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7年8月27日)如果16世纪的英国有八卦杂志或网络,那么亨利八世一定每每荣登封面或首页,现今的事端女王希尔顿家的败家放荡女帕丽斯比之亨利八世,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亨利八世那惊世骇俗又疯狂刺激的一生,向来是现代娱乐介质争相描绘的对象——那是一段被丑闻折腾地最为频繁且厉害的英国历史。
仅以《亨利八世》命名的影片就一箩筐,另外在讲述他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的影视作品中,他也是必提之人。
关于亨利八世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知道他先后娶了六个老婆,两个被他砍了头,两个被他休了,一个生孩子死掉了,另一个也就是最后一位,因亨利死在她之前,这位才女得以安享天年,成为再嫁型王后。
人们也都知道,亨利八世为了娶新老婆,而引发了堪称历史上影响最大、长达八年的休后离婚案,更由此引发了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也是之后一系列新旧宗教之间血腥争峰的始端,如玛丽一世统治期的“血腥玛丽”。
Showtime有线台的历史剧《都铎王朝》第一季,从都铎王朝第二位统治者亨利八世统治中期开始讲述,内容涉及宫廷中常见的权势、政治斗争和宫闱混乱,不过,这次关于亨利八世传奇的再现有一些不同以往,首先,该剧集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服饰和装饰的华丽绚烂,如亨利的高领皮革装、安妮·博林的漂亮配饰等等。
再者,最重要的变化是,所选演员皆是青春靓丽型,看过亨利八世画像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胖家伙,个子不高,且小腿发达,即便年轻时也肥嘟嘟的,而这次由帅哥乔纳森·莱斯·迈勒斯饰演的亨利八世,不仅长相英俊,而且身材健美,这位曾得过金球奖的爱尔兰演员演绎了巨蟹男亨利八世的多面性,争强好胜、多情滥情且多才多艺(都铎一族是英国历史上最具有才华的皇室,尤其在语言和音乐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迈勒斯表现出了亨利八世那敏感而神经质的一面。
有场较有趣的“亨利溺水”戏,似乎是为了激发亨利对生活的“自察”,身为国王却没儿子——貌似被诅咒了的命运。
当亨利和随从们路过一处沼泽时,众人提出绕道,亨利却逞强:这难不倒英国王国。
他撑起一根木杆,欲跃过去,不料却大头朝下栽了进去,等他被拽出来之后,就真如脑子进水了般,开始惶恐起自己无子的命运,质疑和大他六岁的西班牙公主凯瑟琳的婚姻是否合法(凯瑟琳原为其嫂),并且开始怕死,怕的要命。
在英国发生大范围瘟疫的那场戏中,亨利的畏死再现的颇具特色。
青春靓丽的演员整容和精美奢华的服饰场景,都不是本人看该剧的理由,对我而言,《都铎王朝》第一季的看点是由山姆·尼尔扮演的沃尔西大主教,当最后一集里沃尔西自杀时,不由得想到以后的第二季还会不会吸引我看。
山姆·尼尔,这位活多久就能演多久的澳洲演员,参演过诸多著名影片如《死寂》、《侏罗纪公园》、《钢琴课》等,不久前的《不可抗拒》也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他出众的演技。
在《都铎王朝》中,老戏骨散发出了极佳的演艺水平,将这个被固化了的人物演绎出了新内容:沃尔西会做人,将好胜的亨利从英法开战的边缘拉了回来,还把缔结和平条约的功劳恭让,“陛下,您将作为新世界的构建者而铭记于史册”;他工作勤奋,在他被谗言击中离开后,亨利指着内阁们怒吼:“你们谁都比不上沃尔西,我现在才知道他做了多少工作……”;他嗅觉敏锐,能向时而动,总能猜对亨利的心思,只可惜,察觉到亨利想娶安妮·博林的他,费劲口舌用尽办法也不能使教皇特使否认凯瑟琳与亨利的婚姻(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是王后凯瑟琳的亲外甥,教皇开罪不起),这便是他的“滑铁卢”;因太了解亨利的秉性,他预见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如果不同意他离婚,那我们的宗教将无法在这个国家立足。
”有一场戏,当亨利对沃尔西表示不满时,向来为了满足亨利的欲求而心力交瘁的沃尔西侧过身子手捂住脸,难过地叹息流泪,仅仅这么一个举动,山姆·尼尔已将沃尔西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刻画了出来。
