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和我的家乡

我和我的家乡,My People, My Homeland

主演:葛优,黄渤,范伟,邓超,沈腾,张占义,王宝强,徐峥,闫妮,马丽,刘敏涛,刘昊然,卢靖姗,王子文,魏翔,章宇,王砚辉,张译,王源,张一鸣,杨新鸣,王迅,于和伟,苗阜,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

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2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3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4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5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6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3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4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5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6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7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8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19我和我的家乡 剧照 NO.20

《我和我的家乡》长篇影评

 1 ) 4年后看第二个命题作文

北京好人 宁浩 8  和祖国的北京您好几乎是一个思路,一个有点痞的最后还是会去做个好人的人,葛优也适合这个。

而且从侧面去说双轨制医保,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

不过既然两次用一个套路,只能减一点分了。

天上掉下个UFO 陈思诚 6  有意思的是,虽然是这个阵容,但我没从这片儿里看到唐探,而是看到了疯狂的外星人和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个评价自然是对这两部电影的批评。

  这篇讲的是山区交通。

UFO虽然荒诞,但也是个巧思,不过别的地方就平平无奇了。

最后一课 徐峥 7  农村教育。

重新上最后一课,然后和过去重合这个思路其实很简单,也很不错。

镜头也用的很好。

但是上来这个瑞士圣加仑总有点俯视感,对剧情其实毫无帮助。

徐峥在这点上和祖国那个一样,总是会上一些无意义的桥段,让人只能去减分。

回乡之路 邓超/俞白眉 2  揉了教育和治沙。

教育除了那个大婶苦大仇深的样子,其他就没了。

治沙主要是邓超,但是一个治沙英雄,就这么被扔在路上,还美名曰给个惊喜?????

没有什么剧情调度的作品,就是硬拗剧情。

神笔马亮 开心麻花 4  一个主题跟不上演技的作品。

开心麻花确实只会演小品,这个东西,放春晚上一点儿也不违和,但是放电影里就违和。

葛优被误当做病人,黄渤做UFO,这都是看似荒诞却合情合理,也是剧情需要的。

开心麻花的荒诞则纯为了搞笑。

就内容来说,创造一对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夫妻,然后一个骗另一个,最后把马丽的价值观生生拗过来,这在小品中尚可接受(但也饱受诟病),在电影中我实在是无法支持。

————————  最后我想说的是,农村题材让这些城市的导演去拍,最忌讳的其实是俯视感。

这里面表现得最好的是前两篇,几乎没有这种感觉。

徐峥的则是删除片头那段就可以了,所以扣分不致命。

最后两个作品则满屏幕的优越感,比如最后闫妮接了邓超的单子,仿佛就是施舍,这是最要不得的。

 2 ) 名导交差大赏

就来说说《我和我的祖….》,哦不,家乡吧。

可以想到,这部片子基本就是上面给到几位导演的一次课后作业,作为扶贫丰收年,这大导们的思想觉悟行不行就得看这作业啦。

五部看下来,发现导演们虽说都能在不同层面上把相关组织和观众伺候得舒服,但是业务水平是有明显的差距。

同时,令我很疑惑的是,怎么这个讲扶贫和平民社会的片子里面,五个故事都是“欺骗”为故事核心,实在令人费解——感觉这是总导演还是总策划定下的调子,但是用心为何就不知道了。

1.宁浩篇没错,宁浩篇还是最棒的,无论是技法还是主题表达,都一气呵成,不令人生厌。

比起《祖国》里公路片的做戏方式,《家乡》里加入了宁浩熟悉的犯罪元素。

荒诞的,但是充满民间智慧的作案手法,依然能够激起观影期待和捧腹的情绪——在这么一个伟光正的项目里,居然还能看到犯罪元素,其实也是很难得了。

即便最后毫无疑问会转向歌颂层面,但是能看得出宁浩还是在歌颂平民社会的互相关注,而非向上层的媚俗——即便也有一部分,但是从张北京嘴里说出:“给谁看病不是看病?

