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女主在打着手语唱歌的时候,我看的这一段没有出现歌词,但这并不影响我受到震撼,女主的家人也一定如此,即便听不到歌声,也丝毫没有影响我们都曾经历过这一刻:当踏上征程离去之时,回头看着家人的身影越来越小,他们紧紧贴在一起,那个曾经你在的位置如今似乎圆形缺了一角,越远去,他们悲伤的脸却愈加清晰,一想就心痛让车停一下,我要飞奔回去,让我回去,拂去他们脸上的悲伤,告诉他们我是要去飞翔。
再一次抱紧你们,我们是一家人阿仰起头看着你们的笑脸,我爱你们,我走了。
不再迟疑,转身大步前行,今天我将要飞翔“你想要吗?
”“想要。
”“是想还是确定要?
”“确定要。
”
好多的动人的细节。
一开始就让人惊艳。
多么有爱的一家,爸爸很调皮的不让女儿亲,姐姐扳过弟弟的脸狠狠的亲了一口,早饭过后,姐姐骑车去上学,爸爸去放牛。
中间啼笑皆非的情节也有很多。
带着爸爸妈妈去看医生,(爸爸妈妈感情太好了)。
弟弟过敏休克,有爱有趣。
“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爸爸妈妈弟弟都有听障,而姐姐却是一副可以唱哭别人的好嗓子。
开始家人的不愿意分离,到姐姐一首远走高飞一诉衷肠,是要离开,但要好好告别。
姐姐和男伴合唱我要爱你时,唱哭了在场的人,变换到爸爸妈妈的世界,寂静无声,爸爸的神情是那么的落寞,最爱的人最美妙的歌声无法领略,实在遗憾。
还有好多细节打动我,父母看电视,贝利叶站在一旁翻译,太有爱了。
爸爸妈妈童心满满,一拍脑门,一家四口,组个政党。
贝利捂脸的时候好可爱啊
2014法国剧情片《贝利叶一家》,豆瓣评分8.4,时光网评分7.6,IMDb评分7.3。
2021美国翻拍了本片,名为《健听女孩》,并获得了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诸多大奖。
这让我关注到了原版《贝利叶一家》。
我看翻拍改编电影之前一定要先看原版。
看过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原版非常精彩,不是喜剧却充满笑点,全家人亲情互动感动满满,全片的情感铺陈在最后时刻爆发为满满感动的泪点。
怪不得美国会翻拍本片,非常值得翻拍。
本片在女主青春成长经历这条故事主线之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线索——父母对儿女的爱,父母之间的爱,女主的青春期初恋,女主与闺蜜的深厚友情,老师慧眼识才的师生情……青春期成长的家庭题材电影并不少见,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本片的精彩之处在于设定在了一个聋哑家庭中,并将女主设定为正常人。
正常女主与聋哑家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成为影片的特色戏剧冲突,使得本片在讲述青春期成长的家庭题材电影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父母演得特别好,将聋哑人塑造得既善良又可爱,角色刻画得鲜活丰满。
聋哑夫妇蛮是笑点,承包了影片几乎所有笑点。
父亲很励志,虽然是农夫平民,却要参选镇长,并且说出的话很了不起,很有思想高度,非常正能量。
女主弟弟因橡胶过敏而导致戴安全套晕倒,这剧情创意太绝了,亏得编剧想得出来,这个点子应该是《美国派》这样的性喜剧才有的包袱。
影片不是音乐片,但是包含的几首歌曲都非常好听,朗朗上口,旋律动人,按片中剧情的意思都是法国著名歌曲。
片尾歌唱比赛舞台高潮戏,非常出乎意料,本以为是音乐片常见的那种实现梦想的俗套高潮戏,但完全没想到女主开唱后突然情不自禁地边唱歌边用手语表演给台下的一家人,而歌曲歌词完全契合女主此时此刻的心情,情景完美交融,台上台下情感交融,那种全家人的深厚情感让我瞬间泪崩,这时候才明白这一幕才是导演两个小时情感铺垫的神来之笔,这一幕才是本片豆瓣评分高达8.4的精华,这一幕才是美国选择翻拍本片的经典所在。
典型无心插柳柳成荫。
颇像《跳出新天地》。
只不过背景大不相同,而贝利叶一家又多出了很多的喜剧、青春爱情的元素。
一个在农场养奶牛的聋哑家庭,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儿却有当歌唱家的天赋。
到巴黎进修,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失去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与外界正常交流的唯一仰仗的人。
但可贵的是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乐观,有着强大信念,说到做到的爸爸;美丽、贴心的妈妈;还有早熟但渐渐懂事的弟弟。
也许这就是家人才是真正的后盾吧。
同样也有很多有趣的点。
爸爸给家里新出生全黑的小奶牛取名为“奥巴马”。
既然黑人都能当总统,聋哑人为什么不能去竞选获得大家的支持呢?
