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对西方陪审团制度比较欣赏,认为它相对民主、符合民意,能制衡法官权力,避免出现法官独断专行、一手遮天的现象。
但是,看此片才突然觉得,陪审团制度的漏洞在于,陪审员都不是专业人士,素质和能力也参差不齐,通过对普通陪审员观念的引导和影响,仍然可以影响案件的判决!
影片中,有三方势力企图影响陪审团,一是枪械公司聘请的陪审员筛选顾问,通过对陪审员背景调查了解其对案件可能的看法和观念认同,尽量选择认同自己的陪审员,挖掘陪审员的黑暗隐私来胁迫其支持自己;二是原告律师团,严格遵循法律规则,通过经验判断和心理分析选择陪审员,希望陪审员通过法庭辩论和证据证言作出判断;三是复仇的教授和女友,通过直接参加陪审团,掌握陪审员情况,暗中引导陪审员认同自己的观念,与反对者辩论,在争吵中让反对者露出破绽,特别是背离公序良俗的破绽,成为众矢之的,使大多数人支持己方。
第一种方法看上去挺花哨,实际效果却一般,被威胁者自杀引发混乱,只能收手,高度认同被告方的只有一个人;第二种方法是靠天吃饭,赌的是陪审员的正义和良心,很容易被对方破坏,关键证人被威胁无法作证,案件基本无望;第三种方法考验的是当事人的智慧和能力。
尼克和玛丽精心设计,假装不愿意当陪审员,让法官逼迫他必须当陪审员,确保自己成为陪审员;选择盲人陪审员当主席,避免陪审团被敌方控制;故意暴露酒瓶,让爱喝酒的敌方支持者出局;帮助有困难的人,让他们关键时刻支持己方;激怒退伍军人,让他在盛怒下说出不尊重法律的言论,引起众怒。
从而使所有人都对枪械公司投反对票。
非常好看的悬疑片!
发现自己看的过程中一直心跳加速,几次屏住了呼吸;结局非常好莱坞--正义战胜了邪恶;只是现在,已不再非黑及白的看待人事物,少了一份英雄情结的感动,影片故意拔高的主题在我看来恰恰是它不够深刻之处。
属于再看减星的电影,三个半好啦。
影片前一个小时是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入门教科书。
其中基恩哈克曼的福尔摩斯式的细节观察推演法,他麾下堪比迷你中情局的陪审候选调查团队的阵势,以及库萨克巧妙利用哈克曼多疑成功混入陪审团十二人名单,都属于该时段的亮点。
但随着为蕾切尔薇兹现身谈判,库萨克公寓的先盗后烧,角色情节便开始随同片中的陪审团员一起失控!
1、我们不清楚哈克曼的为赢下这桩官司而不择手段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从接近尾声出那场发生在薇兹屋内的搏斗来看,似乎到不了走投无路便可以杀人灭口。
但如果杀人都不算禁忌,那么以哈克曼的狡诈老辣,以其手下黑道之心狠手辣,可以笃定库萨克与薇兹根本不可能活过一个小时。
换句话说,打戏只是斗智情节遇到创作瓶颈后超劲替代品,于是常识与角色特质的一致性就必须暂时抛于脑后。
2、达斯汀霍夫曼的控方律师果不其然是个打酱油的。
虽然导演试图通过法庭盘问激怒军火大鳄,以及卫生间闭门之辩来增加这位老牌影帝的角色权重。
其中后者尤其不令人信服:不是说律师都应该像哈克曼那样愤世冷漠,但霍夫曼好歹也在律师界摸爬滚打几十年,怎么还净提些菜鸟愤青的问题?
由此你也就明白“初出茅庐VS业界大佬”的法庭戏俗套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刚好也是新人自己想知道的。
3、与女主人公以弱胜强具有相似夸张度的是陪审团员们的个人背景。
我们认可每个陪审团成员都该有这样那样的个人隐私或嗜好。
但有必要搞到涉毒、自杀、亲人被抓这么大动静吗?
