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内容设定地很巧妙,夏天与夏花这两位妹纸,直观地对比出子女对父母表达爱意的不同方式。
相较于金钱,父母肯定更希望得到的是子女的陪伴与守护。
影片看完之后我觉得里面所包含的逻辑是真实的人文关怀,片名正是家庭伦理与情感隐喻。
一个山西的多子女传统家庭,在面临父母亲的日渐衰老和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的问题,每一个家庭成员经历的情感挣扎和做出的选择都不会相同。
影片在晚辈在庭和个人之间的权衡、生命的延续和尊严的维护等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演员们也演出了出传统家庭的无奈。
虽然不愿意相信,但人生的晚年不仅意味着生命的蜡烛渐趋熄灭,还会将生命的痛苦都聚集在一起,这也是影片对于生命尊严的呵护,以及对生命归宿的传统理念和思想。
当老夏在病床上努力提高意识向老婆提出回家的请求时真的是太难了,还好老伴瞬间领会并同意了。
老两口在病床旁双手紧握做了人生最后的告别后我泪目了老夏被老伴带去理发店刮胡子做最后的形象打理这段太虐了,我真的见不得这种场面!!
过年刷了这部电影,观影体验蛮不错的!
在外地剧团工作的夏天为帮助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病的老爸爸调回本地工作,随着父亲病情的日益严重,原本安和的家变得鸡飞狗跳,焦虑与恐惧的情绪围绕着整个家。
女主在家庭变故之后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中,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影片里对老年群像进行了具体形象的刻画还是蛮到位的,真实生动地还原了当今社会中国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心理活动,养老、敬老、爱老的主题让更多年轻的小伙伴建立起关爱老年人的思想并及时行动起来!
简单举几个例子:开头女主和闺蜜穿着泳衣洗头那段,女主说的那段对白实在是让人出戏;中间因为照顾爸爸的事情,姐姐和妈妈吵架,姐姐说话演的像舞台剧,不真实,看得我脚趾扣地。
不过爸爸和妈妈的老演员演的很让人动容。
我觉得本子写的很好,现实题材,只要经历过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顾的人都会有所感触。
夏家的小女儿夏天,是这个家最鲜活的生命,虽然单身大龄,但无论是照顾家人,还是处理事情都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
家人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心,因为没有成家,所以是夏家老夫妻最大的牵挂。
夏妈妈一直把夏天当成小孩纸,觉得她虽然三十几岁的人了,在感情问题上还是不让人省心。
大家都觉得父母健在的时候,自己永远都可以像孩子,无忧无虑、肆无忌惮、撒娇任性,可是当父母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可就瞬间塌方了!
真是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啊……
这个电影的主题非常好,生命的来处与归途意味深长!
生命有轮回,但是归途究竟去向何处大家都充满了好奇。
影片结尾处拍的很给力,废墟中的房子,寂静的山河,给人无限的遐想!!!
在如今女性奋发图强的年代,导演也希望女性能够不必过分执着于事业多关爱下自己,对于自己的婚姻大事也要重视起来。
我也从这部影片看到了老年痴呆群体和家庭的不易,也看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这个电影给了我们生活中问题的答案,也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目前父母的生活产生更多的思考,给这部电影打call
过年期间最适合一家人重温的好电影无疑了!!!
深处挖掘对于生命的思考,里面融合了对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总的来看确实高度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
我和父母非常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电影内容,特别是老年人看过之后非常能够感同身受的想要不给儿女添麻烦,但是身体衰老的事实摆在面前又不得不让孩子照顾的心理让人不安与自责。
我很喜欢女主人公,夏天这个角色作为现代的年轻人,她在面对一些列事件的时候心里微妙的变化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了观众。
不认识导演,但对这样事关生死大义的影片,本能有着好感和好奇心。
我不得不说,看完我还挺失望的,一般来说,作为导演处女作你得鼓励,你得爱他呵护他,但在我这,我可不惯着你,不行,或者不行在哪里,我都会说出来,不吐不快,因为你毕竟浪费了我一个多小时。
但总感觉不对劲,仔细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我太苛刻吗,我想不是,豆瓣6.4分,也就是勉强及格。
看了导演访谈,再看了本片,我不得不啰嗦两句。
首先是题材,阿兹海默症,这个题材虽然已经被玩烂了,比如哈内科的《爱》,简单质朴的剧情,却是那么打动人心。
再比如,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新人导演,法国作家泽勒能够拍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在题材视角处理上不做作,不刻意,但却另辟蹊径,视角独特,泽勒是把这个题材当恐怖片来拍的,老人的视角让我们更有代入感和同理心。
应该说导演出发点是好的,阿兹海默症,女性视角,但是我却很难跟女主共情。
我想问导演,为什么不去深度挖掘一下女主的精神世界。
不去好好刻画,而只是做几个梦,产生一点幻觉,就凑合了。
因为这些机关设计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对,或者就是有些唐突。
女主频频的作妖,动不动就产生幻觉,实在让人无法共情,让人出戏,我总感觉夏天不是老夏亲生的。
其次是剧作,从结构和情节设计,都有一些问题,这些细小问题的积累,导致了本片一步步走向尴尬。
视角太多,导致我频频出戏。
情节上,多处情节不合理,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如课堂上,讲到中央集权制,跟本片主题和主线副线有关系吗?
