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尝禁果、未婚生子,不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不鲜见。
加拿大、美国合拍的喜剧电影《朱诺》里,高中女生朱诺在某天决定和她的男朋友偷尝禁果,即使她对男朋友并没有到迷恋不舍、想要嫁给他的地步。
然而朱诺怀孕了,在美国这样一个法律禁止堕胎的地方怎么去处理朱诺肚子里的小孩成了一个难题。
在与知心好友里尔商议之后,她们决定先将孩子生下来,然后再找户想收养孩子的人家将孩子送出去。
在几番打探和斟酌之后,朱诺最终选定了一对富有的夫妇马克和维尼撒,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
影片中最让人感慨的是在发现朱诺怀孕后,她爸爸和继母除了最初片刻的震惊后,便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团结在了一起,老师和同学也没有认为她道德败坏,正是身边所有人的理性、包容,让朱诺变得更加成熟、自信。
当然,我不支持早恋,也不认为未婚生子正确,只是觉得一旦有意外发生、看到有人迷茫在十字路口时,作为身边人的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是值得每个人去深思的。
这部获得2007年度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影片,用快速又意想不到的对白给人带来惊喜,按照秋、冬、春、夏的叙述展现朱诺不同时期的故事,在博人一笑时也带给人们思考,是一部想推荐给所有人的小成本佳作。
本来抱了嘻嘻哈哈的心情去看朱诺,窝在被子里,烧一杯奶茶,因为音乐实在太轻松。
到最后看到大肚子的朱诺躺在车前盖上发呆,我就跟她一起忧伤起来,人们为什么不能永远的快乐的一起呢,为什么要分开?
身体的变化并不能被理解为小孩们已长大,只有当他们开始考虑,一些成人世界里的分离和不得已,还有爱,怎样有勇气去选择爱,去保护爱。
非常彪悍的出场和开头,Juno和Bleeker在椅子上做了他们一直很好奇的事儿,然后是桔色外套的Juno提着一大桶的果汁边走边喝,一路进了便利店,第N次用试纸终于确信自己已经怀孕。
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的高中生、打扮的非常美国青少年的女孩子,豪爽的语言,喜欢60年代的朋克、乱七八糟的音乐和血腥的恐怖片、疯狂的决定、冷静的父母……自由主义精神换了一个更合理更人权的面具在美国文化里重新流行。
但是Juno并不是一个打扮很怪异的16岁女生。
她的装扮清洁休闲,跟每一个每天早晨离开家门赶去学校的女生没有什么差别。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反感的原因,因为Juno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犯下了错误,有点叛逆但决不夸张的成长期少女。
但是十分彪悍的就是,Juno自己把问题解决了,并且找回了爱情。
十六岁的爱情,就是片尾里,坐在台阶上两人弹者吉他,合唱一首歌,云淡风轻,一点点的年轻的爱,不激烈不过分不伤怀。
在没有皱纹的年纪,所有的爱都是平整的。
编剧是位爱穿乞丐服的芝加哥美女黛伯洛·考迪,这位同样很彪悍的美女曾经白天是广告公司的白领,晚上就变身妖娆的脱衣舞娘。
《朱诺》就添加了她的个人成长经历。
我严重怀疑黛伯洛是位女性主义者兼人道主义者,比如,在影片中间安排了一个亚裔女生举块反对堕胎的牌子一遍一遍喊:All babies want to get borned;比如,虽然女孩子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是否能有个宝宝,但是有绝对的权利决定继续还是终止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
Juno的善良是非常理想主义甚至伊甸园的善良,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送给需要收养的夫妇,这样既没有谋杀婴儿的性命又帮助一对夫妇有了自己的孩子,这难道不是天使的行为?
那么,发现了吗:我们被影片的打动之处,竟然和Juno的青春一样彪悍。
Juno的强大语录:1. Juno:为什么今天你的短裤看起来格外金灿?
Bleeker:我妈妈用了颜色保鲜的漂白剂Juno:去唱颂歌?
2. Bleeker:我还留着你的内裤。
Juno :我还留着你的处子之身呢!