而反过来,这些貌似挺大的麻烦似乎又没给库萨克薇兹的复仇计划增加太多变数。
隔离旅馆房内的几次促膝谈心就轻松搞定了。
个人对本片的最大不满就在于此。
十二怒汉中亨利方达的攻心策略是有所本的:匕首、眼镜、模拟下楼时间等。
有所本才能在说服剧中当事人的同时,也说服了观众。
说服了观众,你的故事才有可信度和感染力。
而库萨克的攻心则是含糊其词的、局限在交谈双方内心而观众无感的。
当然,你可以说这可能与最终所设置的高潮反转不是发生这条线上有关。
但法庭戏是之前两个小时过程中浓墨重彩的表现重点,最终你却突然告诉我高潮在庭外?
感觉有点怪怪的。
所以当落败后一脸绝望的哈克曼好奇库萨克如何能说服他的陪审同僚的时候,对方也无从回答。
正如阿甘奔跑中摆脱护架一样,这里没有缘由只有神的眷顾。
一、缘起:“我可以控制陪审团”“失控”的对立面是“受控”,《失控的陪审团》讲述的便是一位专业陪审团顾问意图通过操控陪审团来控制审判结果却最终陷入囹圄的故事。
一名证券经纪人在儿子生日当天命丧于一场枪击案之中,两年后,遗孀决定控告枪支制造商维克斯堡。
控告枪支公司的案件败少胜多,辩方代理律师洛尔肯凭借个人经验和筛选顾问合作选择陪审团成员,但还是接受与陪审团筛选顾问劳伦斯合作。
另一方面,枪支公司则聘请著名陪审团筛选顾问蓝金全面调查陪审团成员背景,以期掌控陪审团赢得此次判决。
青年尼克混入陪审团之中,与搭档里应外合,以“控制陪审团从而控制判决结果”为理由向控辩双方开价。
在审判一步一步进行过程中,蓝金为了争取陪审团的支持而不择手段,洛尔却依旧坚信依靠自己的证据可以赢得官司。
最终蓝金落入尼克和玛丽的圈套之中,操控陪审团的企图落空,陪审团作出最终不受控制的裁决。
故事情节设定在“枪击案”的这件颜色醒目的外套之下极容易刺激人们大脑中那根敏感的神经,但故事似乎剑走偏锋——禁枪的问题虽然有所涉及却绝非主角,整部电影想要展现的是在陪审团制度之下控辩双方的博弈,并为我们戏剧性地还原了陪审团在案件审判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博弈:谁来控制陪审团?
整部电影的情节发展都围绕着美国陪审团对案件的审理而展开,脱下控枪这件激动的外套,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陪审团的基础性程序规则与履职规则。
首先是陪审团的遴选。
在正式开庭之前法官先对根据当地登记的名册陪审员作出第一轮筛选。
笔者想把这一次的筛选称作“法定筛选”——即法官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案件的事实情况剔除不适合成为本案陪审员的人。
在这一轮的筛选之中,除了法律严格规制的条件之外,还有法官的一些基于第三人客观角度的判断。
电影在一开始中便展现了法官对候选陪审员质询的场景,中年黑人便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被剔除了陪审资格。
有趣的是,电影还告诉我们一个冷知识:“盲人也可以成为陪审员。
”在第一轮选拨结束之后,就来到了第二轮的筛选,笔者称其为“意定筛选”——双方律师利用否决权剔除不利于自己一方的当事人,最终选择出12名陪审团成员以及12名陪审团候选成员。
在陪审团的选择上是控辩双方的第一轮博弈,双方必须尽量选择有利于自己一方的陪审员。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蓝金在一开始就展现出了自己不择手段的本性:他和他背后的团队无所不用其极地调查候选陪审员的背景,试图通过威胁等方式来选择易于拉拢投票的陪审员。
在“操控陪审团是重罪”的制度背景之下,无所不用其极令人触目惊心,金钱似乎让正义沦为一纸空谈,利益总是有办法令人铤而走险。
然后是陪审团在案件审理中所受到控制机制的限制。
为了保证案件审理的公平与正义,陪审人员在案件审理期间受到“不得饮酒”“不得使用电话”等等各方面的限制。
在尼克和蓝金的博弈之中,他便是利用了法律对陪审人员的控制机制来使支持蓝金一方的人离开陪审团的。
与此同时,陪审团之间还会产生一个陪审团主席,陪审团主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投票结果。
电影中还展现了陪审制度中的一种特殊情况——“隔离”。
通常情况下并不会隔离陪审员,在本案中为了避免控辩双方对陪审团的过分干预,法官最终选择了隔离陪审员。
对陪审员的控制机制实际上是通过一种“程序正义”的方式来保证审判结果的客观公正——将外界信息对陪审员的干扰与影响降到最低。
最后是陪审团在庭审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
陪审团在听过案件的审理过程之后对案件事实作出判断最后形成裁决,一般而言需要9票以上才能够达成投票结果。
电影中陪审员们的关于案情的争论也绘声绘色地反映了陪审团形成最终判决的过程。
