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这部电影又想起了我的初中地狱般的三年悲惨生活!
这个电影中的女孩好像就是我!
不!
她的境况比我可能还好一点!!
因为导演给她了两个又帅又善良的暖男!
这点改的很假!
我是被全班欺凌了三年的女生,我最有发言权了!
如果一个女孩子被大部分愚蠢胆小卑鄙的人欺凌的时候,没有人会勇敢的站出来帮她!
所有的同学只会人云亦云!
落井下石!
每个同学都选择从欺凌取笑这个可怜又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的女孩子身上贪婪的获取快感!
这些欺凌了我整整3年同学的名字,我到现在还记得!
(他们是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第14中学的李婷,张又文,王琮,刘尚辰,刘东等)他们朝我吐口水,扔我的作业本偷看我的日记本扔我的自行车,背后诋毀我!
我那时只有13岁,现在35了,不管这些欺凌别人的同学现在变成什么样,我永远都记得你们那一张张愚蠢可笑的嘴脸!!
文/梦里诗书 对校园暴力以聚焦的《悲伤逆流成河》却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 校园暴力只是成为了其用来博人眼球的噱头,而没有成为一把能去着点社会现实的利刃,电影内里的贫瘠,演技的拙劣,都是那言之无物的唯美镜头根本无从掩盖的诟病。
郭敬明小说中的青春是无病呻吟的,而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其唯一的看点,或许也就是这并不是一部由他按原作来执导的作品。
电影相比原作做出了不少的改动,从呈现上来看其导演落落在这部电影想做的是将其原作变为一部聚焦校园暴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寄希望为电影增添一份厚重的内在底蕴,然而这一构思虽并无任何问题,但电影对如何去展现这一点上却显得尤为敷衍。
作为一部预以着点现实主义的作品,《悲伤逆流成河》是有心无力的,其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电影的叙事,这种几乎沿袭了郭敬明《小时代》风格的叙事手法,使电影很多尤为关键的剧情被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而大段如MV般的拼接与矫揉造作的辞藻,则使人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多少真实,更无从去探讨校园暴力中因果的深度,如此一展的所谓现实主义谬之千里。
如果说作为导演的落落在她的上一部电影《剩者为王》中还有着一众演员的演技担当,那么在《悲伤逆流成河》中则再以看不到任何能被称为演技的东西,这其中虽然有着新演员在表演水平上的问题,但更为关键的是完全MV化的拼凑,使电影没有时间去酝酿细腻的情感,并不夸张的说电影中所有角色都是如提线木偶般僵化的,在已然尽失真实的境况下,这种扁平的人物情感,使电影虽有煽情之笔,却全无动情之处。
校园暴力是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话题,它对青少年所造成的身心伤害是不可估量的,然而《悲伤逆流成河》对这一问题的聚焦,不管是过程也好,还是最终强行升华的正能量,不过都只是徒有其表的侃侃而谈。
节奏偏快了些,但在国内当年也算是一种较为新颖的题材,很多地方可以看出镜头语言,拍易遥海边那段真的很绝。
