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美食不美第一季

Ugly Delicious Season 1,不中看的美食

主演:张锡镐,彼得·米汉,阿兹·安萨里,吉莉安·雅各布斯,吉米·坎摩尔,杨维榕,大卫·西蒙,达尼埃尔·布吕,沃尔夫冈·帕克,艾里克·维尔海姆,史蒂文·元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美食不美第一季》剧照

《美食不美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关于“正宗”的讨论

美食不美讲的是美国很寻常的食物:披萨、炸鸡、烤肉、炒饭等,都是在街边餐车和小餐馆里常见的大众食物。

这部纪录片除了讲食物,还探讨了食物的历史和演变,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很多东西都是舶来品,包括食物,比如来自于意大利的披萨,来自墨西哥的塔克(一种用玉米面卷包裹肉馅的食物),来自中国的炒饭。

在民族大熔炉里,这些外来的食物毫不意外地经历了各种奇思妙想的改良,纪录片探寻了这些食物的前世今生,还提出了一个关于“正宗”的讨论:到底要不要坚持传统的做法?

正宗的就是更美味的?

披萨发源于意大利拿坡里,传统的拿坡里披萨对原料的选取和制作非常讲究,一定要用圣马尔扎诺的番茄,坎帕尼亚的莫扎瑞拉乳酪,烤至四周轻微隆起,闻起来有面包清香而没有酵母味等等。

然而披萨传到意大利之外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我们所见,厨师们不再满足于只放番茄和乳酪的单调,他们开始在面饼上放榴莲,放菠萝,放三文鱼,放奥尔良烤鸡,还放麻婆豆腐......对披萨这种“无下限”改良的风气,意大利拿坡里成立了“正统拿坡里披萨协会”,制定了“正统拿坡里披萨制作规范”,像作业指导书般详细规定了披萨的制作流程和标准,旨在维护拿坡里披萨的权威,传播拿坡里披萨的正确制法。

纪录片专门采访了该协会的主席,主席借此对美式披萨奚落了一番,而美国人也对主席的发言配上诙谐的背景音乐,让人忍俊不禁。

纪录片对“正统拿坡里披萨协会”主席的采访把目光转向我们的中餐,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意大利人对正宗披萨有如此执念。

大多数美国人对中餐的认识是单一的,甚至是歪曲的。

谈起中餐,他们会想起: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幸运饼干等我们听都没听过的美式中餐菜名,或者MSG(味精)这个据说能让他们头痛、口干、下巴麻木的调味料,却对薯片等零食中的MSG视而不见,吃得津津乐道。

或许有人会为此而感到惋惜和愤懑:难道有着八大菜系纷繁复杂而美味多样的中餐在美国人眼中竟然只是这零星几个不知名的符号而且还带着满满的主观偏见?

他们压根没吃过正宗的中餐!

美国人对中餐的观感与他们对华人的观感密不可分。

早期华人在美国是低下的阶层,受尽排挤和歧视,他们因为排华法案和各种限制,不得不从事起对美国人工作机会影响不大的餐饮行业,中餐在美国人眼里是廉价而不卫生的,甚至出现过中餐馆因歧视而被炸的新闻。

后来随着中美建交,两国人民开始亲近起来,美国人看到电视里尼克松在北京国宴的直播后,纷纷对中餐产生了兴趣,中餐开始流行。

尼克松吃中餐(内心OS:“这是什么玩意儿?

”)然而两国人民的口味并不相同,中国人喜欢咸香口味的,而美国人喜欢酸甜口味的,中国人喜欢有嚼劲的口感,而美国人喜欢炸得松脆的口感,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在美中餐馆早已练就了因地制宜的生存本领,他们对中餐进行改良,做出符合美国人酸甜松脆的美式中国菜,并大受欢迎。

有一道菜几乎成了必点的美式中餐,那就是左宗棠鸡(一种鸡肉版的咕噜肉)。

左宗棠鸡 General Tso's Chicken纪录片其中一集就以炒饭为主线,探寻了美式中餐和正宗中餐,再次引发那个问题的讨论:正宗的就是更好的吗?

追求正宗而放弃创新是否值得?

