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两个周以前就应该写的影评,等到今天写已是明日黄花,凉透了,但实在是有话说,有很多想法要写下来,只能凭借不太好的记忆回想剧情。
期待,之后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再修改和补充。
三个怀有梦想的女孩子还有一个作曲的弟弟,他们一路走来的不同经历,每向前一步就会有分歧,在关键的点上他们分道扬镳,比如艾菲的离开、作曲的弟弟的离开、James的死还有最后蒂娜的离开,是艺术上的分歧更是价值观的不一样。
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提出。
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歌舞片,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并不逊色,有几个细节,当经济人柯蒂斯要求三个女孩做Jmaes的伴唱时,以唱功见长的艾菲拒绝了,我当时很差异,但是艾菲那自我的性格凸显地很生动;当James的手第一次抚摸劳莱尔的身体时,她问,你是不是已经结过婚了,当得到确定的答案后,劳莱尔让他离她远一点,个性油然而生,其实爱恨都应该是强烈的,当他们最终走到一起,如胶似漆,当James死后,劳莱尔伤痛欲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女人的爱恨分明;我惊讶于艾菲的离开,在她怀孕后,她毅然离去,独自一人把孩子养大,我不知道什么让她如此坚决,什么支撑她一人度日,我想她的性格里的坚强和倔强让人并不那么讨厌她;当最后蒂娜最后离开柯蒂斯时的场景,让我很佩服她,女人总是希望至少是部分的自我,而不是一直做一个漂亮的偶人,柯蒂斯就是这样逐步打造自己王国的一个国王,商业化是他的长项,他总在说我会为你找到合适的歌曲风格,从一开始为蒂娜准备礼服到James的最后突破曲风,总之他一直没有改变,而蒂娜的最终离开,让我顿感快意。
其实,这一直的分离让我不得不相信一句话,“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因为不可能一直在一起,不同的看法可以将就一时,但却不能将就一直,艺术上的分歧总有一天会爆发,那样必定会走向分离,我想拥有梦想的人一定会朝着梦想一直走,过程中难免会结伴,但最终的目的地却不一定一样,分离、相遇、分离、相遇重复上演。
记得原来梭罗说过,原来的很多朋友,总在人生的旅途中,渐渐地走丢了,不知道的什么原因,或许人生有很多的岔路口,每一岔路口都是一次选择,就有可能带走我们的朋友。
我特别体味他这句话,人生的选择总会带走我们的朋友。
在片中,就是一个不断跟随柯蒂斯商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就显现出了每一个人的理想每一个人价值观、每一个人性格的不同,追求艺术还是追求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这可能是很多相关行业的人所需要面临的问题。
工作中,即便是对一个广告画面的选择都涉及到这个问题,艺术和商业,你要哪一个,也许我们想说的是都要,那这个分寸拿捏就是个考验了,一般搞艺术的都希望纯粹和彻底,而商业的人则希望自己迎合大众口味,这一个坚持一个迎合,区别就大了去了,谁能又商业又艺术,我说不好,但总有做得好的。
这最终取决于什么?
我想应该是血液里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会决定这些。
扯远了,回来说影片,虽然艾菲又胖又固执又高傲,但她还不至于招我讨厌。
试想一下,她从光芒闪耀的舞台走向一个阴暗的角落,未婚妈妈做着卑贱的工作养家糊口,若非坚强,她不会一直坚持,那么决绝,那么独立,我相信她是正确的。
她最后复出唱的一首《I am changing》中有一句足以让我动容:How many dark nights have I known独自一人面对黑暗和痛苦,这应该值得肯定。
其实在这个片子里,没有特别值得讨厌的人,他们各有性格,某一个阶段我们讨厌他,但过了那个阶段我们会发现他身上依然闪烁光芒,即便是最终以失败收场的柯蒂斯,我仍然能理解他,其实他也是沿着自己的选择向前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难一下子定义一个人的对错,凡事总要过程地看待,总要长阶段的看待,因为人生毕竟很长,谁能一直一路走下去呢?