其实除了任敏我感觉其它演员演技都差点,顾森西是小太阳但前期辛云来的声音总感觉太低沉了,齐铭也是呆呆的没有什么情绪波澜顶多就是抿一下嘴什么的,唐小米也有点小孩子过家家即视感……(个人感觉)任敏真的演活了易遥❤️其实可以感觉到演员是真的有融入这个角色的,她的眉眼是会表达的,演绎被校园霸凌的角色,不代表就是耷拉着一副臭脸整天阴气沉沉的。
海边那段名场面虽然早刷到过很多遍,但再看还是潸然泪下,台词太有感染力了。
甚至于在场的各位大部分都不觉得自己有错,嬉笑着调侃站在石阶上如小丑般大叫的“脏东西”,手里攥着开封的薯片像在观看一场免费的表演,没有人上前,也几乎没有人共情。
旁观者亦是加害者。
而最后的她啊,沿着长长的石板路冒着蒙蒙细雨往前跑啊跑,跑了很久,终于跑进了自己的光亮里❤️电影里有很多冲突,齐铭和易遥原生家庭带来的世界观冲突,顾森西在面对姐姐和易遥时的情感冲突,易遥妈妈对女儿态度表里不一的情绪冲突……没有详细刻画就已经催人泪下,很可惜电影篇幅限制。
/歪个楼,“为什么不是希望的希”那里想起了任敏演另一部电影男主角名叫“言希”哈哈哈哈哈哈。
最近,宣传称国内第一部关于校园欺凌题材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上映。
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被预告片和这个题材吸引去看。
其实,我乍看到这个宣传时不禁一愣,因为实在没想到,在此之前,我们国家拍了那么多的青春片,却还没有讨论校园欺凌的作品。
常见的青春片,电影里无论情节多狗血,但底色终究是缅怀,蒙上清新温暖的滤镜,带着栀子花的香。
而校园欺凌的青春,对被欺凌者是黑暗的、残酷的、永远不想回首的,对欺凌者则是轻描淡写的、被抹去的。
也许,这是校园欺凌题材来得如此之晚的原因之一,但幸好,终究有创作者愿意去探讨这个话题。
在《悲伤逆流成河》里,创作者刻画了三类角色:被欺凌者、欺凌者、救援者。
被欺凌者,是女主角易遥。
家境贫寒,穿着和大家不一样的旧校服,由于母亲在家里接按摩的生意,她被传染上性病。
同学唐小米嫉妒易遥,一旦得知易遥染病,便在校园里大肆渲染,败坏易遥的名声,贴上“病原体”、“脏东西”的标签。
在观看影片时,虽然知道易遥落于被欺凌的那一刻会迟早会到来,但我的心一直揪住,希望能晚一些,晚一些。
“被欺凌者”的标记一旦被打上,就是万劫不复。
就像恶魔在你身上刻下了诅咒,你难以挣脱,一整段青春都要陷于与恶魔的对抗中。
更无力的是,这其中有巨大的偶然性,一些不能称为原因的原因,你就成为了那个被选中的人。
也许因为你是转校生,你比较瘦弱,你比较胖,说话结巴,……就这样,你被同学分隔在另一边,成为一个枯燥学习生活里随时可以拿来取乐打笑的对象。
在需要陪伴、还无法以己身面对世界的时候,你只有自己。
在最需要爱与肯定的成长阶段,你只有嘲笑、否认和辱骂。
欺凌者,是大多数学生。
一场校园欺凌,往往会牵涉许多学生。
除了处心积虑害人的唐小米,还有许多其他同学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其中。
例如,追随唐小米的女生小团体,嚣张跋扈,帮忙传播谣言,想着法子整易遥。
烧头发、捡衣服、扔书包、拳打脚踢……就和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校园欺凌片段一样,她们拉帮结派对一个女生进行欺辱,言行举止间甚至还会有社会帮派的痕迹。
这些是故意欺凌者,从欺凌他人中获得优越感。
还有以“玩笑”为借口的学生,数量就更多了,时而兜头给易遥淋一盆水,时而在易遥背后贴个红墨水纸条。
也许他们只是觉得“好玩”,但年少无知导致的恶也是恶,不能用“玩笑”开脱。
电影里还刻画了小团体里的一个女生,她明显感觉到大家在做“不对”的事情,但她不敢站出来批评作恶者,她是沉默的大多数。
最后易遥被逼跳河,她猛然抽了小团体里另一个女生一耳光,那个耳光,虽然意味着反抗,但是否来得有点太晚,有点赶忙划清界线的慌张?
