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导演都不敢承认这是真实故事,如果不去纠结此片篡改历史太过于过分,此片还是可以的。
基德曼一个人的表演活生生的把法国自黑导演的这部电影盘活了,少了基德曼估计此片会烂的到6分以下。
格瑞斯凯莉26岁就息影,在银幕上留下了她最青春年华的身影,这是妮可不具备的。
戏剧化的是,格瑞斯死在了她银幕经典电影捉贼记里面她飙车的那段公路上。
很多人都在诟病妮可基德曼根本不像格蕾丝凯利这一点。
确实妮可基德曼比格蕾丝凯利多了几分不安和戾气。
我想如果她当了摩纳哥王妃的话就不会像格蕾丝凯利那样终身退出影坛了吧。
当她发现老公是个窝囊废的时候就奋不顾身的离开摩纳哥返回好莱坞继续自己的电影事业,或许度过了外交危机她从老公手里夺了权成为一代女王之类的。
可是传记电影并不是记录片或者是模仿秀。
之前妮可被诟病很深的一部片子就是《皮毛》。
个人却十分喜欢。
大多数人讨厌它是因为那不是他们眼里的戴安阿巴斯,妮可演的是一个美艳风流的主妇,而摄影艺术家戴安阿巴斯不是那样的。
可是那部电影并不是完全的传记片,最起码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步剧情片而不是传记片。
它只是借用了戴安阿巴斯的名字和背景身份,讲了一个中年妇女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
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并不是完全的重现戴安阿巴斯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示一个,有点奇思怪想,想要在平淡生活中冒险的18世纪家庭妇女。
摄影和畸形的朋友只是成了她寻找出口的一个跳板。
也是电影想要讲这个故事的借口。
它只是假借一部分戴安阿巴斯的皮囊而已。
好吧,总之,我觉得那是一部被低估之作。
回到格蕾丝凯利,这次真的是一部传记电影,的确应该找个想点的人来演啊!
一开始我也很疑惑导演的眼光,虽然我是妮可基德曼的脑残粉。
我觉的就算一月姐的演技不行,选格温妮丝总比妮可要像吧。
可是我看完电影似乎理解了导演的用途,虽然这是一部传记电影,可是这只是截取了格蕾丝凯利生活中很小的一个段落进行构架的故事情节。
他主要发生在摩纳哥遭遇法国孤立身处困境的时候,而格雷斯凯利的婚姻也处于一个危机状态。
所以是她生活中很unsettled的一段,她整个人都处在焦灼不安之中,而这个气质正是妮可基德曼所能表达的。
就算是格温妮丝也略显平淡。
好吧,电影的主题就是要表现一个女人面对婚姻和各种危机时的那种状态,她一开始迷惑,痛苦,然后焦灼,最后隐忍,做出抉择。
我想导演的确需要一个有那么一点气场的女主角来完成这个故事和主题。
不管怎么说,电影确实是少了一点爆点,焦点完全在妮可基德曼的高级制定和大特写上,而故事好像很努力地营造一个高潮但却不尽人意。
但我能看出导演的用心之处,灯光打得很美,开头结尾也拍得很棒,并且我不认为妮可基德曼是电影的黑点,虽然她演的全是她自己,可是她演的的确是一个面对生活困境的女人,那一段故事的menace还有人物决绝的气场还是有的。
电影不是模仿秀,并且传记电影也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就是为了还原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要惟妙惟肖,而有的只是为了重现一次传奇,一个奇迹或者一个特殊的片段,或者是借此衍生一个新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的是最适合那个时刻和主题的电影。
好吧,虽然说了这么多我真的不希望妮可再演传记片了,演一个被骂一次,再努力也是白搭,不如去演点女巫,神经病和绝望主妇来得顺手讨巧。
摩纳哥是我那天通宵电影的最后一场,大部分观众在看完《分手大师》之后就散场了,凌晨4点漆黑的影厅里响起了均匀的鼾声。
但我确认为,这是当晚3场影片中最棒的一场,妥超《变形金刚4》,让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女王压轴出场,位置算是摆对了。
影片一开场就是妮可扮演的奥斯卡影后格蕾丝的领奖以及婚礼画面,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一种皇室的雍容华贵。
看看对比照片就可以发现,妮可基德曼和格蕾丝之间还真有几分神似。
有意思的是,摩纳哥皇室在影片上映之后直接发表声明来谴责该影片,摩纳哥王室在声明中指出,《摩纳哥王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描述为传记片”,预告片已经证明了这部影片的“虚构性”,其创作依据是“被错误记载的历史资料和值得怀疑的文学作品”,摩纳哥王室不愿意与这部影片产生任何联系,而且很“遗憾”王室的历史因为“纯粹的商业目的”被篡改。
