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4年6月2日凌晨,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写下看完这个电视剧的感受。
我是6月1日早上九点多醒来,打开抖音刷到的,看的是一个十多分钟的浓缩版,我起初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剧,带着好奇的心理,看下去了,结果,泪却止不住地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我没有这样的感情经历,没有爱而不得执念,也许是唏嘘,不解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因为世俗的原因,家庭的阻力不得已分开。
后来了解到,原来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是男主人公冯齐找到作家安顿自述,并要求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出版,以此向他的姐姐忏悔,希望姐姐能够看到这本书,知道他在忏悔。
我还找到了冯齐的采访稿以及一封他写给姐姐的道歉信,姐姐写给冯齐的第一封信。
看完,我又忍不住为这段遗憾的爱情流泪,包括现在。
冯齐,一名二十岁的小伙子,1992年,因为火车上的一见钟情,一年的书信来往,爱上了一个离异,带着孩子的,大他八岁的姐姐陈颜。
姐姐理智,认为自己不能耽误一个有前途的军校小伙子,在信中拒绝了冯齐的表白。
1994年下半年,冯齐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她家找她,临走前当面表白,她还是忍心推开他。
也许是冯齐的坚定和用心动摇了姐姐的理智,最后,姐姐还是去了火车站台,两人自此确定关系。
后来,冯齐又去了一次姐姐的家乡,闽北,一个千年古镇。
在那里,姐姐带他去看她的女儿,两人开心地计划将来。
1994年底,姐姐去冯齐单位看他,团长委婉提醒冯齐要考虑自己的前途。
但冯齐不舍得姐姐,顶住压力,没有提分手,两人依旧在一起。
1995年春节,冯齐带姐姐回了山东德州老家,起初家人都很高兴,因为姐姐告诉了冯齐的妹妹自己离婚且离异的信息,冯齐父母从女儿的口中了解到这个信息,坚决不同意,所以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第一次上门的姐姐红包。
但姐姐当时不知道,还憧憬着两人的未来。
后来父母也给姐姐打过电话,说冯齐年级还小,不到结婚的时候,也到部队找到团长,找冯齐劝说。
在前途和爱情之间,最终,冯齐艰难地选择了前途,虽然他不愿意承认,但他的心已经动摇,姐姐也察觉到了,虽然,冯齐嘴上让她不要多想。
1995年8月,在武汉出差,是冯齐和姐姐见的最后一面,他送了姐姐一件红色的大衣,也是最后一件送她的礼物。
又是在离别的车站,这次是冯齐送姐姐离开,是冯齐主动放弃了这段当时在火车上站了了40多个小时苦苦追寻到感情。
在车站,姐姐让他不要为难,如果还是不行,他们依然是姐弟。
最后一件礼物,那件红色的大衣被姐姐不小心落在了火车上,但是冯齐和姐姐的爱情是冯齐主动落下的。
1996年,冯齐与领导介绍的一位农村姑娘结了婚,在婚后的第四年,找到了作家安顿。
本来,我不想再哭一次,所以不想再找到原剧看。
终于,还是耐不住,去优酷找到了网友上传的原剧,意料之中地又哭了一遍,可是这次我知道我为什么哭。
冯齐和姐姐陈颜的故事让我知道,爱一个人的确是矛盾的,真的有人愿意用自己的一辈子去怀念,用未来的流言蜚语去为自己错过的人,为自己伤害过的人赎罪和道歉。
虽然,我以前相信世界上的确有人会不计较世俗的眼光,会坚定选择自己的爱人,但只存在我的相信中,我还没有见过真实的例子,冯齐和姐姐的爱情让我感动。
即使最后冯齐背弃了当初的诺言,但他以前的确是真心真意地和姐姐在一起,在那个时代,他身处的环境,我无法去批判他的选择。
后来,他也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他失去了爱情,多年愧疚不安,就像他写的那些小说,男主人公结局都是凄惨的。
也不可否认,他的行为伤害了两个女人,他让自己的真实姓名出现在书中,即使这次的疯狂会波及家人。
可他不在乎了,他坚决要再疯狂一次,也许想把话说来,期待姐姐能看见,客观上,他的心也会好受些;也许,他想以这种方式惩罚自己,将自己的卑劣,背弃信义公之于众,接受世人的批判。
冯齐和姐姐的故事也让我失望。
相爱容易,相伴难,现实的阻碍,家庭的阻碍,会让感情难以继续,冯齐还是没有成为我理想中爱情中的男主角,没有排除万难,坚定选择自己的爱人。
他说自己就像一本书上所说:“在感情问题上,男人痴迷一时,女人痴迷一世,男同志当时可能是真的,但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他说他可能就是这种。
我终于懂得,我是哭我太理想,那种为爱排除万难,愿意和你在一起的例子是我的理想中的爱情,也许世界上真的没有。
我是哭我自己遇不到我理想中纯粹的爱情。
因为我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致使至今我的右手在外形和功能上无法和常人一样,我始终不相信有人真的爱我到完全不介意的程度,因为要让我相信他不介意,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坚定地告诉我,在行动上让我确信,向我证明。
谁会这么有毅力和耐心呢?
