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说明的人,本人对任何人都没有偏见。
昨天晚上沈浩波先生在微博上说:“咒骂内地人的香港人与咒骂外地人的北京人上海人,也都是一伙儿的。
因无知、狭隘而暴戾。
没有那么严重的香港与内地的割裂,人性的蒙昧,哪里都一样。
”这话刚好和我想说的一样,当街拉屎缺德,当街拍人家屁股也一样缺德,看缺德的人互相对骂挑边站的也都不是什么好货。
同样的道理,杜先生嘴贱是该骂,见了他的面,你可以抽丫儿一大嘴巴,但高喊抵制口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觉得讨厌不看就是了,别上升到地域和文化的高度,对此事纠缠不放的人也就只敢在电脑后面骂两句痛快痛快。
用不着这样刷存在感,一个嘴贱的二逼客串了一部俗烂的电影,不看也罢。
反正杜先生的电影百分之99都是不看也罢的烂片,大度一点儿多好,反正会去看的人也不会很多。
嘴贱基本上属于绝症,治不好的,何必较劲呢!
别说什么大陆人香港人,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别因逞一时之快而脏了自己的嘴巴。
《人间小团圆》这样的烂片,是不值得被抵制的。
说来有点儿尴尬,这电影放映到十分钟左右,我就已经不想看了。
这部电影在清纯的外表下面,涵盖了众多龌蹉的内同,现实生活中所有拿不上台面的那点儿破事儿,都被彭浩翔拿出来展示了一番。
可贵之处在于导演并没有大声疾呼,高声批判,而是轻描淡写的把这些恶俗的桥段原封不动的展示了一遍。
这感觉,特别像在某个燥热难耐的夜晚,本想让自己清静清静,却被隔壁王大妈逮了正着,她偏要拽着你拉拉家常,碍于情面你只能硬着头皮听她絮叨,故事无非就是小区里家长里短——谁家的小孩长得不像父母要去做亲子鉴定、哪个老头不害臊的天天把不正经的女人带回家、谁家的儿子刚刚换了工作、谁家的丈夫出轨正在闹离婚、谁故去的老妈阴魂不散,甚至还有哪里挖出了个炸弹,遥远的秦皇岛岸边发现了一具搁浅的鲸鱼……这些不新鲜的烂事儿非但和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老太太讲的也就是个流水账,听着这些唠叨实在是无法让人投入。
终于等到大妈讲累了,你想用一个礼貌性的问题作为告别,你问,“然后呢?
”大妈回答说:“没有然后,就这样了。
”瞧,这就是彭浩翔的《人间小团圆》!
人物依旧,那些龌蹉的事儿也不会停止,《人间小团圆》里的和解和救赎只是走马观花,没人原谅也没人被原谅,就像是梁咏琪在最后还是隐瞒了自己的秘密。
生活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有些较真的人就是喜欢问个为什么,比如我,对于这种没有为什么的电影,多数情况下我是无法投入的。
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例外的情况是,即使没有答案和改变,最起码人物也要丰满动人,比如今年奥斯卡的《醉乡民谣》和《八月:奥色治郡》。
《人间小团圆》的人物很多,但印象深刻的除了梁咏琪的全裸,几乎没有了。
这电影,看了和没看没有任何差别,想不起,记不住,所以索性能不看就别看了吧。
《买凶拍人》和《AV》之所以好看,是因为终于有这样一个不装纯的导演,敢来戏谑拿不上台面的破事儿。
最近几,年彭浩翔导演能够在大陆上映的电影,似乎一直在寻找一种用清纯包装恶俗的方法,不知道是刻意迎合,还是想的太多,总有一种施展不开拳脚的感觉,结果就是拍的一部比一部更烂。
这家伙多次抱怨大陆的审查制度,却依然无法割舍到大陆拍片,妥协的结果可能就是不得不用装纯来掩盖骨子里的恶俗。
低俗,恶俗,也许你都玩得转,但清纯和文艺真不是你的真性情。
俗是一种境界,但俗人装清纯就是二逼了!