但这并不能阻挡《摩纳哥王妃》成为法国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不过在片中戴高乐可谓是被狠狠的黑了一把,我们只能说法国人民还是很大度的既然是以王妃为主的电影,对于皇室的描写是必选动作,导演在这方面还是相当用心的。
礼服,红毯,灯光,宴会,而妮可的举手投足也将名媛范儿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毫无疑问,妮可是本片最大的看点,片中有大量的大特写,镜头明晃晃的直接推到妮可的眼睛上,而主人公格蕾丝的情绪全靠这流转的眼波传达。
星眸闪动,妮可在片中奉上了绝对影后级的表演。
而当我们剥去这些光鲜亮丽的华服之后,《摩纳哥王妃》剩下的是每一位女性都要面对的一个朴素命题: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抉择,哪怕这个家庭是无数人期许的皇室。
如果说在希区柯克到来之前格蕾丝还没有陷入这个两难的选择题前的话,那么希区柯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池平静的春水。
一边是自己深爱的孩子和丈夫的政治生涯,另一面是自己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任谁都是一个心痛的选择。
而导演又让格蕾丝的个人选择变成了一场政治争端的导火索,这些设定非常戏剧化,凭这我就相信王室所说的,这部电影篡改了历史。
格蕾丝从一开始坚守自己的演艺事业,到心中激烈斗争,最后到放弃事业保卫家庭与王室尊严。
整个过程被妮可演绎的扣人心弦。
其中有两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格蕾丝深夜在卧室研读剧本,对着镜子用不同的语态练习台词。
全身还是手捧小金人时的姿态,只是眼神之中多了好多疲惫。
另一个场景是影片的结尾,格蕾丝坐在片场,沉默,微笑。
这是在表情训练时遗憾的表达,这一瞬间为之动容,她终究放不下曾属于她的那方舞台,只不过因为已经做出了选择,对于人生的另一个可能性,就只有沉默,微笑。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想必这个答案是没有的,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像希区柯克说的那样不辜负自己。
要知道现实生活中,妮可也是在结束了与靓汤的婚姻长跑后,才迎来了演艺生涯的新高峰的。
故事的前半段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漂亮的女人离乡背井来到陌生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这里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朋友,没有人理解她,身边都是敌人,甚至自己身边的男人也开始变了,想重回演艺圈却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全世界都准备与她为敌,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所以在电影看来,即便是王妃又如何,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后也会因为柴米油盐而厌烦,你看,那么大的宫殿有什么用,空荡荡的让人害怕。
这段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不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苦恼,身边的普通人放弃一切做一个家庭主妇,每天仰人鼻息,最后很可能淹没在沉重的家务和孩子抚养中,发福的身材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早就为年轻的梦想的陪葬,生活不允许你做出反抗,你也翻不出什么浪花,因为没能力。
王妃不同啊,我的人民不喜欢我,没关系,我可以改变,有人帮我,学法语,学礼仪,与人民鱼水欢,改变自己的形象,在自己国家遭遇危难之际,放弃演艺事业,投身慈善,组织舞会,仅仅靠一个演讲,解救了摩纳哥的危难,优雅的反击,扭着身段就完成了人生的大转折,成为人生的赢家。
不过做了这么多努力,为自己,为这个国家,为自己的婚姻,王子最后终于给公主说“我爱你”,算不算赢了?
