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重奏

Reprise,爱重奏(台),复工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伊斯潘·克劳曼-豪纳,维多利亚·温格,奥德-马格努斯·威廉森,Pål Stokka,克里斯蒂安·鲁贝克,Henrik Elvestad,亨里克·梅斯塔,Rebekka Karijor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06

《重奏》剧照

重奏 剧照 NO.1重奏 剧照 NO.2重奏 剧照 NO.3重奏 剧照 NO.4重奏 剧照 NO.5重奏 剧照 NO.6重奏 剧照 NO.13重奏 剧照 NO.14重奏 剧照 NO.15重奏 剧照 NO.16重奏 剧照 NO.17重奏 剧照 NO.18重奏 剧照 NO.19重奏 剧照 NO.20

《重奏》剧情介绍

重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艾瑞克(伊斯潘·克劳曼·豪纳 Espen Klouman-Høiner 饰)和菲利普(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两人的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了这个梦想不断的努力着。菲利普的初稿一经寄出就在文化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转瞬间他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红人,而艾瑞克的初稿却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事业有成的菲利普在爱情上也一帆风顺,他和女友凯丽(维克多莉娅·温格 Viktoria Winge 饰)相约前往巴黎度假。没过多久,人生的空虚便打倒了菲利普的意志,在如此轻易获得的成功面前,菲利普患上了抑郁症入院治疗。在治疗期间,艾瑞克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在好友的身边,在照看和鼓励好友的同时,他亦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妈妈!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三季BanGDream!EpisodeofRoseliaⅠ:约定服从末路狂奔3线特种兵归来1:血狼之怒芝加哥急救第七季多情刀客无情刀短刀行兔女狼之窃爱迷情中国女孩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夜惊魂房车之旅好想告诉你第三季水浒笑传之黑店寻宝虔诚的鳏夫遗失身份读心人第一季美妙射击部游戏王ARC-V怪咖双雄重现少年MON,真正的名字不知道黄金面具昭和元禄落语心中猎人监狱犬计划欲网突击少年江湖物语

《重奏》长篇影评

 1 ) 重奏

每年都等年终惊喜地电影,到目前为止就这部了,很赞。

讲述两位年轻人Phillip和Erik的友谊、爱情和理想、现实。

想必导演一定是朋克乐的簇拥者,电影里充斥着大量朋克音乐,甚至在一个擦身而过的慢跑者身上穿着印有Joy division的closer的T恤,而这个人的耳塞里传出的就是Joy Division的New Dawn Fades。

还有一首前后出现两次的挪威乐队现场,歌名翻的很搞笑“操首相的逼”...看电影听音乐合二为一,莫大享受。

开篇,由两位好友在邮筒旁投递文稿,展开一段节奏感极强的虚线描写,再用音乐骤停和黑幕回到现实,顿感此片不俗。

中间故事有现实的真实残忍,又有如童话般的美好,发展流畅利落。

结尾似乎是小说虚构又像是真实发生,但快感和宣泄已经收到了,就不想再求个确切的结局。

两段戏的表现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段是作家之一的Phillip与Kari的感情描写。

对话是连续的,镜头却在林荫道和咖啡馆之间穿插,女孩儿的发稍、闪烁的眼神、有些微微颤抖的手,Phillip有些打结的话语不坚定的眼神...镜头飘忽在人物的肩头,把微妙的情绪氤氲抓的准确。

另外一段,Phillip与Erik说好与欣赏Phi的老作家Sten egil dahl见面,Erik充满了激动,而Phi却因为语塞临阵脱逃留下E一人。

后来,Erik穿过人群跟老作家搭上话后,却被赶上来插话的文艺男A打断(文艺男搭话的内容跟Erik相同),没说几句作家转身走人,Erik怅然所失,在少年至今的偶像面前,自己居然跟一个普通人没有区别。

而回到家的Phi,正独坐在沙发上电视声音开的震耳欲聋,Erik找到他(精彩的一段开始)友谊中间那种说不清楚的小纠葛、发脾气、欲言又止、迁就,展开又合上。

就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友谊,真刻体会到镜头里那些感情,感动到心里。

后一段,Erik被少年结怨的同学一拳打晕,坐在公园的凳子上又被狗扑翻,我正感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时,才发现,这狗主人可非一般,正是Erik渴求赞叹的偶像作家Sten egil dahl。

