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颜、木有演技、装纯、做作、木有半点生活感,加上弱智的台词,女猪无敌了!盖皮尔斯为啥自主这样一个倒霉孩纸?
1.女主角这里主要指角色,至于演员,念在刚刚出道,不必太刻薄。
不过,真的简直……简直了。
就算是想打着淳朴村姑牌,多少也得需要一些些美感啊亲。
但我真心想知道是女演员得罪了化妆师,还是造型需要化妆师一狠心就,就这样了。
不仅本身造型毫无美感(不合身的红色运动服+碎花秋衣),表情极其僵硬,英语不怎么样得很自然,而且被改造之后更像街头劣质小太妹(抑或电影里那个所谓“改造”是个反面效果,为了衬托女主角善良到傻,到没有分辨能力?
)这姑娘一出道就跟皮尔斯大叔飙戏,难免明显被比下去。
不过今后的路还长。
2.皮尔斯大叔皮尔斯大叔绝对是本片最大看点。
相当有型,不管做配角还是主角,皇室气息和阶下囚都拿捏得当,绝对的实力派,他演出了兰德尔的隐忍沉默,演出了兰德尔的善良温和,台词不多,神态却非常到位。
起初未必是大叔不想见妹妹,只因太愧疚,长久以来在妹妹心中塑造的良好形象就这么瞬间被摧毁了,是个人都觉得面子挂不住啊。
但这姑娘就是善良的实心眼儿。
于是在一次次的坚持下,兰德尔大叔终于可以放松坦然地面对妹妹了。
等到快要告别时,兰德尔大叔突然从烟盒里抠抠抠出一卷皱巴巴的钱,递给妹妹说:“给你回去坐车。
”——我就是被这一幕感动的。
实在很难想到这个让人心疼的大叔,上一次见到他还是《国王的演讲》里那个风度翩翩的国王大哥呢。
3.有一段歌曲,是空镜头,很好听,歌词翻译得也很中国味儿,一下子被打动。
可惜记不得那几句翻译过来的歌词了。
4.“这里有最好的房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大学。
”——可为什么最后妹妹还是选择了回国呢?
——因为,姆们爱国姆们不稀罕!
——看出来了吧,到最后才揭示主题:不仅突出了中澳两国人民无国界的沟通来往,最重要是凸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是类型片不是文艺片,是主旋律。
5.配角们也都不错,但所有人加起来都还是无法阻挡女主角的。
作为澳洲电影,我们似乎了解的并不多,其中,质量上乘的有堪称经典的《钢琴别恋》,也有别具一格令人难忘的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此外也有大制作的如《澳洲乱世情》,各种门类,相当齐全。
除上述之外,我曾经看过一部由杰弗里·拉什主演的《泳往直前》,淹没在众多的励志片之中,但其实是格外感人的一个故事。
其他,澳洲也有像《逃亡鳄鱼岛》这样的垃圾片。
而有关中国与澳洲关系的片子,陈冲主演的《意》,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
而作为影星,澳洲则是出了不少著名的影星,像拉素·克劳、梅尔·吉布森、希斯·莱杰、休杰·克曼、凯特·布兰切特、妮可·基德曼、娜奥米·沃茨等都星光熠熠。
近两年大陆也引进了一些澳洲进来,像《澳洲乱世情》、《逃亡鳄鱼岛》、《奇袭60高地》,质量良莠不齐。
而作为中澳之间联系更见紧密的电影,像合拍片《寻龙夺宝》,则只能是一种灾难,中澳两种不同的元素的搭配,明显的不匹配,无法相容。
算是为了后来者趟开了一条路径,而眼下的《幸福卡片》,不行将成为《寻龙夺宝》之后的另一个殉道者。
质量上,虽然比之前者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是相当的一般。
其实,这次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可惜细节的安排,还有导演的调度,显然存在大问题。
生生将一个好故事给糟蹋了。
其实,这中澳之间,为何不去借鉴一下2007年的《意》?