”就把这种媚俗感消解了。

另外就是宁浩的叙事效率也是这里面最高的,下面的陈思诚篇有一段滚蛋的段落,毫无推动作用,挤压了叙事的空间。

而宁浩则利用好每一场戏了。

宁浩篇的开场就十分干净利落,张北京看到表舅是一场,接下来下一场张北京已经在摸表舅的喉咙了,然后就确认了割肿瘤这个麦格芬。

两场戏下来就确定了戏剧重点,功力可见一斑。

2.陈思诚篇毫无期待吧,看着也觉得还行,主要是我很喜欢屎尿屁,所以这段里面有些屎尿屁的段落我都喜欢。

当然,这部短片是全方位的灾难,乱糟糟的视听让我感觉在看春节档。

而歌颂部分也非常不走心,最后用了一个强行的爱情梗让故事走向宏大叙事,更别说背叛了妻子的陈导还在晒妻,实在令人分神。

看完之后,觉得唐探3质量成迷。

3.徐峥篇年初徐峥的囧妈“背叛”了院线,导致后者集体抵制。

才大半年,徐峥的片子又在大银幕上出现了,可见在钱途和上层压力面前,院线的骨气也是不值一提的。

这个短片质量算上乘,虽然逻辑不经推敲,主要依靠情感提供故事的驱动力。

执行层面也非常熟练,将整个过程拍成特工行动一般,最后落回老人家的心结。

可惜故事目标不清晰,最初是一最后一课的那张合照作为一个麦格芬。

但是到后来又出现小男孩的画,成为了后半段的题眼——中途换叙事目标就导致了前面的特工戏份失去了价值,同时空降一个这样的画作去点题也没有什么必要,除非是为了响应国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口号吧。

另外,据我观察,徐峥是一个快速响应保守价值观的人——无论是夺冠还是囧妈还是这部,他都是在打造一种怀念那个更加红色的年代的气氛——至于他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我保留意见。

4.邓&白篇我很喜欢《银河补习班》,我也知道它很粗糙,很直白,很幼稚,但是唯独不油腻。

我们看得出邓超那种努力的样子,以及真诚的心。

这部短片一如既往的糟糕,看的过程总是走神,希望其快点结束到下一个篇章。

而最后集体感恩邓超更是让人感受到邓超的自恋,也感受到他对平民社会一厢情愿的愿景。

他的片子就是太架空了,细节欠佳,比如邓超这个角色为何变得这么油腻,以及他为村庄做的一切也没有铺垫。

最后转折必然打折扣。

节奏的变奏也只能通过各种航拍,而非故事的推进,原因就是故事就是一路上重复各种邓超在耍油腻的嘴皮子。

邓超做明星太久了,忘记了平民的感觉——无论扮相多丑,题材多底层,整个世界观依然很架空。

空有热情,是不行的啦。

5.开心麻花篇还是那套重男轻女的,别看它一直在让沈腾的角色退让着马丽,实际上丑人都是马丽做,圣人都是沈腾。

这真的就是个圣人人设了,不要小资知识分子生活,要回农场建设家乡一穷二白——其实我觉得作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应该会产生纠结的,更何况是贫穷地区长大的孩子。

后来吧,沈腾做了一把手之后,全村跟他一起防着老婆,实在虚假令我汗颜。

不过主创也知道这太假了,于是乎把这个村设置在西虹市——真的是平行时空的中国了。

 3 ) 家乡是我心中永远的思念……

把前几天离家时写下的话留在这,纪念今天的独自观影:“故乡的美,是一种长在骨血里的骄傲,它或许没有北上广的高楼林立和宽敞街道,但是对于一个离开家的人来说,除她之外,对别处永远只是欣赏的美,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身在其中的踏实,对于别处任何的好,我始终是一个旁观者。

或许世人眼中,女人一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妻子,是母亲。

殊不知在她自己心里,最重要的是女孩儿,是女儿。

这里承载着我从出生到长大的每一个瞬间,每一处街道都有着属于我不可替代的回忆。

此刻,我望向窗外,每一眼都是我的生命,即便现在与未来我只能是个母亲,但那个女孩儿却永远在我心里,不曾也不会老去,她不是谁的谁,她只是她自己!

