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明白很多影评依然着力于同性恋歧视,其实这部戏已经越过这个层面,它表达的是“同性恋也一样面临生老病死上老下小的无奈人生”。
所有配角对性向的负面反馈,都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如果主角是所谓“小三”或“荡妇”,这种反馈也一样存在,即使是其中最大的“反派”弟弟,他的动机到底是争夺利益、关爱亲人还是反对性向,其实非常模糊和复杂,就像生活本身。
年老丧子、病痛缠身的奶奶,年幼丧父、充满自责的孩子,痛失爱人、爱恨交加的成年人,如同每个观众的人生,丧失、获得、快乐、痛苦……叙事清淡克制,悬念分寸得当,深得我心。
只有一个疑问:孩子的妈妈呢?
离婚后共同生活的一方监护人去世,母亲应该顺序有监护权利和义务才对,虽然不了解台湾法律,但这个一般性伦理原则似乎不该有不同——无论母亲对该事项如何处置,毫无交代终归是个大漏洞。
有机会去找本台湾家事法律学习一下。
不是所有涉及同性恋的电影都是好电影,也并不是把大量的社会话题(患病老人安乐死、老年丧子、同性恋人的感情和欲望、孤儿的问题)放在一起就是好电影,电影讲故事的能力才是衡量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先说好的,演老人和男主角表演还是不错的,不浮夸,小演员表情不多也还好。
但是故事情节上有几点是值得商榷的,1、健一和王立维去爬山,王立维就抱定去死的想法?
如果不是,明明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故意清晨独自离开?
2、王立维看起来应该是个海员,又是同性恋的情况下,小孩为什么不由母亲抚养而要由基本上没得能力的父亲来抚养?
即便各种原因是父亲来抚养,在小孩母亲还在世的情况下,父亲去世了也应该由母亲来监护而不是找一个养父。
3、王立维的妈妈,也就是片子中的老人,开始的时候语言都很刻薄严厉,但是后来又承认早就把健一当成了家人,中间其实并没有经历大的变化呀,这个转变是如何来的?
4、老人和小孩应该都不知道健一后来拿回来的药是效力更厉害的违禁品,怎么在喂药吃药的时候就感到了生离死别?
阿嫲死后的清晨,健一好像知道老人过量服药死亡,小孩也清楚是自己多喂这个药是导致老人死亡的样。
看死君:犹记得两年前,当邱泽、谢盈萱主演的《谁先爱上他的》面世时,影迷们曾纷纷热议同妻话题。
两年后,我们终于又等到一部有着同样生活厚度,但角度有所不同的台湾LGBT电影《亲爱的房客》。
“花园”第32期,我们要为大家推荐的便是这部年度佳作,而这一次的主角则是新晋金马影帝莫子仪。
栏目| 花园作者| 鹌鹑蛋对我来说,影片《亲爱的房客》真正开始能够解释得通,是从林健一的那句话开始的。
无可厚非,当同性的设定安排在大家见怪不怪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好像就要费一些脑筋去思考。
在电影开头,男孩王悠宇对自家房客的亲昵,对亲叔叔的疏离;房客打理一切,对这个家庭却有着渴望接近而难以接近的距离感,都让这个故事显得有一丝怪异。
直到检察官对房客林健一提问,“王立维死后,你没有想过要离开吗?
”而林健一则用一句话就彻底点透了我们作为所谓正常人的思维。
他说,“如果我是女生,我先生去世后,我继续照顾他们一家,你还会问我同样的问题吗?
”
但同性作为一个既有的设定,并不是整部电影大肆宣扬的卖点,而是跨过爱情,把爱情作为全片的底色。
以至于直到整部电影结束,我对于林健一和王立维之间的感情,也只不过是停留在“嗯,他们是相爱的”这种程度上。
但这也给了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有意义的窗口:让LGBT题材越过同性之爱本身,走向更深远、更实际的地方——有关儿童领养、老人赡养、家庭组成、社会伦理......