当然,沃尔西也是贪婪善玩权术的,他借机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翻翻手掌就能将亨利的前秘书押往伦敦塔,给关得神经了。
当最终走投无路的沃尔西在狱中自杀时,令人不免想起了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克伦威尔今后的轨迹——当沃尔西需要帮助之时,克伦威尔不仅躲避,而且还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他致命一击,之后不久便开始了克伦威尔掌控权势的时代,若干年后,在克伦威尔为亨利娶来的第四任妻子克利夫的安妮令亨利反感后,亨利在离婚的同时,找了个理由杀了克伦威尔。
不知在砍头的那一瞬间,克伦威尔作何感想。
而彼时追求安妮·博林的亨利表现得像个疯狂的初恋者,又写情书又送珠宝,后来当他想砍安妮·博林的头时,他解释不了当初为何为了安妮而弃前妻,于是,他居然宣称安妮当年对他下了咒。
此一时,彼一时,断头台上的安妮·博林会作何感想。
当然,她的结局在该剧集第一季里还没上演。
一心想把持朝政的诺福克公爵大概也没料到,他有两个侄女被先后砍了头,这两个可怜的棋子便是安妮·博林和亨利的第五任王后凯瑟琳·霍华德。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2297507_d.html)
前面两篇说的都是亨利八世这个蓝胡子,顺便一起把这部《都铎王朝》也八一下。
亨利八世据说是蓝胡子的原形,蓝胡子是古老欧洲的传说故事。
故事里从前有个男人,是个贵族,他长了一部蓝色的胡子。
他很有钱,还有大大的城堡。
他有个邻居,家里有两个女儿,他想娶其中一个做老婆,就请他们打猎吃饭。
一个女儿被他的财富吸引,答应做他的老婆。
结婚后一天蓝胡子离开城堡,留下新婚的妻子在家。
妻子百般无聊,就打开城堡里一间一间的房间来看,直到看见有间一直关着的房间,里面有好几具女人的尸体。
她吓得把钥匙掉在了地上,沾上了血。
可这血是被施了魔法的,怎么也洗不掉。
蓝胡子回来,看到沾血的钥匙,知道他的秘密被妻子发现了,就要杀她,关键时候,妻子的三个兄弟来了,救了他们的姐妹。
原来那些死去的女人,都是蓝胡子过去的妻子。
童话故事有些讲得前后没有逻辑关系,它没讲蓝胡子为什么要杀死前面的几任妻子,也没讲为什么要把死去的女人的尸体搁家里而不是埋在土里,也没讲清为什么死了这么多年,血迹还是不干,只用魔法两个字就一笔带过了。
但是童话故事却有着犀利的敏感,把一段记在史书上的历史变成了儿童的睡前故事,所为后世人的童年记忆。
格林童话从来都不是温情脉脉的,每一个童话后面,都找得到相对应的残忍的中世纪欧洲历史。
《白雪公主》是王位之争和黑暗矿工血泪史,《驴皮公主》是早期人类婚姻史的投射,而蓝胡子,就是讲述亨利八世这个丧心病狂的神经病人的杰作。
要论谁杀老婆杀得多,还真没人能够超得过他。
这个国王有一种暴虐的屠夫一样的心理,一不高兴,噗哧一下,就是一个人头滚落在他的脚边了。
亨利八世的第一任老婆是他的长兄阿瑟的寡妻、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
因为凯瑟琳没给他生儿子,他便让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逼迫凯瑟琳与他离婚。
亨利八世的第二个老婆,也就是著名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娘安妮·波琳,还是只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他一不高兴就以通奸罪砍了安妮·波琳的头,因为他离婚再也不需要教皇批准了。
两个人1533年1月25日结婚,到1536年5月19日安妮·波琳被处死,可怜安妮·波琳才当了三年多的王后,而她登上王后之位,却花五年。
第三个老婆珍·西摩1536年5月20日结婚,可是在1537年10月25日,生了个儿子爱德华后因产后十二天就死了。
这算是个得到善终的。
也不过才一年的时间。
第四个老婆是德国的公主安妮·克利夫斯,据说长得不美,她贿赂了宫廷画师将她画得美美的,亨利八世看了画像觉得不错,等结了婚见了面才大呼大当,与这个老婆协议离婚。
也算是逃过一劫。
第五个老婆是凯瑟琳·霍华德,1540年7月28日结婚,一年之后就离了婚,又一年之后被以乱伦罪处死。
第六个老婆是凯瑟琳·帕尔。
1543年7月12日结婚,三年半后1547年1月28日亨利八世死了,她再婚嫁给了托马斯·西摩,新国王爱德华六世的舅父,结婚没多久,于1548年9月5日去世。