退役军人认为人生本就不公平而不应该判决枪支公司赔偿,而黑人妇女则对此持有不同意见,陪审员们在经过激烈的争辩之后形成了最终的判决。
从陪审团的形成到最终作出判决,就是陪审团制度在司法审判中所起到作用的重要体现。
在这样的过程中,洛尔和蓝金为我们展现了对待陪审团的不同态度:洛尔努力寻找证人并利用质询手段努力向陪审团证明控方立场;而辩方律师准备略显单薄却依靠蓝金“另辟蹊径”在收买威胁陪审团上煞费苦心。
而青年尼克和玛丽始终在阻止蓝金对陪审团的控制。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尼克和玛丽就是所谓正义的化身,对于恶的打击并不一定是出于善的目的,最后存款单的致命一击在笔者看来更是一场来自多年前的“报复”。
无论如何,结果总归是令人欣慰的。
三、硁硁之见:“控制陪审团”今天当我们谈论起陪审团这一古老的制度的时候,我们可以追溯到法兰克查理大帝时期派出的巡回法庭,寻找十二个忠诚的骑士以完成一种行政程序上的调查。
在英美法系的历史上,为了分离起诉和审判,最大限度保证审判的中立性,确立了12人的小陪审团和24人的大陪审团制度。
1166年亨利二世《克拉灵顿诏令》召集12名骑士起诉罪犯(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时候派出巡回法官到各地方,召集12人的宣誓调查,由12名骑士对犯罪嫌疑人提起指控,然后再由巡回法官通过人证、物证、宣誓决斗、神明审判等方式进行审判)。
而1215约翰王时期,随着《大宪章》、《拉特兰敕令》的颁布,神明裁判被废除,大陪审团开始担任审判职责。
在如今的英美法国家,英国已经取消陪审团制度,但是在美国依然保留,起到一种类似中国公诉人的角色。
关于陪审团制度的起源,惠特曼也在《不信任起源》提到,“陪审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神明裁判,由12个人代表了上帝的意志。
”受到杀人者必被杀的血罪观念的影响,当时的英国认为,当法官审判杀人的时候,身上背负“血罪”,因此寻找12个陪审团代表上帝意志,是为了避免法官的“血罪”。
从这个角度上看陪审团制度正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最好诠释,虽然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是却拥有最朴素的正义观念和法感情。
依笔者硁硁之见,对于陪审的控制是一种通过程序正义来维护实质正义的方式。
对于陪审团的控制应当停留在形式上——即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来保证陪审团的独立性,实际上陪审团在案件中也正是扮演着一种“准法官”的角色,在一场控辩双方拉锯战中法官选择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审判团体,对案件的事实或者责任认定作出判断。
让12个普通但迥异的人“就事论事”,用心中最真实朴素的法感情对案件作出判断,这才是陪审团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陪审团制度的设计本身就带有一种“民主”的色彩,尽管我们不得不的承认“乌合之众”并不一定 会做出最公正的判决,但是这样的制度存更像是一种对法官专享有审判权的限制,12人的平民陪审团设立的有益性就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法官专断,用普通人的朴素法感情克服法官的思维局限。
从这个角度上,陪审团制度的意义便在于平衡一种专断。
一旦对陪审团的控制超出了客观程序的限度,试图控制陪审团成员之间的主观认识的时候,陪审团就又重新回到天平“专断”的另外一边了,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质言之,在法律程序上,陪审团应当受到严格的控制,而在涉及价值观念的判断中,陪审团却应该是一种“失控”的状态——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左右陪审团的内心真意之表达。
基于陪审团审判应该“不受控制”的观点,笔者并不欣赏电影中青年尼克和玛丽的做法: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混入陪审团中的行为固然是对蓝金违法行为的阻止,但是这一阻止行为本身就掺杂着一些违法的色彩——一种类似于骑士正义的个人英雄主义。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习惯于为英雄喝彩,但是对于一个良好的制度设计和运行而言,其真正的意义是在于通过各方面的规制把人的行为局限在一个符合制度设计者价值取向的范围之内,而不是依靠“超级英雄”来矫正制度实施中的漏洞——制度常有而英雄不常有,寄希望于“超人”带来公平和正义只是理想主义者的美好幻想而已,在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的实践之中,只有一种强制清晰的制度框架设计可以限制住那些企图破坏公平和正义而言。