我认为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命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追求,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

对于外国食客来说,如果他只是为了果腹,那么是否正宗并无关要紧,相反,改良的菜式可能更符合他的口味;但如果他是个老饕,去寻找正宗中餐再适合不过了,因为相比于被简化了的美式中餐,正宗中餐才是有灵魂的中餐。

对于中餐馆来说,正宗与否得排在经营收入的后面,记录片采访了一位来自重庆的中餐馆主人,他说真正的中餐只接受预定,如果全都做这个话,生意将没法做下去。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来说,正宗中餐也许是不二之选,因为那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家的味道,身份的认同。

吃过六千多家中国餐馆的华人

 2 ) 这是一部引发人主动去“思考”的美食纪录片

Netflix 出品质量有保证,快速流畅的剪辑,视角独特的美食呈现,搭配个性鲜明的名厨 Dave Chang,带你感受一把多种文化交融的美食体验。

最早知道韩裔美籍厨师 Dave Chang 是 Momofuku 在多村的香格里拉酒店开张,以及他编辑了一本名为《Lucky Peach 福桃》的美食杂志,主题为“拉面”的初版在亚马逊上居然被炒到了上百美金。

这哥们真的很能说,也很敢,经常直击敏感点,看得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哈哈哈哈哈如果你看腻了那种平铺直叙 Love & Peace 的美食纪录片,答应我一定要看《美食不美》呀!

第一季每集的标题都是如此的朴实无华:披萨、塔可、家常菜、虾和小龙虾、烤肉、炸鸡、炒饭、包馅儿。

“披萨”那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披萨的8种吃法,包括纽约人最(做)爱(作)的折起来吃,rua成一团的油脂球吃法,以及看上去就“头铁”的脑筋急转弯吃法。

而且这一集对食物“正宗”的探讨也很有趣,“正统拿波里披萨协会”,听上去就像是为营销品牌而服务的,捂脸(*/ω\*)。

第七集“炒饭”探讨了中式美食在美国,直观的展示了中餐在美国这座“大熔炉”里所承受的种种误解和偏见。

美式中餐到底算不算中国菜?

MSG给中餐带来了哪些争议?

为什么在美国中餐无法像意大利菜那样普及,像法餐那样高大上?

这些问题看上去既尖锐,又发人深思。

这部剧的第二季3月份也上线 Netflix 啦。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不止步于感官享受,而是带着思考和独特视角“偏见”的美食片,那么《美食不美》真的是很棒的选择。

 3 ) 别废话,一起吃炸鸡吧

别名:下次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终于知道怎么回答了。

Netflix的美食纪录片,之前最有名的是《主厨的餐桌》,讲的基本上是全世界最有名最成功的米其林大厨们的发家故事,虽然我很喜欢,但这无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

而今年的Ugly Delicious确是截然不同。

不中看的美食,说的是那些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高级餐厅的美食,整部剧一共八集,每集一个主题,说的都是披萨,炸鸡,炒饭,烤肉之类的。

它的制作人大厨Dave Chang,是美国二代韩裔移民,他曾经在米其林意大利餐厅做过学徒,出走日本在拉面店打工,后来回到纽约开自己的店Momofuku系列,做的是亚洲风味菜系(拉面,包子,炸鸡)却有他自己强烈风格。

他的店曾经濒临倒闭,却挺过了艰难时刻后来大受欢迎,按照他的话说,他做的是他自己想吃的食物(I’m just making things I would eat)。

炸鸡炒饭Taco,这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美食,在美国的流行刚好都是从少数裔和移民中流行开来的。

这部剧看完我并没有特别想去尝那个菜(除了炸鸡),去那个餐厅(除了炸鸡店),因为这部剧说的不是食物是什么,而是食物代表着什么(The show isn’t about what food is, it’s about what it means)。

食物代表着家。

Food means your roots.剧里的美食登不上大雅之堂,他们所代表的厨师,自然也都是少数裔大厨,黑人,拉丁裔,华裔,包括Dave他自己的,从小到大想的就是融入美国文化,离自己家越远越好。

Dave讲他小时候特别害怕邀请他的(白人)同学来家里玩,因为怕同学们闻到他家厨房的泡菜味,即使现在韩国泡菜烤肉石锅拌饭变成了潮流,他还是耿耿于怀。

Taco那集的墨西哥裔女厨师和炸鸡那集的黑人厨师,他们刚出道都是在高级法式意大利餐厅做学徒,在他们技巧熟练真正开始找自己的风格,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归了他们自己的文化,一个回到墨西哥学习当地食材,一个在自己的餐厅菜单加上了炸鸡。

很多人,离开家了才能明白家庭对自己的意义,成长过长中耳濡目染的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这些影响很多时候都是从食物体现出来的。

Dave在剧里说,就算他已经都成家立业了,和他妈妈通话的时候,他妈妈还是会问他:你吃了吗?

