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二战虽然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或者将近一个世纪,但它们在历史上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无可替代的位置让其成为了电影最热门的题材之一。
《美丽人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辛德勒的名单》、《布达佩斯之恋》等都是极其不错的片子。
这些经典的深刻的荧幕传奇总是让人无可抗拒。
《巴黎烟云》(或《战火情天》)又是一部让我内心震撼许久的电影。
起初是被主角和评分所吸引,因为个人特别喜欢佩内洛普这个西班牙美女,至今仍记得《午夜巴塞罗那》里那张美艳之极的面庞。
客观的说,《巴》里真正的女主角并不是她,而是塞隆,一个金发美女。
但丝毫没有让我失望。
主角不主角也不那么重要了,团队合作才能使一部影片真正完美。
和平源于压抑,动乱来自释放。
战乱纷飞中更能看出一个人内心的本质和最为恪守的信念。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吧。
吉尔达、米雅、盖尔之间缱绻的情愫以及他们各自坚持的信念构成该片的主要线索。
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3P。
(让我多少想到了有凯恩斯有伍尔夫的Bloomsburg)。
那是一种比友情爱情都要复杂都要深刻的感情。
既美艳又有头脑的女人总是最让人着迷。
吉尔达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即使她放荡不羁、以自我为中心,但她有去挥霍去不断尝试的资本。
跟重要的是,她睿智而且才华横溢,不会背叛她挚爱的人。
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此生的年龄到了34岁就不会往前了。
所以一开始她认为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在你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人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但在她生命中的两个挚爱都为了自己的政见和祖国而回到动乱不堪的西班牙后,她开始重新思考人生。
终于,她用自己最大努力去迎合了内心的呼唤。
即使假象让外人唾骂,即使惨死。
她爱盖伊,她爱米雅。
她远比自己口中承认的更爱他们。
她没能逃脱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命理。
盖伊本是剑桥的高材生,但内心对政治的执着让他冲向了前线。
他与吉尔达在剑桥相遇时,他们都还很稚嫩很单纯。
人是时间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多年的在动乱中求生存,使他们都成熟了许多。
最让人欣慰的是,他们心中的爱始终没有变过。
米雅虽然出身卑微身体有轻微的残疾,但她始终都坚信要回到祖国才是最后的归宿,她要回西班牙,她要当护士,她要尽自己的一份力。
盖伊始终觉得当战争结束后他和吉尔达就能团聚就能像一起创作一起摄影那段光阴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吉尔达始终觉得米雅和盖伊要是能生一个孩子的话一定很美好;米雅始终觉得吉尔达和盖伊是最完美的一对他们应该过得很好。
这种豁达的爱至今应该很鲜有了吧?
谁也逃脱不了历史的洪流,再怎么伟大再怎么真切的执着也无法抗拒大的趋势。
所以我们只有哀叹只有惋惜。
不过还好信念和感情是从一而终的。
观影的初衷也不过如此吧。
“亲爱的盖,我一直要弄清楚我的过去,和现在。
我一直认为人活着是要让自己快乐,但是现在我知道,那是一种罪恶。
时不我待,稍纵即逝。
我惶恐不安,我的日子不多了。
回顾过去,我唯一的收获是我们三个人的友谊,你和我,还有米娅。
我现在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人不能单独生活。
不去抗争就只能屈服。
你过去曾经说过,我曾经在乎过你,你是对的,但是不全对,我永远都在乎你。
我爱你。
”这是影片《乱世三人行》最后,格尔达写给盖的信件内容。