也许换做我,我自己都做不到,而且人心易变。
因为手的原因,我不敢谈恋爱,上一段短暂的感情也是我冲动之下的决定,冷静下来,还是选择了结束。
没有结果的事情,就不要让它开始好了。
无论是以前,还是以后,我都不想当冯齐,也不想成为姐姐陈颜。
我想,这辈子,我是体会不到刻骨铭心的爱情了,但是爱还有很多种,我会把自己养得很好。
我相信姐姐也是。
记于2024年6月2日 凌晨03:25
我先是在小视频上刷到了讲解,再找到了原来视频重新看了一遍,还顺便把拍摄地的那个南方小城找到了
黔阳古城中正门这个视频的开头,感觉回到了我小时候,九十年代末的宿舍,厨房的瓷砖,绿色门漆,那个年代原来南北方都差不多。
爱情开始的时候总是那么美好。
姐姐经历过,所以她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而冯齐,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第一次经历爱情,只有满眼的幸福。
冯齐脱口而出的“不可能......”,“相信我,我发誓......”这些句式信誓旦旦,一看就是小年轻才会说出来的话。
姐姐应该经历过很多,知道后面会有怎样的可能性,所以宁愿平淡,止步于现状,也不想再起波澜,受伤。
但是和互相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感觉,真的真的很美好,从失望的离开等到火车站得到的拥抱,就在此时此刻还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吗。
只是这份美好通常情况下并不能维持很久,就是这短暂的美好,我也想过,就算是换来以后的伤心痛苦也都是值得的。
不要因为害怕以后而放弃感受现在的幸福。
最后还是不得已。
火车站挥泪的告别,那样的撕心裂肺。
两颗心碎了,也是从那时起,两段人生也从此变得灰暗了。
为了迎合父母和社会,结果是三个人的心都变得麻木不仁,没有了快乐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个代价是可以承受的吗,还有一个人从此生活在了无尽的悔恨和罪恶感之中。
选择,其实是给人心中事情的重要性排序,冯齐父母的心中,自己的面子比儿子的幸福重要。
冯齐的心中,自己的前途和父母比爱情重要。
姐姐的心中,平淡的生活比轰轰烈烈的爱情重要。
换个角度讲,冯齐的选择也是被恐惧支配的,其实他可以离开部队做其他的事,也可以离开父母自己生活,但是他害怕未知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背负不孝之名,不敢选择,或者说怕没有能力离开目前的道路。
这样因为害怕而做出的决定,又背负了无尽的罪恶感,他是活的最累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出什么事情早点死去更好,他写的小说才会都是那样的结局,每天泡在罪恶感里,等待解脱。
我以前也相信誓言,现在经历过才觉得,有个屁用。
我想姐姐应该也知道这个道理。
冯齐如果知道姐姐知道这个道理,他可能也不会这么自责了。
承认当前的现实比坚持誓言更实际也更重要。
冯齐的老婆,我觉得安顿说的有点过,”她把今后一辈子的梦都交给了他“,她好像是很无辜的受害者,她和冯齐只见过三次面,每次不超过三十分钟,第四次就定下结婚了。
这样的婚姻没有爱情不是大概率的事情吗,而且自古以来,没有爱情的婚姻实在是太多了。
冯齐除了对她没有爱情,其他作为丈夫的责任应该都是尽到了的。
安顿说可以看看冯齐写的东西,她说她不懂,她没有冯齐文化程度高。
从她教育小孩的方式也能看出来,孩子哭着要爸爸,说明冯齐对孩子也是不错的。
冯齐只剩下没有感情的机器,完成他人生应尽的义务。
婚姻是两个人的决定,她下的结婚这个决定,不能责任都放在冯齐那里,除了没有得到爱情,我想大部分人在婚姻里想得到的都得到了吧,或许已经比绝大多数人都好了。
.看完之后,天已经黑了,我在没开灯的房间又放了一遍《后来》,边唱边哭。
我走出来了吗,应该是吧我的那位和我相差13岁,最后也没在一起。
所以人世间,究竟什么是遗憾呢?
是爱而不可得?
或是得而不可留?
