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things, once you've loved them, become yours forever. 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 then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 They become part of who you are or they destory you.」 「Life is round. That we're stuck on this wheel fo living and dying. An endless circle. Until someone breaks it. You walked in here. You ruptured the pattern. The whole world gets wider.」 「Be careful, you are not in Wonderland I've heard the strange madness long growing in you soul but you are fortunate in your ignorance In your isolation You who have suffered find where love hides give, share, lose lest we die unbloomed」 「Another lover hits the universe. The circle is broken. But with death comes rebirth.」
看完之后,其实不得不感慨的是,剧本和导演,对任何电影故事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这部作品,无论对于不熟悉垮掉一代的普通观众来说,还是对于文艺到死的文学青年们来说,都是可以投入进去观赏的,它所要传达的很多微妙的东西,最终通过简短的90多分钟(掐掉片尾),在非常有限的叙事空间和格局里,通过不多的几个核心人物,非常精准地传达了出来。
虽然杀死汝爱的叙事者,是Allen Ginsberg,但是这部电影,我认为真正的核心,还是Lucien Carr,这个人物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多重层次与复杂性,老实说,让我非常着迷。
————Lucien Carr,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一个特别的人吗?
答案是是,也不是。
电影一开始我们见到的Lucien,年轻,貌美,张狂又无所顾忌,带着离经叛道的迷人气质,荧幕前的观者,如同片中愣头愣脑的新生Allen,都被他这种气质所吸引。
他敢于在谨小慎微的学府中张狂地我行我素,在惠特曼叶慈亨利米勒的诗句中抵抗着古板的教条与无趣的尘世,他用酒精、香烟和迷幻药,带领着Allen进入一个他久所向往却不得其门的世界。
就如影片的最开始,Allen打开Lucien的宿舍门,Lucien就坐在里面,指尖叼着烟,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看着你,于是你便愿意肝脑涂地,愿意追随到底,愿意在图书馆里献身他人,愿意做他所有希望你做的事,唯恐有朝一日他离你而去。
影片里,Lucien的母亲说,David用一张网捕获了她的儿子,其实答案恰恰是反过来,是Lucien,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魅力,然后有恃无恐地网住了他们。
网住以后呢?
他让他们当自己的”守护天使“,他自己呢?
一次他选择和伙伴们创造”New Vision“的大旗,一次他选择和Jack一起登船去巴黎。
David曾对Allen说,We are the ones he need but never want.我们是他所需要的,但永远不是他要的。
在网中心的Lucien,他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这就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Lucien说到底,并没有他想象中的,至少,他所希望的那么特别。
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不论作家,画家,还是音乐家,都必然清醒地面对着一件事情,即短暂的人生以及它的虚无。
杀死汝爱中,多次提到,人生是一个圆环,不断循环。
这是人生的真相,也是所有人都在经历的现实——它看上去永无止境,但又只存在于宇宙的须臾之间,每个人都在按照日常的规则行事,跳脱来看,其实毫无意义。
人们出生,长大,结婚,生子,最后老去,死亡,很快将不被任何人所记取。
大部分人,都无知无觉地遵守着这一进程,唯有怀有灵性、带着悲观主义的眼睛看着世界的人,才能够察觉到日常生活的悲哀与自身的无力。
他们不愿意,他们呐喊,他们抗争,活在追寻自我意义的道路上,希望可以从精神上出离于这个圆环,打破平静的水面。
对于Allen来说,Lucien就是那个打破水面的人,他清楚日常生活的无意义性,于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嘲弄着所有循规蹈矩的人生守则,憎恶着庸常和老旧的经典。
但是他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他总是会用一种办法,去应对迎面而来的现实的怪兽:逃离。
就像Allen逃离新泽西的故乡一样,Lucien,在他人生中自我觉醒的那一刻开始,带着那种躁动,开始逃离,从生活中逃到诗的世界,从诗的世界逃到”The New Vision“的世界,从“The New Vision”的世界逃往海上的世界,让他的守护天使们应付着所有阻碍他逃离的拦路虎。
但,事实是,他永远完成不了他亲手开始的东西,也许每次他都以为这会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是精神上一个安全的家园,但就如同“The New Vision”那样,它很快支离破碎,所能达成的,只是一次图书馆的夜袭,一种孩子气的对传统的报复,没有办法真正地引起波澜。
这是他自身的圆环,他逃离了寻常人生的圆环,陷入的是另一种圆环,循环往复,永恒地活在逃离的过程中。
但没有人可以一直在逃,事实上,任何人都必须要面对生活,它不是拦在道路上的老虎,而是道路本身。
伟大的文学家们,靠自己的作品,创造出精神上的自我,打破生活的圆环,开辟出他们自己的道路,但那必然是一条充满孤独、死亡和痛苦,唯有自由和自我的路。
但Lucien没有办法,他没有才华去支撑自己,他也没有勇气去选择独行,他甚至没有胆量去坦诚自己的爱情,他被别人的养分供养着,又成为他人养分的来源,最终只能靠两败俱伤来偿还。
某种意义上,他是那个最痛苦也是最可悲的人,他的精神活在半空中,没有办法真正地以文学家的姿态,俯瞰虚无的人生,也没有办法回到现实中,将自己交给平庸。
在这件事上,他一点都不特别,他是所有苦闷的、悲伤的、躁动的,但却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文艺青年们的化身。
(当然他比大多数的文艺青年们,都要好看一百倍。
)Lucien在片中提过两次兰波,一次是他喝醉了酒在晨曦中背诵着兰波的诗,一次是他远行前和登记处的人打诨,宣称自己是兰波。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更像导演一种隐晦的象征,这个金发的、美丽的、沉迷于诗的少年,正把自己比作兰波那样杰出的诗人,而他身后甚至有类似于魏尔伦那样年长的爱慕者,一样在争执中彼此伤害。
但他终究成为不了兰波,兰波没有活过四十岁,留下了众多诗作,事实上像兰波那样浑身灵性的少年诗人,往往活不长。