亨利八世这一生,就是不停地娶老婆换老婆,他的六个老婆,三个叫凯瑟琳,两个叫安妮,他陷在这两个名字中,一定很混乱。
《都铎王朝》我没有看完,大半年前看的了,好多情节已经记不起来,只觉得这个男演员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比艾瑞克•巴纳多了几分杀气和阴冷,更像一个年纪轻轻就登基为王没有畏惧之心的天之骄子。
这部戏因为是连续剧,就少不免有些拖沓和啰嗦,第一季为了和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就花了一季的篇幅,再加上一个汗热病,把观剧的兴趣搞得没了。
这个片子现在还是我的电脑硬盘里,不知道是删了好呢,还是看完好。
电视剧《都铎王朝》的观众可能在第一季还没有特别关注Cromwell这个人。
导演选择了一个反面形象的演员,而编剧也把他塑造成一个善于钻营、趋炎附势的小人。
但这个小人却最终成为亨利八世后期的权臣,并以英国新教的奠基人被铭记。
2009年英国的Man Booker小说奖得奖小说《狼宫》(Wolf Hall),正是以Cromwell为主角,并以他的视角来解读亨利八世的这一段历史。
史料告诉我们的Cromwell是这么一个人:出身于铁匠之家,从小善于打架斗狠,却又聪颖好学;少年时离家出走,在欧洲多国流浪,当过雇佣军,跟着纺织品商贩学做生意,对银行业务(与当时商品贸易息息相关的行业)也非常了解;精通法律,拥有律师身份;后为红衣大主教Wolsey所用并加以器重。
Cromwell之所以来到亨利八世身边,正是由于Wolsey的推荐,或是在帮Wolsey去国王那儿跑腿时开始。
这一点,在历史上应该是不容质疑的。
历史解读的分叉在于Cromwell在来到亨利身边之后,是如《狼宫》小说中所刻画,不遗余力地帮助已经失宠的红衣主教争取权益;还是如《都铎王朝》电视剧中所演顺水推舟、投靠红衣主教的敌人Boleyn家族,对红衣主教之死视而不见甚至落井下石?
以Cromwell当时尚未显赫的身份,以他精明的为人,在历史潮流变化难料、权利斗争瞬息万变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立场没有任何官方或私人文献流传下来,并不出乎意料。
于是六百年后我们如何来猜测、揣度他当年的心思,大约只能用两个方法:方法一:唯结果论。
在经过了围绕亨利八世离婚事件的权利斗争之后,Cromwell成为最后的赢家。
甚至在暂时的胜利者Boleyn家族也随着Anne Boleyn的被斩首而沦陷后,仍然屹立不倒,可以推断他应该是唯君命是从,国王偏向谁他就支持谁,国王放弃谁他就放弃谁。
因此可以推断他是个政治嗅觉敏锐、政治手段犀利的实用主义者,而不是纠结于“忠孝不能两全”的道德家。
方法二:唯出身论。
野草的生存能力肯定强于观赏类植物。
因为野草的使命就是生存,而不是其它什么劳什子,比如说看起来比较美,闻起来比较香之类。
像Thomas More这样出身世家、一心向佛(上帝)的人,可能会为信仰而折腰,但是像Cromwell这样从社会底层奋斗上来的人,如果没有灵活的头脑、灵活的立场和更加灵活的身手,早就死了一千次了。
综上所述,本人倾向于认同电视剧对Cromwell为人的塑造。
但是也必须指出,他能够在几十年的政治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定也有异禀过人之处,绝不是一般的小人都可以做到的。
说到底,小人还是君子,伟人还是枭雄,纯粹是价值观的判断,而价值观,并不是一个全世界古今中外统一的度量工具。
迷雾中那个人消失早已在历史的烟尘中,而他深谋远虑或助权为虐的所为,造就了一个财库富有、王权强大的英国,从此后它将从偏居一隅的岛国,走向称霸欧洲之路,直至到日不落的辉煌。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都铎王朝》,那就是“华丽”;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华丽丽”。
对一部电视剧来说,《The Tudors》的华丽绝对赶得上一部电影的浓度。
画面的鲜明与内容的香艳相得益彰,王座、冠冕、锦绣华服,俊男、美女、刽子手的屠刀……看片头就知道这一定是一部叙述奢靡的宫廷之中的私情故事和权力阴谋的大戏。
看了一季,实在无法不去联想我们自己的宫廷戏,不是电影大片那种能在房顶上乱飞的宫廷戏,而是类似《雍正皇帝》的“正说”和类似《微服私访》的“戏说”。
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瞧咱中国的老祖宗,到底是千年的文明古国,咱玩阴谋那叫什么档次!