房客林健一就像一个圆心,以他为中心,延展出跟其他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的复杂情感联系。
这些关系在同性议题渲染下难免被蒙上一层让人难以瞬间看清的复杂,甚至不轨心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健一和其他角色之间的联系便掺杂了各种误会、疑虑和大可不必的顾忌。
固然法律给了包容,但却无法避免人们抱着猎奇和怀疑的心理给他们套上枷锁。
林健一带着对王立维的爱,更深一步地走进对方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但因为王立维弟弟王立刚的存在,这种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情感、家庭组合、人际关系却免不了弯弯绕绕,使他难以走出被怀疑与猜忌的艰难命运。
这是传统社会给LGBT群体使的绊子,而影片的一波三折也都因此而起。
林健一在王立刚的百般刁难中,始终保持着温柔和深情,甚至略显滥情。
明明只是看似很简单的爱,却好像要用滥情去做很多很多的事,忍耐很多很多的情绪,才能表达他心中的爱,用以“弥补”自己是同性恋这样的“错误”。
影片中,各种不理解无处不在,就算是男主角林健一和男友王立维本人,也把自己是同性恋这件事藏得很深很深——隐瞒妻子,隐瞒孩子。
补习班家长两次见林健一的态度反差很大,原因也全在于得知了林健一的同性交友状况。
而王立刚明明知道自己哥哥和林健一真心相爱,但由于他们特殊的性取向,这份爱情又被质疑有财产分配情况的掺和。
正如影片开头,林健一和手铐同时出现,以及后来“杀人案”的调查,都跟他的同性恋身份脱不开干系。
而他跟王可元饰演的尤士轩之间的感情戏,两人在激情过后彼此相拥哭泣,则带着点“同病相怜”的无奈和委屈。
影片中,两个男主角之间的感情无疑是最温情的地方。
而孩子王悠宇则是林健一多种感情的交汇处——对伴侣的深爱,对家庭的期待,对社会包容的渴望;与此同时,他也是林健一无法真实面对的人——隐瞒同性恋真相、阿嬷去世的真相。
王悠宇作为王立维去世后留下的骨肉牵绊,成了林健一必须保护的人。
其中,他有一句让我印象至深的动人台词:“以后你会遇到很多很讨厌的、很莫名其妙的事情,但是你记住,这都不是你的错。
”
爸爸是同性恋可能会让你受歧视,但这不是你的错;阿嬷去世原因不明,但这不是你的错;我没能陪你到最后,但这不是你的错。
这是林健一对王悠宇最直接的安慰,这句话好像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我深刻真实地爱着,但却躲躲藏藏,面对非议甚至逮捕,但这不是我的错。
就好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必须有人承担所有罪过,而这个人只能是不被人接受的同性恋。
但明明你们都说,真爱无罪。
影片结尾处,王悠宇跟随叔叔去了大陆;而案件也终于水落石出,林健一终于不必再背负莫须有的罪名。
但他同时好像失去很多,王悠宇、家庭、跟着他学琴的学生,甚至他的长发。
这样的结局难免让人泪目,即便我们依然心存着希冀。
“你还会不会飞翔,我知道你也有翅膀,如果飞去陌生的地方,淋些雨会不会想家,你会很快乐吗,我飞到你在的地方,我会很快乐吗,在梦里,一起回家。
”或许,最给人慰藉的可能就是,在知道整个事情的真相后,悠宇选择了理解和接受。
影片中,阿嬷和检察官这两个形象,也是慢慢接受LGBT群体的代表。
当阿嬷最后时刻说出“我早都没有怪你了,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就好”的时候,林健一难得地卸下了盔甲。
刚开始被人安利这部片子时,金马奖和同性的标签的确很吸引我,我甚至准备为“困于世俗的爱情”大哭一场。
直到得见影片那一刻,我看到导演的切入点是家庭社会关系,便暗自以为这可能是一部比爱情更实际、更残酷的LGBT电影。
但影片并不如我最初所期待的那样。
明明有更多可以被进一步深挖的矛盾点,但为了解释人物命运(孩子妈妈的去向、王立维的死因),为了用破案串联剧情,很多情节都只是轻描淡写而已,比如说一夜情伴侣尤士轩,以及孩子对同性恋养父的接受或不接受。
影片用“阿嬷是怎么死的”作为牵引点引导剧情走向,却终究没有用它调动观众的胃口。
对于观众们来说,林健一的深情甚至滥情就已经是案件的答案。
导演耗尽力气让一腔深情的林健一在各种“世俗眼光、世俗怀疑、世俗困境”之间左右为难,除了深化他的人物形象以外,其实反而使这个人物显得越发“圣母”和单薄。
林健一与尤士轩的感情戏,可能是他唯一的发泄出口。
但又是节制的、限量的、无声的。
当情欲过后,他又变成了那个冷静克制的的林健一,一言不发,提上裤子就走。
甚至在他坦白告诉孩子母亲“王立维是gay”的那段情节中,那种“恶毒”都带着不真实和跳脱。
而在他最牵挂的孩子王悠宇的身上,他都没有哪怕一次的情绪爆发。
他背负的情感和压力所带来的阴郁与温情,的确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了;但自始至终都没有一次触底反弹的情绪,无疑还是显得过于单一,甚至让人觉得这种程度的牺牲有些站不住脚。
跟《谁先爱上他的》相比,两部影片确实有很多相同点。
故事设定都是在伴侣死后,男主角和伴侣家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与此同时,两部影片都渗透着歧视和怨言,包含骗婚、孩子抚养、家庭认可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018《谁先爱上他的》这样的现实题材,足以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爱情本身转向更实际的话题,提醒着我们——即使同性婚姻合法,但距离社会接受并认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同性题材,注定有太多并不非黑即白的矛盾,它们与传统的观念、情感、关系彼此纠缠,而显得更复杂。