而Lucien,在片中有过三次类似自杀的描写,一次是玩笑,一次在芝加哥的背景里,还有一次是监狱中,他都没有死成。
但他的某一个部分也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死去了。
David,被他爱过,也被他鄙弃,却也成为了他的一部分,网住别人的人其实也被网住了,当他亲手杀死David时,他杀死的,是他身体里那个原本躁动不安,依然拥有希望的灵魂。
此后,他再也没有理由可以继续逃离。
他是所有人中活得最久的,他没有成为作家,而是成了编辑,有过两个妻子,三个孩子。
他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圆环,回到了另一个圆环里。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虽然没有那么激烈和极端,但这是很多人所经历的过程。
Life is a circle, and there is nowhere to run away.毕竟,生活本就是个圆环,而没有地方可以逃离。
PS: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两个段落,一个是Jack的好友,寄来的那封临终信,他慢慢地念着给自己的悼念诗。
伴随着的画面,是Lucien杀死David的画面,是Allen和一个形似Lucien的陌生人上床,是William往自己的静脉里注射着毒品。
每个人都在痛苦中辗转反复,不得生,不得死,无法得到,无法失去,无法给与。
唯有逃离。
另一个画面是最后的定格,墙上挂着Lucien的报纸,和哥伦比亚学生们别的照片们放在一起。
Lucien之前曾说,他们不过是无力的尝试,试图让自己被人铭记,要不然他们很快会被历史所忘记。
说着这话的Lucien,刚刚完成图书馆的奇袭,The New Vision的第一次行动,前途看似光明,他本以为他可以靠自己的才华和行动来被人记住,但讽刺的是,最后他还是上了这面墙,以一次谋杀案的形式。
就如他之后的人生,最终,还是因为Allen,Jack和William,这些本来因为他的感召而聚在一起的人们对这次谋杀案的描写而让他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影子。
事实上我总觉得卢西安这类的妖精们是上帝化身来人间度假的。
无论你的交际圈子多小,或者多大,人群里总有一个该死的幸运儿。
就像《戏梦巴黎》里的那句台词,有些人从不冷场,且是心想事成的高手。
比如这个漂亮男孩。
如果你自成一个宇宙,以你的名字命名你的星球。
他们是否在你的轨道上并不重要,重点是你甘愿成为他的行星。
从黑夜到黎明。
我们经常得到一些可靠的信息证明上帝是公平的。
谁爱信谁信。
如果林夕没有那个他心心念念的黄耀明,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听着就疼的歌词。
妖精是有魔力的。
他们特别,忧伤,放荡,不顾一切,有资本。
当然你肯定会说他们最大的资本是长了一张让人欲罢不能的脸。
所以他们做什么都会被原谅。
是这样没错。
我曾经也为这样一个卢西安浪费了整个初高中。
当然用浪费太过分了,毕竟很养眼,幻想也很带感。
艾伦说的没错,卢,你成功不了。
因为他不必。
有人愿意代他做一切事情。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内心深处愿意被宠溺而大脑表层又告诉自己要有一番作为之间无限纠结,一直圆下去,圆会变得更大,却始终是圆。
永无棱角之日。
你看着他喝酒,抽烟,吃东西,甚至看着他受虐。
这对你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生病的不是他,是你自己。
你患了强迫依存症,他是你的依存。
上帝就是来看看人类到底有多虚伪的。
所以我们不能辜负,让我们携手并肩,红尘作伴,勇敢的虚伪下去。
<图片1>夜晚,Allen、Lucien、Jack一起坐着船在海水的中央,Allen第一次把心中的感觉倾吐出来。
Becareful.小心点You are not in wonderland.你不是在梦游仙境I have heard the strange madnesslong growing in your soul .我已经听说在你灵魂深处滋生的疯狂But you are fortunateIn your ignorance但你的愚昧却是你的幸运In your iolation,在你独立之日you who have suffered你就是受罪的那个Find where love hides.找到爱在哪里吧Give. Share. Lose.给予 分享 和舍得Lest we die unbloomed.唯恐我们还未开放便已死去.在Lucien被关进监狱之后Allen试图寻找各种证据来解救Lucien,却发现把自己陷入这场破碎的正是Lu自己,一个永远need someone,but never wants someone放荡自由却懦弱不敢忠于自己内心的美少年。
Allen给在监狱里的Lucien写了这首诗He loved you他爱过你And the truth is,once但是是事实,曾有一次You loved him back你也爱上了他But the secret ate away at you秘密就这样吞噬了你So in chicago,you tired to kill yourself这么说在芝加哥,你试图自杀过He rescued you他救了你He saved your life他救了你的命You needed him as much as he needed you你需要他 就像他需要你一样Some things有些东西once you've loved them一旦你爱上了他们Become yours forever就挥之不去了And if yo try to let them go而如果你试图放手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也只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你身边They become part of who you are他们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Or they destory you否则他们会毁了你.
因为每个人都杀害了他所爱的事物。
——Oscar Wilde初次见面,卢西安,这个美丽的少年,简直让人移不开眼睛。
他在安静的图书馆高声朗诵“淫秽”的文学,在宽敞的一人间宿舍听勃拉姆斯,喝基安蒂,对叶茨、惠特曼等诗人的作品信手拈来。
艾伦,白纸一般的大一新生,难以自持地走进了他的圈套,从此,白纸着色,诗句千行。
就像王尔德深深地迷恋着波西,艾伦也很快就爱上了卢西安,在每一个共度的黑夜里心神摇曳。
不多久,艾伦就发现了问题。
原来卢西安只会背诗,不会写诗(虽然他跟艾伦说大叔缠着他不放的几句话挺押韵),发现艾伦加入New Vision却不写作品还生气。
中了情毒的艾伦对他的小性子自然照单全收,开始为组织写诗。
艾伦在毒品和酒精中寻找诗意,当然,还有小卢做他的缪斯。
在偷来的船上,艾伦受了刺激,还吃着杰克和小卢的醋,站起身朗诵刚写的诗。
开篇就提wonderland,小卢带他去的世界。
这诗真是美极了。
杰克不知道,但卢西安大概发现,这个才华横溢的新生,已经爱上他了。
偷船一事暴露,艾伦揽下罪责。
小卢开了个头,而他义无反顾地跟上,即便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也要留住小卢,成全他所有疯狂的念头。
再后来,艾伦让小卢跟大叔一刀两断,他自以为帮助了小卢,却不知道这也是他的下场。
当晚,一个贪恋的吻,换来了十页纸的论文。
第二天,十页纸的论文,再换不回爱人了。
小卢要和他的“新欢”周游世界,两个人的旅途,容不下艾伦。
艾伦惊讶、哭泣,小卢不耐烦地说,你还不满足吗,我已经让你的生活EXTRAORDINARY了!