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生死,或者讲爱情,都是跟主线的死亡议题和副线爱情线有关系的。
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再比如,姐姐和妈妈的矛盾爆发,怎么就那么突然呢,前面有很多时间可以做铺垫,如果从家庭内部矛盾出发,这也是很好看的戏。
演技方面,老头的演技真的可以,老头儿真的是看的人特别心疼,我曾经数次为他共情,我甚至后产生了老无所依的后半生的后怕感了。
反而这些年轻人我觉得很奇怪,尤其这个女孩儿,女主角儿这个,这个演的太过了,但这个女孩儿,哎呀,处处都是她的戏,感觉太使劲儿了,应该自然一点。
比如女孩用针管给老爷子注射食物,感觉就在逗小孩吗,哪里是对自己爸爸,人活到了针管吃饭的地步,是多么难受和悲哀啊,你却演绎的跟逗小孩一样。
女主的演技让我尴尬到我的脚指头想扣地板,我突然想起了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留下的脚印。
再比如,男友在病床上对女孩动手动脚,我想问导演,这么尴尬的剧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看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走神,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想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看文艺片,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跟我有真正,发自内心的交流。
本片试图和观众建立的联系,被他的剧作,结构,表演,给瓦解掉了。
我不得不说,很遗憾。
我的总结就是,一会儿贾樟柯,一会儿又毕赣,结合的又不好。
这样的题材还是保守一点处理,别玩花活,别整虚的,你就老老实实现实主义,多好!
刚刚和老公追完了这部电影,演夏天爸爸的老戏骨演技太棒了演出了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表现出患者内心的挣扎感与无力感。
影片多方位地塑造相关家庭角色的形象,两代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深受对方影响。
我觉得家庭可以包容所有的弱点与失败,但同时也可以创造无尽的美好与温情。
其实正是因为家庭亲情纽带的联结,才让彼此的心获得更多的支撑与力量。
不论迷失方向或陷入困境,心中有爱的人总是可以获得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让大家不畏生活的艰辛,勇往直前,come on
感谢光影之前观影团的活动 映后可以有机会和刘泽导演进行交流!
正如谢飞导演的短评所说:“(电影)后半部加入了虚幻笔触,有些多及晦涩,影响了高潮戏的清晰和饱满。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也对电影虚构幻想部分的剧情有一些疑惑,便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我:电影最后女主角躺在水面中央,您是想通过这个虚构场景表达什么?
刘导:我是想通过影像去建构一个女儿的内心世界,就是夏天和女主角的内心世界。
当女儿到了这一刻在面对父母亲死亡以后她的心境和内心空间是什么样子的。
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去呈现出来我想像的应该是这么一种感觉,因为这里面其实我想传达一种情绪有窒息感有彷惶无助无奈或者是不知所从。
这其实是夏天重生的一个节点,在这之前水面床上躺着的就是死去的夏天本人,自己看到死亡,这是她自己内心的世界。
包括走廊里面回头的她整个眼神都是涣散的,她不知道如果去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和当下的世界。
紧接着回来的是两个夏天,就是一种徘徊的状态。
曾经她是有父母有家庭的状态下一直在生活,那么从此刻起变成了一个人,她要学着去成长,是一种重生。
我: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问题,应该也是幻想场景,就是夏天在给父亲哭着读儿歌的时候把氧气关掉了,这让我想起了伊斯特伍德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女主因为打拳击负伤以后教练看到她极度痛苦的样子选择给她注射肾上腺素,让她体面的结束了生命。
这个就是在探讨病人与死亡的尊严,我想问一下导演怎么看待安乐死,通过这个场景是不是想表达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看法?
