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狮姐在读初中的时候,老师给了个英语经典名著书单,我照着书单找老爸买了相应的书籍的中文翻译本。
当时只觉得是名著,自然是好书,而啃下来,却只记得翻译过来的文字拗口别扭,读不出个所以然,远不如读老舍鲁迅来得酣畅痛快。
时至今日,进入留学行业,再次捧起这些经典的名著,带着对作者写出这些文字的背景的了解,用原版的语言学习品味英文的魅(huì)力 (sè),才慢慢编织出一幅初读时未曾体会过的画面。
新SAT(美国高考)从2016年3月5日第一场开始算起,目前已经经历了11场考试(最近一场是2017年10月7日,是的,法定假日要考试......)。
在官方和可汗学院的样题和考题中,有一位女作家的作品被考过最多次,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
被考到的作品分别是可汗学院中的《维莱特》, 官方指南第二套练习中的《教师》,以及2016年10月1日亚洲卷中的《简·爱》。
狮姐初中第一次囫囵吞枣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甚至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傻傻分不清楚,一度以为二者是同一个人(有同样经历的握爪),毕竟谁会记得翻译后的外国作者的名字呢。
现在也会有学生读完《简·爱》后,跑来和我说,“Mary,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要被奉为经典,我觉得简·爱很作啊,她又纠结又固执,最后非得要男主残疾了才愿意在一起。
” 还有学生说, “这本书不是给人读的吧,里面的词好难啊,我怀疑我学了假的英语。
”我了解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受,毕竟19世纪的英式英语和现在小说的风格已经大不相同,简·爱长相平凡却执着骄傲,放在现在,她并不是一个可爱软萌傻白甜的讨巧人设。
而之所以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被奉为经典,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散发着追求女性独立的精神,宣扬男女价值平等的时代超前主题,而女权这一主题恰恰是留学类考试最为热门的主题之一。
02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19世纪英国的豪渥斯,虽然现在是世界游客慕名前来的观光胜地,在当时却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山区。
那时候的英国,男性在外进行生产活动创造经济利益,而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很低,女性只能在家做家务。
即便是作为学识渊博剑桥圣约翰学院毕业生的爸爸,也重男轻女,对扶不起的阿斗弟弟勃兰威尔一再支持,而从未想过自己的女儿们会一天成为英国文坛的大师。
夏洛蒂有两个姐姐(被早年贫寒寄宿生活夺取了生命),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其中两个妹妹分别是一生只写过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就奠定她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艾米莉·勃朗特,和创作出《艾格妮丝·格雷》、《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的安妮·勃朗特。
三人一起便是英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勃朗特三姐妹”。
勃朗特三姐妹在英国有多受欢迎呢?
BBC为纪念夏洛蒂·勃朗特诞辰200周年拍过一部以三姐妹为原型的电影,《隐于书后》。
名字起得非常好,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出书简直就是天荒夜谭,所以三姐妹出书时一度隐姓埋名,是以中性的化名创作,将作品寄给出版商,出版商和读者都一度以为三姐妹是三兄弟。
03作为老大的夏洛蒂,坚持创作最久,也最雄心勃勃,最心高气傲。
可是现实的生活让她沉重,她感觉年纪大了,视力也渐渐不好。
越沉浸在写作,越觉得现实单调乏味。
”文学创作不是女人所该从事的“,她想过放弃。
最小的妹妹安妮,娴静乖巧,在姐姐夏洛蒂的出书计划中,她温柔而坚定的支持。
生活环境的贫瘠和狭隘,弟弟的放浪不羁令她更加逃避生活,创作成为排解的出口。
三姐妹在父亲的教育下,都成为了智慧聪颖的人,都颇具创作才华,但才华却无处施展,她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学校做老师,或者做家庭女教师。
这让夏洛蒂非常的压抑,却也无能为力。
夏洛蒂希望三人当中最具创作天赋的艾米莉一起出书,可是艾米莉是非常矛盾的。
她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任何人知道,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她怀揣这样的梦想,另一方面不相信自己的作品会得到认可和接受。
艾米莉最终不能掩饰自己对文学的热情,她写炙热的诗,安慰安妮,她分享创作的故事,眼放光芒。
她一生没有恋爱,年仅30岁离开人间。
她以哈利法克斯做家庭女教师的时候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呼啸山庄》。
三姐妹最终决定一起出书,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她们要以什么身份来出书呢?
