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影视剧长河中,因为一些导演超前的创作意识,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
上映时被认为是烂片的作品,经过时光的洗礼,最终却得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例如险些让星爷赔到倾家荡产的《大话西游》,当年被称作开启国产“大烂片”时代的《无极》,后来都被观众重新认可。
可毕竟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有可以被挖掘的价值,比如今天要讲的这部片子——《大电影之数百亿》。
尽管集合了黄渤、姚晨、宋佳和曾志伟等实力演员主演,又找来宁财神为影片编剧,可十多年过去,这部片子依旧是一部糟糕的喜剧片。
选黄渤和姚晨,竟然是为了流量和省钱这套表面上看起来还算良心的阵容,如果了解一下当时拍摄的具体情况,真相就立刻清晰了。
2006年6月30日,《疯狂的石头》火遍全国,饰演黑皮的黄渤一举从龙套A升级为喜剧新贵。
而在此之前他的上一部作品,还是其银幕处女作,与高虎合作的《上车,走吧》。
按照同年8月影片大火黄渤正式蹿红来计算,《大电影》九月底才开机,显然是瞅准了黄渤当时的热度。
自开机之日起计算,本片赶在了年内的最后一个周末上映,12月29日的上映日期,距离开机仅仅三个月整,以国内的制作周期来计算堪称神速。
而作为黄渤参演的第三部电影,尽管其本身演技精湛且起点极高,片子他饰演的潘志强一角,依旧完全不合适由他来出演。
30来岁的年纪虽然能对得上,但影视歌三栖过气明星的设定,对于初入娱乐圈的黄渤来说,显然无法摸清表演的门道。
这一角色如果能放到2014年再让黄渤来出演,当时决心减产充电的他,无疑更能诠释好这一角色。
至于制片方之所以会如此选择,无疑是看中了当时《疯狂的石头》班组的热度,以及相对低廉的片酬,不仅是黄渤,就连王迅、刘桦等人也被拉来客串。
有趣的巧合是,本片不仅是黄渤的第三部电影,也是女主角姚晨参演的第三部电影。
回看姚晨从影生涯的第一部影片《七星期无人入睡》,是一部超低成本的作品。
2001年拍摄完成,直到2009年才获得上映机会,无票房统计,豆瓣无观众留言,百度无剧情介绍,堪称“三无影片”。
另外,《大电影》也算是姚晨凭借《武林外传》走红后,第一次获得主演“大片”的机会。
男一加女一,清一色新晋蹿红的影坛“新人”,尽管两人演技尚算合格,可制片方蹭热度的意图,则是无论如何也洗不脱的。
至于编剧鬼才宁财神,他有多后悔和这部电影扯上关系,怕是只有他自己知道。
根据当年爆料的新闻显示,原本乐于高调参与作品宣传的宁财神在《大电影》上映后,从不在公开场合提及本片。
尽管自称是为了避嫌,担心被媒体说成炒作,可他对影片导演刘晓光的评价则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怎么拍,拍成什么样导演说了算。
此番评论,可见两人在拍摄过程中会有多少矛盾和争执。
而果不其然的是,刘晓光在筹拍《大电影2.0》时(没错,这样的烂片还有续集),宁财神果断退出,与系列正式划清了界限。
至于宋佳,尽管当年也已经26岁,可刚刚凭借《好奇害死猫》进入电影圈的她,也是十足十的新人。
《大电影》中客串的角色,怕是她永远也无法抹除的花瓶记忆了吧。
套用片子里的一句台词,大概就是她最合适的内心独白。
自作聪明的烂俗大电影本片上映的2006年,是之于娱乐文化神奇的一年。
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网红文化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娱乐媒介之外,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
比如2005年票房扑街的《无极》,在2006年又因为各种网络视频的恶搞,而被拉出来再次羞辱调侃。
以至于从普通烂片,升级为全民调侃的对象,这在之前的电影业是从未出现过的。
而正是这股互联网风潮的兴起,也使得国产喜剧电影出现了巨大的变动,从原本精心打磨内容的创作派,变成了试图从互联网获得廉价笑料的抄袭派。
借助流行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滞后性,当年从互联网直接扒梗使用的行为可谓屡见不鲜。
自同年开始的数年内,国内不少喜剧电影,甚至是一些登上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也都走在这条取巧的道路上。
直到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互联网娱乐真正得以普及,以及网络世影视作品的日趋成熟,这一情况 才算相对好转。
对于喜剧电影来说,笑料的内涵和深度是决定影片定位的关键,对于网络幽默而言也同样如是,有适合大众的,也有相对核心一些的内涵梗。