这一刻,就像童话一般。

后来老人坐在一缕阳光下说"我读了你的书"...不知道那时Erik的心是如何颤抖的。

里面人物除了Phi与Erik、Kari外,还有一群可爱的朋友,笑料百出,扒开记忆有这么一帮子朋友存在,真是幸福的。

身穿Joy Division - Closer T恤的慢跑者在片中也是亮点,关于他的故事Erik讲到,学习很好有机会去美国大公司,为了女友回到奥斯陆却被无情抛弃,现在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而后来Erik突然作了决定,离开奥斯陆,擦身而过的还是这哥们。

没有太多抑郁,没玩深沉,在电影里找到了一些自己想看的东西,很喜欢。

 2 ) 短评

什么是重奏?

恐怕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作是菲利普和伊力两个好兄弟的成长史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的重奏乐章。

两个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大有志向的文学青年,两人共同站在邮筒前并且畅想彼此出书成名后的生活,一段相当精彩的少年狂想曲之后,两人开始接受现实的考验。

菲利普先成名,但随之而来的是患上了精神缺陷方面的病症,据说和他的热恋有关,住进了精神病院,而伊力则被书商拒绝。

于是他继续勤勤恳恳地写作着,希望自己的梦想有朝一日可以实现,与此同时,他还接回了好朋友菲利普并鼓励他继续动笔。

如果把本片交给好莱坞的大师,很有可能成为银幕上的一支洒满友情阳光的励志故事。

但在这位挪威导演的镜头下,这个故事就成为了真实可信的当代挪威青年遭遇成长困惑和反映现状的毫不矫情之作。

比如那些同伴中的粗口和party中的疯狂,比如两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一个认为女友是他生命的奇迹可不知如何正常对待,一个却一边想着女人会让自己耽于安逸疏于笔耕一边却仍然和她睡觉,再比如两人的友情也面临考量,伊力渐渐获得了书商的认可,而菲利普却没有办法再开始写作,尽管他曾趁兴写了小说但仿佛江郎才尽……片中还有一段插曲,在同类型的片中,总会出现一个指路明灯式的长者,鼓励他们继续向前,本片也有这么一个老头,他的确给了伊力鼓励,而且是在一种阴差阳错的情况下真正认识伊力的,因为他的狗咬伤了伊,但是最后这老头却自杀了。

成长的困惑留给少年自己来分析吧。

本片从拍摄到剪辑都显得很有活力,拍摄基本不上架,许多地方都采用曝光过度来描绘人的心情或作转场之用;剪辑则是相当碎,跳切不在少数,而且很喜欢把两段时空交织在一起。

比如最后伊力上了飞机,和他在讲述自己在异国写作出书的经历,那这既可以看作是闪前,也可以看作是主人公的幻想,这一招在片中反复出现,使得很多片段真假难辨,不过恰恰是因为这种模棱两可,才显示出本片的质地:飞越,灵动,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敢想亦有可能使梦想照进现实。

 3 ) 既然你在阅读,有些事情就会发生。

如果你从未生存过,你将不会读到这些。

而这一切也没有任何不同。

当你不再生存,就如同从未读到过这些,毫无异样。

但此刻,既然你在阅读,有些事情就会发生:它慢慢地吞噬了你的时间,如同一只微小却折磨人的野兽,披着一身遍布文字的皮毛,挡在你的这一秒和你的下一秒当中。

你将永远无法找回这些被吞噬的分分秒秒。

就是此刻,它正在全神贯注地咀嚼着时间里的微生物,但却永远填不饱自己的肚子。

你也一样。

——图尔·乌尔文 1片中的沉默寡言的老者作家原型是图尔·乌尔文(Tor Ulven),国内不知道有没有出过他的书,据说是八九十年代挪威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图尔·乌尔文于1995年在奥斯路自杀身亡;而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的第二部长片、被罗杰·艾伯特列入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张年度十佳榜单的片名就叫《奥斯陆,8月31日》。

纵观阿希姆已有的三部片子,都有共同的压抑氛围和自沉水底的情结。

我不知道图尔·乌尔文是不是跳河自杀的。

奥斯陆,8月31日 (2011)7.62011 / 挪威 丹麦 瑞典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玛琳·克雷平2没有找到太多关于图尔·乌尔文的中文信息,开篇的这句引言,来自挪威另一位作家, 犯罪小说家卡琳·佛森《圣烛下的暗影》中的开篇引用。