她们不希望自己成为小村庄讨论的对象,社会对女性传统的期待仍然无形的捆绑着她们。
最后三人决定,各自起一个笔名,一个看不出性别的中性笔名,同时保留笔名的首字母和自己的真名一样。
于是夏洛蒂·勃朗特变成了科勒·贝尔,艾米莉·勃朗特变成了埃利斯·贝尔,而安妮·勃朗特则成了阿克顿·贝尔。
在文学史上,女性用男性化名或中性化名创作的人不只有勃朗特三姐妹,这样做的还有仅比夏洛蒂小三岁的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原名玛丽·伊万斯,和现在家喻户晓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家J.K.罗琳,原名乔安娜·罗琳。
顺便说一句,J.K.罗琳也是狮子座哦。
隐于书后的《简·爱》获得了巨大成功,轰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学界。
由于在信件的沟通中有一些误会,夏洛蒂不得不和妹妹安妮一起坐17个小时的车去面见出版商 (艾米莉仍然坚持不想露面),出版商得知科勒·贝尔是女性的时候,整个人都蒙了,不敢相信。
还在惴惴不安的夏洛蒂则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戴上盔甲,像个女战士一样,面质出版商。
这里心疼一下夏洛蒂,那种热烈又矛盾,高傲又脆弱的感情让人动容。
虽然经历苦痛,虽然除了夏洛蒂,安妮和艾米莉在有生之年,由于作品比较超前,并没有收获太大的反响,但三姐妹独立的灵魂,在200年前的英国已经开始闪耀。
200年间,无数的女性因为其作品而启蒙,她们是不同寻常的三颗太阳。
04最后安利一下这部电影,当出版商小哥知道贝尔三兄弟其实是勃朗特三姐妹的时候,表情也是够亮了。
大约30年前。
我在一本名字叫《读者文摘》(如今已改名叫《读者》了。
)的杂志看过一篇短文,当年记忆深刻。
勃朗台三姐妹和弟弟保罗·哈维如果说在今天,一家人往往把希望都寄托在男孩子身上,那么150年前,情况就更是如此。
父母们包括女儿们在内,都是为了使儿子成才(儿子多的则寄希望于长子),甘愿自己作出牺牲。
150年前,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家人。
父亲帕特里克是乡村教堂的牧师,妻子去世时还年轻,留下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儿子名叫勃兰威尔。
勃兰威尔被认为是一家人中的天才,从小就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和文学才能。
他的绘画,他的诗歌和散文,不论从哪方面求发展,等着他的都会是一片锦绣前程。
最初,勃兰威尔对美术很感兴趣。
他的父亲和三位姐姐节衣缩食,省下钱来送他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去学习。
几星期后勃兰威尔回家来了,身无分文,学业无成。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家里人对他的信心。
他们说勃兰威尔不过是没有被人理解罢了。
他需要的是工作的机会,去独立发展他那显而易见的天才。
一家人——父亲和三位姐姐为勃兰威尔找了一份当家庭教师的工作。
做这工作可以保证他有足够空闲的时间来绘画和写作。
但又一次,勃兰威尔回家来了。
工作丢了,钱,不名一文。
只有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随着一大堆的借口和一连串的失败,勃兰威尔染上了不良的嗜好。
发展到酗酒,最终抽上了鸦片,致使他本来前途不妙的处境,更为不妙了。
尽管如此,他的几位姐姐还一心认为。
总有一天勃兰威尔被埋没的天才会被全世界所承认。
抱着对她们这位有才华的弟弟殷切的期望,姐姐们继续做工作来负担他的生活费用。
姐姐们紧缩家里的开支,自己去学校教书或当家庭教师。
她们在弟弟身上寄托了这么大的希望。
后来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今天,150年以后,没有人会去看勃兰威尔所画的画,也没有人会去读他写的文章。
他庸碌一生,一事无成。
在这方面,他的三位姐姐共同在他身上所花费的那番苦心是白费了。
她们辛苦操劳,资助弟弟实现他的梦想,到头来弟弟吃喝玩乐。
百无一用。