再看老外,简直就是三岁小孩过家家,所有的阴谋都写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
要怎么说中国人聪明呢?
看看咱的《三国》,那智慧,那谋略,就算把后主刘禅搬到都铎家的朝堂上去也能把这帮不开化的野蛮人玩得滴溜乱转。
不知道英国人看到把他们的老祖宗写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猪级动物会不会跟美国人急,也许英国人会照例嘲笑美国人,乡巴佬鼓捣出来的东西也就这样了,没文化就是没文化。
点缀些个诗歌音乐,也都是为了偷情准备的。
没文化打什么紧?
《都铎王朝》的看点反正也不是文化。
选择都铎王朝,既没选择血腥玛丽也没选择伊丽莎白一世,而是选择了亨利八世作主角,显然是看上了这个“蓝胡子”娶了六任老婆,“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生”,放到现在也够波澜壮阔的婚姻史和密切相关的席卷欧洲意义深远的宗教改革。
而且按美国人的喜好,后宫里勾心斗角绝对是收视率的保证。
其实中国人也如是,就算是声称自己“写不好女人”的二月河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给小说里塞进几个女人。
顺便一说,二月河的女主角真的不怎么样,倒是个把只露一面半面甚至根本不露面的女人比较有得看。
写艳情中国人绝对搞不过美国人,不是写得神圣了就是写得下贱了。
美国人好象从来不给自己设框框,基本不会在乎把某个历史人物贬低了还是抬高了(反正也不是写美国人,要是写华盛顿林肯可能还是要顾忌一下的),所以都铎家的亨利王既不是千古一帝也不会遗臭万年。
一方面任性得象个孩子执着于自己想要的玩具,另一方面也残忍得象个暴君玩弄着他人的生死荣辱。
很多时候即使是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作者也会对笔下的人物注入自己的同情,哪怕只有一丝一毫。
但是我很难想象剧作者在写亨利八世的时候注入了多少同情和怜悯,感觉更多的是对这个“蓝胡子”无情的嘲弄,就象毫不客气地把一大帅哥扔烂泥潭里。
亨利为了和新欢安-博林结婚,想要抛弃宽厚仁慈且深受人民爱戴的王后时,竟然在教会法庭上扮演伪君子,慷慨激昂地要求“正义”。
当人们为这种厚颜无耻背叛切齿痛恨的时候,野心勃勃的安-博林却吊着亨利的胃口把他耍得团团转,让亨利无比炽烈的“爱情”成了笑柄,知道后来亨利也被安-博林背叛结果砍了她脑袋,我非常开心地准备好爆米花等着看好戏,除了“活该”我实在也想不出什么词儿去形容对这位帅哥亨利八世的感觉了。
至于安-博林,史上形容她似乎没用什么好词,电视剧里的安-博林肯定无法象阿拉贡的凯撒琳那样用“好”来形容,但似乎也不能单纯地用“坏”来解释她的行为。
首先她是工具,用来帮助家族赢得国王恩宠的工具,但也不能说对亨利完全没有爱。
当瘟疫流行时被国王遣离,安-博林的眼泪说明她是受了伤害,感觉到了背叛,内心深处她是想与国王患难与共的。
可能也是因此,原本就基础薄弱的爱情完全消失,之后的纠缠再也无法和“爱”联系到一起了,安-博林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和阴谋家。
用爱情来定义这对男女的私情,实在是种亵渎。
爱情不纯洁,婚姻不神圣,没有宗教值得信仰,没有理想值得追求,人道主义者把“异教徒”活活烧死,战争与和平是国王们的游戏。
做了减法的阴谋与爱情,不适合思考,不适合感悟。
但是它华丽,适合娱乐。
要是“忠实于历史”让亨利八世成个老胖色鬼,安-博林其貌不扬平胸如机场,那就连娱乐也不适合了,所以《都铎王朝》非华丽不可。
如同为了与法国结盟修建的行宫,虽然不过是顶帐篷,但是华丽,而且还好,酒是真的,喝得过。
事实上历史上的沃尔西是病死的,S1E10,最后改编将红衣主教沃尔西改为在牢中跟上帝祷告后自杀,还是割喉!