吃饱了吗?

今天吃了什么?

就像我自己,离开这么久之后早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妈妈来看我,走的时候,冰箱的冷冻室里摆满了猪肉青菜馅饺子,蛋饺和卤味。

江浙人都知道做一只好的蛋饺需要花多少功夫和耐心,可能蛋饺里包的真的是家人的爱吧。

食物代表着文化。

Food means your culture.剧里很大胆的讨论了很多食物和他们代表着的文化,他们在美国南部和本地黑人讨论炸鸡,和华裔讨论炒饭炒面左宗鸡,在意大利裔匹萨师傅店里叫dominos外卖。

而来自截然不同文化的人,却意外可以从食物上找到共鸣。

剧里介绍了中国小笼包和意大利ravioli的相似之处。

而我也曾和拉丁裔朋友讨论过我们的传统菜式都是猪五花蔬菜配米饭,和老板的德国老公讨论过德国肘子酸菜和东北猪肉炖粉条的异曲同工。

剧里Dave多次表达了创新菜式是向传统美食致敬这个概念,这也是第一次听到别人点破我长久以来的困惑。

因为我从来不知道,当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应该怎么回答。

如果你想吃正宗的烤鸭,当然要去北京,正宗的披萨,不如去那不勒斯。

但是移民国家或是多文化交融的国家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你能分享自己的传统美食,去尝试别人的传统美食,或者一起创造新的美食美国有很多fushion菜式,就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菜系混合起来成为新的菜系,这些fushion大多在移民多的地方流行起来。

移民们想要融入新的环境,却又怀念自己家乡的美食,所以用当地的食材结合自己想念的味道,创造了新菜。

南加州到处都是混搭夏威夷Poke的墨西哥burrito,夹着韩国烤肉bulgogi的taco, 在新奥尔良同样受到法国殖民影响的越南移民改良了Cajun风味,创造了越式Vie-Cajun小龙虾。

虽然是美食纪录片,但是我两次差点看哭,一次是看一位匠人日本yakitori烤串师傅,一次是看一位东北阿婆包饺子(想到了我外婆T T)。

我想去吃炸鸡了,或者再去吃一包和妈妈一起做的饺子。

 4 ) 当你说热爱时

在纪录片刚开始的时候,David有笑着说过几句话,大意是,我们厨师在厨房之外感觉什么都不会,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样子,但是走进厨房,我们就好像是特种部队。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是真的很热爱烹饪吧。

因为热爱,所以所有的精力只能放在这一件事情上,所以即使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变成了一件有点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过越往后看,我越觉得我把“热爱”这种情感看得太过轻巧了。

如果真得热爱一个事物,你是不会独自守着这个事物的,你想做的不再是自己如何把它做得更好,而是要怎样做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也了解这个事物,并且和你一样开始对它痴迷,愿意为了它更长久的存续去做之前不会做或者不愿做的事情。

就像爱一个人一样,当你热爱一个事物的时候,你也会想着去了解它更多的细节:它过去是怎么样的?

它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它是否还有我所不了解的一面?

充满期待又小心翼翼,在它过去的故事中或喜或悲,然后更添誓死捍卫它的决心。

老实讲,有几个人会在一开始就喜欢上David这样的人呢?

正如他的朋友所言,他讲话总是很大声,有很多自己的看法,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喜欢和别人争论,永远一副要掀桌子打架的样子。

刚开始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他张嘴就是F**K、Damn之类的脏话,简直让我崩溃。

但是看完整个纪录片之后你会发现,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铁骨柔情的亚洲人,虽然他从小在美国长大。

只要是面对和食物相关的事情,他都会充满敬畏之心,情感会变得异常的细腻丰富。

一个会在摄像机面前对一个不怎么熟的女士说“你什么时候可以放弃假装你那该死的丹麦口音”的粗鲁男子,却会在吃不惯中国宫廷菜中的海参时不安地让身边的人转达自己的歉意,表示只是自己不喜欢这种口感而已;在听到炸鸡在黑人种族那里意味着种族歧视的时候,眼中的错愕一览无余,在之后的采访中都面带悲痛之情,和黑人对话的时候,也变得小心翼翼,就连讲话的分贝都降低了不少;最让人触动的还是“烤肉”那一期,他去到日本的一家餐馆里,平常都只会大声地说f**king delicious的人,那天却一直笑嘻嘻地问餐厅里的工作人员"你知道这个很好吃的,对不对?