其中最让我震惊的一句话是:怀孕的朱诺对她孩子的收养者说“你们应该去中国!
听说他们送孩子就像送免费的IPOD一样!
”因为我17岁以前都住民政厅里,当时就很不解,为什么每天总有一辆又一辆的满载着外国人的旅游大巴开来这里办领养证。
看到那些外国父母脸上洋溢的笑容和他们怀中哭闹的中国婴儿,我心里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记得当时还写了一篇周记,叫《没有故乡的孩子》,就想他们从此踏出了国门,却再也没有了故乡,因为无论到哪里,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他乡。。。。。
很可悲的事,至少对我来说。
关于婚前性行为一个老外告诉我,他恨电影,因为电影给了人们放纵的理由,他的很多朋友的第一次都是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生的,他认为这很不道德,虽然他是一个模特,有较好的外形条件但是他到现在还是处男。
因为他认为在婚前对一个女人的侵犯是对她莫大的伤害,在婚前,一切都还没有保障之前不要拿走女人最美好的东西,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被他的想法吓呆了,在我原来的印象里,外国人都是很随性的,没想到他的纯洁与固执是这么令人惊讶。
我想我们通过电影给了我们很都做坏事的理由,也给我们的心灵减少了很多犯罪感,渐渐迷失,回想当年的我们,那些曾被嘲笑幼稚而落伍的我们,是不是才是一个真正的有着正确价值观人?
我们要反思的太多了,电影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我不否认电影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境,让我们摆脱了现实的残酷,哪怕一个小时也是很美的。
但现在我感觉到的是它就象慢性毒药一样在影响着我们,我们是思想。
我们的行为。
恐怖的是我们一点都没有察觉。
演《朱诺》的难度估计比演《水果硬糖》要小。
佩姬好像高了一点又胖了一点,穿条纹T恤的样子邋塌得有点没心没眼。
可她的“性质”没变,她还是一个内心光明的问题少女,“大人”觉得很复杂很难对付的问题,对“未成年人”来说倒没这么难搞,某种程度上,是复杂的心理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这就是《朱诺》所以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一举夺得奥斯卡编剧奖连带得到斯皮尔伯格爷爷青眼的原因吧。
——关于青少年问题,大多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去拍的,拍得忧心忡忡,比如李安的《冰风暴》。
但从现行问题少女,曾经出于兴趣当过脱衣舞娘,并写一个很受欢迎的情色博客的编剧迪亚波罗•科蒂来说,她觉得这些有什么呢?
怀孕,生孩子,寻找养父养母,继续自己的生活,这一切可以是一个轻喜剧。
轻喜剧的特点是温情。
这个题材看似边缘的电影实在温情得一塌糊涂,亲情,爱情,从家到学校,没有什么不可尖锐的冲突,有什么冲突也都让朱诺给消化了。
这样的温情,如果它不是“温情脉脉的面纱”的话,需要有很强大的支撑。
需要朱诺有足够的善意来理解身边的一切,同时还有强大的承受力与包容心——甚至需要幽默感,用来化解比如说离婚后妈妈每年寄来一小盆仙人掌这样的怪事。
这是成年人以为孩子还不具备的东西吧,而具备了这么多优秀品质的朱诺,居然看不去还不是个好孩子,可见两个阵营之间的认证体系有多么不完善。
然而《朱诺》说到底还是太简单了些。
它的主要好处是对青少年文化/心理的帖切的把握,是电影语言上的轻松愉快。
但是温情的有限性又是非常明显的,在电影里,对待两个男主角的态度颇为不同:糊里糊涂有了个孩子的布里克同学得到了体谅与宽容,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供成长。
而已婚男人马克却因为不愿意承担家庭与孩子的负担,而得到了隐隐的责备。
这种价值取向未免过于主流,以至让人觉得,貌似先锋的编剧其实有颗过于传统的心。
先锋与传统都只是标签,对于艺术来说,重要的是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能够做到多大的坦白面对,更丰富与更深入的认识。
就这个尺度来说,《四百下》依然是经典,而《朱诺》只是一部好作品。
经典的意义是它能够有足够的穿透力,可以逼迫所有人直面共时呈现的整体性世界。
而好作品可能打了一个补丁,说明了某种可能性,《朱诺》的可能性,建立在客观世界较为美好,主观能力颇为强大,这个结合度的百分比不是太高。
推荐理由:惊艳之作,很酷,很温柔。
片 名:《朱诺》 导 演:杰森•瑞特曼主 演:艾伦•佩吉、詹妮弗•加纳、迈克尔•塞拉出品时间:2007年奖项提名: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朱诺,十六岁,高中生,摇滚分子,怀孕两个月零四天。
猜猜看,接下来会怎样?
