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看过后开始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从昨天到今天,经过一天的发酵酝酿后,加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关于“抑郁”的感悟,刚巧又碰上我最近在看的书《逃避自由》,我突然觉得书中描写的状态跟电影描述的状态很符合,虽然个人的语言不是很能表达得好,但这些都促使我写一篇心得体会,首先上一段《逃避自由》中摘抄的文字:“一旦赋予个人以安全的始发纽带被切断,一旦个人面对着与自己完全分离,自成一体的外在世界,他就面临两种抉择,因为他必须克服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
道路之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他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能够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与思想中与世界相连;他又能成为一个与人,自然,自己相连的一个人,且用不着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与完整。
另一条道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
这个第二条道路永远不会再把他与世界融为一体,永远也达不到他作为‘个人’出现之前的那种状态,事实是,一旦分离,便不能再返回。
这是一种摆脱难以忍受之境地的逃避,如果这种境地继续下去,生活将不可能了。
因此,像逃避任何一种恐惧一样,这种逃避便具有强迫特征。
它多少还带有完全放弃个体性及自我完整的特征。
所以,它并非一个解决办法,不能带来幸福与积极自由。
原则上讲,它是一种见诸于所有精神病症现象中的一种解决方式。
它缓解了无法忍受的焦虑,避免了恐惧,使生活成为可能。
但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所谓的生活常常只是些机械的强迫活动。
”我想维罗妮卡代表了大部分生活在机械的强迫活动中的现代人,由于长年累月不得不被迫“适应”,完全丧失了个体性,完全没有了“自发的内心”,这样,一个人当然得不到由衷的幸福感。
如此,潜意识自然要采取措施,于是她的自杀不过是潜意识以这种方式在唤醒她自己,提醒并警告她注意,让她看到并照顾自己的真我。
维罗妮卡代表了这样的一个“乖孩子”群体,因为儿时的过度听话,导致没有自我,一切都生活在父母的安排,良好的生活道德规范下,这一切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吗?
不是,这一切是“被强迫的”,于是,抑郁出来了,反抗出来了,在治疗过程中,“钢琴”是她的一个解药,死而复生的儿时梦想激活了她的内心,才让她从要命的压抑自我,适应规范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不乖”才是拯救内心的良药,不是按别人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去生活,而是按自己内心的要求去生活才是解药,才是获得真正幸福的途径,才是成为“自己”。
再摘抄一段,“大多数心理学家想当然地认可他们自己所在社会的结果,认为那些与社会不合拍的人就是没有价值的不健康者。
另一方面,与社会合拍者则被认为更有价值,更合乎人类的价值尺度。
如果我们区分常态与精神病症两个概念,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
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
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
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精神病症状和遁入幻想生活寻求拯救。
不过,从人类的价值角度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我想,抑郁也许只会发生在有梦想,有思想深度的人身上吧。
总之,电影就是反应了人类的这一矛盾,如果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委屈压抑自己,如果你硬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保留自我,有点难度,只有自愿沦为精神病,你从中二选一吧,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冒沦为神经病者的风险,所以生活得勉强,痛苦又焦虑。
最好是选择第三条路,既适应社会,又不丧失个体性,也就是维罗妮卡恢复后能够欣赏日出的这种状态,从消极自由到获得积极自由。
1981年出生的年仅28岁的薇罗妮卡其实已经拥有了很多在她这个年龄较为奢侈的东西,一份很好的工作,不错的薪水,看似美满的生活,但她眼光看得太远也太广,很多微不足道的烦恼被放大,膨胀,以至于重到她自己都无法承受。
于是她选择死亡。
像每个选择死亡的人一样,平静的上完最后一天班,微笑着回到家,音乐响起,喝酒,吃药。
然后坐在电脑前想要把内心最愤懑的所有东西都发泄出来,或者这是所有自杀者的心态,对生命的不公,只有结束生命才能震撼所有人,这是一种惊天憾地的做法,或许他们都知道,静悄悄的离开,总会带来一场浩荡,这就是死亡,所要带来的结果。
自己恨的人终于能知道自己有多恨自己,自己爱的人也终于能知道自己有多爱自己,自己憎恨或讨厌的世界,也终于能知道自己的憎恨与讨厌了。
但是自杀到底是为了什么?自欺欺人的想到得到什么?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过自杀的念头,而付诸行动的,往往是愚昧的英雄。
倘若有天堂抑或地域,那些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人,会不会后悔?
看着自己想要以死改变的东西,人事物,照旧在自己的轨道前行,并且将自己的死亡遗忘,那将是多么的痛苦与不堪。
于是复活吧,倘若可以,生命再重来一次,我想不会再有人选择自杀了。
抑郁是人性最大的天敌,它足以要了你的性命。
而被死亡则是抑郁的克星,它可以让人苦苦争取活下去的机遇。
薇罗妮卡自杀未遂,被维莱特医院抢救过来并一直在此疗养。
当医生与护士当着第一次苏醒过来的薇罗妮卡宣布她的生命期限的时候,我想我是看到了她眼里闪过的一丝恐慌。
同样是死亡,这一次是被死亡,是没有具体日期而且短暂的被死亡,这是何等的可怕。
剥开华丽的外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过着和薇罗妮卡一样的生活,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厌倦……“刚结婚的第一年,我们会频繁做爱,接下来的几年,我们会慢慢倦怠。
然后他会有情人,有时候我想杀了他的情人,但我知道,以后他以后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情人……”事情也正是这样,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繁琐与循环着的,谁也不是谁的唯一,永远不是,这是真理,关于情感。
而关于生命与生活,似乎又被重新撩拨出来,发人思量。
生命应该是从属于生活的,生命因生活而精彩,抑或凋敝。
因此,捍卫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控生活,让生活从属于你,生命才算能安稳。
自杀总是源于对生活的绝望,而为什么会对生活绝望呢,事业的不顺,感情的挫折,经济的拮据……种种让人头昏脑胀的琐事都能成为自杀的理由,看你器重的是哪方面了吧。
然而自杀最终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以为死了你的事业就顺了?