就像《天才雷普利》里面,Jude Law演的公子哥带着穷小子雷普利在意大利肆意游玩,让他见识了花花世界无穷美妙。
几周不到,公子哥就厌倦了,叫雷普利哪儿来回哪儿去。
公子哥善良的女友总结得很到位,“The thing with Dickie, it's like the sun shines on you, and it's glorious. And if he forgets you, it's very very cold.”都是被宠坏的孩子,对人有致命的吸引力,也有近乎零的耐心。
就像阳光突然照进漆黑的院子,又突然地离去。
被抛下的一方,刚对太阳的温暖明亮上了瘾,就被扔回了黑暗。
雷普利最终杀死了Dickie,那个公子哥,他的爱人。
Kill your darlings, 没想到还可以用在这里。
再说回这部电影,艾伦同样被爱人抛弃,但他比雷普利幸运得多。
一方面,小卢接受了他的爱,还给了他一个吻;另一方面,小卢给了他酒精和爵士、爱情的启蒙、以及文学的反叛精神,这些全新的感受构成了他绮丽的灵感,帮助他日后成为诗人。
另外,虽然一时痛苦让他做了错事——向情敌泄密,可以说间接地导致了一场悲剧,但是,他后来的举动,是经过清醒考虑的,明智之举。
小卢求他帮自己写申诉书(大概是这意思?
),他念着仍存的爱答应了。
起初,他也准备隐瞒事实,写这是“荣誉谋杀”,但,看到书上解释“荣誉谋杀,必须说明被告不是同性恋”,翻到小卢和大叔的旧照和背面的“the perfect day”,听到小卢妈妈说小卢称他“守护天使”,他清醒了。
翻来覆去,完美一天、守护天使,原来都是小卢浸了毒药的甜言蜜语,对大叔这么说,对他这么说,想必以后,也会对别人这么说。
还有一点,他去精神病院找母亲时,吐露了自己的苦衷。
他那疯疯癫癫的母亲,此时却一甩头发,冷冷地给了他一句:“不要帮他。
”“为什么?
”他问。
她说,你父亲做过最重要的事,就是辜负我。
他一脸愕然,像是突然被惊醒。
我的理解,他母亲的意思是,不要听一个疯子的话,无论你有多爱他。
几经挣扎,他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路:辜负爱人。
他还是爱着他啊,可他准备放手了。
他不要像爱人的母亲那样纵容,也不要像被杀的大叔那样苦苦纠缠,他选择了杀死自己的爱人。
为求重生,必得一死。
他知道他的爱有多么不长久,也知道挽不回他的爱,于是,为了爱人的重生,他写出了真相。
在我看来,这是最伟大的爱。
我跟着你发起反叛、出卖身体、出卖名誉,成全你所有的自由放纵,最后,我不再陪你了,但我要看着你逃出罪恶的泥潭,开始新的生活。
故事的结局让我安心:艾伦终于理解了父亲,理解了他的那句“for her best”。
面对爱人,他们都放开了手,让爱人过新的生活,自己从过去病态的关系中得到了解脱。
那天,他和父亲坐在房间里,以同样的姿势抽烟、写作。
广播里传来胜利的讯息,而他手中的信件,写着教授对他的鼓励。
他和父亲相视一笑,战争结束了,而他们依然相亲相爱。
虽然艾伦被学校开除了,但他得到了教授的赞同,这应该,是这场小小的文学革命取得的小小胜利。
太宰治的《斜阳》里说,革命和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两样东西,是我们降临人世的理由。
这么看来,艾伦短暂的大学生活,尽管有血有泪,也真是非常美好。
艾伦与卢西安,相遇在战事激烈的节点,分离在胜利的前夕。
这场旷日持久、牺牲惨重的战争结束了,而他们之间这短暂的命运纠缠,伴随着好几个人的重大牺牲,也画上了句号。
This is the end of darkness, this is the early death of my love.且慢,还未句号,影片结尾说,艾伦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献给了卢西安,而卢西安的回应是,要求以后出版的诗集,都略去他的名字。
这就是他的回应。
深情总被无情负,这样的故事,能上演千百万个版本。
正如王尔德说的,一颗破碎的心,能卖出非常不错的销量。
Kill your darlings, 让我想起前天看的Call me by your name,Elio的父亲最后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是,nature has cunning ways of finding our weakest spot.我们最致命的弱点掐着我们的喉咙,让我们痛苦万分,唯一能做的,就是亲手杀死我们的挚爱。
看了这个故事,突然觉得CMBYN也没那么悲伤了,毕竟他们两人一直相爱,而这里,一方转背转得太过迅速,旁观的我觉得太过残酷。
有情人,成眷属的不多。
我知道人心易变、世态多端,但我依然愿意欣赏彼此相爱的美丽瞬间,哪怕只有电影里的20分钟。
美好的开始,小卢的话不能信啊
美颜一
美颜二,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移情杰克了?