应该是,但我没看过这部小说,只是在搜索引擎中发现的这点关联。

盲视 (2014)7.42014 / 挪威 / 剧情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亨瑞克·拉斐尔森约阿希姆·提尔包括他的合作者埃斯基尔·沃格特(他的首部长篇为《盲视》),擅长通过剧中的叙事者来展开剧中剧,又进一步在在叙事的内部打破剧中剧间的第四堵墙。

我觉得我挺喜欢的电影 《无姓之人》 《绅士布朗科》 都是类似的套路;还有,自然就是今敏。

《盲视》可以说是一部真人版今敏电影的感觉了,相较而言,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只算是复刻罢了。

3文字,语言,可能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游戏。

我觉得它跟农药吃鸡没什么不同,只不过适用人群更广,就算是聋哑人,也有手语。

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后就像是一种病毒般的存在,现在不是你发明了它,而是反过来,你被它带着节奏走了。

它演化成了一种超然的生命体。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阅读的时候感到焦虑感的同时又确信自己确实能在其中挖掘到一个迥异的宇宙?

我觉得这种跟文字的关系,就像恋情一样。

 4 ) 不要太诗意

重金属摇滚,party,high了。

《Reprise》运用了大量的闪回、蒙太奇等快速的玄技镜头,会让人跟不上它的速度,但它的基调色彩却是北欧式偏冷的,黑、白、灰,正像Eric第一本书的封面,同时也有许多缓慢而深沉的镜头。

在技巧之外,音乐、文学、历史使该片异常的充满能量。

焦虑、迷茫、浪漫、疯狂交织在一起。

重奏,我想有几层意思,第一便是Philip和Eric两个人并行的人生轨迹;第二是他们追随sten egil dahl的写作风格和精神;三是Philip与Kari的两段情感以及Eric不断的文学创作。

Philip与Eric间的爱情是浓墨重彩的主旋律,而Philip与Lillian间却不存在真正的爱情,同时Philip的精神状态对Eric的创作起到了核心的影响。

Philip与Eric都受到了命运强烈的撞击。

之后Philip精神脆弱,他拥有直觉与灵感的力量,在焦虑与迷惘中挣扎,他不再写作。

最终他对爱情的信仰挽救了他,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而Eric同样受着懦弱的煎熬,在大师的鼓励下,最终忠实于写作的梦想,激发他不断创作,享受着孤独。

sten egil dahl对Eric的指点是:结尾不要太诗意。

sten egil dahl选择了隐居并最终自杀。

他们都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从投稿开始,却奏出了不同的旋律。

命运的激情与神秘就隐藏在那张照片里,曾经追寻的理想只有自己知道,只是有时连自己都迷失在黑暗中。

 5 ) 急性文化震撼症

急性文化震撼症电影不止有着独立的干净气息,更兼备海盗的洒脱质感。

”你终于重回公寓和电脑的怀抱,也许可以再开始写作。

”“销售攸关欲望、承诺和专业,还有最重要一点,不懂得推销自己,别想当销售。

来这之前就该抛开矜持,哎吆!

刚才矜持被压路机碾压。

”“她虽然觉得他帅,但直觉他是个同志。

”他的尖酸幽默,使她笑的岔不过气,他说,她的反应很无礼,结果她笑的更厉害了,她好爱看他凝视她的神情,他则爱她评论街头辣妹的模样。

“我们相遇是缘分不是巧合”“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

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

你可曾听闻哪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籍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

就算有,也是她哥哥或前男友说的,她们只会装懂。

有些爱自以为是,超级爱学大人教训人,有的却还有自知之明。

”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只是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我真希望我们能够再一次相遇,抛开过去的一切。

记得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生要用音符抒发,而不是文字。

”他们17岁时迷上了史达尔,午餐钱全砸在了买书和唱片上了。

粉丝太幼稚,叫书迷比较好。

“透漏受苦细节是一种八卦作风,巨细无遗描写每个悲剧,但那并非真的文学,不是吗?

”这都是命中注定,太多巧合了。

我们命运相系,我找到你了,对吗?

我爱你,让我们回到从前,好吗?

够了!