影片在一开始就通过给格尔达看相的女巫师向观众们叙述了,格尔达只能活过三十四岁的宿命。
对于格尔达来说,她的死是注定的,而她在人世间的唯一收获就是她深深爱着的盖和米娅。
影片《乱世三人行》在开始就用一首很老的法国爱情歌曲将观影者带入到一个黑白电影的世界,而当主人公格尔达出现后,色彩开始出现了。
一种暖意的色调开始呈现在屏幕前,一直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消涨。
在盖和米娅离开格尔达去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后,电影的色调开始变成压抑、萧条的制服灰色,而当盖和米娅、格尔达开始联络后,影片的色调又回归到缓和的暖色调上来。
这样的镜头语言很容易使人们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运用影片的色调来凸显电影情节的基调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乱世三人行》中,红色、绿色和制服色在温和暖色调的整体气氛下显得十分明显和突出。
格尔达和米娅喜欢穿的红色衣服和夸张的红色唇膏,象征着格尔达和米娅内心的奔放和她们彼此间对于共同生活的一种爱恋;影片的开始和结尾出现的格尔达对盖回眸的绿色草坪,这种绿色,象征着盖对于格尔达无限的追念和迷恋;制服色(阴暗的灰色)出现在盖和米娅离开格尔达奔赴反法西斯前线之后,象征着格尔达内心的痛苦和时代背景的阴郁。
与颜色给人带来的视觉感知刺激相比,本片三个主人公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理念则显然更加值得人们思考。
格尔达,或许因为她是法、美混血儿而不拘于礼数显得不羁甚至放荡。
她不希望被婚姻的牢笼困住,她既爱盖也爱米娅,如果严格点说,她或许是一个“双性恋”。
她不关心政治,她不关心解放和一切与社会有关的事情,她关心的是唯美和她爱的盖和米娅。
格尔达,很像卡门,有独特的波西米亚吉普赛流浪女的性格特质。
但是,她无法逃离政治和社会,没办法和她深爱着的盖和米娅一起生活,于是,她做了间谍。
最后被法国人误以为是“纳粹婊子”而被枪决。
为什么格尔达不向别人澄清她自己不是德国军官的情人?
因为没有盖和米娅的生活对于格尔达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直到最后,我们才能看到,在生活信条上,格尔达是一个追求唯美的、纯粹的人。
盖,他是一个标准的英国范儿的“有志青年”,对于他来说,信仰或许可以压倒爱情,比如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反对弗朗哥政权。
后来竟然和米娅“抛弃”了格尔达,去参加前线的战争。
而面对格尔达对于婚姻的态度,也许盖一直存在误会,直到最后他看见格尔达给他信件。
米娅,她的爱情信条在格尔达和盖之间摇摆,最后她选择了和盖一起。
因为虽然米娅讨厌战争并且不希望离开格尔达,但是她有过去,有家乡。
在故事情节上,《乱世三人行》和《英国病人》比较相似,都是在战争背景下,男女恋爱的故事,而且结尾都是以悲剧形式收场。
但是,不同的是,《英国病人》的主人公,他所遭遇的悲剧(飞机失事)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格尔达的死亡,却是一种宿命,是必然的。
因为格尔达觉得她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她的唯美主义生活对她来说已经结束了,所以她必须要死亡,即使她可以不被当做“德国婊子”而被人枪决。
战争加爱情,一直是很多影片的主题,对于这类主题的作品,一般的处理方式是用爱情来消解战争的残酷,比如《英国病人》。
《乱世三人行》虽然在背景设置上是二战,但是二战对于三位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来说仅仅是导火索,他们分开是必然,他们的误解也并不会因为战争的不存在而消失。
因为他们只有分开之后才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是如此的深刻,而这种爱却是无法长久的,就像女巫师对格尔达说的“你只能活三十四岁”一样。
对爱情抱有理想主义的盖在面对格尔达对待爱情的怀疑主义态度时,是无助和愤怒的。
而对生活抱有唯美主义态度的格尔达对于盖想要去西班牙也是不以为然的,她对盖说:“我可不想让你去西班牙送死!