喜欢这个儒雅的才子,低音炮非常好听
坚持了半辈子韵律、格式的教授,竟然鼓励艾伦进行文学反叛
四人合影
如果把小说和诗歌的自由境界比作仙境,那么,哥伦比亚大学的新生,艾伦·金斯堡就是一个仙境的闯入者。
他带着一股莽撞,无知和固执,像极了童话故事里的爱丽丝,跟着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猛然闯进了童话之地,见识到了真正的欢乐和颓废,刺激和反抗。
而带领他进入新世界的这只兔子,他也是童话的一部分,也是仙境的创造者之一,他带领人们走向新诗的开创和绝对自由,却在所有的叙事和插图中只剩下半截尾巴,还有一个模糊的身影。
卢西安·卡尔和艾伦·金斯堡一样都是二战后美国著名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他是勾魂摄魄的妖孽和神祇,垮掉的一代的灵魂和缪斯,无数人青春的幻梦,却由于某一事件被刻意埋没,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和文学作品中。
那些关于卢西安的线索,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那些情欲和挣扎,疑窦和明证,生命和死亡让人感到疯狂和着迷。
影片带着一种喧闹欢乐的氛围开场,那是二战开始前,主流文化正在努力维护维多利亚时代留存的文学秩序,艾伦·金斯堡在这种氛围下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
他在这里遇见了放荡不羁,蔑视陈规的卢西安·卡尔,逐渐被他吸引并爱上了他,也通过他结识了垮掉的一代最初的另外两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伯勒斯。
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卢西安,发现了他的人生困局,并经历了他最终的爆发。
艾伦来到大学的第一天,舍友看到他在观察墙上的线路图的某个站点,便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你想去那里吗?
那里是童话之地。
去了那里,你就永远回不来了。
”《杀死汝爱》这部影片最重要的特征也通过这不起眼的话显露出来。
童话之地,仙境和幻梦这三个词在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两位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和戴恩·德哈恩,以相互映衬的风格,将我们带回梦境一样疯癫,痴狂,纵情纵欲,挣扎和迷惘的20世纪40年代。
《杀死汝爱》展现了二战开始前美国文学巨匠互相认识和聚集的过程,也是影视叙事中导演第一次如此贴近卢西安·卡尔。
它描摹了卢西安深陷的那桩谋杀案,提供了一种猜测,让我们得以一窥事情发生的始末,拨开迷雾去看见另一个世界。
正如之前所说,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丹尼尔的情绪表达略显用力而笨拙,而戴恩•德哈恩却是那样的懒散,漫不经心和游刃有余。
作为曾经的小哈利波特,丹尼尔仍然没有完全从这个系列里面走出来,显得磕磕绊绊而不够流畅,生疏而缺乏表情。
他仍然带着哈利身上那一种格兰芬多式的愚蠢的勇气,拼命要跟别人解释,拼命把话讲清楚,有一种不分敌我的坦白和诚实。
但是这样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人物本身的特质。
丹尼尔借此塑造了一个粗框眼镜,黑色卷发,苍白,瘦小,神经质的年轻诗人形象。
他痴傻地爱着,他是小白也是未开放的花苞,拼命把自己灌醉,往灯红酒绿里冲的那一种,不能被刺激,也不允许别人说他不行。
在卢西安的带领下他第一次反叛传统,第一次喝酒,第一次吸食大麻,第一次自己写诗。
他们共同创办了文学组织“新视界”,突破了韵律的束缚。
在第一次对话时,卢西安对艾伦说,“生命是一个圆,我们被困在活着和死去的车轮上,在生死之间不断地循环。
它是一个无尽的圆。
直到有人来到这里,打破了这里的规律。
然后,整个世界忽然就宽广了。
”这也是他一直信奉的生命哲学。
《杀死汝爱》的结构基本遵循圆的轨迹,同时圆的意象也一直贯穿全片。
比如,艾伦最初瞒着父亲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他的父亲在得知他被录取时,告诉他可以尝试自己写诗。
在影片的最后,父子俩终于和解,艾伦在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打着草稿。
他又回到了原点。
最初的垮掉一派的四人组合中的富家子弟威廉•伯勒斯,从哈佛辍学过着放荡的生活,最终又回到了学校。
他的生活,同样画了一个圆,回到了开始的地方。
最后则是卢西安,对他来说圆的意味沉重而阴暗,在杀死他的挚爱,也是他最恨的人的大卫·卡莫勒的时候,卢西安才带着疲惫和痛苦发现,有些东西,一旦你爱过了他们,他们就永远属于你,挥之不去。
而如果你试图放手,他们只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你的身边。
他们已经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无法割裂,杀死他们就相当于杀死了自己。
梦境感在很多处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比如,在大卫的公寓里艾伦和卢西安跟随威廉吸食印度大麻,寻求感官的刺激以获得作品的灵感。