我无法再承受这些了。

 6 ) 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

(你在你的世界里罢工/罢工要么出版,不是出柜/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标题请三选一)A就着英文字幕看了两遍,就着中文字幕看了一遍。

鉴于他们说的是挪威语,我又裸看了一遍。

四遍,四,可能非常的不吉利。

故事起始于这样:两个年轻人,我们暂且称他们为A君与B君,都写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在投出稿子前假想了一番即将发生的子虚乌有之事。

在子虚乌有里,他们的书都出版了。

他们分别,然后深深陷进某种情绪当中,在各自的世界里罢了工,写作持续艰难。

但是有一天他们再次相遇,发现双方竟然在写着同样一本书。

再出发,两人合作之作出版了,在东非掀起了轩然大波,被梵蒂冈禁止,使达赖喇嘛醒悟,12岁的弗德——老爸是卖肉馅饼的师傅——将它视为性启蒙的教科书。

事实的结果是,A君的书顺利出版了,而B君的稿子则被退了回来。

镜头一下子转到了六个月之后,地点,精神病疗养院。

而真正的故事则交叉地发生在现在与这六个月之间,甚至是离现在之后的很远时间里。

B镜头中厚厚的一叠手稿投进信箱时的感觉实在是很好。

想想现在,我,可能还有你们,去投稿的时候投的应该都是电子文档吧?

一点重量感都没有。

AA君和女友走在路上,穿出小巷时被一辆车子撞到,虽然表面上应该是没受到任何伤害,但仍然是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应该是被车一撞撞出病来的,但医生则说:是热恋使他发病。

总之,A君变得癫狂起来,用玻璃把自己割得遍体鳞伤,被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而女友也被迫与他分开。

B北欧,黑色的衣着,让人觉得非常的冷俊。

仿佛他们总能给人感觉这么无机形态的印象,就像他们的设计,就像藤原薰笔下的人物。

而我们呢?

是怎么样的形状呢?

很擅变,中国人很擅变。

北欧人因为黑夜太长而变得神经质,而中国人因为心理太阴暗而变得神经质。

AA君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下,但B君则是生活在A君的阴影下的。

不过,B君在修改了自己的作品后,也终于得到了出版的机会。

虽然A君的书出版在B君之前,但电影并未正面描写A君的书出版的过程,反到是描写了B君的书出版的历程,以及继续寻求创作的理由;而与此同时对于A君,电影描述的则是他的不安情绪,他继续寻找的则是不让自己癫狂的理由。

他们的形象都不像是《杯酒人生》(Sideways)中Paul Giamatti饰演的Miles,但其中的一个倒像是《时时刻刻》(The Hours)中Nicole Kidman饰演的Virginia Woolf的升级版。

B大概会有非常之多这样的家伙,没有做职业作家的觉悟,更像是《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中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男主角那样,偷偷摸摸地写点东西,然后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发现它们并因此发疯。

每个人都不想别人对自己有这样的印象,就像政府对国旗的政策是孤芳自赏这样的印象。

倘若只用一两个词,也许人人都是可以概括他们自己的。

但是要用一段句子来描述自己,那么恐怕就组织不起来了。

但如果你是另外一个人,你也许会这么概括自己:他啊,只认识字,不会说话。

故事也许是谁都可以写得出来的,也许有些人甚至写了两三个十几万的故事,但也恐怕因为至今仍然没找到特别适合说出它们的口气而藏进了棺材里。

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你会觉得自己看到的是别人观点中的世界。

这个世界带上了别人的味道,马上就会让你觉得自己长得太平凡,不够打动人。

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种程度,对着文字自言自语说着“我爱你,就算死亡在你的脑袋里。

”这样的话来,一直以来的创作都是会在混乱混沌之中进行的。

因为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只能在混乱中有所行动,只能在混沌中有所作为。

所以,这样就很难把记下来的创作素材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如今大部分人都一直生活在这么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里,房子与房子之间,以及马路两旁总是长着几颗做作的树。

而在街道上走的,都差点进化成了植物。

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分辨着他们是什么,同时一次次的阻止自己的溃败,一次次的试图凝聚具体的身形。

想想似乎怎么做都是徒劳的。

E.E. Cummings说:“生命不是一个阶段,死亡也不是一个插曲。

”你稍微仔细琢磨一下的结果就是,其实他基本上就是反着在说,你的存在其实什么都不是,一毛钱也不值。

存在感与自由一样,都是极为虚伪的东西。

如果可能的话,你会觉得最不想碰到的就是它们。

因为总是让人失望。

而且为了得到它们你得做非常非常多的选择,而问题又不在于选择,更像是镜像复制,在别人的思想中生存,以别人的节奏生活,呼吸别人的空气……选择难道很像自由意志吗?

