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同题材的《类人猿计划》,显然没有后者来得跌宕起伏,紧凑有力。
将原本单线程的伞兵空降,密谋暗杀,最终突围失败,全员牺牲的过程多了另一条主线,被希特勒盛赞“真正具有铁石心肠的人”的纳粹魔王,海德里希(Heydrich)的发迹之路。
前半程全是在回忆,这个因为女色差点自毁前程的安全局首任局长,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清洗德军内部,屠杀犹太人,各种登上党卫队第二把交椅。
海德里希遇刺身亡时年仅38岁,但已经通过射击和毒气残杀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名犹太人。
在世间留下“布拉格屠夫”的骂名,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
1942年6月7日海德里希的豪华葬礼在布拉格举行,此后其灵柩经火车运往柏林,于6月9日在新的总理府进行第2场葬礼,由希姆莱致悼词。
希特勒参加了葬礼,并奖励其勋章。
包括最高级德意志勋章、血勋章、金重伤奖章和一等带剑战功十字勋章。
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德军被暗杀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希特勒对于海德里希之死极为愤怒大为光火,本来要下令捕杀一万名随机选出的捷克人作为报复。
后来情报部门误将刺客同利迪策和莱扎奇两个村落联系到一起,希特勒下令对这两地进行屠村。
超过13000人被捕、驱逐和监禁。
6月10日始利迪策和莱扎奇所有16岁以上的男性,及莱扎奇的全体女性俱遭杀害,利迪策的所有女性则立刻遣送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后来仅4人生还。
两个村镇均遭焚烧和夷平,而海德里希死后的屠杀遇难者至少1300人。
影片,反映的就是这一段血腥屠村的场景。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导演和编剧放到以色列任意一个犹太人定居点,脖子上挂个牌子说明他们拍了这个片子。
我赌十块钱,十分钟之内都会被活活打死,超过十分钟我再赔二十块钱。
它们俩是隐藏得极深的纳粹粉,一个血腥屠夫刽子手被它们拍成了啥了?
有野心有进取心,爱生活,有品味,被那个娘们儿拉下水很晚才进了纳粹党,观察力和执行力极强。
不管是打理养鸡场,还是清洗纳粹党,或者去仆从国当总督,执行力都极强。
弥留之际还不忘本职工作-杀无辜的犹太平民。
这就是导演和编剧的逻辑!
电影描写的刺杀他的一堆人都像美国民主党的傻叉:成日价糊糊涂涂的,干正事心不在焉,工作上心猿意马,就知道泡妞。
和女联络员 郎情妾意,就知道鬼混。
结果能办砸的全都办砸了,不可控的因素全都失控了...我看过《世界五千年》里这一章,你想想二战史里单独搞了一章啊!
人家写的黑白分明,暗杀者就是舍生取义,但是暗杀时候枪确实冇打着,炸弹也只是搞个轻伤,《害得利息》这个杂碎真是命硬。
可惜他骄狂已极,没有按党卫军还是盖世太保的规定在车座椅背里加装钢板,结果弹片穿过椅背扎到它腰背。
弹片可以做手术取出来,椅子里的脏海绵被弹片带进伤口,进入血液循环,它得了败血症死掉了...这个当时就没治,天意啊!
基于二战期间两名捷克士兵刺杀盖世太保首领海德里希的真实事件而拍的电影。
结构上比较独特,开场就是刺杀行动,然后就开始了倒叙,倒叙还分成两部分,先是讲述海德里希的发家史,然后回述执行刺杀任务的两名捷克士兵的境遇。
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最后统一融合到刺杀行动以及之后的纳粹追捕、报复情节中。
故事讲述还是挺流畅的,基调很严肃,最触目惊心的是清理犹太人和最后对村民的报复,说杀就杀,开枪的毫不犹豫,挨枪的也不哭啼求饶。
海德里希的孩子出生时他却在看屠杀犹太人的录影。
生与死,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交替。
影片没有着力去渲染海德里希的罪恶,只是一场开会讨论欧洲各国犹太人数量的戏,但是最后奄奄一息之际还不忘把屠杀犹太人计划交给前来看望的希姆莱,这种执着,让人细思极恐。
没有浓墨重彩的表现反抗军、地下党的英勇,反而在两名捷克士兵与两名女接应人之间安排了一些生活戏,轻松了氛围,也是为后面的殒命做情感铺垫吧。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刺杀行动后,相关人员不安排马上撤离转移?
虽然他们是临时接到刺杀任务的,但也是做了不少准备啊,应该有周密的计划。
就算两名捷克士兵不好撤退,那掩护他们的两个家庭无关人员也可以赶紧离开啊,只有 一家人走了,另外一家却留下来等死。
也许当年就是这样的事实。
藏在教堂里,从晚上抵抗到第二天,最终两名捷克士兵自尽,换来的是海德里希的死亡以及纳粹的疯狂报复,相关地下党几乎全军覆没,一个村子不分男女老幼都被赶尽杀绝,包括后来纳粹继续疯狂屠杀犹太人。
这种牺牲,有多大意义?