《大电影》在疯狂借鉴网络恶搞喜剧的同时,忘记了考虑笑料本身的受众,尽皆过火的无厘头风格,加上对经典电影的恶搞,相对只有年轻人和核心影迷群体能够get到这些笑点。
可是导演又忽略一个大问题,能看得懂这些笑料的观众,显然并不会觉得这些笑料好笑。
借助黄渤角色的身份,通过回忆恶搞经典电影的手段,《天黑请闭眼》、《雏菊》这些片子,本身的群众基础就十分有限。
曾志伟通过自身形象,恶搞《无间道》的安排,则又因为角色形象和电影风格的巨大反差毫无效果可言。
许多从其他经典电影搬过来的台词,尽管本身知名度不低,但是与影片本身契合度不高,安插突兀,反倒起了负面的效果。
譬如从《无极》中搬过来的满神的台词,用来讽刺拿身家性命炒房的人,看似打趣似的恶搞《无极》,殊不知自己更是一部洗不干净的烂片。
毕竟电影不同于情景喜剧或者网络短视频,可以抛开一切只为了博观众一笑。
以电影标准来衡量,当烂俗的搞笑内容被导演凌驾于故事剧情上时,影片其余主创所有努力的成果全部付诸东流,影片也只剩下一部毫无营养的闹剧。
即使不能翻案,《大电影》究竟有没有留下什么虽然影片因为混乱的节奏和笑点安插成为了烂片,可十多年后回看这部作品,从怀旧的角度看,还是能有些许收获。
首先在演员层面,黄渤和姚晨在这部早起作品中,依旧展示出了不错的演技,尤其黄渤出演完全与自身特色不同的角色,也给出的不错的答卷。
而在岁月的洗礼下,当时片中客串的后舍男孩,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网红,如今看来也如同“活化石”一般,充满了复古的情调。
自1998年来,房地产经纪经历了奔腾的二十年辉煌,如今依旧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
只不过如今回看,《大电影》中五万订房,全款200万买别墅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如果我们能回到2006年,更会明白当时所谓的“高房价”,甚至不及如今的首付款数额巨大。
就连叱咤全国的温州炒房团,随着各省地的限购政策,随着中央提倡的住房不炒,也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更悲催的是,因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温州自身原本的支柱产业荒废,已经使得当地经济陷入停滞,曾经举国瞩目的示范区,如今成了经济发展的负面教材。
正如片中开发商老板所言:高楼盘风险很大,运气好赚了和银行平分,出了风险则全是开发商承担。
如今经济下行,倒不知有多少地产公司要走到尽头。
真要说片中有什么是能让人看起来舒心一些的,大体只有地产销售的流程越发正规,故事里出现的虚假销售的情况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我们还是要知道,在这些变革背后,有多少人被坑走的是一辈子的血汗,以及被透支掉的未来数十年的幸福。
尽管地产销售越发透明,买房子还是要明白很多相关的知识,恰好最近电视剧《安家》正在热播,其中倒是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小知识,有时间的话倒不妨找来看看,也好少走些弯路。
至于《大电影》本身,其实从故事的大体脉络来看,宁财神原本大概是想创作一部关于房地产行业的《疯狂的石头》。
可以想见的是,片中三名主角原本有各自的故事线,随着剧情的发展被汇聚在一起,又随着机缘巧合迎来柳暗花明的结局。
而作为小区里唯一卖点的一套别墅,姚晨想把砸在手里的房子甩锅给曾志伟,黄渤饰演的销售经理则在其中不断周旋。
这个故事如果不走无厘头路线的话,往深了拍完全可以是一部炒房版的《有话好好说》,可偏偏导演最终还是一拍脑门,选择了走最没有内涵的无厘头喜剧路线。
有时候,一部电影从优秀到糟糕,差距可能只在一线之间,导演的格局和选择影响了影片的整体水准和呈现。
譬如《无极》的导演陈凯歌,如果不是时常将精力过分投入在视觉呈现方面,他的电影就不会被喧宾夺主,自然也就不会常常被讽刺为烂片。
昨天看了《大电影之数百亿》,一时间以为自己在看武林外传,姚晨真是个会演戏的演员,相比之下黄渤就有点没耍开了。
汗,我这么说名字估计没几个人看懂,这些演员的名字我也是刚查的。。。
人家从脸熟混起容易吗?
还是多提提名字的好。
剧情上中规中矩,结局皆大欢喜,小人物获胜让大家在笑声中暂时忘记了现实。
现实中在房地产商基本缺席的情况下,搞定这么多事儿完全就是扯淡。
当然了,娱乐大旗的号召下,我们是不会在乎扯不扯蛋的,每天都绷着脸思考人生累不累啊,别人看着也碍眼啊,所以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嘲笑一下+自嘲一把,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为此花钱。
让这片子赚的再多一点吧,让不搞笑的砸钱大片凉快去吧!
