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结尾,我很喜欢:两人一起跳舞,像舞王和他的金牌女搭档,一曲舞毕,紧张看着工作人员。
这时声音来了,急促呼吸,现场声响,影片出现了第一句有声对白。
掌声,欢呼,嘈杂现实声响。
一切回归到了现实,一切回归到了电影。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
是影像,场面,特效和明星吗?
不,是情感。
永远。
很喜欢,看哭了。
人生的悲欢离合,腾达和落魄,写得很动人。
有几场戏写得特别好,男主角在背景布下方看见一双跳舞的脚,隔着幕布,两人对舞。
他轻轻的为她点上一颗痣,从此颠倒众生。
她穿上他的衣服,自己和自己调情。
大火中他抢救出最后一盒胶片,最初的邂逅,切掉的片段。
《大艺术家》向很多经典电影致敬,尤喜男主角在女主角家中发现一间屋,全是自己变卖的家产。
阴森森的雕像们俯瞰狰狞,像《公民凯恩》的巨大宫殿。
虽是无声片,其实有声,有声的段落有两个:一个是男主角被有声片冲击,噩梦中杯盘有声,万物有声,各种自然声响都是对他的压迫和打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当下从事的一些活动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过去久远的一些事物感觉到一丝无法接近的距离感,感觉它们是过去,自己必定无法理解和适应。
在电影领域,面对已经奔3D而去的影音趋势,那2D的,还黑白的,甚至还无声的默片,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形式。
怎么会有人能忍受没有对白的电影?
我过去也带着这样的感觉而与默片划清距离,直到偶然接触,感到兴趣,再更多欣赏,逐渐领略到了默片的魅力,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的独特艺术气质。
对于喜欢默片,或者黑白老电影的观众来说,《艺术家》无疑是个惊喜,它不单形似,更神似的表现了老电影岁月的风采和荣光。
自从电影进入彩色时代以来,也时常有导演处于某种原因,采用黑白电影的方式复古拍摄一些影片,其中代表性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那黑白色彩下的凝重与深沉,还有《鬼子来了》黑白写实最后从死者视角突然闪现的彩色画面的超现实色彩。
而真正复古到默片程度的导演就寥寥无几了,毕竟这太挑战观众极限了,最多如金基德做到台词极少已属于另类,这还被认为是“文艺片”。
倒是著名戏仿电影大师梅尔•布鲁克斯拍摄过一部神作《无声电影》,恶搞加致敬的来了一次无声电影,但是那毕竟是默片的现代化解构。
而《艺术家》的难能可贵在于,它不光简单的无声那么简单,从影片摄影、故事展开、人物神态、服装化妆、表演方式,甚至到配乐,都还原了老电影时代的味道,同时,也在其中不乏现代电影的演绎和阐释,这份对老电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还原就值得尊敬。
在那默片的时代,故事和人物都那么简单和单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悲伤就放肆大哭,高兴就夸张的大笑,不像现在追求角色所谓的“立体”和“复杂”。
影片故事的味道竟然让我感受到了卓别林电影的感觉,那种那个时代优秀电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质。
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转变的时刻,默片时代巨星乔治•瓦伦丁偶遇籍籍无名的女孩佩皮•米勒,然而,也正是这次相遇暗含时代变迁的轨迹。
因为在默片时代的巨大成就,瓦伦丁充满自信,对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以为然,过去的成就常常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负担,他倔强的坚持默片,直到迎来票房灾难和自己的落魄。
而米勒是个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拥有的年轻女孩,只要有出头的可能,她乐于拥抱任何变化,于是,抓住了有声电影时代的那只命运之手,她成为了有声电影的第一代女星。
这是一个多么美国梦的故事,包含了励志,也有沉沦,故事的桥段,很有默片时代的味道,那种狂喜与神伤的表现都直接、夸张,说白了,就是真正地像“表演”。
老电影时代,总体趋向是真善美和大团圆的,所以,《艺术家》中落魄的瓦伦丁虽然一度风光无限,却没有那么桀骜骄狂和虚荣,反倒豪爽和平易近人;米勒成名后也没有得意忘形和世故,反倒低调而心地善良。