编剧有可能是为了突出剧情张力,可是基督教是严禁自杀的,不管是天主教还是东正教,抑或者宗教改革的茨温利总、路德总、加尔文宗,关于自杀这一点都是一致的:严禁自杀。
一个担任了天主教几十年的红衣主教,怎么会选择自杀。
没想到最后一集快结束,编剧侮辱观众智商。
而且你照历史事实拍不好吗,非要胡编滥造。
就是奥图尔饰演的教皇保罗三世一个演员是否为人认同,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他念白的功力。
看看第二季第三季,教皇高高在上的不怒自威、绵里藏针的用心和循循善诱,都在短短几句台词间铺陈展现。
岁月沉淀下来的功力,远远不是几张年轻的脸孔和色厉内荏的恫吓可以平起平坐的。
我一向很喜欢中世纪主题的影视剧。
喜欢里面的故事以及服饰。
不过在这里我重点讲讲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因为这个剧在这方面表达实在可以算是淋漓尽致。
首先不管那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出现的做爱场面,俊男美女配合华丽的服饰场景,让我不得不说,真的很美。
而亨利八世和安·柏林之间的爱情也是很多女子爱情制胜值得借鉴的一课。
尽管在今天的中国,性观念已变得日益开放。
但是,那些能坚守贞洁的女子还是能得到额外的敬重。
中世纪据说是个表面保守实则淫乱的年代,不管安是不是带着目的向亨利说出“不结婚不上床”的话,这一举动确实让一向风流来去自由的亨利对她的爱一发不可收拾。
在此应证了一句话:对于男人来说,越难得到的女人,越想得到。
越难搞定的女人,越让他们渴慕和敬重。
说白了男人的乐趣就是在不断地征服中得到满足。
不过这个度的掌握,也是需要技巧的。
一般的女人恐怕都没有这种天赋。
太快了,会让男人很快就厌倦,因为没有难度。
而太慢了,也会让男人放弃,因为他还可以有其他选择的。
有手段的女人,不可否认都是聪明的。
就好像安。
男人喜欢有头脑和有主见的女人。
那让他们觉得这次的征服是有难度的。
他们喜欢挑战。
但是,永远不要忘记,对于男人,如果你控制的太多。
他总有一天会突然醒悟而给你一记狠狠地报复。
在男人面前,柔弱的女子总是会得到更多关爱。
因为男人喜欢在女人面前得到自尊心的满足,需要让他觉得你需要他的保护和爱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那是作为一个男人的价值之一。
但是,太过羸弱(主要指精神上的羸弱)而没主见的女人是会让男人吃不消的。
因为他们受不了整天围着你转。
一不小心可能会碰碎你的心……或许最初的时候他还愿意付出关爱,但时间久了必定乏味。
就好像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
她的结局是悲哀的。
由此得出结论,要做个能让男人倾心的女人,她要洁身自爱、智慧、温柔体贴、懂的收放感情的恰当时机,让他很难得到你…… 我个人认为,让他得到你的人,却不到你的心,是最高境界。
一定不能答应他每一次爱的请求。
可以告诉他,“我想你”,但一定不要轻易说出“我爱你”。
可以在不经意的时候说出“我爱你”,但一定不要动不动就说“我爱你”。
可以表达关心、思念、牵挂,但一定不能让他知道你已经到了没有他不能活的地步。
说白了,爱情就是一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较量,玩得就是心跳,拼得就是体力。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准备,不要轻易去尝试。
此法则不一定适用于结婚多年的夫妻。
除非你们在结婚多年以后爱情的感觉还很强烈。
以上言论纯属有感而发,胡思乱想,路过不妨笑看
亨利八世统治前期权倾朝野、一时无两的红衣大主教Wolsey因未能说服教皇同意亨利离婚而失势,进而成为宫廷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最终亨利为了离婚、为了实现生出男性继承人的强烈愿望,在Cromwell的怂恿下,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浪潮之机,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自封为英国国教之首,将王权与神权集于一身。
Cromwell成为亨利统治后期的权臣,而他所主张的新教也逐渐代替Wolsey等老派所代表的天主教成为英国的国教。
英国国王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之首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由一个国王的离婚案件所引发的一个国家的宗教变革确实非常戏剧化,但是在这一戏剧化的演出中牺牲也是很惨烈的。
英国宗教改革的斗争非常浓缩地体现在Wolsey, More和Cromwell三个人身上。