影片没有直接点出,但是安排在执行刺杀行动前抵抗军们内部争议这场戏,以示疑问吧。
原载于 《看电影·午夜场》2017年第11期: 2017年6月7日,反映二战期间“类人猿”行动的电影《刺杀盖世太保》在法国公映。
两年以来,这已经是“类人猿”行动被第二次搬上银幕。
“类人猿”行动究竟事出几何?
为什么会如此频繁地成为电影题材?
不同版本的相关电影与真实的历史之间,又有怎样的异同?
让我们回到1942年的布拉格街头,再看这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经久不衰的银幕热点 1942年5月27日,在德军占领下的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英军支持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军与抵抗组织,执行代号为“类人猿”的秘密行动,刺杀了德国党卫军上将莱因哈特·海德里希。
他也是反法西斯阵营成功刺杀的军衔最高的德军军官。
如此传奇的刺杀行动,自然是电影的优良题材。
1943年4月,流亡到美国的著名德国导演弗里茨·朗,以其为题材的电影《刽子手之死》(Hangmen Also Die!)公映。
不过,为了实现更为戏剧性的惊险效果,这部影片与史实存在不少出入。
1943年6月,同样是流亡到美国的德国导演道格拉斯·塞克,以其为题材的电影《希特勒的疯子》(Hitler's Madman)公映。
1946年,捷克斯洛伐克制作了相关题材电影《无翼之人》(Men Without Wings)。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制作了电影《最高原则》(Vyssí princip),以“类人猿”行动之后,德军的恐怖统治为题材。
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制作了电影《刺杀海德里希》(Atentát)。
1976年,美国拍摄电影《拂晓攻击》(Operation Daybreak)公映。
2011年,捷克制作了以德军对“类人猿”行动进行报复的利迪策惨案为题材的电影《利迪策大屠杀》(Lidice)。
2013年,捷克制作了电视电影《射向海德里希的子弹》(Kulka pro Heydricha)。
2016年,捷克隆重推出了电影《“类人猿”行动》(Anthropoid)。
2017年,法国上映了电影《刺杀盖世太保》(HHhH)。
其电影名称,来源于法国小说家洛朗·比内的历史小说《希姆莱的大脑名叫海德里希》(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缩写为“HHhH”。
至此,“类人猿”行动已经被十次搬上银幕。
不过,其中不少影片非常老旧,缺乏观影资源。
对中国观众来说,1976年—2017年的几部相关电影,会更为熟悉。
英俊的“恶魔” 十次进入银幕的“类人猿”行动,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
1938年,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随后,他又以保护德意志族人为借口,要求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9年9月29日,为了避免卷入战争,英国与法国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德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希特勒如愿以偿。
1939年3月,德军又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希特勒将其一分为二,捷克沦为“波西米亚与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沦为“斯洛伐克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率领政府与部分武装力量流亡英国。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捷克斯洛伐克正式进入反法西斯阵营。
二战爆发前,捷克斯洛伐克是仅次于美国、苏联、德国、英国、法国与意大利的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工业总产值甚至高于日本与西班牙。
1939年3月—1941年9月,德国外交官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负责管理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非常重视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工业基础,并以其为德军源源不断地补充武器装备。
德军无法容忍捷克斯洛伐克抵抗组织的破坏行动。
德国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德国国家安全总局局长莱因哈特·海德里希,都认为诺伊拉特的统治手段太“宽容”,才导致了恶果。
希特勒随即任命海德里希代任“波西米亚与摩拉维亚护国公”。
海德里希上任后,以血腥手段进行统治,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恐怖。
海德里希对此颇为得意,经常坐着司机驾驶的敞篷轿车,在布拉格街道上招摇过市,以显示自己对恐怖统治效果的信心。
以往关于“类人猿”行动的电影,往往是从反法西斯阵营的角度进行讲述。
《刺杀盖世太保》却破天荒地在电影前半段,讲述了海德里希的“发迹史”。
实际上,真实的海德里希,要比电影中的角色更“优秀”。