在青蓝的朦胧光线里,他们在恍惚中看见乐队安静了下来,人们的动作像慢镜头一样逐渐放慢直到停止。
艾伦手足无措地四处张望,威廉用手指沾上火焰移到他面前给他点烟,再慢慢收回手舔舐自己的手指。
然后他们跟随卢西安起身,观察着姿态各异的人,逐渐通过触碰点醒沉睡的静止的人们,让他们互相亲吻。
这一段展现了艾伦脑中精妙又奇诡的幻觉世界,他像极了一场梦,具有浓重的隐喻意味。
还有一处则是,在药物的作用下过了神经质,疯癫和混乱交错的很多天之后,艾伦写出了新视界的第一首诗歌作品。
他飞奔去找卢西安准备给他看,却得知卢西安和别人出去了,发现他眼中并不是只有自己。
幻梦破灭,艾伦在迷惑和沮丧之下揉烂了自己的稿子。
之后卢西安带着艾伦去见了杰克•凯鲁亚克,他口中那位真正的作家,他们在夜里偷了一艘船违反宵禁出海,三个人在船上聊天。
此时屏幕几乎全黑,远方岸上的灯光远远的打在他们身上。
被一首诗点燃火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畅想未来,他们幻想着加入商船队,航行世界,直到战争结束。
然后跳上船,去到巴黎获得真正的自由。
但他们的畅想还没来得及收尾,便被刺耳的汽船警笛声打断。
他们被迫回到学校,背上留校查看的处分,而卢西安面临着被开除。
在校长办公室,卢西安的母亲被叫来,校长列举了他的一系列违反规定的行为,最后问道,你为什么来到哥伦比亚大学。
卢西安轻佻地回答说 “解放巴纳德女孩们。
”他穿着西装和格子衬衫,打着领带,金发梳的一丝不苟,却在灵魂中透露出浓烈的反叛意味,轻松,放肆,不以为意。
但在发现母亲把自己的过去经历悉数告诉学校时,他的冷静的外壳却猛然破裂了,周围的声音好像隔了一层钟罩一样越来越朦胧,游刃有余的腔调离他远去,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山洪一样的怒气终于爆发。
那是极端的愤怒,和环境格格不入的厌烦,对循规蹈矩的厌弃,还有连这种稳定的生活条件都不能保持的绝望。
至此卢西安混乱的过往冒出了一个尖角,像是从水里拔出芦苇带出的淤泥,那些黑暗和绝望慢慢浮现。
他频繁的转学和极端的情绪全部来源于他的守卫也是他的狱警,大卫卡莫勒。
积聚的矛盾终于在卢西安发现他无法摆脱大卫的那一刻彻底爆发。
他本想像之前说的也一样乘上船去巴黎,但在码头被大卫追上让他崩溃和绝望。
卢西安选择了单独解决,然后就是混乱的镜头,凌乱的脚步,血和泪水。
大卫死了,卢西安被逮捕。
艾伦在他的房间里拼命翻找,努力为他寻求证据保释,背景音乐不断响起的try breathing简直惊心动魄。
通过威廉的话和夹在书中的纸条,艾伦终于拼凑出了大概的真相。
卢西安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大卫卡莫勒的守卫同时也是骚扰,18岁时自杀未遂,被大卫救起,之后数次转学试图摆脱大卫均未能成功。
这个人毁掉了他的生活,是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他的头上,改变了他的取向,禁锢了他的自由,让他口不能言,无从下笔。
大卫•卡莫勒和卢西安•卡尔的这一条感情线在全片中并非直接用力着墨,却贯穿全片,力透纸背,那种血肉交融的强烈感情让人周身战栗,血液直冲头顶。
我们通过艾伦的回溯看到了当晚的场景。
他们在湖边散步,矛盾激化无法沟通,发生了肢体冲突,卢西安挣脱大卫的手臂,反手拿出匕首对着他。
大卫说现在我知道你的感受了,在你试图自杀的时候。
他在说动手吧的时候大概从未想过卢西安会真的把匕首刺进他的胸膛。
但他仍然没有死,最终卢西安绑起了他,在他的口袋里装满石头,把他投进了哈德孙河里。
“有些东西,一旦你爱过了他们,他们就永远属于你,挥之不去。
而如果你试图放手,他们只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你的身边。
他们已经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或者他们会毁了你。
”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环,卢西安杀死了大卫,然后艾伦听从母亲的话选择了放手,不去替他申诉,相当于间接杀死了卢西安。
都是在杀死他们最爱的人,都是在杀死汝爱。
卢西安最终在狱中自杀未遂。
艾伦结合自己的猜测,将当晚的情形写成了一部小说作为期末作业上交,遭到拒绝然后选择了退学。
他在小酒馆的角落里一边抽烟一边写诗。
他和所有的爱情中的和悲伤的人一样,他是一个诗人。
镜头向艾伦的头顶的裱起来的报纸靠近,我们看到了黑白报纸新闻版面的卢西安,那一次谋杀事件。
这样的朦胧结尾处理使人感到,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获得了文学的重生,那个圆圈走到了尽头回到了原点,死亡也代表着重生。
“小心点你不是在梦游仙境我已听说在你灵魂深处滋生的疯狂但你的愚昧却是你的幸运在你独立之日你就是受罪的那个找到爱在哪里吧给予,分享和舍得唯恐我们还未开放便已死去”
LOU的魅力毋庸置疑,但如果深入了解一下,会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他有严重的暴力倾向,这一点在凯鲁亚克和金斯堡以及巴勒斯的叙述中都有印证,金斯堡和凯鲁亚克都写过,大家在哥伦比亚时,卢西安和人打架时,曾发生过把人耳朵差点咬下来的惨剧。
在《杰克之书》中,Lucien自己叙述道,曾经在酒吧与人混战时徒手去挖对方的眼珠子,当时和他一起打架的凯鲁亚克后来困惑地问他:你为什么要去挖他的眼珠子?