当宗教改革刚刚从德国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天主教欧洲国家将其视为异端和最可怕敌人,予以残酷镇压。
西班牙的宗教法庭在那些年据说烧死了成千上万的新教徒。
在英国,红衣大主教Wolsey是个非常有智慧,也非常现实的人,他对世俗权力关心大大多于对宗教“纯洁性”的洁癖,对宗教改革者相对宽容。
Wolsey死后,More 被任命为首相,他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视新教为洪水猛兽和终极罪人,于是英国也开始把强硬的宗教改革者送上火刑架,不过More 烧死的人比其它天主教国家少多了,大概还在两位数以内。
不幸的是,More的精神洁癖同样不允许他同意亨利的离婚诉求,见国王坚定地走上了与天主教廷决裂之不归路,More主动辞职,希望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More最终为了捍卫理想,拒绝承认亨利为英国国教之首而被处死。
笑到最后的是出身贫贱、经历复杂、知道存活才是唯一目的的Cromwell。
历史上有人认为他是坚定的新教徒,是英国新教的奠基人,认为他视More为死敌主要是宗教意见之争。
但电视剧中很明显地弱化了他的宗教诉求,认为他是就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小人,而新教对他而言,也只不过是他帮助亨利完成离婚,进而获得宠信并击败More成为第一要臣的一个工具。
六百年历史硝烟散尽,在我们无神论的中国观众看来,什么天主教、新教,都是没有必要的事情,而他们之间还要互相争吵,辩论到底谁是天使、谁是恶魔、谁才是一颗红心的基督徒更是丝毫没有必要的事情。
同样的,本世纪那些穆斯林宗教狂热份子、那些自杀式人弹也是既莫名其妙又没有必要的事情。
虽然大家都在哀叹中国人缺乏信仰,但是当你读过欧洲历史上的宗教之争,当你到过西班牙南部那些美丽城市中不再有犹太人居住的犹太人区,你会发现,也许没有信仰并不比有信仰更加危险。
正如电视剧中Wolsey死前对上帝的自白:我难以请求你的宽恕,因为我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不可宽恕的;但我并不是一个邪恶的人,真正邪恶的人是那些自以为离神更近的人。
(I’m not an evil man. The real evil are those who believe themselves closer to the God.)http://echoineurope.com/blog/?p=6
我相当喜欢的英格兰皇后Catherine(Queen of Aragon,daughter of Isabella in Spain)在被Henry VIII抛弃的时候,甚至消减了她的作为一个西班牙公主的所以生活开支时,她说:“ If i had to choose between extreme happyness and extreme sorrow, I will always choose sorrow. For when you're happy you forget, forget the spirit of faith, forget about the God. But when you sorrow, the God is alway with you. (大意是:如果要我在极乐和极悲中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悲伤。
因为愉悦使人遗忘,快乐时你会忘记信仰,忘记上帝,然而当你悲伤时,上帝会永远与你同在。
)也不怪得,佛主释迦牟尼只有在痛苦和极艰苦的环境下,才悟出道来,凡夫俗子怎有此能耐。
Jonathan Rhys-Meyers—— 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蔑视一切规则 1998年,他19岁,出演了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中的Brain Slade,这部影片在嘎纳电影节首映“特别艺术成就奖”; 同年,他被英国的《世界杂志》评为“全世界百名最性感的男人”之一,排名为第34; 2005年,他出演的4小时迷你剧Elvis Presley(《猫王》)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他被艾美奖提名,赢得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奖和一个金卫星奖; 同年,他出演著名导演Woody Allen(伍迪•艾伦)的电影Match Point(《赛末点》)的男主角,因此片他获得嘎纳电影节Chopard最佳新人奖。
并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06年秋,他成为HUGO香水的新代言人; 07年,SHOWTIME的年度大剧《都铎王朝》(The Tudors)中,他饰演著名的亨利八世。
Who is he?
