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导演说这部电影准备了六年,期间为了艺术的存粹性,他没有看过其他相关类型的电影。
导演说因为很多原因他选择了这个主题,首先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它讲述了法国的医生和南斯拉夫的科学家他们之间发生的非常动人的故事,他希望更多人的知道这个故事。
其次看到这个电影里出现了原子弹的配方,也就是电影的名字《绝密配方》,希望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自己的生活能找到一个最美好的配方。
再有关于原子弹的研发,有支持的,有不支持的,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一直都有这样的争议存在,这个也是这部影片讨论的主题。
我看完觉得非常好看,内容超级丰富,影片涉及冷战,南斯拉夫核实验,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和人性的选择。
互动环节很是精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利奇和主演拉迪沃耶·布克维奇还原了影片中一小段塞尔维亚歌曲,导演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下影片中的历史背景,主办方还准备了几样中国特色物品让导演和男主猜,男主猜中了算盘和蚊香,导演猜中了拔罐器(塞尔维亚那边也有中医拔罐),“蟹八件”都没猜到,确实有点难了。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绝密配方》(又名“链式反应”)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前南斯拉夫未竞的“奥本海默”和由其核辐射事故与失败连锁反应了骨髓移植术试验并成功的故事... 相对于奥本海默的世人皆知,前南“海森堡”却因知名度与结果论上对大多数世人如同历史秘辛。
叙事工整且完成度颇高、入围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圈的塞尔维亚影片以自身的视角思考与质感呈现,层层递进地展示了东方哲学所蕴含的福祸相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核表达。
人与人的猜忌、国与国之博弈,舍小我功败垂成,免世人生灵涂炭... 但就像“碟中谍”中伊森的台词,“没人会在意没有爆炸的炸弹”:亲历了核辐射折磨和痛苦骨髓移植小白鼠而幸存的波波维奇教授康复后烧毁了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实验笔记,也亲手埋葬掉自己青史留名的可能、堙没于历史的波诡云谲。
但就像刘慈欣的《镜子》,白冰放弃并销毁了能够递归运算并镜像出未来、但也将使人类文明彻底灭亡的超弦计算机... 可仅仅五个月后克里斯托夫博士便再次模拟成功、镜像再度生成。
只要技术成为可能、哪怕共识到前方终点是必然的毁灭,成为什么什么“第一人”的诱惑便是因人性而躲不掉的墨菲定律。
原子弹没有奥本海默还有海森堡、没有海森堡还有波波维奇、没有波波维奇还有芋圆波波... 人工智能与硅基大统就在不远的未来默默等待我们的自取灭亡,或急或徐。
#北京国际电影节
感谢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差点儿错过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影片根据冷战期间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改编而来,述说了在核战背景下的人性博弈,故事主线明确,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配上光影和音乐,给人的整体感官非常舒适。
尤其是暖色的光,本该是温暖的,却透露着阴暗和压抑。
几次歌曲的出现都恰到好处的烘托着氛围。
影片开始,演职人员的姓名就以化学公式的形式呈现,很有意思。
对于不那么了解历史的我来说,能以这样一种方式了解一个七十多年前真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钦佩于科研人员对科学的追求(核研究和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真的很了不起),感动于哪些勇敢站出来的志愿者们,通往成功的路上或有牺牲,但人们不会忘记,人性的力量直直的打在心上,是一场对自我、对他人的救赎。
故事里几位主人公深深打动了我,眼神的情绪表达很到位,将专注、心疼、挣扎、坚定等等展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爱与生命力。
科研人员对研究的狂热,年轻人的活泼性格(2个小帅哥真的太逗了),小家庭的美好生活……教授*2、修车老板(胆小又勇敢)、维修工人(后面他的经历很好的解释了他的眼神、状态、心理)、家庭主妇(每次出现氛围都轻松了)、助理医生……
(不能剧透太多)两次热泪盈眶,几个画面印象深刻:献血时大家唱起了歌儿。
压抑、紧张的氛围第一次有了大的起伏,那么的欢乐、美好,让人觉得一切都往好的地方发展了。
一边翻着字典一边用不那么熟悉的语言表达。
两枚硬币静静的躺在托盘里。
老教授边翻页眼神逐渐认真,转身、站起。
收音机终于搜索到了熟悉的电台,几个年轻人展现出了磅礴的生命力。
警报器……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广义指事件结果包含有事件发生条件的反应。
狭义指核物理中,核反应产物之一又引起同类核反应继续发生、并逐代延续进行下去的过程。
“我们的相遇不是偶然”,世界也存在另一种可能!