首先我不是因为杜汶泽和彭导的原因而给这部电影低分的,而是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摸不着头脑。
在杜汶泽事件没有发生之时我就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的,而另外一部是《红van》。
后者我心知肚明不能在国内上映,于是我便期待着《香港仔》。
我觉得《人间·小团圆》这个译名扭曲了观众对整个故事的了解。
因为我看完的时候就觉得怎么就团圆了。
一家人的故事分成了几条线去讲每个人,但我想彭导还是功力不够让故事显得散乱,还是单线叙述比较好吧。
故事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烦恼的东西,但是在最后都突然解决,我期待着有更深入的描写。
电影每一段片段仿佛都在想诉说点什么,可是频繁的剪辑让我摸不着边际。
影片有些东西还是非常不错的,例如那个“所有目的地”例如那个“古怪屋”“纸扎的士”更例如那“用纸做的街道”都是实在有趣的东西。
让大家有了不一样的观感体验,在特效横行的时代,导演倒是用了真实的场景实拍。
我个人觉得演员的演技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好的应该是GIGI,古天乐还不错,只可惜了杨千嬅,故事让她一直满脸憔悴,却释怀的如此突然。
我对彭浩翔失望。
不管他的言论,还是他这一部电影。
在台灣的時候,就迫不及待想要看這齣戲。
光是名字和有楊千嬅參演就足夠吸引。
我才不管有沒有杜汶澤是不是彭浩翔導的。
更何況我沒有反彭浩翔。
電影看完,楊千嬅和爸爸聊天以後那個淡淡的鬆了一口氣的笑容,讓我覺得生活中所有的怨懟,都有化解的辦法,也都有一個愉快的出口。
每個人都得到理想中的小團圓。
真的說好是小團圓,不是那種攤在陽光下的大團圓,而是風吹雲散,慢慢就癒合了的小團圓。
最貼近真實的,在我看來,就是這種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但不揭穿,淡淡推開,濃墨再重,諒解和愛都能將它化開。
郑惠清必然知道邱健章的外遇,但她跑去健身,她自導自演,她不說一個字,沒有攤開來爭吵過,但丈夫最後還是選擇回到她身邊,是小團圓。
恩恩最後沒有對郑伟滔說出整容的秘密,準備說的時候,他已經一句“整容囖”堵住崩堤的出口,但我想他是知道的。
如果秘密從恩恩口中說出,然後罵過哭過最終互相體諒和再用力抱擁說愛,那是大團圓。
但讓秘密還是秘密,風吹散本要下雨的烏雲,那就是小團圓了。
後來才認真細看了一下海報,瞥見“恩怨流水 一城自有一城愁 凡塵逆風 俗世豈能盡如人”。
俗世故事那麼多,大團圓有幾個?更多的都是這種細細碎碎的糾葛和化解而已。
从影片上映到今天看这部电影时隔太久,彭的电影看得不多。
从《春娇与志明》里张志明给余春娇发出的的“n ss!w !”,马桶里扔干冰的人造仙境,到《小团圆》里的榴莲加汽水的恶作剧,鬼马细腻,爱不释手!
电影中,每当夜幕降临时,香港街道常常以一种色彩斑斓,颜色艳丽,灯光柔和的模型世界呈现, 宛如一个童话世界一样,美好恬静。
电影从头到尾都有失焦镜头,和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异曲同工,梦幻地精致细腻。
小团圆讲述的三个家庭的浮浮沉沉,最后在一家麦当劳里化险为夷,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我想导演想表达就是,人间所遇挫折已太难解,无论何种方式能助你蒙头继续,你都该鼓起足够气力。
有的人评价这部电影,看它的场景,有点像饿极了的旅人,遇见炒了个土鸡蛋的农家饭,顿然人间美味。
形容的太贴切,彭把香港拍出了一种心碎之美,心情凝重之美,怜惜之美,而不是许多港片中的香港浮夸之美。
不论杜汶泽的言论如何,电影不应受到所谓爱国热情的抵制,政治的归政治,平心而论,彭拍这部电影的细腻及巧妙是不少内地作品望尘莫及的。
最喜欢预告片的一句话:“恩怨流水,一城自有一城愁。
凡尘逆风,俗世岂能尽如人。
”
我還挺喜歡這部電影的,因為梁詠琪看上去是那么的非同尋常,胖了一點點,更加可愛。
尤其一開頭,她指著手機對著陳輝虹說,你看這是我老公,多帥,這是我女兒,多可愛,你可以說我半紅不紫,但你憑什么說我人生很失敗?!