你以为死了你的感情就好了,该回来的人就回来了?
多么愚昧的想法,转换一个方向,继续超前走下去,这才是勇敢者的道路,死亡你都不怕,活着还那么难吗。
薇罗妮卡终究没有死,这是一场善意的谎言。
用死亡逼她寻找生活的新方向。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当她发现她完全健康不会死去,她将会把每一天都当作奇迹来看待。
是非常好的 几近完美的剧本伏笔和转折 演员的演技也说不上不好是一部美中不足的好电影 欠缺的东西 算来算去可能只有导演或编剧的功力被关进精神病院和诊断时日无多的VeronikaVeronika在黎明前睡着时 Edward以为她终于发病而死了Dr. Blake隐瞒实情的诊断和在结尾的反移情体现 拿着咖啡也离开了Villette去纽约中央公园寻找Mari对于这个 复杂的医生 的那句台词 似乎能说明什么“If everyone realizes their dreams, this place will be empty. ”开头时的Veronika认为的疯狂的世界与其生不如用死来认识它的本质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上初中的时候或许都读过《挪威森林》,大部分的人把它当黄书看了,而我在之后的日子陆陆续续看了村上的所有书,但后来的哪一本都不及这第一本的冲击来的鲜明,死在车里的木月,紫菜卷黄瓜,渡边的放逐之旅,当然还有阿美寮。
写阿美寮的那一大段,每一次读都让我有种忘却时空的错觉,对于那个年龄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乌托邦一样的存在。
片子我看了不止一次,每次都在前面就半途而废了,女主“好莱坞女星”气场太强了,确实很让人出戏,但是今天平静了心情看完了整部片子,可以说,片子并没那么落于俗套,疗养院的描写甚至还原了一部分我心目中的阿美寮。
而对于导致veronika决定去死的具体原因,导演选择避而不究,也是明智的,细细的说既说不清有没法让所有人产生共鸣,人在最低谷时想找人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才是最可怜的。
于是整部片子,都采用了一种回避的方式,大概是处于如此美轮美奂的环境,再要死要活就太煞风景了,想看直白的,薇诺娜10年前就给我们演过了。
所以这部片子绝对是标题党,它阐述出来的东西是乐观甚至小清新的。
想让观者心生愉悦,光是世外桃源般的疗养院还不够,所以veronika住院之后紧接着ed就出现了,此男不能不用美来形容,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我把整部片子看完了。。。
他一出现大概所有人都看到结局了,不过导演最后还峰回路转了一下倒是让人挺意料之外,因为前面医生说veronika时日不多,可能所有人都猜到他在骗人,那么结局若是veronika就此一睡不醒,倒也别有一种味道,只是很全片基调完全不符,大概我看完心情也不会这么舒畅,所以她醒了,happy ending。
片子大部分功夫都下在了veronika和ed身上,连医生和老大姐的笔墨都明显不够,这更能看出导演的倾向,人们喜欢关注赏心悦目的情感,即便是在这个和现实世界脱节的地方,在疗养院就能大动干戈一场总好过回到现实世界后那些唯美的半露不露的镜头。
我在想要是换成欧洲,这一段会被他们怎么拍,至少一定是真刀真枪的上= =最后表白一下我非常爱这部片子的原声,搭配的恰到好处,最受不了无人声无配乐的文艺片。
抑郁情绪古已有之,人人都感受到过。
但是抑郁症却是被载入精神疾病诊疗手册的一种精神疾病,在谈抑郁之前,我想我们要区分二者。
抑郁症与抑郁的分野在于,是否影响到社会功能,是否持续对人的情感意志上造成困扰。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的是,不仅仅是已经成了精神疾患的抑郁症,而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会说自己走向抑郁情绪,抑郁情绪何以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如何看待它?
(1)正常、优秀与恐惧有一部电影叫《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电影。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女孩子拿着药瓶子,各种各样的药片,摆了一桌子,然后一仰头全部喝下——她决定去死。
维罗妮卡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子,她的父母一直以她为骄傲,她有姣好的面容、从小到大都在优秀的学校、身边都是优秀的人,毕业后找来一份年薪很高的工作,住进高级公寓,衣食无忧,可以说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她的父母也一直以她为骄傲。
然而,她内心里却一直是抑郁患者,生活中她的脑海不断出现一些闪回,画面是她中年成家了,有稳定的家庭生活,乏味的日子永远无法逃脱,像大多数人一样,无比正确地、令人窒息地过下去……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只好去死。
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很多年轻人都在问这个问题。
很多年轻人也正在过着维罗妮卡的生活。
他们从小就被告知要按照一个社会标准中产理想模版去活:到了18岁要考上重点大学、到了22岁毕业了要进入外企国企500强、到了27、8岁要谈什么样的恋爱、结有车有房的婚……在彩虹合唱团的歌词里,年轻人说,亲朋好友们恨不得我毕业就结婚,结婚就生娃,一次还生个龙凤胎……一路优秀,然后呢?
