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类似的电影情节看的太多了,看这个片子一点感觉都没有,一个男偶像派扮演邋遢小子,一个女偶像派扮演楚楚可怜,然后一副我有病我怕谁的样子闯天下。
两个濒死之人,这么平淡的完成了一场本该如此惊险的冒险。
我并不想把宝贵的打字时间耗在这部平庸的影片上,但我实在不愿看到本片成为阻碍人观看德国原版的主要因素。
德国版是一个纯粹的黑色幽默,编导并不追求故事的合理性,相反还不断地添加各种无厘头笑料。
日本版的败笔,就在于它想把这么一个荒诞的故事讲得一本正经,结果却拍成了“我有病我怕谁”…… 豆瓣上两部影片的评分很切实地反映出了两者的差距。
日版有豪华的演员阵容,编剧是大森美香,导演更是Michael Arias,大家对他的代表作《恶童》和《黑客帝国动画版》再熟悉不过了,本片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类似《恶童》的制作手法,MA的镜头感还是很出彩的。
但日版却没能将以上优点结合起来,结果让故事显得沉闷,在貌似写实的外表下却比德版不合理。
看到剧组的一些采访,是说在创作过程中,剧组认真考虑过不让剧本沦为原版的重复,但我们最终却遗憾地看到,日版没能保留德版的优点,且还有各种画虎不成。
剧组把其中一个主角设定为女性也是为了与德版作区别,且为了“不让故事落入爱情剧俗套”,还特地降低了女方的年龄,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都挺找借口的,同一题材的《水仙》男女主角还自称是恋人来着,但作者片冈智晴很好地把握住了各个细节,没有让这种“恋情”成为肥皂剧的复制品,真的想创新的话并不必去担心这些设定上的问题,所以《水仙》能成经典而《天堂之门》很难。
日版演员们还是演得挺卖力的,福田麻由子的短发造型很好看。
结局最后几分钟处理得还可以。
尽管日版和德版的主线剧情完全一样,但由于表现手法的不同,它们会带给你完全不同的观影感受。
而我的个人意见是,日版的存在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和德版作比较,先看、或者只看德版才是值的。
德版的中文片名是《敲开天堂的门》,本片和《水仙》、《遗愿清单》都借鉴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理念。
一直比较喜欢这类看似平淡的电影,但它却在讲述着如何面对死亡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镜头挺平实的,偶尔穿插了一个黑帮反派的戏份,但这个反派也不太坏,甚至不太厉害,最后还被自己更无能的手下干掉了,长冢圭史开场那一番讲话的场景马上就让人联想到《窃听风云》中的王敏德,都是言之无味,不太像一个厉害的狠角。。。
福田麻由子原来就是《L改变世界的二十三天》中那个小女孩,又长大了一些,不过还是那么不好看。。。
德国原作、日本制作、美国导演、英国配乐,《恶童》导演的最新作品,还不错。。。
这就是我想说的。。
看完海以后 他们是不是被抓了?
他们要不要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任?
最后他们是死是活?
这一切都不交代,难道仅仅是因为生命中曾经拥有过,那么这些琐事就不再重要?
我很希望他们可以死在海边,这样就很悲剧美。。
不知道是编剧傻还是我傻。
两个罹患癌症即将死亡的人,就能轻而易举的抢劫,并逃脱日本警方的追查,即使在电视台已经播出新闻的情况下,两人还能光明正大的在夜店high,并获得餐厅老板帮助逃生。
只见28岁患脑瘤的大叔总是头痛倒地,但患了先天性心脏病+癌症的小女子却坚强淡定的坐过山车,恣意淋雨,然后生龙活虎的抢劫药店,要是换韩国人拍,这小女孩早病恹恹要生要死的了。
《天堂之门》的剧情交代不清,肤浅到只剩死亡,却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因为男女主角命不久矣,就成了二人打劫的理由,甚至在面临黑势力K3威胁生命时,都能博得敌人同情,以致引起敌方内讧,只能说那老大太弱智,把涉及大笔钱款的任务交给两个对自己早有异心的人,还要在执行杀人任务时只把这2人带上。
更弱智的,莫过于日本警方。
都已经把抢劫的大叔和小妹妹围堵在5星酒店大楼里的情况下,还能让2人乔装成警员,然后开着警车安然离去,即使是通知了交管部门后,2人依然能大大方方离开东京,往电影主题“看大海”奔去。
我不知道,这是一部喜剧,还是一出闹剧。
死亡并不可怕,但是把死亡拍得只剩同情,就太可怕了。
抢劫三万日元,抢劫邮政局,听起来是多么的无厘头。
开着偷来的车,最后为的只是看下海,在那些没有绝症的人中这些事情无法理解,包括随同的女孩别人也会惯性的以为是被绑架。
因为世俗人大部分活在被自己乱七八糟欲望包围世界里无法自拔。
早已忘记生命的本质需要。
难道我们也要等到快死的时候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么。
趁活着的时候吧。
前半部分并没有很吸引我,只是为了福田才一直看下去。
直到二宫出现剧情开始有了转变,有些出乎意料。
到了末尾的时候导演用了很长的镜头拍摄福田和长濑的背影,风吹得大海起了小小的波浪,太美了。
PS二宫很惊艳,土屋连个正脸都没有。
= =
英俊的将人,美丽的春,象色泽艳丽却内核已溃烂的苹果,象妩媚绽放却没有了花柄依托的玫瑰,他们纵声欢笑,死亡却如影相随。
没有爱情,没有欲望,只是两个生命彼此无能为力绝望的怜惜。
为了让春看到从没见过的大海,将人多次持枪抢劫。
而为了生命垂危的将人,小小的春也拿起了枪。
死亡让人变得无所畏惧。
一切臣服于死亡。
看着大海,将人是睡了还是死了,春是笑了还是哭了。
但他们靠在一起,死亡能带走他们的生命,但那温暖却为他们开启了天堂之门。
死了的人都在天堂谈论着海滩。
常德人都叫最小的孩子叫老幺,那一年,老幺悄悄地问我,你一个人去了哪里,眼里满是关切。
现在,我想悄悄地问他,你一个人又去了哪里,山顶飘飞的我的泪水那么多,是否会有一两滴能落在你的心里。
我的手指常弯曲成绝望的姿势,因为它一直在后悔没能触摸你死时的脸庞,它们被囚禁,永不释放。
每年,总有几天会涂黑色的指甲,用的还是你在时买的指甲油,为什么它们诡异得不曾凝固。
我涂着它,抢穿过你黑色的拖鞋。
黑色的脚丫子它们曾快乐!