终究,遗憾会变得深刻,让情感升华,成为无数人祭奠过去的的一炷香,余烟袅袅,不绝如缕。
而关于这一点,冯齐深有体会。
“我......我对不起她,她比我大,我叫她姐姐。
”这是冯齐对于这段故事的开场白。
故事发生在1995年10月,从潍坊开往北京的火车上,身为军人的冯齐要去北京参加会议。
姐姐是从济南站上车的,当时的火车上正是人挤人的时刻,不过冯齐还是第一眼就看到了姐姐。
姐姐长得很漂亮,朴素的衣服都掩盖不了她的魅力。
作为一名闷骚型的文艺青年,冯齐明明很想看,却还要装作随意的样子低下了头。
火车的晃动让姐姐不小心碰着了冯齐,冯齐有些腼腆地说着没事没事。
文艺青年都有着丰富的情节创造力,他猛然间站起身,让姐姐坐自己的位子。
四目相对,冯齐有些羞涩与尴尬,好在姐姐的闺蜜小毛拉着姐姐坐了下来。
相聊间,三人得知彼此都是第一次来北京,姐姐询问冯齐有没有可靠的旅馆,冯齐急忙推荐了自己所住的招待所。
那是个还存在信任感的时代,大家的防范意识没那么强,也让很多故事的男女主角有了遇见的机会。
在北京,开会之余,冯齐会跟姐姐他们一起游玩,在天安门前,三人留下了一张合影。
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但是快乐的日子却总是短暂的。
离别时,姐姐主动来招待所找到了冯齐表示感谢。
有美女来找,这让农村出来的冯齐充满了自豪,更重要的一点,姐姐确实是真得漂亮。
96年,冯齐考上了陆军学院,而他与姐姐频繁的书信来往,让彼此成为了对方的精神支柱。
冯齐得知,姐姐名叫陈颜,比他大八岁,因为丈夫家暴而离婚,她的女儿也判给了前夫。
那时书信很慢,但寄托地却都是真情。
冯齐爱上了姐姐,但他的表白却被姐姐果断拒绝,被感情伤过的人,总是害怕再被伤害。
但是年轻气盛的冯齐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年春节,他站了40多小时的火车来到姐姐的老家。
看到冯齐的出现,姐姐有些心疼又有些感动的落下了泪。
冯齐美美的睡了一觉后,姐姐一家给他准备了可口的早餐。
姐姐带他坐船来到了自己工作的电影院,然后又带他转遍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
但是对于两人之间的感情,她让冯齐什么也不要说。
被伤害过的人,就容易变成对别人没有要求的人。
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一次次的落泪,一次次的拒绝,姐姐不是不喜欢冯齐,只是两人之间有太大的隔阂。
如果注定得不到,那不如就不要开始。
被拒绝的冯齐,终于赌气要离开。
凄冷的清晨,他悄悄拿起背包离开。
火车站,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等待着火车的到来。
不过,姐姐的理智终于还是感性冲倒了,她来到了火车站。
在大爷大妈的注视下,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第二年的春节,冯齐还是来到了姐姐的家里。
陷入爱情的两人,都将未来寄托在了对方身上。
冯齐表示自己毕业后就会娶姐姐,到时候将把姐姐的女儿接回来一起住。
听着冯齐的承诺,姐姐开心的点着头。
此时,她已经完全信任了冯齐,并坚信对方会给自己带来幸福。
这年春节,冯齐将姐姐带回了老家。
那个年代村里的大学生,都是全村的骄傲,得知冯齐带回了女朋友,全村人把冯齐家围得水泄不通。
全家人对姐姐地到来十分欢迎,但这些都是基于她们不知道姐姐情况之下的。
姐姐会主动帮着干活,甚至冷水冻得她眼里泛起了泪水,但是她没有一句抱怨。
只不过,当她将自己的情况告诉给了冯齐的妹妹后,冯齐的家人开始变得拘束起来。
临走时,冯齐家人给了她很多家乡特产,她也开开心心的离开了。
但是冯齐却看出了端倪,正常儿子的女朋友第一次登门,家长都会给红包的,而姐姐没有收到红包。
回到家后,冯齐的母亲坚决反对两人的婚事,甚至为此,冯齐的父母来到他的单位,希望领导能够劝解冯齐分手。
农村出来的孩子都很要强,冯齐自然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难堪,所以他假装同意了父母的要求。
但其实,此时在他的内心里,对这段感情已经动摇了。
因为见义勇为,冯齐的手受伤了,姐姐带着好多特产来看望他。
领导表示会给他三等功,并表示市里会进行宣传这个事迹,冯齐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
但是领导暗示,要做正派的人,不要让被人说三道四。
冯齐自然明白领导的意思,而姐姐也理解冯齐的处境,于是她主动提出了分手。
一个不愿意被伤害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不对别人造成伤害。
但是总是为别人考虑的人,却总是会被各种伤害。
姐姐懂事的让人心疼,而冯齐,也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前途。
两人在天安门前拍了一张两人唯一的合影,之后火车站离别时,姐姐还在劝解冯齐不要为难。
而这,也是两人的最后一面。
之后的冯齐工作有了起色,而他也如父母之愿娶了一个农村姑娘,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但是在他的内心里,总是充满了对姐姐的愧疚,所以他对妻子也一直是不温不火的。