然后頭也不回的走掉了。
后來為生活或者為生命的意義,她還是會出來工作,甚至為自己曾經的粉絲(現在已經是小紅人兒)做布景,還要忍受她說:我小時候你抱著我照相呢(暗示她年紀大)。
她在片中演的半紅不紫的model恩恩,是個好女人,或者說,是個正常人(身為一個model,談過幾場戀愛,甚至連BJ都沒試過有點兒好的離譜)。
這部溫情的電影,令人想起《伊莎貝拉》,而它的小細節處處提醒觀眾,這是一出彭浩翔的電影(比如BJ,拍吸血鬼的戲,彭浩翔親自出演的哥斯拉怪獸),很多人覺得古天樂的想法太過怪異(喜歡自己的女兒,又覺得她不漂亮),其實在HK,這種想法很正常,尤其,他的角色是一個補習天王。
這部電影還是比較本土,很多情節,很多細節,內地觀眾難以理解,甚至會誤解。
以上只是一例。
灣仔區的故事,香港仔的故事,沒有身臨其境過,是很難理解和體會。
整容這個故事,在小說里也看到過。
女方不想讓老公知道自己整過容。
而男方越是懷疑就越覺得自己的孩子長的像老婆前男友。
哈金寫過一個這樣的短篇小說《美人》。
片中始終沒有交代古天樂有沒有打開那個親子鑒定報告。
而是把它扔進碎紙機。
而小女孩再也不用捏著鼻子吃榴蓮。
HK的就業率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高,很多人日復一日做著無聊的重復的工作,楊千嬅演的那個角色就是如此,無聊,但又離不了,她們沒有孩子,生活日漸枯萎,老公有外遇。
她失去安全感的現狀,被童年陰影控制。
小豬妹的幸福在于她的童年陰影在童年就消除了。
看到她們一家三口人很大聲的吃日本拉面,還是頗令人感動的小團員。
這部電影里的故事在HK都很平常,彭選的角度好,每一個平常事,都沒有深度挖掘,就讓它停留在平常狀態(比如漁民上岸,童年陰影,外遇,解說員的無聊工作,九龍塘名校的其它方面)留給大家思索,所以,可以平凡中見不凡。
有人覺得是爛片,我卻覺得是導演思維更成熟的表現。
为了影片能在大陆上映,彭导从《志明与春娇》开始就从了良,将镜头对准城市里的普通人,逐渐减少了擅长的抖包袱,讲述普通人的生活,只是在简单的叙事中,他还是忍不住会去耍弄自己的“小聪明”,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增添一点光怪陆离的插曲。
这其实是一部格局非常小的电影,兜兜转转,镜头都没有离开过这个祖孙三代并不太和谐的家族,剧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选择隐藏,却又被压得透不过气。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人愿的境遇,看得平淡,只不过是一呼一吸。
没有一条路,能到达所有的终点,懂得选择,才明白家庭最珍贵。
电影《人间.小团圆》,跟张爱玲的《小团圆》没有什么关系。
团圆,其实就是中国人讲求的一个圆满结局,这个团圆有时候可以很小,小到只是一家人能够开开心心吃一顿饭。
选择推荐这部片子,主要是因为刚上映,大家应该都还没看过。
比较适合对家庭生活有一定感悟的人去看,希望我没有剧透!
PS:春娇抽烟的神情真是迷离,难怪彭肥屡试不爽。
以上是我对电影的评论,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在最初的港版海报中,杜汶泽就没有出现在主演名单中,实际上看下来,也确实只客串了两个场景,另外,有人本来是抵制杜汶泽,彭没有删掉杜的戏,大家现在就开始抵制彭浩翔,彭现在在和周迅合作,那大家下一步就开始抵制周迅吧!