He is Jonathan Rhys-Meyers!
一定需要注明的是,这个男人连中学都没上完就被赶出了学校,更别说影视表演学校了,但是,他现在却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新星之一。
似乎,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一切规则,都是拿来被破坏的。
危险的光芒 如果没有乔纳森•莱斯-迈耶斯(Jonathan Rhys-Meyers)的脸庞总是以特写的镜头出现,相信对英国近代历史并不熟悉的国内观众对《都铎王朝》(The Tudors)并不会有这么浓厚的兴趣,甚至对这位英国历史上以“杀妻癖”闻名的亨利八世也不会投以太多的关注。
毕竟这位满身肥肉的君王远不如英明神武的凯撒、风华绝代的埃及艳后以及那位机关算尽的屋大维在历史上更为闪耀。
于是,当闻说SHOWTIME在HBO成功推出《ROME》之后,紧接着会隆重上演《The Tudors》时,很多观众都仅仅持观望的态度。
SHOWTIME这个一贯以尺度大胆闻名的电视台会怎样将这段绯闻漫天的历史演绎成堪比ROME的巨作?
但,当预告片推出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乔纳森•莱斯-迈耶斯(Jonathan Rhys-Meyers)——这位新崛起的爱尔兰帅哥让那段充满血腥的历史霎那间就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毕竟,一个帅哥的罗曼史要比一个胖子有吸引力得多。
当The Tudors的片头曲定音在最后一个音符时,乔纳森•莱斯-迈耶斯穿着中世纪的华服端坐在王位之中。
白色衬衣的花领簇拥之上,是他凝视你的双眼:充满了诱惑却又像利剑一般闪耀着危险的光芒;表情冷峻,只是下一秒,会有怎样的癫狂或者激情,这一刻,你无从揣摩。
空旷的皇宫里,唯有他和他的王座发出金色的闪耀光芒…… 这是乔纳森•莱斯-迈耶演绎的亨利八世——“一个闪着耀眼光芒但充满危险气息的摇滚明星”——《时代》周刊如此评论。
在目前播出的10集里,整部戏都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专场演出,而其他人,即使那位可以把亨利八世迷惑得灵魂出窍的美女安•博林也不过是一个光芒微弱的陪衬。
这样说,并不是在指责其他演员的演技,他们都很好,好在不动声色地把乔纳森•莱斯-迈耶簇拥得光彩夺目。
他一出场就雷霆万钧地准备向法国宣战,因为他的大使在法国被刺杀,而后,在红衣主教沃尔西巧妙地劝说下,接受了与法国的议和,功劳自然归与他的身上;但在议和之前,仅因为在剑术上输给了法国国王,就脾气暴躁地想要撕毁沃尔西千辛万苦才与法国达成的和平协议;紧接着,便笑纳了投怀送抱的美女……回国后,先将与王后的侍女偷情所生下的孩子立为公爵,而后又看上了皇后的另一名侍女——费尽心机想要取代王后的安•博林——然后,故事的主线就展开了:这位亨利八世像一个情窦初开的痴情少年,不顾一切阻挠誓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娶回家,为此不惜与教会决裂。
到目前为止,《都铎王朝》里的亨利八世完全没有一个我们所以为的君王应有的心机、沉稳与手腕,他所有的表现都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凭借着自己的喜好为所欲为,喜怒无常,有着最单纯的爱慕与最直接的残忍。
好在是乔纳森•莱斯-迈耶出演这个任性的孩子,他的眼里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纯粹,即使是他在请求自己的王后与他离婚以便他能迎娶其他女人时,他也不会表现出丝毫的内疚、闪烁、逃避与不安,语气坚决而恳切,仿佛在请求母亲赐予他一件他钟爱的玩具般坦然而急迫。
当曾经他的亲信主教沃尔西在办理他的离婚案失利时,他青筋暴起、歇斯底里地怒斥,眼里居然包含着失望的泪水,那泪水让主教大人诚惶诚恐地在他面前下跪,仿佛一个让自己心爱的孩子深深失望的父亲一样,被自责的痛苦推向了深渊。
这个孩子可以让道德的对错磨灭界限,只因为你不忍让他急切凝视的双眼变得黯淡;如果黯淡,下一秒,则是黑暗的残忍滚滚而来,不会有一丝怜惜。