但是勃兰威尔的三位姐姐,在她们艰苦、闭塞的生活中,在枯燥乏味的辛劳之余,作为一种解脱,经常利用晚上的一点余暇,凑着烛光,试图攀登她们认为弟弟所具有的文学才能的高峰。
就我们所知,她们的弟弟并没有这样的文学才能,有这才能的,正是她们自己。
这三位宠爱并始终不渝地栽培勃兰威尔的姐姐,这三位无私地把她们的一切都奉献在弟弟身上的年轻女子。
就是安妮、埃米丽和夏洛蒂。
安妮写了小说《艾格尼斯·格雷》。
埃米丽写了经典的名著《呼啸山庄》。
夏洛蒂是不朽名著《简·爱》的作者。
安妮、埃米丽、夏洛蒂,就是勃朗台三姐妹。
原本以为会看到纯粹追求文学梦,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三姐妹,大杀四方。
结果被她们从充满偏见的时代,粗俗琐碎的生活中,将文学作为,充实灵魂精神,填饱现实生活上唯一的稻草、希望、想象的那种坚持,勇气而深深折服。
故事的一开始,并不是从三姐妹开始的,反而是未曾听过的“无能弟弟”家中唯一被寄予厚望,给予无限支持,却屡战屡败的男性,三姐妹像个局外人,同那个时代任何一个乖顺的女孩一样的符号,谦逊,乖顺,顾家、勤劳是最大的美德。
但很快,她们的与众不同,在暗处悄悄显影,大姐夏洛特偷偷形成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一直在保持创作的三姐妹,出版一本薄薄的诗集,然后出版更多的作品,并最后赖以为生。
找到自己的生活支柱,很难想象,孕育伟大作品,最初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养活自己。
但,也许是不是就是因为,这种和才情爆发一样,不可抑制的对于,吃饱穿暖安全感的需要,思绪浪漫激情飞扬,和身体却束缚受苦的反差,激发了表达的欲望,改变的欲望。
我觉得出版的过程,是整个故事最美妙,最能展现女性挣扎、抗争、找寻自我的力量。
看起来乖戾,不耐烦的艾米丽,将这种汹涌情绪带到,自己的诗,自己的作品中。
题外话,有人说这个书曾被怀疑过由弟弟带笔,因为这种刚毅冲击,大开大合的激烈,不像是由一个女性创作。
我无语,甩出夏洛特的话,你为什么那么觉得,因为我的外形?
我的性别?
妥妥的讽刺,至于这是否是歧视,只需要把性别换一下,再想想是否还会有同样的质疑,就有答案了。
敏感温和的安妮,文字既没有姐姐夏洛特的阴郁,也没有艾米丽那般激愤奔涌,反而是有一丝淡淡机敏的观察世界的感觉。
最后是夏洛特,有很多人说这个角色不讨喜,选角丑,可我觉得,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时常从她的身上,看到很多对女性来说,可贵的品质。
在收到出版商的拒稿,她没有接受姐妹们想放弃,等她一起出版,这种温柔但不理性的建议,即使失落,也鼓励姐妹们抓住机会,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尝试,这里难道不可贵吗?
不受困于情感,轻易妥协,不嫉妒愤恨,而是欣然助力对方。
第二幕,是夏洛特跟爸爸“坦白”自己的身份,成就,她分享自己的成功的最后,说可以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我感同深受于她的骄傲,这种完完全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又能回报所爱的感觉,是生活中的几大美妙时刻。
第三幕,两姐妹去和出版商见面,表明身份,维护自己的权利,这里导演在夏洛特被质疑,是否是写出简爱,如此成功作品的人,用了一个突然推进的面部特写,那瞬间,一扫犹豫,怯懦,神情庄严,笃定的回怼,是我的口音、性别、还是身材,夏洛特的神情一瞬间变得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瞬间让出版商信服,我觉得是内在自我自尊的力量显现。
影片中,很多金句也都是夏洛特的“贡献”,女人为何和男人不一样,总是被看作小孩和忽视……所以我个人不能认同对于演员外貌的攻击,所以大家的想象难道是一个完美的仙女,才华横溢,善良温柔,毫不自私,男士都为之倾倒,才算是一个值得大众仰慕的作家吗?
这让我想起,抖音普通素人女生正常发布作品,但总是被喷,有没有想过,当你升起这种念头的同时,不认同美有很多标准,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呢,毕竟,大多人,你我皆是普通人中的普通人不是吗?