”甚至米娅,她对于生活也抱有唯美主义的态度,但是因为她是个有故乡的孤儿,和衣食无忧的富家浪荡女格尔达显然是不能长久地在一起的。
虽然,本片的三位主人公因为他们各自的命运和他们共同的命运而不能永远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爱却是永恒的。
盖在前线作战时看到一个被他打死的俘虏身上带着一个女孩的相片,他感到了自己对于战争的厌倦,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巴黎去见格尔达。
这里,我们看到战争面在面对人类爱情时候的苍白和无意义。
因为,即使那个对于盖来说是敌人的纳粹士兵,他也有他思念的姑娘,他在本质意义上和盖自己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影片《乱世三人行》无论在色彩的运用上还是人物命运的叙述上都给观影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唯美的三重奏感觉认知,而三段色彩缤纷的人生在最后以格尔达的死亡收尾,这样的故事结局。
通过格尔达最后写给盖的信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恋爱三重奏”的故事已经消解了结局的悲剧感。
因为正如格尔达所说,她人生的意义是认识了盖和米娅两个人,而不是其他。
有些中译名真恐怖,居然译成“乱世三人行”,更惨的是“翻云覆雨三人情”,一定是个男生想到了,一定是看了Guy和Gilda & Mia在床上那一幕后就再也难忘了。
片子有很多点让我喜欢,Gilda的裙装、裤装都美丽无比,连在浴缸里的领带都让我为之着迷;临别时Gilda在吻中把Mia嘴唇咬破,总是唯美未免无趣,两个人的血淋淋才触目惊心。
Gilda一生随性而为,她爸爸也自叹他总也跟不上她生活的变化,芭蕾、表演、摄影、画画……她做爱做的事,甩不爱的人,瓷意纵情。
美女一般都对政治不感冒,如果这些没有直接影响到她的话,所以她愤恨地责怪Guy因为外面的世界点火纷飞自己过幸福生活而内疚甚至他把这内疚带给别人,Gilda狠命地说给Guy也更像说给她自己听,她是不会被他的内疚传染的。
所以当她生命中最爱的两个人要离开的时候,她不会想到跟他们一起去西班牙。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不审成为法军的情报人员。
我想知道为什么?
如果说是Mia死了,她伤痛了,就痛恨法西斯了,不会这么狗血的吧。
年轻时,一个算命女人说她只能活到34岁,所以她从来都拒绝过生日,她是真信了这一说法,所以她也是这样活的,就按照生命不会很久的活法活的,所以她尝试、体验、享受所有她有兴趣的东西。
后来的“革命工作”,于她,恐怕不是对人民自由安居乐业的生活的追求和献身。
她说她不会被传染,但她会的,Mia已经是了,她所爱的男人和女人,都在做的事,她逃不掉的;她不需要为了什么革命正义而投身革命,她只是做一件也想做做看的事就够了,反正她相信生命有限。
如果我,如果我只能活到34岁,其实,我的活法,一定和现在不一样的……
认识萨利兹·塞隆似乎十年有余,尽管这个闪耀钻石光芒的南非美女已经靠自毁形象这样的转型捷径得到了小金人,但我对她演技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巨猩乔阳》里那个只有惊恐和微笑两种表情的女孩;我也承认,在《回归》以前我从没有认真看过佩内洛普·克鲁兹的表演,坦率的说因为CLUES的原因我并有从心底接受这个轮廓与个性一样分明的西班牙女子。
一场淋漓的雨夜与一场美丽的邂逅结合的很完美,而这个淋漓的面孔已经似乎很难让人认出那个被叫了很多年花瓶的萨利兹塞隆。
是的,这颗南非美钻有了一种内气,一种任性之下的成熟和魅惑。
当挑逗变成吸引,让人不得不开始认真观察她的表演。
以为,表演是个让人尊敬的境界。
黑发的诱惑与金发的美艳。
那穿越田园林荫的阳光下偶然的惊艳,有种似曾相识的气息,是丽塔 海华丝,或者拉娜透纳。
为挽救几乎是自己爱人的舞女朋友,奉献自己给一个有性虐癖好的男人,并且让自己深爱的男人陪伴这个女人。
这是出身残缺的贵族家庭的吉尔达爱的方式,她对一切都是那么随性洒脱,对政治,对艺术,对性;而对爱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那么全心全意。
可当最爱的男人和女人因为战争和家园同时离她而去,对一切不在乎的她又是那么撕裂痛绝。
而对盖伊来说,在亲历战火带走同样深爱的米娅之后,在凋敝的街头邂逅爱人稍事的游移然后决绝的眼神,他充盈的泪水和纷飞弹片以及巴黎的冬天一样冰冷。
一场血与火夹杂的战争,许多生命被席卷而去,清高倨傲的吉尔达漂泊其中。
那一次次在分毫差池之间的逃离让盖伊成为了幸存者,他哪里知道,最爱的女人正在最危险的地方用自己的爱情,身体和尊严默默截取着与数万生命相关的消息。
她美丽的崇高,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覆灭于一场狭隘的平民之乱。