卢西安的想法是,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当然,这是他在回忆时对杰克的怀念:他的心中没有恨,杰克的心中没有恨。
他并没有觉察到是什么让杰克困惑:是Lucien的残忍。
杰克在日记中写过,Lucien曾经像没事人一样,讲述一个连续S害40人的连环S手的故事,杰克在日记中写道:看来(法律)惩罚的效果是有期限的。
在杰克看来,Lucien已经忘却了杀死卡勒默的罪恶感。
他是严重的酗酒者,这在杰克早期的日记中就有描述,即使是在通讯社工作时,这也是公开的秘密。
艾琳李(杰克《地下人皮克》的女主角,杰克前女友)在Lucien离婚后曾经和卢同居11年之久,他们两人都是严重的酗酒者,彼此之间天天打架,按照艾琳女儿的叙述,卢西安几乎天天殴打她的母亲,而她的母亲也不甘示弱地还手,Lucien曾经打掉她母亲的牙齿,闹到警局,后来艾琳怕控告Lucien会导致他的假释失效(他是终生假释者),才没有继续追究。
艾琳的女儿还写道,她每天要去给Lucien和自己的妈妈买酒。
有一天小女孩坐在楼梯上哭,卢问她怎么了,她说你把家里的碗盘都砸碎了,我们没有餐具吃饭了。
卢说,很好,于是下楼去,然后孩子听见他在楼下继续砸家里的东西。
按照艾琳女儿的说法,Lucien曾经在她不到15岁左右时用言语骚扰她,说她这个年纪比她的母亲更有魅力,她的母亲会嫉妒她。
他偷窥过这个女孩洗澡。
但艾琳的女儿也表示,Lucien没有更严重的骚扰行为。
也许,对于垮掉派来说,未成年人从来就不是问题(参考尼尔卡萨迪的第一任妻子露安娜的年龄,以及艾伦后来对炼铜团体的支持)。
后来他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少女出游时发生车祸,女孩严重骨折,而这个女孩是他在新闻界朋友的女儿。
他只好娶了这个女孩(第二任妻子,没多久就离婚了),在此之前他跟艾琳的女儿说,你们得搬走,因为我找到了一个比你们更爱我的人,她要来与我同住。
艾琳的女儿克里斯蒂娜说,他很残忍,他又恶毒又残忍。
但她又说,我很爱Lucien,我也爱我的母亲。
他们有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正常。
她说,自己的母亲艾琳一直到去世时都爱着卢西安,并严守他们的秘密,但卢西安在她母亲确诊癌症后并没有来看过她,反而是艾伦来过。
克里斯蒂娜后来也很不幸,她在成年后陷入严重的抑郁症。
杰克的传记作者后来说,采访Lucien时,他谈论睡过的那些女人,就像谈论菜场里的西红柿一样。
最不幸的也许是他的儿子,尤其是第二个儿子,Celab Carr。
Celab是一名悬疑和科幻小说作家,也是军事史学家,军事评论员。
他非常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英俊、高大、有魅力,一样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一样充满了愤怒。
他恨自己的父亲,但也为自己的父亲辩解。
在他很小的时候,家中充满了垮掉派们彻夜聚会、酗酒、吵闹的场景,对孩子们来说肯定不是好的成长之地。
更何况,他是那个“被挑选出来”毒打的孩子。
父亲对他进行了极端暴力的虐待,这创伤伴随了Celab一生,现在,Celab已经60多岁,他一个人居住在童年时曾居住过的纽约近郊一处荒凉的处所,那里应该是他童年时的避难所,与一只猫为伴。
Celab为这只猫写了一本书,他认为这只猫救了他。
他的作品充斥了暴力、恐怖和对伤害儿童的人的愤恨。
他自己说过,如果没有写作和猫,他自己可能就会成为连环S手。
据说他母亲对他说过,在Celab只有两岁的时候,Lucien曾经对妻子说,他要“抓住”这个孩子,在这个孩子“抓住”他之前。
Celab说,是什么使一个男人对只有两岁的孩子产生这种恨意?
Celab在四岁时点燃了房子,但父亲这次没有打他。
也许,父亲从Celab的眼里看出,这个孩子继承了自己的疯狂和偏执,所以他害怕,他希望能将这孩子控制住。
也许,Celab终身未婚,不仅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让“虐待在自己这一代身上结束”,还因为他害怕自己有了孩子,会将这种疯狂和偏执传给下一代。
Celab说,他父亲从心理上虐待身边的所有人,包括妻子、女人、朋友、孩子,尤其是艾伦,而艾伦的报复就是定期向媒体提及Lucien最不想让人提起的那件案子。
即使如此,在杀S汝爱这部电影面世时,Celab依然为自己的父亲辩解说,他的父亲是长期儿童受虐待的受害者,他父亲认识卡勒默时只有大约12岁,且从小没有父亲形象,他把卡勒默当作第一个父亲形象,但卡勒默对他的邪念使他困惑,不知如何应对,而在Lucien渐渐长大后,困惑变成了恨,变成了暴力。
Celab认为,父亲虽然通过杀S卡勒默,抗拒了强加给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但却无法处理所遭遇的精神虐待,并将这种虐待传递了下去,他与人相处的方式就是虐待对方。
Celab曾经进行过长期的精神治疗,在与父亲的对话中,Lucien先是不承认曾经虐待过他,后来却说“这难道不说明你我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联系吗”?
Celab说,听见这话,我的血从未如此之冷。
我想,Lucien的性格中确有疯狂、残忍、偏执、绝望的成分。
尤其是他出狱后过上了双重生活之后,一方面他在同事面前扮演可敬可靠的父亲形象,另一方面他依旧沉迷于哥伦比亚时期那种放荡不羁的生活,他的苦闷无处发泄,于是只能喝酒、喝酒、喝酒、打女人、打孩子。
杰克的葬礼他没有去,据艾伦所说,是因为他当时酗酒严重摔伤,摔断了鼻梁。
何必像这部电影这样美化本来很丑陋的事实?