思前想后也不觉得能做到艾略特所说的“不成熟的诗人模仿,成熟的诗人剽窃。

”那种程度的人的你,于是不时就会涌现出这样的念头来:完了,完了,感觉这一生着实过得悲惨,虽然还没过完,却已经入定了。

如此反复,久而久之,你也就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工。

也许需要找很多的相似的狐朋狗友重启人生,也许反倒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旅行生活才可以重奏这个生命——总之只要能找到一个方法来让你所有的情绪复工,你应该都要去尝试一下。

总之,以作品出版为目标而奋斗吧,每个人!

抱着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种心态!

总得来说,比起大多数的人,你还是,你才是,一直是,永远是人类排行榜上逃避问题的第一名。

但总之请奋斗吧,热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不合谐地大笑,一起来念魔咒吧:不管是搞评论的还是翻译的还是枪手,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出版吧……)AA君和B君,还有他们的一大票朋友,他们共同喜欢的摇滚乐队名字或是取自某黄片,或是他们喜欢的摇滚歌曲叫做操首相的逼,而A君和B君他们共同喜欢的一个作家,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更沉默,最后他还自杀了——虽然这只可能是发生在B君坐在飞机上的想象的异质中。

就如他们一开始那段假想的性质,都是发生在很久以后可能发生的时空里。

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对于那个他们崇拜的作家,他们说,如果他用英语书写的话,早就扬名世界了。

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不告而别又回来的B君并不知道,提及他的死,A君笑谈:因为他只有两个书迷,一个发疯,而另一个逃出国……在这段假想的时空里,大家都成双成对,大家都幸福美满。

但这个时候的A君事实上是又进了医院,所有不能承受的情绪让他再次罢工。

而B君则不告而别,此时正在飞机上,戴着walkman的耳塞,也许正在听着那首操首相的逼,想象许久之后各自人生的重启,复工,特别是他所关心的那些人们。

一切还得时间来验证。

一切还未发生的都非常美好。

 7 ) Reprise Reprise 很多事都无法有个“重”字

这个挪威的电影 我整整下了4年才下好 从05年到09年 在晚上的时候窝在床上看完 大量的闪回和蒙太奇 使得我看第一遍的时候 并没有完全的真正切入主角 连续看了3遍 为电影的精彩吸引内心还是被巨大的感动和共鸣击撞 07年的 《control》 08年的《I’m not there》 以及09年的《reprise》 每年我都能获得这样一部让你自己 内心澎湃 感动 并且怀念自己过去的电影 或看到年轻的自己 的 梦想 或看到自己曾经不堪一击的恋爱 或看到太多 曾经无法诉说无法和别人 分享的内心 全部在这样的电影里 一一磨合 重放电影的导演 一定是一位postpunk摇滚乐迷 大量的joy division的歌 让自己想到 《control》里Sam Riley 演的 Ian Curtis 特立独行的悲情摇滚歌手 抱着麦唱着唱着 就会犯癫痫 以及英国榜单冠军歌手Chris de Burgh 如露水般清新脱俗的挪威女歌手Sissel Kyrkjeb 朋克乐使得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更加增加 金属乐《操首相的B》的名字一出来 我就内心暗想:操 真牛X 敢情中国什么时候有这样的音乐人就好了 但转念一想 还是算了 当然 我并不是愤青 我压根对政治丝毫没兴趣 别人讨论起10大元帅 谈起GCD的谁谁谁 我压根没什么印象 毕竟即使没有这样的音乐 中国的酒吧的摇滚现场也是很high的 气氛不比电影里差电影讲述的是2个文学青年Erik和Phillip的爱与成长 生活化的情节与真实 他们在投稿前 假想了他们的成功他们的书都出版了。

然而之后他们 被自己困锁 在各自的世界里罢了工 写作持续艰难Phillip被突如奇来的成功冲昏头脑 又或者是因感情因素而心灰意冷 离开挪威 Erik的女友 因为自卑 难以承受相恋的幸福感 而自杀 因女友的离开 Erik 的创作 灵光咋现 有一天他们再次相遇(机场 咖啡馆 巴黎街道 地铁 他们假想了太多能够相遇的地点) 发现双方竟然在写着同样一本书。