他们反对镇长修建商业化城镇的提议,想保留小镇原生态的样子。
映射法国社会里的一些问题。
拓马森老师则本应该飞黄腾达因为体制,有人栽赃陷害,沦落成为小镇上的音乐老师。
虽然这部片子主题是家庭、追梦,但是一笔带过,融入喜剧后的点也不容忽视。
有梦的人总会成功。
共勉。
什么是亲情。
因为有了血缘关系就等于拥有亲情吗?
亲情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一天或者永久。
做了很多错事,做了很多自以为是的对事。
要求别人去做自己想要的。
却BOOS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在法国很火,于是抱着某种浪漫的期待打开了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我很感动,感动于电影美丽的音乐,深情的叙事。
但看完了,却有些悻悻然,因为我的期待似乎没有被满足,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有些主旋律的感觉,我对法国人奔逸想象力的高涨期待被一下子拉了下来,一时间有点恍惚。
待我稍微平静,我发现影片中的家庭在其实在中国很常见,尤其在当下的高考季,这样让一个孩子来承担整个家庭满满的爱与希望的典型故事,可谓司空见惯。
我渐渐意识到,我的悻悻然,大概只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法国人而言,他们在自己的电影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更像是邂逅了一种来自于异域的家庭关系和结构。
相比于独居的音乐老师,还有被父亲“抛弃”的那个小男孩,在家庭关系日渐淡薄和疏离的西方家庭,影片中家庭中彼此高度依赖的家庭关系,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家庭中的遥远记忆和神话,只有借助影片里一个这样的特别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高度依赖的关系才能得以在法国观众的心中复活。
如果说这样的家庭是一个靠翻译与外部沟通的异族部落,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部民族志影像,被法国挑剔的电影节认可也就理所当然了。
影片中的女儿是家里唯一一个有听力的人,因此承担了父母的希望与爱,她是家里的支柱,作为翻译,她甚至直接影响到父亲的政治抱负---参加竞选。
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家不都是这么成长的吗?
中国式家庭中,父母自然把自己的残缺和遗憾,投注到子女身上。
自己没文化吃了亏的,玩了命的在子女的学习上付出。
自己没挣来钱的,希望子女能富甲一方。
自己婚姻不幸的,拼命的干涉子女的婚姻。
自己仕途暗淡的,努力的希望子女官场能混个人样来。。。。。。。
而且所有的这一切,还“都是为你好”、“都是因为爱”。
这不就是电影中的故事吗?