所以说抑郁很多时候是中产的标准“病”,爆发于好像什么都有了的时候。
心理学里的假性自体概念,是指我们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有一个理想自我的样子,我们不是用真实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与人交往,而是在用我们认为别人希望看到的样子在生活着。
假性自体是一种人格面具,但是怀抱着它生活久了,假的人格也跟真的长到了一起。
假性自体貌似是文明的代价。
高度畅通的社会信息渠道,意味着高度融合、统一的价值观。
别看今天网络上,我们的信息流那么巨大,但是观点却几乎空前一致,且信息的传播标准高度一致、统一,所以其实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是一致化、粗暴化、简单化了。
所以对于生活的选择,你以为你可以做自己,但是你已经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融合到哪些思潮流中。
古代在穷乡僻壤,你可以做一个隐君子,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观,然而今天,已经没有信息覆盖不到的地方了,你毫无意外会被卷入舆论和评价之中。
所谓普通人不过是亦步亦趋的人,没有选择,只是跟随,却往往又不甘心于千人一面。
以牺牲真实为代价的社会认同,如何形成?
因为文明要求一个高度效率运转的社会,所以组织化、一致性应该被放在前面。
代价就是每个人都无限趋同,不能活出内在的不同,别人认为的正常、无聊、理想的生活,有些人刚刚好喜欢,有些人却感到窒息。
现代社会无法提供存在的意义感,其实是让人落进了一个文化危机中,一切都在世俗化,精神价值是空置的。
这也就是徐凯文老师提出来的“空心病”,很多人的抑郁情绪就是跟真实自我的一种失联,是价值的失落感。
他们中很多人是优秀学生、优秀白领,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也是一个对自己内在一无所知的人,内在生命力正在枯萎。
(2)对理想的丧失感电影里,心理医生在一次治疗中,对维罗妮卡说:“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用恐惧代替了他们所有感情,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只有很少人能实现它们,这让没能实现的人都成了胆小鬼。
”维罗妮卡说“即使他们觉得当胆小鬼是他们的权利?
”心理医生点头,“尤其是这样,如果每个人都实现了梦想,这里(指精神病院)就空了。
”抑郁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意识到理想的我,跟现实的我之间有距离。
强调个人奋斗,高估了梦想的意义,对平凡、对Loser无情地贬低。
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存氛围。
现代的年轻人压力很大,中学的时候一个孩子可能门门成绩优秀,但是大学一毕业之后,他却成了蚁族,如何奋斗也买不起大城市的一套房?
最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生可能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成就。
他就陷入了一种无力感中。
即使他觉得自己就想平淡度日,但是需要多强大的心脏才能逃开成为loser的恐惧,恐怕只有修道才行。
西方文明带来的全球化浪潮,强调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以欲望为源动力,强调梦想,自我实现,每天都会听到财富新贵的神话,但是贫富悬殊,有些人却注定却无法实现梦想。
这加大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尤其是看到社交网络上理想阶层人们晒出来的生活时。
这种对自我的不满意,对现状的焦虑,一方面让社会的暴力事件会增长,人们会把压抑向外,对愤怒的耐受度、宽容度下降,很容易一言不合就暴力;另一方面就是会自我攻击,把对loser的恐惧变成一种自我压制,向内,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和否定。
这根本上也是一种死亡焦虑,如果不能完成自我,那我是谁呢?
这种缺失感,其实在潜意识里很难摆脱。
(3)失控与对失控的焦虑维罗妮卡的父母来精神病院探望她,他们表现出对女儿的担忧,他们非常担心,一直说着她从小如何优秀,一切都很好,想不通为何会自杀,一直央求医生尽快治好她,让她回复“正常”:医生说道“首先,您女儿想要自杀,这没什么让你们感到羞耻的,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一直寻求快乐,但如果我们不快乐,我们就会觉得无助,就会觉得很失败。
”维罗妮卡的父母代表来很多人的想法,对于精神世界的失控我们有更大的恐惧,因为如果是生理疾病,好歹我们觉得身体是客观的,可以不受我们控制,而精神世界的失控,却带来一种自己的无力感,不正常的感觉,有一种深深的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有时候才是更多抑郁的来源。
正如你失眠的时候,如果不总是想自己会失眠,为失眠而焦虑,其实会更放松,正是想到“我失眠了”,这种着急才更让人睡不着。
焦虑本身即是一种对失控的恐惧。
因为羞耻感,无法对外人言说精神上的失控,带来情绪的更加低落。
如果你抑郁了,正是那种不断对自己说快好起来吧,害怕失控的恐惧,将自己推向孤独中更远的地方。
(4)聪明人与还未做出的环境和解有一次,维罗妮卡情感爆发了,她直接攻击心理医生、对着他大段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或者说贬低:“我讨厌你那张烂桌子、 讨厌你哪条奇丑无比的袜子,还有那可笑的袜子,我讨厌被锁在这个鬼地方的所有人”“我讨厌我的父母,倾囊所有,把我困在这个动物园(指精神病院),天哪,他们真应该好好为自己活一次。
““难道这就是来这儿的目的吗?
要和别人都变成一样的?