他身高1.85米,外表英俊,记忆力超群,学生时代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精通小提琴、钢琴、滑雪、游泳、骑术、帆船、飞行、击剑与射击,是田径十项全能与现代五项全能选手,先后担任过国际刑警组织主席与国际击剑组织主席。
同时,他个性又极为残忍,指挥过作为纳粹内部清洗冲锋队的“长刀之夜”行动,为灭绝犹太人制定过“最终解决方案”,因而获得了“铁石心肠的人”、“金发野兽”、“刽子手”与“布拉格屠夫”等绰号。
在《刺杀盖世太保》中,海德里希夫人莉娜·冯·奥斯滕,也有了较为详细地描绘,不至于像在以往相关电影中那样“跑龙套”。
诚如电影讲述的那样,奥斯滕是海德里希接触纳粹的“领路人”,海德里希与她订婚后,确实因为之前曾与某造船厂厂主的女儿有染,产生婚恋纠纷,而丢掉了在德国海军的职位。
但是,海德里希结识奥斯滕并非像电影中那样是在舞会上,而是在帆船俱乐部,奥斯滕溺水,海德里希救了她的性命。
他们相识时,奥斯滕只有19岁,而不像电影中女演员的年龄那样大。
德国党卫军上将莱因哈特•海德里希的历史照片。
历史人物原型与电影演员的形象对比:德国演员德特勒夫•博特饰演的莱因哈特•海德里希。
博特的形象与海德里希非常相似,因而在电影《利迪策大屠杀》与《“类人猿”行动》中两次饰演海德里希。
《刺杀盖世太保》剧照,“海德里希”使用P38“瓦尔特”式9毫米手枪,向“加布齐克”开枪。
在真实的历史中,海德里希使用的是P08“鲁格”式9毫米手枪。
相比之下,杰森•克拉克饰演的海德里希,只是“更像德国人”,外形与真实的海德里希差异很大。
《刺杀盖世太保》剧照,“海德里希”与“莉娜”在舞会上相识。
在真实的历史中,海德里希与莉娜并非是通过舞会相识的。
莉娜认识海德里希时,只有19岁,而罗莎蒙德•派克出演莉娜时,已经38岁了。
电影近镜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眼角鱼尾纹,可谓岁月不饶人。
1931年12月26日,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与莉娜•冯•奥斯滕,在婚礼上拍摄的照片。
屠魔行动箭在弦上 同为德军占领区,波兰、南斯拉夫与希腊的抵抗行动可谓风起云涌。
因此,即使德军已经无法容忍捷克斯洛伐克的“治安”,盟军却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异常平静”。
在英国情报部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决定展开行动。
1941年10月20日,在英军特种行动部作战总监科林·格宾斯准将批准后,捷克斯洛伐克情报部部长弗朗齐歇克·莫拉韦茨着手准备“类人猿”行动,目标就是刺杀祸害捷克斯洛伐克的海德里希。
他从流亡到英国的2000名捷军官兵中,挑选了斯洛伐克人约瑟夫·加布齐克准尉与捷克人卡雷尔·斯沃博达上士,前往苏格兰的阿里塞格,到英军特种行动部的突击队训练中心学习。
根据原定计划,行动将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日的10月28日执行。
然而,斯沃博达在训练中头部受伤,因此只能由捷克人扬·库比斯上士代替。
库比斯需要完成训练与为他制作当地假证件都需要时间,因此行动只能推迟。
1941年12月28日,英国皇家空军第138轰炸机中队的1架“哈利法克斯”式重型轰炸机,从英国出发,带着包括加布齐克与库比斯在内的9名伞兵,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的比尔森。
然而,飞行员的导航出了问题,只能将他们空降到布拉格以东的内荷韦茨迪。
德国空军一直监视着这架轰炸机,因此明确知晓英军进行了空降,并有陆军沿着航线进行地面搜索。
行动小组在比尔森着陆后,转移到了布拉格。
几部相关电影中,都出现了库比斯在空降中脚部受伤的情节,完全符合史实。
在布拉格,抵抗组织协助行动小组,但抵抗组织领袖之一的拉吉斯拉夫·韦涅克,担心德军会疯狂报复,因而强烈反对刺杀行动,也符合真实的历史。
有观众表示,这种力图保存国家与民众的领袖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然而,恐怕要令其失望的是,这个“真正的爱国者”于1942年9月4日被德军逮捕,并在审讯中出卖了组织与战友。
最初,他们计划将海德里希刺杀于列车上,但在侦察中发现不可行。
在《拂晓攻击》中,行动小组曾在火车站,试图狙击海德里希,是电影的虚构。
后来,他们曾计划在海德里希每天必经之路的森林中进行刺杀,并布设了用来逼停其轿车的绳索,但指挥官阿道夫·奥帕尔卡中尉命令停止行动,执行最终决定的布拉格刺杀方案。
在《“类人猿”行动》中,展开行动之前,库比斯紧张到无法呼吸,举不起枪,这并不符合史实,都是电影的虚构。
1941年5月27日10时30分,在布拉格的布洛夫卡医院附近,加布齐克与库比斯守候在有轨电车车站的转弯处。
这里是海德里希每天的必经之路,弯路还能迫使他的轿车减速。
同为行动小组伞兵的约瑟夫·瓦尔奇克在他们以北100米处盯梢。
两分钟后,海德里希的“梅赛德斯”320B型敞篷轿车抵达。
加布齐克拿出“斯登”式9毫米冲锋枪,枪械却卡壳了。
海德里希命令司机克莱因上士停车,站起来掏出P08“鲁格”式9毫米手枪,向加布齐克开火。
情急之下,库比斯拿出隐藏在公文包中的73号反坦克手榴弹,扔向轿车。
爆炸产生的弹片穿过汽车右后保险杠,带着车内装饰物的马鬃纤维,刺入了海德里希的身体,也炸伤了库比斯自己。
在《刺杀盖世太保》中,库比斯扔出的明显是英制74号手榴弹;在《拂晓攻击》片中,库比斯扔出的是美制Mk 2式手榴弹;这与史实不符。
在《利迪策大屠杀》与《“类人猿”行动》片中,库比斯扔出的手榴弹更接近史实。
爆炸将加布齐克与库比斯也炸得东倒西歪,他们用M1903“柯尔特”式8.13毫米手枪向海德里希开枪,但没有击中。
库比斯骑自行车逃跑,加布齐克则步行逃跑。
海德里希蹒跚地钻出轿车,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受伤,在试图追击时倒下了。
他血流如注,却依然命令克莱因追击加布齐克,高喊:“干掉那个杂种!