看完这部电影感触很深,很好奇后来教授等人怎么样了,搜了一些史实整理一下:芬奇核事故于1958年10月15日在芬奇核科学研究所发生,当时南斯拉夫第一座核反应堆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六名研究人员受到了致命剂量的辐射——Roksanda Dangubić、Radojko Maksić、Stjepko Hajduković、Draško Grujić、Živorad Bogojević 和 Života Vranić。
原本的史实中男主德拉戈斯拉夫并没有受到辐射,电影这里是改编的。
帕夫勒·萨维奇院士设法安排受辐射的研究人员被送往巴黎的“基里”研究所,因为他们无法在贝尔格莱德的医院得到充分的治疗。
齐沃塔·弗拉尼奇(Zivota Vranić)的毕业生是受辐射者中最年轻的,他停止了反应堆中的过程,但他因此受到了最严重的辐射,并在一个月后死亡。
剩下的五名接受致命剂量辐射的人在成功进行骨髓移植后幸存下来,这是乔治·马特博士在医学史上首次进行的骨髓移植。
男主德拉戈斯拉夫教授1926 年出生于斯科普里。
1951 年,他获得了电气工程学院的文凭,随后加入了“Vinča”研究所副院士 Pavle Savić 博士的团队。
1952年至1954年,他在挪威凯勒里研究所工作。
1955年,他以裂变过程中的核共振为主题完成了博士研究。
波波维奇教授是在“文察”研究所建造零反应堆的专家组的带头人。
1959 年起,他担任贝尔格莱德电气工程学院讲师。
他在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了三年。
他参加了Energoinvest的专家团队。
他于 2013 年去世。
儿子拉德曼是一名电影摄影师,也是导演德拉甘·别洛格里奇 (Dragan Bjelogrlić) 很好的朋友,他在这次拍摄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关于马特教授:
当几名患者来到医院后,马特教授立即开始在巴黎居民中寻找骨髓捐赠者来进行移植手术。
所有潜在的捐赠者都被警告说,他的技术当时还处于实验阶段,仅在动物身上进行,会给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带来巨大风险。
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所谓组织分型,只是根据血型来确定骨髓捐献者,这就是为什么手术对捐献者和受者来说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五名法国人还是同意为这次手术捐献骨髓。
他们是:Leon Schwarzenberg 医生(Mateo 教授团队成员)、Marcel Pabion、Albert Biron、Remon Catanije 和四个孩子的母亲 Odette Draghi。
手术于 1958 年 11 月 11 日至 16 日进行,这是外科手术史上的首次手术。
马塞尔·帕比昂 (Marcel Pabion) 捐赠的骨髓被移植到拉多伊科·马克西奇 (Radojko Maksić) 身上,他因此成为第一个被拯救的人。
来自无关捐赠者的骨髓移植。
唯一幸存的人是自然科学学院的学生齐沃塔·弗拉尼奇(Života Vranić),由于决定停止反应堆,他是受到辐射最严重的人。
骨髓移植是用新的骨髓细胞替代受损或完全破坏的骨髓,就像年轻科学家的情况一样(根据当时的医生的说法,“油炸”)。
如今,骨髓移植可以成为治疗对标准化疗耐药的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一种挽救生命的方法。
此后,马特教授仍然是塞尔维亚的好朋友。
从1958年起,他多次留在贝尔格莱德,参与肿瘤学的发展。
他定期来到“Bežanijska Kosa”临床中心治疗癌症患者,并且拒绝收取服务费用。
在那里,他免费进行了 1000 多次咨询,并将一些患者带到巴黎的保罗·布鲁斯医院,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治疗。
马特教授于 2010 年 10 月 15 日去世,恰逢芬奇事故周年纪念日。
2007 年,“Bežanijska kosa”临床中心开设了以 Žorž Mateo 命名的肿瘤科,以表达对其工作的感谢。
《绝密配方》 四星 五十年代冷战时期,南斯拉夫秘密进行的核试验泄露导致四名研究者被核辐射,生命危在旦夕。
同时,法国一直致力于采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核辐射的马特医生,在小白鼠身上的实验却屡次失败。