我讨厌办公室里那群自以为钱能抬高自己身价的蠢货,我最讨厌的是那群在地铁里的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已经忘记自己所有的梦想,或是忘记他们压根就从未追逐过梦想“从向外表达出愤怒开始,她实际上已经找回了部分自己的力量感。
但是从这段话中,也可以感受到她其实是一个拒绝趋同的人。
换句话说,或许比较有理想、比较灵的人,才能够敏锐地觉察某些正常人觉得正常的生活,其实是有些问题。
正如很多被抑郁困扰的人,本质上是敏感而且完美主义、有理想的人,维罗妮卡,对生活有抽丝剥茧的洞察力,但是她还没有找到自己与环境的和解方式,她一度怀疑一切,并被这种无意义感打败。
然而这不是“缺陷”,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她建构自我的一个过程,打破,然后重新找到一个缝合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心理医生给了她两个故事,帮助她这样敏感的人类与世界和解:故事一:一个是纪伯伦写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巫师在一个国家唯一的井里下了毒,全国的人都喝了井水,只有过往没有喝。
全国人都在谈论自己没有疯,而是国王疯了,于是就要废除国王。
后来,唯一清醒的国王也只能喝下井水,全国的人和国王一起庆祝国王不疯了。
故事二:其实,当发明第一台打字机时,键盘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后来一个人在打得很快时,键盘就卡住了,所以这个叫斯科尔斯的人,就发明了标准键盘,强制性地让人打字慢一点。
心理医生说“现实是大多数人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实不需要是最好的,或是合理的,只需要满足了社会的整体需求。
有些事是通过常识来改变,但其他事就要靠后天改变,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本应如此。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抑郁的人有“获益”吗?
如果说深层心理上有的话,那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存在感,有些人虽然身陷抑郁之中,痛苦难受,但是在潜意识中又在追求被关注,自我的存在感,所以不知不觉也好像把抑郁变成一种无力自拔的需要。
所以说,有时候聪明的人容易抑郁,也是因为灵敏过度,不想和别人一样,然而与环境之间并没有找到和解的通路,让自己理解、而不是对立。
心理医生用两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有时候社会有自己的常识运作的部分,这是千百年来群体达成的共识,没有必要去挑战,在一个平均水平上,人们是有安全感的,而做少数人是有代价的。
(5)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建构?
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一个灵性导师来到精神病院中,给他们做冥想疗法,他说:如果从无法与人沟通的角度上来说的话,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精神病。
这话是一个隐喻,抑郁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它代表一种普遍的无法沟通的生存困境,只是它更能让人产生无力感。
只是它的命名文化意义,因而被建构,我们给它了定义“它是失败的、不快乐的、失控的”,只要在这层焦虑之上,我们如何与抑郁相处,其实都是被它控制的。
因为有一种对抑郁的看法已经先入为主了。
在这样追求强势、掌控和成功的社会中,我们会非常不容易爱自己,也不容易肯定自己,会导致一种向内的攻击和无力感,而我们又会给它一个名字“抑郁”,而这个命名又会让我们在恐惧中更否定自己。
爆发的抑郁情绪,或许不应该是病症,可能正是对我们的“提醒”,是今天对我们生活的一种矫正:现代人已经活得如此理性,趋利避害,而后置着心的利益,直到无力、愤怒,无处爆发,在潜意识中剥夺了我们对生命的真正渴望。
我有个假设,如果说这个社会80%的人都在做文明世界里的正常人的话,那么或许自觉抑郁的那20%的人,也许正是代替我们承担着对文明的追问——我们是谁?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对的吗?
这种蔓延的抑郁情绪,不应被视为病症,而应被看作是需求。
影片中,心理医生用一个善意的谎言,来治疗维罗妮卡,他谎称她得了不治之症,将随时死亡,因为“大部分要自杀的人,都会重复尝试直到成功,所以,我冒险对她撒谎了,我决定用她来测试我唯一有信心的疗法——生命的认知。
“因为,他相信有一天,只要维罗妮卡在任何一个医生那里得到自己健康的消息,会”把活着的每天当作奇迹。
“而不再纠结于死亡。
而命运在这时候也帮里维罗妮卡一把,她在精神病院无意中遇到了真挚的爱情,对爱的渴望,让她重新确立了生命的价值,重新见到了生命的日出,这也证明了心理医生预设的治疗前提是非常重要且本质的。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也曾经在《这个时代的空心病》中说到这样的例子:一个非常优秀的北大同学,他抑郁了,并且有非常具体的计划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徐凯文老师给他讲了北大未名湖畔的蔡元培雕像的故事。
蔡元培是北大的最重要的校长,多年间,他的雕像前会有一道风景,就是一年四季,都会有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那里献的花。
也许是路人,也许是师生,也许是游客,他们会在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前敬奉鲜花,而且会写上他们内心的感受。
这是一个雕像,并不是他的坟墓或纪念碑,一年四季都有人献花是因为什么?
徐凯文老师说,这是不忘本心。
本心是当我做美好的事情时,当我做对和友善的事情时,我内心的自我肯定是快乐的;而当我在做一件不那么道德的事情,或者我在做一些伤害,内心会有愧疚。
上天有“好生之德”,当他跟这位同学谈论这个雕像和鲜花的时候,那个同学当时说了三次“我非常感动。
”当他在自己的学业和未来何去何从的具体纠结中,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时候,他从未想过除了那些应该要做好、自己却不想做的事外,应该有更大的视野,应该找到本质的生命活力。
生命认知的价值疗法,即人人内心都有对价值和美好的渴望,没有对生之意义的正性体验,人不会爱自己、爱生命。
这,或许就是我们从中得到的最大的生命真理,也是带领我们走出抑郁的重要一步。
作者:蘑菇姑姑,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公号“Miss蘑菇姑姑”。
抑郁状态表现之一就是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对一切不抱希望。
Veronika说,她会遇到一个温柔的男人,婚后第一年they will make love a lot of times,然后第二年第三年less and less,到彻底没有激情时就会有一个孩子。
之后按揭还贷,自己渐渐成为工作狂,老公有了一个情人争吵,老公有了第二个情人假装不知道... 这段话深得我心,因为我也是这么想象我的未来的。
看到这里我对此片抱着极大地兴趣,看它如何解决这个同样困扰我的问题。
自杀得救后的Veronika被告知由于疾病她没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了。
在精神病院里她认识了Edward,一个因为经历车祸丧失女友变得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年轻男人。
也许是有别世俗世界特别纯净的眼神吧,Edward吸引了Veronika,经历了钢琴房事件后,V和E相爱了。
是两人之间的desire让V对于人生有了新的动力,她不想死了。
想生或者想死有时候仅仅因为一个男人而改变了。
可是这个男人难道不会成为一开始V所想象的那个温柔的男人吗?