那可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榜样,主演陈冲不仅当年拿下了澳洲昆士兰Inside Film影后,而且拿下了当年太晚的金马奖影后。
有人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幸福卡片》是“当澳洲犯罪片遇到中国主旋律”,此概括可谓精准。
但问题是中国的主旋律可是积极向上的,而犯罪片则一般揭示的都是社会阴暗面,这两个元素要想完美地吻合在一起,其中的难度可不算小。
果然,《幸福卡片》就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所谓中国主旋律,是中国的希望工程,这个工程不仅让很多的孩子有书可读,而且还可以因此而出出国表演,而且表演地还是悉尼歌剧院。
作为主旋律,出了希望工程,还有中国伟大的孤儿院,希望工程救助的正是这家孤儿院里的孩子们。
所谓主旋律,就是之赞扬不批评,所以片中的中国孤儿院与希望工程都是好的。
那么,单纯的中国孤儿院与希望工程,怎样来与澳大利亚对接呢。
对此,编剧们的安排也算尽心,希望工程对接的有爱心的澳大利亚人士,正是他们的捐款,让中国的孩子们得以读书;孤儿院对接的则是悉尼歌剧院,就是希望工程中的那些孩子们,学会了表演,于是被邀请到澳洲进行表演。
于是,中国主旋律被天衣无缝地对接到了澳大利亚。
因为远离了中国的国土,主旋律不需要再继续的被表演下去。
于是,澳洲的犯罪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荧幕。
监狱里的狱霸及保护费、还有黑社会、偷盗与倒卖车辆等澳洲社会问题全部涌现了出来。
相对于中国的主旋律,这样的澳洲如此的不堪。
同一部电影中,充斥着这样的矛盾与情节冲突,想象之下很是可笑。
这算不算情节设计的BUG呢?
跳过框架上的设计BUG,进入电影中具体的细节。
其实,电影故事的内核,还是相当不错的。
一个中国的孩子,得到了一个澳大利亚人的捐助,两个人,两个国度,通过33张明信片,沟通得以链接起来。
这样的故事,《玛丽与马克思》已经演绎到了极致。
在那个动画片中,一个在澳洲孤独的老人,因为书信与美国的一个同样孤独的小朋友建立了联系,两个之间离奇的友情支撑了两人在彼此孤独的岁月中,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那种若有如无的联系,还有间有间无的问候,就像一个一个薄薄的云烟,将整个世界变得迷离起来,而感觉中的世界因为迷离而显得失真,而失真则让世界显得朦胧而美丽。
《玛丽与马克思》因为没有打破那种迷离与朦胧,使得整个片子显得别具风采,也摇曳着一种现实无法满足的美。
而《幸福卡片》中的中国玛丽则努力去寻找同样来自澳洲的马克思,这里是盖·皮尔斯。
就像美国的玛丽不知道马克思真实的样子一样。
中国玛丽也不知道盖·皮尔斯是什么样子的,而是同样通过通信知道整个马克思在澳洲住在海边,过的很好。
而现实则是,盖·皮尔斯版的马克思是一个囚犯,虽然善良,但同样也存在着软弱、委曲求全等缺陷,不仅不阳光,而且称得上是猥琐。
盖·皮尔斯的演技自然没话说,他将这一版的马克思演绎的很形象。
至于发生在盖·皮尔斯版马克思哥哥身上的犯罪及中国玛丽遇到的澳洲男孩的父亲身上的犯罪,似乎是像将剧情拉向复杂化,也有着鲜明的向商业片靠拢的意图,但这一努力,结果反而将救赎的主题给大大地淡化了。
也正是救赎的主题被淡化,所以中国主旋律与澳洲犯罪的糅合,使得影片的故事显得非常不合理,不仅游离了主题,而且显得荒诞不经。
其实,一个囚犯,十年如一日地区救济一个异国的小女孩,这样的主题设计师可以拍摄出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片来的。
但试图夹杂过多没用的东西,不仅没用使得影片更好看,反倒是画蛇添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笑话。
还想说一下,片中的女孩长的很挫,有些乡下女孩的草根气。
如果说,是像打造中国女孩的淳朴,选一个不够漂亮的姑娘也可以,但这个女主演的演技实在是太差,总觉得她自己很陶醉,却不知道她在干什么。