面对这些矛盾,我们好像很难做到客观与中立——或者过度保守,或者只因同性恋在社会环境中是弱势群体,而过度考虑他们的感受。
比如,王立维明知自己是同性恋,却选择骗婚被人为忽视;林健一告诉小孩母亲真相时,却被理解成“恶毒”与“自私”;王立刚担心孩子会被林健一性侵,所以带他去咨询医生。
面对王立刚的所作所为,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都是:这是歧视。
但细想来,面对自己并不了解、并不熟悉的同性“姐夫”,出于对孩子的保护选择这样做,好像也没什么不妥。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被骗婚的刘三莲和一开始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男主角的母亲,都是重要角色。
她们是同性恋群体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跟传统社会关系之间的摩擦。
《谁先爱上他的》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被骗婚的女人完全理解丈夫,在付出十几年的努力和感情后一声不响、别无所求地离开;我们也不能要求同性恋群体为了让家人安心就改变性取向;我们更不能要求那些不了解、无法接受同性恋群体的人,必须对此不抱戒心。
我们呼吁包容,反对歧视,但也必须要正视矛盾。
这个残酷的社会,还有太多棱角和既定规则需要柔软地去改变。
栏目| 花园;作者| 鹌鹑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不太喜欢编剧写问句,疑问句显得很薄,人物缺乏思考,浪费对话,反问句又显得很有情绪,不能好好的说观点,设问就更加要慎重,太有设计之嫌。
总之一部电影的篇幅里,我认为两三句恰到好处就足够了,可以点睛。
但这部电影里林健一的问句对白,有的没的加起来足足有48句。
其中一类是询问式的,是一场戏的发起,比如在厨房做饭那场戏,他和小宇打招呼的方式是“你怎么跑进来?
”,比如他好几次问痛得在喊叫的阿嫲周秀玉“你怎么了”,这种写法我觉得常见于台湾的剧作,因为他们很关心人,按照真实的生活去创作,不假思索的就写了出来,但从对白的角度而言,容易变得很水。
比如如果林健一在没有问阿嫲的情况下,就去照顾,也许可以更能凸显,他照顾阿嫲的时限和任劳任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水词来源于演员无意识的表演。
第二类是对林健一的人物影响比较大的,带有内容的问句,其中有许多人都指出来那个只是问,而没有回答的问句“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一样的问题吗”(我心里回答的是当然会),那场戏是他第一次受到查问的结束,以问句结束,难免有天真之嫌。
还有在警察局里“请问,现在是在威胁我吗?
”这句明显在引导观众去向主题,但昭然若揭的同时,又没了下文。
这类问句里,有不少是“什么……”的句式,被我认为是很没有水准的复述问句,也不知道是要表达真的疑问,还是强调,我只会觉得主角是一个什么都没想过的人。
比如同样出现在被查问那一场戏中的“什么过户”,警察来搜索时问的“什么违禁药物”,在警察局里回答“约炮神器”的“什么东西”,在儿童中心问王立纲的“什么不正常”,还有周秀玉最后问林健一一个事情,他对白的“什么事情”。
这些对白,通通像是放过了戏点,让人物的思考变得凝滞下来,在对白设计中,他完全有空间去回答和讲述一个小点。
这也是问句的便捷,它很容易自然的垫出下句对白,于是林健一就在这些问句对白中,丧失了自己的一些坚定性,他的言辞远远没有他的行动那么的确定,总是在发问,这样就给我感觉,我不知道除去这个故事里的林健一是一个什么样的林健一,他这几十年是如何活过来,有什么样的人生原则和观点,他的理想和欲望是什么,通通都消失在他的疑问句中。
电影里他连长对白,都是需要依靠连问来垫起情绪。
在咨询中心,他面对立纲带走小宇去做家暴和性侵的咨询,他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小宇呢?
”“你该不会以为我……?
”“立纲,你可不可以听我说?
”“我可不可以和你好好谈一谈?
”“什么不正常?
”“我全心全意的爱着这个孩子,跟你一样,这有分什么正常还是不正常吗?
”,我想换作别的剧作,男主角的观点在这几句话中早就已经层层递进了。
林健一和王立维吵架也是,“我要怎么说?
”“你有接过我的电话吗?
”“(知道结婚生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感受吗?
”“我跟她说 你不知道你老公是gay吗?
”真是一个问句用到尽的人。
这部电影不止他的问句对白多,其它人也非常多,林健一这个人遭遇的议题和主题上的矛盾就是通过几个问句的压力表达出来:首先是给周秀玉换药时,“你以为你做这么多,我儿子就会活过来吗?
”然后是来自小宇的,“没有我你应该比较轻松吧?
”连P友尤士轩也有一句“你还好吗?
”后来周秀玉有一个变化,她问“我儿子和你在一起,有幸福吗?
”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林健一在那个当下的压力、矛盾和情绪,问出来即有答案,设计合理,但林健一都没有回答。
你看他要不就是自己问,要不就是不回答。
电影里出现的最后一个问句,是来自于林健一的填词,它由小宇的歌声唱出——“你告诉我 我有翅膀 以后飞去别的地方 俯瞰全世界 我会很快乐吗?