最后,以超越时代视角,写成伟大作品的艾米丽的话,结尾,希望被评价的,被看重的是作品本身,不论男女。
并不是什么系统的分析、高深的见解。
不过是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呓语,短评写不下而已。
You Brilliant Sun!BBC的功力的确不凡,非常美。
三姐妹,夏洛蒂是主心骨,有主见并坚持,简直像用bully来称赞她,有才华有追求有行动。
然而Emliy更吸引我。
她如此热情不羁,偏偏最柔骨多情的也是她。
对布兰威尔最恨铁不成钢,说要打回去的是她,最后陪在他身边,用女性温情抚慰他的也是她。
看完最大的感想是,女性的美,最有魅力的仍是来自于才华与奋斗。
另,三姐妹都如此深深地爱着弟弟,现代一些研究中还认为《呼啸山庄》可能是布兰威尔写的。
总之,完全的真相已经无迹可寻,谁知道呢。
也许布兰威尔也是真的拥有才华的。
另一个感想是,爱情,太可怕了,完全能摧毁一个人。
其实这种热爱,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这种极端的感情都是一种天赋。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希望命运能厚待我一些,让我能有如此深厚强烈的感情,而不致毁灭。
这部影片2016年12月发行,正是夏洛蒂出生之后200周年,恰逢16年《英语世界》04期出了勃朗特姐妹特辑,也算是有缘分了。
第一次接触《简·爱》是初二,懵懵懂懂,乳臭未干,不懂简的珍贵与坚强,后来间接了解那个时代女人地位的低微,才觉出追求自我的简的可贵。
敢于发声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如此美丽。
情感的共鸣是需要文化背景做支撑的。
约克谷地真的很美!
我是因为《万物既伟大又渺小》才去的约克那边,游客非常少,人也非常少。
一个个小小的村庄最多几百个人住那边。
最后意外来到了 Haworth,相比较于前面的村落,这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小镇了。
进城之前有条路可以俯瞰整个峡谷,天气好的时候太美了。
勃朗特姐妹居住的家就在教堂旁边,现在是博物馆。
他们的家和教堂紧挨着,旁边是一大片墓地。
19世纪勃朗特姐妹时代结核病肆虐,这个小镇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多岁!
震惊!
墓碑密密麻麻,周围树木丛生,静谧古典。
得益于勃朗特姐妹的父亲,大力推行干净水源计划,多次联系卫生部,才将Haworth小镇的水源建立在一个干净的空地上,降低了疾病的肆虐。
但是对于勃朗特家的悲剧而言,这项措施为时已晚,安妮和艾米丽已经因为结核病早逝了。
从小,勃朗特姐弟在文学上就具备了过人的天赋。
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Branwell被全家人寄予了厚望,三个姐妹和父亲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供他学习艺术和文学写作。
可是Branwell浪费了自己的才华,他哪份工作都做不长,还和雇主的妻子偷情被赶了出来。
面对家人质疑的目光,恼羞成怒的Branwell象孩子一样大吵大闹。
而老父亲,总是选择原谅他,纵容他的不求上进。
很快,他的行为越来越变本加厉。
住在英国北部约克郡霍沃思的勃朗特一家本不富裕,因为疾病还失去了母亲和两个妹妹,好不容易凑了三十便士供Branwell去伦敦求学,他却在路上买了酒喝。
回到家,他谎称被打劫了,因为伦敦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不熟悉,走错了路于是又糊里糊涂的被枪光了所有的钱,只能折返回家。
在家人的盘问下,他甚至记不清劫匪有几个人,最后依旧通过发一通脾气来掩盖真相,全家人都对他失望透了。
作为一个成年人,情绪和行为都没有达到成年人该有的成熟度,Branwell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叫“彼得潘综合症”的情况。
他认为,家中三个姐姐以及老父亲对他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还觉得家庭让他压抑难受,和朋友诉苦一分钟也待不下去。
所以,他自然无法承担起作为家中唯一的男性的责任,最后为了逃避这种责任带来的重压而去酗酒,欠了一屁股的债。
他总是理想化自己早年的才华,无法接受现实中的重重挫折,也不愿意去承认其实他的才华已经被他消耗殆尽。
一次次的退行,一次次用情绪化的行为来应对失败,作为长姐的Charlotte,对弟弟失望之余,不得不开始思考三姐妹的未来。
在当时的英国,就算是贵族女子如果没有嫁人,也可能面临无法继承父母财产的忧虑,更何况是他们这样贫穷的人家。
他们房子也是教会暂借给他们的,如果有一天老父亲过世,很难想象姐妹三人将会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作为最小的女儿,Anne也和二姐Emily谈起这个问题。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要有一些作为实在太难了,唯一的兄弟却又无法依靠,所以家中总是被一种惨淡的、灰暗的基调笼罩着。
Emily则谈起她在工作和做家务之余,写过一些诗歌,只不过并不想发表,因为如果女性发表任何文学作品,别人总是会对这个女性评头论足,而不是对作品本身。