其实,像往清纯上靠,还不足找一个漂亮的花瓶来的好些,将演技的部分全推给给盖·皮尔斯,女孩只负责花瓶,又有何不可呢。
中澳合作,看来选角还是个大问题。
《寻龙夺宝》里的中国小姑娘就木讷得完全不成样子,到了《幸福卡片》,结果仍然还丝毫没有改进。
而悲催的则是,《寻龙夺宝》里的第一主角的小姑娘,在《幸福卡片》里有轧了一角。
就是那个孤儿院表演团里坐在轮椅上的那位。
因为她的身高与年龄,与其他的小演员比,明显多出了很多吧,于是搞来一辆轮椅,生硬地让她坐了进去,于是,成功地挤进了演员表。
中澳合作片的不思进取,从此也可见以斑了。
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感觉很不错,期间还忍不住泪洒了几次,还是看的很投入的,但是毕竟涵养文化水平有限,没有在观看现场体会出太多情节以外的东西,回来看了影评,才了解到,在较为资深的影迷心中,这不算一部成功的电影,呵呵,我也来说几句,大家可批评指正。
一个孤儿院的小姑娘3岁被送往孤儿院,回头看男人的背影(不知道是不是他父亲)有点迷惘和不解,这个铺垫其实可以解释为何在澳她非要去见男主角的原因,一个父亲式的人物把她抛弃(送到孤儿院),另一个父亲式的人物通过资助,33张明信片在她心中树立。
这也是当男主教和院长提高她亲生父母时,她立刻说不在乎的原因。
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16岁,在孤儿院这种环境下,能接触到什么人情世故,还要和你我一样懂法知法,凡事讲道理,为人圆滑?
所以对很对影评说的什么小女孩英文不行,长的不行,演的很差等等,我觉得都不应该加在一个16岁孤儿院长大的小女孩身上。
而且前半段,我看也没有什么主旋律吧,不要什么事动不动就牵出主旋律,只是介绍剧情而已,而后面监狱及黑社会的描写也很简要,没有什么太大矛盾的地方(个人认为)。
好了,说说我感动的地方:一是妹妹看到男猪脚时,兴奋的站起来,而男猪脚却愣了一下,才走过去,这下,我忍不住泪洒了(可以藐视,但是不能人身攻击),一个充满了幻想的女孩终于见到了自己心中父亲式的人物,不需要多的表露和演技,多的只会是画蛇添足,而男猪脚后面说自己知道是她来了,但是见到妹妹的时候还是愣了一下(果然是实力派+偶像派)。
二是男猪脚从一个纸包里拿出钱说给妹妹坐车是,唉,俺又忍不住泪洒了,一个讲感情的犯过罪的男人(一个人承担了哥俩的罪),还一直默默资助异国他乡可能没机会见面并知道他的小女孩,算是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确实一个有点自闭胆小谨慎的罪犯,我相信,第一次妹妹来看他,他可能有感动,但是意外和惊讶占主要成分,但是当妹妹又来看他时,他应该是被感动了,所以从自己不多的钱中,颤抖的拿出一张,给妹妹,他内心深处已经接受了妹妹这个把自己当父亲的小女孩。
三是妹妹对男猪脚说,以前是你照顾我,现在我长大了,我来照顾你!
哥看到这又忍住不泪洒了,(甚至浮现了周星驰对张柏芝说我养你的画面)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完美的体现,这不是剧情的不合理我觉得这个才是适合一个孤儿院长大的小女孩的真实想法。
抛开心目中的父亲是罪犯而产生的心理纠结与挣扎(如果加了这一段,才真实多余),不管为什么洗个车有这么多钱的原因(在外国,我估计她都还没有花钱的机会,你让她从哪里去明白),简单的认为我可以凭自己养活男猪脚了,特别是那一句,你是一个人,我也是,我们在一起就是一家人了,很感人。
四是男猪脚躺在医院里,妹妹又哭又说的把他唤醒,俺又泪洒了,很感人那,在死亡面前,人总是脆弱的,灵魂总是升华的,感情总是真挚的。
好了没有什么影评的经验,随便说几句,这个电影的情节可能是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是你要以电影中剧情的架设为铺垫,不要老以现实社会的情况去架设,会发现,是不错的电影,感人的故事。
谢谢!
剧本我觉得不错,但是叙事有点太过拢长 整个片子中心点就在宣扬“ 真善美 ” ,但是导演却故意在强调 有点适得其反的感觉 ,结局如果是皮尔斯死了 妹妹回国了 那还不错 ,结果却皮尔斯又活了 整了一个大团圆结局 导演又在一味迎合市场?
我觉得可以拍得更好!