爱的炙烫,终只能化为一句疲惫的喟叹,“我们三人在巴黎,那是我人生最美的日子。
”以及,一张残破的信纸,“过去的我是谁,现在的我是谁……回顾自己痛苦的一生,我觉得自己的言行还是对得起我们之间的情谊,你、我还有米娅……”画面的剪辑和声音的布控,此刻,都可以全数忽略。
因为硝烟渐散,阴郁的巴黎,寂寞的街头,那些芬芳和纯净的岁月,音乐与酒,舞蹈与性,照片,绘画,夹杂着西班牙语和法语口音的英语,还有古老的留声机,都只能人们变成关于一场战争的记忆里最远景的淡黄画面。
乱世烟云,佳人永恒。
《巴黎烟云》。
7分。
约翰·杜根编剧导演,查理兹·塞隆、佩内洛普·克鲁兹、斯图尔特·汤森德主演作品。
这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故事从西班牙内战一直覆盖到二战结束,两次战争,三个相爱的人,乱世的洪流中,三人颠沛的不知未来在何处的命运。
又译《乱世三人行》。
1933年的那个雨夜,查理兹·塞隆饰演的美艳女子吉尔达突然闯进了剑桥大学学生斯图尔特饰演的盖伊的宿舍,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就这样捆绑在了一起。
似乎是天注定。
吉尔达身世显赫,但天生就是一只不被囚禁的鸟,自由自在的飞。
而盖伊,似乎对家国情怀爱得深沉。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们结识了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奇女子米娅,她是脱衣舞娘,吉尔达拯救了她。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盖伊和米娅毫不犹豫就投入了战争。
剩下吉尔达孤独一人固守巴黎。
等到盖伊受上级委派前往巴黎执行任务再次见到吉尔达时,世界已经变了。
与其说是乱世强行扭转了他们仨的命运,不如说是导演迫切地在两个小时内三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这种强行扭转让角色本身瞬间失去了共情感,换句话说,我们不清楚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但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再一次看到了惊艳的查理兹·塞隆。
这部电影真美 查理兹·塞隆 佩妮洛普·克鲁兹 斯图尔特·汤森德三名主角人美 演技又精湛影片的服装 布景 音乐也恰到好处吉尔达是个好姑娘 美丽 勇敢 脆弱 固执我是最近才发掘查理兹·塞隆的美此前一直觉得斯嘉丽约翰森是性感尤物但查理兹·塞隆不仅让男人心动 也让女人心动能挑拨两性的尤物才NB私下看了查理兹·塞隆 的采访她美 诚实 幽默 帅气男人爱她的美 女人爱她的帅气真是神奇 下次去免税店 一定要去买那个香水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吉尔达预言的自我实现其实并不新鲜但这部片子太美了 每个细节都是 虽然这不是一部看完大呼过瘾的片子但却可以反复的看 三人行的一年 heads in the clouds从电影里走出来 还是要 feet on the ground最后再说一次 这电影不完美 但是它真美
第一次写影评,实在是看到这片子太磨磨无闻,而我又大爱。
而观豆瓣众多影评,共鸣者少有。
虽然结局很傻逼,让女主这么强悍的人,以这么仓促的方式死去。
变成了,为了悲剧而悲剧。
开头的预言也不喜欢,太过形式和宿命感。
悲剧电影,在我看来却是好有爱的电影。
关键是,两个人都深爱女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真爱,而且心都够强悍。
我不是民族主义者,也无爱国主义精神。
个人主义至上。
我象女主一样觉得世界有它的规律,个人在其中太过渺小。
但谁如果想伤害我深爱的人,我也会不惜一战。
但我也理解男主和女副去参战的心理,人不能违背本来的召唤,否则内心是无法得到安定的。
导演安排了一个悲剧。
但庆幸的是,这些强悍自由的心相遇了,理解彼此,这本身就是少有的幸运。
人应该怎么而活,怎么去爱,我觉得本片畅叙的很好,女主跟男主的成长思想变化都非常真实丰满。
比起珍珠港不知高多少倍。
哎却默默无有名。
喜欢女主去教训变态狂的那一段,虽然害怕,但是觉得必须做点什么,而且坚持去做。
喜欢女副跳舞的那一段,三人欢乐的那一段,生命那么热烈。
第一次写影评,哎实在太粗糙,简直惨不忍睹。
不过懂的人自然会懂。
电影的前90%都不错,气氛情绪都控制的很好, 三个人的故事很温馨, 可惜结尾走了俗套,为了能有个伟大的悲剧结尾,编剧让聪明一世的女主角变成了一个可笑的笨蛋。
能够周旋在纳粹高级军官身边的女特务,在纳粹失败后,却不知道赶紧逃走,还在深夜款款书写长篇情书,然后无奈地躺着等别人来捉她,捉到也不争辩自己的身份,还任由别人误会,最后英勇就义。
犯得着吗?