”在街边的肉店,加布齐克用手枪击中克莱因腿部两枪,使其严重受伤。
随后他搭乘有轨电车抵达安全屋。
在《拂晓攻击》片与《刺杀盖世太保》片中,克莱因均被击毙,只有《“类人猿”行动》准确还原了肉店与击伤克莱因的细节。
同时,诚如电影中所述,抵抗组织并不知晓海德里希被炸伤,他们以为行动彻底失败了。
一名捷克警察与一名妇女帮海德里希拦住了一辆货车,将他送到布洛夫卡医院进行抢救。
他身体左侧重伤,横膈膜、脾、肺与一根肋骨受损。
德国调集了党卫军与捷克的多个名医进行手术,7天后他已有所好转。
6月3日,在吃过午饭后,他突然休克。
6月4日4时30分,海德里希一命呜呼。
其死亡的医学原因众说纷纭,各种论点包括,败血症、肺栓塞、细菌或毒物造成的全身感染等。
无论如何,海德里希都是在受伤的几天之后才死亡的。
相比之下,《拂晓攻击》与《“类人猿”行动》对此的还原更准确,《刺杀盖世太保》中海德里希在当天就死去的情节,则是电影的虚构。
“类人猿”行动的两名执行者,扬•库比斯上士(左)与约瑟夫•加布齐克准尉(右)的合影。
他们是流亡到英国的捷克斯洛伐克陆军官兵,此时身着英军军装,右臂上还有英军空降兵的徽章。
《“类人猿”行动》剧照,詹米•多南饰演的“库比斯”与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加布齐克”。
《刺杀盖世太保》剧照,杰克•奥康奈尔饰演的“库比斯”与杰克•莱诺饰演的“加布齐克”。
1942年5月27日,在“类人猿”行动中,库比斯投掷英制73号反坦克手榴弹,炸毁的海德里希乘坐的“梅赛德斯”320B型敞篷轿车。
事发后,摄影师纪录下了车辆的残骸。
利迪策惨案 在为海德里希进行了隆重的葬礼后,希特勒命令彻查此事,并宣称要杀死一万个当地平民作为报复。
希姆莱劝说希特勒,如此削减劳动力的屠杀会影响军事生产,希特勒才作罢。
不过,德军很快就盯上了利迪策,因为有几个流亡到英国的捷军军官,曾住在这里。
1942年6月9日,德军包围利迪策,当场枪毙了173个男人。
后来,先后又逮捕并打死了当天没在利迪策的11个男人与8个与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有关的男人。
在抓获的203名女性中,德军将4名孕妇强行流产,其他则送往集中营做苦工。
在抓获的105名儿童中,德军用毒气车杀死了82人,有6人死于孤儿院。
1949年11月,为了纪念利迪策大屠杀中惨死的儿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决议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这也正是“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在疯狂屠杀的同时,德军放火焚烧利迪策,用炸药逐个爆破房屋,还杀死了利迪策所有的宠物与牲畜。
德军丧心病狂,连当地的坟墓都没有放过,他们掘开墓穴,撕碎尸骸,掠夺了陪葬的金银珠宝。
随后,100名德国工人来到利迪策,修改了途经利迪策的道路与河流的走向,在利迪策原址上耕种作物,抹去了所有仍然可见的痕迹。
然而,德军此举并非为了毁尸灭迹,而是在践行“将利迪策从地图上抹去”的恐吓。
德军对利迪策大屠杀毫无掩盖,甚至公开宣传。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对此非常愤怒,并宣称德军每摧毁捷克斯洛伐克一个村庄,英军就要摧毁德国三个村庄,作为报复。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在能俯瞰利迪策原址的地方重建了利迪策,只有153名妇女与17名儿童返回。
利迪策唯一幸存的成年男人,是弗朗齐歇克·赛德尔。
他曾误杀自己的儿子,在监狱里呆了4年,对大屠杀一无所知。
1942年12月23日,当他出狱时,愕然发现家乡已被夷为平地。
他也是电影《利迪策大屠杀》塑造的男主角。
不过,这部电影只是在题材上较为讨巧,其对大屠杀与德军暴行的表现,尚不如《拂晓攻击》中的几个镜头片段。
作为反映史实的电影,其恐怕算不上是成功之作。
二战时期,曾有两名利迪策人在英国皇家空军担任飞行员。
1948年,当他们返回家乡时,苏联控制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却因其曾在西方国家军队服役,而禁止他们在新建的利迪策居住。
相关题材的电影,有2001年的捷克电影《铁翼蓝天》(Tmavomodrý svet,亦名《烈日长虹》)。