发生在多数的中国家庭中,人们有着高度的亲密感和依赖性,但这是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的。
当女孩决定放弃去巴黎之后,在那个明媚的早晨,她从牛圈里放出那母牛和她的孩子,她阳光下忧伤的面容格外让我动容,然而转瞬她在母亲面前强作的笑容也格外让我心碎。
这是一种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常见的写照,人们彼此爱着,彼此微笑着,同时却又很沮丧。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一度对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持否定态度,因为看到了太多以爱之名的伤害,以及各种各样的委屈求全。
但时间久了,我也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更好的家庭结构,就像这部电影让我发现,相对疏离和独立的西方式家庭文化,也会在电影院里努力的试图回归一种依赖和温暖,哪怕这会让人面临失去自我的阵痛和危险,人们也还是需要它。
或许如影片结尾那样:尊重和理解其他成员,同时又彼此的深爱着和依赖着,才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最后再提一下,那首让萨德侯爵羞愧,让妓女脸红的歌,还真是非常非常好听!!
2014年,电影《贝利叶一家》,法国人的浪漫,笑中带泪的电影,容易忽略的好电影,这才是青春,这就是梦想,这就是现实和梦想的差距的写照,但是我们没有停下脚步,法国人告诉你,什么才是青春电影,什么才是“致青春”!
(毕竟是音乐电影,音乐非常非常好听!
)找个安静的时间,好好的去观看吧,你一定不会后悔!
推荐指数:★★★★☆(9/10分),不要错过的好电影!
片子很温馨,没有太大的冲突,也没有太大的情绪变化,温馨自始至终。
一个特殊的家庭,所以有着特殊的关系,父母弟弟都是聋哑人,所以正常家庭的运转和维系,只能靠这个唯一正常的宝拉女孩了,上课前后,要像成人一样打电话谈生意,摊位前母亲负责微笑,弟弟负责收钱,剩下的全部都交给了宝拉,这个家庭的内部运转和外部联系,都在宝拉身上汇总,宝拉有着未成年人的沉重的责任,更有着对于这个家无法挪移的位置,似乎她是这个家庭拼图里最后的一块拼图,有她才算完整。
但是,这个女孩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喜欢一个小帅哥,加入了合唱团。
结果成为种子选手,成为一个在音乐路上追逐的有梦的女孩。
而逐梦的女孩追逐梦的代价就是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
如同小孩子第一次体验到的分离焦虑,不过这次体验分离焦虑和难以适应的,是她的父母。
因为他们太习惯了有她的生活,他们太依赖她了,依赖到恨不得据为己有。
所以当女孩提出要唱歌要去巴黎,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愤怒。
而青春期的宝拉,难以面对自己心仪的男孩,唱歌排练拘谨羞涩,第一次来大姨妈慌张地躲进厕所,面对流言蜚语愤怒地给了男孩一巴掌……青春期,太多的变化,变化意味着不适应,而不适应中有太多的压力。
几度的挣扎,几度的矛盾,反反复复,最终得以获得父母放飞自己的双手,最终获得在音乐声中自由翱翔,但是这之前的种种拉锯纠结,不可谓不痛苦。
人的一生,新生命的出生需要适应,多了一种角色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份担忧一份喜悦,随着ta慢慢长大,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时间轴上慢慢改变,在一次次冲撞、痛苦亦或平静中完成彼此的适应。
之后的变化越多,需要适应的也就越多,而有些适应,是那么地让人百感交集!