耳边还有Dreamgirls里强烈的音乐节奏............一直就很喜欢R&B,Beyonce,Destin's Child,Rihana等等,每次听歌都要有她们的几首。
所以喜欢这部电影的音乐也理所当然的喜欢了。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黑人的嗓子都那么好,乐感是不是都那么强,反正给我的感觉是是个黑人就能唱,而且还唱得不错,就像本片里的,每个人不论配角主角,还是路人甲。
开场的歌唱比赛立刻把我带到了看歌舞片应有的状态,尤其是那首Move On好听的不得了。
后面的好歌还有不少,只有亲耳听了,才知道魅力所在,所以在此就不赘述了。
另外,我还非常喜欢黑人说话的那种语调,虽然通常是听不懂,但个人认为相当好听,尤其是女人的,还有体型比较胖,又带点口音的欧巴桑。
Dreamgirls里的核心人物,Deena Jones由Beyonce扮演Destiny's Child就开始注意她,看过她们的MV,现场的Live,mp3,一句话,不听DC真是遗憾。
热门的歌太多了,Lose My Breath,Say My NameSuviver,Independent Woman Part 1等等。
现在她们不再一起,各自单飞Beyonce的成绩最好,个人专辑很成功,还有电影等。
本片另一个最大发现是Jennifer Hunson了,这位曾两次参加过“American Idol”的黑妹,当年曾被观众哄下台,如今可是麻雀变凤凰,金秋小金人拿在手,也成了 DreamGirl,她的嗓子绝对的高亢,片中不止一次的展现了她的嗓音,听后真是过瘾。
在看看国内选秀出来的人,真是没法和人比,正经事没干的怎样,新闻都是什么解约啦,搞同啦,不合啦。
上次看湖南卫视在Las Vegas的一场演唱会,都是唱现场,等到李宇春唱什么”菊“,我觉得开头的编曲还不错,就想听听,心想没准还又喜欢上这个“春春”,没曾想等他老人家一开口,我就后悔当初为什么会有那种想法,具体唱成什么样就不说了,挺好的编曲就被他这么无情的毁了,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听他张嘴了。
另外今年的“梦想中国”也停办了,真是好,里面出来的前三名没一个有什么成绩的,春晚也就露了那么一小脸,真是没法和“American Idol”,“American Next Top Model”,"Dance With SuperStars"比。
有点说远了,不过有些不吐不快。
电影里其他人物Jamie Foxx,Eddie Murphy等也都奉献了不少好歌。
歌舞片的歌曲一是为了欣赏,还有就是为了推动情节。
这部电影剧情感觉推动的不是很理想,所以虽然有好听的音乐,将近2小时的片长就显得有些长了。
而且说是Deena Jones的传记片,但给Beyonce的发挥空间不是很大,最精彩的就是电影1小时40分左右的独唱了,把她对于丈夫的怨气和自己前途的梦想表露无遗。
相反,Jennifer Hunson在电影前半部分倒是很有表现,情节是由她推动的,尤其是1小时左右她绝望的独唱。
也许是片长和曲目安排的原因,感觉看完这部电影对耳朵是个考验,尤其是Jennifer用歌唱的形式和她的朋友争吵然后孤独的独唱,歌曲长度能再控制一下就好了。
还有歌曲编排能在排开一下就更好了,中间可以让耳朵休息一下,回味一下。
所以,就把它当成是一部歌舞片,然后尽情地享受里面的音乐吧。
此外,特别感谢Carman提供的片源。
片子不错,不是传统的励志片套路,虽然最后曲终人散,但是每个人的梦想还在。
墨菲的表演让我惊讶,碧昂斯确实是美女啊,演戏也同样精彩。
欣赏本片中歌曲同剧情紧密结合的设计,歌舞片的感染力真是不一般,不怪在好莱坞盛行一时。
杰米福克斯的变现差强人意,主角的戏被演成了配角。
看了这部电影纯粹偶然,但算是看过的最自然、精彩的音乐电影了。
官方宣称Dreamgirls的电影情节改编于Motown Record 60年代麾下女子组合The Supremes的组建历程,但我却还是无法不将该片和destiny child联系起来,或许是因为Beyonce出演的原因,抑或这些美国黑人女子乐队的经历都大抵相同吧!