《利迪策大屠杀》剧照,为了报复捷克斯洛伐克抵抗组织的刺杀行动,德军将利迪策的成年男人全部杀光。
《刺杀盖世太保》片段,德军在利迪策屠杀了所有找到的成年男人。
这个版本的利迪策惨案,反而比电影《利迪策大屠杀》更为残忍血腥。
英雄殒命 德军找不到刺客的踪迹,就向布拉格发出最后通牒——6月18日之前仍然找不到刺客,就要杀死更多平民。
抵抗组织担心暴露,将7名伞兵转移到了“卡雷尔·博罗梅杰斯基”东正教堂。
捷军伞兵卡雷尔·库尔达主动向德军告密,出卖了抵抗组织的信息。
6月17日5时,德军突袭抵抗组织成员玛丽·莫拉韦茨的住宅。
在厕所中,玛丽吞下氰化毒物自杀。
德军抓走了她17岁的儿子弗拉斯基米尔·莫拉韦茨(小名“阿塔”)与并不知道妻子参加了抵抗组织的丈夫阿洛伊斯·莫拉韦茨。
““盖世太保””严刑拷打“阿塔”,将他母亲的头颅割下,放在鱼缸中给他看,并声称如果不招供,就如此杀死他父亲。
“阿塔”意志崩溃,供述了捷军伞兵的藏身地点。
《“类人猿”行动》对此处的还原最为真实,《拂晓攻击》中“阿塔”招供的原因经过了戏剧化处理,而《刺杀盖世太保》中的“阿塔”则过于年幼。
6月18日,德国党卫军750名官兵包围教堂。
在进行了两小时的枪战后,包括库比斯在内的3名伞兵战死。
在地窖中,包括加布齐克在内的4名伞兵,击退德军数次进攻。
德军动用催泪瓦斯,并向地窖灌水,4名伞兵自杀。
实际上,他们只有手枪,并非像几部相关电影中那样,装备冲锋枪、轻机枪与手榴弹。
德国党卫军却如实像电影中那样,装备有步枪、冲锋枪、通用机枪与手榴弹。
然而,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德军却付出了14人死亡与21人负伤的代价。
战斗结束后,库尔达来指认了加布齐克与库比斯的遗体。
同时,德军逮捕了教堂中的神职人员。
摩拉维亚东正教主教格拉兹德不忍教众受苦,主动给纳粹当局写信,愿意为此承担责任。
6月27日,德军将其逮捕。
9月4日,在布拉格郊区,德军枪毙了包括他在内的13名神职人员。
后来,格拉兹德主教被封为殉道者。
在随后的报复中,德军逮捕了13000名平民,对其中252名抵抗组织的亲属与支持者进行审讯。
包括库比斯的24名家庭成员与其配偶,库比斯的女友安娜·玛丽诺娃,奥帕尔卡中尉的父亲与姑妈,“阿塔”与他父亲、“阿塔”的未婚妻、未婚妻的母亲与兄弟等。
在审讯时,德军将7名伞兵的头颅砍下,钉在木桩上,强迫他们观看。
10月24日,德军将他们全部处决。
估计有5000人死于德军对“类人猿”行动的报复。
在《拂晓攻击》中,库尔达叛变的原因是想保护妻子与幼子的安全。
在史实中,他并没有妻子与孩子,叛变的原因则是贪婪。
库尔达告密后,成了“盖世太保”成员,获得了假名“卡尔·耶尔霍特”。
德军奖赏了他一百万帝国马克,并给他娶了个德国女人。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他逮捕。
在法庭上,他如此解释叛变的原因:“如果给你一百万,你也会这样做的。
”1947年4月29日,他被处以绞刑。
综上所述,“类人猿”行动的相关电影中,最为精彩与最为贴近史实的版本,是2016年的《“类人猿”行动》。
2017年的《刺杀盖世太保》,尚在其次。
这次行动并非反法西斯阵营唯一一次成功刺杀德军高层人物。
苏联游击队与波兰抵抗组织,也都曾成功刺杀过法西斯德国政府或军队的要员。
但是,海德里希确实是死于反法西斯阵营刺杀的最高级德军将领。
这次行动的成功,使英国与自由法国政府同意,在打败德国后,苏台德地区将重归捷克斯洛伐克,《慕尼黑协定》从而失效。
如今,在布拉格的圣西里尔与美多德大教堂、“类人猿”行动博物馆,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英国沃里克郡与苏格兰的阿里塞格,都有关于此次行动的纪念设施。
《刺杀盖世太保》片段,捷克斯洛伐克伞兵使用“斯登”式9毫米冲锋枪、M1928A1“汤普森”式11.43毫米冲锋枪与ZB-26式7.62毫米轻机枪扫射进攻教堂的德军。
在真实的历史中,守卫教堂的7名伞兵只有手枪。
《“类人猿”行动》剧照,“加布齐克”困守教堂地下室,依然坚持抵抗。
在今天的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伞兵曾奋战与牺牲过的“卡雷尔•博罗梅杰斯基”东正教堂,已经成了“类人猿”行动的纪念圣地。
讲述了青年海德里希(杰森·克拉克 饰)在舞会上对女子丽娜(裴淳华 饰)一见钟情,并对丽娜的纳粹思想深表赞同。
二人婚后,海德里希通过丽娜的帮助成为纳粹党卫军的一员,开始大肆虐杀犹太人,种种暴行让他成为了“类人猿”行动的清除目标。