当然,这片子可进步的空间还很大,比如说效仿其他片子的情节插入得太生硬,我几次都觉得是胶片坏掉了多跳了几个镜头。
惊声尖笑的路数可以用,但得用的恰当而且不影响影片流畅性才行。
而且切换镜头的时候,颜色也太跳了,就不能用淡入或者叠画吗?
不管怎么说,这又是一部赚了钱的低成本电影,受众基数那么大,换一块抓抓不是也挺好的吗?
虽然我并不确定哪种电影承载了更多专业电影人的梦想?
可是我是观众,我才不在乎呢,只要不要让我在看到那些毫无掩饰的欲望就知足了。
恶搞的敬业精神可嘉。
这三个人能成一部戏实在是很有才,另外一个跟没有一样,没出彩实在可惜。
电影的娱乐精神十足,说的都是老百姓的疾苦,但是充满了欢乐地舞蹈和音乐。
最后梦幻一般给了个开心。
人活着不管多痛苦,都要乐观的活着嘛这就是受苦的平头百姓的活法。
政府和房地产商还有媒体都被抨击了呀,好狠好狠好狠。
这种电视在中国不该是限制级么。
多拍点咯
以乳鸽店立身的安德森(曾志伟 饰)赴上海创业,却迷上炒房,将妻子气死也未思悔改,这天安德森在影院偶然听到代言新楼盘“碧水云居”的过气演员潘志强(黄渤 饰)放出的“内部消息”,遂再次筹款预抢购新房。
与此同时,新婚的昔日售楼小姐罗茜(姚晨 饰)为碧水云居付出五万订金后,惊系该楼盘周边林立各污染源。
潘志强担任楼盘主持嘉宾并为售楼公司鞍前马后,只希望对方能为自己的新片注资,不料却被要求退还订金的罗茜纠缠,潘志强心生一计,令罗茜将房转卖安德森,事成后自食其言拒退订金,罗茜无奈只得曝光楼盘内幕,结果引发连串反应,使潘志强与安德森发现自己陷入了开发商之局,于是各人苦思脱身之法…感觉两大喜剧影帝的镜头每次都好尴尬 的样子,台词也很欠抽,只是冲着两个名气来看,剧情真正是不咋地
如果说大电影算一部电影的话,那么馒头和鸟笼也应该搬到电影院去演,也应该卖个几十的门票,当观众花了这些钱去看这样的“电影”后,他们是否有被骗的感觉呢?
很早之前看过的,实话说,还不错,黄渤洒脱略带猥琐的表演不瘟不火,那时候已经是演技帝了。
姚晨也没评论中说的那么差劲。
也还好,阿甘不是很熟,开始的羽毛曾志伟坐的长椅让我彻底记住这个导演。
综合感受能打70分的一部电影怎么在豆瓣这么遭骂呢?
惊声尖笑咱也不是没看过,还有比那更无聊的东西吗?
我看电影没那么屁事,悲剧让我哭了你就是好片,喜剧让我笑了你就值回票价。
叽叽歪歪,没有异味强说愁太累太累。
好吧,即使变回甲壳虫也进不了城堡。
之前被誉为中国的《惊声尖笑》但看过才感觉它并非我所希望的看过惊声尖笑的朋友也许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是在恶搞大片,但故事情节也绝对让人惊叹,你甚至会因为突然间剧情的大变而大笑,而非仅仅依靠恶搞。
我喜欢惊声尖笑,当然第四部除外!
大电影仍然是中国那种恶心的电影风格,虽然其中也有一些让人预料不到的剧情变化,但还是看了头便知道尾的感觉。
单纯以恶搞为噱头,也许会让人发笑,最后让观众记住的只能是某个恶搞的片段,而非这部电影本身!
《大电影之数百亿》超稀饭哦。
N久没有想起来贺岁片的真实面目了,“贺”嘛,虽不至于一定是喜剧,总得看完有个舒畅的心情吧,像当年红极一时的《没完没了》、《大腕》;“岁”嘛,总得关注这一年里的焦点,并且总有几句话能让人念叨着直到下一年的贺岁片吧;“片”嘛,“片”而已,动辄十几个亿,先不说实际拍出来的片子如何,难道这些如此懂文学如此懂生活如此懂艺术的人,不知道人间的疾苦吗,花那些钱的时候没有一点点来自良心的人道主义谴责吗?