我听着出租车司机像小品一样的乡音,是那样的舒服与不舍,看着流光溢彩,湿了眼眶……请,待我落叶归根!

 4 ) 关于我的家乡,非常非常非常不值一提的观后感

首先我很庆幸在国庆期间能看到这样一部接地气的,能让我有笑有泪的电影。

电影从医保,科技,支教退耕还林,第一书记几个方面铺陈,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离我们太近了!

显然,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但是打开热搜,我想看到是大家对剧情以及内容的探讨,而并不是某个流量一个人的努力,所以这一方面的营销和热搜是很让我反感的。

不能否认的是,演员和流量之间,虽然大家都非常努力,但是毕竟还是有差距,吹过头的祝你们不翻车。

我最喜欢的两个板块,一个是最后一课,范伟老师把人物复杂的感情和交错的时间完完全全代入给了观众,我全程感同身受,这一部分我看得热泪盈眶,拍案叫绝。

还有一部分是神笔马亮,能是因为自己参与过扶贫走访的原因,个人感受比电影更加深刻,不管是时长还是编剧的原因,电影显然在这方面展示的力度不够,它可以更好,但不妨碍我对第一书记深刻的感动,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其他的单元有的是不够深刻,有的是剧情结构显得有些混乱,或是前因后果没有交代清楚。

总体来说,虽然有不足,但仍然令人感动,因为这部电影真真正正地贴近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5 )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地方

看的时候第一印象是美,中国被拍得太美了,在大银幕上看祖国的山山水水,总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以下分故事写:北京好人: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平原上的夏洛克+我不是药神。

晓章哥哥出现的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就好了hhh。

这应该是喜剧效果最棒的一个故事吧,电影院里一片笑声。

那个“人—车—人”到“树—车—树”的镜头简直惊艳,“北京好人”,人因为在北京变成了更好的人,北京也因为人变成了更好的北京。

宁浩的选曲眼光和剪辑技术全场最佳,叫人甚至想当场掏出手机听歌识曲~天上掉下个UFO:从《夺冠》到《我乡》,我已经接受了彭昱畅=年轻版黄渤这个设定。

里面的直播元素自带喜剧效果,那个天眼酸汤鱼是要笑死我。

整体荒诞却不尴尬,一个个人小建议:三人拉着UFO的吊索应付剧组,既然最后结果是暴露了,这一段使用快速剪辑效果也许会更好。

最后一课:从《我国》到《我乡》,上次凭《夺冠》slay全场的徐峥这次竟然交出了给我观感最不佳的作品。

关键词:配乐铺满+平行剪辑+倒放镜头,我真的很想就地问问同场观众:有没有让你想到什么人?

没错,可不就是诺兰么。

其实故事还是很感人的,开始哭可不就是从这一部么。

但在一众质朴表达中突然觉察到如此重的炫技痕迹还是有些出戏,形式还是要服务于内容而不是大于它,那个改造教室的长镜头真是秀到我了。

回乡之路:从《烈日灼心》到《影》再到这部,每次看超哥演正剧都会被蛊到。

从台下凝视儿子和自己过去人生的神情太戳泪点,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应该是:学到本事回来,让这里变个模样。

室友评价这部是欧亨利式结局,嗯,给编剧鼓鼓掌。

神笔马亮:向日葵地里隔着玩偶服的家庭照是大杀器,我离当场哭崩就差那么一点。

室友说挺俗套,但因为觉得完成度和娱乐性都很高,我还是认为它好看。

又是一个小家和大家之间的权衡,但我忍不住要替马亮想想: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他有这份心,同样是画画,在中国的稻田里和在列宁美术学院里又何必非要分出个高低贵贱呢?

后记:感谢室友陪我一起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然而看完觉得《我乡》其实没有太刻意强调主旋律。

也许是提到家乡,每个人都自然而然有太多话要说吧?