”天真发问的人,永远得不到答案,因为他不够了解自己,也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一点被看的我从对白的设计上深深的感受到,因而觉得这个人物单薄无力。
每個人活在虛浮不定的幸福之中,譬如《親愛的房客》裡那張分明人人燦笑,卻猶如遺照一般的照片。
-在《噩夢輓歌》當中,老媽媽的殷殷企望與孤獨,讓她在藥物裡尋求安慰與做夢的可能,最終幾致瘋癲。
與秀玉相比,他似乎相對來的幸運,各種藥物的侵蝕下還能保全性命。
《噩夢輓歌》極力鋪陳毒品的可怕,對四個角色悲慘的結局各具筆力,這樣的鋪排觀者一但失神,便容易忽略其中對人類心性的變調、少年人理想的破滅的主題,而使觀者聯想到警政署的戒毒廣告或菸盒上的警世圖片,與《親愛的房客》描繪毒品的方式有大程度的不同,後者中的毒品是那樣的可喜那樣的甘美,連取得渠道都有很大的浪漫色彩。
-秀玉服藥之時,從她臉上的微笑可以看到,他是真真正正地體會到了可以被稱為幸福的那種感受;未服藥時,亦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肢體上的痛苦。
看到了截肢的老先生,好似看到了她的將來,她終於無法掩蓋自己將要面對的苦厄,於是她說:「為什麼我的人生剩下吃藥、住院、鋸跤骨?
之後又是吃藥、住院、鋸跤骨?
」她看穿了:痛苦是實在的,幸福是虛幻的,她只剩下循環不斷的痛苦。
-為什麼?
義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絃」無端,沒有任何原因,痛苦就這樣沒有來由的襲向健一與秀玉,好似他們合該接受這一切一樣。
於是她懇求健一為他買藥,僅希望能夠除去肉體上的痛苦(要知道的是,她從來不曾想過要自殺,這就是一種屬於老人家的唏微,無論如何都不曾想過自殺這件事,他們太害怕死後的未知,又太眷戀生活中的一切)那夜醒來,她發現放眼所見只有一片闃黑,她既驚慌又絕望,又油然一股不祥的預感——將死之時都會有的那種預感,心中的惶恐、身上的病痛,再加上這份預感,使她不假思索的讓讓王悠宇為他取藥,也不加思索的吃下了過量的藥,而後她終於又能嚐到了幸福的感覺,在她已全盲的眸子裡看到了立維滿面的笑靨,二人在夢幻中相視而笑,好似他的人生本該如此。
最後,編劇賜死了秀玉,如同莎氏在考蒂莉亞死後賜死李爾,既然不可能自我了斷,那麼讓他們死於不意之間,亦是作者別樣的仁慈。
-那張照片裡,每個人的笑臉是真心的笑,絕非為了迎合一個親戚聚會的那種矯揉造作。
然而秀玉笑,起於藥物帶來的遲鈍與不敏感;王悠宇的笑,源於隱瞞,立綱只一語便打破了他們的父子情;健一的笑,只要一經想起,虧欠悲憤自將湧上心頭,否則為什麼跟士軒交媾後,他會泣不成聲?
-他們的笑,都是不實在的夢幻泡影。
頂樓的加蓋已什麼都不賸,岀岫的雲海不見他們的身影,只有被警察侵擾後的足印。
幸福是那樣的不常住,幾近於不存在,說到底立維和健一在彼此身上看到的不是幸福,不過是秀玉眼底官能性的幸福感。
#親愛的房客#本來寫了兩倍以上都是垃圾刪之不足惜#立維aka姚淳耀aka軍犬
从同志相爱悲剧到被家人接受再到家庭伦理议题,可以看出同志群体正在逐渐走出柜子、走向社会,电影的背景走向与同志的当今社会状况刚好不谋而合,这是进步。
林建一因为爱与愧疚照顾已逝同性伴侣王立维的儿子与病母,成为了这个家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终却被小叔误解为想要骗取房产而被告上法庭,他的隐忍,他的爱,已经超出了爱情,他是真心把小宇当成自己的儿子,也把秀玉当成自己的母亲;当小宇在收养手续现场接纳他成为爸爸二号时、当秀玉在临终前日承认他是自己儿子爱人的身份时,建一流下的眼泪,是苦难后的宽慰。
最后,当灾难降临,建一主动背负起杀人的罪名,为了保护小宇,也为了完成救赎。
这部《亲爱的房客》是近年来我看过最严肃和最有社会意义的同性电影,完全打破了以往种种自我陶醉或者自怨自艾的模式。
故事讲述住在顶楼的房客男主角,他不只照顾年迈患病的房东阿嬷,还收养了她的孙子。
这一切看似超出普通房客的行为动机,在阿嬷去世后受到质疑,很多人怀疑他是为了顺理成章地骗取遗产。
他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着一段不被承认的感情……这看起来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家庭伦理故事,导演却采用悬疑类型的格局铺排,倒叙的开篇,之后再用不同人物的视角插叙补充,引起观众不住的猜想:男主角为何入狱受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时还在平实的情节里不动声色地埋下两个重要的谜团:阿嬷的去世和孩子父亲的去世,这两个秘密成为故事里让观众深入理解男主角的切入点。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打破以往对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将男主角塑造成一个逆来顺受却无怨无悔的角色。
他作为这个家庭里毫无血缘关系的“房客”,却对每一个家庭成员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从婆“媳”关系到“父”子关系,再到他对伴侣矢志不渝的爱,这个角色身上充满着细腻而真实的表现。
尤其是在这个对同性恋群体依然带有歧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里,这种无私付出的爱让人感触良多。