负责执行刺杀任务的扬·库比斯(杰克·奥康奈尔 饰)和约瑟夫·加比希克(杰克·莱诺 饰)孤身潜入布拉格,在捷克反抗组织的掩护下着手准备,扬还与少女安娜(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饰)产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但残酷的现实却提醒着每一个人时不我待。
屠杀仍在继续,刺杀行动也终于开始…
先说演员吧,男主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好歹历史向的影片,原型相似是基本要求吧,可惜杰森·克拉克属于那种粗壮型的澳洲人,和原型海德里希高挑细长差别太大,加之,杰森·克拉克的演技也没有达到当初Kenneth Branagh爵士在《Conspiracy》 中整容般的演技……所以,原型那种精通音乐彬彬有礼却如铁石一样残忍毫无人性的反差感别没有出来……(又想拿《Conspiracy》 做比较了╮(╯_╰)╭不过看看演员阵容,有点欺负人了,哈哈)然后第二个无法接受的点,就是导演不知道为什么,篡改了原型海德里希的发家史,从片中的叙述来看,就是一个贪图女色狂热爱国的小军官在认识了贵族出身的妻子后被引进纳粹,然后青云直上。。。
而实质上海德里希的父亲虽然没落也是当地颇有声望的音乐学校校长,他外祖父更是赫赫有名的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创始人,他去见希姆莱也是自己的教父欧根亲王的引荐。
把他告上军事法庭前女友出身大军火商,与海军关系密切,而他后来的妻子才是普通平民……我不知道电影中塑造的靠妻子的引导发家然后背叛妻子,还刻意拍摄若干莉娜落寞流泪什么的画面是为了通俗化的讲述狗血剧凤凰男吗(而且床戏是干嘛的,莫名其妙突兀的两段床戏还尺度极大。。。
)。。。
我专门重新翻阅了小说,这些情节完全是导演自由发挥的呀,隆古尔奖得主表示不想背这锅。。。
而且莉娜在回忆录中的确写过在布拉格和海德里希发生了过争吵,原因是海德里希过于热衷工作,长期呆在市中心办公室不会郊外的住宅,争吵的结果是海德里希道歉后保证尽量每天回家——这也是后来暗杀他时作息时间调查准确,每天固定路线时间从郊区往返市中心办公室的一个重要线索,但是电影处理成了什么玩意╮(╯_╰)╭有半点线索交代吗。。。
原著小说的标题是HHhH,翻译过来《希姆莱的大脑是海德里希》,恕我直言,这片子里的海德里希就是一个暴发户一般的蛮力打手暴力份子,而非后期希姆莱都要忌惮的SS二号人物。
先马个档,一会有空接着说……
一群为了挽救自己种族覆灭的热血青年刺杀一个为了信仰想要消灭一个种族的“铁心”男人的故事。
大概不一定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影片结尾处海因里希重伤弥留之际递给希姆莱那份“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时的心态。
二战已经结束快八十年了。
这当中给全人类带来的伤痛无需赘述。
今时今日,俄乌战争使世界突然处于三战爆发的边缘。
不论一千一万个理由,多方公婆各自说理。
人类这个物种大概永远都会在争斗与杀戮的往复中不断循环,直至彻底消亡,以至于越来越相信地球大概真的是高维度文明观察人类这种碳基生物发展的试验场。
正义是什么?
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对于那些热血“义士”来说。
正义就是挽救更多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消灭海因里希这个”大魔头”。
他们对此信仰弥坚。
愿意为了这份“真理”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对于海因里希来说。
他深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面对一战失利后近乎崩溃的德国心痛不已。
认定希特勒是拯救德意志民族的天选之人。
甚至,在他眼中,希特勒是神不是人。
于是临终前眼含热泪将报告递给希姆莱时那句:“为了元首。
”那份笃定而坚毅的眼神令人震惊之余心中久久难平。
因为他手中握的是如何杀死一千五百万犹太人的详细计划说明。
一个,为了一个种族能活下来而杀掉一个男人的一群人。
一个,为了一个种族能活的更好而杀掉另一个种族的一个人。
同样是为了生存,同样是为了信仰,同样愿意献出生命,他们,难道不是一种人么?