一份真情实感,胜过千万份正确宣传。

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是多么珍贵的素材来源啊,只要发掘得当,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6 ) 回得去的家乡和不平凡的每个人

电影中五个故事的发生地点挺有代表性的,东(浙江千岛湖)、南(贵州黔南苗寨)、西(陕北毛乌素沙漠)、北(东北乡村)、中(北京),一个地方一个代表性人物,热心市民、农村发明家、支教老师、治沙英雄、基层村干部,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呈现回得去的家乡变化,也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

最直观的感受是笑中带泪,开头笑到捂嘴,后面慢慢出现泪点(最好哭的是范伟那段)。

我最爱的还是葛大爷,感觉他只需要往旁边一站,脸上带着笑,用地道的北京话吹吹牛,聊聊天,就有那味儿了。

这一次的张北京,也是个兜着小聪明,揣着热心肠的北京大爷。

他攒够了钱想买辆车,工作之余开专车赚钱(这算不算跟《北京你好》里的的哥联动了啊),不过,河北衡水老家那边的表舅想借钱做手术。

张北京不是那么想借,又不想看着表舅一直病下去,就想了个“歪招”。

搞笑的部分集中在医院里,抽血时候的双簧,逃离医院前的“疯狂”,我都快笑疯了。

葛大爷穿着病号服在医院楼道里奔跑,后面跟着看戏似的医护人员,那场面才是“解放天性”。

作为观众,我明知那俩人做得不对,可特别理解。

表舅到北京讨生活,做外卖员,攒不下几个钱,张北京在酒店停车场工作,好不容易有了点存款,都难,都掏不出那七八万的手术费。

等到峰回路转,最终有了着落,张北京担心的事也得到了解决。

这是我觉得人物丰满、厚实的地方,藏着自己的小心思又不乏普通人的恻隐之心。

《北京好人》的好是利人利己,不是杀身成仁,完全地牺牲自己。

除了宁浩和葛大爷的再次联手,剩下的部分也很好看。

毕竟是堪称来了“一壁江山”的中国喜剧梦之队,个个都挺厉害。

惊喜开场之后,紧接着就是黄渤主演的《天上掉下个UFO》。

提起贵州的交通不便阻碍当地发展,让我想起之前一个采访对象,四川人,在上海工作了十多年,他有次跟朋友去贵州大山里旅游,发现当地的物产特别丰富,山上有走地猪,山腰是板栗林,山下是放养的羊群,吃起来的滋味特别香,跟平时在市场里买到的不一样。

可这么好的东西,偏偏带不出去。

他跟几个朋友一合计,留在当地办农场,还创立了一个销售副食品的品牌。

他的想法跟电影里黄大宝等人挺像,就是想把贵州山村里的好东西推出去,让更多人吃到,也让当地因此发展起来。

这个单元应该是最热闹荒诞的一个,很接地气,土土的发明,浓浓的乡音,哪有什么UFO,只有一群想要家乡更好的人。

然后就是最好哭的《最后一课》,主要还是范伟表演的太好了,角色的时间跨度很长,但老年的衰败,壮年的神采都很具神韵。

可能最好哭的片段,还是他在望溪村的“最后一课”上讲述他为什么觉得自己留下的那十年值得的时候,从“该去读书,全去喂猪”的过去,到有希望考上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跟他说,以后去学校食堂能吃到其它好吃的,不用天天吃萝卜干了。

那种朴素的追求,往往最动人也最伟大。

曾经受惠的学生们都已经长大,用自己的方式建设着家乡,养蜜蜂的,做民宿的,也有成为小学教师的,他们同样希望帮助老师,为他凑出记忆里的拼图,愿他余生幸福安康。

同样搞笑的《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前者反转强烈,后者笑果频繁。

邓超饰演的乔树林看起来太像“坏人”了,先是飞机偶遇借校友身份搭讪,接着打肿脸充胖子表现身价,可前面越轻视后面就越敬重,就是这样一个人,带着家乡的人在沙漠里种苹果,想让风沙扑面的沙里沟变个样。