Emily的话提醒了Charlotte,如果想让她们三姐妹未来的生活有一些光明的话,所能依仗的也只有她们自己了。
三姐妹和弟弟一样,都拥有惊人的文学天赋。
原先她们把希望寄托在弟弟身上,也许这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Charlotte偷看了Emily的诗歌,赞叹于她不同于这个时代任何文学作品的独创性。
可是Emily却为此大发雷霆,哪怕Charlotte再三肯定她的作品,她却依旧暴跳如雷,拒绝将自己的诗歌拿出来出版。
相比姐姐和妹妹,Emily和弟弟Branwell的关系更好,她总是忍不住在弟弟面前去承担母亲的角色。
对他的种种劣迹隐忍下来,企图无视自己的才华而努力挖掘弟弟的天赋。
如果没有两个姐妹的鼓励,她宁愿选择做那个一辈子被弟弟拖累的姐姐。
是善解人意的Anne说服了她,最终同意将她的诗歌拿出来,姐妹三人用一个偏中性的名字,一起出版了本诗集。
诗集虽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但获得了不错的评价,这让三姐妹开始大胆起来。
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各自创造自己的小说。
曾经暗恋一位已婚男士的Charlotte,更早拥有女性的自主意识,就象她在自己的小说《简爱》中所写的:“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
”在当时的年代,作为女性,人们总是期望她拥有优雅和美貌、富裕和良好的家庭背景。
如果没有这些的女性,鲜有得到婚配的机会,几乎被大众所遗忘。
人们不关心她们的能力和才华,不愿意去了解她们,仿佛她们只配生活在阴暗不见天日的角落。
Charlotte却告诉世人,这样的女性一样可以从灰暗的家庭中走出来,向社会证明她们的价值。
Emily是三姐妹中最刚毅的,她的思想远超那个时代,所以她的小说《呼啸山庄》的风格也和同时代的那些文学作品不同,可以说具有跨时代的前瞻性。
这部黑色基调的小说,让人完全想不到是出自一位女性之手。
对于弟弟的不争气,她没有姐姐Charlotte的无所顾忌,无法和姐姐一样趁机放飞自我,寻找另外一条出路。
相反,她总是不放弃Branwell,宁愿和他争吵,然后又去照料他。
Emily身上有一种可怕的自我牺牲精神,她让自己成为家中的支柱,很难在她身上找到属于女性的那种柔弱的感觉。
也许在她内心深处,也知道依靠弟弟Branwell成为一家之主是无望的,所以她要代替弟弟在父亲死后成为这个家里的“男人”。
这样的忍辱负重,Emily只能通过她的作品来表达,没有如此剧烈的内心体验,无法写出《呼啸山庄》这样的传世名作。
妹妹Anne有着温柔的脸庞,说话也总是轻声细语。
家中因Branwell发生冲突的时候,她总是安静的站在一边。
她细心而敏感,感情饱满却又不会过于情绪化,在两个姐姐发生冲突的时候,总会找到办法来调停她们的矛盾。
Anne是个有头脑的人,能立刻认同Charlotte关于出版她们作品的提议,并帮助姐姐付诸行动,同时去劝服一开始不同意这个提议的Emily。
发现出版商将她的作品和Charlotte搞错后,决定一起去伦敦面见出版商,公开她们的身份。
面对出版商时,Charlotte很紧张,甚至有一点手足无措,Anne给了她最大的鼓励。
相比而言,她虽然是妹妹,但要镇定自如的多,仿佛这一天她已经准备了很久。
她创作的《阿格尼斯 格雷》和两个姐姐的风格不同,文笔更细腻,更女性化,却着眼于现实世界,反应的是当时社会最深层的问题。
对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Anne没有过于悲观或过于乐观,她总是用自己的双眼紧盯着所有的一切,细致而认真的去品味它们。
三姐妹的小说获得了文学界一致的赞誉,而当时的人们全然不知是由三位女性创作的,就连她们的父亲都不知道。
Branwell又因为酗酒欠了酒馆老板的债,面临牢狱之灾,看着老父亲日渐苍老的脸,三姐妹决定将这个真相告诉他。
老父亲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身边居然有三位畅销书作者,家中终于有了难得的欢笑声。
很可惜,虽然她们在经济上已经摆脱了贫穷,但是疾病却没有放过她们。
先是因为饮酒过度,弟弟Branwell早早过世。
在参加弟弟的葬礼上,Emily不幸感染了风寒,在当年可是致命的疾病,于是她也走了。
几个月后,最小的Anne也因为传染病而过世,她们没有能再为这个世界留下更多优秀的作品。
几年以后,Charlotte在出版了《谢利》、《维莱特》和《教师》后,也被疾病夺取了生命,死的时候肚子里还怀着九个月的孩子。
她被马克思誉为出色的一派,成为和狄更斯等男性作家齐名的女作家。
不要责怪你出生的家庭不好,不要责怪这个世界没有给你更多的机会,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向世人展现自己耀眼的光辉。
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
(《简爱》)要相信,总有一条路,是为你准备的。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 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
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
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贾睿。