想看盖皮尔斯给中国观众的祝福吗?
http://tieba.baidu.com/p/1187392240中国观众好!
希望你们可以喜欢这部特殊的影片《幸福卡片》致您和您的家人以最良好的祝愿--盖-皮尔斯
盖·皮尔斯 绝对的好莱坞明星。。。
演什么像什么。。
想想《拆弹部队》《国王的演讲》《记忆碎片》有木有对他的全新力作很是期待呢!
女主角是新人,表演不错。
符合剧情需要。
非常喜欢《幸福卡片》这样真诚朴素的,温暖的,给人以幸福希望的好片子。
:【《幸福卡片》广州首映 中澳观众共度温情之夜】由好莱坞巨星盖-皮尔斯、亚洲新人朱琳主演的中澳合拍的影片《幸福卡片》9月2日将温馨登陆国内各地银幕。
昨日该片在广州举办了盛大首映礼,与数百名中澳观众共度一个温情的夜晚,片方还不忘提醒女观众要带好纸巾。
首映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ELWUzRfMsI/
旅居澳大利亚的陈宝玲拍出这样的电影倒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句话是指这电影内容完全可以解读为中澳两国友好交往的献礼片 是个旅澳华人该做的事情 也许在澳大利亚呆习惯了 觉得有必要拍摄这样的影片来充当交流媒介 不过这影片内容实在薄弱 想要展现的人性都只是小蜻蜓飞呀飞 然后轻轻点个水而已陈宝玲邀请到了记忆碎片饰演者盖皮尔斯出演角色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 角色增色了就越发体现出剧情的薄弱 两国文化交流嘛 当然是走温情路线 故事讲述澳大利亚人资助中国孤儿院小姑娘妹妹的学业 妹妹到澳大利亚演时跑出去寻找恩人 然后发现一直写明信片给她描述美好生活的恩人竟然是一名囚犯 这样的故事就像简单的道德故事一样 有值得关注的地方 但是平淡的故事其实用不着拍成电影来展现 故事完全没有冲突点 囚犯的身份也不足以引发太多的人性思考 我就想不通盖皮尔斯能看完剧本后“感动”的同意参演了至于妹妹 十几岁的姑娘 饰演者朱琳的长相和其非常中国味的英语一样平淡无奇 误入盗车团伙 貌似还有点中国内地保守和澳大利亚开放的对比 隐约的爱情是跨国恋吗 小姑娘执着善良的性格倒是值得歌颂 这种歌颂也只是简单唱唱 没太多韵味 于是在悉尼歌剧院 在中澳两国孩子的合唱声中 这一出浅薄的人性跨国流动也就宣告结束了 剧情就像明信片 薄纸一张 没什么实质
也算不错的了
至少故事还不错
擦!!
大叔的个人秀
还不错
很好,比预想好很多,今天逛街,没想到可以遇见这场电影的首映,很高兴,看后很触动。结尾很好。
其实完全从外国人的角度拍我更能接受一些~
145.这是多么扯淡的一部电影啊...我放弃海洋去看这个真是一场人间惨剧...好吧,我讨厌那个女主角到死啊!一颗星,全部送给男主角~>_<
主要为了盖皮尔斯这个分数吧,其实稍微的更精细,更最求艺术这部电影应该成功,顾虑太多了……
可以
盖皮尔斯还可以 但是女主角太尬了
中间一度以为是真人真事改编的,但是中途的剧情真的很狗血。
。。。我应该留在hof吃巧克力蛋糕的。。。宁可长肉
困顿命运中隐约流淌的幸福
没什么意思。。
为什么女主角要叫“妹妹”呢?
本来在鸭脖会上站了一天,so tired。And明天一早有培训,需要整理一下课件,可是终于还是走进了《幸福卡片》娓娓的故事里。不知道是不是来源于现实,但我希望如此。马丁路德金说过,I have a dream。而这个故事里,妹妹梦想着见到捐助者抑或说是她心中的爸爸;而捐助者希望救赎自己的灵魂,以己之力给
這麼好看的片子評分也太低了,爲了男神,5星平衡!
盖皮尔斯在监狱里颤抖的样子怎么看怎么像记忆碎片。。女主的脸大的太惊人了,一句“因为中国是我的家”直接把我穿越幼儿教育时代。。
感觉无聊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