天赋异禀并不意味成功,还得看你能否玩转规则,必要时能否牺牲自己的巨大勇气。
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
很精彩的电影。
我是受Oscar的召唤看的这片子。
下的是带有原声碟的那种,歌舞片,怎能不听原声碟。
这种站在舞台上万众瞩目的感觉,一定很好,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进入这个圈子,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名气。
虽然经常听欧美流行乐,但倒是从来没听过Beyonce的,可能有人会说你连她的都没听过海听什么欧美流行。
但我这人很怪,如果听过一首,不喜欢,基本这个人的其他的我都没兴趣了。
但是,这里面,我最喜欢的Beyonce的一首,是她决定离开Jamie Foxx之前,在录音室的那一首,原声碟上没有找到,但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嘶吼。
还有一首,Family,原声碟上第5首,因为我真的觉得Keith Robinson真的好帅啊——就是那个胖妞的弟弟这种电影看起来眼睛和耳朵是最享受,画面很闪亮,音乐很动人。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电影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60年代的底特律,3个黑人女孩蒂娜(碧昂丝•诺尔斯 Beyonce Knowles 饰)、埃菲 (詹妮弗•哈德森Jennifer Hudson 饰)和劳莱尔(阿尼卡•诺尼•罗斯Anika Noni Rose 饰)组成了“梦想”组合,一心要在选秀赛中开拓歌唱生涯。
然而,比赛结果却令她们大失所望,柳暗花明的是,她们被经纪人柯蒂斯(杰米·福克斯 Jamie Foxx 饰)看中,雄心壮志的要把她们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流行歌手。
于是,三个女孩的开始踏上充满未知的星途。
柯蒂斯为他们设计了一整套方案,跟大牌歌手的舞台上表演和声,然后把重新定位组合中三个人的角色,让她们独立演出——歌喉最好但外形不足的埃菲被撤掉主唱的位置,而相貌出众的蒂娜则担当主唱。
这使得组合内部掀起了风暴。
三个歌手之间的关系开始在成名路上变得不再单纯, 埃菲和柯蒂斯之间的恩怨也在纠缠交织。
©豆瓣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电影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该片改编自百老汇的同名经典歌舞剧,讲述了满怀音乐梦想的三个黑人女孩组成三重唱,来到纽约闯荡出一番天地的故事小柯蒂斯·泰勒(杰米·福克斯饰)原本是一位汽车推销员,但这位中年男子明显志不在此,一心进军乐坛,他在全力组建自己的唱片公司,并期待让公司出品的音乐出现在主流媒体当中满怀音乐梦想的黑人女孩蒂娜·琼斯(碧昂丝·诺尔斯饰)、埃菲·怀特(詹妮弗·哈德森饰)和劳莱尔·罗宾森(阿尼卡·诺尼·罗斯饰)组建了Dreamettes乐队,虽然她们经济拮据,只能穿戴廉价的假发和自制的服装,但天赋筑就的实力让她们怀着必胜的信心去参加选秀比赛。
柯蒂斯被这个女子组合的表现所打动,他找到女孩们的领路人C.C.商谈合作事宜,身为埃菲的哥哥,有着出色音乐才华的C.C.将乐队的命运交给了柯蒂斯。
经过准确定位、精心策划和不懈努力,三个女孩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了舞台聚光灯下的明星。
然而,成功背后注定布满辛酸,深爱着柯蒂斯的埃菲因失去领唱地位深受打击,最终忍不住退出组合。
而蒂娜则进入美国主流乐坛,成为一代偶像。
背叛、欺骗、仇恨成为星路上的荆棘,成名的代价让她们在心灵重负中起起伏伏
首先八卦一下,也算是对电影盛事的预测,珍妮佛哈德逊极有可能将那个奥斯卡女配角的奖项揽入怀中的,大凡看过此片的人恐怕都会对她所扮演的埃菲要刮目相看的。
只是有一点,此片中她的戏份与人物的内心冲突性恐怕应该是第一女主角的位置,之所以去竞争女配角大多是制片方为了保证获奖而采取的战略上的考虑。
回到影片,本以为这是一部励志的电影,梦幻女郎,追梦人的成功经历,但事实上影片绝不是励志那么简单的。
为了说清此片,大概要介绍一下此片的背景,大体上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的,梦幻女郎的组合是60年代在美国乐坛盛极一时的The Supreme三重唱组合,组合中最知名的黛安娜罗丝被迈克尔杰克逊称为教母。
而这个组合的故事曾被美国百老汇改编成歌剧而大获成功,此片是在歌剧的基础上拍摄成功的,所以在影片中有大量的类似于歌舞剧的桥段,于是也有人将此片归纳于歌舞片的范畴。
闲话少叙了,影片在开始的半个多小时中,笔者看得似乎是一头雾水,片中的梦幻女郎组合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没有任何坎坷可言,顺顺利利地便成功了。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几乎就是一个流水帐式的叙事,没有冲突,也没有矛盾,更没有所谓的励志在里面,平淡无奇,令笔者深感意外。
但再继续看下去,影片便开始了真正的冲突。
与许多关于乐队传记式的影片一样,成功就意味着分手,否则似乎没有任何传奇可言,但第一个矛盾的产生却不是分手,而是组织灵魂的变更。
埃菲这个组合的灵魂要被蒂娜所替代,这是经纪人克蒂斯的决定。
克蒂斯这个人物原型几乎是昆西琼斯,即迈克尔杰克逊的恩师,也是美国音乐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黑人音乐制作人,他,无疑是本片中的灵魂。
克蒂斯提出更换灵魂的决定是极具前瞻性的。