关于同性恋群体在当下遭遇的困境,通过男主角对警察说的一句话得以清晰展现:“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
”这无疑表明即使同性婚姻法通过,大众对这个群体的歧视仍难以消除;随后,男主角的身份揭露后被撤换钢琴授课的工作,小叔子带侄子去医院接受身体检查等等均有尖锐的讽刺意味。
要消除大众的固化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一条法律通过就能实现的。
与类似题材的《谁先爱上他的》相比,这部影片回避过多戏剧化的情节和夸张的喜剧色彩,将重点集中在现实问题的剖析和人物的情感之上,完全没有用爱和宽容来掩盖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男主角的形象有点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却在最后闪回段落里惊现报复伴侣妻子的一幕,暴露出其人性中嫉妒残忍的一面,令这个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莫子仪的这个最佳男主角奖可谓实至名归,几乎全程压抑的表演方式与角色的地位与命运相一致,每一幕流泪的场景都饱含着强烈的感染力。
以情动人的作品往往最纯粹,但影片没有就此耽于男主角和伴侣的同性爱之上,而是随着情节自然触及领养儿童、赡养老人、遗产继承、孩子抚养权等各种现实议题,这绝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基隆很美。
男主莫子仪饰演的角色很细腻,表达的很好,整部电影节奏整体来说很慢,看到尺度大的地方比较震惊,但是仔细想想,加这段进去完全不是败笔,反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点睛作用。
很惊讶于小演员的演技,看完以后查了查资料,发现悠宇的演员年纪轻轻却已经是老戏骨了。
莫子仪刚开始觉得,样貌平平,越往下看,就像阿嫲后来说的那样,你真的很英俊喔,演的好好。
林建一就是完美的男妈妈。
导演生怕观众不知道他要拍一部有“内涵”的电影,安排了很多复杂的剧情,把一些思想较为“传统保守”的观众作为“假想敌”,放在“对立面”,设计了很多“挑衅性”的“诘问”句式的对白,不但不会引发他们的“反思”,还会显得十分刻意,引起他们的反感。
通俗一些讲就是看起来不是很真实、很假。
另外导演想深刻叙事的同时,想表达的主题又太多了,一部电影的时长很难一起把那么多事情都讲清楚,导致电影实际看上去又显得特别单薄。
这是很多“文艺片”的通病。
说实话一部电影专注一个主题,导演和编剧把这个主题讲好,演员把它演好,摄影和剪辑把每个镜头衔接好,其实就很优秀了。
譬如《美丽人生》揭示的主题是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花束般的恋爱》讲述的是情侣之间像花开花落的感情,《暹罗之恋》叙述的是两个青春期少年之间的纯情,等等。
如果导演固执的将太多的主题融汇交错在同一部电影里,只会像《亲爱的房客》一样,最终泯然大众,注定被时代遗忘。
公众号:源桌作者:三杯猫原文链接:「骄傲月特别篇」这部台湾电影,提醒着我们任重道远 qq.com缘起:平 等 的 幻 觉1969年6月28日的“石墙起义”,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的LGBTQ+群体的平权之路。
这些被社会抛弃和伤害的性少数者们终于不再沉默,不再任人宰割,而是站起来开始捍卫自我的权利。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游行过后,LGBTQ+群体将六月定为“骄傲月”,来庆祝ta们的成功反抗,也在呼吁着每个人都享有着人权,和每个人都拥有着自由表达爱与自我的权利。
而其实在今天,不管是西方世界还是亚文化领域,似乎LGBTQ群体的身影在主流视野当中越来越多的被看见。
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进入了主流文化和社会当中,并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尤其在互联网全球化的特定时代语境之下,LGBTQ群体极大地活跃度和极高的粉丝量,似乎已经表明着LGBTQ平权已经进入了阶段性的完成时刻。
我们也能看见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和声援着这一群体。
但是面对这样的结论,我常常感到迟疑。
我会思考,那些发出“支持和包容性少数群体”的政治正确言论,好像不过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
那些谩骂和敌对的声音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解决,而是在政治正确的威迫中转入了地下,形成了更深层更难以解决的矛盾。
可是当我们回溯LGBTQ群体的诉求时会发现,石墙起义过后的ta们更多是希望以科普和沟通的方式来转变人们的观念,而不是以暴力的方式解决掉不同的声音。
这种政治正确的形式虽然能够引起大众文化的注意和反思,却也与其本意背道而驰。
起码,这些政治正确的口号并没有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这也正是引起我迟疑的地方。