于是,米勒遇上了她的偶像瓦伦丁,看着他被时代抛弃,也努力走上星光大道,不变的是对瓦伦丁,以及随他而去的时代的尊重。
两人的故事单纯、美好,让本身模式化的故事有了另一层美丽。
事实上,默片时代的摄影和配乐也充满特色,黑白影像下,摄影对影片氛围和故事推动常常有着特别的助力,如瓦伦丁落寞和幻觉的场景,黑白对比度下的效果就很有感染力。
而在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配乐的作用和评判标准绝非“好听”那么简单,它几乎就是演员的第二台词,要随着剧情节奏、桥段局面、角色感情不断变化,《艺术家》用各个经典电影配乐加上细心的加工,对老电影配乐的神韵还原的特别好,无疑也是奥斯卡最佳配乐有力的竞争者。
本片最现代化的展现方式,无疑是瓦伦丁的一段幻觉,突然,影片有了配乐以外的声音,瓦伦丁感受到了身边物品碰撞敲击的声音,将他仿佛置换出荧幕,与观众一起感受沉默中,点点滴滴日常生活的声音。
一个默片时代巨星,对有声电影内心的恐惧由此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即有声电影不只是一种技术,它是对电影行业,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社会一个维度的巨大改变。
影片尾段,对此有着更绝妙的切入,沮丧的瓦伦丁在米勒的提醒下,终于发现自己还有踢踏舞这一强项,于是,影片结尾,巧妙的让瓦伦丁和米勒载歌载舞,将时代切入到伴随有声电影而来的歌舞片时代,而在末尾,他们终于发声,让影片以一种高雅的姿态迎来大团圆的结尾。
《艺术家》,是对老电影时代的致敬,对默片时代的致敬,它并没有批判或者嘲讽“冥顽不化”的瓦伦丁,甚至瓦伦丁失败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认真的态度,正如他接受采访所说“我是艺术家,不是傀儡”。
这种看起来有些过激的对时代变化的反映,也表现着一代电影工作者令人尊敬的倔强,所以,哪怕影片早早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整部影片也以默片的方式呈现,甚至以此方式表现米勒的有声电影表演,有此可见主创人员的立场,那是值得尊重的年代,那是电影成长的岁月。
在电影日趋成熟,并很可能将进入另一轮技术驱动转变的今天,回首看看那些艺术家的岁月不只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电影营养的再汲取。
1895年,法国的米埃尔兄弟以一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接着在好莱坞,电影进入真正工业化和普及化的时代,所以,《艺术家》这部影片也是有趣的,由法国导演,以默片的方式,演绎一个美国好莱坞的故事。
而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两位法国演员的表演也确实出色,非常有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味道,一招一式都是很古典的表演方式,出色的表演让他俩并未被片中那只惹眼神狗乌吉完全抢去风头,我们知道,在电影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而接下来,在奥斯卡,希望《艺术家》能斩获丰硕成果,让这个团队在乌吉的领头下,光荣的走上红地毯和领奖台。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fa30b08d5145bce63d986bc.html
我有時都好公平,尤其是對電影,所以終於去了看一眾熱愛電影朋友批評得體無完膚的《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 )。
《星光夢裏人》算是不錯的商業電影,也有一些感人之處,而其默片形式,無疑對年輕觀眾也有吸引力。
可是,這些好也不足以支持《星光夢裏人》得奧斯卡數大獎項;可是,《星光夢裏人》的所謂「好」(其實只是大路貨色),卻也不補償不了它所引發的難受。
一齣以默片形式去說默片的電影,卻在告訴你默片是如何的不濟,只是死路一條,而有聲電影才是未來。
對愛電影的人而言,有什麼比這更難受。
坐在暗黑的影院內,看見導演如此不尊重默片,我真的很難受,很難受。
我會記著導演的名字,Michel Hazanavicius,我以後不想再給你機會了。
这部2011年拍出来的默片描绘了一个影史的一个转型阶段,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转型。
其选取的题材和拍摄方式的特殊性赋予了其影史上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似乎可以与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形成描绘好莱坞这一转型阶段的一组对写。