当个体组成群体,群体年龄会较其中组成的个体年龄低,会做出身为个体时不会做的无理之事、不屑做的无耻之事。
更有甚者,仗群体而行凶,以免个体之罪恶感也不乏见。
在校园里,这群年轻的乌合之众,他们的同理心、是非辨认能力和三观都尚在形成阶段,群体年龄和素质可想而知就更低了。
他们为一个众矢之的的出现而狂热,不计后果,不知轻重,反而会犯下更深的错误。
救援者,是顾森西。
一个阳光大男孩,他坚定地和易遥站在另一边,肯定她,鼓励她,给她以反抗的勇气。
易遥在他帮助下,举起水管喷得欺负她的男生跪地求饶,我们都觉得很痛快,却又很心酸,因为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一场校园欺凌里,都会有救援者。
创作者很温柔,给易遥安排了一个顾森西。
但现实中呢,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能拥有不离不弃的小伙伴。
而那些孩子的青春,越来越黯淡,身上的色彩渐渐由明亮饱和变为灰蒙蒙。
在绝望中,只是一个眼神关怀,都能使被欺凌者坚持很久。
但许多孩子,连最低限度的支持都无法获得。
这场校园欺凌里的另一个温柔,是易遥的妈妈。
由于生活重压,使易遥妈妈丧失了向女儿正常表达爱护的能力,他们的沟通显然有很大问题。
她一边恶狠狠骂易遥是赔钱货,绝不给钱买新校服,一边赚的辛苦钱全都一点一滴攒起来,装在信封里,端正写上“瑶瑶的学费”。
后来得知易遥是因为自己染的病,她狠狠抽自己一耳光(邬君梅演技真好),牵起易遥手,说“妈妈带你去看病”。
易遥看着妈妈牵的手,感觉世界重新温暖明亮起来。
类似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与孩子的隔阂可能几十年都难以消除,孩子就活在家长的误会与不理解中。
父母不是天生的,也是要学习如何做为人父、为人母,学习关心孩子身心的发展,学习沟通。
又有多少孩子,能等及父母成长。
《悲伤逆流成河》,其实讲述了一场温柔的校园欺凌。
无论是角色的安排,被欺凌片段的克制,还是明亮的画面色彩,都像是撕开了真相的一角,却由于过于残酷,创作选择了回避。
就如剧尾的字幕,愿每一个青春都被温柔以待。
希望看过此片的学生里能有更多的顾森西。
希望看过此片的父母里能获得更多像易遥妈妈一样的成长。
看完电影时,我感觉了悲伤,但这种悲伤中也夹杂着希望与温暖。
但就是这些希望和温暖让这部电影变得并不是真的让悲伤逆流成河了,尽管我有点断章取义(毕竟电影只是以郭敬明的小说为框架而改编把校园欺凌作为主题的电影),但是我觉得,那么符合现实情况的这个标题,这样运用有点可惜。
我的一个朋友对这个电影剧情发表了一个很客观的观点。
他说角色的安排有点走极端,剧情也同样。
被欺凌者很正义,善良,品行端正;欺凌者内心扭曲,恶毒,执迷不悟。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双方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厮杀”,最后也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无疑是传播正能量,让人看的过瘾。
但不真实。
这让我想到了美剧《第十三个原因》,女孩汉娜贝克列了13个导致自己自杀的原因,个个关于校园暴力。
但当第二季上映时剧情却反转,汉娜贝克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那十三个人也并不是单纯的施虐者,他们变成有思想,会流泪,会愧疚,甚至其中有人被汉娜诽谤。
这就引出了那个主题——没有完美的被害人。
汉娜的死不仅仅是所讲述的那13个人责任,她自己,她父母和她生长的环境都是导致她选择放弃的因素。
就像这个电影的原著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包括被害人,都是不完美的,易遥未成年怀孕,母亲脾气暴躁,生父抛弃。
欺凌使她自杀,却并非是使她自杀的源头。
原著中使她自杀的是因为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那么试想,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有多少因为真实的欺凌与暴力自杀的孩子们是能看到希望的?