笔者无意否认英雄的作用,只是认为我们应该将筹码更多地放在确定的制度之上而不是“赌”一把会有某个“超人”来拯救世界。
在现代的英美法中,因为成本过高和不具有专业性等原因,陪审团制度的使用已然不占多数,但是我们依然不应该否认其真实法地位以及其在特殊类型案件中的法治功能。
尽管有制度本身一些缺陷,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被写入美国宪法的陪审团制度在今天已然具有更重要的政治价值:其不仅仅是一种诉讼权,更是一种政治权。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陪审团制度的保留是十分有历史和人权价值的。
所有的法律问题最终都是人的问题,正如尼克对退役军人“人生来就不平等”的言论提出反驳一样,我们还是应该向洛尔一样,在面对陪审团这样的“人治”情况下,坚信人性,坚信证据充足陪审团就会作出正确的判决,而不是像蓝金一样,如同撒旦化身的蛇,诱惑他人做出违背自由意志的选择。
公平从来都是相对的,但相对公平对普世大众而言就是公平的!
陪审团制度不仅仅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专有,中国其实也是借鉴了西方的陪审团制度而在审判过程中由陪审员一起负责审理民商刑等案件,这就能说明陪审制度依然有着合理的存在性。
《失控的陪审团》是一部电影,取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至于本片更是通过多方面的极端化来展现了电影的矛盾冲突。
从片中随机抽取陪审团的过程能看出,陪审团的初衷是希望由普通人的普遍认知来认定是否起诉或者构罪,从概率上讲从海选的陪审团到实际双方都认可的陪审员和后补陪审员会经过筛选和剔除,得到一个美国式民主选择产生的正式的陪审团,这种筛选方式是建立在美国三权分立选举制度上的产物,理论上讲是公平的,但是正如笔者本篇开头第一句话“公正从来都是相对的”,筛选出来的陪审团由于其自身的家庭背景、学识经历、乃至于性别、人种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价值观的取向问题,那么也必然会影响审判的方向和思路,但是陪审团毕竟是公平筛选产物下的产出,他实际上并不是最完美的、最公正的制度,但是除此之外你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比陪审团制度更好的制度。
陪审员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总体反映了这个国家和制度灌输给大众群体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伦理思想,那么由这群陪审员用普世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伦理进行审判,就是否起诉、是否构罪进行裁决,得出的结论符合大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这就是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结果。
当然就本部电影反映的陪审团被操控的情节而言,即便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权利行使被三权分立制度限制的情况下,依然会因为人为的因素被操控,进而对司法的公平和公正产生倾塌。
说明任何制度都不可能绝对的杜绝不公的存在,公允价值只是相对而言。
而且任何一部法律的诞生,都是为了应对某种利益而诞生,维护的只是特定人群、部分群体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陪审团被操控显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一个国家的组成群体之间在拿不到操控法律制定的权利,就必然会对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权利进行干预和影响。
因此,法律形象意义上的公正仅仅只是针对特定群体而言,但对于人类而言永远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制定属于他们自己价值取向的法律。
断断续续的把这部电影看完,说实话并没有给我太多的触动,顶多只是觉得这片子还可以吧。
有《十二怒汉》在前,我想有关陪审团的电影可能都很难超越了,更何况这部电影顶多只算是披着陪审团外衣的复仇故事呢。
一个法学院的高才生,自己女友(或者女友的sister?