一时的passion和true love要用时间才能辨别吧。
而true love是一种责任意志的产物。
故事结束在两人fall in love,那么之后呢?
婚后会怎样呢?
就像是仙德瑞拉总是以两人快乐的生活下去作为happy ending。
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一个白马王子,而是让自己成为公主,让遇到的男人变成白马王子。
Veronika如果仅仅因为遇到一个男人才能感觉到生的快乐,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外界上,那么这种快乐转瞬即逝。
生活的美好不是因为它本身是美好的,而是我们在残酷的现实世界努力创造美好幸福。
就像是在空白的纸上凭自己的力量画出美丽的图画。
对生活对世界的desire,让我们进化更好的人。
世界杯进行到了一半进程,足球热潮淹没了一些新闻,推迟了一些热点事件的发酵。
6月20日跳楼自杀的甘肃庆阳女孩,在过了好几天后,方才成为了全国焦点人物。
此前在2016年10月和12月、2017年5月、2018年1月她已经进行过四次人们现在可知的自杀行为未果,但在第五次,she made it。
当时在楼下、在朋友圈、在直播间喊着“怎么还不跳”的看客,被拉出来批判。
当时差点能救下她但被她撒手的消防员发出痛嚎,现场视频刺激着人们泪腺。
彼时、此时,已是天上人间,阴阳永隔。
这位1999年出生的姑娘,在2016年9月读高三期间有过被男班主任强制猥亵的经历。
这被普通认为是她选择绝路的契因。
还有人说,她来自单亲家庭,性格有点极端。
有报道说在那事之后她患了抑郁症,也有学校的人说她其实在事发前就有抑郁症。
这已不是我们第一次惊闻“自杀引发围观”或者“老师猥亵学生”了,也不是我们第一次义愤填膺。
客观地说,“怂恿自杀”不是中国特色,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美国有些州的刑法规定唆使自杀是刑事重罪,但仍然杜绝不了类似事件),这种现象有参差交错的社会学、心理学动因,甚至暴戾本就是人类天性。
在百货大厦8楼外的小平台上坐了四个多小时的庆阳女孩,手里拿着手机,她跟当下所有年轻人一样,情绪和网络永远是互联的。
她在朋友圈发了“遗书”配了自拍照,不知道那几小时里她有没有看到围观者们的冷血言语(希望她没看到),也不知道那几小时的犹豫她是不是在等待着什么,答案在风中飘荡。
围观者的起哄是否与庆阳女孩跳下楼有直接关系无法定性,但多少在她背后推了一把。
而在那个命悬一线的时刻,脆弱的女孩心理濒临崩塌,任何一丝力量,都可能把她推向天平的另一边。
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影片开头就是女主薇罗妮卡的一长段内心独白——看看,在你觉得我意志低沉或什么的,你就会塞给我药片,对吧。
据我所知,很多吃了它的人其实也挺健康的,真的。
我回去工作,吃新的抗抑郁的药,和父母共进晚餐,让他们相信我已经恢复正常,不会再惹麻烦。
然后某天,一个男人让我嫁给他,他温柔体贴,相信我父母会非常喜欢。
第一年我们会频繁做爱,第二年、第三年便逐渐减少,当我已经厌倦对方时,我会怀孕。
照顾孩子,按时上班,按揭还款,这至少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凑合着过下去。
再然后,十年过去了,他会有外遇,因为我太忙也太累了,同时我发现,我想杀了他,他的情妇,还有,我自己。
此事了结后,过了几年,他又会有个新情人,这时候,我会假装自己不知道,因为不管怎样,很快妥协只能说明我已不在乎,所以,至少这几天我还是很快乐的。
有时,希望我的孩子能过和我不一样的生活,又有时,会因为他们想做我的影子而偷偷感到愉悦。
我很好,真的。
说自己很好的,往往很不好。
对未来有设想,看起来抱有希望,往往很多麻烦的产生正源于,想太多。
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看似平顺上轨道,往往让人绝望。
瞧,人生最怕的转折,不仅有“但是”,还有“往往”。
二十多岁、金发漂亮的薇罗妮卡,在又一次吞药自杀获救后,被送进了一间私立精神病院。
这里的医生和病人都会说一个“国王与毒井”的故事,中心思想是学着用周围人的视角看问题,你就会对所有事都释然了。
一开始薇罗妮卡抗拒沟通,抗拒治疗,仍然会有跳楼的冲动,也会去偷药片吞食。
她在这里见到了病友爱德华。
爱德华是个很帅的小伙子,但不说话。
据说进来前出了车祸,他女友当时也在车里,当场身亡,他觉得是他杀了她。
医生对他病情的定性很摇摆,总之是紧张症或精神分裂症什么的。
沉默不语的人,会让人觉得怪异,但也会让人觉得安全。
薇罗妮卡在夜里悄悄重新试着弹琴,琴声撩拨了爱德华,他俩仍然没有对话(爱德华沉默),但他们慢慢心灵靠近了。
薇罗妮卡确认这份感情的仪式很特别,她在钢琴前面对着扑克脸的爱德华,自慰。
而爱德华终于愿意开口说话了,确认过眼神,这句耳语人间至味是清欢。
薇罗妮卡说父母在她出生前就离开了,但又说“我们关系很好”。
薇罗妮卡的父母来看她。
在父母眼里,薇罗妮卡成绩一向很好,和许多优秀的人交朋友,有份好工作(业务助理经理),收入颇丰(2009年时年薪七万五美金、有医疗保险),从没陷入过麻烦,总让父母感到骄傲。
薇罗妮卡以前很爱弹钢琴,拿到过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奖学金,但父母期望她能去大一点的学校,这样才更利于得到高薪工作。
但在对话里能感觉到,母亲对于医生说治疗最好的办法是“交谈”有本能的逃避,父亲对于承担治疗费用拐着弯有所担忧。
遇到爱德华是薇罗妮卡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布雷克医生。
布雷克告诉薇罗妮卡,自杀行为导致她心脏严重受损,生命余下最多不超过几礼拜。
薇罗妮卡一开始还有点庆幸,这下终于可以死了。