如果都可以像电影中的易遥一样都有一个阳光帅气的“朋友”陪她一起度过难关,还有母亲在身边关心(虽然是默默的),那会有多少人又可以挺过这个难以度过的青春。
看到顾森西力挺易遥时,脑子闪过的都是曾经看过那些被打了马赛克的校园欺凌。
赤裸的身体,肮脏的语言,不断的踢打。
被欺虐者未曾发出一声呻吟或呜咽,不知他们是因为害怕还是把无声作为最后的反抗。
但我心里的酸楚和恐惧总会涌上来,那种难过,远远不是这部电影能带给我的。
我只是觉得,既然已经决定拍摄这个主题的电影,既然都把最后的法律条纹一条条都摆了出来,还希望电影能尽量真实。
不论是不完美的受害者还是失去希望的受害者,他们都是被害的一方,千千万万个他们已经消失在风里云里,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在忍受着或轻或重身心的创伤活着,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徘徊在放弃的边缘。
他们需要一个为他们发声的方式,他们需要大家听到他们心中的撕裂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而不是单纯的矫揉造作,也不是创造出来一个美好的希望的故事来激励他们。
他们生活已经很辛苦了,请尊重他们。
(作者声明:本人没有恭维原著的意思,其实要不是拍了电影,作者还真不知道原著的主题是啥。
)
4.7分。
看了《少年的你》后来回顾这部号称国内首部反映校园暴力的电影。
不过怎么有人跟我说国内首部反映校园暴力的电影是《左耳》啊?
看来还要再去看看《左耳》了。
老实说,这部电影的水平还不如《小时代1》。
这电影取得题材好,但拍烂了,剧情完全撑不起立意等于没说立意,因此在立意这方面与《小时代1》其实半斤八两。
配乐、演技、镜头运用《小时代1》都稍胜悲伤逆流成河》。
剧情《小时代1》是流水帐无病呻吟,《悲伤逆流成河》是编剧脑子完全坏掉了。
主要比较对象还是《少年的你》。
就从剧情来讲,《悲》安排女主得了性病被欺负就是个大败笔。
校园霸凌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很多人被霸凌都是很莫名其妙的就被霸凌了,霸凌者完全是不讲道理的,甚至很可能霸凌者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欺负别人。
但现实中有几个人是得了性病被霸凌的?
是得性病被霸凌具有普遍性还是性格内向被霸凌具有普遍性?
以前被欺负过的人看到女主因为得了性病被霸凌真的或感同身受吗?
所以我讲编剧脑子坏了,明明有那么多被霸凌的理由,为什么非要扯到性病上?
另外,顾森湘被小混混逼跳楼的那一段太刻意太狗血太巧合了,这就是强行剧情杀。
如其名真有觉得这一段剧情合情合理的人,那个人绝对还是个没经历过社会的孩子。
《悲》大部分剧情脱离了现实,完全没有《少年的你》那么写实。
台词方面,其实我觉得《少年的你》已经有点中二了,没想到《悲》更是从头中二到尾,让人看得尴尬死了。
《悲》情感也过度煽情,完全是强行向观众灌输导演的思想,没有《少年的你》克制,感悟全靠观众自己。
比演技,周冬雨的哭戏比女主强的不是一点点,这女主看起来就像是在假哭,两个男主更不用提了。
《悲》的配乐也给人感觉很突兀很烂情很出戏。
讨论区有人说导演换成李沧东金基德肯定会无脑吹高分,但李沧东完全不是这种风格啊,他不可能拍出这种电影。
至于金基德,他也失手拍过一部5.9分的《人间、空间、时间与人》啊,也没见有人无脑吹啊。
而且以金基德的尿性,结局也绝对不会这么正能量的。
总而言之,豆瓣5.9分我其实还觉得给高了,跟《小时代1》互换一下分数比较合适。
啊,选择标签真是件困难的事 男主脸好僵,顾森西感觉有皱纹,还有最后顾森西转学后人家背影一看都是小女孩好吗?
年龄严重不符 不过顾森湘和女主感觉还可以。
故事情节上其实不是很矫情,得那种病真的会很绝望啊,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是像天塌了一样的事情啊 自己治疗没有钱,唐小米又把自己的事捅出去了,一起长大的人和别人卿卿我我。
一边想要家长知道带自己治病,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瞒着家长不知道怎样解释。
不懂这有什么可喷的还有最后易遥跳河的时候,在绝望的时候,在奔向茫茫黑夜前为自己为与自己有同样处境的人辩驳不是很正常的吗,难道要让自己不清不白的,让自己的家人也蒙受侮辱然后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才是你们想看的?
然后让你们喷——自己摆脱痛苦而不管不顾吗?
