛的。
《葬礼上的死亡》最特别的是,一个最不可能发生任何喜剧事件的场合,却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
本片的名字本身就很荒诞,可见故事的荒诞程度绝对是高级别的。
说到葬礼,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参加葬礼都是有很多忌讳的,长辈们总是说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越是谨慎小心却最有可能出错,丹尼尔就是这个不幸的葬礼策划人。
一心一意想要为父亲置办一场庄重葬礼的他,却栽在了一群“企图不良”的家伙手中。
《葬礼上的死亡》展现的是一场标准的葬礼,却绝对没有通常情况下的悲伤氛围,虽然所有人都想装作很悲伤却也不得不被一场又一场的闹剧搞的无法细心地去缅怀死者,也没有什么关于遗产的家族纷争。
本片就是这样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演绎了一场生动、爽快、充满黑色幽默的古怪喜剧。
英国编剧和美国导演的强强联手,让《葬礼上的死亡》不再是一部纯粹的英式喜剧。
这是一部集合了英式喜剧的严肃性、情节荒诞、黑色幽默和美式喜剧的无厘头、夸张、厕所文化等多重原色的特别喜剧。
故事一开始还正正经经地用一些小幽默来逗乐观众,到后面故事的发展则已经完全不受控制了,就像脱缰的野马。
反而是这样的不受控制,让本片的喜剧效果达到了一个高潮。
当然,影片作为英式喜剧的不纯粹性,也成为一些人批评本片不够完美和令人失望的原因。
但是,偏偏是这样的一份不纯粹不完美,让影片的娱乐性和幽默性更上一层楼。
至少不论你是喜欢英式喜剧还是美式喜剧,本片绝对可以从多方位满足你的笑神经。
《葬礼上的死亡》走的依然是多线性的故事发展模式,由一个葬礼作为故事发生的场合,一群特定的人们作为意外发生的主体,而一瓶被误认为是镇定剂的迷幻药则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每个配角都非常有个性,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滑稽背景和幽默故事。
你能想象的出一个同性恋侏儒、一个半身不遂的坏脾气老头、一个疯狂地追求者、一个吃了迷幻药的紧张女婿……这些奇怪的人都被集中在葬礼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所以,配角的精彩,以及连环引发的事件,是英式喜剧典型的故事模式。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两杆老烟枪》,一环扣一环地连环意外不停地发生,最后发展到完全不受控制的状态,成就《葬礼上的死亡》终极的恶搞成果。
那就是,通过一场葬礼闹剧,这个几乎不怎么联系的大家庭,最终又走到了一起,共同分享了一个另类的葬礼。
实际上,虽然葬礼最后被搞的一塌糊涂,却也反衬出这个大家庭的和睦与温情。
通过一场另类的葬礼,开始去尝试着理解彼此。
而通过一个人的死亡,让这些活着的人感受到活着的重要和美好,去正确的认识未来的道路。
看来乐极生悲在《葬礼上的死亡》面前要变成了悲极生乐,悲与乐本来就是人生的两大主旋律。
一场欢乐的另类葬礼,在缅怀死者的时候继续开心认真地活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请注明
有意思的电影儿,看个头,你就多少能有个谱。
这电影的片头就很俏。
一辆小灵车在一座城市平面图上行驶,还配着轻松小巧的音乐。
中间也走错了一小段儿。
字幕出完,结果灵车也到了。
画面也由平面图变成了真实的城市。
几个人忙忙叨叨地把棺材抬起来,结果丹尼尔一看,不是躺在棺材里的不是他爹。
结果几个人又茫茫叨叨地搬回去,换人。
Daniel和Robert的爹死了。
丹尼尔是哥哥,很内向,也多少有点小自卑,正在和媳妇打着小算盘,葬礼完事买个新房子,搬出去开始新生活。
弟弟罗伯特才华横溢,是个作家,人却不怎么地,是家里的老二,就不负责任地自顾自,把爸妈就甩手给大哥管。
俩人之间是有芥蒂的。
既然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
可我们还是兄弟。
陆陆续续来了好些人。
堂妹马莎带着未婚夫西蒙也来了。
马莎是想趁机给老爸引见一下,把自己这门亲事给定下来。
结果来之前,顺道去接马莎弟弟的时候,不小心把桌上的迷幻药当镇定剂给西蒙吃了。
马莎的弟弟是药剂师,专帮人搞磕的那些药,装到镇定剂瓶子里完全是为了打马虎眼的。