不太记得了)在一场枪击案中丧命,她所在的小镇起诉枪支制造商,本来有希望获得胜利,但由于本片大反派(姑且这么说吧)对陪审团的操纵,使小镇陷入了破产的境地,官司毫无疑问也失败了。
于是勇敢的青年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复仇,他追寻着大反派的足迹,参加或准备参加一个又一个的案件,终于,他的机会来到了。
在和女友的配合下,他让陪审团做出了有利于原告的判决,让枪支案的受害者获得了一大笔的赔偿,给枪械制造商一个狠狠的教训。
然而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想要的,其实是让大反派永远的退出这个江湖。
他做到了,用他的敌人最擅长的方式击倒了他。
影片的结尾,男女主人公翩然归去,大反派在酒馆中徒劳的叫嚣,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许会被枪械制造商追杀,也许会黯然归隐,也许会重振旗鼓……总之,可能性很多,不是有句话么,“凡是不能杀死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也许这老奸巨猾的大反派会把操纵陪审团的技巧练习的更加炉火纯青呢。
所以啊,这个电影,表面上看似乎关乎正义,而实际上却是为了一己私利,而这种公报私仇的行为,怎么都让人觉得有些不对劲。
归根到底,男女主人公和大反派,其实都是一丘之貉罢了,真正可怜的,却是被操纵的民意(陪审团)。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每个人的屁股下面也都不干净,让这些有瑕疵的人坐在一起开个会,讨论讨论,真的就能彰显正义么?
电影中,陪审团最终给出110million的惩罚性赔偿金,又有什么样的合理依据么?
他们又考虑过这样的判决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么?
没有,他们并没有。
作为一个/一群普通人,他们能做的,其实也就是依靠直觉和常识了。
美国人把陪审团制度作为民主的精髓,可是恐怕现在连他们自己也认识到了,无论将什么事情,交到人民的手中,结果一定是surprise!
人民是不可信任的,因为人性的弱点,因为人的缺陷。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承认、尊重并且理解,贪婪、好色、自私等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属性,这些属性会因为人们的相聚而消灭么?
我不相信。
这些骨子里的卑鄙,顶多被隐藏,却从来不可能被消灭,它们会在关键的时候冒出头来,给那些虚伪的幻想狠狠一击,戳破那些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让我们的生活回归最原始的状态。
或许真的有那么些圣人吧,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也许会有人有片刻的良心的感动吧,不过在现实面前,唯有现实才是最重要的。
人民是不可信任的,而比人民更不可信任的,是那些操纵民意的人。
人民的不可信任,还保持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而有意引导民意的,才是最卑鄙的。
可是操纵民意的人往往是那些掌握资源的人,或者说掌握现实的人,在他们面前,无意识的人民简直就是一盘散沙,空有数量,却无意义,除非重新在发动一次人民战争,彻底洗牌,才可能让人民打破这迷障,片刻的看清自己的命运。
不过历史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在短暂的清醒之后,人民又将成为一群被引导的绵羊。
所以啊,不要为表面上案子的胜利而欢呼,再大的利益其实也和你没有关系。
不要为正义战胜了邪恶而高兴,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谁是正义谁是邪恶。
围观的群众啊,尽情的欢呼吧,享受属于你们的快乐吧,在送往屠宰场之前,你们不过是一只羊而已。
又或者,其实你只是一片虚无。
Ps,男主角我还是挺喜欢的,好像《致命ID》也是他主演,还有《空中监狱》?