”。

我还纳闷这个人今天怎么怪怪的啊,然后过了一会儿就看到他眼圈都红了,之后他就跑进厨房说要和主厨拥抱一下,主厨就彻底眼含热泪了.....作为一个很喜欢吃的人,我觉得这世上并没有任何食物能够好吃到真得让人流泪。

David会这样,更多的是因为理解做出这样的食物的主厨的心情吧,知道他为了做出这样的美味一定花费了很多心思,但是这些心思却不能被大众所知或者说他的努力和才华没有被大众所认同,这实在太憋屈了!

这就跟他在和西方饮食代表辩论中被攻击是在嫉妒意式料理的地位的时候一样,他说他不是嫉妒,而是气愤,气愤亚洲饮食为何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地位。

最后一期中David说道,我也有不喜欢的食物,我也有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为更多人做出价廉味美的食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关于一切被热爱的事物的共同真相吧:它并不是总是完美的,它给你带来的也不会总是愉悦,但是毫无疑问,它一直是你感到幸福的理由。

哎呀,真是太羡慕这些年纪轻轻就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的人啦!

 5 ) 这是一个美食节目,也是一个亚裔寻找自己位置的节目

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把对于做食物的美好幻想都用去看别人做食物了,这就孕育出了一系列多种多样的美食节目,从大名鼎鼎的Parts Unknown,到 Chef’s table 和 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

而Ugly Delicious不是一个美食节目,它是一个丑食节目。

正像人可以很丑很温柔一样,食物也可以很丑很美味。

对于纽约人来说,momofuku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个名字从最开始的一个面店,发展成全美的餐饮品牌并涉及多个领域。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momofuku milk bar的时候吃到cereal 口味的冰淇淋,当时就觉得主厨一定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

momofuku的掌勺人就是这个节目的主持David Chang,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亚裔,父母来自韩国。

一个好的主厨,到最后都是做概念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Noma了(其中一集就是Noma主厨Rene Redzepi,Anthony Bourdain 也在2013年parts unknown里专访了这家哥本哈根的餐厅)。

那么David Chang开启美食的寻根之旅一点也不奇怪。

很开心看到David Chang在节目中探寻了很多中国饮食。

1. 你愿意花多少钱去吃吃吃?

很多人可能觉得用金钱去衡量餐厅的档次很肤浅。

可是现实是,这是人们心中的价位。

同为米其林餐厅,去Per Se(老牌法式米其林三星)的时候可以两个人花一千刀,可是去China Cafe(唯一一家中餐米其林上星)两个人花一两百刀可以吃的绰绰有余。

Masa(日料米其林三星)在FDA查出食品隐患之后,顾客扔络绎不绝,要等很久才能预约到座位。

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差异?

法国人殖民美洲;日本有钱人移民美国;而中国劳工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做最苦最累的矿工。

当美国工会抵制诋毁中国移民而断了做矿工的生计之后,中国人开启了餐馆。

这几乎决定了中餐在美国接下来几十年的命运。

节目第七集,David Chang和食物历史学家Ian Mosby一起采访了一组美国白人,采访主要围绕的话题是“中餐中的MSG”。

当被问到吃过中餐身体会出现何种反应后,几个受访人分别描述了如下症状:头疼,缺水,下巴附近感到麻木, 身体出现颤抖等。

而紧接着David Chang邀请大家吃薯片奇多之类的零食,趁大家吃着正开心,David Chang问大家有何反应。

在大家回答没有任何反应之后,Ian 和 David告诉大家这些零食里充满了大量的MSG。

这时一个被访的年轻女性提出:这种反应的差别可能是由于摄入量引起的,中餐的MSG含量和作为零食的薯片相比,自然前者更多。

Ian解释道,MSG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物,美国所有的食品公司都会使用。

当众人哑口无言之时,Ian 和 David问到了受访者对中餐的看法并告诉他们那些吃完中餐之后的症状叫“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跟MSG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

这也牵出了很多美国人(尤其是深红区得居民)骨子里的歧视,比如有人讲到中餐厅肉的来源不明,“传言”中餐厅后面的垃圾箱都是猫的尸骨(暗指餐厅用肉不明)等等。

采访的最后,虽然受访者嘴上并没有继续反驳,还是不难看到他们脸上的质疑。

同样,有心的人可以去Amazon试着搜一下亚裔调料或者食材,很多时候会看到下面有人问这里面含不含MSG。

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想法让我们看来真是觉得可笑又可悲。

2. 我们能看到中国美食占领全世界的那一天吗?