看完之后挺难受的 室友从某个地方弄来了两张免费券 我们去了一个没有去过的电影院看的 因为门禁原因 宿舍到点会锁门 选了这部时间合适的电影 整个影厅只有我们两个人 提前五分钟入场之后 等了挺长时间也没开播 后来问了里面打扫卫生的阿姨 电影是不是不给放了 阿姨说放呢 然后延迟了七八分钟才开播 因为开头还有好几分钟的广告 里面那两个要刺杀海德里希的小伙子我怎么都分不清谁是谁 开头看着看着要睡着了 电影院冷的不行 电影里的画面也都是灰暗调 更冷 枪击声到处都是 结局看着看着又揪心的不行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 我不会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因为我想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安静地待着 我一点都不想动 室友在旁边一直说 为什么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呢 为什么不继续挖下去呢 为什么……就死了呢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这个电影看的我觉得天都更黑了些 可能是我自己过于悲观 和电影无关吧 值得看 但不推荐去电影院看 建议自己在一个封闭的场合看 那么你想哭你想笑你想暂停你想重复 你都可以自己控制
莱因哈德·海德里是个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美男子。
早年进入海军,但是由于生活作风问题被海军除名。
1931年他加入了党卫军,仅仅十年他就成为了党卫队副总指挥兼警察上将。
他是与生俱来的情报天才,拥有超强的理解和分析力,并且记忆力惊人。
可惜他很早就是一个极端的反犹主义者。
因为他,军队杀害了近百万名苏联犹太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他首先提出了罪恶昭著的“最后解决方案”。
面对这个杀人魔王,丘吉尔亲自下令开始了刺杀行动。
两个捷克伞兵接受了任务,与布拉格的抵抗组织一起,开始了“类人猿行动”。
当海德里希乘坐的汽车行驶在一个弯道上的时候,一个伞兵立即扣动扳机,不料却哑火了。
另一个伞兵见状,急忙掏出特制的炸弹,向着汽车扔去。
炸弹爆炸了,海德里希受重伤,几天后,在医院死于胸膜炎。
原来那是一个含有剧毒的炸弹。
海德里希死后,德国盖世太保对捷克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先后有上万人被捕,好几千人被杀。
由于两个被捕的伞兵叛变,盖世太保以此为线索展开追查。
三名伞兵先后牺牲。
四名伞兵自杀。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与其它电影不同,人物的思维很古怪,人的性格也显得过于神经质。
仔细想想也很正常。
我们观众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早已惯于用和平时期的思维去看待世界。
可是在二战中的捷克,弱小的民族受到强大德国的欺凌。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面对屠杀,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盖世太保的敲门声。
在战争的大环境中,人们对所有问题的思考,都是在恐怖状态下。
甚至恋爱也几乎成了末日的奢侈享乐。
执行任务的两个伞兵,他们的行动无论成功与否,最后逃脱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他们感受到的是对预期死亡的恐惧。
在我们看来,远说不上英勇无畏沉着冷静。
可是抵抗运动领导人却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人。
”只有在战争环境中生活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由衷的感慨。
我们再看看海德里希这样的人。
按理说,他的家庭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应该使他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可最终他成为了一个魔鬼。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了。
依我看来,或许在人们的身上善与恶的种子是并存的,只是看环境这个土壤是怎样的。
在海德里希以及其他同类人眼中,评判标准只是他们的种族观念和对纳粹利益的维护上。
他所缺少的是起码的良知。
于是,一个产生了歌德贝多芬的国度也制造了希特勒海德里希这样的恶魔,一个哺育了文明的土壤也制造了罪恶。
德国人民不仅要对欧洲几千万人的生命、犹太民族几百万人的亡灵负责,也要对柏林德累斯顿的废墟、德国妇女遭受的蹂躏负责。
看完电影,最想说的是:“和平真好!
”Leinhad Headley—a tall, beautiful man with blonde hair,entered the navy in his early years, but he was delisted because of his style of life problem.In 1933,he joined the SS. For only ten years he became the deputy chief of the party and the police general. He is an innate intelligence genius , with a strong sense of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 and an astonishing memory .Unfortunately, he was an extreme anti-Semite.Because of him, the army killed nearly a million Soviet Jews, and most of them are women, children and the old.He was also the first people who came up with the sinful plan—“final solution".Facing the murderer, Churchill himself ordered the assassination. Two Czech paratroopers accepted the mission,and together with the Prague Resistance, began “Operation Apes”.A paratrooper pulled the trigger when Hydrich's car was on a bend.But unfortunately,the gum lost fire.Another paratrooper saw the situation and hurriedly pulled out a special bomb and then threw it at the car. The bomb exploded, Heidrich was seriously injured and died of pleuritis in the hospital a few days later. Later,it turned out that it was a bomb with very toxic contents.After Heydrich's death, Germany's Gestapo retaliated wildly against the Czechs, with tens of thousands arrested and thousands killed.As a result of the two arrested paratroopers’mutiny, the Gestapo took this as a clue to pursue the other paratroopers.Three paratroopers died one after another. Four paratroopers committed suicide.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always felt it different from other movies, the characters are very eccentric and the personality is too neurotic.It's normal to think about it. Our viewers live in peacetime and are used to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n peacetime.But in the Czech Republic in World War II, the weak nation was bullied by powerful Germany. People faced death and slaughter every day, worrying about the Gestapo knocking at the door all the time.In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war, people think of all problems in a state of terror. Even love is almost an apocalyptic luxury.The two paratroopers on mission, successful or not, had little chance of escaping, so what they felt is a fear of expected death.For us, it is far from being brave, fearless or calm. But the leader of the resistance said to them, "you are the bravest men I have ever seen." Only those who live in a war environment can give such a heartfelt feeling.Let's look at people like Heidrich. Hi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should have given him a strong sense of humanity and morality, but in the end he became a devil.The debate about "nature is good" and "nature is evil" has been going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my opinion, the seeds of good and evil may coexist in people, just to see what the soil is like.For Mr Heidrich and others, the criteria were their race and their defence of Nazi interests. What he lacked was a basic conscience.Thus, a kingdom that produced Goethe Beethoven also created demons like Hitler Hydrich, a land that nurtured civilization and evil.The German people should not onl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ives of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Europe, the souls of millions of Jews, but also the ruins of Dresden in Berlin, the ravages of German women.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what I want to say most is: "Peace is really good!"参考知乎回答:《刺杀盖世太保》
刺杀的姐妹篇。
和上一部相比,带入感和压迫感明显不足。
但本作的武器级别提升了2个档次,另外还增加了些许被删减的惊艳镜头。
本作交代了海德里希的发迹史、家庭和未来规划,但豆瓣分数还是说明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巨人丘吉尔策划的类人猿行动,成功的除掉了党卫军二号人物和希特勒钦定的接班人,也推进了二战的提前结束,但人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也太大了?!