于是,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那些所谓的成功,原来都是在黑人团体之内,当时美国黑人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根本进不了大雅之堂,为了将这个组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是克蒂斯提出了更换主角的问题。
坐巴士的受众因此改换成了乘小轿车的听众。
这次变更在剧情的角度上来说极为重要的,第一,通过这次变更的情节体显出了克蒂斯雄雄的野心,这是一般人所无法达到的,其目光之远见几乎无人能及。
换句话说,也许只是这一个小小的变革,黑人音乐从此可以与那些高雅音乐同台演出了。
克蒂斯这一步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反映了当时美国一种变革,美国被称作汽车之国,而那个时候,汽车还是区分低层与上层社会的主要标志,而克蒂斯却预感到一个人人有车的时代的到来,组合的音乐不能再固守在某些大众化的剧场内了,要随着汽车而奔向整个美国,于是,这个变更从表面上看是关于音乐如何成功的标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则是从音乐这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的变迁。
但这两点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将黑人音乐过份地商品化了,于是克蒂斯这个商人角色也突显了出来。
这将对下面剧情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前提条件。
而第四个作用则是将埃菲与克蒂斯等人的关系恶化,埃菲这个音乐天才终于被商业文化所击倒,她失去的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对音乐本身的梦想。
故事发展到这里,前半部基本算完成了,于是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那前半小时的平淡无奇才发现其中蕴藏着的只是一种力量,一种将克蒂斯这个人物慢慢扩大化的力量,梦幻女郎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也真正地成熟了起来。
但成熟的标志是极度社会化的。
第二部分开始时梦幻女郎组织已经是如日中天了,而克蒂斯俨然成了音乐界的首领,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缔造了一个黑人音乐的帝国。
但时代又在变化。
十年后的美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大批越战老兵开始对美国进行着反思,那些华丽的商品式的音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本身的要求,一种极度渴望唱出内心的思潮冲击着每一个人,于是埃迪墨菲所扮演的歌手吉米的戏梦开始加重了。
新音乐,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吉米所追求的,但克蒂斯却犯下了所有成功人士都会犯下的错误,他一度地追求着自己的商业帝国而忽视了这种渴望自由的声音,他的独裁式的专制不但令妻子不满而且令自己旗下的歌手们也都心不在蔫。
由于过度追求商业,他残酷地与吉米终止了合同,最终导致吉米由于吸毒过量而死。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墨菲在片中所扮的吉米虽然也极具个性,但角逐奥斯卡恐怕还有一定的难度。
吉米的死却引出了埃菲的复出,这个沉寂多年的音乐天才终于找到了自己释放才能的机会,那是非商业的,是心中本意的,于是,她在弟弟的帮助下终于东山再起。
而克蒂斯此时敏感的嗅觉立即闻到了埃菲新歌中的最大商业利益,于是便毫不客气地窃给梦幻女郎组织。
可这一次都被他妻子识破,无法忍受克蒂斯专权的妻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反客为主的机会。
梦幻女郎这个组合存在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美国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此片导演显然绝不是想通过这个组合简单地传达一种所谓的励志精神,而是通过梦幻女郎组合的事情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思维变迁,五十年代末那种激进思潮下掀起的平等意识,还有七十年代初对帝国性质的反思。
影片的两大部分恰好都发生在这两个时间段,也从侧面表现了音乐被时代所左右的可能性。
当然,影片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克蒂斯这个人物,虽然目光卓绝,但对其把音乐商品化则持有一定的反对意见。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常规结构的电影,而是分成了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核心支撑着,但仔细看来,这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音乐的变化,更换组合的灵魂其实就是乐风变化的一种手段,而吉米的死与克蒂斯剽窃之举也是乐风变化的一种表现。
音乐不但在形式上支撑了整部电影,而且从内容从精神内核上也是引领着整部电影,所以将此片若归于音乐电影一点都不成问题,更何况大量的歌舞表现呢。
在笔者看来,此片比之《红磨坊》恐怕还要强上一些,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的确有些令人惋惜!