结果那瓶“镇定剂”便在葬礼上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
有的神志不清,有的丢三落四,有人一丝不挂,有的莫名其妙,有的死缠烂打,有的蛮不讲理,有的敲诈勒索,有的乱七八糟……反正各有各的事儿,当然,还是一件意外牵出一件意外的那种,时间短,线索多,个个性格鲜明,合在一起也非常自然。
反正虽然是一部小小的电影,可是非常精致,把黑色的荒诞感毫不犹豫地贯穿到了最后一刻,与生龙活虎的日常生活拍拍相合,人味和趣味叠加得恰到好处。
让你笑中带泪,却不是光笑笑就完那种。
是最近看的很赞的一个电影。
里头仨人值得注意。
丹尼尔的扮演者是《新傲慢与偏见》的达西先生,怎么看怎么眼熟,却怎么看怎么不像,他估计胖了有好几圈,像吹起来的“达西”;死乞白赖追求马莎的那个人,是《猜火车》里一少年,这浑不吝长大了,还那德性儿,一副瘾君子的样子;最最牛逼的,就是演西蒙的那位,俺唤不上名字,但是他一丝不挂,在房顶上吞吐鼻涕那段,太牛了,人咋就能把羊角疯表情演得那么到位涅。
其实,其他的每一个人演得都很牛。
赞。
英国人拍喜剧,黑色幽默总是最常见的元素,家喻户晓的《憨豆先生》(Mr.Bean)中大量运用黑色幽默元素,这也跟英国人具有独特的黑色幽默天赋相关,这种幽默让人哭笑不得,悲喜交加,对于这个世界的荒诞,观众的嬉笑背后或多或少带一点感叹惶恐,英国人幽默的自嘲,在其电影我们也可以大概体会到些。
英国喜剧常常不可避免出现荒诞元素,《葬礼上的死亡》(Death at a Funeral)是以葬礼为背景下拍摄的一部片子,编剧很大胆地拿如此沉重的主题作为喜剧的依托体,迷幻药、同性恋者两条具有灰色色彩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居然可以产生出喜剧的化学反应,这是英国人高明之处,不难看出英国人的幽默细胞之发达,什么都可以幽默一番。
同时,赤身裸体(Simon和那Alfie老头)、长相怪异身材短小的演员(Howard),老头的大粪,Simon的口水,这些恶心的东西都可以让观众开怀大笑,这些是低级趣味么?
是观众太低俗还是导演太恶俗?
都不是,尽管颠覆了英剧一贯的绅士幽默,导演加上这些污秽物并不让整个影片偏离喜剧轨道,反而给这故事增加几个夸张的笑点,英国人并不是一沉不变的严肃死板,在他们执意要弄出笑点的时候他们还是可以使出浑身解数让观众捧腹大笑。
看多了台湾偶像剧和好莱坞大片的观众可能会嫌弃这部影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俊男或美女,除了男主角Daniel长得还凑合外其余的演员都是特附有喜剧色彩,导演故意这样安排是让观众把焦点关注在剧情发展上而不是演员的外貌上,而之所以扮演Daniel的演员较为俊朗一点的原因是这个角色身负重任,该片主旨不是光要给观众带来欢乐消遣,同时传递一个道理,在喜剧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层次, Daniel在久经折腾的葬礼最后终于说出的那番发至肺腑的悼词传递了这个道理,这是影片唯一一段比较深沉的部分,当然不能让一个长得西里古怪的演员来演绎。
贴上这篇悼词:“我父亲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也许不完美,但他是个好男人。
他爱我们。
今天我想要做的是要为他献上一个庄严隆重的告别式,这很过分吗?
那么,可能,可能他有他个人的爱好。
生活并不简单,很复杂,我们都被一起带到一个充满混乱和骚动的世界,一个充满各种疑问与答案的世界,而死亡总是在某个角落徘徊。
我们竭尽所能的做到最好,但无法总是做到最好,但是,我的父亲,他做到了。
他一直告诉我,你必须过你想过的人生,因为你永远不会晓得将何时离开,不论成功或者失败。
最重要的是你努力尝试过了,父母只能为你指引方向,然而到最后,你还是得自己闯,你得自己成长。
那么,今天后你们离开这里,我希望你们记得我父亲他真实的样子:一个正直而深情的男人。
即使我们能像我父亲一样,慷慨,乐于付出,善解人意。
那么,世界将会是个更好的地方。
”是的,我们都设想过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怎么样怎么样的,大多都很美好辉煌,但往往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想这个美好迈出过一步。
体会到这段话,在场参加悼念和观众是否有点哭笑不得和惶恐的感觉?