因为实际上在我的观察当中,LGBTQ群体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从玫瑰少年事件到幼儿园老师因为公开出柜被辞退,这些对于LGBTQ群体的暴力事件,在层出不穷的发生。
通过洞察网络对于这些新闻事件的评论,我们似乎能够体悟到“平等幻觉”的真相:主流的人群似乎依旧对于性少数群体充满了难以消解的偏见,依然持有着巨大的敌意,发出了极端尖锐的谩骂和攻击。
这其实体现了主流文化与LGBTQ群体之间依然拥有难以打破的交流壁垒,哪怕LGBTQ群体那么希望能够与主流社会进行对话,可实际上依然只是在报团取暖——越声势浩大,越在被动的边缘化。
而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互联网全球化的形成,让我们能够极快地组织成一个群体。
而当集中成一个群体之后,这一群体的声音就必然会非常响亮。
因此,实际上,人们普遍观念当中其实依然不具备对于LGBTQ群体的包容。
性向的多元化,更多的只存在于经济发达或者文化产业发达的大型城市。
而在一些信息流通并没有那么发达的乡镇,许多性少数者依然处于煎熬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包括了对于选择真爱还是传统婚姻的纠葛,包括了对于自我认同的挣扎,包括了极端的自我规训和自我压抑。
并且,在这些我们难以看见的地方,更多的针对性少群体的暴力事件必然在不断上演。
而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性少数群体的自杀率和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LGBTQ群体依然饱受着暴力的摧残。
在一些宗教国家,同性恋依然是一种犯罪的行为。
在纪录片《欢迎来到车臣》当中,我们看见了那个国家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极端态度。
当地政府对于ta们的驱逐,甚至灭杀,已经到达了一种反人类的程度。
在那样的国度当中,LGBTQ群体的生存空间没比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好多少。
ta们不光是被剥夺了话语权,甚至丧失了家乡,丧失了生命安全的权利。
所以正如戴锦华所说,令人担心和悲观的是,那些经历漫长时间,需要付出生命,需要流血才能争取到的权利,却在社会文化倒退的一瞬间里被剥夺。
而另一方面,在当代的影视产业当中,酷儿电影虽然不断涌现,但并不意味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反而体现的是一种对于LGBTQ群体的剥夺。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对于LGBTQ群体的关怀依然流于表面,当我们细读它们的文本时,就不难发现其基础的结构依然是传统的偶像剧模式,其出发点依然是异性恋和顺性别者的逻辑思维。
这大大加深了大众文化对于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并且也缺乏了这份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关怀本该呈现出来的思辨和深度。
对于酷儿电影,创作者应该找到属于这一群体的逻辑和独特表达,应该在塑造人物的过程当中,深挖这一群体不同人的心理,和ta们真正面临的社会困境与内在困境。
但很遗憾的是,LGBTQ群体在很多影视剧当中要么被当成欲望投射的对象,要么以一种奇观的形象出现。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在让这一群体变得更加边缘化和被动。
重要的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影视艺术本身在处理社会性议题方面,具有一种沟通连结的责任。
它需要打破LGBTQ群体与普罗大众之间的壁垒,让两者进行座谈和对话。
《亲爱的房客》:失 格 的 他 者01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要宏观的从整个酷儿电影史来看,那么这部电影一定算不上一个佳作,甚至它的缺点非常明显,以至于只要你对于电影有基础的审美判断就可以察觉出来它的不足之处。
但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主要在于《亲爱的房客》很好的完成了它的社会功能。
也就是我所说的沟通连结的责任。
影片没有像上文提出的问题那样,让同性恋者沦为一种银幕上的奇观,而是从同性恋者实际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困境入手进行刻画与探讨。
因此,这部电影的平权主张并不是流于表面口号的,而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是踏踏实实落地的,是真诚的。
也就是说,《亲爱的房客》实际上的受众并不仅限于同性恋群体。
在台湾通过同性婚姻法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这部电影其实面向的是社会大众。
它通过展现同性恋者的社会困境,来引起公众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