《日落大道》是怀着一股哀怆心绪的注视,一曲哀歌。
而《艺术家》则是怀着怀恋之情,写下的一曲爱歌。
同时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意识到了默片之魅力何在,除了怀旧还多了一份重释与反思。
在影片的中段有一处华彩的段落,George Valentin 悒郁颓丧地坐在梳妆台前,放下手中杯子的时候他听到了杯子的响声,突然惊恐万分,随后周围的一切声音开始出现,他近乎崩溃,随后醒来时才发现这是一场噩梦。
在那个时刻我几乎感受到了男主人公一样的恐惧,因为先前我们太过沉浸于这个默片营造的世界当中,我们感受到了和那些如此眷恋默片时代的人一样的沉浸以及有声片介入后一样的恐惧,这不仅仅是现实中失业的恐惧,而是仿佛一个“世界”消亡的恐惧,默片用一种柔化现实的影像观创造了一个悬离于现实之上的世界,这个世界如此迷人以至于让我们离开的时刻会感受到那么深刻的恐惧。
本文想谈论一下默片如何营造出了这样的一种影像世界的感觉,为何默片是一种柔化的影像观,以此对这位对默片时代怀着乡愁的导演表示致意。
低帧——一种“非现实”的影像电影诞生之初,其帧率仅有16-18帧,与之后的24帧的影响不同,低帧率的影像在视觉呈现上有一种与现实相比较快的感受。
然而这种在视觉速度上异轨于现实时间感受的影像,天然地具有一种“非严肃”的倾向,“非严肃”是一种不一定滑向幽默,滑稽但是却脱离了“严肃”的性质。
当然,升格和降格这两种影像处理方式在现代电影当中都可以被我们用来处理幽默、喜剧性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默片时代的低帧率并非作为一种正常影像时空叙事的“例外”存在, 而是他本身就是那时候影像叙事的时空,因此那个时代的人几乎别无选择的内嵌于这种影像的叙事当中,可以说这样与现实相异轨的影像时空是那个时代的影像“认识论”,因此他们的创作也天然地受其影响。
在大多数影史的叙事中,公认的第一部影片是《火车进站》其次是《水浇园丁》,《水浇园丁》也被称为最早的喜剧片。
我们会发现在电影脱离了对物的直接记录之后第一次转向对人的表现的影片,便是一个喜剧片。
我相信这并非一种偶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好莱坞的二十年代,那个时代的默片最盛产的类型片便是喜剧类型,而许多著名的喜剧大师也在那个时代出现,如卓别林、恩斯特刘别谦、巴斯特基顿。
默片时代喜剧的如此成就其实也根植于这种影像观所形成的创作思路。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在《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当中谈到,无声片有一种“非现实”的性质。
这是无声片时代的无声片影像所暗含的内在本质,所以在电影《艺术家》中,导演对无声片时代的模仿并没有只局限于声音的消失和演员的表演中,而是复原了那个年代的影像速率,这是根植于默片深处的本质。
默片中的语言——一种表意的流动当我们在观看默片的时候,默片的演员并不是“silent”,我们看着他们在影像中对话,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说什么,但是我们却明白其表意。
这说明,在默片中语言并不是缺位的,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打个粗略的比方,像是雨滴与水流,现实境况下的语言像是雨滴一般粒粒分明,但是语言说出来了之后,表达过了之后便如降落到地上的雨滴一般汇入了一个语义的河流,我们的大脑记住的是其意思,但并不一定能够具体地回溯每一个字,这时候“语言”便成了“表意”。
而在默片中,语言便是以这种方式流动的,它掠过语言的能指直接迎向其所指。
我们看到演员的嘴巴在开合,我们通过他们的神态、动作、所处在的情境、彼此的互动关系想象出他们的“表意”,这与阅读时候的状态恰好相反,阅读一本书一本小说的时候我们看得到的是语言,在脑海中的却是情境、形象等等,但在“阅读”默片影像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影像而想象的却是语言的表意。
小说是无形的但是模糊的形象却在观众的脑海中流动,默片是无声的但是表意却在观众的脑海中流动。