一部暗黑系电影?
怀孕的未成年少女被排挤为异类,独自承受命运的苦难,挣扎于悲愤无望之中,以控诉这个社会的冷酷无情?
不,不不,小制作电影《朱诺》之好,在于其平和。
它的卓尔不群,恰恰来自它的温柔。
它温柔地决定让朱诺生下这个孩子,并不因为她是基督徒,而是因为一个同学曾告诉她“宝宝已经有手指甲了”。
虽然一向认为“酷”是一个已经被用滥了的字眼,但我还是得说,朱诺是很酷的。
她会坐在男友家门口的沙发上,翘起二郎腿,叼着烟斗向他宣布自己怀孕的消息。
会亲自为腹中胎儿挑选领养人——一对多年不孕的中产阶级夫妇,马克和瓦内莎。
她甚至会与同为摇滚爱好者的马克争论摇滚的黄金时代是在1993年还是1977年,而戈登•路易斯和达里奥•阿基多两人谁才是真正的恐怖片大师。
不知是何缘故,近半年来电影集体“怀孕”:《一夜大肚》、《女招待》、《四月三周两天》,还有《朱诺》,好像只要女主角挺着一个“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大肚子,影片对人性的探究就会变得更饱满似的。
但即便是在如此另类的整体语境下,《朱诺》仍然别具一格,不容忽视。
其特出之处正在于,它赋予了整个妊娠事件一种儿戏的心情,却又绝不止于儿戏,正如它不轻言爱与恩慈,却将温柔坚定的人性力量散布于日常散布于细节。
我始终记得那一幕——朱诺即将临盆,却意外得知马克将与瓦内莎离婚。
在回家的路上她把车驶到路边,哭了一场:孩子气地瘪着嘴,无措地抚摸自己的肚子,用袖口擦鼻涕。
哭过之后,仍得上路,就像我们在每一个人生的关卡所做的那样。
不然怎样?
无怪乎她会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小妖女艾伦•佩吉实在是太复杂了。
虽然从《硬糖》到《朱诺》,她扮演的都是未成年少女,但是请注意,在她幼嫩的皮相下面潜伏着一枚暗器般的老灵魂。
与同样以“洛丽塔”形象名世的娜塔丽•波特曼相比,艾伦无疑稍逊美艳,却更具边缘气质,这种气质犀利、有杀伤性,可能造成不适,但却令人印象深刻。
听说同时获得此项提名的还有凯特•布兰切特,于是今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究竟鹿死谁手,我简直要拭目以待了。
让我们还是说回到这部电影,说回到它的女性主义意蕴——胎儿的生父仍是个孩子,他所能想到的面对这个胎儿的方式竟是抱着一堆甜甜圈请朱诺去看《儿女一箩筐》。
胎儿的养父则临阵脱逃,在成为科特•柯本之前,他还没有准备好当一个父亲。
呵,是艾吕雅的诗吧,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
这才会有那个顺理成章的结论,歌德说的,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如此,高中生朱诺的风流孕事,最终还是变成了女人和女人之间的事。
而我更想知道,当岁月过去,朱诺会成为一个安静的妇人么?
她会不会在夏日午后,金色的阳光里为她的孩子们做苹果派,一边听Runaway的歌?