   再出发 合作之作出版了 东非掀起了轩然大波 梵蒂冈禁止 使达赖喇嘛醒悟 12岁的弗德——老爸是卖肉馅饼的师傅——将它视为性启蒙的教科书。

镜头一转 现实的残酷性 让人无奈 Erik被出版商以无天分将稿子退回 Philip的书则出版 但Philip被玻璃割的遍体伤痕 医生说:因热恋患病 被送进精神病院 他们17岁 共同喜欢一个作家 并以他为目标 几个人驾车去到海边 镜头一遍遍的闪回到他们曾经在这里 奔跑 打闹 乘对方不小心 将他推进海里 philip将一张张黑胶音乐放出来 “公社”乐团的《操首相的B》 他们几个人的初次见面 因为摇滚音乐而相互认识 逝去的一切都还在回忆里鲜活的存在 然而现在的他们 站在同样的一个海边 脸色凝重而严肃 压抑的氛围甚至能明显的感觉到 几个月以来或者几年以来 发生在他们的身上的一切 彻底的把一群活泼轻松的少年变成了沉默青年 曾经17岁的自己 也写过文 与最好的朋友一起 花掉一个星期认真的准备 草稿 修改 在腾写 最后庄重的去到邮局 寄出去 那时读高一 在公车上 嬉笑 我们这么好的稿子一定会被录用和肯定 那时我们也有自己喜欢的作家 但现实是 石沉大海 从寄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训 在之后 大学 更加的考虑着其他事 想起曾经自己的梦想和狂妄 我们没有少嘲笑自己 一晃5年 在回头看那一段 时段 竟有些悲怜起现在的自己 整天浑噩不知所谓 再无理想可言 面对一次邂逅爱情的机会,philip给了自己10秒,就是这10秒 让 “完全上空”(乐队名字来自一部A色情片)主唱的女友 爱上他 他们一起去巴黎 他第一本书的成功 就全部来自这样的甜蜜 然而才情并茂的菲利普 最终被爱情伤害 他从精神病院出来后 因为母亲将卡莉的照片全部拿走 他在穿衣服的时候 在线衣上 拿下一跟头发 导演的细节 充分体现了 philip对她的爱与不舍 他不断的重复刚认识她的方法 骑车在马路上闭眼倒数10秒 在铁轨上倒数10秒 一次次的都幸运的没有出车祸 但这样的幸福都是与第一次不同的 他在一次次的倒数10秒 抚平了 爱情带来的伤害在巴黎的 那次倒数 10秒 背景里 有中国游客 在那里的刻字:我再不会动真感情了 很是应景(原来国人的乱涂风格 都发扬到国外去了 并且还配合了一电影)Erik则不断的鼓励P继续写作 2个人忍受着爱情 和迅速发展的事业带来的痛苦 Philip和Erik以及他们的朋友 热爱摇滚 不屑只为获利 出卖灵魂的各种资本主义世界产物 有女朋友对他们来说是很逊脚的事 女人只会让你沈溺在晚间综艺节目、流连浪漫遐想 最后变成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不过这些想法只是他们反主流的一种过渡行为 随着年纪渐长 摇滚热血青年的形象慢慢潜伏到外表下 不再若以前那般外现和张狂 只有在老友相聚之时 把当年一起狂 HIGH 的摇滚单曲“操首相的逼“拿起来再操一次 而影片到这里的时候 试想 那是多大的回忆和不舍 再回忆一次曾经的青春 曾经的爱恋 曾经的梦想 有一天我们老的时候 事业有成 梦想全部都实现 再或者过的穷困潦倒 抑郁 再听一遍曾经的歌 走一遍曾经的路 所有的东西都来一次 重奏 内心都只会是唏嘘不已 断不会有任何的留恋现在吧 这就是我们的一生也许正是因为 文字的直指内心 所以他们就无法更加明确的去理解他人 并不是自私 而是盲点的无限放大 总是主观意想着太多自己脑袋里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开头那段 美好的存在的理由吧 但 我们谁不意想这些美好呢 他们的诱惑力大的惊人 也因这样 实现的可能才这么微乎其微Philip和Erik 以及他们的朋友 共同喜欢的摇滚乐队 名字或是取自某黄片 他们喜欢的摇滚歌曲叫做操首相的逼 从17岁开始他们就共同喜欢的一个作家 这个作家比他们任何一个人更沉默 最后他还自杀了 就如他们一开始那段假想的性质 都是发生在很久以后可能发生的时空里 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对于那个他们崇拜的作家 他们说 如果他用英语书写的话早就扬名世界了 不告而别又回来的Erik并不知道 及他的死 Philp笑着说 因为他只有两个书迷 一个发疯 而另一个逃出国…… 在这段影片的结尾 大家都成双成对 有了女朋友 philip和卡莉重新在一起   而Erik则不告而别 此时正在飞机上 戴着IPOD的耳塞 听着那首操首相的逼 想象许久之后各自人生的重启 复工 特别是他所关心的那些人们 但事实是 这些都是Erik在飞机上的假想 这个时候的 philip还是因病进了医院 这样的现实Reprise的镜头非常的美 北欧电影里非黑即白的纯粹美学 两个人面对面坐着 只是微笑 对话以话外音的方式进行 回忆 道歉 约定 离别 表达方式迷人 没有多余的废话 从片子开头 配乐到片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如此片子就这样缓慢的描绘着几个北欧文艺青年的生活 偶尔出现很凌厉的闪回 摇滚乐始终伴随 勾画出北欧特有的清冷气质。