而经典的沈马组合再联手,看完会让人想起欧亨利的小说,不得已瞒着妻子的善良丈夫,满心为丈夫骄傲的怀孕妻子,笑料百出,暖心治愈,画毛衣和葫芦套娃那里,全场爆笑。

另外,我也挺喜欢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转场,每个人都聊自己的家乡,让这五个故事像是随机展现的其中一个,最后出来的中国地图,也寓意着这是大家的故事,是我们普通人正在经历的事。

每个人都有割舍不掉的家乡,也有与之相关的回忆。

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说自己看完电影后,必须要吃一顿锅包肉解馋,也有人聊起自己的最难忘的老师。

其实,家乡就在那里,只要我们想回,总有亲人和朋友等着自己,也有可尝试的工作和生活,遇到问题,也可以像范老师对大钟说得那样,想办法找方法。

这一点在于自身选择,而不是只要我们离开家乡,面前就竖起了一道壁垒。

《我和我的家乡》挺像一首拍出来的抒情诗,北京的热情,贵州的多彩,千岛湖的秀丽,西北的坚韧,东北的勤恳,我们不曾遗忘它的富饶,也不吝惜心中的赞美。

所以,不管是去往大城市打拼,还是留在家乡搞建设,只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和生活,都是平凡世界里不甘于平凡的人。

 7 ) 能把献礼片拍的这么好玩,除了他也没谁了

或许是疫情期压抑的太久,今年的大家都把国庆当年在过,看到老少观众挤在电影院一起观看《我和我的家乡》,又哭又笑,实在是让人高兴又感叹。

它延续了去年《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方式,由五位导演分别拍摄五个单元短片,集合在一起,它们也有各自的主题和风格。

《北京好人》讲述了医保下乡,《最后一课》关注于教育发展,《回乡之路》以直播带货农产品做切入,《神笔马亮》则是艺术下基层。

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天上掉下个UFO》。

陈思诚向来以奇招致胜,2015年,首部导演作品《唐人街探案》凭借新鲜创意的类型化探案故事,在春节档里力压群雄成为黑马,在此之后,又有《唐人街探案2》,《误杀》,唐人街探案宇宙……等一系列作品和动向。

“不按套路出牌”的大胆和新意,是他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在《我和我的家乡》中也是如此,五个短片中,就数它的故事最为天马行空,在贵州山村出现神秘UFO,一时间引得人们炸开了锅,不但新闻轮番热议,还吸引了来自北京的节目记者,誓要调查清楚真相。

一边是“山村”,一边是“外星人”,不禁引人好奇,导演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在我看来,现实和荒诞的交织融合,对观影趣味的重视,是《天上掉下个UFO》最独特,也最聪明的地方。

献礼片常常容易落入过于写实化,而说教意味太浓而“不好看”的毛病,但片后你会发现,陈思诚这一part完全没有生拉硬套之感,反而比很多商业爆米花片还有趣,这当中,也确实是有一些巧思。

首先是黄大宝这一角色的设定出彩,他是个农民,却有一颗发明家的心,把所有精力都拿来钻研产品,或者说,一些笑料百出的“无用良品”。

机器人,跑步机,滚蛋……光是看看这些东西是什么样怎么用本身就是件很有趣的事情,黄渤的演技让这个人物又更加出色,在得知自己上镜后那句“那我去补个妆”,笑容中得意又带有丝羞涩,堪称单元最佳笑点。

另一个则是《疯狂外星人》,开场广场上放映的,村长说“演员不好看”正是这部的电影,UFO更是直接串联起两片的显性元素。

还有彭昱畅佟丽娅的“乡村爱情”,对《走进》科学的恶搞开涮,这种打破故事空间的联动感,使观影过程进一步娱乐化。

但另一方面,《天上掉下个UFO》并不是全然夸张化,也有很多非常贴近生活的写实细节。

比如黄大宝这样的农民如今确实有很多,一边发明东西一边在网上直播和人互动,在短视频平台兴起的今天也有了自己的天地,最有名的便是微博网红“手工耿”。

还有王迅与王砚辉饰演的“村官土豪二人组”,在UFO现身农村后,他们嗅觉灵敏的将村子打造成“外星旅游文化村”,建筑物弄得花里胡哨奇形怪状,就连饭店服务员都要扮成外星人,像极了现实中一些小地方自造的旅游景点,有点滑稽,但又有点让人佩服他们为乡村建设而绞尽脑汁的心。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短片的核心,借“农民发明UFO”这件事引出山村之间难以沟通的问题,并进一步展现了当今我国农村城乡物流发展所带来的便利。

黄大宝为了能够和失联已久的初恋沟通,不惜去向“外星科技”求救,而到了5g时代的今天,这些都变成随手可及的东西。

在黄渤“可惜可惜!