应该会吧,因为,你知道,其实有多少不羁,就会有多少温柔。
2008-2-2
虽然得过奥斯卡的神马奖,但我觉得这片子如同一杯白开水,题材老旧炒冷饭、台词做作不生活化,男不俊女不美,插曲一听就忘,连酱油演员也毫不出彩……其实,美国此类生活片是很擅长拍出浓浓温情的,但本片却恨别扭,也许本朝若拍出此种水平的片子来,我会打四星以资鼓励,但擅拍此类片、且有众多珠玉在前的好莱坞将此片拍成这幅德行,我本来是想打二星的,心一黑就悍然将之改成了一星!
PS:好像也没有人关注到,那个被送给单亲妈妈的小BB终究会长大,他(她)在知晓后会如何看待当年不愿抚育他长大的未成年父母……未成年的小情侣终究也会长大成年,本片是告诉我们:只要你侬我侬的两情相悦,不要你插我迎的十月后果吗?
讲到小BB,我讲一个做作的细节,不育的女主在育婴房里抱起BB的时候,导演让朱诺 的后妈布兰达适时地出现在房门口——就是让布兰达说出编剧得意很久的台词来:你看上去就像一个没经验的新任妈妈啊等等肉麻话,我去!
还有,布兰达在朱诺做B超时,与工作人员冲突讲的一大段不知所云、自认为帅呆了酷毙了的干话,真是俗套而做作;不育夫妇与朱诺父女的第一次见面不是应该在律师楼里吗,让陌生的父女俩直驱到高尚社区的中产阶级大屋来是为了显示收养者的财力让送孩子者内心平和喜悦吗?
爱的主旨不是物质极大丰富后的老美更为看重的重中之重吗?
一对想孩子想得发疯的夫妇、大约并不代表其爱心一定会多过某对儿女齐全仍愿播撒爱意给收养小孩的夫妇……
到年底了,又是临近奥斯卡的日子,07年的优秀影片开始源源不断地井喷,《四月三周两天》《我在伊朗长大》《理发师陶德》《神枪手之死》...太多的好片已经存好了等着去看。
由于供稿的需要,我必须在奥斯卡前把这许多电影看完,可因为它们整体的优秀和时间的紧迫,这无疑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幸好连天的飞雪成了我待在家里静心看片的一个充分理由。
纠结于先看哪部的时候,《朱诺》这样的电影总能提起我更多的兴趣,回归现实生活的温情小成本电影一向是我的最爱,《朱诺》的平民性一如04年的《杯酒人生》和06年的《阳光小美女》,往往能带来一种亲切的温暖。
要想成为一部成功的温情小品,它需要具备小成本制片的艺术姿态、主题贴近生活的扎实剧本、洗去铅华的优秀演员。
作为以独立制作闻名的福克斯探照灯下的产品,《朱诺》没有沾染上好莱坞媚俗的习气,一个早孕的故事跳出了说教的俗套、摆脱了低俗的道德噱头,以一个16岁高中生的视角扫描出了在这个时代下一个普通人从初恋、生子、结婚或离异的情感历程,直线型的横向故事描绘出的是纵向而立体的人生,上一次这样绝妙的体会还是在杨大师的《一一》里,只是后者更具有艺术性的章法,而前者平易近人的轻喜剧风格则更显亲切。
这部电影的平民气质还来自于它的编剧,黛伯洛•考迪本是一个沉迷于博客的脱衣舞女,靠着这个根据自己经历创作出的剧本一夜之间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编剧,黛伯洛•考迪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平民的一面。
因此可以说《朱诺》内外兼具的平民气质是它成功的决要因素,它给我们留下了亲切的温暖,我们也因此给于它赞许。
而且,它让我们这些影迷高兴地看到电影艺术并非高不可攀,这是电影之外的意义。
P.S.对于这样一部温柔、甜美、聪明动人的喜剧故事,电影原声以同样的气息很安静很柔软地充当了它的背景。
你首先被吸引的是它的音乐,接着享受电影,最后一定会为了它的音乐再次回过头来。
《朱诺》的原声音乐可以说是这十几支独立乐队的一次集体狂欢,狂欢得安静不吵闹,甜美地讲述一个故事。
电影原声下载:http://ilm.blogcn.com/diary,13520993.shtml
在看电影时,你是不是也想起了那个男孩?