看上去一副小受的模样,怎么就那么惹人怜爱呢。
除了爱德华诺顿和阿尔帕西诺之外,这可能是我第三个明确有好感的男演员吧。
至于女主,印象就是脸很方,腿挺美?
嗯,两条腿并起来夹得紧紧的,不留缝隙,嘿嘿,我喜欢。
故事的结局看似蚂蚁搬倒大象,弱势战胜强势,人性超越法律,正义得到伸张,但究其原因,这就像电影名字《失控的陪审团》一样,胜利仅仅是由于审理过程中的两次情绪“失控”(1.法庭上军工大BOSS面对咄咄逼人的问题后的情绪“失控”,2.陪审团在会议室讨论时,代表军工利益的退伍军官发言措词“失控”),最后左右了判决结果,要不然电影名字就该叫《论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倒下》。
好莱坞名人一向热衷政治,名人们发表各自政见也掷地有声,借助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一支白宫都不敢忽视的选票主力军。
因此好莱坞自然会想到利用电影来向民众宣扬政治主张、路线,该片即是典型的政论片,从台词中也能察觉到支持民主党自由派倾向。
好莱坞向来是左翼的选票粮仓,左翼阵营中不乏重量级明星,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克鲁尼、安吉丽娜·朱莉、布拉德·彼特等等,电影中演员达斯汀·霍夫曼也是民主党的铁杆支持者,当共和党的小布什入驻白宫后,好莱坞也从未停息过对共和党保守政策的不满,特别是发生“911”事件之后,针对小布什政府的嘲讽就不绝于耳。
说回电影,《失控的陪审团》能做到的仅仅是用戏剧化的故事呼吁民众关心如今美国社会日渐失控的枪支滥用问题,它无法根本撼动主流的美国社会价值观,为了自由的代价。
2003美国剧情片《失控陪审团》,全球累计票房8015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8.0,时光网评分7.9,IMDb评分7.1。
题材很新颖,看了几十年的律政片,头回知道有陪审团顾问这个行当,不知道现实是否真的有,不过就算有也不会像影片这么戏剧化,专门研究陪审团的12人,抓把柄,揭短处,通过各个击破来操控陪审团,这不也是另一种犯罪吧,影响法院判决公正性的犯罪。
三方角力的剧情设计非常新颖,有局外人,有局内人,局外人想操控局内人,局内人则反向掌握局外人,律政片的这个剧情构思前所未见,戏剧冲突的设计独具匠心。
峰回路转的结局很精彩,不到最后一刻猜不到解决,之前以为是《偷拐抢骗》那样的高智商犯罪片,最后结局却是劫富济贫的暖心正能量复仇片,真可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影片众星云集,看吉恩·哈克曼和达斯汀·霍夫曼两个重量级老戏骨同台飙戏是种享受。
2006年2月10日昨晚看《失控陪审团》(英文名‘Runaway Jury’),复杂离奇出人意料带点悬疑色彩的情节,大牌演员们的倾力演绎……确实是部精彩而独到的电影。
躺在床上,听着Scorpions的Still Loving You,脑海中抹不去的确是女主角在电话亭给她的男友科斯特打电话得情景,她的声音也在耳边一遍遍的重复:I just want to hear your voice.说这句话的瞬间,她可能还不知道自己会说出这句话。
也许本来,她想要告诉他刚刚发生的恐怖经历,也许她想要他的安慰,也许她……想说的更多。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满脸浮肿,眼角瘀青带血,惊魂初定,带着浑身的伤痛,在一个远离男友的陌生城市,在一个灯火辉煌却充满了罪恶的黑夜。
说这句话之前,她经历了一场殊死搏斗。
威猛高大的对手撞击她的头,掐住她的脖子,把她扔到墙上,撞碎木板。
她还击,也试图逃命,最后还几乎昏厥。
但她把一根碎了尖木头插进了对手的大腿,最后得以逃脱。
说这句话之后,她不再害怕,不是害怕自己被杀害,而是害怕科斯特将会承受失去她的痛苦和孤独。
有人说,爱人不在身边,女人才会坚强。
可我觉得,那却是因为爱在女人心里。
提起美国,我会想到自由女神像,高举的火炬,象征的是民主和自由。
这样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有持枪的自由,也有陪审团制下的民主。
而《失控陪审团》,恰好结合了这两点美式特色,叙述了枪支案下如何靠良心的唤醒扭转陪审员们的立场。
故事发生在新奥尔良,一位女士的丈夫很不走运地死在了他人愤懑扫射的枪支下,在他最有成的年纪,荒谬地离开人世,抛下妻儿。
这位女士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起诉枪支公司。
为什么不起诉凶手?