但逐渐地,在布雷克的引导下,她尝试着不总是摆出一副“老娘谁都不在乎”的样子,而是愿意以发泄的方式吐露心声。
薇罗妮卡会对布雷克说:我讨厌你,我讨厌你那张烂桌子,我讨厌你丑陋的领带,我讨厌你滑稽的袜子;我讨厌被锁在这个鬼地方的所有人;我讨厌我父母倾尽钱财把我困在这个动物园(疯人院)里,天呐,他们真应该好好为自己而活,哪怕就一刻也行;我讨厌办公室里那群自以为钱能抬高自己身价的蠢货;我最讨厌的是那群在地铁里的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已忘记自己所有的梦想,或是忘记他们压根从未追逐过梦想。
薇罗妮卡还会对布雷克说:我想去沙滩,我想看海,我想感受沙子,我想在我最爱的煎玉米卷摊买一个来吃,我想去个爱尔兰酒吧点杯吉尼斯黑啤,我想见我妈妈,我想和她好好聊聊天。
纵观剧情,薇罗妮卡有着世俗价值观认可的“美好生活”,没有什么外表缺陷,没有什么霸凌遭遇,没有什么性侵噩梦,有的只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沟通失语、和同事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以及对于没有坚持梦想的羞愧。
什么,就这些?
在我们凡夫俗子看来,这些形而上的思想压抑,远谈不上要寻死。
至少相比起有遭猥亵阴影的庆阳女孩,薇罗妮卡的自杀原因会显得轻如鸿毛。
这也告诉我们,不仅是肉体伤害,还有长期不被理解,都会影响一个人前行的方向,如何自我平复内在的创伤以及如何自处,才是不轻生的出口。
庆阳女孩在事发后没有瞒着父亲,也有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得到答复是“无能为力”,求助学校领导,得到答复是“不要小题大作”,并且诉诸了法律,警局有按强制猥亵立案,但检察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决定不起诉,庆阳女孩提起复议,被驳回。
庆阳女孩是有主动寻求出路的,她努力自救过,但没有得到公道的结果,于是抑郁的积累和发作并未随着时间冲刷消解,而是厚积薄发。
庆阳女孩没有遇到布雷克这样睿智(片尾的大反转)、耐心(谈话治疗时循循善诱,被挑衅时也不发火)、尊重病人(薇罗妮卡不想说的不会穷追猛打)、保护病人(面对企业主来问责没有出卖薇罗妮卡)的医生,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大的境遇差异。
布雷克医生的经典语录:1、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一直寻求快乐,但如果我们不快乐,我们就会觉得无助,我们就会觉得很失败。
2、远离每个人,甚至是所爱之人,有助于让人们冷静下来。
3、当欲望来临,你就会感到害怕,大部分人都用恐惧代替了他们所有感情,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实现它们,这让没能实现的人都成了胆小鬼。
4、聪明地看待现实。
现实是大多数人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不需要是最好的,或是最合理的,只需要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有些事是通过常识来决定,但其他事就要靠后天改变,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本应如此。
其实但凡想通了上面任何一点,自杀的最后一步可能就会收腿了。
大部分要自杀的人,都会重复尝试,直到成功(就像庆阳女孩那样),布雷克医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冒险对薇罗妮卡撒了谎(告诉她命不久矣),决定用它来测试他唯一有信心的疗法——生命的认知。
当后来知道了身体无碍,有了“劫后余生”的感恩,她便会把每天都当做奇迹。
最后结伴离开精神病院的薇罗妮卡和爱德华,等来了他们最美的日出。
精神失常和精神失控,是两回事。
精神失常让我们无法和别人沟通,所以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精神病。
但只要思想还是由自己掌控着,你就不会失控放弃生命。
对于自杀后获悉身患绝症的人来说,可能唤起她的求生欲望仅意味着积极生活已经晚了。
我们无病无灾的,就别强说愁了,我们暂时还是先好好活着吧。
最新消息,此前涉嫌猥亵庆阳女孩的那个班主任,被调出教育系统,取消教师资格。
如果这还不足以令女孩安息,至少,带去一丝安慰。
西装女子从容地穿梭在人群中去到达一个每天都会到的某地,犹如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
然后是她用慢一拍的笑容去回应身边的耳语,低吟又或者是嬉笑与怒骂。
内心却在述说着对整个世界的怀疑:每天照例上班,然后再遇到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向她求婚,然后她答应了他。
第一年做爱很多很亢奋很积极;第二、三年渐渐少渐成公事;第四年,爱渐无,却有了孩子;然后生活就绕着孩子转,老公有了他的第一次出轨,然后经过一番争斗后,老公回到身边,然后又是...........一切都是那么规律,突然觉得生的可悲,活的可恨,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根本不需要预言,从生到死,不论你是谁,寥寥数字已尽言。
我并不惧怕活着,却冷不丁去怀疑活着的目的。
每天穿梭在一个学不到任何东西却被叫做学校实际至多只是个“青年托儿所”的地方,有着几个平凡而普通的追求者,谈了几段平平淡淡的恋爱,快毕业的时候再找份家人满意自己凑合的工作,然后也许就要(不应该是也许,应该是一定),一定就要过着女主说的那种生活了,直到腿一登,眼一闭的那天。