一个炼铜P对孩子的追逐和虐待,一个忍无可忍想摆脱于是痛下杀手的年轻人,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自卑的艾伦金斯堡的角度,一个认为李安是异性恋,所以换自己来拍,会把《断背山》拍的更好的动机不纯的导演。
Celab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说,事实最终让位于“议程”,也就是LGBT的ZZ正确。
2024年4月18日更新:很遗憾地知道Caleb Carr得了癌症并已全身扩散。
在他刚刚出版的《我钟爱的怪物》一书中,他写到了小时候被父亲虐待的情况:一次次遭到殴打,卢西安还把他从楼梯上摔下去,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永久损伤。
他说,我意识到我的父亲想杀了我。
这是一部有很多缺陷,却依然迷人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的脑海里只记住了三样东西:诗歌,卢的蓝眼睛,艾伦在小船上读诗的样子。
也就是说,我记住了影片想传达给我的,只属于那个垮掉的一代的,最美的东西。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对观众来说,目睹主角亲手杀死所爱,无疑会是最精彩的一出戏。
人生如戏,每个参演的人都是主谋。
整出戏的灵魂人物只有一个,卢。
卢的眼睛让我想到,村上龙的一部颇具绝望之美的小说的名字——接近无限透明的蓝。
卢的缱绻气质,借用Waxlrose评价Jonathan Rhys Meyerss的话恰如其分:“他是温室里怪状而艳彩的花儿,是白妖精,是戒备感的波斯猫,是修长而明亮眼睛的貂,是伊甸园里诱惑夏娃的蛇,是比亚兹莱插图里扭曲的装饰,是莫罗画笔下憔悴的象牙白,是堕落,是放纵,是邪恶,是性,和——美。
”卢的美是毁灭性的。
这就是他能迷住所有诗人的原因。
因为每一个诗人心里,都藏着一具开满玫瑰花的骷髅,都深藏着一种隐秘的、对死亡的、无可救药的迷恋。
对他们而言,毁灭是表达美的最极致的方式,如同死,是爱的穷途末路。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那华美之袍上,虱子啃噬出的一条条细密的伤痕,便是艾伦在求之不得的欲望之火中,为卢写下的一行行诗句。
大多数人都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卢是在那绝望中生出的缪斯。
得到他的唯一方式,便是死亡。
电影里选录的诗歌都很出色。
以下摘录三段。
卢谋杀教授时旁白一段:“有些东西 在你爱过后 就永远地属于你如果你想对他们放手 他们只会打转 又回到你身边它们要么成为你的一部分要么就毁了你。
”艾伦在黑暗中的小船上,为杰克和卢朗诵的一段:”警惕着 你并不是在仙境我听说奇特的疯狂在你灵魂里生长了好久可你是幸运的 因为你有傲慢 你隔绝着痛苦的你们 方能找到藏匿的爱付出、分享、失去至少不会未盛放就死。
“然后就是我最爱的一段。
第一次在预告片里听到时,心就碎了。
”又一个爱人奔向了苍穹圆圈被打破当死亡也带来了重生就像所有的爱人和悲伤的人我是个诗人。
“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正好单曲循环着Damien Rice的Cheers Darlin’,感觉很是应景。
都是Darling,都是心碎之歌,都很美。
Darling,我们爱的永远只有自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推荐阅读原著:《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856199/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未来文学巨匠们在成长年代经历的“小革命”,用黑色音符弹奏出“垮掉一代”诞生的初乐章的故事杀掉汝爱,是约翰·克罗基达斯执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戴恩·德哈恩、杰克·休斯顿等主演的爱情、剧情片。
传记电影能拍出这样的青春热情并不容易,诗歌引用很入戏,大量的虚焦对焦镜头刻画出了人物的迷茫,"垮掉的一代"立体了。
《杀死汝爱》中出场的都是“垮掉派”诗人中有头有脸的领袖人物,在片中描绘的年代,他们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
丹尼尔扮演的艾伦金斯堡是垮掉派的领袖之一,配角还有后来写了《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写了《裸体午餐》的威廉·博罗斯。
金斯堡后来用一首名为《嚎叫》的长诗奠定了自己在垮掉派中的卓然地位,该诗用发泄的口吻描绘当时大学青年糟烂的生活,对照影片来看,简直成为了诗人们自己的生活写照
之前一直忘了发。
Somethings,once you in love with them, they become yours forever.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they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 they become part of you.警惕着 你并不是在仙境我听说奇特的疯狂在你灵魂里生长了好久可你是幸运的 因为你有傲慢 你隔绝着痛苦的你们 方能找到藏匿的爱付出、分享、失去至少不会未盛放就死。
人不能既体验疯狂又完整地描摹出疯狂的模样。
(这是那天看完后对卢西安的想法,后来想了想,可能只是因为他确实没有天赋,也没有真正努力过。
毕竟有尼采海德格尔王尔德还有一堆自杀的日本作家为鉴。
)三流作家有可能通过灵感的爆发和独特经历获得成就,但真正持续产出的伟大作家是需要“理性的囚笼”,或者说是一套稳定的秩序来控制自己的。
可以是某一部分人格,某种习惯,某些持久的兴趣爱好,或者某种理念。
在黑塞是对人类心灵和浪漫的持续挖掘,在村上春树是创作的自律、对运动和音乐的爱好,在萨特和波伏娃是对存在主义的信往。
他们打破了社会意义上的秩序,建立了自己甘之如饴的精神“囚笼”。
而卢西安·卡尔的秩序是不断地破坏和逃离。
对,没有建立。
他逃离David,逃离Ginsburg,逃离Jack杰克·凯鲁亚克,逃离学校,逃离规则。
他想创造他的“新视界”The new vision。
但新视界的信条是什么呢?
具体的运动是什么呢?
磕药,逃学,偷书,偷船逃离?
如果说是“逃离”或者“迷惘”,但卢西安用尽一切力气脱离社会关系,却也没有能力独自逃跑,还不断地物色着具有价值的真正作家与自己相伴。
倘若他的愿望是成为与世界毫无关系的孤独勇士,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他没有能够建立一个自己的牢笼,所以他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妻儿的平庸编辑,还不断地否定自己与作家们的过去,不希望将自己的经历被公之于众。
真正的战胜伤痕也许应该是平淡地面对而不是回避。
卢西安像是不停地否定童年糗事的老男孩,永远逃脱不了伤痕的追击。
用异性恋的婚姻事实和对作家们的作品否定来回避自己那段疯狂的日子。
如果他是同性恋,那么就会多了很多疑问,为什么推开了那些爱他的人?
此举无疑是软弱而悲哀的,因为伤痕,他甚至无法面对自己。
但如果他本就是异性恋,那么他的经历就像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错在他自我认知不清,在于边界感的缺失,所以他最终又回到了平庸的生活。
其实我只能从一些堕落的行动中寻觅出垮掉的一代的影子。
我也只能猜测着卢西安是因为什么而堕落的。
他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呢?
爱得到的太容易,对文学(或者说意义)创造的盲目追求,还是逃离对纠缠自己十余年的大叔?
还是综合各种因素的结果?