我们的一生 遇见几多人 离开几多人 成就几多事业 实现多少年少时的梦想 放弃多少曾经的念头 如philip对 女友的爱 最终都还是笑的一脸平和 在假想里才能够完美 你还记得我与你曾经关于文字的梦想么?

我们从学校坐车去到邮局 认真的誊写地址 贴上邮票 笑呵呵的 匡着肩膀 逃掉英文课 在书店里一遍遍的读喜欢的作家的书 读杂志你记得我们曾经的爱好么 晚上7点去到酒吧 听一场现场 不喝酒不抽烟 只跟着大家尽情的polo 戴着耳机听摇滚 你记得我那么爱你么 我等你几多 时日 586天也好 175天也好 为你精心的准备圣诞礼物 也好 去铁轨压钱币 然后许愿也好 与你牵手一起游玩 自行车载你在学校到处转 也好 陪你上课 陪你看电影 陪你哭笑 但无奈 5 年过去了 无论想怎么reprise reprise reprise reprise reprise 我们都回不去了 是我最美好的曲目 最美好的年华 最美好的梦想 最美好的爱恋 但他们全部跟着你们的离开而离开 灰飞烟灭……重奏 重来 重新开始 所有这些词都是我们的意想罢了 你说 不是么

 8 ) 木有文艺慧根的就看看帅哥

07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怎么就文艺成这样子。。。

文艺成这样,主人公神经质倾向,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想起前阵看的《挪威的森林》。

有过之无不及的是,导演的镜头把一切场景处理得冷暗到如同北欧的天气,以至于影片结束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沉淀下黑灰白的画面。

看文艺片一定要有耐性。

看文艺片一定要有悟性。

作为一个本质上没有文艺慧根的人,也就只好装模作样,看看北欧帅哥了。

好吧,演员都真的是很帅,个顶个的帅,又瘦又高又白又美手又笑容阳光。。。

帅到什么程度,,,用一句我对美男至高无上的评价就是:简直极大地激发了俺的母爱!

十分愉快的消磨了一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

 9 ) 思想在反刍中变得一文不值

年轻的好处在于有多次试错的机会,更能在错误的道路上狂飙一段再说,可能这段路走通了,豁然开朗,就诞生了一条新的路。

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并且只有在人年轻时才显得珍贵。

人的寿命还是过于短暂,要么在碌碌无为中白白折损,要么如烟花般绚烂一瞬,前者被人遗忘,后者会被更绚烂的烟花掩盖,同样会被遗忘。

本片叙事过于碎片,看了很久才找到脉络,这点就很容易出戏,还隔着一层翻译,就更难理解在讲个什么故事了,说是故事,不如说是散文,包含的信息量看似很大,实则并没有多少,都在一块块碎片中融化成了空气。