很多人对“享受过程”的观点顶礼膜拜,但是我敢说多数人都会在内心想着结果的重要而口上却很逼地喊着过程的不可失(自虐啊),因为往往过程是那么痛苦,而甜蜜只是奢侈的调味剂,而且要在你运气好的情况下,在痛苦的过程后才能享受到幸福,不然也只是痛苦的过程再迎来痛苦的结果。
总觉得世界上没有真正所谓的抑郁症,传中的抑郁于我来说就是对生活无数个怀疑质问的堆积和爆发。
女主在剧中用很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怀疑质问,欣赏她的勇气,却质疑她的智商。
看了这部电影后的不久看了《待业青年》,看完后就更加的怀疑自己的生活,在中国教育的压榨下,我甚至没有一个梦想和追求的目标,整一个懦弱的大傻逼,既没勇气去反抗,也不够能力去接受。
从她被自杀未遂被救起那一幕开始,便看不下去了,原谅我装逼的预言了故事的发展,偏执的认为后面就是“缺爱女青年的寻爱记”,又或者是灌输观众爱情对于生命的不可或缺,又再或者上升到社会人文层面,告诉人们很多边缘人都很缺爱
這部影片一拖就是拖了7年才有機會來看電影跟人一樣 都是一種遇見沒必要强迫自己一定要追最新的電影但藏相總是有的有時候就是爲了一部電影穿梭了奇妙冒險旅程的整個旋律所以在事隔這麽久以後鬼使神差的又勾起我想看這部電影的動機在經歷了那麽多美妙人生的際遇后感覺沒有什麽比現在來看更好不過了所以水到渠成的知道這還是巴西作家Paulo Coelho一部書這樣就方便我找原著咬文嚼字了其實很沒有必要7年前也許沒必要 現在就更沒必要現在基本走出去 你跟人家說你想做什麽人家都會忽悠你說 別想太多了 還是正正經經找工作吧飯都吃不到 談什麽理想 你瘋了嗎又或者說 人家任性 人家有錢懂了吧所以你的一切美妙的想法都被扼殺在搖籃里我對這樣的説法一直保留在觀察了那麽多的人以後我越來越不想説話因爲真的沒必要他們根本沒有在聽他們早已接受被告知的做什麽事都是要有一定資本了 才去追逐自己的理想等到你老了有穩定職業了 再來好好繼續你的音樂夢 電影夢 插畫夢吧父母呢 總是在童年的時候 給你各種最好的藝術啓蒙當你長大了 終于打開心房想擁抱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會告訴你正常點吧 找個安穩的工作請問這是什麽邏輯???
我真的想不懂但我最喜歡的一個細節應該就是 Mari告訴 Veronika 她彈琴很soulfulVeronika 還是很本能的排斥自己的時候Mari 說了一句很解恨而確實是事實:many people never find a single moment like you last night.“我想加一句: Be confident, be kind!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非常可惜。
看书的时候我经常被保罗吓到,因为他太过于细腻地描述了女生女性的心理和恐惧,难以想象是一个男人写出来的,这种感觉在看他的《十一分钟》时也经常出现。
我觉得这本书在写自杀的企图时真的写的非常好,我们通常觉得做出自杀这种行为是因为遭遇到了什么,一定是因为生活中出现了重大变故,但veronika不是,事实上书中的veronika在外人看起来是很正常,一个24岁的年轻女人,刚开始稳定工作,没有遭遇灾难和创伤,平时并不像一个出格或是abnormal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决定去死了,所以说戏剧化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年轻的生命决定去死。
我觉得非常可惜的是,只要导演根据书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拍就会很好看了,为什么要改编地这么平庸。
我觉得以书里想表达出的想法和其细腻程度,完全可以拍成和时时刻刻相媲美的电影,我真的觉得太可惜太可惜了。
1. veronika自杀的过程。
书里面是蓄谋已久的,吃了很多药,veronika抱着一种“我已经好好劝服了自己,活着接下来的生活我都已经知道,并确定对我来说没多大意义了”所以决定自杀;而电影处理成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or因为焦虑服药过量。
这两种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毕竟veronika decides to die是决定去死,我觉得电影处理的太平庸了。
因为veronika是一个abnormal的人,她的想法很悲观,但是你又没有办法说她的想法完全不对,在书里有很多段落描写了ver对生活、工作、爱情的看法,一些是她自己看到的,一些是她听说的别人的经历,这些都是她给自己的自杀找的理由。
而电影的处理太鲁莽了,最多只能被理解为潜意识想死所以服药过量。
2. 在书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ver服药之后躺在床上等死,没事干的时候随手翻了个杂志,发现上面一篇文章的作者在调侃她的家乡斯洛文尼亚是个没什么人知道在哪里的国家,她为这么件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事耿耿于怀,就在她筹划了6个月的自杀计划将要完成的最后几分钟里。
3. 书里面设计的一个对比是,veronika是一个很年轻的女人,24岁,年轻,漂亮,本应该充满活力,人生刚刚开始,而她又没有遭遇什么灾难和创伤,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计划地自杀了。
4. 觉得很可惜的地方是,电影结局之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为医生铺垫,ver的一次次与其他病人的交谈、接触带来的思想转变,导演全都认为不重要,不提及;尤其是,来演讲的教师和ver的对话,以及之后ver感受到自己思想的转变,感受到自己对新体验的渴望,这些书中写的让人充满感慨的地方全部一笔带过;电影中本来应该是这些东西的地方,ver应该在教师演讲,并和教师病人讨论,最后得出感慨的地方,电影里只放上了ver对着男孩自慰,书里的东西全部都没有提。