看到一小时时,觉得乏味。
转念一想,女性视角叙述家庭生活,非常细腻,细腻到剧情过半讲的事情非常少。
一个是三姐一弟家庭中弟弟爱上有钱有夫之妇被发现然后丢了工作,一个是三个姐姐出版诗集小说,穿插一些男宝不争气酗酒要钱的琐事还打了老父亲眼睛。
我为什么觉得乏味。
传记类的可能对我来说都很乏味吧。
因为生活本身没过好的话就会很不堪,经不起琢磨,体现出活着的人能动性极差,让人失望。
而且生活没有逻辑,没有目的,意外随时出现。
给人一种失控的感觉。
看到中途,觉出的最大冲突和对比,就是姐姐们对男性的失望。
不争气的弟弟,要强又有思想的姐姐们,教育方式有问题的老父亲,状态存疑的母亲,这些角色看着让我疲惫。
我喜欢三个姐姐之间的氛围,彼此独立平等,各有个性又互相帮助支撑。
有责任感,很勤劳,在家务和工作中都如此。
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态度。
即使别人不看好,也会坚持自己。
接下来一个小时也是有点起伏但不多。
作为对比的弟弟太差劲也没什么内容,酗酒病死。
可恨的是在他的葬礼上,艾米丽感染了风寒很快死于三十岁,紧接着几个月后便是安妮二十九岁死于肺结核。
只有夏洛特之后好好活着继续写了两本书。
我讨厌弟弟这个工具人般毫无价值的背景板存在。
这个传记中记录的整个家庭生活都很乏味,也只注重于成年后很短时间内的姐弟生活对比。
讽刺的是,男性只会埋头看书然后不如意就酗酒,烧了房子打扫是看不到他的。
还殴打父亲,陪父亲看病时是看不到他的。
这种重男轻女却不会好好教育培养只会一味溺爱加重男宝无节制的挥霍,让人恶心。
感觉他虽然有一颗蒙受众望希冀成名的心,却被自己有限的才能和情商拖垮了。
事业感情都很好高骛远,且非常被动。
姐妹们写的小说里也可以看出这家子都很理想主义,尤其简爱中家庭教师的独白。
我其实更想看到姐弟四人成长经历,看过什么书,父母关系如何等。
我对弟弟的内心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
我更想看那三个女作家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事无成出名还靠亲戚关系和糟糕恋情留名的废物弟弟。
他酗酒度日,麻痹神经躲避真实。
而她们写小说,主动逃离大声呐喊。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是我一直渴望拥有的女性的独立,勇气与才华。
三姐妹无疑是勇敢的,但不是一腔顾勇,而是理性的,有策略的,当时的社会对女性写书写诗是反对的,她们将自己的才华隐于书后,为自己创造了一份公平,隐忍到合适的时机再将其展露。
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能放弃学习,所有的一切都是学习得来了,所谓的才华都是背后一步一步积累,一步一步的勇敢尝试,一个人所做的所有努力可以不被人知晓,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
你现在渴望所有的努力被人知晓只不过是想在失败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在任何条件下都跟随自己的心去做事未必是对的,面对一些不理解何必正面抨击,没有人生来便是坦途,路上的石头都是要靠自己扔的,我无处次的再想我与人针锋相对最后得到的是什么,人越长大变越要收起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脾气。
人如果不迈出第一步是永远无法朝前走的,不要去质疑自己所做的事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上天你不会让你偶然的去做一件事,不要去担心一些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当有人给你向前走一步的理由的时候你要朝前走十步,后果之类的即使发生了也要去承担,生死之外无大事。
如果自己不努力,自己放纵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没有用的,从来没有偏得的东西,你一直想实现的,一直想要的轻而易举的就会被人拿走,没有人会因为你的难过,你的停滞便将这些留给你,只能是越拿越多,你只能带着悔恨惊讶的仰望别人的成就。
失败一定是会必然发生的,别人就是比你强,别人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同你承担同样的结果,你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束缚任何人,能做的只是不拖后腿,只是不断的进行武装,只能去追赶别人。
你可以有主见,你可以有勇气,你可以有世界上任何一个优秀的品质,但是如果你不能通过载体显现出来便一文不值,是被沙子埋起来的,只有被别人挖掘出来了才是真正有用,自己挖自己埋起来的东西,这些东西大概也只是对你觉得它有价值吧。
爱情不会困住任何人,太多的替代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迷茫的时候便一个一个的试,爱情在人生中可以是雪中送炭,更可以是笑里藏刀,你所想的,所感受的都能对它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爱情是世界上存在的东西,正常的血肉之躯都是割弃不断的,又何必强求自己,毒树之果也未必不可尝。
三姐妹的寿命都太短,但行尸走肉活再久又有什么用?