或者说,这部电影的出现其实是为了让这一法律能够更好地实施和推进。
因为法律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保障,重要的是如何让大众在观念上理解和转变。
这也就不难解释这部电影的缺点了,也就是它的刻意煽情和刻意的悬疑。
一方面,创作者希望通过煽情的方式,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
这里所说的更多的观众,已经不光是影迷群体和同性恋群体了。
导演在某些桥段的处理上选择的煽情方式,实际上就是希望电影能够移情给更多的普通观众。
但也因此沦入了一种苦情的框架当中。
而另一方面,刻意制造的悬疑,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迎合市场与大众文化的表现。
因为在这个故事当中,其实完全不需要运用倒叙加插叙的叙事手法,来制造悬念。
但也许是因为希望进入大众文化被更多的人看见,所以这部电影采取了类型片的方式,引起观众进行观影的兴趣。
但很不幸,导演的功力没有让这种悬疑性被更好地呈现,这种悬疑化也与故事本身的气质相脱节,导致不自觉地将一些本该连续的情感切断,让影片的逻辑出现了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但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影片还是非常值得国内酷儿电影创作者进行思考和学习的。
02简练地说,《亲爱的房客》所表达的核心,就是一个不被社会观念所接受和承认的身份,对于同性群体造成了怎样巨大的社会困境。
这一核心简直贯穿了整部影片。
最具有代表性的桥段,就是林建一被抓进警察局问话,在审讯室里与警察的对峙。
在这场戏当中,作为观众最能够清晰感觉到的就是一个男人不断地被剥夺走成年人的体面和尊严。
一个是作为权利中心的异性恋者,一个是作为权力边缘的同性恋者,他站在了命运的案板上被一次又一次地抹杀掉话语权,他的爱意变成了罪名,被扣上最恶毒最丑陋的帽子,被度以最下流的揣测。
但对于这些恶意,林建一作为一个社会的少数群体,他是如此的被动,以至于无法找寻到解脱的出口,无法拥有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权利。
也是因此,影片始终透露着紧密的窒息感。
影片就是这样不断地展现着主流社会对于一个性少数群体的驱逐和暴力。
而林建一永远处于一种束手无策的无助当中。
即使他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并且在其中拥有作用和身份,但却始终被主流社会剥夺走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伴侣的资格,而指认为一个最普通的房客,指认为不怀好意的变态,指认为边缘的他者,被剥夺走他的家庭与身份,被否认他的爱与能力。
而这些暴力的行为,全都建立在社会对于同性群体的偏见当中,和那些主观的揣测一样没有依据。
当老师询问王悠宇给他签字的人是谁,我们看到的是林建一成为了一个无法被验证的人,无法被定义的身份,即使他对这个家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付出依然在主流叙事之外。
另外,这种压迫,不光存在于林建一身上,同样也存在于他伴侣的命运当中。
从他伴侣母亲对于两个人关系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伴侣其实是迫于观念压力而选择和异性结婚的。
这也导致了他的妻子成为了同妻的社会悲剧。
也导致了孩子没有妈妈的结局。
影片在这一方面的表达逻辑十分清晰,对于大众而言,可以很轻易地将同妻悲剧与社会偏见联系成因果,从而进行一些反思。
电影借助林建一之口提出了最核心的,对主流社会偏见的质询:如果我今天是一个女生,我的先生过世了,我继续照顾他们家,你还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吗?
而这种被剥夺的前提是林建一身份的确认。
在影片对于生活场景进行刻画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林建一作为父亲的确定性身份。
他可以照顾自己的“婆婆”,可以做好家务照顾好小孩,可以游刃有余的工作,也可以全心全意地爱这个孩子。
影片其实在展现的,其实反而是一个理想化的生活景观。
但即使这样,主流偏见对于这个家庭的破坏依然是毁灭性的。
我们看见那个外出多年后回来的儿子,他仅仅是因为站在了一个主流的,异性恋的立场上,就可以剥夺林建一长期努力建立出来的生活,仅仅是因为有一丝血缘关系,就可以剥夺林建一作为抚养人的权利。
因此,影片的另一层思考,就是重新定义家庭结构。
03那么,《亲爱的房客》其实选择了一个比较特别的视角,就是导演展现了一个非传统的家庭结构。
这也正是影片内矛盾冲突的来源,即非传统家庭观念与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碰撞。
在这个家庭结构当中,导演刻意让妈妈这个角色缺席,转而让同性伴侣林建一代替出席。
除了一些描绘同性伴侣和孩子相处的记忆片段之外,影片花费了大量的篇幅针对着林建一和婆婆的相处进行刻画。
这种角度的选择在华语酷儿电影当中其实并不太多见。
而在对于“儿媳”与婆婆之间的刻画中,影片完成了一个非传统家庭被传统家庭接受的过程,也就是“非常态化”到常态化的转变。
就如婆婆在去世前所询问的那样,我儿子和你在一起幸福吗?