不确定啊总感觉上帝对长得美的人总是偏爱的,他们落魄的时候有落魄的美,就连哭的时候都是梨花带雨的凄美,成功的时候更受瞩目,世人会记得你的好,女主选的很成功,很优雅,把王妃演的很好,从骨子里的优雅,这部片子觉得拍的不错。
一个女人的成长史。
童话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历经风雨,仍然相信童话的存在, 并努力打造自己的童话,才会真的打动人。
爱能融化一切,以柔克刚是女人最好的武器。
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不要让男女平等的思想误导你,以柔克刚一样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不要让任何人左右你的思想。
让流言蜚语远离你的生活。
总有一两个在人们看来“不安分”的女人在遵从自己的内心,并最终是这个世界有了些许的改变。
还是那句话“change is good"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一些被人轻视的身份恰恰也是改变困境最好的武器。
王子是真的爱王妃,当grace赢得所有人尊重的那一刻,默默站在后面的prince 眼里满满的宠溺。
她的生活她自己掌握,她的优雅,她的眼神,就是一部童话。
“我的人生之所以被描绘为童话,是因为它确是童话(The idea of my life as a fairy tale is itself a fairy tale。
” 这是今次戛纳电影节开幕片《摩纳哥王妃》给出的第一行字幕,好莱坞影后、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利一句盖棺定论式的自我定位,颇为准确的历史观。
故意以16毫米效果做旧的摩纳哥蔚蓝海岸公路行驶片段,与1956年4月19日好莱坞那场世纪婚礼的黑白影像,在片头以双屏呈现,似乎昭示着从皇室平民联姻到驱车陨落山崖的王妃个人悲剧命运,就差没让光良来嚎哭出:“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接下来这个“确是童话”的故事,却真的被“光良化”了,历史中的小摩擦被放大成王国将倾的生死时刻,格蕾丝.凯利被提纯成放弃梦想、精忠报国的西方王昭君,只是蛮夷的一方,成了凡事直吐不快的美国糙妞,算得上是为角色行为演进和戏剧冲突埋下还不错的性格,所谓文化撞击,公主和平民都不能避开。
一则有那么点小冲突小矛盾,留待恩爱情人去解决的童话建立起来了,如若将它浓缩到10分钟以内,且满布上口水歌,我真会以为是肥皂泡MV导演周格泰,为欧洲卡拉OK市场度身定制的最新作品。
可以说,曾以《玫瑰人生》证明自己善拍人物传记电影的奥利维耶·达昂,这次刻意提纯的童话搞砸了。
就连一贯嫌欧洲电影不够亲民不够肥皂的美国发行方都忍不了了,韦恩斯坦放出狠话:“不会发行当前这样的欧洲版本。
” 本来,将一部全新出炉的《摩纳哥王妃》搁在戛纳电影节作开幕片,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事实上,在1955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刚以《乡下姑娘》荣获奥斯卡影后殊荣的格蕾丝.凯利,就是在这里遇上了后来的丈夫、摩纳哥公国的雷尼尔三世。
转变来的如此突然,金童玉女热恋、王室盛大婚礼,可刚在好莱坞获得的地位往哪搁置?