搞不懂,这个电影已经很真实了,然后接受不了又说人家矫情看到这么多人骂突然好生气
《悲伤逆流成河》影评 《悲伤逆流成河》无疑是一部青春片,自2013年赵薇导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每年都会有一部青春片爆款:2014年有林更新周冬雨主演的《同桌的你》以及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的《匆匆那年》,2015年有何炅导演的《栀子花开》以及由苏有朋执导的根据饶雪漫小说改编的电影《左耳》,2016年有《谁的青春不迷茫》,到了2016、2017年,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在电视剧和网剧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拓展。
2016年根据八月长安改编的由刘昊然、谭松韵出演的《最好的我们》成为爆款,随之,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均被改编为影视剧,2017年《你好,旧时光》播出,2018年有“振华前传”《忽而今夏》播出,《暗恋橘生淮南》于2017年出品,预计于2019年首播。
2017年青春校园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开播,瞬间吸粉无数,捧红了沈月和胡一天。
自2013年到现在,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发展,成熟,至今长盛不衰。
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多半以高中时代为背影,讲述校园时期的懵懂的爱情、友情,勾起观众对青春和初恋的追忆。
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受众极大,毕竟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多多少少我们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唤醒自己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除了以高中时代为背影的影视作品外,也有些以初中为背影,有些以大学为背影(例如2016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2019年网剧《独家记忆》),更有横跨初中、高中、大学的青春作品(例如2018网剧《忽而今夏》)。
除了国产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外,由台湾制作的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2015年《我的少女时代》在内地上映,口碑斐然。
青春题材影视作品发展之初,多半讲述少年少女情感懵懂、爱恨纠葛,其中涉及三角恋、堕胎、车祸(例如《匆匆那年》《栀子花开》《同桌的你》),后来青春题材慢慢回归真实,但仍然逃不过少年少女谈恋爱这个主题(八月长安作品为代表),直到2016、2017年,青春题材作品开始多元化发展。
2017年《嘉年华》上映,讲述了两个女孩(旁观者和当事人)深陷“性侵案”的另类的青春, 同年,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以“作弊”为题材,将青春题材拓宽了一个新的领域,同年,由鲍鲸鲸担任编剧的《闪光少女》讲述了音学院里民乐与西洋乐的冲突,同年年底,冯小刚导演执导《芳华》上映,谱写了另一个时代的文工团成员的青春之歌。
到了2018年,《狗十三》上映(该片于2013年拍摄完成),让我们看到了成长中真实的自己,曹保平导演用克制的、冷静的叙事尖锐地再现了“中国式教育”中青春的残酷,同年,《过春天》里穿梭于两个城市的少女的青春更加特殊。
2018年9月,《悲伤逆流成河》上映,将青春题材拓展到“校园暴力”。
该片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由作家落落执导,启用了四位新人演员。
由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上文已经提到许多,虽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总体换汤不换药。
《悲伤逆流成河》与前者不同的是,不仅讲述了“青春疼痛”,更在原作的基础上将主旨拔高到了“抵制校园欺凌”这个层面。
郭敬明原著小说《悲伤逆流成河》虽然描述了很多女主易遥遭受校园暴力的场景,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讲述易遥、齐铭、顾森西、顾森湘四人的情感纠葛,不失为“青春疼痛”文学之代表。
落落选择将电影指向校园暴力,无疑是聪明的,但正是因为改动,显得《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极其拧巴,情感也没有讲好,校园暴力也没有讲好。