不要跟我说中国美食已经占领全世界了。

我们的眼中的中国美食和老美得中国美食不是一回事。

即使你在纽约(尤其是曼哈顿岛)去到很正宗的中餐厅,我还没见过不卖左宗鸡的。

我还记得我跟先生去land of plenty(上东区一家还算正宗的川菜馆,给我广告费!

)吃麻辣香锅,两个老美(三十岁左右)走进来坐在我们旁边,问了我们一通我们吃的是什么,里面的食材是什么,味道如何等等等等,最后点了左宗鸡和四川牛肉。

我压抑住了心中的白眼。

除了上述美国人自身固有的“不敢跳出舒适区”外,中餐的accessibility是另一个问题(我想不到一个特别好的中国词汇,所以zhuangbility一下子)。

我还记得第一次带先生去法拉盛新世界下面的美食广场买东西吃,他整个人僵住都不会动了,因为完全不知道怎么点。

同理,第一次带他去吃火锅,看了半天菜单,扭扭捏捏的把单子又递给了我,啥也没点。

另一方面,有个好朋友声称中餐只负责果腹,实在是不怎么好吃。

我带她去吃了一次China Cafe,她大呼过瘾并跟我说她对中餐开启了新的认识。

原来她眼里的中餐就是panda express里面卖的炒饭,桔子鸡,湖南牛肉。

我们如何让我们的食物更容易的,更清楚的呈现在不了解我们美食的人面前,是站在真正的中餐走向其他族裔的阻碍。

从这一点来看,西安名吃走在了前面,在纽约做得很成功,值得后来人借鉴。

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餐厅的服务人员英文变好了,这也方便更好的去跟不懂中文的客人介绍我们的食物。

像大董的纽约店从装潢,菜单,到服务人员都是努力奔着上星去的,虽然还处在巨难吃的状态,但是发展的方向是好的,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从包装上向大董学习,逐渐消除大家对中餐厅固有的成见。

3. 亚裔的位置说的这么多细碎的,再来说点假大空。

亚裔虽然在各个领域都给美国社会做了巨大的杰出的贡献,然而弱势群体的地位还并没有得到改变。

不要给我提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他们比亚裔的发声力量嘹亮多了,最简单的例子,CNN的采访天天各种少数族以领袖,从来没见过亚裔。

曾经有个同事是韩国第一代移民,在马里兰出生长大。

我还记得她跟我说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没什么亚裔同学,她最开始会带妈妈做的饭去学校,比如韩式饭团,泡菜,酸萝卜之类的。

每当到吃午饭的时候,就会有人大叫“你的饭闻起来好恶心”或者“你吃的到底是什么玩意”之类的话,也没有同学愿意和她一起吃饭。

后来她再也没有带过饭上学而是在学校买午饭了。

David Chang在有一集里提到,他小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个白人(“I wish I was just white"), 这句话可能道出了很多亚裔第一代和第一代+移民的心声,尤其是住在深红区,或者是文化多元性相对狭窄的环境。

这种现象跟亚裔本身的背景有关,比如大部分0代移民不愿意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不愿意参与zz,不积极去投票,这些导致亚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话语权低,zz力量薄弱,诉求得不到满足(相比其他亚裔,中国人更是如此了,因为大部分中国移民是绿卡身份 (无双国籍),无法参与投票,所以中国人也是长期在美国被欺压…伤心)。

可喜的是,随着第一代和第一代+移民成年工作,这些现象正在逐渐改变,尤其是在大纽约经济圈,湾区等亚裔和华人较多的地区。

而且这些人受的教育不再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或者家丑不外扬,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诉求去压马路,去打电话给国会议员,去向媒体发声。

比如加州要限制亚裔入学比例,家长都去压马路了;比如纽约要限制小蹦蹦送餐,华人尤其是法拉盛的华人都去抗议了;比如去年奥斯卡的亚裔小朋友会计事件,也因为家长的发声媒体声讨掀起了些舆论上的波澜。

还记得特朗普上台之后,白左横行。

2017中国新年,downtown的中国城举办新年活动的时候,Chuck Shumer特地参加了活动并发表了讲话祝大家新年快乐。

这些都是好的事情,是亚裔为自己在美国社会争取更多或平等的权利的最好途径,也是为下一代做的最好的事情。

然而我们还做的不够。

2013年,Jimmy Kimmel在电视采访美国小朋友,其中一个白人小男孩说杀死所有中国人就能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引发巨大争议,在华人的压马路抗议下,Jimmy Kimmel 最后站出来道歉了。

可是,这个节目是录播的。

试想,如果小男孩说的话是针对犹太人,非洲裔黑人或者拉丁裔,ABC敢播出来吗?