电影处理这番戏剧化转变的开头段落还算不错,符号化的希区柯克挺着大肚子,以其著名的剪影形象,走进有着235个房间的摩纳哥王宫。
“你得尊称她为王妃殿下”,冷酷的女管家向这位骄傲的电影大师下了命令,可没几年前,他可是那个在片场把这位初涉影坛的美女骂哭了的暴君。
乏味的宫廷生活与随性的美国习惯形成着有趣冲突,坐到丈夫雷尼尔三世身边,在一群王室政客对阿尔及利亚战争高谈阔论间,唐突插话进去:“在我看来,殖民地是属于上个世纪的事情。
”似乎还停留于一战思维的骄傲欧洲王室,被大大咧咧的美国女人弄尴尬了,丈夫也开始呵斥格蕾丝不要把美国那套德行带过来。
王妃看来急需回到相对自由的好莱坞片场去。
可随后,导演就选择并严重夸大着一个看似内忧外患的1962年。
将历史上摩纳哥公国与强大法国之间小到微不足道的矛盾——法国企业和个人通过边境管控漏洞避税——虚构成一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还勇敢抗击强权的政治童话。
雷尼尔三世狠狠扇了法国外交官一耳光,法国军队竟屯重兵关卡于仅是蔚蓝海岸一条公路的边境,最不可理喻的,是戴高乐总统居然在电话那头威胁雷尼尔三世:“答应我的条件,要不我把摩纳哥送回黑暗的中世纪去”,要知道,摩纳哥不过是一个还没纽约中央公园面积大的山国!
于是,我们那抑郁寡欢的格蕾丝王妃适时登场了,决意牺牲表演梦想,永远不回归好莱坞。
与此同时,重振摩纳哥红十字会,建立慈善医院,为大型晚宴满世界飞奔,面对戴高乐之前,选择发出Invitation(邀请)以不被Invaded(入侵)。
政治童话与爱情童话相伴相随,好莱坞明星拯救了王国拯救了世界。
可历史远比这样主流而乏味的童话精彩,大公和王妃两人的婚姻压根没幸福多久。
电影中确实也表现了他们分局而眠(毕竟235个房间!
),却又在面对来自姐姐的间谍夺权威胁时,黏在一起倾吐心愿,“大不了不要这王位了,我们可以去图卢兹买个农场”;而现实中却有着闹到不可开交的绯闻,两人都各自在外面有着不少情人,王妃还和歌王弗兰克·西纳特拉搞到了一起。
即便我们设想导演是为孩子去建立一个国与国互敬、人与人平等的“纯洁童话”,身型和神情都神似王妃的妮可.基曼也确实用了自己的表演功底进行挽救,可肥皂剧式的故事演进,也实在不能满足愿意进电影院看文艺片的观众,更何况是作为艺术电影大师云集的戛纳电影节开幕片,四起的嘘声是影展观众给予童话的回应。
一切,还真就按光良式的MV结束。
红十字会的盛大晚宴中,帕兹·维嘉饰演的歌剧天后玛丽亚·卡拉斯唱起《蝴蝶夫人》中最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台下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肯尼迪时代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作为摩纳哥敌人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大公王妃一道,其乐融融。
地中海旁晴朗的一天,总是最适合虚假童话的。
我年幼的时候跟我外婆非常亲近,不满皱纹的脸,每一道褶皱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爱的温暖跟眷恋。
她修长的手,絮絮叨叨的语言以及她爱吃的每一样食物都永恒的留在我的心里。
甚至于我看到遇到的每一个像她一样苍老的老妇人都会瞬间鼻酸的移开视线想起她的脸庞。
我认为这就是爱。
我对于她的爱。
虽然她也很不堪,也有丑陋,但之于我,她是完美,无关他人。
我记得外公65岁生日的时候住院了,外婆一双小脚,颠颠簸簸的来了。
她执拗的要去医院同住,理由是,我从来没有跟他分开过。
结婚以后。
他们的婚姻,经历战乱离散。
她一直都在他的身边,一路向北,一路艰辛。
母亲说,在青海,有一次外婆站在凳子上支蚊帐,身子重,掉下来磕破了手臂,长时间的血流不止。
这件事,后年后我每次想起来都会浮现外婆的神情。
但是我内心,最深处,我始终认为,她是个非常可怜的女人。
送走自己随军时生下是双胞胎儿子,跟最疼爱的儿子儿媳妇不断发生的争吵,自己并不喜欢的女儿却真诚的医治了她的白内障。
直到死亡,我都暗暗的知道,她看待这个世界始终都用她的方式。
所以,有人收到伤害,有人感到失望。
