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涂污的鸟
Nabarvené ptáče,色鸟(港),异端鸟(台),The Painted Bird
导演:瓦茨拉夫·马尔豪尔
主演:彼得科特拉尔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哈威·凯特尔,巴里·佩珀,朱利安·山德斯,乌多·基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提姆·卡尔克霍夫,Jitka Cvancarová,Antonín Mas
类型:电影地区: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语言:捷克语,德语,俄语,斯拉夫共通语年份:2019
简介: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东欧“二战”期间的悲惨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乡下避难,但与他失去了联系。男孩开始在各个村庄之间流浪。因为他的黑头发、黑眼睛,村民认为他是吉卜赛人,会给村子带来不祥,以各种方式折磨他。他曾被埋在土里,只有脑袋露在外面,乌鸦将他啄得伤痕累累。他目睹人们在暴力、堕落和无知的牢固链环中彼此..详细 >
抱歉,不知所云。
将无穷无尽的人性之恶加诸于流浪的孩子身上,镜头背后的导演更像是施虐者而不是控诉者。部分章节的处理(构图、调度)有硬凹造型之感,精简点更好吧。。
燃烧之貂,油灯奶奶;瘟疫巫术,群鸟啄头;猫交捅眼,妒嫉人夫;白毛异类,寻死鸳鸯;空鸣步枪,铁道逃杀;地堡鼠刑,教堂粪坑;咸鱼欲女,山羊姘头;骑兵屠村,红军狙人;长路漫漫寻找不存在的故乡,车窗上捡回自己的名字;残酷史诗,完美……然而,看的是删掉十来分钟需要观众自己不停脑补剧情的#欧盟影展删减版:(#花个近一百块看部电影回家还要再找资源重看,国内影展这么发展下去,是想逼影迷们集体抵制放映?
听说国内正版删减严重,但这片子明明甚至几乎没有裸露,暴力也并不夸张。作为战争主线的电影,不至于如此吧。如果连这样一部平铺直叙的电影都看不得,更多苦难要如何面对呢?回到电影本身,不是不好,但可以更好。影像质感很动人,可章节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要么缩减时长增加密度或许也行。(突然觉得给它3星似乎有点委屈它,但给4星又委屈我,就是如此尴尬的片子(#^.^#)7—7.5分吧
基本上忠实原著改编,除了限于电影容量,把几个章节的情节整合一起,以及把主角改编得更为“恶童”,弱化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的冷漠残忍。电影几乎没有台词,通过大量特写,强化面部表情表现内心,代替原著大段的心理描写,但实际上正是那些心理描写推动剧情发展,光靠大特写和失真扭曲的主观视角(大量仰拍,权力角色绝对占据画面空间造成压迫感)都难以弥补前者的功能,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能否从极简的剧情了解前因后果是个问题。除此以外,镜头多以上帝视角俯视或静默观看人间地狱。亦是作者拷问,上帝怎么能允许这些惨剧发生。画面很有伯格曼和安德烈塔可科夫斯基的味道,作者曾说,比起真实的战争,书中的残酷经历已是田园牧歌。另外,不记得Barry Pepper第几次演军人甚至是二战片了。
2.5 留白太多,后半段完全不想看了,像是和主角一样,苦难太多,我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欲望,电影透露出的丧感和治郁是两码事,情绪接不上来,虽然冷静的表达了残酷,但是
光怪陆离的悲惨童年
5/10
二战里一个小男孩的历险记,这段旅程很黑暗,最终男孩带着难以磨灭的记忆伤痕回到了父亲身边。平民视角的反战电影。
感觉好长啊...文学性很强,但看得超累。小男孩不是很有灵气的样子
又是反映二战那段历史的。影片通过一个犹太孩子的命运,将东欧二战中各种情景及犹太人的遭遇展现了出来。故事是碎片式的,而且有些刻意,但形式无疑很新颖,且有着很大的寓意。小孩有着灾星一样的宿命,与之接触者霉运连连,非死即伤。而其本人亦是苦难深重,九死一生。其所遭遇之人,除极少良善者,多数均有着黑暗人性。
黑白片,开头几乎没有对白,试图通过画面来传递残酷现实的无情,只是确实提不起兴趣,全片三个小时也是太高冗长,可能年纪大了,豆瓣高评分的装逼电影已经不适合我了,还是无理脑残搞笑片好看……
和灯塔给我的观感很像…看不下去
作为故事来看,又长又琐碎。
苦难残暴的大展播,所有的这一切都放到一个孩子身上。只能说原著就不怎么高级,导演也没有更好的把控素材。小男孩自残到拿起枪的这个过程没有人物和心理的关注,即使用了将近三个小时。而导演层面在试听语言层面也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惨不是动人的钥匙。
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里;人变了,就像鸟被涂污再也无法归入同类。
加油,以后拍个四小时的
相当用力过猛,悲剧景观般的陈列展示。说它是洋版活着都算给他脸上贴金。
欧盟影展最贵最难熬的一场,风格杂糅,态度模糊,犹太小男孩饱受苦难,在颠沛流离中成长。如果说用“被涂污的鸟”的意象来展现异类和群体,犹太和纳粹的关系,那么小男孩从瘟神附体到亲自杀人,从被涂污的鸟到拿起枪的人的成长经历使得这个隐喻不知道落到了何处,甚至有为纳粹开脱之嫌。
近乎是完美演绎的小男主,沉重和如多米诺骨牌推倒的人间劫难,这种感觉想起了看《迦百农》时的经历。甚至黑白影像下的视觉呈现和对暴力不吝尺度的表达(怀疑如果补齐被斩的10分钟会不会直接坐不下去)都超过了读原著时所带来的震动,所以很累也有分量。强奸、对任何弱小事物施加的酷刑、不停止的杀戮、可怕的兽交以及哪怕看似很温暖的军官但以崇拜名义的照顾,每一章节所上演的,都是战时生活的人性扭曲与道德沦丧。男孩在当中不断重述自己的认识,到最终也以暴行保护与复仇,是最残酷的注释;而前方没有方向的路,只有那个父母给过的名字还保留一丝童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