”的幽默台词里观众笑作一团,而主题也毫不生硬的被表达。

能将献礼片拍的这么好玩的,除了陈思诚,或许也没有别人了。

 8 ) 电影还是广告?主旋律应该是电影艺术的一部分吗?

我给这部电影打了一星,因为我是把他当成一部喜剧电影。

但是看完非常失望。

如果这部电影,创作者不把他当做是一部电影,而是新闻联播的一次周年特别版节目,那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满分作品。

1⃣️这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说说主旋律电影,说说碎片拼接式的电影。

主旋律电影不是我们国家的原创,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在创作开始之初便是人类发出声音的一种工具,从黑白默片的“大独裁者”卓别林同志就是在用电影艺术发声。

这我愿意称之为最早的主旋律电影,或者说批判讽刺电影。

如今经过百年,电影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有他的艺术风格艺术标准,电影应该怎么拍应该怎么创作,一代一代的电影人已经给出了标准。

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片,是中国独创中国独有,且窝里乐的一部电影。

就这部片来说,放在百年电影史上可能不足一提,最多也就是参演的影帝影后扎了堆罢了。

可是在我们国家的确可以掀起不少风浪,这是国家在左右观影者审美的一件事,好的主题就一定是好的电影吗?

好的主题为什么要用电影这种原本诞生就带有批判意味的一键刷机来表达?

我们的邻居韩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很多题材在触及他们国家层面的一些底线,而我们不能;很多题材在讽刺隐喻他们社会的不公、不安、不好,我们很难这样创作。

这代表我们的国家就是如此安定吗?

答案显而易见,也无非是因为,我们创作者创作的权利和尺度,不如其他国家那么开放罢了。

所以在我们国家,电影观众想独立的形成电影审美是很难的,太难了。

你看的电影从创作到上映一直是“笼中鸟”,很多电影对我们也只能是“笼中乐”2⃣️明星扎堆片段拼接式电影,应该怎么创作?

才可以被称为电影。

2004年的电影“撞车”。

不同的角度,同一个主题,完整的故事2007年“通天塔”。

教科书式的拼接剪辑电影。

2003年“真爱至上”。

明星扎堆,卡司爆炸。

故事相连,剧情通顺,整体性强。

2013年“云图”。

高级,不敢瞎吹2009年“建国大业”。

我国对明星扎堆的一次尝试,主旋律,但是故事完整。

纪录片式的一部电影作品这些电影,已经告诉了大家应该怎么拍,怎么创作是好的。

明星扎堆对电影创作来说应该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我家乡”这部电影拍碎了,太独立。

片段之间不相连,无关系。

甚至每个片段都可以单独拉出来作为一个短片上映,甚至都不会让我有如此不适感。

此前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在看到第三个故事的时候,我和女朋友就撤退了,因为我们感觉这是在浪费时间看明星版的新闻联播,故事差,乱煽情,剧情烂,剪辑水。

尊重国家,但是也应该尊重电影。

这部“家乡”同理。

3⃣️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电影审美?