青春的叛逆与不羁在此刻蔓延,不在轰轰烈烈中燃尽一切,就好像白活了一样。

青春期的梦想就在荷尔蒙分泌过剩下激烈冲撞着心脏。

闭上眼睛倒数,并且在这之前给对方下了心理暗示,这一招很像猜拳前告诉对方你会出什么,然后倒数,极限施压。

这样的行为我个人觉得很流氓,用在情侣的交往中就更显得如此,女生可能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暗示中被不知不觉PUA了。

深刻的印象与浅显的印象相互交融,不断稀释,飞快切换,这对好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其中一人入院后而告终。

没有什么会是永远的,特别是友情,前一刻你们还是好朋友,下一刻,他撒了个可能是迫不得已的谎,这段友谊就结束了。

更有谈钱伤感情在前,特别是要好的朋友间,最好不要谈钱的问题。

隐居起来或许是一种好的选择,谁也不见,遁世于空门,四大皆空。

可能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就是这个核心思想,但我想说,真的不太现实,当然,可以有一定的实行空间,但肯定是自己先疯。

不知道疫情封控在家个把月的记忆是否深刻,就不断网的情况下不能出门都可以难受成那样,更不用说隐居了。

当然,肯定有与人有最低限度的接触与交流,但这样的交流远不能达到人的最低社交需求,更何况是文字工作者,没有活力的文字和思想就是死的。

人不能失去语言,否则真的会死。

孤寂可能更适合思考的环境,但长期的孤独则会进入思维误区,最终无法自拔。

这部电影可能并没有触及自闭症,但我个人觉得长期的自我封闭真的不太健康。

 10 ) 爱,重奏

平静的表演、热烈涌动的摇滚音乐、分开又交叠的故事线索,再加上两位典型“形”北欧帅哥。。。

于是有了这一部事关孤独、成长、宿命和冲破宿命的电影。

导演对故事的推动很赞,主人公的命运在那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地方优美地转了弯。

谁不乐见这蓬勃的生命力?

爱,在两个年轻人心里,也是重重地奏响了。

《重奏》短评

joy division +1

7分钟前
  • Stella
  • 推荐

描写年轻的症结,游走的松散的思绪,被刻意放缓一些镜头,看出人的状态。原来是不断地折磨折腾,不一定有好结果的。2024-11-06重看。重奏的写作,两人却完全不同的走向。用了很多技术手段,剪辑组合来表达,以至于有些技术化了。重看发现那些情绪背后其实更多的是都市症结的一种体现。而呈现的多是当下,至于源头,好像没有更多。

1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怎么讲这部电影呢 给人感觉是一短漫长的隧道

16分钟前
  • 蝉鸣春风吹
  • 还行

逃离痛苦

19分钟前
  • 蕉樹
  • 还行

奥斯陆青春

24分钟前
  • Yardkey
  • 推荐

真的非常喜欢

28分钟前
  • annamyy
  • 力荐

成熟是年轻的退化

33分钟前
  • On埃里克
  • 还行

挪威新浪潮;情节非线性,很散乱。

3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3.5+ 有感情加分 oh shit i am just so haunted by this kind of torturing and drifting-away friendship... 人物状态还是击中我的

42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俩人都好帅

44分钟前
  • JM
  • 还行

少不经事 看不懂啊那些年少的轻狂 还是无法挽救的救赎 不了解 属于他们的音乐 属于他们的书籍 属于他们的神圣

47分钟前
  • 妈妈说不要和陌生人讲话
  • 力荐

碎,无聊,看出导演真的不大行,不再抱期待。

51分钟前
  • 较差

手牵手齐步走向我们的中产生活。

56分钟前
  • Junkopia
  • 还行

???

58分钟前
  • 何夏
  • 还行

有点喜欢上男主了

59分钟前
  • 8.32
  • 还行

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60分钟前
  • 龟去来西
  • 推荐

等你们都结婚生子 过上安逸的中产阶级生活 我可能会写一部小说 描写多年后我们还会在摇滚现场跳舞的场景

1小时前
  • 推荐

比较意识流,也许是还在倒时差的缘故,看得略不知所云。

1小时前
  • 夏晓光Pe
  • 还行

8/10,迷离却又充满美感的影片,云谲波诡的镜头和节奏却以融洽和谐的方式展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韵味,颇具匠心的细节俯拾皆是。导演真是会藏啊,男主角最后眼中一闪而过的神伤,之后嘴角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令人回味无穷。

1小时前
  • owen
  • 推荐

格调很好。

1小时前
  • l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