于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的命运宿命般的交织在一起,一场于死神的搏斗就此开始…… 电影的转场设计十分巧妙,两条时间线穿插进行,让整个事件慢慢露出水面。
悬疑气氛的营造,痛苦场面的展现,都相当克制,却依然能让人不寒而栗。
绝望面前大家难得的轻松、欢乐,温暖,融洽的场面令人动容不已。
印象深刻的还有配乐,很好听,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总之,影片有一种独特的节奏和气质,不夸张,不做作,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下的暗潮涌动,一点一点击中内心。
世界是存在链式反应的啊,不是核反应堆,是这个神秘而庞大的世界本身。
我们不知道“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人在我们之前给予力量和爱”,一如那些捐献骨髓的志愿者们,实在是太勇敢了!
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的电影,居然拍的这么好。
忽然感觉,人的认知真的是有边界,仿佛电影只有中国、美国,日韩,英法会拍似的,仿佛电影就是那几种样子,实在太狭隘了。
不过,如果当初南斯拉夫的核武器计划成功了,南斯拉夫是不是就不会解体了呢?
哎,世界啊!
永远存在于悖论中。
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讲述了一名核物理学家带领学生研发原子弹,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不能买到好的燃料,在糟糕的实验条件下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师生不幸被辐射。
他们被送到医疗条件先进的法国巴黎去治疗,当时对白血病尚无好的治疗方法,病人对常规治疗毫无反应,主治医生马特教授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世界上首例骨髓移植手术,最终获得了成功。
马特教授是法国左翼组织成员,但在冷战阵营对峙时,对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没有好感,但他坚守了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展现了坚韧果断的品质。
物理学家一开始不信任他甚至带有偏见,但是马特的言行最终感动了他,甚至将国家研发原子弹的秘密计划和盘托出。
面对国家情报组织的怀疑与追问,马特教授最终做出了抉择。
获得治愈的学生们回到了祖国,但是作为核武计划关键人物的教授却留在了法国。
最终,南斯拉夫的核武计划终止,副总统兼情报部门负责人,也是核武计划的操盘者被免职。
一部期待已久的新片,终于来了。
该片虽然冷门,但口碑却没话说。
前不久的北影节上,它获得了全场最高场刊评分。
国内目前看的人还比较少,但在豆瓣上也有8.0的评分。
上线流媒体的当天,小妹第一时间刷完。
心情有些百感交集。
你问为什么?
那,直接开盘——《绝密配方》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有不少人拿它和《奥本海默》做对比。
的确,两部电影有相似的地方。
都以原子弹研制为背景,且都改编自真人真事。
但比起《奥本海默》,《绝密配方》的基调更加严肃、冷峻,耐人寻味。
你会在影片里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挣扎与彷徨。
1958年,法国巴黎。
一家医院接收了四名由政府官员送来的“特殊”病人。
单纯观察外表,这三男一女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最多看着有些疲惫。
可等到他们换了病服,正式入了院。
负责他们的医生马特才知道,这些人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核辐射。
每个人具体什么情况,还需要抽骨髓才能得到精准的判断。
经过多次穿刺检查,马特发现,他们四人体内的辐射量极高,已经到达了与死神赛跑的地步。
如此糟糕的状况,让马特起了疑心,几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又经历了什么?