我非常爱我的外婆。
因为这种伤痛格外深刻。
我不愿意细想,就像我不愿细想一切我不愿意揭开的那些秘密。
因为我有这样的一个外婆。
因此我有这样的一个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布尔什维克,至少我这样认为。
她敏感,易怒,有一颗要强并且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小心灵。
她善良,柔软但是毫无主见。
她细腻,脆弱,脆弱到从来不去认真看看这个世界的真相。
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交流。
因为在她看来我是个非主流的女孩,在我看来,她被这个世界厚待厚待到她甚至忽略了世界残酷的真相。
但是我非常爱她,就像我爱着我的外婆。
我非常感激在那些重要的时间里她给予我的一切。
轻松的或者刺痛的。
相比而言,我对于我母亲的爱更加真挚真实不像我对于我父亲那种装腔作势因为畏惧而滋生的情感。
我记得我16岁,看过一些书,知道一些事。
我对自己说,我绝不像我的母亲外婆那样活着。
如果你经常阅读我的文字,这样的话,你一定看过无数遍。
但,真的,我一直对我自己说,呐喊,嘶喊,咆哮,呵斥着说,你绝不要那样活着。
于是我33岁才结婚生子。
于是在我儿子最年幼的时间里,我心里更多的是忧伤而不是爱。
我以为我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完美。
我以为我就是不完美的根源。
可什么是完美?
苦难才是完美。
也许。
来看这部片子是冲着妮可的,不认识摩纳哥,不认识格蕾丝凯利。
妮可确实是老了,但是妮可依然是妮可。
看这个的时候,总忍不住关注妮可,剧情似乎都是在位妮可做服务,几乎变成了妮可的独角戏。
最后,那段的演讲,其实是很让人出戏的。
要是你是妮可的粉,看了绝对不后悔,精致的妆容,美好的身段,妮可虽老,依然美丽,王子不怎么王子啊
≪摩纳哥王妃≫,这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五十年代好莱坞著名影星格蕾丝凯利嫁入摩纳哥王室后的传记片。
实际上通篇只有高贵华服和华丽风貌堪称绝对亮点,从剧情和情节上看都尽显平庸,根本起不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配音,虽然老张导的水平一般,但杨晨配的最为出色,连我妈也都为之称赞不已。
总之,爱看不看。
这个片子是杜先生推荐我看,本来要一起看的,但时间的原因,一直搁浅,直到我们都各自有了时间。
他说女主角看似温柔又有多面的性格,人物很立体,片子也有深度,值得一看。
其实对于女性类的影片,我总是无法免疫的,不管真的是否有那么神话。
这个摩纳哥,确实跟碧欧泉绿水的原产国摩洛哥有点相似,容易混淆,但地理的常识还是有点,一个在非洲一个在欧洲。
摩纳哥在《绯闻女孩》里也有提到,布莱尔嫁给某个王子,公主们没有实现。
后来……这个片子里的妮可·基德曼演绎得很出神入化,以至于很容易被她作为王妃的个人魅力所打动。
剧情整个来说,突出王妃弱化了王子,实际上国王在那个小国家也很难有大作为。
但最终非常无奈地得出:女人之所以变成女汉子,是因为男人不够强,纯属于被逼到那个份上的。
但无论如何,这个横切面,格蕾丝王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爱情与婚姻,事业与责任发生冲突,她选择了个中阶段该做的选择,真切地活在当下。
当公主遇到王子,她必须要精通王子的语言,否则只能是一个肤浅的 闯入者。
格蕾丝收敛起美国人的骄傲,谦逊勇敢地学习法语,并用这个武器为盾牌,征服了那些所谓礼仪之邦的人们,她高端优雅,她和蔼大方。
但最主要的,还是她的果敢与机智。
当你充满信心但又需要被认可的时候,你需要的只是默许——王子不需要知道我将做什么,因为我只会做有把握的事情,你只要同意便可。
这叫做分担,也叫做承担。
所以她筹划了整个的慈善晚宴,包括充分的证据使得雷尼尔的姐姐不得不在弟弟面前接受叛国的事实,亲情与王权,孰重孰轻,已无需言语。
最后的演讲,更是惊心动魄,情理溢于言表。
但是,当这个看似完美的剧情合上的时候,我们难免有种疑问:戴高乐这个久经政治局面的人,会被激将法冲昏头脑?