如果是,对了,这就是黑色幽默。
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从头笑到最后,让葬礼成为挣脱困境的诱因,让死亡成为一个笑话,让勒索成为懦弱者守卫家庭的勇气,让所有的不如意都一笑而过,继续朝前走。
从电影的一开始,一具送错了的棺木开始,就预示着笑声。
父亲的同性情人那矮矮矮矮小的小个子的出现,那时常流露出的哀伤的神情的巨大的眼睛,那理直气壮的索要遗产。
既可笑又猥琐,既无耻又直白。
恨也恨不起来,毕竟,死去的父亲在完成他一生所有的责任之后,偷偷地独自去寻欢,在这个葬礼上,似乎也不那么不可容忍了。
05年的乡村版《傲慢与偏见》的男主角,马修·迈克费登 Matthew Macfayden 在胖了一点之后,不再像达西——当然他在瘦的时候也不怎么像达西,他就像他演的,一个不自信的写作者,准备了那么久的葬礼上的悼词,最后弃而不用,大声说出了他感人至深的发自内心的话,那也许是他最好的作品。
所有的人都那么倒霉又可爱,在这个葬礼之后,又多多少少摆脱了一些困境。
未来的药剂师现在的化学生确实是研究出了具有迷幻作用的迷幻药。
一对恋人在出了巨大的洋相后变得更加相爱,并且不用再担心女方父亲的反对。
暗恋中的男人可以放下那颗悸动的心了,因为他暗恋的女人有BB了,他不能想像他会去做一名父亲。
执拗的钻牛角尖的人可以放心了,那一点小小的皮肤病真的不算什么,毕竟他接触到更脏的东西了。
未亡人可以从伤心中解脱,那死去的人不必再为他伤怀。
作家弟弟在葬礼上邂逅他的旧日小女友。
男主角呢,他有他完美的妻子一如既往的支持,又可以从母亲的强势下走出,过两人的小日子,卖了旧房子买新房子,一切都那么好。
甚至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因为那些迷幻剂,可以从轮椅上爬上屋顶,脱光了衣服,自由地在月光下作个沉思者的选型。
这个片子浓郁的话剧腔和舞台走位,所有的场景都是在一幢小屋子里,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看的《大人别出声 Noises Off...》,从舞台到银幕,不得不感叹英国演员强大的功底。
很棒的剧作,搞怪的同时也不乏共情,共情的同时又没有陷入煽情。
很扎实,所有奇奇怪怪的人和动作都有合理的动机和转变,所以就算玩的仍是屎尿屁、嗑药这种东西,也非常惹人喜欢,不觉低俗。
最后所有乱七八糟的东西汇总在一起,需要主角力挽狂澜,我本担心这里会过火,但没想到导演处理得那么漂亮干脆。
靠一段悼词撑起全片的高潮,不会幼稚或者冗长,男主的人物弧光完全出来的同时,又特别让人信服。
悼词念完,“闹剧结束了”,大家纷纷离开。
这一部分做得也很克制: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不需要被铭记,也不必被嚼舌和嘲笑,最多是站在草坪上,看着光着身子要跳楼的小情侣重归于好,鼓个掌,就可以散去,过各自的日子。
所有的阴谋和隐瞒也可以在这一刻被消解,一切归于平静,让死者体面离开,让生者好好生活。
嗯,我是真的觉得编剧和导演很有生活智慧,英国人真可爱。
(另,葬礼题材出好片啊) 插个题外话,最开始想看这个电影,是怕我自己写到死的时候太沉重太艰深,现在看完,确实觉得找到了稍微轻松的氛围。
8错
最后那段悼词:我的父亲是个不平凡的人他不是十全十美,但他是个好人他爱我们今天我只想庄严地送走他这要求不过份吧?