因为凶手自杀了,无从起诉。
而最根源的祸害,在于枪支公司,它们凭借巨大的财力,成了美国政治背后不可撼动的利益集团,它们让大量枪支流通市场,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引发一桩又一桩枪支惨案。
虽然很多人无辜地死于枪下,即使曾经也有很多人为冤死的家人起诉枪支公司,但永远是螳臂当车,从未成功过。
个人的力量在财力雄厚的枪支利益集团面前,对于政治及法律的作用只是蚍蜉撼树。
所以说这位女士的起诉,希望其实很渺茫。
更令人担心的是,被告枪支公司那一方,不仅找了战无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还找了专业心理分析师,在高科技的仓库里分析每一位公民的心理特质,找出最有利于他们的陪审员。
张口闭口就说自己民主的美国,向来实行的是陪审团制度。
这意味着,没有专业法律知识的普通公民,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生活经验,对案件进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为了让自己胜诉,财力雄厚的枪支集团租了一间仓库,一大帮精英人士被电子屏幕环绕着,人肉每一个待选的陪审员,缜密地分析他们支持自己这方的可能性,把有利的人都收入囊中。
枪支公司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叫尼克的年轻人,欲擒故纵地被他们选上了。
尼克表现出非常不想被选上的样子,他越是这样,被告方越觉得他会支持枪支公司,所以不由分说地选定了尼克。
而尼克的真实立场,是希望枪支公司输了这场官司,因为他看清了枪支公司利欲熏心的嘴脸,因为他女朋友的家人,也曾无辜地成为子弹下的冤魂。
故事的后来,就是尼克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伶俐的口舌让其他陪审员听从自己,最终为那位女士赢得官司,并和女朋友玛丽里应外合拿到一千万的结局。
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内核,是很平常老套的呼唤正义打击邪恶,但它的选题,很巧妙地把美国的枪支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结合了起来。
如果是从前,我对枪支集团的印象只死板地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上,对陪审团制度的了解,也只僵硬地局限于法学教材和百度百科。
导演加里·弗莱德让这两个制度在观众面前“活”了起来。
买爆米花送m16枪支的打趣,让人知道原来美国枪支如此泛滥规制如此宽;报纸上屡屡出现的枪杀新闻,让人知道美国宪法所保护的持枪自由,原来是流着鲜血的自由;枪支公司煞费苦心的心理分析,让人知道原来双方律师可以自己否决陪审员人选;陪审团内部的纷争,让人知道陪审员实际上是不客观、有情绪,甚至为了微薄津贴而入选的普通人;被告方用金钱利诱了原告方的证人,让人知道原来现实生活中法律也会被利益污染;尼克成功扭转局面,让人知道原来顽固不化的陪审员们也可以被唤起良善与爱,良心最终敌住了金钱的诱惑。
书面化的政法知识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这是《失控的陪审团》给观众的一份知识礼包。
全片最经典的一段对话,是失夫女人的律师温道和枪支集团的律师蓝金在洗手台前的那段对话。
蓝金嘲笑温道穷酸,讽刺他靠良心辩护,说律师的职责就是稳住自己的立场,其它的公平正义爱国爱人民都是彩色泡沫,认为陪审团只是每天想回家看有线电视的无脑底层公民。
而温道在此时说出了全片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他们也是人啊”。
因为陪审员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结局才走向了happy ending,10个陪审员都站在了枪支集团的对立面,失去丈夫的女人用获得的巨额赔偿补贴了枪支集团对社会和公民造成的损害,枪支行业也迎来了一次整顿。
长久怀着对于陪审团以及公民权益的蔑视,蓝金迎来了他律师生涯的第一次落马。
就像温道说的那样,他一定会输,最后陪伴蓝金的,是受他赃害者的记忆。
如果站在法学的视角去看,陪审团制度势必有它的漏洞。
丝毫不懂法的陪审团,大多为了微薄的津贴参选,又怎能敌得住财力雄厚的原被告某一方的利诱?