脱离开GJ、脱离开ZF脱离开资本是不可能了,因为电影变成一门生意之后,开始有烂片之后,资本就根深蒂固了,我们无法脱开资本。

资本早起帮助了电影创作者们创作,最后也会反噬电影创作者,导致烂片充斥。

脱离开不是造反,脱离开无法就是更好的去感受电影,欣赏电影和理解电影。

很多年前一位创作者说“XXX的电影火爆是观众品味低俗的表现”这句话今日可以这样说“主旋律电影的火爆,是我们国家电影环境乃至电影市场的无奈,以及观众审美固化不懂电影的表现”

最后我总结“我家乡”跟电影最像的三件事。

1⃣️电影院上映,电影导演创作2⃣️可以一次性看到很多电影演员3⃣️看他需要买一张电影票看了几个广告,几段不酸不甜的故事。

挺无聊的

 9 ) 《回乡之路》>《北京好人》>《神笔马亮》>《最后一课》>《UFO》

这几个短片我的喜爱程度:《回乡之路》>《北京好人》>《神笔马亮》>《最后一课》>《UFO》。

邓超那里本来是搞笑的画风,但是他把为了自己的家乡那种倾尽一切付出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动容,心酸中又有感动。

葛大爷那一段其实是笑点最多的一段,特别是两人去抽血那,真的是太逗了。

期待最大的沈腾也并没有让我失望,自带笑点的他总是那么有感染力。

最后一课那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范伟的表演,他把一个失智老人的形象塑造的很深刻,就算忘记所有别忘本。

确实相比起来UFO那里虽然画面场景热闹一些丰富一些但是能打动人的地方并没有那么深刻

 10 ) 我和我的家乡不应只是更尬版春晚小品+祖国大好风光宣传片

真不如祖国,大银幕更尬版春晚,歌舞小品应有尽有,张艺谋的监制全在风景摄影了吧......①北京好人:一星,宁浩水平退步太大了,像是糊弄交作业的。

②天下掉下个UFO:负分,白糟蹋了一众国内顶尖喜剧卡司,也像是故意拍烂的。

③最后一课:二星,看前期待挺高,想法挺好,但这故事真没啥说服力,执行的还不错,徐峥的小故事还是挺有才的,但依然不如祖国里的徐峥。

④回乡之路:二星,好歹能看,无聊的春晚小品。

⑤神笔马亮:三星,全片的笑点全在开心麻花这儿了,故事还算好玩儿,胜在亲民,表演具有信服力,片尾马莉的突然演讲我甚至怀疑是故意的。

总体而言,真白瞎了这大陆全明星阵容,以五位导演的才华来看,邓超+俞白眉还算是超常发挥,但其他真就感觉应付了事,且将自身导演水平的短板暴露的一览无遗。

五个故事还互有重合想法,我和我的家乡不应只是祖国大好风光宣传片。

《我和我的家乡》短评

陈思诚的《天上掉下个UFO》部分真的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有趣,终于看到一个没有什么包袱的欢乐的PART,笑点密集,但细看,还是有很多导演的小心机,以小人物的不日常传递出不同观点,大部分都在强调回家,而这一部,更多的是要走出去。而且不得说,黄渤也太可爱了吧,真的是非常会演,当昊然弟弟和王宝强出现的,仿佛在看唐探的番外篇。

5分钟前
  • 靓仔哒哒琢
  • 推荐

2.5/10。徐峥>开心麻花>宁浩>邓超>>陈思诚。有种在看欧亨利的错觉,没有精彩的故事。既然取名叫家乡,那家在哪里?乡在哪里?(陈思诚那屎黄色的色调什么时候可以改啊)

8分钟前
  • 乍暖
  • 很差

主旋律任务电影 小品的内容拍成电影 每个故事的结尾都强行升华 略感不适

11分钟前
  • 再见三井寿
  • 还行

用非常好的卡司和纯熟的技术,完成了一部(Or四部)广告宣传片。乡愁是人的软肋,但乡愁也常让人盲目。让我想起去很多地方时,导游的话、宣传册上印的字、地方出钱出的书等,往往会夸大其词,甚至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地方名人成为伟光正的纸片人,地方也成了只有一两个标签的无聊之地。再联想到一些地域之争,也常常借着“爱”的名义。。。。。。

13分钟前
  • 傻冒叔
  • 较差

哈!哈哈!哈哈哈!