灰色天空下,神在唱歌 去年,著名的HUGO香水大张旗鼓地推出了他们新的形象代言人,看广告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个人居然就是很多年前一部曾经震撼过我的电影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的主演乔纳森(Jonathan Rhys-Meyers)—— 一如既往地性感,只是当年电影里单薄青涩的身形如今变得成熟结实了,虽然,那眼里的闪烁着的脆弱和以前一样令人疼惜; 还有他那标志性的微微上翘的双唇,永远,你都抗拒不了想要吻上去的冲动。
1998年,出演完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的乔纳森(Jonathan Rhys-Meyers),久久沉浸在Brain Slade这个角色中不能自拔。
Brain Slade,这个涂着紫色口红、画着蓝色闪耀眼影、穿着高跟鞋的妖艳鬼魅的男人,从伦敦最底层的酒吧混迹成一个空前绝后的摇滚明星,在迷乱与癫狂的幻想中用最华丽的摇滚歌唱着最灰暗的世界。
那舞台上的炫目造型,那腰肢扭动的舞步,与张国荣的绝代风姿不相上下。
这一年,乔纳森才19岁,他用一种近乎于天才的演绎方式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华丽摇滚(Glam Rock)领军人物Iggy Pop——电影中Brain Slade这个角色的原形,而在此之前,他不仅没有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更是在16岁时就被永远地从学校赶了出来而混迹街头。
在这部惊世骇俗,甚至可以用险象环生来形容的电影里,乔纳森的表演完全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存在,每一个眼神、每一次颤抖的双手,每一场舞台上的全情投入的演唱(这部摇滚史上划时代的电影中,很多歌是乔纳森本人亲自演唱的)都是他本人的另一个写照——颠覆一切的叛逆、放浪不羁却又有着最单纯的理想或者说幻想、属于天才的颠狂与绝望…… 他的成名是这个日益程序化、规则化的世界里的一个奇迹,一个神话:不遵守任何规则,拒绝一切妄图定型他的好意或者不怀好意,只听从自己内心最隐秘而真诚的渴望。
《MOKA视线》第10期: http://www.moka.cn/public/magazine/detail/164/1076/index.jsp
除了ooxx就是xxoo 主角们倒是很养眼 服装也好 就是看不下去 找不到意思
Only the costumes and beautiful girls worth 2 stars. That plot sucks.
受小说和电影《鸠占鹊巢》影响太深,觉得这结尾草草的怪怪的。
第一集就很香艳~~
前5集节奏很紧凑,然后慢慢后面就变得拖沓了……难道一个剧集的收视率上来以后就要想办法把战线拖长?
垃圾流水账 后期没有好肉坚决弃剧
台词好现代啊而且也比较简单,果然是美国人拍的宫廷剧...法国国王嘴里蹦出一句MERDE...其实挺好看的,比较让人有欲望看下去.不过搞不懂的是很多地方的性爱场面没什么必要...
小时候就看过,亨利八世的故事其实很狗血,换了六位皇后,大部分都不得善终,一辈子都想要儿子,但是死后反而是女儿超长待机改变历史,黑色幽默
第一季很精彩,还有不管是男主还是男配都有精彩的裸戏。
权利的游戏……可怜的沃尔西啧啧,如果查尔斯来演亨八就好了,帅啊……据历史记载王后是很宽容淡定且很有爱心的,所以好女人往往没有好下场,坏女人则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真的不喜欢男主长相啊!!!!!!
正经挺好看的。不过也就看一季的新鲜……太沉重了……
岛国历史上就是一夫一妻制,国王离婚几经波折。这婚从开头离到结尾,离了整整一季。。。
好早以前看的了)奇怪,看完一季就懒得追了
黄片
看在Jonathan的份上.
很精彩,尤其喜欢king vs queen那场辩论。不过实在不知道正史是怎样的。
Natalie Dormer ~~~
2013.1.27 - 2.2@ Gower Building, Southampton
除了男女主角又帅又美,故事简直一团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看到第八集弃剧了.
这真不是在讲御男术吗?国王打离婚官司什么的多有笑点你们也真能拍得这么正剧。古装政治剧美术道具服装置景营造氛围,政治剧每个人都为自己利益选择立场。这季安明着出彩,皇后后面小宇宙爆发。PS:想着中国的宫廷戏是多么辉煌与富丽,哪像腐岛的乃们,政权夺利的都是石头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