不论如何,他终究没有逃离成功。
他杀死了大叔进了监狱,终生都伴着这段伤痛活下去。
金斯堡的线虽然不如卢西安那么重要,但却是更加值得深思、与普通人更近的故事。
他爱上卢西安似乎接近青春偶像剧里面的那种学霸和学渣恋爱的戏码:金斯堡有才华,有受伤的家庭和渴望独特的灵魂,卢西安有美貌,特立独行的人格,对才华的癖好和对抗伤痕的经历(尽管并不是成功的经历)。
不论如何,金斯堡确实对卢西安一见钟情了。
金发碧眼的气质,在图书馆的骑着台灯念诗,他的音乐品味的共鸣--也许爱上一个人只需要几个细节就足矣。
金斯堡为了卢西安他写诗,写论文,逃学,夜闯图书馆。
只是为了在酒吧享受那凝固的时间,为了夜色里的一个吻。
(这里用了超现实的手法,让其他人冻结,创造了卢西安和金斯堡的二人空间。
卢西安让一个女人离开她的伴侣坐进了桌对面人的怀里。
这或许也暗示了卢西安破坏性的任性,还有对爱情的不信任。
)在我的偏见里,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满身伤痕的失败者。
金斯堡也不例外。
现实中卢西安与金斯堡是有发生性关系的,在电影中处理成了唯一的吻,没有肉体关系,让爱保持在了最为暧昧和纯洁的状态,也让替身戏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冲击力。
毕竟,这种无法摆脱失败的感情的冲动行为,多么让人感同身受。
不过另一个理由,猜测是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金斯堡对卢西安的爱并不是对好奇和特立独行的偏爱和错爱(把二者区分开可不容易),也不是对同性爱情启蒙对象的向往。
如果卢西安和金斯堡在破坏堕落中已经发生了肉体关系,然后再分开。
或许观影者便不太敢确证,金斯堡对卢西安的爱的纯洁性。
总觉得这个词不够准确,到想不出更加精确的表达了。
金斯堡的父亲是著名的诗人,他在开头对金斯堡说:write your own poem.金斯堡确实在写诗,但他在帮卢西安写。
他在为卢西安完成愿望。
也许他一生的许多创作,都只是在感谢卢西安的出现,感谢他的Muse。
(也许有过度推理之嫌,用感谢可能显得太过崇高,如果从卢西安视角来说,也许只是在消费他的伤口)金斯堡与父母的关系的穿插有点生硬。
我无法明白这与故事内核有什么关系。
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群像的一部分印证垮掉的一代,但对于塑造金斯堡这个人物来说这个家庭显得有点意义太单薄了,还不如不出现。
本来他的疯母亲让我对剧情发展有一些期待,但剧本没有处理这段关系,只是像陈述事实一样地穿插了母亲被送进管理所,再康复地出院的事实。
毕竟是个纪录片兼文艺片,我想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也许导演都没能思考出如何把这部分嵌入故事里。
最后。。。
①疯狂安利一下配乐。
爵很香。
很有氛围感,足以充分沉浸,但是也不会过分打扰你欣赏剧情(现在还不能适应提升音乐在剧情表达中的权重的做法)。
所以天鹅绒金矿看得我眼冒金星疯狂截屏。。。
(晕)②金斯堡是由饰演哈利的演员出演的,一开始非常出戏。
就像胡歌演逃犯的时候还是会帅你一脸,是一种回溯性的偏差,即使你知道他们在努力打破的正是这个刻板印象。
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悲剧吧。
③诗歌台词有点太多了,虽然很喜欢,但总觉得不足以让人充分感受其意义。
就像放太多有歌词的歌一样的效果。
补充一些百度摘抄双面评价:正面评价该片真实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术圈的精神面貌[7]。
(《信息时报》评)它超越了电影通常的限制,讲述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人物的故事。
(乔丹·霍夫曼评)导演约翰·克洛基达斯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与拍摄技巧结合在一起。
(《纽约时报》评)在片中包括了性、毒品、谋杀、激进的诗句等众多元素,导演严格的把控,使它更有说服力。
(凯文·哈雷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很好地诠释了充满活力、富有观察力的作家。
(《帝国评》)爵士乐使片中的诗句变得更自由[8]。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评) 负面评价该片的故事结构,让观众感到失落和遗憾。
(《华盛顿邮报》评)一切都是做作的,大多数的演员,各玩各的,表演过火。
(《基督教科学报》评)它的核心让人感到空虚。
(罗德里戈·佩雷斯评)所有的服饰过于传统[8]。
(《洛杉矶时报》评)
db欧美基片不好看+1+2+3,好流水账。。看的让人昏昏欲睡,哈利波特vs小绿魔,总觉得他俩各演各的,对面是罗恩韦斯莱和彼得帕克。。
Dane的灵动得不到回应,自然也没有火花;
傳記式電影,雖然主角是Alan Ginsburg但是片名應該叫做「一群拜倒在Dane DeHaan石榴褲下的男人」
看过好几部上个世纪的艺术先锋、作家的传记式电影。发现他们都具备一些特质,飘忽的性取向、对酒精、大麻等成瘾、纵欲、视大多数东西为粪土,奉虚无主义为人生要义。这到底是为什么?
传记片拍好了就是经典,拍不好就石沉大海,又是同性题材,演技更是关键,可惜都搞得太假了。
David was such a becoming man. Why.
丹尼尔怎么演怎么直,越用力越直。
果然不太喜欢这种传记类的电影
dane实在是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对比下来蛋泥就好直,笔笔直……不过还是有突破的【配乐赞【片尾有亮点
美型不足,故事讲得有点弱。
最后一点还比较好看
长得好看又敏感聪慧的Lu总有裙下之臣,有帮他写作业的也有为他写诗的,有因他丧命的也有帮他脱罪的,有人为了他变成跟踪狂,有人为了他开了后庭花……这是一部很有格调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Lucian Carr》。片尾曲the Libertines加十分。
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这本书本身就很不合口味,拍成电影还更没意思了。哈利波特现在好像嫩牛五方。
三星半
!!!!
如何看得懂,什么啊。。。
看不明白
DeHaan and Foster saved the show.
最近很火的电影wb刷屏利器啊,蛋妞演技ok但是演gay还是不太像啊,也许他演的不是gay?垮掉的一代,疯疯癫癫神神经经坦坦蛋蛋,不过死了的那个和卢西安被当成素材这个写完那个写轮了千百遍还不给工资真是太坏了
金毛下次演个乐队果吧,不睡红毛主唱就是安全的,睡文青碰到蛇精病的几率实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