让男女主角团圆会死啊 !
好好的一部作品就这么就义了
我看这个片子前半截的时候不知道是会出现女同情节的。
当然导演没有把女同的情节平铺开展示,不过看到结尾我还是觉得挺震撼的。
其实我一直都对很多女同的题材感兴趣,不过一直想弄明白到底是我理解错了友谊和爱情的界限,还是无法把肉欲和精神彻底分开造成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我还是在这个游离的边界上四处徘徊。
这个片子最初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三个主人公之间可以保持这样一种高度和谐的三角恋关系,这怎么让人理解呢?
但看完片子,我觉得我又是理解这种境界的。
尤其是当盖伊亲吻米娅的时候,我明白他们是想在对方身上找到吉尔达的味道。
这让我联想起另外一部电影《克洛伊》,克洛伊跟她爱的女人之子做爱,不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她爱的女人么?
这种做法有些疯狂,但又不是不能被饶恕的,似乎是如此。
有些人总结这是一部关于3P的电影,我不能容忍他的用词,不过事实上,也许实质就是这样吧。
关于吉尔达最爱谁这个话题,我想应该不用过分的纠结了,女人对女人的爱和对男人的爱本身就是不同的,孰重孰轻实在难以定论,但很多女人弯了就直不回来,是不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女人还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呢?
我思考不出来答案,我自己本身也在思索的阶段。
不过,吉尔达听到盖伊要带着米娅奔赴前线的时候,当着盖伊的面咬破了米娅的嘴唇,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她心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是谁吗?
佩内洛普在这部剧中表现太让人惊艳了,火热的红唇,性感的舞步,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这一切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充满原始野性的拉丁风情。
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才不算虚度。
他人评价的眼光,内心真实的欲望,哪一个你会更在意?
在这部片里,塞隆的角色为我们揭示了她的答案。
人生苦短。
不管你是只能活到命定的34岁,或者更长。
阅历取决于时间,阅历有时又与时间长短无关。
有的人活了80岁,一生却只见过井口的一小片天。
而塞隆,这个奔放不羁的女子。
她放荡,在校期间, 她的大名在剑桥人尽皆知,臭名昭著。
她美丽,一次偶然的邂逅,便令片中她最深爱的男人一生惦记着这个女人。
惊鸿一瞥,一世难忘。
她幸运,她在她的大学时代就去实现了许多人花一辈子也难以实现的环游世界的梦。
她同时也不幸,不幸在于她早逝的母亲,父爱的缺失,还有那个魔咒般的死亡预言。
无论怎样,我都觉得作为全片引子的那个预言是无关紧要的。
虽然导演巧妙安排到最后让它应验。
坚持一种生活态度,我想不需要任何太过明显的理由。
那只是个引子,不应占据影片太大的份量。
她始终是她,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与缠绕她一生的预言无关。
却可能与她一生所遇最爱的男人,和最爱的女人有关(佩内洛普在此片中冶艳依旧)。
死前的塞隆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却带着一抹解脱般的微笑。
那一场戏几乎是她在整部片里最素的妆,却显得如此清丽可人。
她的眼神里有一束光,如重生的婴孩般透明。
虽然死法过于凄楚,令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但她这一生,太过精彩,应该无憾了。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后来并没有太大的反响。