2007-2-8于通州韩兮
其实从剧情来说,这部片子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给予好评的原因其实在于自己对音乐剧和歌舞片的喜爱。
一直很爱听And I am telling you(I'm not going),无论是Holliday还是Hudson,后来才知道是出自此剧。
无论是Holliday的张扬,还是Hudson的浑厚,都表达出了歌声背后的五味杂陈。
一个女孩,成为了女人,是否曾经那句You're the best man I've ever met,在经历了世态炎凉后,是否变成了心里在为自己爱过的一个人渣而苦笑呢?
很难说Effie的经历是在为自己的倔强买单,还是得归咎于遇人不淑。
从她的角度来看,似乎每一次冲突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如果你从别人的角度看,她似乎又的确在无理取闹。
于是她知道妥协,她知道即便自己有天籁之音,也并非是功成名就的充分条件,即便最终能鹤立鸡群,也并非自己一人功劳。
同样看Curtis,到底是否纯粹是个坏人?
同样是利用非法手段,你能说他最初为了夺取版权的行为是正当的,最后夺取Effie版权就是可恶的吗?
都不是,他没有所谓的是非观,他只知道为了自己而活,就连两段感情都是掺杂着利己主义的考量。
如果说从片头到结尾,他从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不如说他的自私只是从还有利他的存在最终变成完全利己。
但无法否认Dreamgirls能够功成名就与他的自私是脱离不开的。
抛去故事中黑人斗争的大背景,单看几个人物的命运,便可唏嘘感慨一番。
无论当年Effie是否能够获得主唱位置,她和男主的爱情之路也不见得能够顺畅,Dreamgirls未必能大红大紫;Deena获得了成功,代价是掌控自己命运的自由,但又不能否认如果没有Curtis的引导,她又如何获得之后的光环;Lorell从头至尾甘于做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还最终为一个花花公子而落泪奔溃……每个人都在无尽的纠结中过活,但又必须这样过下去。
尽管终曲满是正能量,很难说是个Happy Ending,似乎经历了一番物是人非,一切却又回到了起点。
总得来说,挺现实的,不像Burlesque那种片子一味地拿善有善报的理论讨好观众,而是将无奈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去咀嚼。
加上几位实力唱将的完美唱功和表演,的确是部耐看的片子。
20多年前我首次踏足美國,急不及待便在洛彬磯去看當時很紅的歌舞劇《夢幻女郎》。
那是美國近代少有在各方面都相當成功的音樂舞台作品,然而奇怪的是,很多在後來才面世的歌舞劇都已搬上銀幕,它還未有拍成電影。
該劇故事骨幹以上世紀6070年代的黑人女子歌唱組合Supreme的真實事蹟為藍本,曾經令當事人不滿,但沒有發生甚麼法律行動,所以這個劇遲遲沒有拍成電影,可能是由於適當的編導、演員等在一時間沒有湊合在一起。
現在電影終於拍成,成績得到各方認同,我亦同意今回的製作組合相當理想,因為各人都有貢獻,令影片不只是另一齣娛樂電影而已。
本片編導Bill Condon以前曾將歌舞劇《芝加哥》拍成電影,該劇內容具豐富社會性,今回他製作《夢幻女郎》,也不忘把政治背景、社會性和美國樂壇的黑幕加進這個戲之中。
原本的該歌舞劇集中講幾個女歌手的故事,但現在電影版本內容不單只豐富、也多了重量,換句話說,它是部既具娛樂性,又具內涵的作品,所以這個電影遲了十年才出現也是值得的。