他找到了女作家安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为了忏悔,他表示可以用自己的真实名字。
人,终究是自私的。
冯齐的忏悔,无非寻求自身的精神解脱,就如女作家所说,他的这个行为,会对两个女人造成伤害。
不过好在,女作家的书发表后,姐姐并没有看到,而是继续过着自己的平淡日子。
不打扰,才是对彼此最后的尊重。
《冯齐的忏悔》之所以会在多年后火起来,或许是因为如今的这个时代,缺少了真情的支撑,太多人需要忏悔。
这个一切都可以营销的社会,你能看到几分真实的东西呢?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都身不由己。
为了利益,为了名利,我们放弃了那些真正让我们快乐的东西。
现实太沉重,击碎了所有人对爱情的幻想。
而对于那些逝去的真情,我们只能用忏悔来怀念。
一年了,至今意难平。
一年半前,我认识了她,我们似乎是一见钟情。
那时我刚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
我离她应该有一个小时车程,在北京不算远,所以经常下班去找她。
想起来,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了。
但是,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招架不住。
我爸的了癌症,我每天穿梭在公司和医院之间。
好像,确实对她有所疏忽。
我感觉精力有限,没有及时跟她视频打电话。
那段时间十分煎熬,刚参加工作请假较多,压力也比较大,可能情绪也不是特别好。
她提出了分手。
短短不到半年的经历,我历经一年还意难平。
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或许是因为对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提分手的伤心,或许是爱而不得的遗憾,又或许是没有对她太好的忏悔。
为什么有忏悔这一层的感情呢,我后来想了想,我确实忏悔,因为这段感情前期我可能没有太认真,但是后来我深深陷进去,但是当我陷进去最深的时候,命运确给了我深深一记耳光。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跟她说,我爱她,我希望她幸福。
于2005年上映的《冯齐的忏悔》是由中视传媒和北京荣信达合作拍摄的一部电视电影。
影片细腻地描绘了军人冯齐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遭遇,深刻展示了现实中激情与理性、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冲突。
冯齐,一个对爱充满激情的年轻军人,在火车上邂逅了离异母亲陈颜并一见钟情。
然而大他8岁的陈颜不敢接受冯齐的追求,冯齐千里迢迢来到南方,向陈颜表白心迹,终于打动了她,两人坠入幸福的爱河。
然而,这段姐弟恋却面临着来自家庭与世俗的重重压力,也让冯齐在激情与责任之间陷入了挣扎,最终选择放弃爱情,回归传统婚姻。
这种激情与理性的矛盾,也让观众深感纠结。
影片中,冯齐与陈颜的爱情纯真而美好,却因婚姻的现实压力而破碎。
冯齐的选择是对爱情的背叛,但也是对现实责任的承担。
而这样的选择,无疑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忏悔和内心的痛苦。
人们也不禁思考,如果冯齐坚持到底,是否真的会幸福,还是会陷入另一种后悔?
男主冯齐的忏悔之所以触动人心,是因为他代表了那些在爱情与责任之间挣扎的普通人。
他的忏悔不仅是对过去的愧疚,更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影片揭示了残酷的爱情真谛:爱情并非生活的全部,当它与家庭、社会责任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
《冯齐的忏悔》不仅是一部讲述爱情悲剧的电影,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爱情与婚姻、激情与理性的关系,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能够勇敢承担选择的人。
今天我正在找电影看,发现了一部叫《冯齐的忏悔》的电影。
初听这个名字觉得有点好奇,于是又去看了下影评发现不错,今晚就看他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没有天堂电影院那么精彩,总感觉缺少了一些什么,究竟是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
可能你会说压根都不一样,可在我看来还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两部电影男主在追逐初恋时都那么奋不顾身,在爱情之初又都那么甜蜜。
认为这世上没有什么能分开他们,就像冯齐最前面追姐姐的时候所说:我不在乎!
在结尾亦是如此,记者问他:“我的书是公开发售的,用实名写你的故事,可能会对你的家庭、工作和朋友造成意料之外的问题,你认为有问题吗?
”冯齐回答得干脆:“我不在乎!
”他真的不在乎吗?