《悲伤逆流成河》中有一个角色,是个女孩儿,女主易遥的同班同学,无名无姓,差不多给了三个镜头:易遥初次被人欺凌时候,那个女孩眼中闪过同情,但没有任何作为;易遥在校车上被欺负时,那个女孩欲帮助易遥,被同伴制止;易遥跳河之后,那个女孩给了同伴(欺负易遥的女生)一个巴掌。
很明显,编剧(或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目的是用这个角色影射所有对待校园暴力漠不关心的“旁观者们”,他们即使没有欺负“被暴力者”,但无疑是“暴力者们”的帮凶。
这个设置其实是好的,因为大部分人碰到校园暴力时,都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被暴力者”和“暴力者们”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
可正是因为“旁观者们”的不作为,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永无止息。
“旁观者们”这一类人,心中的良知告诉他们校园暴力欺辱同学是不对的,但他们又恐惧“暴力者们”,怕自己帮助“被暴力者”后受到牵连,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选择漠视校园暴力。
他们,便是校园暴力事件滋生的温床。
比之“被暴力者”和“暴力者们”,其实“旁观者们”更值得被探讨。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谓“明哲保身”,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他们的选择似乎没有错(事实上大部分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们都是这样选择的),但反过来讲,他们是自私、冷漠、胆小、怕事的,因为他们心里明知“暴力者们”是不对的,却没有勇气出来制止,任由事态发展。
所以,“被暴力者”、“暴力者们”、“旁观者们”并非是三元对立的关系,可以说,“旁观者们”是“暴力者们”的帮凶,“旁观者们”、“暴力者们”为一元,与“被暴力者”对立,形成二元对立的关系。
《悲伤逆流成河》中,作为“旁观者”的女孩儿最后扇了欺负易遥的女孩(即“暴力者”)一巴掌,我觉得是个败笔。
倘若我是“旁观者”,因为我的不作为,导致了“被暴力者”的自杀,我的心中无疑是愧疚的,但无论如何,我没有资格扇“暴力者”一巴掌。
我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责备自己,而不是推卸责任(我认为扇“暴力者”这个动作/第一反应本身便意味着推卸责任)。
《悲伤逆流成河》杂糅了青春的情感纠葛与校园暴力,但并没有将两者真正融合。
倘若以“控诉校园暴力”的角度审视这部电影,无疑它不及格。
因为所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控诉都是女主易遥跳河之前吼出来的,而不是用镜头语言,用细节、用情节、用画面带给观众心灵的冲击。
(倘若将《悲伤逆流成河》与日剧《非自然死亡》中《杀人游戏》作对比,高下立现。
) 因为电影是基于原著改编的,因此人物的虚假性可怪到原著头上。
易遥这个角色立得住,因为有明确的家庭背景,电影开始,作为主人公的她也有明确的人物困境、人物动机。
齐铭和顾森西两个人物和易遥的关系都很奇怪:按文本,齐铭和易遥的设定是青梅竹马,但影片中呈现的齐铭和易遥根本没有呈现出青梅竹马的关系,反而,他们很陌生。
齐铭对易遥、对易遥家庭的了解都没有达到一个“青梅竹马”的程度,因为前半部分人物关系没有铺垫好,导致易遥、齐铭两人后面的戏(情感纠葛)很奇怪。
更奇怪的是顾森西这个暖男,一句话概括,生活中不存在的。
综上,只能说《悲伤逆流成河》触及了青春影视题材中的“校园暴力”,却没有真正的做好。
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竟是片尾中对路人的采访,当然,不得不承认,两个男孩子确实帅,实名被俘获。
齐铭。
你搬走之后,我常常会梦见一个奇怪的岛。
岛上十分贫瘠,整个岛上只有一棵树。
春天发芽出新枝,夏天投下一片绿荫,秋天飘下来漂亮的叶子,冬天在风里兀自挺拔。
这是四季变换、岁月流转对于这个岛的全部意义。
可有一天来了一些人,他们把岛上的树砍了,还把臭哄哄的垃圾都扔到了岛上。
岛觉得很难受。
它不明白它做错了什么,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它。
它只是反复地觉得难过,可它是一座不会说话的岛。
它难受的时候喊不出来。
它见过会说话的岛,漂浮到它身边的时候,还同它说你好。
告诉它海面上有很漂亮的夕阳,海岸边还有很璀璨的灯火。
告诉它世间有万物,而万物样样生动鲜妍。
它也见过富饶的岛,岛上郁郁葱葱,繁花似锦,芳香四溢,一派欣欣向荣。
又有虫鸣鸟叫,应和林间,一片生意盎然。
它觉得不可思议又心生艳羡。
我好像能无比深刻地感同它的身受。
是不是我就是它?