所以ver的转变就很莫名其妙,只是因为欲望就不想死了。
5. veronika和其它病人的接触,交流,电影拍摄的和书中完全不同,电影只表现了病人的疯癫之处,很少表现出病人的思考和正常交流,尤其是在ver入院后和她交流最多的马莉,一个已经好了却无法出精神病院的人,以及据马莉所说的很多没有勇气的病人,因为惧怕外面的世界,就心安理得的留在精神病院里,很多人在veronika入院后都受到触动,开始思考起自己的生活,这些改变电影一点没提。
6. 书中医生骗veronika她只剩一周左右的生命了,这短暂的时间对于本来就想要寻死的ver产生了压力,使她从一开始的觉得“好吧那我就多等几天再死”,到后来的“不,即使我活不了几天我也要离开精神病院去直面生活”;也正是这一消息,让那些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却还是在精神病院安心生活的人动了要回到生活里的念头,他们觉得,这样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与精神病院的氛围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刚被救回来不久却又要死去,这对他们的生活和想法也产生了冲击,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
这些,所有的这些转变,导演全都不拍,只拍些没所谓的花草风景慢镜头。
太可惜了,导演和大部分只看高潮转折点的人一样,只看到了荒唐的能最快吸引人眼球的地方,自杀,自慰,爱情的救赎,医生的计谋,这些摆在台面上,最容易看到的部分,可是在这之下呢,veronika为什么自杀,因为什么突然想对Edward自慰,是爱情吗还是突然对爱和生活产生了欲望,是什么一点一点让决定自杀的veronika最后带着Edward一起逃离精神病院?
这些书里费尽心力写的,导演全部略过,所以拍成这样:马莉突然就有勇气出院了,Edward在走廊走着走着,突然就不想装傻了也要离开,作者的细心解释全部不提,所以没看过书的人才会觉得莫名其妙啊,怎么就因为爱情就不会死了?
才会觉得ver把生死寄托在爱情身上,寄托在别人身上,这种活下去的理由与死相比太轻浮了。
在书中,一点一滴的契机和改变,最后对爱和未知的向往,全部被粗暴处理成对漂亮男孩自慰的欲望然后变成爱情双双飞走了,简直看得我…太无语了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天哪这拍出来可能会比飞越疯人院更好看啊,会和时时刻刻不相上下,如果强调思想的转变说不定会更好,真是没想到早就有人拍完了,还拍成这样。
我觉得保罗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得到它们应有的地位,太可惜了。
只有真相才会穿越重重迷雾...让人看的很投入
女主角是艾薇儿的姐姐吗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我觉得解决办法还是要找到一个契合自己心灵的好伴侣。
Suicide is legal, helping someone to die is not.
“你忘记我了吗····“”··维··罗···妮卡”
单纯的对明显地鞭笞庸常中产生活有点审美疲劳…不及小说描写细腻及百转千回震撼。
除了爱情还有内心,谁都有厌世过,在这个集体的每个人都曾彼此恨过对方。其实,简单独立的活着有什么不好吗,想太多无益。以为的坏的东西等真正的去体验了才知道感觉和想法不一是准确的。像她自己说的“我没那么了解自己”。很好的一部电影。
得到爱情就不死啦?太傻比了好吗?!!!
多年前没看下去就因为太丧,看完发现居然这样盲目乐观,我的bad ending呢?抑郁症都这么容易好的吗?smg的形象大概永远停留在buffy了(Buffy也因为太丧看不完(我有什么毛病
唔 看完想不出说什么 后半部分快进看的
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很好 4星半~
这部有些沉闷的电影告诉我们,找个靠谱的恋人就是新生活的日出。
又是精神病院故事。我们等死的吸血鬼猎人巴菲。我们的失语自闭狂唐纳利兄弟。灵异少女为黑帮少年弹钢琴,然后差点发生很情欲的事情,没关系,床戏留到最后了。简直全美剧演员阵容。当然还有电影连续剧HP的Lupin化身眼镜男医生。演员表演时有亮点,但整体剧情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
标题是to die,讲的是to live. 但是,导演你节奏快慢这么难把握、剧情如此随意变换发展,可不对啊。=_=
同为病人更适合互相疗伤
故事讲的非常做作,不过好在立意蛮赞。一开始薇若妮卡想到未来循规蹈矩的生活决定自杀,自杀未遂,被医生骗时日不多,医生没来得及揭穿这个谎言,并希望薇若妮卡某天得知自己与他人一样健康,会认为活下来的每天都是个奇迹。那么她还会不会过自己一开始预见的那种生活?
装腔作势
When you found love...you found the meaning of life?..The movie is slow-pacing, but beautifly filmed. not realistic but full of fantasies! You should love your life not for others, but for yourself! 珍惜生命,快乐每一天!
我的天哪,我可要爱上这姑娘了。
完全毁了原著 拍得不知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