当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尘埃落定,顺其自然的尘归尘土归土也也未尝不可,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真的是与生俱来的,愿能够早日用勇气独立才华充斥人生。
从事创作的人多多少少有自我怀疑的倾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才华?
这种时候内心的力量就尤为重要,最终成为艺术家的大概都是服从内心那种力量的驱使和引导。
生活在19世纪英格兰遥远的荒原上的勃朗特姐妹就是这样的,她们相信自己,在那个女性不容易获得善意的年代,这种自信尤为重要。
电影中有两个很好哭的地方。
第一次是勃朗特姐妹们向父亲坦白自己畅销书作家身份的时候,父亲说“我真得为你们感到骄傲,一直以来都是”。
第二次是夏洛特和安妮会见出版商时,出版商们看到刷爆伦敦朋友圈的大V竟然是两个其貌不扬的女子时震惊得几乎掉出眼镜。
这就像对生活密谋已久的报复,当我们看到她们最终战胜偏见与不公的时候,自己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电影终究有所指引。
而回到写作这件事本身,勃朗特姐妹当时所处的环境并不理想,他们在工作与家务的间隙才能写作,但是始终坚定没有犹疑,虽然她们也不清楚自己能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但是他们一不小心的坚持,震动了全世界。
所以如果你有故事,那就放手去写吧。
毕竟这已经不再是需要隐于书后的时代,你比勃朗特姐妹更有机会。
他来了 伴着西风 伴着傍晚的流风He comes with Western winds, with evening's wandering airs,伴着带来繁星的清朗暮色With that clear dusk of heaven that brings the thickest stars.晚风忧戚 星如萤火Winds take a pensive tone, and stars a tender fire,幽思遐想 欲望折磨着我And visions rise, and change, that kill me with desire.石楠花海在它的吹拂下似波涛翻涌High waving heather 'neath stormy blasts bending.子夜 月光 伴着闪闪繁星Midnight and moonlight and bright shining stars;黑暗与荣耀欣然相汇Darkness and glory rejoicingly blending,大地升空 天庭陨落Earth rising to heaven and heaven descending,将人的灵性从阴郁的地牢解放Man's spirit away from its drear dungeon sending,冲破枷锁 逃出桎梏Bursting the fetters and breaking the bars.隐形的开始显现 藏匿的终被揭露Then dawns the Invisible; the Unseen its truth reveals;我的感官尽失 唯靠内心感受My outward sense is gone, my inward essence feels;快要挣脱束缚的双翼 寻到家园港湾Its wings are almost free - its home, its harbour found,丈量海湾 俯身最后一搏Measuring the gulf, it stoops and dares the final bound.多么可怕的枷锁 多么剧烈的痛苦O dreadful is the check - intense the agony -当耳朵开始倾听 眼睛开始探寻When the ear begins to hear, and the eye begins to see;当脉搏开始跳动 大脑再次运转When the pulse begins to throb - the brain to think again -灵魂触到血肉 血肉触到镣铐The soul to feel the flesh, and the flesh to feel the chain.但我将再无痛楚 无惧任何折磨Yet I would lose no sting, would wish no torture less;这苦痛越是折磨 我就越早拥抱福泽The more that anguish racks the earlier it will bless;即使地狱炼火为袍 亦闪烁着天国光辉And robed in fires of hell, or bright with heavenly shine,如果必须迎接死亡 那未来亦是神圣If it but herald Death, the vision is divine.