同时,这种语言、声音在影像世界的模糊性也为默片创作中有着趣味的运用,在《艺术家》结尾的那一声“BANG”所秀出的花招是只有在默片中才可能实现的一个悬念,在文本所提示的声音中,这个文本重叠了我们对声音的两种想象从而形成一种“欺骗”,这在有声片的时代是不可行的,毕竟车撞到大树的声音与一声枪响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音乐 ——内心情绪与时间感的营造在默片当中,音乐的存在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则无法达成对影像时空的沉浸。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默片时代的影院中,若是没有音乐而寂静无声,那对观影感受简直是致命的冲击。
因为此时对观众来说,“寂静”这一幽冥的声音将响彻云霄,音乐对于那个时代的默片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氛围的营造,音乐同时也在创造一种寂静,如让.爱浦斯坦所说音乐“使观众摆脱寂静无声的重压”。
这近似一种催眠的作用,创造一种能够让观众摆脱寂静的重压从而进入影像的氛围是这个时代电影音乐的第一要义。
其次,这个时代的电影配乐同时也是一种对时间感的营造。
在前文中我们阐述过默片的影像时空是一种“非现实”的影像时空,因此默片的影像时空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其实与观众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默片中影像流动的速率与现实时空并不相同,那个世界与我们的这个世界并不完全地相同。
因此让.米特里说“无声片因其‘非现实’性质而无法让观众对持续时间有真实感受。
剧中人物经历的时间,镜头段落的时间关系,这一切是完全可知的,但是它是‘被理解的’而不是 ‘被感觉到的’ ”正因为默片的低帧影像时空与我们的距离,因此我们只能去理解,而并非如那种与现实时空统一的电影一般感知,观看蔡明亮的电影的时候我们能够沉浸地面对影片中人物的无言、沉默,静静地凝视他便知道其内心的情绪波动,因为那个时空现实的时空的流速相同。
而在默片当中我们则与那个时空有着隔阂,我们需要一种东西引领我们找到默片的影像的节拍。
电影(指无声片)缺少一个能够说明节奏和节律的尺度,音乐给电影带来这种尺度…使观众感觉到实际经历的持续时间。
这种持续时间与剧情时间相结合,可以使人认识到(默片中的)时间的表意价值。
默片时代通过配乐让我们把握那个默片世界里的时间,同时配乐也以其变化的音符与影片中人物的心绪共振,也形成了一种通常所说的内心情绪的外化。
而这种外化的情绪-音乐,时时刻刻参与着影像的世界,也正因此默片更加脱离了现实的地表,而具有掺合了丰沛的主观色彩,这也使其对现实的描绘进一步地柔化了。
姿态与神情的优先性——电影的“旧语法”因为没有语言,姿态和神情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会看到在《艺术家》中许多的关键交流,影片都通过动作或神情加以达成。
男女主人公在片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就是用被映着天空白云的景片遮挡着的舞步交流,这是他们情感关系的开始同时也作为结尾的伏笔。
在小狗跑去通知警察来救男主人公的时候也正是通过动作的表演让路人和警察明白大致发生了什么样紧急的事情。
语言是一种思维的产物,而动作似乎更接近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直感。
同时,人被没收了语言之后,神情的表意功能也被放大,然而同样由于默片的“非现实”性 ,我们无法像凝视蔡明亮电影中的小康那样静静地凝视默片中的一个演员,低帧率的影像同样也让我们略过了现实表情中丰沛的情绪变化,因此默片的演员需要在神情上增加强度,以使其影响观者的内心。
姿态也是一样,流速更快的影像也需要放大动作的幅度和作用来完成本身通过语言完成的表意,因此我们会在《日落大道》里看到诺玛的表情如此怪异,除了她本身的病态之外,她也深深地陷入了默片世界为她塑造出来的姿态与神情的表达方式中。
然而这样一种略微的夸张,也带来一种“非严肃”性,它过滤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形成了一个在现实之上的影像,在此处也对现实形成了又一层的柔化,夸张并不放大生活中的痛苦悲痛,相反它消解了其真实感,对其进行了柔化,因此默片总是会拍摄一些富于“梦幻”的喜剧与悲剧,这也是因其柔化现实的影像观所致。
同时这种柔化也创造了一些优美的表达,当女主人公穿过男主人公的衣服拥抱表演着男主人公拥抱自己的时刻,影片用这样的动作传达了女主人公的爱恋,是如此梦幻而迷人。
正因为默片是一种柔化现实的影像,它创造出了一个柔化的影像世界,因而才变得令那么多的人对其怀有着乡愁和眷恋,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所以令George Valentin在不仅仅在电影上是“默”,同时在影像的内部世界里导演也通过妻子暗示他不“说话”,这是一种不现实的深情的沉溺。
也正是这份深沉的沉溺唤起了观众的情感,能够带领着我们进入那个他们所乡愁的,已然逝去的默片时代。