在他的再三追问下,政府官员告知了他真相。
原来,这四个人是南斯拉夫的科学家。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核武器。
谁曾想到,一次实验出现了意外,使得几个人都遭遇了核辐射。
得知真相后,马特的心情变得尤为复杂。
一方面,四人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必须尽快接受骨髓移植治疗。
但在当时,还没有成功的人体骨髓移植先例,虽说马特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仍停留在小白鼠试验阶段,并且从来没有成功过。
另一方面,马特是一名坚定的反战人士。
面对研究核武器的四人,他的内心十分排斥。
可作为医生,救人却是他的天职,他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
他陷进了矛盾、挣扎、无力却不愿妥协的道德焦虑之中……
老实讲,在那个年代,在冷战背景之下,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早已不是新鲜的题材。
但,本片说的不仅仅是对立,准确地说,是不拘泥于对立和是非,而是将道德困境下的人性挣扎不断放大,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血肉。
像是四位科学家,也在南斯拉夫经历过战乱及厮杀。
科学家里的带头人波波维奇教授,他的父亲就在炸弹中丧生。
所以,波波维奇同样不喜欢战争。
可在当时,为了掌握对未来世界的话语权,很多国家都在研究核武器。
波波维奇的老师还建造了实验室,使得南斯拉夫成为全球拥有核弹实验室的五个国家之一。
研究原子弹本不是波波维奇的本意,可在命运的驱使下,他还是成为了实验室里的一员。
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实验事故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当权者不断施压,他又急于求成,便铤而走险,关掉了总是打断他们实验进度的报警器。
不曾想,这一举动让大家全都受到了核辐射。
波波维奇其实和马特一样,内心一直十分矛盾。
他不想成为国家的战争机器,但也不能背叛国家。
摇摆不定之间,也将实验室的其他人推进了深渊。
或许是拥有相同的心境,让本属于不同阵营的两人渐渐敞开了心扉。
在波波维奇难以忍受病痛,想要放弃治疗时,马特用自己的方式劝导波波维奇——虽然你们的实验失败了,但却缔造了另一种链式反应,让我在即将放弃研究的时候,找到了继续下去的理由。
马特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波波维奇,也让彼此之间有了惺惺相惜之意。
而在医院里,和波波维奇一起被送来的三位助手也早已和医护人员打成一片。
虽然语言不同,也能一起听着音乐,欢快地携手共舞。
前来献血的志愿者们也一样,她们一边输血一边乐观地交流。
在这里,没有正邪斗争,也没有政治上的对立。
有的只是相互救赎的温情。
还有影片的最后,马特决定为波波维奇和另外两名助手做骨髓移植手术。
在手术前,波波维奇冒着泄露国家机密的风险,将自己研究核武器的笔记交给了马特。
在手术后,马特又原样归还了笔记,并没有向别人透露分毫。
也正是这种信任,直击波波维奇的灵魂。
在离开巴黎之前,波波维奇当着马特的面烧毁了笔记本。
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战争里,从来没有输赢,只有摧毁。
人类最重要的武器不是原子弹,而是和平与爱。
就像海报中所展现的那样——在“核”的撞击下,黑球和爱心不断被撞开,两股力量互相对峙,循环往复不知何时能停歇。
但也是在“核”的驱使下,让来自不同阵营的几人与爱为邻,建立起不一样的友情。
这也是本片相较于同题材最为不一样的地方。
在那个世界都被撕裂的年代,它没有将重心放在对核武器的焦虑和恐慌上。
而是对准了时代洪流下的一群小人物——他们政治立场不同,却跨越时代背景,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羁绊”。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人性的禁忌中,往往也能酿造出人性的光辉。
跟《奥本海默》相比,这部《绝密配方》拥有更迷人的特质。
它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链式反应。
而人性中的善与恶,美好与残酷,永远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复杂且矛盾地缠绕在一起。