不客观不理性的陪审团,大多易受情绪煽动,大名鼎鼎的辛普森案,豪华律师团就利用了民族矛盾让陪审团倒向自己。
现实生活中的“美式民主”,总是有着千疮百孔,不像这部影片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架构。
但至少,《失控陪审团》迈出了这一步,让观众看见陪审团制度的阴影面,也看见人心的光亮面。
正义与良善不是彩色泡沫,它们的光芒,会融化坚硬腐朽的法律;它们的温度,能捂热冰冷无情的枪口。
起源于古希腊的陪审团制度,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会不断辞旧迎新,去捍卫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失控陪审团 (2003)8.02003 / 美国 / 剧情 惊悚 犯罪 / Gary Fleder / 约翰·库萨克 吉恩·哈克曼
很纠结:看这个片子是无与伦比的享受;看完片子发觉又看过了一部好片子而少了一部没看过的好片子,囧……
= =....
这种电影恰好证明了电影的无用。20年过去了,枪下又添多少冤魂。
做了一个复杂的局,解开时候略显仓促。
任何制度都存在瑕疵和漏洞,但在两害相权的比较上,西方大陪审团制度无疑比法官主审制更优秀,不必长篇累牍的说服,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数学比较,如果司法腐败必然发生,贿赂一个主审法官和贿赂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哪个更困难。
贾斯汀霍夫曼!一直理解不了陪审团这个制度
结果是开头就可以预见的 ,但是看他俩怎么翻牌却一直吸引着我,正气凛凛,值得9分的电影。
前半段介绍陪审团制度继而引出背后灰色产业陪审团顾问,引人入胜,到约翰库萨克饰演人物进入陪审团,感觉会是一个充满反转、斗智斗勇的故事。不过虎头蛇尾,达斯汀•霍夫曼和那个原告陪审团顾问就是打酱油角色,反派也开始降智,庭审戏和陪审团合议也透着儿戏,最后干脆成立场宣言了。
太过理想主义就容易瞎扯淡了
6.8/10 最後那麼強行人性太煞風景了…… 靠近結局那段台詞致敬了十二怒漢,不過感情張力差得挺遠。劇本有趣,拍攝稍欠火候,班底倒是非常閃亮。(順便Weisz真漂亮w)
哪来那么高的分,节奏超级慢,看了一半还没进入高潮,实在看不下去了,弃片了
No matter what happens, make your work perfect and right for the gift whatever God endowing you.
价值观有问题被告没有罪,原告也不应起诉,影片仅仅反应了失去妹妹的姐姐与姐夫感性非法报复非法操作陪审团的大佬比《斯隆女士》还差
故弄玄虚
三星半。。。这个坑挖的很大。。。所以跳下去的时候真的很爽,同时有一个能干掉退伍特工的女友才是成功的关键,以及。。。安德瑞·鲍威尔长的太像朱迪了。。。真心就是来打酱油的啊。。。。
太乱
喋喋不休,无聊至极。
小库抢了哈克曼和霍夫曼的镜
就是美国嗨电影,两个人轻而易举的就打败敌人,没有内涵。
很多情节没有铺开,人物刻画不丰满,浪费一众大牌。开头为了制造悬疑效果,很多情节匪夷所思,比方蜡烛店那段,没事儿这样玩很作耶;还有跟俩朋友讨论如何逃避陪审义务,那俩朋友来无影去无踪啊。真有这么控制陪审团的么?是我太乐观还是作者迫害妄想?新奥尔良真美好啊,比返老还童里刻意描画的美好要吸引人多了。最后他俩干嘛盯着一群黑人孩子百感交集?为了政治正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