Bill Condon是白人,但這部影片卻從黑人角度出發,在對白方面多考慮黑人的感受,或許今天美國主流社會真的接受了黑人。
由於黑人觀點和角色大量在影片裡出現,這部電影真有點與一般美國主流電影不同,它至少告訴我們,美國這個富裕國家內有另外一群人少在銀幕上出現。
這部電影也講出了白人歌手偷取黑人歌手的成就、並且打壓後者,其手段之卑劣,令人齒冷。
如果不是今天美國社會開放、公平,昔日白人的醜行也不易在主流電影中揭示出來。
本片編導方面有另外一點要讚的便是原劇歌曲很巧妙與劇情發展配合,所以現在這個電影版本,既有自己的新生命,但又保留原本歌舞劇的精華,動聽的歌曲可以在影片裡出現,難得的是出現得合理,令到歌曲的意義也深刻顯露出來。
不能不說本片的演員,女演員固然出色,想不到連男演員都得好,如果本片男演員(經理人和帶她們走紅的男歌手這兩個角色)失敗的話,會連累眾女星都演不成功,影片自然便大打折扣。
演歌唱技巧高角色的新人(出身自電視歌唱比賽《美國偶像》)Jennifer Hudson光茫四射,獲得包括奧斯卡、金球獎等多個獎項,實至名歸,而演美艷角色的Beyonce Knowles雖仍未有Diana Ross的風采,但青春美貌也的確吸引,而她的演出也不負大家的期望。
這部影片在香港未能有良好票房實是可惜,那些日後以DVD來補看的觀眾會後悔,因為視聽享受會減低一半。
(完)
除了beyonce的脸,没啥好看的。
beyonce很美!剧情很呆。。。
快进看完的。几场唱歌的镜头里,几位演员唱的太高了,以至于听着觉得噪音。
正在终结的众神时代/超长MTV/Jennifer Hudson太强了/DISCO是渣,JB说得对。
一条第一分钟就能知道结尾的笔直情节线啊。。。。虽然Beyonce就真的长得好
如何众叛亲离
叙事比较乱,歌舞场面拍摄无新意。连主角是谁都不清晰。
喜欢他们用唱的方式互相对话和表达情感,令整部戏更具张力。Beyonce的Listen让人惊艳;Jennifer Hudson的I'm Not Going让人充满震撼。
好久之前看的,不太记得了
基本上看个预告片或者导视就可以了
不像是自传片,影片更多的是对唱片工业的质疑。音乐是什么?是商品还是抒发内心的情感?
制作是精良的,看着是愉悦的,剧情是老套的,拿奖是不配的。
第四颗星给了那些powerful的voice
如果不是视角略有分散(虽然无可厚非)和主演都是黑人应该能赢lala land
梦!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梦!追梦有时会付出很多代价,但只要不放弃、随着心,早晚有一天会成功的!这才叫真真正正歌舞片!音乐、舞蹈、服装、布景…每个细节都堪称完美。演员选的好可以说是本片成功的关键,每一位(音乐大咖)都奉献出他们脱胎换骨的表演,看的真是太爽了
Jennifer Hudson怪不得可以拿最佳女配角,这角色的发挥连天后的气场都被压下去了
碧昂丝太玄幻了。。。。。。
此片后劲不足;碧昂斯扮的是戴安娜罗斯;喜欢Keith Robinson啊好似翻版Micky Bricks,这种水灵的黑人小哥看着很舒服-V-
最喜欢的两位歌手Jamie Foxx和Beyoncé Knowles合作的片子,就冲着歌舞也要力荐了!!!
唱功很牛!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发音方式跟他们不同,怎么总觉得他们声音洪亮深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