当我们恐慌核武器所带来的链式反应可能会毁天灭地时,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链式反应的存在。
人性的善意与良知,同样会缔造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会带领我们冲破黑暗的桎梏,走向光明。
1958年,正值冷战,前南政府也在秘密进行核试验,在上层的高压下,实验主要负责人采取了最不负责任的实验方法,导致了核泄漏,致使6名实验参与者遭受了高辐射。
·但贝尔格莱德没有医治辐射病的能力,上司也因为担心秘密泄露准备听之任之,实验负责人以“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说服了上司,6名濒死的受害者才终于获准被送到法国医治。
·彼时,法国医学教授马特一直致力于骨髓移植的医学效用研究,他认为这将是这几名受害者唯一的希望,但难点在于,捐献者的寻找。
·无论是从政治立场还是道义上,法国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救助这几个前南人,但——虽然这个说法在今日被“鸡汤”效应污名化了——单纯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与爱,促使几个法国人勇敢地配合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拯救了5个人的生命(其中一个由于受辐射量过大,无力回天),而马特医生开创的骨髓移植在今日已是治疗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虽然作为电影,它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确是更为深刻的。
在世界上发生的所有核泄漏事件中,前南的这起不起眼到你都搜不到详细资料,然而其中蕴含的人类基本情感却意义非凡。
如果如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所言,链式反应已经被启动了,那么马特医生和法国人救助南斯拉夫人的事迹就是用相反的链式反应去回应前一个链式反应,就像电影海报表达的那样,也正因如此,人类才不是无可救药。
·想起《宪问》中那个对话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024BJIFF•北影节第五部《绝密配方》感觉这是我今年北影节看过的最佳新片!
我原以为是讲述骨髓移植的技术,没想到是讲述核武器与战争恐慌的背景下人们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和立场的友谊与人性的光辉面!
蒙太奇的讲述手法很成熟,很多地方有当时冷战背景下两大阵营对立的小折射。
在核污染面前,人们依旧会拉起手来一起欢唱舞蹈;在意识对立和死亡面前,人们还是会给对方留下两杯硬币去体验自动售卖机;在核恐慌面前,人们依旧会选择去选择为对方医治。
大冷战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们并非彼此国家中宣传的那样邪恶不堪,让人相信大多数人更多的是存有内心的善良吧。
结尾大家结成了友谊,在雪花落下时烧掉了那份手册,人们面对镜头徜徉在生命仍存的幸运里,“真实事件改编”的字幕让人忍不住落泪。
在政治的对立甚至是核毁灭面前,人们总是有那份超越一切的善良和关怀,而这份情谊会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的大荧幕,未来也会继续留存,供人们所思考。
看到大家都在拿这片子和《奥本海默》相比,我想《绝密配方》真的不比它差。
在《奥本海默》里我看到了奥本海默内心的矛盾、挣扎与困扰,而在《绝密配方》里我看到的更多是在核武面前,真正的普通人对于核武的态度,对于生命的珍重以及不顾所谓政治和国界的光辉人性与爱和善意。
两位导演的手法都很娴熟,蒙太奇的讲述和质感也都很到位,就像导演说的那样:在仍不太平的今天,希望这部片子能让你我记住这件事,记住人们的感情。
总之在这个时代我能看到这两部片子,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首先尊嘟非常感谢不散观影团给我此次🆓观影的机会🥰 自从看了这部片子的预告就非常期待~果不其然在大荧幕上看到后让我有极大的感触🥹 片头用方程式介绍演员和角色特别有意思!
看完电影我最记忆深刻的其实是《生与死》🥲 就像片子里所传达的“链式反应”——世上的一切都是息息相关/相呼应的根本没办法完全割开🥸 角色的种种矛盾和遭受的苦痛都让我非常心疼💔最后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相当成熟和震撼!