这未免太中式化思维了,这突如其来的理想化,难道不是中国情节才有的产物?
戴高乐受邀出席晚宴这个桥段,是全剧的一个转折性环节,决定着剧情的高潮,但实际上这个桥段也是极具噪点,未免过于仓促,这本来是该非常有看点的地方,大总统与小国王妃的较量,还没开始就已然结束。
假设戴高乐不是坐在屋子里当总统,决策时又不只有一个智囊团,那么这个激将法还能成功么?
这里看到两通电话的情景,就像看到瓮中捉鳖的笑话,戴高乐总统就等着“受死”吧的情怀。
神父塔克的离去到底意味着什么?
难道他也是一个背叛摩纳哥的人么?
原来所谓女神,不过是有神一样的神父支撑着的女人,神父走掉后,她自然遗传了神父神一样的精神。
忽然变得无比坚毅,这就是神父酱油的意义么?
其实看到出品人有吴征,我就大概有点明白了,给中国人看的外国人演的中国思维的电影。
妮可基德曼真的很美,华丽丽的电影,可惜内容稍显空洞。
斯图图一路倒茶倒到了摩纳哥...
并非所有人所有片都能成为国王的演讲。
奥斯卡影后演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和格蕾丝·凯利,人类历史上两个顶尖女演员认识了。童话一样的传奇故事,女性特有的魅力和方式,兵不血刃、用语言阻止了一场战争。也诧异于法兰西政府的大度,国民奥利维耶·达昂导演着这样的稗官野史而有辱祖国形象,竟可以在举世瞩目戛纳电影大节作为开场演出
看了三次才看完,前半段各种想睡。就不懂换个角度来叙事么?非要如此假大空。
我比较想知道她是怎么通过一个年会改变戴高乐的...
把复杂现实提纯成通俗易懂的神话,有意思吗?
成长记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因为炒作给3颗星,不想给2颗
温吞水。妮可的表演不足以让人信服,最后的转变和演讲也略突兀。
不该是这样的
一直在寻找nicole的美,真没找到,脸都僵了,没有什么表情,皮肤也肤色不均匀,可惜。
整个片子感觉没有主线,妮可的脸也太僵硬了吧。。。
五星好评:1.妮可脑残粉不解释 2.剧情流畅配乐赞 3.影评人装逼不解释 4.那些自己标榜高大上的....呵呵!这不是妮可一个人的电影,请给予她的努力一点掌声。(5刷成功)
当你不得不去扮演自己不喜欢的角色时,唯一的出路就是拿出你的勇气和自信,去征服它!
电影不错。
她真的太美了!像仙女一样,站在世界中心。与此同时,电影情节比较无聊,一直浮在表面,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和格格一起在电影院看的 妮可基德曼太美了
这部电影最动人之处不是权力争斗明星传奇而是人生关节点面临的两难选择,不管你是普通百姓还是尊贵皇族,遭遇的道德困境与心理煎熬都是一样的。不负众望,格蕾丝王妃选择了责任,放弃了荣耀。很有贵族范儿的片子,至于与真实历史有多少契合度,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So br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