15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还行

本来以为主旋律影片应该很一般吧!尤其片名觉得像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抱着这个想法去看反而还挺惊喜的!最喜欢的是神笔马亮和范伟的最后一课,沈腾马丽的组合和范伟的表演都特别催泪,最不喜欢的大概是黄渤的那个外星人了吧!求求你们放过外星人吧!

18分钟前
  • 小川叔
  • 推荐

徐峥《最后一课》>开心麻花《神笔马亮》>宁浩《北京好人》>邓超、俞白眉《回乡之路》>陈思诚《天上掉下个UFO》

19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在红房子免费看的_(:з」∠)_,前面的部分,大家(尤其小朋友们)笑点好低,我好冷静,后面沈腾的那一段还蛮好笑的

23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邓超墨镜一戴,手包一挎,张口就来两千万的生意,“土”和“豪”那种冲突感拿捏得绝了!而且真的是喜剧效果满满,土味欢乐回乡之路,浓浓的陕北乡情呼之欲出!

24分钟前
  • 蓝抑郁剂Lily
  • 推荐

没意思 就看了个众星云集而已 北京好人结尾稍微心酸了一秒 其他皆无动于衷。

29分钟前
  • 小天狼星
  • 还行

2.5 / 前四部:宁浩8分,陈思诚3分,徐峥6.5分,邓超1分。只有宁浩直接通过城市内的城乡碰撞处理了城市精英“返乡”这一视角本身的问题。其他几部几乎对这个问题的常规理解框架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因而造就了每个演员的cosplay感。

3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邓超/徐峥两段可看,至少与人有关,其他几部不能称为献礼,只能算献媚,沈腾一段基本是跪在地上了,正面舔完反面舔,令人生厌

34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还行

这一部定位喜剧,观众缘会好很多。最喜欢宁浩的《北京好人》,小市民的黑色幽默,葛优和张占义大叔表演也很有火花。《神笔马亮》那段超出个人预期,故事设定和喜剧效果都很好,对麻花系的好感又回来了,做为结尾加分。陈思诚正常水平发挥,喜欢他的影迷能找到标志性的元素。徐峥那段范伟老师演的好,身边好几位女性都被感动了。邓超俞白眉部分感觉一般般,不大喜欢这种强行的升华和拔高。

35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作为一名曾经遇到过好老师的人,最后一课哭到不行。脑海里都是那个曾经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点醒我的老师的身影。想说老师的一个小小的鼓励,能够成为学生心里的种子,而这粒种子终将长成大树,影响人一生。

36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力荐

五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风格,最喜欢的还是徐峥的《最后一课》,《天下掉下个UFO》次之。全片都非常的温暖,笑中带泪的同时,还能唤起大家对家乡的思念。毕竟俗话说的好,哪都不如自己家乡好。

40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有种读书时写作文,前半段白描讲琐碎日常,结尾强行升华主题的观感。几个故事都各有趣味点,但总在要到达自己观感顶点的时候一泻千里,最后有种看了一场网络春晚的感觉。

43分钟前
  • 云吞老丸子
  • 还行

笑中带泪,群英荟萃,献礼片拍成这样,已经没啥好挑剔了,娱乐和赞颂都是一流水准。拍的最精致最有功力的肯定是最后一课;最搞笑的依然沈腾no.1;邓超煽情有点过,但实在惹人眼泪;北京好人老套也算过得去;ufo就有点失控,这题材,就应该让宁浩亲自操刀,陈思诚差了不是一点半点,拍老婆倒是他拍的最漂亮。

45分钟前
  • 糖长老
  • 推荐

比《祖国》好太多每个故事至少都很完整很有剧情如果只是前三个没有后两个可能能评五星要不是手机上观感不太好《最后一课》估计会哭出来最棒的还是宁浩和徐峥的,真的是最喜欢华语导演之二,《北京好人》能把一个骗保拍的这么阳光这么接地气真的绝了

48分钟前
  • Avenger
  • 推荐

个人觉得《最后一课》太出众了,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沉没在回忆里终究不是办法,以闪闪发光的教学楼作为唤醒老教师的场景,很难不戳中泪点。

53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小品组团凑电影,唯《神笔马亮》值得一看。

58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