我看未必,毕竟他已经做了一次的懦夫了。
这个故事的开始是冯齐出差北京,在火车上第一眼看到陈颜时,冯齐就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她。
男人一见钟情的往往是从美貌开始的。
然后冯齐除了开会时间,有一大部分时间跟着陈颜他们去游玩北京城,他们俩彼此的关系迅速升温。
他们在北京天安门合照一张照片,冯齐脸上是开心的。
而第二次他们俩合照是在陈颜即将离开冯齐,他们也在北京天安门合照了一张。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拍照时,冯齐本来打算侧身搂着陈颜,但他的身体下意识地又慢慢移开了。
我估计他心里此时已经完全放弃了陈颜,也抛弃了那个不在乎的誓言。
第三张照片是冯齐现在的家庭照片,他妻子跟儿子都满脸笑容,只有他是板着一张严肃的脸。
他们在北京分开后,成为了笔友。
彼此通过书信往来,直至有一年过年,冯齐没有打招呼就坐了十几个小时直奔了陈颜的老家。
到达陈颜老家的时候已经算是深夜了,陈颜的父母什么也没有说,就让冯齐住下了。
冯齐的到来,让这个小镇的人都知道了。
大家都不看好这件事,包括陈颜自己父母。
白天冯齐跟着陈颜到处逛这座小城,包括陈颜工作的地方,在一个电影院里上班,这又跟天堂电影院有些相似吧?
但是她那个工作的地方没有贴巨星海报,算是符合我们的国情吧。
我认为陈颜从事的工作原因,为他们能相遇提供了可信度。
毕竟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一点前沿的思想,不可能坐那么远的车去北京游玩。
直到冯齐距离回部队的时间越来越近,他开口向陈颜再次表白了,想要跟陈颜结婚。
这里有很多深刻的话语。
陈颜说:有时候光一个好的心是不够的。
你要考虑一下你的父母、朋友,你那么有前途。
冯齐这时候说:“那些算什么,我都不在乎!
”陈颜回的话很有意思:现在不算,以后就算了,你现在可能觉得这些都无所谓,但总会有一天你因此怪我。
陈颜这个姐姐虽然在很早就已经预感到了这个结局,但她还是选择相信冯齐一次。
冯齐在火车站台时,陈颜过来了与冯齐热情的相拥。
后面冯齐再去陈颜老家时,陈颜父母对冯齐明显更好了。
而陈颜也决定把冯齐当作自己往后生活的一个希望。
陈颜跟随冯齐去了他的山东老家,在回村之初,村里男女老少都夸冯齐找了一个好女朋友。
冯齐的爸妈也都喜笑颜开,在家里大摆筵席。
晚饭后,冯齐的妈问陈颜多少岁了?
冯齐答 28。
他母亲的笑容顿时不见了,开始有些嫌弃陈颜。
在陈颜即将离开冯齐老家时,他父母则完全看不上陈颜了,因为他们得知了陈颜还有个孩子。
于是在第一次进男朋友家门后,他父母红包都没给陈颜,并以自己会遭同村笑话,没面子为由劝冯齐放弃陈颜。
陈颜哪能没有看出什么,我觉得她什么都知道,后面我回想陈颜的笑容原来都留给了冯齐,在冯齐面前她基本都是一张淡笑的面庞。
在火车站时,他说笑着她从冯齐姐姐那听来的笑话,而此时的冯齐对陈颜的感情我觉得有一丝裂缝了。
在部队上经过他父母去跟团长反应,团长也隐晦地介入了他的个人情感。
团长的一句:你是最让我看重的,不要让我失望。
就让冯齐对陈颜的感情裂痕越扯越大,虽然冯齐自己在言语上极力的否认这一个事实,行动上就是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选择了他所在乎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甚至上司。
冯齐自己造就了一座大的坟墓,一个住着自己,又拉着妻子跟孩子一起。
毁掉一个女人的同时又在毁灭另外一个女的。
就如北京作家所言:冯齐把自己的梦都给了过去,但是他妻子又把今后一辈子的梦又交给了他。
在冯齐与陈颜分前,血红的夕阳跟陈颜穿着大红色的外套,看似喜庆的开始,却是悲剧的结束。
在耳边依旧回响起陈颜在火车上对冯齐的话语:冯齐如果不行的话,我们依旧是好姐弟,你千万别为难!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要求的女人,最是让人心疼。
我现在22岁,和冯齐告别陈颜时是一个年纪。
那天我在dy上刷到这部电影的讲解,被深刻地触动,在深夜便找来完整版的看。
电影看到一半,便忍不住泪水,任它在脸上横流。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我竟没有勇气一口气看完,用了两个深夜,才完整地走过这部作品。
电影虽然和原著有些出入,但那种遗憾感丝毫没减,心中感慨万千。
前半部,你可以看到年轻的冯齐那份对爱的冲动和激情,他可以为了喜欢的人坐四十个小时无座的火车,可以为了陈颜深夜大胆敲醒她家的房门,他的面庞洋溢着幸福和快乐,无所畏惧,任凭心中的热情横冲直撞。
我多么希望故事停留在他在火车站与陈颜相拥的时刻,那时候他们的爱还那么纯洁,世俗的压力还没有来临,一切还是那么美好。
可后半部,随着他带陈颜回老家后母亲那低皱的眉宇,电影的格调便步入沉闷和无聊,和现实别无二致的沉闷和无聊。
两人的分开是那么的自然,当我代入冯齐的视角,我无奈地发现,相遇和追寻的过程是如此的顺理成章,正如在济南站他们最后的离别。
回到安顿和冯齐的对话,听着冯齐的忏悔,我突然明白他也只是个普通人,带着普通人的脆弱和局限,他没有力量和手段去摆脱现实环境的束缚,即便他是家里最有出息的人,即便他是当时人人尊敬的军官。
当我回过神来,浏览电影的影评时,我发现15年前的评论还没有那么偏激,他们大多表述着共情,遗憾之情溢于文字,对冯齐本人的攻击和唾弃少之又少。
可是近些年来的评论,大多在痛斥冯齐,批评他的不仁不义,一副伪君子的作派,辜负了两个女人还在这里假惺惺的忏悔。
时代看来是已经变化太多了。
我也是山东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但后来复读也在潍坊呆了一年。
我去过潍坊的农村,因为我的同学的老家也在那里。
30年前的山东,一个内陆城市的穷农村的穷家庭,在我心里大概已有了模样。
那里的年轻人,我能说些什么呢?