或许,这就是人生,在适应中成长,在成长中适应,在成长和适应中,体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
一个和睦家庭,衍生出两条线索。
这个家庭有点特殊,除了女儿以外的家庭成员都是聋子哑巴,女儿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途径。
一条线索是 农夫聋子父亲 为了保障农场权益决定参加选举。
另一条 从来不唱歌的女儿被合唱团老师挖掘出惊人的天赋,培训参加巴黎歌唱比赛。
两条线产生矛盾交集: 父母不希望女儿离开家去巴黎。
聋子父母也并不信任自己的女儿不但能说话,竟然还会有什么歌唱天赋。
转折: 女儿在演出中的对唱表演,让现场观众落泪。
父母被震撼。
结局:全家去巴黎陪伴女儿参加试音,成功演出,女孩最终离开家追寻梦想。
亮点:每个阶段女孩演唱的歌曲 歌词都非常契合当时的情境,甚至就是当时段落的主题,比如说与对唱男孩的情歌,巴黎试音女孩演唱的:我要离开你们去飞翔。
女孩最后用歌声和手语双重演绎,非常动人。
其实故事本身是个很俗套的想脱离家庭追逐梦想的青少年女孩儿的故事,不过,作为家庭里唯一一个非聋哑人,这个故事就显得有些特殊了。
法式幽默还是挺特别的,偶尔当个特别的甜点,吃着也觉得还不错。
其实要说动容的,应该就是这个特殊家庭平日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吧。
很平淡,但很美好。
聋哑这件事并不影响快乐。
或者说,快乐的人生可能是自己的一个选择吧。
最后,女孩踏上了寻梦之旅,在快要离开的时候,下车飞奔冲向家人。
因为家庭给予的爱是那么厚重,这爱不是枷锁,是赋予她更加快乐的能力和基础。
是个温馨的小作品。
提不起兴趣来
大部分在快进
最大的亮点便是无声的吟唱,总体是个丑小鸭故事和幻想,没有什么感染力
没有get到点
我很喜欢法国人的一个特性就是毫不犹豫地表达爱,爱吐槽,但是对一切发生的事情又很宽容,能够理解别人的选择。他们顺势,罢工时喊得比谁都大声,但也识时,现在居然都主动打疫苗了,他们怂,你拿出气势来吵架,他们绝对不跟你硬抗;但他们也死板,在学校老师教什么都可以,只要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总之,这个国家的人真的是有趣极了,我对他们是又爱又恨。至于这部影片,当然是爱了。#2021观影计划 2/52
一个天生好声音出生在一个全是聋哑人的家庭
太暖了。超风趣的一家人,有个性的音乐老师,靠谱的闺蜜,将梦想与家庭的选择放到了这么一个支撑着整个家与所谓正常社会的女性角色身上,剧本真的很巧秒。
这种家庭氛围真让人羡慕,每次看这种温情片,都会悲伤又感动。如果没有听力,你就无法领略音乐的美妙;没有视觉,就无法感知世界的色彩。即无听力又无视觉,你依然能感受生活中的温柔和美丽。
感觉法国导演很擅长拍这种家庭喜剧,故事简单有趣,却不似好莱坞电影的俗套,就是最后爸爸竞选的事情不了了之了。这电影适合家长们都看看,学会怎么放开怀抱让孩子自由飞翔。
勉强上三星。
对于类型化励志片。。。嗯
在聋哑家庭长大的爱好唱歌的女主,在田地里父亲用手抚摸女儿的喉咙感受嗓音,在歌唱比赛女儿用手语为家庭释义歌词
美版回看,翻拍唯一的改进就是父母角色都选用了听障演员,虽然原版对手语表达的演绎足够出色,但显而易见少数人群发声的题材,还是把话筒交给他们自己才最恰当。除此之外,不到十年的重拍除了按部就班重述这个励志家庭喜剧,仅在几个设定细节稍作调整之外,剧作结构和幽默桥段没有任何原创发挥,仍然是标准假日合家欢产物,完全不懂何以在颁奖季一再超车。但同样故事还是看哭了,尤其是离别时分妈妈用力吸入女儿头发味道的情节:他们是如此依赖夸张的要人窒息的肢体接触来表达爱意,因为先天剥夺的感官需要强化其余知觉弥补,但他们并不觉得缺失,而是当作赐福,假如叙事中心选择这点让主流社会静音的社群歌声被听到会更好。
有放牛班和春天花盛开还不够么
法式家庭喜剧,很讨喜的人物设置。过程温馨,结局感人。音乐老师之前演过甘斯布!Paula卧室里竟然贴着中国革命的海报。
好无聊啊怎么这么高分..我看了好几周了..
聋人题材,挺少见的。静音那段真是神来之笔。
月经之后观感直至下降……想讲的东西太多,反成累赘了
看得怪感动的
@2015-12-16 21: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