其实我的意思就是,现在已经没人在乎杜究竟说过什么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这些话,大家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一如文革中,对于“反革命”,一定要批倒他,再踩上一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我们只是在炫耀着暴力,告诉别人,现在我们中国人可不比以前,我们可有今天了,想批倒谁,就批倒谁,旁边有谁不服,我们就一起批倒。
对于国人此等“素质”,我表示很堪忧,人民真是愚昧而又易于鼓动的。
有人说得好,文革离我们只有一天。
先说电影。
看出彭浩翔想说什么了,人生无所不在的烦恼,你得找到和自己和解的方法。
吸气又呼气,坦然接受,接受世界的不完美,似乎是这样,可电影看完,你很难说被触动到了,演员已经足够卖力,无奈故事和故事的讲述方式实在都让人难以进入,到最后戛然而止,更加觉得闷气。
倒不是说故事平淡,许鞍华那部《天水围的日与夜》,故事更平淡,可平平淡淡的生活气息所体现出的那种彭浩翔想要表现的港人情怀,要比彭浩翔自己做得好得多。
彭浩翔这些年不停地换风格,但是这些年的片子也说明了他难以驾驭这种试图“深夜痛苦畅谈人生”的题材。
个人觉得他最好的作品是《AV》、《买凶拍人》和《大丈夫》,鬼马的想象力和一脸坏笑的戏谑才是他的强项,可惜这些越来越少见了。
说起来他的电影靠的都是一个个有想象力的点子取胜,《买凶拍人》是杀手和电影怪咖的奇妙混搭,《AV》邀请女优拍成人电影,卖A片的阿叔在海边怒斥小青年的场面简直绝了,《大丈夫》将男人鬼混与黑社会做事嫁接,这些都支撑起了一部优秀的电影。
而到后来,志明春娇靠撞到鸡鸡没滚床单感动女友,还有什么i miss you的倒写,低俗喜剧里吊毛的比喻,到这部里老婆整容孩子长得丑这样的小点子,毫无新意,也毫无趣味。
再说言论。
其实我倒觉得彭浩翔说的话也没什么大错,言论自由嘛,谁都可以发声,甚至包括杜汶泽,说的那些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因为自由,别人的抵制你也得受着。
其实他们的问题不是话有多不对,而是说的内容也很一般,只是另一种愤青的低级的口水话,没什么新意,也没什么高明的见解。
只不过因为他们作为香港人,这样的话听起来带着一些对大陆的优越感,看上去和那些大喊蝗虫的香港low逼们一样了。
要是我们自己某些人说那些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等等之类的,没准还能赢得些掌声。
可是,那是公知们该干的事儿不是吗。
你也不是不能发声,彭浩翔可以说,杜汶泽也可以说,但既然你说了,你也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观众,私人订制里都说了,你们电影多俗啊,多没门槛啊。
你想赚的是这帮俗人的钱,那你就得接受现在你们面对的局面,我们这儿一向是很爱抵制的,也一向是很容易被伤害感情的。
你要是想一边做清醒独立的“勇士”,那就要做好赚不着钱的准备,因为你做出来的东西还真的没有那么好,好到你可以不在乎这帮俗人的看法,站着就把钱挣了。
一大帮唱歌的,演电影的,不都是这样么?
娱乐明星之所以小心翼翼避开政治话题,小心翼翼维护良好形象,就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就是一帮庸众,或者说有低龄化倾向,所以要营造出世界还算美好的景象。
还有一大帮多大了都不敢结婚,或者结婚了瞒着不说就怕歌迷影迷不喜欢自己了的呢,说穿了不也是为了事业,换句话说就是想多挣点钱么。
你们能说出的某些话,先不说话的内容对不对,那不是因为你比别人更聪明,可以算因为你比别人更勇敢,但勇敢的你,也是得付出一些些代价的。
这个时候,如果能保持逼格,能够一脸爱谁谁,我还是觉得你们有种,我觉得吧,你们这点逼格还是有的,只是可惜电影是投资人投了钱的,唉,你看,人生果然是各种烦恼啊,怎么办,呼气——吸气——呼气。
钱难赚,屎难吃,想“站”着挣钱,没那么容易,你得拿出更牛逼的东西。
要是电影真的好看,你说的那句话,我还真觉得不是个事儿,要是真有什么事,咱们这儿有关部门会比抵制你们的人先把你们抵制了的。
是吧,真的啊,人生就是各种烦恼。