我查阅关乎冯齐的资料,他在军校念的是文学系,他对于文学,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见识,和普通的农村青年是大为不同的。
可即便如此,他也毫无办法对抗来自家庭的,来自前途的压力,不得不顺从。
这个故事,是个让人遗憾的悲剧。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他确实是不负责任,不够坚定,伤害了两个女人,还在这里自作忏悔,让人厌恶和嫌弃。
可我要说,这是30年后,我们所处的现实早已变化得翻天覆地,生活水平已是相当好,用现代的视角去批判前人,便对吗?
我们现在大声地骂着冯齐,可代入他的视角,在一个穷的揭不开锅的农村家庭长大,母亲是强势的,自己能长大,有了出息,成为一名军人,甚至当上军官,这一路全靠父母辛劳地操持。
军队,就是冯齐的前途和未来;父母,则是冯齐一辈子不能对不起的亲人。
可这一份爱情,让冯齐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个关系出现了危机,一旦出现不测,如果一切都像父母说的那样,他和陈洁的结合让家里人抬不起头,让军队里的领导和同事对他产生看法和歧视,那又会是一番什么情境?
我无法想象,那会是另一段悲剧。
那时的冯齐是不敢赌的,他也不可能赌,他只是个普通人,一个和我一样,22岁的年轻人,他看不清未来,不敢放开性子放开手脚太正常了,他只能由着自己对于未来的想象,小心翼翼地处理身边的关系,不敢有丝毫怠慢,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他这样有抱负有想法有思考的年轻人,便又是一段极大的痛苦。
那时的冯齐太年轻,他还没有心思去思考那么深远的问题,也没有能力去抗衡世俗的压力,但是30年前的他比我有勇气,他敢向大八岁离异还有孩子的姐姐大胆示爱,不远万里追求她,希望和她结婚,这在今天的我看来是想也不敢想,我佩服他,他的决心让我震撼。
可爱情开始时多么纯粹和美好,分别时就有多痛苦和遗憾。
29岁的冯齐在镜头前泪流满面,心里像有千言万语,却没有力气说出口,他太压抑了。
他只是位普通人,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束缚。
可后来的忏悔又能怎么样呢,那只能稍稍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这份愧疚,他要携着一辈子,直到坟墓。
陈颜的演员选的很好,打扮朴素的朱俐颖在镜头前那种姐姐的感觉,那种心善的不幸的女人的模样,让人太有感触。
她永远不会争取什么,没有一点刁蛮,现实的经历让她的心近乎冷却,不敢再轻易点燃,她比冯齐成熟很多,她知道他和她的结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她作为女人,心中那份对爱的渴望和理想,让她再一次冲动地奔向了冯齐的怀抱。
对于这,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这太合理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性,它是无数美好发生的原因,也是太多悲剧的根源。
这一段感情失败后,我想,她应该再也没有勇气和力气去奔赴新的感情了,她会在那个闽北的小村子里孤独地生活下去,和自己的女儿、家人相依为命,这不是故事,这是事实,它现在就在发生着,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
2024年,冯齐五十多岁,陈颜也大概六十岁了,他们已经步入人生的后半程,他们和世上万千的普通人一样,应该还在平凡地生活着。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太多人的缩影,当然,也包括我的。
当我的前途和感情产生冲突,我想,我的选择和冯齐的选择,应该也不会差太多了,即便这种假设发生在现在。
当然我也经历过这种事情,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内心在看过这部电影深受触动的原因吧。
我承认我是卑鄙的,像冯齐自己所说的那样卑鄙,即使眼泪在心里已经流过一遍又一遍。
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这世上的哪一个人,逃得过饮、食、男、女?