Jimmy Kimmel可以只是道歉就管用了么?

Jimmy Kimmel现在可以在要求zz正确的好莱坞主持奥斯卡了。

在节目第七集的开头,Alan Yang (Master of None的主创)说到一个美国的社会问题就是似乎歧视亚裔是ok的。

在节目最后,他跟David Chang在街头聊天,他说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亚裔出现在荧幕上。

这也是每一个亚裔要做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为自己的群体发声。

4. 美国的美食节目最后的最后,我很开心看到Neflix历时几年做了这么一个节目。

真的是受够了白男满世界跑猎奇世界各地食物的节目。

之前看了几集一个也是Neflix做的节目叫Somebody Feed Phil(大家不要好奇去看!!!!

),虽然他本身并没有歧视,但是我记得他每集都要跟父母视频去给他们看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什么杨桃啊龙眼啊之类的。

里面那种猎奇的表情恶心我一脸血。

我希望看到更多亚裔媒体人的身影,做介绍我们文化的节目。

 6 ) 太强的价值观输入

才看完第二集,太强的价值观输入略令人反感啊...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说到具体的食物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有刻板印象,为什么pizza和taco待遇相差那么多,仿佛就要把pizza拉下神坛(那还是你意大利老祖宗,人家设立一个传统pizza协会就不思进取似的),仿佛就要替taco正名(说着什么taco其实不是Taco Bell里那样的,再找来几个原始场景镜头,又何尝不是从居高临下的角度压制,还不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用食物来讨论政治,大大的狡猾。

不论是什么文化传统的代表食物,都有兢兢业业的手工人,也有追求效率管理的大企业,都有坚持传统的原教旨,也有求新求异的冒险家。

如果对待两种食物,侧重点却不一样,反而是对食物本身不尊重吧。

嗯...一点看法,很不成熟。

 7 ) 笔记 | 美食不美-S1E1-披萨

店铺推荐01 法兰克皮皮 Frank PEPE Pizzeria Napolitano02 托托诺披萨店 Totonno Pizzeria Napolitano03 达美乐披萨 Dominick’s Pizzeria04 维拉拿坡里披萨店 VERA PIZZA05 阿迪罗披萨店 ATTILIO’S PIZZERIA06 比斯特餐厅 Baest摘录01 我喜欢在厨房里,与人共事的那种手足情谊,我感觉就像是一群不与他人和流的人,我进入美食行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就像是一种叛逆和桀骜不驯,通过食物表达不羁的情感。

有种近似疯狂和一分为二的个性,他们出了厨房之后,几乎生活不能自理。

但在厨房里就像是一支特警部队,像训练有素的刺客。

02 当你置身某个地方的时候,我喜欢正宗的东西,我在意大利时候,我会尝试意大利食品。

但是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跟其他菜系融合在一起并没有错。

03 对于有好手艺的人来说,有创造力是一个好事情,如果你有基础知识,如果你非常谙熟自己的职业,你就可以去探索,尝试其他的东西。

04 但是要去改变,挑战传统,这会让人们不快。

人们讨厌改变。

05 叙述故事时的真实性于我而言很重要,但是食物是否正宗并不那么重要,任何向你传授正宗美食经验的人,或许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正宗的。

说一样东西很正宗是化繁为简的说法。

当你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时,有些东西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想要做正宗的美食,那一开始就别想着这是正宗的。

06 特别是在披萨届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就是最具意大利风格,但是如果你只是关注过去是怎么做的,或者应该怎么做才对,那么就会让自己固步自封。

如果你要做正宗的拿坡里披萨,你就必须从坎帕尼亚地区进口水牛奶莫扎瑞拉乳酪,那制定这条规则的人,明显可以从水牛奶莫扎瑞拉乳酪出口中获益,那样的话又怎么能说新鲜是重中之重呢?