今年的奥斯卡季有趣儿,竟有两部拼着比着向电影史致敬的作品。
好莱坞的老马丁(Martin Scorsese)用《雨果》(Hugo)向法国先驱电影艺术家乔治•梅里埃(George Méliès)致敬;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则用《艺术家》(The Artist)向好莱坞片场与默片时代致敬。
这敬来敬去的,怎么也有一部该投奥斯卡的胃口,难怪双双提名。
我不喜欢《雨果》,因为它除了强大的技术效果和致敬心态外,在电影故事的构建与完成上却十分粗糙。
《艺术家》除了采取默片的视觉表现方式独树一帜外,情节本身说来也乏善可陈,但与《雨果》不同的是它在小细节小桥段上的巧思妙想,种种视觉小品时常看得人会心一笑。
比如仰慕默片明星乔治•瓦伦丁的女演员佩皮偷偷潜入乔治化妆室一节,佩皮抱着乔治挂在衣帽架上的西装外套花痴万分,干脆把一条胳膊伸进袖管假扮乔治抱住自己,左挑右逗,女丑形态毕露,引得全场哈哈大笑。
当然电影安排最巧妙的还是对声音的处理。
《艺术家》采取默片手法,除了背景音乐并无他音效。
但当默片明星乔治看不明影史的发展趋势落得末路潦倒时,苦闷中发梦,竟然声效突现,钟声、铃声、车声、人声、狗叫声,可就是没有乔治自己的声音。
乔治与妻子不合,所争执的关键问题就是乔治不肯同她讲话——这里“讲话”是个明显的双关语,一方面指明面上乔治冷落妻子不与其交流,另一方面则暗喻他拒绝拍摄有声电影的事业选择。
后来乔治寻死,以字幕插入的一声巨响既推进故事进程,又跟观众抖了个不大不小的包袱,下面的段落水到渠成。
这些与声音/声效有关的片段使声音脱离了一般电影的约定俗成,从一个理所当然的技术要素飞跃成为电影故事的重要角色之一,人围绕声音所作出的判断与电影工业所作出的选择彼此映照,最终不是声音为电影服务,倒是视效跟表演形式为声音的出现锦上添花了。
除了对声音效果的巧妙运用,《艺术家》对视觉效果的不吝开发也极为娴熟。
乔治独自看电影,投在屏幕上的影子弃他而去,这小花招虽耍得老套,但用在该情该景却正贴切。
乔治在片场遇见佩皮,第一次二人隔着布景斗舞,一里一外,一个俏皮一个大方,性格特色立现;第二次则一个下楼一个上楼,双方地位心态的变化被斜切画面的楼梯表现得清清楚楚。
正因为没有声音,视觉艺术的功用才更为重要,才必须调动一切画面要素与表演要素,充分渗透剧情,激发强烈的视觉表现力。
将电影技术元素与电影故事表现紧密结合是《艺术家》区别于《雨果》的成功之处。
无论是视觉效果、表演桥段还是声音元素,一切都融入《艺术家》的情节发展,彼此相互促进。
技术为电影故事提供亮点与依托,故事则为技术要素提供方向与目标。
在此之上,再加入一点爱情,一些怀旧的温柔,和很多自默片时代沿袭而来的幽默,一场声影传奇就此诞生,想不讨好莱坞电影工会大众的喜爱都难。
另外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扮演乔治的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
我没看过杜雅尔丹的其他作品,可大屏幕上他留着两撇小胡子灿然一笑的滑稽样子真吸引人。
说实话乔治这个角色很不好演,尤其前半场他春风得意自信十足的戏,自负太过容易显得“二”,招人反感;而表现不足又不吻合他大明星的身份,会与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产生断层。
杜雅尔丹的自负有种“很傻很天真”的可爱劲在其中,十分难得。
不管是乔治与佩皮眉目传情还是穷途潦倒的悲苦自怜,他都把握得真挚诚恳,表情与肢体状态松弛自然,不做作,也不发力过猛。
除了最后一场的舞技不尽如人意之外,这一年还真难有能与他相媲美的最佳男主角了。
至于《艺术家》究竟算不算一部真正的默片,我觉得这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
电影的发展是与电影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纯粹出于致敬的目的故意历史倒退避而不用现时的摄影技术、机位安排、剪辑手段和音效,除了表达怀念之意外对作品的完整性并没多大意义。
《艺术家》所采取的默片时代流行片头、黑白色彩与无声手法,都与剧情发展相辅相成。
在这基础上运用超越默片的技术元素,反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怀旧但不守旧,这是《艺术家》的最聪明之处。
致命错误:《雨中曲》之所以可以选择相似题材,是因为有声电影的现实主义特质能够“再现”那段历史变迁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比如默片女明星的公鸭嗓曝光、幕后配音的天壤之别、以及藏话筒所闹出的各种笑话等等。
可你怎么能反其道而行之,用默片去讲一个关于有声时代来临的故事呢?