幸福的话,就足够了。
这意味着,婆婆作为传统家庭观念的代表者,已经内化与和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而对于现实生活里的部分同性恋者而言,得到家庭的祝福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而这种和解,正是基于我上文所说的父亲身份的确定性。
因为在整个家庭结构当中,性别已经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是说,即使林建一是一个男性,但整个家庭结构依然完整。
而支撑这个家庭结构的,就是林建一对于孩子和婆婆的爱。
家庭的概念于是再一次回归到了本质,亲人之间不再是由血缘和传统礼教所定义,而是以爱与尊重为连结。
导演试图通过构建这样的家庭结构,告诉普通的观众。
同性家庭和普通的家庭其实并没有差距,两者都同样充满着爱与关怀。
同性恋者也和异性恋者一样,善良又如此柔软。
因此,从这部电影的视角,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的性少数群体是否真的进入了一个平等且安全的环境当中,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曲终奏雅。
而这一质疑的答案在影片当中已然被回答的无比清晰。
面对主流社会,还有非常多的偏见和恶意正在对准着性少数者们,我们需要时时警惕,并善于反思,平权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所以,尽管影片还有太多的艺术层面的缺点,但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影片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性少数者生存状况的思考
三星半吧
爱是明知“不会有好结果”也依然伸出的手。
181st 浓浓的电视电影味儿……男酮还是不要太圣母了
年度最佳華語酷兒電影,當之無愧。請大家向這樣的題材和視聽語言看齊,不要再只是宣言同婚愛最大和陽光健康中產家庭了好嘛?深耕一下諸如同志家庭撫養權和老年安樂死這類的議題。酷兒電影或者同志題材應該向著去酷兒化和正常類型化的方向發展才是對的,讓其他不被「看見」的人群被「看見」才是正道。不要只拍什麼#小王苦守寒窯十八年#和#穿越多少時光我還愛你#這種東西,沒錯,我說的就是那個誰愛他和刻在,要不然同志的眼淚和錢包也太好賺惹⋯⋯
太浮于表面了,所有的同志电影都成是虐恋,苦情,圣母,猎奇,全限于程式化,感觉像是抄了谁家的作业。
适合自己一个人看,这样可以缓缓地、安静地整理心情。后劲很强的电影。
两星半。剧作比较浅薄和单边,悬疑线是投机的处理方式,看似解决了叙事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人物本身的问题,这个故事的格局很大,现在却往小了写,林健一照顾王立维一家是献身的沉沦,那掩饰小宇的过错就是献心的救赎,这里面应该有一个人物主动选择的变化,但没有突出,健一的角色从对白到前史的设计都十分单薄,是莫子仪的表演加了很大的分数,不然这个角色就如同台湾偶像剧里那些懵懂的女主角一样,拥有不知从何而来的执念,用王心凌和陈乔恩都可以完成这个角色。陈淑芳就更好了,第一场戏就展现了影后的实力,领养的两场戏更是华彩,她的角色更加片面,也是因为有她的表演才得以相对立体。悬疑的谜点置于她身心,但不解在她身心,这是最大的薄弱。
跳出爱情和自我认同的LGBT主题,聚焦社会偏见和伴侣家庭关系,有点想法滴。剧情在家长里短里走出了一点小悬疑路线,虽然这个谋杀案惊悚不过两分钟~~~倒还是解了一些家庭伦理题材的腻,台湾同志题材电影在华语片算独树一帜了,基本无对手。
台湾电影现在那么乏味有什么好吹的?明明只有小男孩的表现可圈可点
压抑,心中有股咽不下去的感觉
本片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故事,林建一的对质,害死了王立维和他的妻子,虽然林建一以救赎为起点以爱为终点照顾王的家人,但影片拍出来的效果就是同志要想获得认可,就要无限地委曲求全。这种卖惨式价值观很难说没有受到现实社会道德规训的影响,就连「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先生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这句话都流露出《娘道》式女性价值取向,这是影片最大的局限之处。除此之外,莫子仪的表演也很难称得上好,无奈就是仰头叹气这种基本操作,金马影帝的演技不应如此。相比没拍好的同志家庭问题,本片对安乐死的探讨或许更具有意义。
莫子仪把健一演出了都市孤魂的韵味,跳跃于不同时间点的剪辑与编排暗示着其对生者「阳气」的吸取,巧合的是,立维与阿嬷的死亡他都是唯一的在场者,这不仅让他的「罪名」被铭记与烙刻,也与他同性恋身份产生共鸣,两者共同将其逼迫至社会边缘。不过在处理这种危险且极具摇摆性的题材时,导演却始终没能处理好多边关系,导致电影与其说是在陈述与讽刺,不如说是在隔靴搔痒。
我不是gay没法理解电影中的这种感情,多少有点浪费时间了。2分给同期声和美景
真惨啊
“如果今天我是女的,我的丈夫死了,你们还会问同样的问题吗?”性别为本的同志电影,展现的是“性别一换,全是偏见”的现实世界。用倒叙增加悬念,用反传统的家庭关系挑战人们对爱的既定看法。没有我你会比较轻松吧;但有你我会更快乐啊。不只是房客。
3.5,完全是可以拍成是枝裕和式“亲情在血缘外”又在负重前行的感觉的,还是导演自身的审美不够吧。质问检察官“如果我是个女生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戳到了痛点。林健一挺惨的,虽然全心全意在为了死去的男朋友照顾家人,不仅染上了案子,而且很明显男朋友更自私,没有那么爱他。
是个有价值的故事,只是主角性格很做作假仙,叙事和剪辑手法矫情。
男主角值得立一座守节牌坊
三星友情分。什么玛丽苏剧情,男人死了守寡么?快进,脑壳疼。
小朋友台詞功力很強,和爸爸二號被迫分開的那一幕拍得很煽情,故事很真實很有生活氣息,唯一生硬的情節就是爸爸一號高山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