逃得过世俗的束缚和牵绊?
我们每个人依然要继续生活下去,抱着心中那份永存的遗憾,希冀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度发生,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和价值吧。
冯齐在最后转给安顿写给姐姐的信里写道,“但愿有来生,一魂飞闽北。
再不为其它所左右。
罢、罢、罢!
遥祝幸福。
”我相信若有来生,冯齐一定会坚定地选择陈颜,也许后面的事情不一定如他想象的那般美好,但他一定不会被终生的内疚感和忏悔所折磨,而有情人也会终成眷属。
我看了那么多电影,可只有这一部让我这样触动,这样一部很多地方都比较粗糙的电影。
它将我带回三十年前,亲身经历般地体验了一个普通人的遗憾,它对于我来说有无比沉重的意义。
如今的我们都太聪明,对于感情,对于生活。
我宁愿自己笨拙一点,那样我的心会得到安宁,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会少受伤害,幸福的可能便会多一些。
遥祝冯齐和陈洁的生活安定,而我也要在22岁看不清未来的黑夜里继续默然前行。
题材固然是很好的,林申的演技成全了这个电影。
他把无言和悔恨展示的太好了。
他本人气质是有一些些阴翳的。
但愿有来生,一魂飞闵北。
(我似乎理解了, 人是不一样的,企业家写不出但愿有来生,一魂飞闵北。
“我一直想的是,生命(时间精力)当浪费在高贵的地方,在彰显人类高贵灵魂的地方。
而非工作的琐事,生活的琐事,那些在规定的框架内要去做的事情。
”决定了我没有办法 100%efforts 去投入到琐事。
)冯齐,是没办法违背他的心的。
即使他曾经一时妥协了。
只是姐姐在哪呢,希望你幸福姐姐。
林申的演技好炸裂,2005 年左右的电影。
一张内心挣扎,极度痛苦的脸,占满了一半的镜头。
冯齐,一开始觉得自己配不上漂亮的姐姐,自卑害羞,所以躲在帽檐后面;考虑父母/前途后,冯齐已经动摇了,心虚,所以躲在帽檐后面,不直视姐姐;看不到帽檐后面看不到他脸上隐忍的表情。
我总是喜欢真实事件呈现在大荧幕上粗制滥造的背后去探求他们之中存在的那丝真情,这让我动容并且坚信世间仍然美好值得热爱。
有人说电影里冯齐稚嫩青涩的帅脸庞以及痞痞的坏让人着迷。
第一点我无比认同但打动我们的根本不是冯齐的那股痞。
如果让我来说,冯齐根本没有“坏坏的”这种味道,他是截然相反的是面对心上人手足无措的青涩与局促,偷偷瞥上一眼讲上了一句就会满脸涨红心花怒放的纯情。
打动我们的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脸蛋,而是真情在影片里的流露与呈现。
没有人能够拒绝直勾勾盯着你的眼睛说:姐姐做我的女朋友吧。
他渣吗?
说不清。
只是当冯齐站在交叉路口时他选择了一条更为平坦稳妥没了一些所谓爱情的滋养自己也能同样茁壮成长的自信桀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认定了自己必须担负起一些东西。
他自己往肩上放了太多,原以为卸下一些能更轻松却发现失去的是帮他一起扛起扁担的支撑。
每一个人都是冯齐。
谁能在漫长的一生之中不曾也不会做过错误的决定?
哪一个人的心头没有过日思夜想的人?