这本身就是荒谬的!
因为你无法通过一种不出声的艺术形式去呈现声音出现所引发的巨变,何况这种巨变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核心要素。
导演没法解开这个死结,他只有逃避。
所以我们就看见了在女主人公获得巨大成功的桥段中,她主演的影片片段截取都很短,且刚好都是只做动作不用发声的场景。
我们只知道她成功了,却不知道为什么。
但最搞笑是结尾,导演竟然用打字卡的方式去表现制片人与头牌女星争论如何去拍一部有声片?
这算是在自嘲吗?
主要错误:感情刻画较苍白,没有说服力。
餐厅背坐一场戏,女主人公接收媒体采访时的言谈举止根本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轻佻女。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女人转脸就坐在空荡荡的影院包厢里泪流满面地望着男主人公所饰演的角色陷没在沙坑中。
反过来,男主人公烧尽所有拷贝,独留舞会NG那部也是在刻意煽情,缺少合理的感情变化支撑。
其他错误:1、在女主人公豪宅的储藏室内发现自己拍卖品大集合本应是个意外兼高潮,但由于之前的拍卖会桥段中有冗余镜头“泄密”,观众已早早猜到了端倪,使得伏笔揭示时的感染力大打折扣。
2、旧屋自杀一场戏采用了格里菲斯式的最后一秒拯救模式。
真正的意外是那个字卡“bang”。
观众的情绪的确得到了释放,但决不是因为主人公转危为安,而是被导演的手法给气乐了:居然靠人家听不到声音,分辨不出车撞树还是子弹爆头去制造悬念?
I服了U!
疑似错误:1、字卡不断提示年复一年,小狗始终还是那么小。
2、女人扔下剧组直奔医院探视,可服务台,医生,护士竟然没有一个认出这位好莱坞大明星?!
不要简单地把它当做“鸡蛋挑骨头”,此处细节缺失也许正是该片白开水式的叙事效果的一个缩影。
个人想到的致敬:1、女主人公星途顺遂排名上调一段的出处是希区柯克默片《戒指(拳击台)》2、吧台幻影灵感更像来自怀尔德的《失去的周末》:酒瘾发作的雷米兰满眼都是大衣在跳舞。
3、鸿毛落地发出铿锵之声的那场梦境,好像希区柯克默片《下坡》里某段的手法。
给了两星半。
一颗给狗,一颗给各种致敬,半颗给……好吧,因为这帮人拍过我喜欢的《开罗谍影》。
10/10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当电影褪去了华丽的色彩,优美的声音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答: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导演带着观众穿越回了那个默片时代,而观众也穿越到了那个曾经的童贞的电影迷,电影里外的一切都会到了最初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是有操守,有追求,有艺术性的,尤其在从默片时代到有声时代急剧变化之中,依旧保有对艺术的信仰,这正是不忘初心,正如当年的卓别林一般,但艺术自身也是会不断发展的,不忘初心方得浴火涅槃,最后成为真正的Artist。
感谢这个时代还能有如此伟大的默片演员,还能还我一个最初的电影梦,不枉我在观影中途多次落泪,这样的感觉太好了。
配乐也是神了,通过音乐表达文字的典范,小狗也是拼了。
时代的交替,不可逆转的变更。
由沉默到欢脱, 一切都塑造得如此完美,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 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
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I love it
今天看完the Artist,深深被震撼了,甚至这学期的final project我也想用4:3的ratio降格拍一个黑白默片,不是为了追随所谓的复古潮流,而是今天我才发现原来默片才是更接近电影本质的形式,今天我才理解为什么当初有声电影出现的时候,那么多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站出来反对,包括卓别林在内。
去看the Artist之前,看过的同学“告诫”我这部电影必须要在精神很好的时候才能去看,否则铁定睡着,因为它是一部默片,而且是黑白的,而且而且是4:3的!