——茫茫大海上漂浮着的,一座孤岛。
/齐铭。
我总是自卑总是倔强,很多话放在心里都没有对你说,也有很多话到了嘴边却变成了伤人的话。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那你会知道:你把家人精心为你准备的牛奶扔进我的车篓里,我很感谢。
你推着自行车在弄堂里等我一起上学,我很感谢。
你安慰我时,伸手摸摸我的头发,我很感谢。
你获奖后把那束花送给我,我很感谢。
你搬家时留给我一束花,我很感谢。
我晕倒时,你抱着我送我去医院,我很感谢。
我上课迟到,回座位时,你用口型无声地问我有没有事,我很感谢。
你随手替我捻掉脸上的脏东西,我很感谢。
你为我不得已偷了家里的钱,我很感谢。
你每一次在人群中搜寻我的目光,我很感谢。
……一直不愿好好地接受你的好意,是害怕自己无力承受,也害怕一旦习惯得到便会时刻担心失去。
但其实……一起长大的日子里,你对我的诸多照拂,我都很感谢。
阴暗、狭小、逼仄、潮湿、闲言与碎语齐飞的弄堂里,你与我一同长大,我也很感谢。
/齐铭。
他们评价你,说你是一个烂好人,说你表面美好,但实际懦弱犹豫,最容易伤人于无形。
但我觉得你就是一个没有那些其他形容词的好人。
你只是不理解我的世界,而我也只是难过你的不理解罢了。
可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可言。
长在山峦顶端的花与陷在沼泽地里的草,自是有云泥之别的。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原就是一种奢求,我凭什么去要求你无条件的信任与理解呢?
也许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座孤岛。
我是,你是,他是,她是,他们都是。
只不过有的岛发展出了完善的生态系统,有的岛却日渐荒芜贫瘠。
命运就像一张张边缘缀着齿轮的网子,冥冥之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所有细小的互不相关的情节,把所有的齿轮都严丝合缝地对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一张巨网,成功地捕捉住了我们所有人。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我无法再提及有关的名字,也无法再面对你。
/齐铭。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我盼望你以后一切都好。
齐铭。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我想和你说一句对不起和一句谢谢你。
齐铭。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或许你有没有曾经梦见过自己是一棵树?
作为曾经受过轻微校园暴力的人现在来看,没想象中那么悲伤,主要剧情很多地方禁不起推敲,演技堪忧,中二台词有点出戏,并且尽管电影中的年少要死要活,但其实轻描淡写的成人现实生活更加凶险,这些嘴脸永远都不会消失而且活的很好,因为他们也在一次次历练中升级了,说不定看完这部电影会评价什么唐小米太过分了之类的呢。
豆瓣评分并不怎么样但是我看了之后深有感触觉得挺真实的也挺有深意的
校园的霸凌在农村小、中学生普遍住校的情况下 相信这个片子会牵动一部分人的心 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值得反思
每一个女孩的生命里,都有着这样一个男孩子。他不属于爱情,也不是自己的男朋友。
豆瓣点映场,其实有点奔着看笑话去的,结果意外好看,和印象里小说剧情差别非常大,尤其是易瑶这个人物,我印象里是个堕胎girl来着,编剧刻意往校园霸陵方向改的不是一点半点,但还是蛮成功,结尾高潮部分很受触动,完全哭瞎。最后一个镜头的意思我理解为跨过悲伤的河,他们就能肩并肩坐在一起。片尾字幕的校园霸陵报警信息加分,镜头语言挺美的,落落做导演还可以。
这世上,最悲惨的不是我孤苦伶仃。而是你曾给予我温暖,却又决绝的收回。 ——悲伤逆流成河。学生时代喜欢的小说被落落改变成了校园霸凌题材电影,直指社会问题,愿可以有些许影响,不在做沉默的旁观者。女主易遥眼神清澈坚毅,演出了跟整日打骂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但并没有被生活和校园霸凌压垮的倔强感。有泪点有笑点,细节处理的也都好。尤其选在2月份的上海初春开拍,湿冷阴郁的氛围完美符合主题。男二整部剧搞笑担当。演员整体不错,虽都是新人。4星鼓励。Ps:有幸参加的提前映见到了落落,简直不要太开心。