如果想追求新鲜,我们必须亲手做,所有事情要遵循特定的方法,都必须坚持那种方法,这种思想真的激发了我去不断改变,去说“我认为可以做得更好”。

07 我是你所遇见过的最大的假内行,但是我讨厌精英主义,还有笼统的假内行,我讨厌别人告诉我,我不能喜欢什么,你不能这么做。

我去你的,我偏要这么做。

08 我觉得正宗像是极权主义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过誉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想知道为什么意大利的食物这么美味,那是因为你身临其境,风土人情让一切变得不同,有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当地的人,气息,这一切造就了味道。

并不是说我憎恨正宗,我憎恨的是人们一心只追求正宗。

09 一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无一例外。

音乐,美食,一切都是从复制开始的,但我认为日本擅长于借鉴,然后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变成原创。

10 好披萨吃起来味道相似。

感受相较于介绍美食,更多的是对于文化交融后正宗性的探讨,不同文化下的美食在传入他国时,会融合当地的文化与习惯,最终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新的存在。

但是我们要说它是不好吃的吗?

我们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的正宗,是原材料必须进口还是做法必须完全相同,改良后更符合当地口味的美食难道就是奇怪的存在吗?

我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我们的习惯和口味各不相同,但是相对于美食的正宗性,我更确定的是,每个人拥有对自己喜欢的食物的认同权利,我们可以说我们不喜欢某种食物,但我们无法为他人定义选择,告诉对方,你不能这么做,或是不能喜欢,因为它是不正宗的。

万物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在这场美食文化的“争夺战”里,到底意大利菜正宗,还是意大利式美国菜更正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两者都去体验一下,最终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就好了。

别的,谁能决定呢?

 8 ) 为中餐正名

不记得是在晓说还是闲情偶寄里,高晓松说现在好多国外的中餐做得比国内的还好,对比我真是深表赞同。

巴黎那几家好吃的川菜馆和火锅味道真是不输成都的网红店。

But still,说起中餐馆,大多数的印象还停留在温州人开的那种traiteur,什么菜都一个味道,所有餐馆也就那些菜。

欧美小城市更是如此,中餐馆就是廉价快捷的代名词,谈不上多好吃,但经济实惠。

服务无所谓好坏,关键大多脏乱差。

好在这几年在大城市慢慢的开始有有钱的中国人开正宗的中餐馆,让偏见慢慢去减少,也满足了时差党的胃。

说回这部片子,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亚洲食物正名,想要打破偏见。

意大利和中国,同样都是以美食闻名,意大利的就晓得逼格高,就能卖个好价钱,而中餐就是下里巴人的大排档。

David那句意大利菜是被overrated,can't agree more.至少,跟中餐比起来,它没有赢面。

两次去意大利吃了个痛快,可是说起来也就pizza和意面。

中餐的丰富,无法言说,光是报菜名都能编成相声。

其他我不敢说,至少吃,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

 9 ) 美食总结

Episode1 炸鸡炸鸡和黑人的关系日本:可尔必思 炸鸡 日本人喜欢吃肯德基 田纳西辣鸡:SOUL FOOD HOUSE麦乐鸡有四种形状新奥尔良:DOOKY CHASE’S RESTAURANT 1941纳什维尔辣鸡:HUSK RESTAURANT(hot chicken) HATTIE B’S BOLTON’S CHICKEN AND FISH华盛顿区:THE WORLD FAMOUS FLORIDA AVE GRILL 1944亚特兰大:BUSY BEE传统黑人餐厅 JUNEBABY西雅图:SALARE洛杉矶:OB BEAR 开膛鸡(原来的炸鸡)+现代炸鸡Episode2 Taco好的塔克,不认识的字,酱汁,有做玉米饼的人。

洛杉矶:MARISCOS JALISCO (大虾)哥本哈根:HIJA DE SANCHEZ墨西哥城:MAXIMO BRISTROT(米其林)阿巴斯托斯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市场普埃布拉:TAQUERI RAGDAD阿拉伯塔克SAN BERNARDINO:MITLA COFFEE (75年墨西哥餐厅)费城:MAXICAN LAMB BARBEQUE洛杉矶:KOGIBBQ 科吉 韩式PUJOL:全球前20餐厅(墨西哥城)

 10 ) the land of u must to open heart, arm ,eyes

j真·严肃活泼插叙棒,拍摄手法活泼,棒,谍战悬疑探险。

运用电影手法的纪录片。

“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因为世界是二元的”“oh,是你的世界是二元的”“yeah,my world is binary”制作是真的棒,太嗨了0307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在世界各个地方游荡this is what i wanna to see. 不同文化对一种东西的观察今年最酷纪录片莫属!

跪拜导演大概差距就是无论你职业是什么,你对社会,人类,和自然关不关心。

这哪是纪录片啊...活脱像是自己的玩耍。

纪录片新人类!