事实是,尽管我很困(昨晚只睡了4个小时),但我还是非常精神地把电影看完了,而且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现在就可以断言the Artist绝对是我本年度最爱的电影前三名!
the Artist在画面上完全模仿上世纪20年代默片的拍摄手法。
默片不仅仅是无声、黑白,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过去的黑白片是18fps,即每秒18格。
现在的电影都是24fps,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由于每秒钟记录下的动作画面比较少,因此连续播放时肉眼可以察觉到明显的动作不连贯。
我个人认为,正因为过去的电影都是以18fps的格式拍的,因此演员的动作总是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所以默片更适合表现喜剧。
the Artist就是一个爱情轻喜剧,其实故事特别简单,也有些滥俗。
但是,它非常成功的地方在于演员的表演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试想一下,一部没有声音的电影,剧情完全靠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眼神表达,真的很少有演员可以做到。
所以,我觉得默片时代才是出巨星的时代。
the Artist虽说是默片,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声音。
影片中有两处加入了声音,而这两处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没有这两处细节处理,这部电影也不会如此备受推崇。
第一处是录音技术刚刚被运用到电影中时,Jean Dujardin饰演的默片时代大明星George认为这是可笑的,他坚决反对。
但是,当他回到化妆间,他放下一个杯子,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本身是有声音的,进而他意识到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声音的。
第二处是影片的结尾处George终于放下对有声电影的成见接受Miller的帮助,和她一起出演有声电影。
在两人的一段精彩绝伦的踢踏舞表演之后,producer高喊一句“perfect”。
歌舞片时代就此来临了。
这部电影的ending是固执己见的默片巨星最后终于接受了电影的新形式,还开创了新的电影类型,而这部电影比较吊詭的一点在于是它让我认识到什么是最纯粹的电影。
当然我不是说技术的发展破坏了电影的本性,我承认没有技术作为支撑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变成展现在观众眼前的真实,只是我不得不感叹随着技术的发展观众变得只满足于感官刺激而不再关注电影的艺术性,比如说现在的3D潮流,往往在电影院里面观众看得很过瘾,走出电影院却记不起故事情节,更不要提被电影打动了。
或许我本质上还是很traditional的吧,我推崇的也大都是学院派导演,在电影学院学的也是最classical的film technic.课上时常都有同学去挑战那些classical的电影理论,和老师争执不下。
我却觉得,无论那些理论你认同与否,或者在今天看来根本就已经old-fashioned,但是对于一个导演而言打破传统的前提首先是你要懂得这些理论,否则永远都只能是一个业余导演。
不做影評,只談個人感受。
看完片我得到了兩個詞,一個是“情懷”,一個是“懷舊”。
所有的藝術工種都是需要強大的心靈支撐的,不只是耐得住寂寞和與時俱進,是keep walking;更不是孤芳和沉溺,是面對質疑和衝擊的堅韌和泰然。
感同身受是一個很客氣的詞,happy ending是普羅大眾的美好嚮往,如果是真的,多半的人還是選擇吞槍自盡的,如果人人是勇者,那就不存在掌聲這回事了。
散場后,大半的觀眾還留在座位上。
有感動,但不是因為感動,懷舊跟感動是兩碼事。
懷舊是形式,而感動是內心的。
懷舊是現在過去式,是一種心靈告慰,是對過往美好的留戀,而當時,我們並不感動。
這種情緒需要出口,需要被表達,甚至宣洩,但不是消費和重塑。