刘导:我稍稍的有一点暗示,我认为就是人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其实大部分时候人是需要一份尊严而活着的,当你所有的尊严都失去的时候而且尤其是很痛苦的时候那么你活着的意义何在,这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这部戏里如果只作为导演我本人的意图我更倾向于夏天真的关掉父亲的氧气,但是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是在咱们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让你去实现的,所以我就刻意地把它处理成梦境来实现我内心深处的意图。
但其实我已经很克制了,我想把一个死亡尽量客观的去呈现出来,然后让观众根据自我成长的心境来判断这一刻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你也可能感觉到其实我没有那么明确其实这场戏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夏天内心的心境,老夏身边所有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等待老夏的死去,等待死亡很残忍。
起初只有女儿一人是抱有幻想的,她期望父亲好起来,在之前我也有意识暗示了女儿的心境当她回到家照顾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趋同于身边人的想法,她认为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
那么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
到她真正面对死亡的父母,那一刻她完全是一种懵逼的状态。
这场戏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轮转,在这之前家里妈妈是家庭的一个精神支柱,到后面女儿把父亲裤子褪下去,母亲走出洗手间那一刻,女儿就接替了母亲,形成了一种轮转。
女儿变成了女人,变成了家庭内部的另一个精神支柱,她开始撑起这个家,她变成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东方女性”。
后面她整个行为就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
而父亲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最后到去世的那一段时间,他也回归到一个童年的状态,女孩在这一刻扮演妈妈的角色,父亲是孩童的状态,女儿帮爸爸读儿歌,哄他入睡,就和照顾小孩一样帮他照顾屎尿,这场戏也有这个意义在里面。
导演最后也解释道他是想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的情况来探讨当下社会关于老去死亡和生命尊严的意义。
映后交流
导演签名
3.5
老年演员出乎意料的好。但女主...
女主确实不太行,但是两位老人的表演炸裂。导演长镜头调度的功力不俗,但是过多的超现实段落冲淡了力度,课堂的那段懂的都懂但确实刻意。最后一场戏太加分了,回到家中,亲人都还在,回过神来才想起皆已逝去。
必经的辛酸。
20年的平遥我是真的都不来电啊
阿尔兹海默、女性视角、被“阉割”的视域想象最惊艳的片尾卷轴式的摇镜——物质现实瓦解的精神层面纬度,纯粹的时间密度和时间记忆,可以看到很多老塔的影子但整片中的风格和元素难以在一以贯之的作者掌控力下显得杂糅
镜头很分离。结尾太玄幻。山西佳作。女主瘦版刘威葳。
熟悉的太原家乡。新人导演,感情到位了,值得多一星鼓励。
本来想给三星鼓励一下(因为三星已经算鼓励了),但是里面所有路人刻意的冷漠让我觉得emmm...最雷的还是“我也想过分手,但是他每进入我多一点,这念头就淡一些...”并不是在女浴室里聊做爱就算坦诚。我现在好讨厌叫夏天的女主,想开个豆列“那些影视剧里叫夏天的人”//居然最后五分钟还是个恐怖片 女主妈妈演得很好 果然是老一辈话剧演员//哈内克:好家伙!直呼好家伙
看的心有戚戚,伺弄病人部分特别具象,诸多细节好评。只是超现实部分大可不必(然而为何最新评论清一色的五星?
一星鼓励,再接再厉。
但凡给编剧点钱也不至于如此
3.5属于意外惊喜之作,本来觉得又是什么没带入感镜头纯记录式的家庭生活方式展现…没想到最后几分钟还被震惊了,有想法啊这个导演~
人生最难之事不过就是:活得自在和走得安详。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处理的好,也舒服很多,虽有不足,但依旧是大陆华语电影需要的新力量,是可以被更多人看到的影像内容。
#4thPYIFF#想讲的太多了,主视点难免偏离和游移,再加上主创一众标致的长相,看久了就很像公益广告+MV。还有一个缺陷,小说没问题,但如果作为电影把所有剧情线都埋在一个身患阿兹海默的角色身上,相当于是把内在矛盾点都放进黑箱里了,看不见它的脉络和逻辑。如果打现实题材的牌,这真的是很忌讳的事
除了片名好看
依然是垮。时间过去久了,就会记不得当时发生了什么。如果非要比较,这部以及那部《故乡异客》和同时期的《小伟》相比,后者更胜一筹。
陈旧到离谱。用长镜头卖惨,相当于靠直播讨赏。直播起码还真实些,毕竟是一条过。
几处表现阿尔兹海默症令所有人崩溃无奈的关键情节都没有让我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