( ˇˍˇ )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评价这么低。
以为是三个毫无关联故事的拼凑,但是三个故事其实相互穿插,联系紧密,故事很简单,但气氛和情绪渲染的很好,小细节里都暗藏玄机,需要去深入猜想和理解,想明白了才能把整个剧情贯通,也才能明白导演想表达的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一些见解。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心结,压抑着不敢表达,因为害怕吧,虽然不知道到底在怕什么,怀抱着自虐的心情活着,不愿意放过自己,直到有一天突然下定决心,决定放自己走出来,慢慢变好。
可是为什么人要主观上为自己增添一个那么沉重的负担呢,被逼无奈,或者这就是人的归属吧,一定要给自己平凡的人生找点不痛快,让自己可以活的不那么无聊。
人生已经很艰难了,就不要自己给自己添堵了。。。
我一般不干没看过电影就瞎鸡巴打分这种事,不过这部片子,我还是厚着脸皮打了个2颗星,写下这些东西时,豆瓣的评分是3.8分,约合2两颗,其实我是随大流的。
这次的抵制时间,起初业内都没怎么在意,华谊也好,彭浩翔也好,映前一周都还自信满满。
“根据经验,内地网友也就会叫唤叫唤”,他们当时一定是这样想的。
没想到这次,大家都在玩真的。
事到如今,片子好坏已经不重要了,这部电影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事件,无论是电影史还是当代史,可能都得给这事留一个位置了。
一、起因表面上看,是网民抵制杜汶泽,但杜汶泽充其量是个台前的跳梁小丑,他还没红到能激起几千万人抵制他。
更深层的原因,还是香港与大陆渐行渐远、同床异梦导致的。
至于渐行渐远,由于跨省的原因,也就不说了,三眼两语也说不清。
而且要命的是,刚好赶上港人非难当街撒尿儿童事件一同发酵,这股酝酿已久的怨气就如同排山倒海般朝杜、彭二人脸上拍去。
二、电影到底怎么样因为没看过,所以评点好坏肯定是不负责的。
但是港产喜剧,又能好到哪里去?
香港绝对不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地方,因为包容是幽默的基本前提,一个连童子尿都看不过眼的地方,很难算是“包容”。
香港电影,是一朵畸形的花,也许曾经也是一朵繁花似锦的奇葩,但现在毫无疑问地已经“被雨打风吹去”。
港产电影,建立在香港文化的基础上,而香港文化是一个脆弱的港口文化。
港口里有什么?
无非是商船、水手、疾病、金钱,所以港口里盛产帮派、黑社会、妓女、游医、巫蛊,还有一种“家国何处”的飘零、迷茫感。
这种社会现状所催生的文化,投射在香港电影里,就形成了香港电影最繁荣的警匪、黑帮、三级、鬼片等类型。
三、香港电影的生与死香港电影是畸形的,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如何支撑起亚洲曾经最庞大的电影工业体系?
答案很明显,必须通过大陆这个最大出口。
很多人把1997年当作香港电影衰落的起点,这是毫无道理的。
我认为,在1995年,广电总局批准中影每年进口十部好莱坞大片时,香港电影就已经死了,直至今日二十年了,所以港产片的努力,都只能是临死前那一声哀嚎的回响。
我们回头看看港片之所以繁荣吧。
港片黄金时代的1980年-1993年,完全吻合大陆改革开放的时间,这时候国内已经打开了,但是还看不到太平洋对岸好莱坞的纸醉金迷,国人只好先在香江边的香港电影里过过瘾了。
香港凭借大陆观影窗口这一优势,模仿吸收好莱坞工业,迅速形成了恐怖的电影工业。
而大门一旦完全打开,钢铁侠们都看不过来的时候,香港电影也就寿终正寝了。
四、“杜汶泽们”的恐慌去年香港金像奖,《寒战》包场,今年金像奖,《一代宗师》包场。
热闹之下,是一地的萧索与凄凉。
台上的丛丛白发在宣告,香港电影已经死了。
不管是影评人的唱衰,还是杜汶泽的嘴炮,都是掩饰内心恐慌的表现。
内地引进片配额在增加,合拍片甚嚣尘上,香港电影你慌不慌?
这种电影行业的恐慌,实际上也是香港全社会的恐慌,“北佬、捞逼”来势汹汹,从经济到文化,都岌岌可危,说不慌?
我不信。
香港和内地,文化上在分离,情感上在断裂。
五、草根的狂欢此次抵制,变成了一次广场革命式狂欢。
混进了谣言、盲动等奇怪但必要的东西。
草根人艰不拆,被老外看不起也就算了,你一黄皮也敢来装逼,不弄你弄谁?