就是那个男孩呀,酷爱运动的,时而傻气的,老喜欢看着你不好意思的笑,在你眼中他总是显得有点蠢,和你心中的男神比起来,你总觉得他差远了,一想到他心里就怪怪的,就是他啊,你还记得吗?
他的名字叫“青春”。
和中年男子比起来,他是显得那么幼稚滑稽,中年男子幽默,多金,最重要的是……他居然懂你,懂你那包裹的古怪少女人设下,那颗敏感而温柔的心。
他懂你喜欢摇滚,恐怖电影,和一般意义上的乖女孩不同。
和那个傻男孩,电影里《朱诺》的那个男主角对比起来,你的心早陷入到哪里去了……高一。
炎热的夏天。
他高高大大,我说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他喜欢科比,酷爱篮球,喜欢樱木花道,那会,在我心中,樱木花道可是最白痴的人了。
他总喜欢找我聊天,说话傻气又温柔,帮我写作业,无论我怎么开他玩笑,总是一副拿你没办法的样子看着我。
可那时,我的心哪会在他身上,我的心只在像流川枫一样帅气男孩的身上,慢慢就疏远了他,故事也就到此为止。
可谁曾想到,一年以后,我朋友告诉我,当时他和我聊天,记住了我很多喜好,听说我最喜欢的歌手是卫兰,为我买了专辑,鼓起勇气想向我告白,可是看我不想和他说话,他就没再打扰我。
我有时候会想,有多少女孩曾经错过无数份真心,却又离开之后继续说,哎,找不到真爱,都是骗子,单身一万年……还有一些女孩,要求男生不打游戏高富帅,有上进心会玩且只能关注她,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于是就母胎单身了……好像她们在找的不是人类……好像她们在寻找的,其实是个悖论……你有没有想过,你追求的爱,到底其实是什么样?
会不会就在你身边,但是你从未察觉?
我想,电影的男主角选的相当好。
他有点普通,但是他又有点可爱,他也许不是最温柔最帅气的那个人,但是却是最喜欢朱诺的那个人。
而中年男子其实有家庭,他温柔的外表下其实同样是个小男孩,自己的一堆麻烦还没有解决,他可以一眼就看穿你,理解你,可是他并不爱你啊。
要爱什么样的人?
我想电影给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
爸爸的台词说到:我觉得最好的事情是,找个能爱你真实样子的人。
脾气好坏,美丑,随便,合适的人连你放屁都觉得香。
这种人就值得在一起。
而这也是个上帝设的难题,我们大家都知道是这个道理。
却又很多都做不到。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慢慢学着,要去透过表面看到内心,那颗真挚火热的内心……有的人能够明白,接受爱人是有小缺点,或可能别人看来有点普通的,但是在自己心里,又特别又可爱;有的人没能解答出这道题,终其一生都在兜兜转转,追寻,又求而不得……而风水轮流转,谁能想到,几年后,我最喜欢的男孩,竟然是樱木花道的类型呢。
青春年少,谁人能不打脸呢,哈哈哈……
郑爽代孕事件的余波已经渐渐消退,昨晚我又重温了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小成本青春喜剧片《朱诺》(Juno),这是一部在讨论郑爽事件时被屡屡提及的电影,是一部少有的直面了未成年性教育、意外怀孕、堕胎和弃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的电影。
故事很简单,16岁的少女朱诺刚上高中,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第一次与田径队的帅气男孩布里克偷尝禁果,就不小心怀孕了。
她本来准备偷偷地去堕胎诊所打掉这个孩子,在门口遇到一个强烈反对堕胎、主张每个宝宝都应该诞生的「反堕胎人士」,恰好是她的亚裔同学,她告诉朱诺,她肚子里的宝宝可能已经有指甲了。
联想能力十分丰富的朱诺立马感觉到这个孩子不再是一个无生气的物件,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她回家与父亲和继母摊牌,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她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但她认为自己从各方面来说都没法做一个好妈妈,所以想通过合法途径为孩子选一对靠谱的养父母,在生下孩子之后将孩子送给他们抚养。
最终她的计划成功了,她获得了成长,渴望孩子的养母也实现了愿望,皆大欢喜。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再一次感叹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朱诺身处的环境,似乎对未成年少女怀孕这件事接受度太良好了,当她对父母宣布自己闯了个大祸的时候,他们都猜测她可能是吸了大麻或是酒驾了,好像意外怀孕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他们就非常顺畅地陪着朱诺去找领养夫妇、做产检,就像朱诺只是去外面捡了一只流浪猫说是自己要养上半年再送人那么轻松。
我想,每个未成年人,都会羡慕朱诺拥有这样开明的父母,就像当年看《成长的烦恼》时的感觉一样。