那么。。。
或者。。。
他喜欢做某些事情,但人生是复杂的我们被安排在一起在这混乱动荡的世界里世界充满许多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死亡的阴影在徘徊我们尽我们所能我们只可尽我们所能而我爸爸已经尽了他所能他经常叫我去争取我想得到的因为福祸无常无论成功失败最要紧的是你尝试过父母只能引导你走上正途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去学习你要自己成长所以当大家今天离去时我希望你们记着我父亲是个有爱心的正人君子如果人人都知我爸爸那么慷慨和善解人意这个世界会和平得多
《葬礼上的死亡》这部电影虽然由美国出品,但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英国喜剧,清新淡雅,贴近生活。
不需要演员的夸张动作,也没有很cute的人物外形,但“笑”果却出奇的好。
一瓶装在镇定剂里的迷幻药和一名与死者有染的侏儒那同性恋者,成为了影片最多笑点得提供者,但温馨感人的悼词,也为影片的回味隽永提供了完美的注脚。
最近看过了很多有关死亡主题的影片,从HBO老电影,爱玛·汤普森主演的《深知我心》到81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入殓师》,慢慢感知生活之不易,死亡之庄重。
一场葬礼应是严肃且悲伤,为何会有死亡,并且还是喜剧,这种特殊的混搭准确地捕捉观众的好奇心理,我便是上套的众多中的一个。
影片的葬礼只是一个噱头,目的就是把影片的演员聚集到丹尼尔家。
一瓶迷幻药所引起的闹剧,算是人祸中的天灾的话,那侏儒男子的如期而至则是地地道道的人祸。
在混乱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英国普通民众生活的不尽如人意,按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但经过这一番折腾后,大家开始学会设身处地,最后没有死亡,也没有分离,一切变得豁然开朗,死亡之后暗藏希望。
丹尼尔是一个不得志的作家,背后还有买房的压力,并且还的照顾母亲;弟弟罗伯特虽然是个名作家,但生活挥霍无度,整一个两耳不闻家里事的花花公子;玛莎的未婚夫西蒙吃错了药,神经兮兮弄得玛莎老爹很不爽,险些跳楼自杀;贾斯汀对几年前与玛莎的一夜情念念不忘,一直充满幻想;皮特是个矮胖子,对自己的健康忧心忡忡,但总是倒霉蛋。
一切的不和谐与矛盾在丹尼尔最后的真实的演讲中成为了过去。
逝者的儿子为长者讳的愿望虽然没有达成,但没有人会指责死者的同性恋身份,这也足以使老父亲在九泉之下坦然处之。
谁没有一点的爱好,尽管老爹的爱好有些特殊,死者已矣,宽容比怨恨更容易使人接受。
葬礼过后,此前的很多矛盾依然存在,丹尼尔的买房计划搁浅,西蒙在岳父大人心中的形象不佳,只是这时候大家看问题开始放宽心,生活依然继续,矛盾依然还有,角度改变而已,很多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些。
————————————————————————————————在片中饰演夫妇的马修·麦克费登(丹尼尔)和凯莉·霍威(简),在生活中也是夫妇关系。
典型英式幽默,无下限,但此片的出色之处就在于葬礼这一事件的本身以及时间的局限性上,加之出场人物众多却各有特色,更融入对各种社会问题无情讽刺,而连接这众多元素的是一物(迷幻药)一人(侏儒情人),难怪有评论说“这部影片的无情之处就在于,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那个已经躺在棺材里的人,也难怪笑声会这么快就取代了悲伤。
”再说结尾,一段慷慨的悼词演讲之后,似乎宣告了胡闹的结束,开始煽情感动花笑为泪,但导演此时却又把安定的事儿拉了出来。
在兄弟二人的错愕中结束了影片。
ps:两个最出彩的角色 侏儒 和 simonjane asher太美了 这特么那像60的人啊!
辜鸿铭曾说最懂中国人的是法国人,但现实中中国人最懂的西方人也许应该是不列颠岛上的居民,因为他们行事很有点东方的特点,善于迂回战术、善于察言观色,并且在传统英国家庭里的错综复杂并不比我们深宅大院的勾心斗角少。
而英国人自身鲜明的特点就是虽然西服革履但是照摔酒瓶子,一张嘴谁都敢骂,他们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所以会在觐见女王陛下时行躯躬礼,但是明个也就会在报纸上对君主制度冷嘲热讽。
在这个最传统却先锋的国家,出现这样一部颠覆父权且淋漓尽致的作品并不为怪。
片中的喜剧开端源于那个短笛协奏曲和简笔动画,结果这欢快的小调至少出现影片三分之一的时间里。
开端就是一记英式包袱,英国人的幽默是搬出最庄严的表情做最荒唐的事。
然后英国的人际关系就逐渐现露出来。
葬礼和婚礼都是英式重要家庭交际,这时候久未重逢的亲友会聚一堂,是制造笑点的绝佳机会。
英国的喜剧由多个喜剧点支持,他不是美国个人搞笑加一个比较弱的配角和一个花瓶的模式,这种典型喜剧采取以群戏的方式来交相辉映,在制造笑点上会多方出击。
比如这部影片,有隔阂的兄弟俩制造的是较为传统戏剧矛盾,家庭成员间的摩擦,一对憨呆的男配角突出比较常见的英式幽默,而那吃了迷幻药的老兄是制造夸张效果(美国出品的特点),类似于暴点的效果,最后那个侏儒用来作最后的讽刺和颠覆。
四个线索插入性的前进。
故事荒诞的有条理。
独有的对白一直是英式喜剧的利剑,单独看不觉得怎么样,但是放在情景里却让人隐俊不禁,比如著名作家哥哥罗伯特不念悼词时,很多人都表示很失望,郁郁不得志的弟弟丹尼尔在妻子的不断安慰下刚刚有了点信心时,从他们身后走过的一对夫妻,正大声议论:听说罗伯特不念悼词,真是太遗憾!