体验感算得上绝佳了🫂 也十分庆幸同样在场的观众都很有观影“意识”和素质🥳 映后拥有了导演和男主的亲签开心鼠惹✌️ 主创们都很可爱且非常帅气😆#北京国际电影节
7.5分。电影本身其实质量不算很高,但事件本身很感人。难得看到塞尔维亚的电影,明显在煽情,故事组织等方面有些弱,辐射泄漏事件本身也没介绍清楚,开场看得一头雾水。好在后半段骨髓移植的内容很精彩,但也有不少值得深挖的地方没有深入下去。有成为经典的潜质,但最终是一部好片其实也足够了。
一路没有惊喜,一直到他对医生承认,他在做原子弹,还成功了,活下来的话他会回去完成计划。你可能会奇怪他怎么能突然诚实,但换到他的视角,就会发现没有人愿意死得毫无意义,无人知晓,他是必然要告诉别人的……情理之中。实在是。就是这结局的表现方式,当谁信吗……减一颗星。
你们可以好好讲一个故事吗,教科书式工整的片子我们看太多了🥲
电影一般,基本就是电视剧质感,演员演得也一般,但故事切入角度确实不错。
最后升华链式反应的地方还是挺感动的,这么久了 做一个global世界公民的夙愿如此朴实却如此理想主义。
电影虽然拍的一般,但作为曾经的医学生,站在医学的角度看,这件事是真的牛。这个故事里的道德困境丝毫不亚于《奥本海默》,不知道诺兰看过这部电影么
很世纪初德国电影的感觉 // 传递生命即是新的链式反应 // 与奥本海默相比 还是欠缺不少叙事技巧
跨越战争、生死
善意的链式反应,是人类大爱闪耀的真实故事,历史第一例骨髓移植,立场不同却能相互理解,成为被称为“友人”的存在,比起奥本海默其实更容易想起窃听风暴。
很工整所以很完整,太工整以至于无法感动。
无论何种表现形态,你总会被真诚的创作和真实的朴素的情感所打动。基于真实事件和影视化之后被安排得合理又正确的情绪转折,人性的闪光点的出现,被合理的放大了。情绪得当表达周全,基本没有减分项吧。
人类的最大问题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其实掌握在极少数的人手里,我们意识到了却依然如此如果科学解决不了,那只能依靠神学
看完后,我更感慨的是,南斯拉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真好看啊,很古典的那种好看(但看到抽骨髓的时候真的快吓死了,以及男主有点像黄磊哈哈哈哈哈
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但后面挺感动的。
同样的链式效应 讲的比奥本海默好的多 诺贝尔日常被黑
拍的很工整,前因后果穿插交代,没什么的太独特的地方,唯一比较亮眼的可能是选材吧,选的是战后一段波折小故事,除此之外,平平无奇。
“添加一个新的链条,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链式反应。”——《如何高级讲故事》
#BJIFF2024 第一部。没想到来看北影节的观众素质还能这么差。前后左右把全程讲话、刷手机、外放语音、倒摄、打电话…全凑齐了。看惯了人性的恶,但当善良出现时还是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人性光辉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闪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很需要一下这样的感动。别小看任何善意或恶意的举动,都足以对结果造成影响,如果这是链式反应,那我希望善意大于恶意,这真的可以拯救世界。人类是个共同体。有点冗长,还有很多没必要的空镜。但是不管是历史本身,还是基于史实的改编,又或是所有人的演技都是足够好的。总归是要从我们每个人开始反战的不是吗?别鼓吹战争,善良一点,祝你和我。
24北影节第一部✔️ 开场署名很有趣 画面美术像千禧年代的科幻片 穿插的回闪处理得很吸引人 最后“链式反应”的启示好平淡 还通过独白的形式 落了俗套 拉低评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