此次抵制是社交网络在中国催生的第一场革命,茉莉花变成电影票而已。
搞不好将从根本上改变今后香港电影的制作发行理念,不信的话,坐等8月彭浩翔的《撒娇的女人最好命》。
以上都是胡说八道,请千万别跟我较真。
这部电影基本标志着彭浩翔的水平由拿观众当傻逼下降到拿自己当傻逼的水平了。
忍不住剧透一次,古天乐一直觉着自己的女儿长得丑,怀疑不是亲骨肉,直到有一天梁咏琪说:老公,我是整过容的。
从此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下去……虽然埋了星战、hottoys,彭自己还客串了特摄皮套,全片都在说教告诉你有多惨,又拿自己女儿丑作笑料,丝毫感受不到导演的真诚。
用玉哥的话说:就是人贱片烂。
导演说花了五年准备这个剧本,因为害怕自己驾驭不了搁浅了几年。
我就想问问你怎么不搁浅一辈子啊。
一共93分钟你花了73分钟来铺个开头,连高潮都没有就结束了,你也敢号称你是荤段子导演吗?
老想想着那档子事能用心表达出来吗?
还用小团圆,张爱玲都被你黑得复活了!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人间多歧路,何处小团圆?
杜汶澤的戲只有兩場 每場兩三分鐘而已 從情節完整性上看也不能剪掉...整體是不錯的港產片 情節雖平淡 但是故事講得有層次有呼應 比較圓融...香港街景的模型做得頗有意思..鏡頭下的香港很美 原味與現代融合..All Destination的意藴不錯..細節豐富
一群因为杜汶泽不看的人。。那能因为皮特不买凯迪拉克么?但从电影角度来说 彭浩翔果然鬼才 好多拍摄角度巨赞
人间小团圆导演彭浩翔在Facebook上面是如何羞辱内地人,以为内地人看不到,现在又在微博上面演苦情戏,想洗白?!真是两面三刀不带种!你可以不尊重我们,我们也有权抵制你!
你班仆街。
眼高手低之作
没想到豆瓣上比微博上还要激进。杜汶泽在这部戏里就是一个小配角,他也没因为这部戏来内地宣传,也不会因为这片子得到多少的好处。真正来的都是古天乐、梁咏琪和杨千嬅。我是第一次了解到一部港产片这么千辛万苦满中国跑宣传,就冲着一点,我也想给它打五星。
有失水准
也許每個人心底都有一顆炸彈,無人知曉,不可觸碰。
杜汶泽参演
專程到香港看的,肥彭真是必備惡趣味,被刪那一分鐘不穿衣服的女人存在的必要就是讓大家看她光屁股開冰箱拿雪糕嗎?基本劇情和暗喻應該都是看懂了,可惜肥彭掌控多線條的本領實在不行,對自我的反思和解決的方式都刻意又略淺薄了。
一家子的阴郁扭曲隔阂怨念,隔着现实幻梦鬼域岁月,都是些难以隔离的结,得拆得天衣无缝,方才水天一开。七十年前的炸弹,七天后的蜥蜴,搁浅的座头鲸,架空的旧街区,纸扎的人车楼菜,肉长的爱恨喜怒。点到为止的戏谑与顿悟,让这细小的团圆难能地飘浮于香港仔上。种种艰辛难耐失意唏嘘,一朝放下。
抵制喜欢对号入座的那群傻逼 嘻嘻
为什么不能现在就给负分不开心。。。。
一票的明星,前面十分恶俗并且零碎得让人有些混乱,不过一边吃着饭倒是不觉得如何浪费时间啦,结尾部分明朗之后(各自的烦忧一个一个解决,大家庭终于圆满)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最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那个场景,每个人的表情真真是十分到位,完美展现各自的内心活动,不得不感叹老演员就是老演员呐!
1.多线条的家庭叙述方式挺让我喜欢,那平淡得压抑的生活、人物与迷幻的色彩也确实别致一格;2.生活大多不顺心,家庭各种烦恼事,但是总有轻松一刻。那就是生活。
三星半吧。近来愈发觉得,港片必须要看粤语版,国配版不用比韵味就失掉了一大截。彭浩翔那点小心思呐也蛮有趣的,哥斯拉那段萌萌的哈哈,星际战士,以及咏春拳。以及,杨千嬅做噩梦那一段是真的喜欢,见到母亲的那个变形镜头觉得好棒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彭导开始深沉也挡不住专属于他自己的贱贱的价值观:女人长的丑很惨的,做坏事是有报应的,长的漂亮的女人不出轨是很难的。btw:支持@杜汶泽 ,哈哈 笑。
为了杜汶泽
哈哈哈哈哈,好基友们一起来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