血肉横飞的年代,都是为信仰而战,侵略者称之为解救,而抵抗者的土地和生命也不容践踏。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珍爱生命,活好每一天才是王道。
扮演希姆莱的演员真是绝了!
两个捷克的伞兵刺杀了纳粹高级军官海德里希,代价是平民遭到报复性屠杀,有人告密,与此相关的反抗者们遭到搜捕和杀害,最后,伞兵举枪自尽,两人最后的镜头如此单纯而有感染力,为了自由和平而牺牲的人们。
7分吧,为什么这么低
男主实在不像德国人,看着一直出戏,片子也过于四平八稳缺乏紧张感
“情报就是直觉和信息的结合。” 以为这句话是电影的题眼,没想到说过就过了。导演用大量镜头拍海德里希玩儿击剑、跟老婆拌嘴、逛窑子,却对人们真正感兴趣的盖世太保情报工作一笔带过,舍本逐末,实为糊弄。同一题材不如《类人猿行动》。
垃圾时间比较多
最好的抗战片!!PS.看那些人拼死守卫,而我们不屑一顾的自由……
进了影院才知道,是译制配音版(英语片配音是担心观众听到原音?);出了影院才知道,被删了20分钟!/ “我们为了证明一件事:纳粹不是无敌的。”振奋人心
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为了一个自由的国家付出了生命。因为电影后半部给四星。
怎么拍得这么平庸?故事表达、剪辑和节奏很成问题,不同桥段之间衔接生硬。Jason Clarke长得一点也不像海德里希,裴淳华演19岁的Lina也太过牵强了。Mia Wasikowska的角色不知作用何在,Jack O'Connell帅气扑面。教堂大战掀来全片高潮和最精彩之处,来日一起在克拉科夫相聚![100分钟版&120分钟版]
看的是中国大陆公映的删减版,挺写实的
纳粹太残暴了,凶残的纳粹头子疯狂地杀人证明自己真的能有手段,也证明了自己真的很“硬”,完全是灭绝人类的没有人性的动物,被邱吉尔下令暗杀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一群革命勇士,在暗杀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仅仅这几个人几乎被全部疯狂的纳粹反扑并消灭,而且帮助他们,甚至毫无关系的人群也被全村剿灭,那种残暴程度让人看不下去,但这竟然是历史上发生的人类灭绝的现实。据说海德里希是生活在一个艺术家庭中,本人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是在杀人的时候丝毫都没有显示出任何人文的精神,这真的是不可思议。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这真是个问题。竟然六一儿童节就是为了纪念这次纳粹屠村中被杀害的那些儿童,欢乐的日子竟然来自这么血腥的历史,这更是令人细思恐极。
以为以前看过,和之前一部很像。
每年都有反思二战题材的作品上映,这一部中规中矩。血腥画面的确刺激人的中枢神经,感叹和平来之不易
向烈士致敬,是他们的命换来了我们的和平。
刺杀海德里希的那几个人,值得那么多人为他们死掉吗?他们为什么不早点儿出来自首,非得等人把无辜的人都杀光了?这非常的不理解。
影片依据真实史实改编。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被2-3个持枪青年刺杀于大街上。然而枪手后因叛徒出卖而全部牺牲。这就是真实的残酷,或者说是残酷的真实。如果他们能逃出生天,并在战后享受英雄的待遇和幸福的生活,那么该多美好!可惜所谓真实不一定有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
改编的很有问题 有空再吐槽吧 anyway 能再看到Jack穿军装踢足球就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又见Jack O'Connell和Jack Reynor,但他们的存在感加起来,都没有海报里的“大男主”高,包括裴淳华。以及,部分海报都要比正片好看了。
没什么特色,男主角倒是很日耳曼人,女主嗯嗯呃
今年连着两部刺杀海恩里希的片子,是要通过这个让欧洲右翼势力消停点嘛🙄🙄 相比 类人猿行动 中主要篇幅放在行动本身及小组成员的心理层面刻画 这个片子有点好莱坞化了 放了一些篇幅告诉我们海恩里希有多坏 貌似有点过于浮在表面! 必须比类人猿行动少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