就觀感而言,敘事簡單完整,畫面精准流暢,音樂恰到好處有感染力……原因很簡單,複刻經典終不會讓你失分,通篇的致敬情懷猶如一曲經典串燒,看著過癮,卻留不下絲毫。
告慰經典並不能使其成為經典,百分之百的高仿,終究不是真品。
我們喜歡舊貨和有時光洗刷痕跡的老東西,是它給我們留下的回憶和共同經歷,而絕不單單只是樣子本身。
討巧的原因是杜雅爾丹說的“與眾不同”,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影片不同,至少是形式上的不同。
這一度讓我想起了《阿凡達》,而《阿凡達》是向前看,《The Artist》卻帶不來那樣的工業進步。
看这部电影总联想到国内烂片动不动用聊天窗口、短信界面解释剧情发展的手段。
相比默片时代技术手段的缺陷,很多电影却把镜头浪费在文字上。
影片里大多数的对白不言自明,乔治的表演却从不像所述的那样夸张。
就像教材里所提到的阮玲玉、《渔光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现在,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看过甚至是有兴趣在黑白片前呆上半个小时。
本想这是一个悲哀的故事,默片的衰落,时代的凋零。
百年之后,默片也就尘封而没了。
但是,默片曾经辉煌过,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属于自己的观众,至少,不枉此生了。
即是像乔治那样,直面两个时代的交接时,过去的,是珍贵回忆,眼前,又是一个美好未来。
不愧斩获好莱坞5个大奖。让我想起了《爷爷的煤油灯》接受新事物是钝痛的,确实很难改变,尤其是打破自己固有的既定世界观。女主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呢。虽然猜到了最后一定会变成有声电影,表现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转换,男女主就那么一句台词,但是还是被打动了。男人的自尊很要命,要妥善对待。
又是HAPPY ENDING了。。。
默片就是演技秀。逆流或尚可为一时之选,历史可追忆却不可倒退。真心按捺不住要加一星给超赞的踢踏舞。
由于那架飞机上没有配耳机,我看了一场真正的默片。
如果这部电影能得奖的话,我想卓别林每部电影都可以了吧。是时代不好,还是时代太好。真的很烂
《艺术家》做工考究足以回默片时代乱真,为好莱坞很多电影人祖辈父辈的从业经历作了有趣怀旧,奥斯卡得奖是必然。画面接得真好,乔治自导自演《爱情的眼泪》的时,画面的叠、溶可以当教材。玻璃橱窗对影自怜,酒泼桌上人影模糊,醉卧酒桌被自己和土著攻击等等都很妙。电影四星,狗狗一星,五星推荐。
给蒂凡尼的早餐里的猫咪和艺术家里的狗狗颁个奖吧
就冲着不会法语也许不影响观看也值得5星了
黑白默片中比较差
片子比较平庸,只不过是玩了个技巧。表演还好。奥斯卡这些年也没啥精品了。
电影真伟大!
承认之前有偏见,看过后有改观。看到最后很有感触,时代在进步,取舍,抛弃与继承,太难了。
我觉得女主角完全没有那个年代女明星的韵味和风情,男主角倒还可以,眉眼里的笑意很有魅力。
女人用自己的手假装男人的手去抚摸抱自己这个镜头印象特别深= =
看到字幕上出现张三李四王五麻子这种名字,真心吐槽无力。其实我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吧。
不反对向默片致敬,但剧情除了一些讨巧的小细节,毫无新意。最出彩的不是男女主角,反而倒是小狗萌倒了这部拍给电影的电影。不知道复古与守旧,小狗和小丑在法语里是否都分享着同一词汇?。。。
前面还能让人笑笑到最后结尾又是大俗套,其实整个故事都是俗套 只不过是披着默片皮的讨巧电影但是拍者是很有心的 拿水分很大的奥斯卡倒是实至名归 一心只想拿奖的中国导演跟这片学学吧 这片中译绝对该翻成演员或艺人而不是艺术家!
最后那段舞不错
无语,比随便一部chick-flick都单薄的剧情,不就是无声么,至于么,下了1一个月前后打开三次我才忍住看完..表演也根本没有黑白片的韵味,评委是瞎了吗,还是老得把这个当自己的行业传记看了..就知道终身制不靠谱...唯一亮点就是内狗!..
3.5 我很少打半分但这片怎么说呢,真的有那么好吗?!这种投机取巧动机不纯、形式大于内容的造作感。以为整个黑白片加一声道噼里啪啦的配乐再让演员模仿当年夸张过力的表演就能还原到默片时代了。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