三姐妹的故事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这次的企划受时长所限,把她们和弟弟的形象塑造得太单薄,也许改成3集的迷你剧更好。结尾穿梭到现在,来到了故居,再跳回过去,三姐妹眺望远方。时光交错间让人再次感叹她们的魅力与伟大。给四星是因为期待BBC之后能够发觉更多“隐于书后”的故事。
男宝含量太多了,三姐妹的感情看起来很一般,人设过于扁平
看的人热泪盈眶,女性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给自己的。
在尘埃里在绝望里,要开出花朵
朗读艾米丽诗歌的那部分配乐特别好,紧凑的节奏几乎是压在诗的韵脚上的。室内的色彩和画面结构很像油画,相较之下室外风光的拍摄有些令人失望。夏洛蒂在出版《professor》时受挫,重振精神提笔写下那句著名的开头“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的时候,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另外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种文学史叙事大概都是通过作家的书信构筑起来的。观看这类电影总是会让我在脑海里浪漫化自己生活中的书写和阅读行为,仿佛从书架上拿一本书都带有十分笃定的命运感。
三姐妹向老爸摊牌,介绍自己偷偷出版的书。说起《简爱》被舆论指责粗俗时,小女儿安妮说,“不,不是。人们只是对真相和真实的生活心存畏惧。我们的作品是睿智的,是诚实的,创新的,vivid and subtle and forthright。”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泣血而成。三星半。
首尾的超现实片段画蛇添足,差点让我以为打开了错的片子。不成器的弟弟身上抓马太多,三位女作家倒像是平淡的配角。在曾经那个年代,女作家写作、出书如同惊险的间谍活动,才华令她们不甘平庸,又给她们不安和惊恐,真实生活里,发生在她们身上最大的“戏份”估计就是匿名曝光的一刻了吧。
不过不失,基本上平铺直叙,三姐妹中,Emily和Anne性格突出,形象丰满,反而Charlotte有点暗淡,觉得是三人之中最平凡最没有才华的一个。弟弟的戏份很多啊。
万万没想到,英国文坛三姐妹的专题电影,会让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弟弟占据过半以上的内容,而真正的主人公,剧情也不过寥寥几笔,大姐更是拍的像是自私无情的样子,丝毫让人喜欢不起来,很好奇这个电影是怎么在bbc那边交差的,也更好奇英国观众对这部电影评价几何。最诧异的是,三姐妹有作品有信件留世,有那么多了解和塑造她们的方式,为什么偏偏选了这么一种不讨喜的?
如果读过足够多的历史,就会明白无论何时何地人类的故事里都充满着偏见和不公平,所以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就是了。
感叹伟大背后的坚持,感叹三姐妹在那种时代的坚持。
70/100
7.3/10 不會給人留下太過深刻的印象,但每一分鐘都是一分重量。美麗的英國田園風光與沉重而散發著光彩的生命真是絕配。
天哪艾米莉的诗太震撼了,即使放在电影这样的现代介质,也能牢牢驾驭广袤荒原和迸进的音乐。晚风忧戚,星如萤火,大地升空,天庭陨落。想起高中读《呼啸山庄》那种强烈的代入感。
所有的悲怆愤怒或温柔似水都因为生活曾待你们彼此。晚风忧戚,星如萤火,大地升空,天庭陨落,我的感官尽失,唯靠内心感受,因赤忱不能言明,唯丹心隐于书后。
还行吧,镜头感是BBC的,很流畅。
最喜欢的是三姐妹经常在山谷里眺望远方的镜头。废柴弟弟的戏份过多,三姐妹在创作时的驱动力,创作时迫于身份、地位、性别以及阶层的挣扎和困苦,反而避重就轻一笔带过,作为传记电影拍的不够格,勉强三星。
作者赋予文字灵魂,文字反映作者人格,三姐妹塑造的特别鲜明,头尾孩子们的游戏意味深长,呼啸山庄那一段拍的好棒,“只会酗酒和令人难过的”弟弟真是够讨厌的。
来看是因为视频介绍这是成就了勃朗特三姐妹的男人的故事。事实好像也是这样。但是拍的缘由是纪念夏洛蒂勃朗特诞辰(what?到底是生活的无望造就了她们,还是写作作为本能注定要让她们活过千年?温柔无用才是最讨人喜欢的?所以是否为了讨人喜欢而变得温柔无用?断る。
闭嘴家族一个很生活的场景,鬼片女主的喘息声让新妈妈误以为儿子在看颇恩。本片唯一的亮点就是用荒诞的笑声代替了该死的喘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