“没铲的猫砂盆被忘在脑后,至少,这几个小时,你做主”生命的光就是永不熄灭的探索和好奇之魂。

深刻。

请收下我的双膝。

i love usa独一无二。

融会贯通,永远不要closed,因为be closed同时意味着u will not happy.亚裔美国人真是一个神奇独特的存在。

看他们探究中国的食物的时候的精神真好玩...特别严肃认真地讨论着我们特别习以为常的东西结尾点题,赛高!!

看到最后才彻底清晰明了,名字的含义。

牛逼啊我觉得这种反省意识和谦虚的对一切可能还未知的存在的态度是最酷的。

自大即愚蠢一个好的作品(写作,影视,所有形式),是你与它之间有对话感的。

《美食不美第一季》短评

David Chang一个大写的耿直, 对着意大利名厨说tortellini是mini wanton神之好笑。每一集借着食物谈移民谈文化谈歧视,非常好看。

6分钟前
  • 三七
  • 力荐

食物与文化

7分钟前
  • °
  • 还行

其实不能算美食节目。

11分钟前
  • 可怜的病痛患者
  • 较差

好多年前看了补记一下。绝对比chef’s Table好看。

12分钟前
  • Anaïs
  • 力荐

more about chefs. 遗憾没去momofuku吃一次。

16分钟前
  • LoVe
  • 还行

即便对美食的定义不同,但相信对于那些能够trigger the deep rooted memories of who you are and where you came from的食物,没人会否认那是美食。It's culture diversity. Don't be stereotype, be humble and be open to all possibilities.

20分钟前
  • Ada
  • 力荐

刚开始的剪辑风格不太喜欢,但习惯了后就觉得还行。佩服那位已经做了50多年BBQ的80岁老奶奶,太牛了!

22分钟前
  • 公因式
  • 还行

整部剧里的每个所谓的大厨,都很cocky,都有着强烈的个人主见,真的很令人反感。里面所有的亚裔感觉任何一点点的小事都会觉得被冒犯。It's just too much....

24分钟前
  • B-B-B
  • 很差

本意是探讨食物背后文化的融合,却反而更凸显隔阂,不同文化语境下对于食物表达的观点实在是差距太大甚至背道而驰,这种分歧需要去融合,并不是口味迁就那么简单,就如同Dave对于自己事业的表达一样:只有去梦想它,才能提高平均值,才能觉得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那么大。

29分钟前
  • 木羽疯人
  • 还行

蓝滤镜差评

31分钟前
  • fcysgys
  • 较差

虎头蛇尾了

36分钟前
  • grow_up
  • 还行

各方面都非常不合格的so-called documentary

39分钟前
  • mango
  • 较差

哇 毫不做作 节奏流畅 太好看啦

43分钟前
  • 孙洗澡
  • 力荐

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纪录片

44分钟前
  • vivienous
  • 力荐

大卫胖蛮有诚意的美食纪录片,Netflix越来越喜欢晒美食片了。讲述那些世界美食在美国的前世今生,感觉更像是讲述这些美食最后怎么变成了“American Food”的“美食移民史”。几乎一半的故事都在讲中餐。胖子也顺到提及并批评了白人主义在饮食文化上对亚裔的歧视且试图去纠正这些偏见。五星推荐。以上。

46分钟前
  • 韬子@Tower
  • 力荐

S1E7 炒饭那一集,讨论的时候说会不会再过二三十年大家也能像了解意大利菜一样了解中餐,席间有人说你们太乐观了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好直接 说福州那段为什么接了段那么老的视频,放个现在的视频嘛。很多美国人以为中国城大概就是中国的样子了。。。

50分钟前
  • 豆花鱼
  • 推荐

David Chang已经胖的没法看了。。对比各种对其他事物有文化歧视的人,对移民群体的同情,还是值得肯定的

51分钟前
  • 艾格拉底
  • 还行

两集 主持人还挺喜欢吧

55分钟前
  • 还行

诶,早先看完忘了打星了~个人化的美食纪录片,所涉都是相当常见的食品或菜式,每集主旨比较随意,多讨论源流交流流变创新的话题,有几集非常不错。印象最深的是Dave去吃一家日本小店的炭烤鸡,好吃到流泪,于是这位厨师抽泣着进去拥抱了现场烤鸡的厨师,我觉得这种场面十分感人~~

59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推荐

转场、小剧场和开头各种细节做得多有意思故事线就有多烂,一小部分人感动自己的自我高潮,美食反映历史、社会和政治不等于任意拉郎,强行配对

60分钟前
  • 犯困冰棒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