但在重温这部电影之后,我又有了更多的感触,终于懂得了它为什么能入选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提名名单。
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讨论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它更多的是在想象,一个让女性更加自由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
豆瓣电影详情页里被顶到最高的一篇影评《爱丽丝梦游政治正确仙境》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电影描写的不是目前还活着的美国人的生活。
也不是以前曾经活着现在已经死了的美国人的生活。
甚至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的真实生活。
它描写的是「温和的美国自由主义者头脑中理想的政治正确的美国。
」或者说,影片里的朱诺,并不生活在现实中的美国,而像是生活在一个对女性更加宽容和友好的乌托邦。
在这个乌托邦里,没有对早恋或性行为的污名化,也没有将堕胎上升到道德高度,更没有在生育之后随之而来的「母性绑架」和「母职惩罚」。
面对意外怀孕这个难题,中美两国国民关注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普遍会认为堕胎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孩子生下来的话,绝对是大麻烦。
这也是为什么在郑爽和张恒感情出问题之后,郑爽一家人都想让代理孕母把孩子打掉的原因,在这个性教育严重缺位的国度,那些号称无痛人流非常轻松的广告却随处可见。
「开始了吗?
」「已经结束了。
」这样的对话,会让人产生堕胎就跟打了个盹儿一般简单的错觉。
如果两个孩子是郑爽自己怀的,她就算是在大月份选择引产,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也算不上是黑点,相反可能还会因此强力虐粉,再狂吸一波流量。
弃养,才是中国文化的痛点,俗话说「宁跟要饭的妈,不跟做官的爹」,就是默认母亲会比父亲更负责任、对儿女更好。
在众多社会新闻的评论区里,那些在厕所生下孩子不知所措的女学生,那些因为无力抚养而遗弃孩子的女性,会比选择堕胎的女性受到更多的口诛笔伐,人们默认了,既然你选择生下孩子,你就应当抚养他长大,这就是「母性绑架」。
这种认知,其实是将孩子当成父母的私有财产,或者说附属物,所以才会发生亲生父母虐待孩子,但却鲜有剥夺他们抚养权的案例。
我们不敢承认的是:很多人就是不具备当父母的能力,先天没有,后天也无法习得。
而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则将堕胎视为最大的问题,因此产生了很多「少女妈妈」,以及随之产生的连锁问题。
《朱诺》里有一幕场景,是朱诺去医院做B超,听到她要将孩子送给他人抚养,操作B超的技师说了一句「太好了,谢天谢地」。
朱诺的继母追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因为之前看到很多未成年妈妈,她们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太有害了。
毫无疑问,她的话非常政治不正确,因此被朱诺一行人怼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说的话是对的。
而政府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很多国家,母亲主动放弃抚养权是合法的,而且政府也会主动剥夺一些不合格父母的抚养权,将孩子交给其他有意愿有能力的家庭收养。
林毛毛说过,在德国,女性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主动放弃抚养权,都不会被法律追究。
(注意,不是随便往街上扔,而要走合法途径去安置好孩子。
)
这种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权益,避免因为将孩子和母亲的强行绑定,导致后悔的母亲疏于照顾或者虐待孩子的事件发生。
比如被亲生母亲虐待致死的小苏丽,她的母亲燕志云憎恨她,是因为她是违反计划生育出生的孩子,母亲因此丢了工作,将一腔怨气发泄到她的身上,长期吃不饱饭的她,在三岁多的时候抓吃鸡食,被她母亲用针和膨体纱线将嘴缝住……这恶行一时轰动了青海高原,《人民公共安全专家报》、《青海日报》、《西宁晚报》都作了报道。
但是她的母亲没有丝毫悔意,依然变本加厉地虐待女儿,两年之后,可怜的小苏丽还是惨死在燕志云的手下。
我们在谴责燕志云这样的「恶母」之外,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复,如果,她在生下小苏丽的时候,就可以主动放弃抚养权,如果,她在最初虐待小苏丽的时候,就会被相关部门剥夺抚养权,那么小苏丽,都有机会好好地活下去。