影片拍的很细腻,很多人物的近镜头,矫揉造作的点把握的很好,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思想深刻,里面包含了母爱的伟大,当一个人孤独受挫的时候,有一个人支持着你是多么的重要。还有社会的舆论压力是会杀人的,冲动是魔鬼,不要甘于成为弱者,要懂得反击。不是简单的讲青春爱情,我觉得出类拔萃!最后想说觉得女主很美。
本来想给三颗星,一看评分也太低了 值6.5分吧
一束光永远照不亮黑夜。没有人是旁观者。(1. 虽然我非常非常不喜欢郭敬明,但这个作品实打实是难得一见的不错的国产青春片。2. 摄影和剪辑肯定有高人指点过,镜头是设计过的,比如开篇的长镜头,女主第一人称的睁眼,先放结尾的倒叙,新人很少能想这么多。最大的问题是技巧用得太频繁了,一直在做加法。三段结构间的两处衔接更像是MV。3. 幸亏郭式矫情话没说太多,现在这个量虽然过了点,但整体看来还不太影响观感。女主演技在线也能加成。4. 放在目前国产片的大环境下看,我不介意这种题材“被消费”。确实能看出是努力想拍好,而不是单纯靠题材捞钱。)
易瑶的身边还有顾森西,可当年的我身边谁也没有,不过还好我走出来了,所以,易瑶们,你们一定会走出来的
悲伤逆流成河
没想到这电影这么好看,层层递进的剧情、不尬的台词、选得极好的新人演员搭配老戏骨邬君梅自然的表演、优秀的摄影、纯净的日式青春片调色,各个环节的完成度都极高,再加上国内罕见的校园暴力题材,是一部很优秀也很有意义的青春片。
女主人设太惨了,从头到尾就没遇上啥好事,可欣慰的是,俩男猪脚都养眼而单纯,故事也不是无中生有的矫情,现实的校园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从校园霸凌的角度看去,忽然感到彻骨的冰凉与绝望。
比起小说无比黑暗的内容和结局,电影改编着重强调了校园霸凌的内容。校园霸凌不一定是要动手或辱骂,更多的是无声的排挤和冷暴力。没有良心的欺凌者们,就算是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会感到一点抱歉。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无法选择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成长阵痛,只有通过努力让自己有选择,才能将这些远远甩开。
呵呵齐铭这个大癞蛤蟆,简溪二代啊简直,就他这样还校草,他跟顾森西中间起码差了五十个周崇光好吗。难怪这种学校有校园暴力,大家都是什么眼神!什么水平!电影本身打三颗星,多的一颗是跟山鹰隔空吐槽的美好时光。
郭唯一给五颗星电影,给差评的都是那些周围比较而出优越的,或者无聊的(影片中的娱乐者,旁观者),“自信的”,盲目的,完全两个世界的人。村上村树说,人无法互相理解,因为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别说什么大家都差不多,你是异类你有病,请问家境疾病意外哪个能自己左右?人是环境的产物。
她始终一件白色的校服,在校园里出现,不是大家统一的红色校服,也没有性感的小短裙,显得格外的碍眼。然后似乎一切都变得理所应当,被误解,被妒忌,被数落,被嘲笑,被欺凌,被指责…整个电影看得我心里特别痛苦,特别生气。我不懂,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没办法和睦相处,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总是要相互的伤害?我带着这些疑问,看了这部电影,期望电影中可以解答我的这些困扰,但是电影并没有。伤害之前,都不曾有过一丝纠结和犹豫,伤害之后,也没有一丝愧疚和自责。一些人笑着,一些人沉默着,没有人愿意过去,给被伤害的人一个抱抱。痛苦,绝望,冰冷,窒息…
情节叙述的有些乱 其实总体还是挺好的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踩郭敬明。而且给了这电影这么低的分。或许真的因为你们又恶毒又愚蠢,因为你们真的无聊。
谁能想到zg第一部讲校园欺凌的片子由gjm出手
其实校园欺凌不只是存在于同学讨厌你,也许她们都是无心的,但是伤害真真切切地造成了,牙齿不整齐被喊了一个多学期的外号,奇怪啊小学没人说,初中没人说,为什么高中了,大家反而变了呢,明明都是朋友,还有形影不离的朋友,这样的说话方式你们真的问心无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