在主演三人的代表作品里,可能都找不到这一部。
但还好我没有错过它。
能够得到爱情的人,在总人口中是比例较少的。能够善始善终,或者哪怕不善始善终,最起码问心无愧的爱情,对人来说,是有其固定的内在条件的,对现实中的人内在素质和性格特质有固定的要求。爱情对人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如果一个人他第一场亲密关系不能善始善终,问心无愧,以后也要费很大劲才能去触碰爱情。多数不擅长爱情的人,他们反而擅长调情,擅长暧昧,擅长快活,擅长最后时刻绝对忠于自我利益和感觉,擅长自我感动,甚至自我欺骗。而这擅长也仅仅是偏好,并非真正就是懂得爱和爱情浪漫的高手。他们大多数受不了严肃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改进。爱情中的忠诚,尊重,投入他们第一条就过不了关。没有内核作依托的关系和感情,靠的是廉价百搭的欲望。实际上也确实没有内核和爱,也确实廉价百搭。
有些电影是需要事先抛却三观再看的;作为一张白纸进入剧情,每一帧画面都氤氲着蓬勃的张力,浪漫无以复加。性爱本易轻佻可与战争沾边平添厚重(编剧深谙加缪笔法),在逃避现实与自我瞒骗间及时行乐,乱世之交佳人如璧,然而走马灯般逢场作戏,终归沦陷进一人泥沼,如烟花灿烂在盛开一现,四散后唯余残烬落入爱人掌心。// 片头的占卜与其说诅咒,弗如说是上帝倾尽全部的凄美祝福吧。
有些故事让人看着以为是自己写的,各方面都太对口味,Penélope和Theron 两只都太美了,相比之下男主太暗淡。
Thomas Kretschmann我為了你一路忍受著長相平庸的男女主角,好生痛苦(淚)
故事能别讲得那么捉急么?好好仨美人都在高速运动的叙事节奏中被扯平板了。不过塞隆的演技确实了得,造型满赛。
贤伉俪||这竟然是导演目前最后一部作品 浮世绘式的记述难以苛责什么 很多桥段的处理显示出大家风范 但浪费了两大女神的同台却是不可忍受的 典型的英国式收着拍的闷骚范儿 那何苦请这么个让人期待的阵容呢
low b男主为什么可以两度辜负身边的清纯妹子出轨女神 真是够了
字幕太坑爹,法语和德语都没翻,影响观影。不过总体而言,本片的演员魅力大于电影本身。
双性恋三人行,乱了个乱,不值一看!喜欢美女的男类可以瞅瞅,有一点点勉强算激情戏的激情戏……据说结局很悲惨,很多人都说这片子好看。那我只能说这部影片太有深度了,肤浅的我没看完╮(╯_╰)╭
Charlize Theron 气场依旧, 故事衔接断层,细节处理不够完满. 浮在表面的流光溢彩.
吐槽无力,不想看类似的
很迷人的故事拍成这个样子,想讲的太多却都讲不好,导致到最后都不知道讲了什么,节奏也不对。总之蛮烂的。
对战争爱情片永远缺少一种直达中心的会意。这也是我总是反复看的原因之一。
瑜不掩瑕,烂的令人发指。在两个女人的爱情里十分多余的英国男人,米娅为了和他一睡送了命,最后狂奔回巴黎不过是为了在吉尔达被杀时留在房内伤春悲秋。男人把自己想的多重要呢…倒是对自己的无能十分清楚。吉尔达怎么可能去搞政治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不知道,是小时候的那个老女人决定了她活到34岁的命运,还是她真的本该如此?
拼了勁的想往高端大氣史詩般盪氣迴腸的方向走,可事與願違。講了半天能記住的情節乏善可陳,人物性格也刻畫的輪廓不清晰前後不連貫。大部份時間整個形敘事都暈乎乎的不知在說什麽。如果這只是塞隆一個人的故事,也許會好看的多。
“她的人生好像被一句命运的预言支起来了。所以她独立又敏感,多情却从不停靠”最终还是为爱改变了自己,走入他的世界,即便那注定已经是个灭顶的结局。
总是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来回忆。爱与嫉妒。拥有与存在。三个人的爱情。地点从巴塞罗那换成了巴黎。
都忘了为啥喜欢charlize了
讨厌一切假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