既然现在全世界都在面临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不要再想着靠道德绑架和社会舆论去逼女性生孩子了,相反,想要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应该给予她们更多的自由和帮助才是。
给她们生育或不生育的自由,堕胎的自由,生下孩子后不想抚养的自由,而不要再用「这是一个女人/母亲应该做的」之类的话术去绑架她们的人生。
像朱诺这样的未成年人,或者其他实在无力抚养孩子的普通女性,谴责她们不负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整个社会应该思考的是,该怎样去帮助她和她的孩子,让她们的人生都不至于因为彼此被毁。
就像《朱诺》里幻想的那样,朱诺只是将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而已,除了少部分说闲话的,大家都报之以足够的善意,她的生活也很快回到了正轨。
当然我并不是支持代孕和随意弃养,而是这个社会应该更加完善制度,去帮助女性实现不被母职惩罚影响人生的自由。
只有生育这件事给女性造成的影响和压力越来越小,保障越来越多,女性的生育意愿才有可能提高。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坏处大于好处的事,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
酷酷的电影,酷酷的爱情,酷酷的青春,朱诺一家人都超酷的,这事放到天朝简直不敢想。喜欢Ellen Page。里面的歌都很棒!
本片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并获最佳影片、导演和女主角提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谁知却是爹不亲,娘不爱。立马转手送人,而且送的还是婚姻出现裂痕,妻子是个控制狂的家庭。送得毫不犹豫,也不牵挂。送完之后这两个小情人立马又开始了琴瑟和鸣的日子。导演、编剧的人性都上哪去了?!宠物养上个把月还有感情呢?在肚子里折腾了十个月居然没有半点舍不得?这女人该多没人性?
确定这不是毁三观的片?直接送人当没生过?
very very good!!!
我希望找到一个人,爱我原来的样子~
一个小女孩偷尝禁果,怀孕了,竟然能获得这么多人打四星,五星?莫非大家都怀孕了?剧情没什么看的。
因为意外怀孕最后就跟了孩子他爸,太不现实了,和knocked up一样。虽然俩片质量都还好
07年最有影响力的女性,谁会想到是个16岁未婚先孕的小佩奇;演员很棒,对白很高杆,配乐很入耳,原声碟一定要收
我真的没有耐心看下去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find a person who loves you for exactly what you are. Good mood, bad mood, ugly, pretty, handsome, what-have-you. The right person is still going to think the sun shines out of your ass. That's the kind of person that's worth
一个高一女生先生子后恋爱的故事。
爱 爱 爱 爱 爱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那段未婚先孕的恋情。我根本看不出爱情的眉目。ok,但是结尾依然甜蜜。
对未婚先孕主题的理想化探讨,剧作异常扎实精彩。艾伦·佩吉的那件红卫衣令我想起[水果硬糖],但不可否认,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无懈可击。| -You're, like, the coolest person I've ever met, and you don't even have to try, you know... -I try really hard, actually. (8.0/10)
童话故事。“早熟”的美国高中版,换个方向一样地夸张。倒是ellen page的造型令31岁的我回想起一些中学时的画面,可惜现在都已经离得十分遥远了
男猪脚太那个~~~让我意淫不起来~~~其实编剧真的很好,故事性很强的~~
除了gorgeous Jennifer Garner,对我个人来说这片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意外的长大。
08.7.23good film,i like it。and juno too。and the ost。saw loureed bellesebstian lalala。saw Janah from superbad。
一开始对这种少女怀孕的题材十分不感冒,看了艾伦的表演后深深地被她精湛成熟的演技吸引了,艾伦从没让我失望过。
Ellen Page, you are Hollywood's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