看了日版的《天堂之门》,有了那种想看海的冲动。
也许看海是很多具有浪漫情怀的女孩魂牵梦绕的地方,看那潮起潮落,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就如同倾听自己内心的倾诉。
大海是一个可以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思考人生,让人怀念过去,让心完全沉淀。
我承认,我是一个没有生活情调的人,但是《天堂之门》给了我很多感触。
一个十四五岁的日本女孩,一个二十七八岁的男子,本活在花一般的年华,却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会随时戛然而止。
女孩说,我从未见过海。
男子说,只有活着的时候去过大海,死后才能去天堂,他只是随口说的话却变成了死之前唯一可做的事。
看似简单的事,对于两个生命接近终点的人来说却是一次冒险,一段生命最终华丽的旅程,最终绚烂于海边,也终止于海边,也许那个男子踏上了新的旅程。
但他们不顾一切到达海边,男子慢慢倒在了女孩的肩头,他死了,他睡着了,女孩脸上露出了一丝的微笑,因为男孩已经敲开了“天堂之门”。
不管任何人,男人或女人,在脆弱的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一个可以倾诉之、可以给与安慰的心灵,这应该超越了年龄、性别、地位、民族、宗教信仰,只为达到心灵的契合,这是人最初最本质的需求。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两段情节一个是上面揭示主题的片尾,一个就是唯美的雨中漫步,也是我最喜爱的片段。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不就是放下一切,随着内心呼吸的节拍,轻轻地踮起脚尖,享受生活的美好,即使未来遇到任何困难,甚至死亡,我们都享受人生赋予的这些美、这些真。
如果说有下一秒我即将离去,我该为自己哭泣,还是珍惜?
而我们知道这世上每人都有一劫,无论人生长短,无论幸福或坎坷,我们的第一击和最后一劫,都逃不掉。
从出生开始,死亡的计时器已经开始,确切的说是倒计时,是珍惜、恐惧、还是挥霍,每个人在懂事之后都会开始思考。
大海也许对于我来说不是旅程,也不是终点。
我不会像荆棘鸟一样,为了最后那一刺用尽全力接近死亡,我内心的那种悲观的情绪虽不会最终消失殆尽,但会慢慢变淡,,因为我会去慢慢适应我该适应的生活,去接受该接受的,放弃不切实际的,我更愿把这部电影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定义为对生活真谛的探求,每个人追逐的东西不一样,有人雄心如高山,有人心淡如水。
我只想在一个心平气和的时候去看看大海,希望自己的一生犹如大海里的一滴,静悄悄地流入,又无声无息地流出,最多溅出一点不惊人的浪花,不曾被世人关注,最后消失成从未出现,犹如这世界一切的生物一样,湮没于历史的浪潮中。
类似天堂、死亡之类的题材,在日本人的表现形式里,就会变成这样平静讲述的淡淡风适合在晚上看,一个人看。
快乐的逃亡 快乐的死亡。。
片子有些熟人在插花,但感觉长濑就是以前的角色,看完也没啥特别感觉
一看到福田麻由子那條又黑又硬的眉毛就脫戲了=_,=還有長瀨哪裡有一點要死的樣子,明明還是那個二逼又光芒四射的英雄。
雨中跳舞和最后看海时的镜头拍的太美好了
冲着长濑智也去的,结果爱上ED
好像是教室,很喜欢福田麻由子。超可爱的说
题材真是老套到家了,长濑哥哥还是更适合脱力系,以及怎么都喜欢不来福田,她和田中丽奈也太像了!
日本警察好无能,小MM好清纯。大叔很有味。只是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真的是二狗。。。。
找ANNA找死我了。。。就那一闪而过的镜头啊。。。龙套的厉害了!
进天堂前最后的逃亡,看海计划。油麻子很有爱。
给我一杯tequila
实在是受不了福田麻由子的眉毛 不看了
两个临死之人的念想~少主帅的咧,小loli还是亲上了大叔的脸颊,最后海边一幕是三分钟不间断拍的咩
看见今宿麻美了哇哈哈~~~
编剧应该是个B型血吧,趁活着享乐的主题实在是好
已经不是第一次被麻油油打动了。
希望太高。失望很大。只为了维护麻由子还是给足四星。大森美香有写电影剧本的功底么,她有么她有么
恋人啊里的花美男终于也变成怪叔叔了
麻由子越长越像田中丽奈了,二狗子这酱油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