只不过冯齐的更深厚浓烈伴随了他别离之后的余生。
追求爱好像在这个世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想起老舍说“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谈爱好像总会不可得。
有点不可思议,我给宝贝们讲了这个年龄相差8岁的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要传递的其实不是爱情的观念,也不是隐藏在承诺的背后的理智和现实。
最近一段时间我对social psychology有点兴趣,而这个故事很好地验证了Situation is powerful这个假设。
冯齐是个很普通的兵,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个子不高,宽宽大大的军装和大军帽底下显得更加小个了。
他在去北京的火车上遇到“姐姐”就像大多数人一生难得的一两次奇遇一样,也就是很一般的“遇见”,年轻人可以把它变得不同。
年轻人不经世事,容易把一时的信心误以为是信念,承诺很容易出口,可是一点点的环境的压力就能让承诺烟消云散。
我说这个环境压力是一点点,可能没有站在冯齐的角度在考虑。
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作为家里甚而村子里唯一出来有点出息的孩子,不想让父母为难,让他们在村子里被人家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不能挺起腰来做人;在部队里一向表现优秀,又有点小才气能写手好文章,前途无量,可是中国的部队里不可能允许他和“姐姐”的爱情结果。
在家庭、事业、前程这些环境的压力下,冯齐“变节”了。
冯齐在忏悔,他说自己很卑鄙,要用一辈子来道歉。
然而他只是选择了大众的“道德观”,真要算犯错,也只是犯了“每个人都会犯的错”。
他的忏悔更加表示他的善良和正直,很难能可贵,没有几个人会承认这样的错误的。
然而“姐姐”,一个完全对别人没有要求的女人,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和悲剧。
趕快拿炮來轟死馮齊這個癲公,趕快!趕快!用原名出版真是覺得自己深情極了😓
真不知道说是那时候人的道德水准高还是如何,换做现在哪能叫负
姐姐的清醒没有逃过对爱的渴望,结局是注定的。承诺是最无用的,男主是自私的,毁了女主和自己妻子两个女人的一生,功成名就后的忏悔一文不值,只是自私的人为了自己好过罢了。
姐弟恋通用剧本
类似的背景另一种结局是《父母爱情》,导致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就是男主的性格。就像安顿说的:“一个什么都不要求的女人最让人心疼”,女人们一开始都隐隐知道故事可能的走向,却还是在几经犹豫后选择了奋不顾身。其实并不是完全相信男人,而是内心的狐疑敌不过当时的那一股热情,于是她们选择了飞蛾扑火。最后即使看穿了男人的软弱,也不会去哭去闹,而是自己默默消化然后离开,表面上还要给男人托着,替他们开脱,保留他们的尊严,不让他们不堪的一面暴露。男人当然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他们在找到一个没有争议的干净女人之后,还要用一生的时光去感激,想念故人,甚至忏悔。可你们忏悔上一段恶的同时,不知道自己正对现在的女人做着恶吗?感情幸福的基石,就是两个人都要无比坚定,但凡有一个迟疑或者搬出家里人不同意云云的说辞,大概率都不会幸福。
少年的真诚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惊艳
冯奇一个人的忏悔
要珍惜破毛衣,也要珍惜眼前人
就是自私呗
差8岁不是问题,离异有娃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在前程和爱情里选择了前程,又在功成名就后为了自己心安,深度忏悔,拉着无辜的妻子为一段逝去的爱情殉葬。从始至终,你只爱自己,你的深情和愧疚都一样做作。喜欢结尾处,姐姐并不知晓这一切的存在,她漠不关心的走过那些海报。仿佛一切与她无关,但仔细想来,一切确实和她无关。
看不出来和林羽生同一个人……而且女主好像李小冉啊
神金男主真会自我感动😅
内地版的春娇与志明,故事符合人们对待一位有前途有抱负的男青年的厚望,冯齐选择了传统社会下的婚姻,放弃了遭人嘲笑的姐弟关系,影片后期的男主伤情落泪与记者的对话,记者在男主家看到他老婆教育不听话的小孩,对比的画面是真的讽刺
虽然单薄了点,少年的真诚在现实前不堪一击
我一直在想姐弟恋的偶像剧应该拍,我没见过姐弟恋,不清楚什么样的姐弟恋好看。看了这个古早的剧,再也不会有这么含蓄和让人动容的剧或电影了。演的太真实细腻了。姐弟恋大概是涉世未深的弟弟遇到漂亮温柔知性的姐姐,一时冲动上头,执着真挚地喜欢,弟弟愣头青但明媚真诚且充满力量,但姐姐肯定知道这不过是孩子气的胡闹,但是因为喜欢,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挣扎,不顾世俗,不顾偏见,不计后果地任由弟弟胡闹。然而她清楚的很,所有的承诺不过是当时当下氛围下的一时冲动,就像一盘沙不用吹就散了。尽管如此却依然深信他,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愿意等他。然而结果是非常明了的,连最简单的家人那一关都没过,弟弟就直接在挣扎中放弃了。姐姐不愿看他为难,自己主动放手了。这符合我对姐弟恋的认知,像烟花一样绚烂绽放后的凄美孤寂。
冲动热烈又无疾而终的爱,是一辈子的枷锁。
姐姐是真的很有人生经验和阅历,20几岁的冯齐斩钉截铁的说“我认准的事是不会变得”,姐姐低头笑了笑,说“过两年你就不这么想了”,那时候冯齐绝对想不到,人的思想和观念是随着时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每个人的忏悔都源于想法的改变,要是一直就那个想法不变怎么会忏悔呢
男主的长相太戳我了
电影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冯齐的初恋故事。演员都演得蛮好的,形象也很符合角色定位。男主可以不告诉家里人女主离婚了,隐瞒婚史和年龄。男主性格很敏感内向,他一直困在自己的内疚里面走不出来,活在过去辜负了初恋也辜负了现在的妻子一直在逃避。其实人生中会有不得而终的感情,可能有愧疚伤心遗憾。如果想弥补就去弥补,弥补不了就和解,往积极的方向去想,过好现在。如果冯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他就不会忏悔,时代赋予的性格,性格决定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