这时丹尼尔和妻子僵化的表情下制造的效果不亚于常见被污秽物泼了一身后的呆栗,更别说那个回味无穷的SIMEN了。
表演上英国演员一如既往克制的冷幽默,扮演SIMEN的ALAN TUDYK是比较突破的表演,很夸张也有些美国化,但是肢体语言有一点点僵化,缺少那种迷幻后的飘飘欲神的感觉。
坦白讲除了那个侏儒演员很有意味的眼神之外,每个演员都到位但是很难说非常精彩。
影片在沉默中爆发的儿子的悼词中慢慢回归到实际,生活中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应该只是单单的世俗标准,就像丹尼尔评价自己同性恋父亲时说的:我父亲是一个正直并且富有爱心的人,很中肯,也很温暖。
那瓶镇定剂在情节推动上有重要的位置,但是仔细想想不太符逻辑,严谨的英国人会随便抓起什么药就吞下吗??
还好这只是一出喜剧。
推荐指数:⭐⭐ 类型:喜剧 导演:弗兰克·奥兹 上映日期:2007.07.19 时长:90分钟 语种:英语 --- emmmm绝对不能在吃东西的时候看这部电影,真的是无大语。
搞笑吗,也不怎么搞笑;诙谐也不是特别诙谐,类似于《低俗小说》那种嗑药的剧情,但是我真get不到里面的点。
特别是中间那一段,我正好在吃牛肉,差点吐了。
每个人恶心的点不一样,我就是恶心这种情节,更重要的是还真拍出来了,就更加反胃。
话说《人生大事》里面虽然也有类似的暗示,但是多少是暗示,没有这么直白的镜头。
就冲这个,我也要扣分,真的受不了。
还有侏儒事件,怎么说呢,难以理解但是并不奇怪。
豆瓣混的久了,什么奇奇怪怪的人都见识到了。
更何况这种婚内出轨,而且出轨对象的长相还挺奇特的。
说句打拳容易被封的话:“v人嘛,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 还有裸奔这个,我只能说想往搞笑情节上去拍,但是我真的笑不出来。
如果要是能像《虎口脱险》或者《疯狂的贵族》这样也好,就是觉得有点低俗。
从网上找的资源,看了五分之四,最后的结尾竟然没有,然后又重新找了个资源,是黑人版的。
怎么还有两个版本,我也是不懂。
黑人版恶心的片段更加直白,我又不幸地跳到了这里。
于是乎......oh my eyes!!!
抱歉,它甚至无法吸引我耐着性子看上10分钟
大冏片啊,笑点确实很多很不错,其他方面就没什么可圈可点的了,在屎蛋喜剧中算是很出色了
好玩!
从这部片的班底来看,是一部标准制式的英伦喜剧。围绕一个应以悲伤的葬礼展开一系列不忌口的笑料。从观影效果来看,英伦喜剧完全不同于美式喜剧,它追求言语的发差对比和包袱的铺垫。事实上,这部喜剧片并不是我所期料的英伦喜剧,虽然最后足以打动人,但是恶搞程度远不及《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
life is complicated,and our dad did his best
好吧吐口水那里实在太欢乐了╮(╯▽╰)╭
没有想象的好 闹剧
被好莱坞“模式”玷污的英国喜剧
英式幽默。要慢慢品尝。
完全不能理解
没法看第二遍。
可能不是我的笑点
稍微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所以四星了,其實五星制實在是不合理~
一瓶“安定”引发的“血案”……葬礼,与死者无关……
背景雷鬼乐气氛真好~挺好玩的。英式黑色幽默。3.6
wth r u doing in my dad's coffin! LOL
个人不喜欢这娘的喜剧片
对英式喜剧免疫......
赛门的小屁屁真性感。
结尾太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