《大电影之数百亿》站出来说话了,这是我之前转贴那一段阿甘导演的话的原因,这份“冲动”的出发点就先让人拍手称快。
就影片内容而言,作者在关注爆热的房地产问题,关注老百姓买房子的各种心理,接露房地产开发商的各种诡计,把弱势群体的不容易放到开发商的桌面上来看、来说、来争论,不论是出于夸张的表达两者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还是仅为了道出买房者对不良开发商的愤恨,竟然安排了开发商的老板车祸死亡,是大胆的但也是畅快的。
房子是生活必需品中的必需品,听听“潘志强”(潘石屹、*志强)在“碧水云居”开盘代言时唱的那首歌就知道了,“人一辈子,就四个字,成家立业,你的人生才物有所值,想要成家,就要先买房子,没有房子,幸福就不关你的事……”欢快的RAB唱出的其实是今天年轻一代心头沉沉的重担,世风刮来刮去到了今天,竟变得这样现实和狭隘,我们一边努力挣脱一边跳进更深处。
《黄金甲》让人对亲情失望,而《大电影》里安德森对女儿的“谎言”,安德森不肯卖房给那个傻乎乎的“炒房者”,这些细节把亲情的温暖再次还给了我们。
一只鸽子从烤乳鸽的厨房逃出来,到新楼盘发现了地下泉水时和安德森邂逅,是喜剧色彩的情节串联,也满足了观众最朴实的道德要求:“好人会有好报”!就影片表达方式而言,作者刻意的去戏仿了二十多部著名电影中的经典场景(电视中一个介绍电影的节目所言,我只看出来几个),实在是让人佩服导演和编剧的想象力,也不得不再次为那些腥风血雨的大场面所体现的捉襟见肘的思维定势感到羞愧!
我所看出来的包含的电影有:《功夫》、《花样年华》、《十面埋伏》、《无间道》、《断背山》、《黑客帝国》、《人鬼情未了》,再其他的,哦水平太次或者下载的版本确实不太过瘾,都没看出来,有机会一定要到影院认真数一数。
呵呵,确实是让我还想再看一遍的电影,像当时看《大腕》有三四遍吧,就是喜欢他戏里有戏,戏里的“生活”借戏里的“戏”说出来,却又环环相扣,让人分辨不清。
就影片的演员而言,不倚靠国际级的明星,依然处处生花。
“郭芙蓉”的大嘴比罗伯茨有过之而无不及啊,那份钻营用爽朗的语言来掩饰,那份精灵劲用清秀来代言,叫人如何不喜欢?
“黑皮”从“班尼路”开始带给我们的印象是本色的,是贴近“市民”形象的,演这样一个日薄西山却在为演艺事业苦苦挣扎的演员似乎信手拈来,我想这种滋味大概是那些大红大紫的明星们不好体会的吧。
曾志伟就不用说了,拍了100多部电影的巨星了,还始终有一份难得的朴素,所演的小人物总是百事不成却总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叫观者心生怜爱。
电影啊,真不过就是滚动在胶片上的感动,如果总拿“艺术”说事就别给老百姓看了,如果总用“投资”定“大小”就快用24K金来打造你的胶片吧,如果还想“贺岁”就听听《大电影》的劝吧。
该电影剧情空洞,表演做作,略显浮夸。
某些桥段极其幼稚,令人作呕,看得我鸡皮疙瘩起一身。
谁看谁都会后悔,悔得我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彻彻底底的是一部烂片,你烂也就算了,更可气的是还要做贺岁片,让整个2007年都沉浸在恶心之中。
上周在省电影公司看的。
比预料的要好看,想了想可能是片子说的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情,房子。
这是我们共同的心事,在我们头顶上只有一座大山,由权力和资本结合而成的大山。
我们被盘剥,被压榨,我们的理想主义灰头土脸,被嘲笑,我们的现实主义气急败坏,被唾弃,无可奈何,还得自寻活路,只能恶搞一下出出气。
嗯,这个电影就起到了那么些出气的作用,自慰的作用,有些犬儒,有些阿Q,不过,谁让你生为中国人,还能怎么样呢。
同居密友的表姐……
哎呀。。。这个电影啊。。恩 很搞
虽然无厘头,不过给演员个面子,还好吧
除了名字好之外,没啥好的
实在无聊看一下。
为了**你必须死
多一颗星给黄渤
看了开头直接关机。
我看大姚的。
因为黄渤我才看的
屁。这也叫东西
恶搞方面做的很到位,但电影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根本没有解决!
挺搞笑的
大囧片啊!!
2007/1/2,王府井新东安,lcn。2009/2/5夜,土豆网,dyl合看,5星降为4星,虽然搞笑,但绝算不上5星,用戏中戏来戏仿,生硬。
恶搞
整体打分很低阿,可是我要给五星的。因为我在电影院里面眼泪都笑出来了,我爱姚大嘴!!!
黄渤的说唱加一星~
超难看!恶搞了《雏菊》、《花样年华》、《无间道》、《人鬼情未了》、《天黑请闭眼》、《功夫》、《十面埋伏》、《Brokeback mountain》、《无极》、《我的野蛮女友》、《少林足球》
搞笑的混乱巅峰,应景之作。很多时候电影的出现,是满足商业利益,是为了争票房,吸引眼球,然后再考虑点别的因素。为了一笑进影院,也是个单纯的理由,压力大就需要缓解疏通,然后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