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迷迷糊糊的人,有一种特别的迷恋啊,在三十岁以前。
怎么说,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影片甫一开场,主人公趴在公寓的草席上,旁边是满缸的烟蒂,从噩梦中惊醒,平复,然后耷拉着地脑袋出门去。
终其全片,他都是这样的一副游魂相。
他的噩梦,他的肢体语言,都证明他必然负累于往事枷锁。
主梗在这里埋下了。
黑暗中的人寻摸到些许微光,向着那光亮走去。
野草爱野花,相互扶一把。
在看片之前,初看剧本我特别不仔细。
只是瞥见对话中反复提及的工作,比如要不要回到山上工作,要不要介绍这人去山上工作,这份酒吧的工作请不要做了。
在常人看来视若平常的工作,基本是底层人民的首要课题。
收入低微,不稳定,可能还伴有危险性工作。
为什么不聊这个,当然要啊。
犹记得,《李米的猜想》中,爱人之所以消失不过是源于那个听似不经意的诺言,挣到八万块,给女孩开一家超市。
有钱人稍微漏一点指缝的响头,穷人如果不是得非正路,那必定是要拿掬血捧泪甚至拿小命去换的。
这是两个底层主人公特别有魅力之处。
他们都是单纯良善。
这话是有点老套。
男的非主流,因为某种原因做了不朝九晚五,但是要生存,就去做那种很危险的工作。
至少他没有游手好闲,更没有投机致富。
女的因为弟弟保释需要证明人的关系,被地头老大不断占便宜。
即使这样她也没有要依附这个人,没有摇身一变成吸金小三。
她只是默默忍受着,可能只是等待某一天与之决然分手。
他们是卑微尘埃中的自带发光体。
偏是这样,两人都无视自身的光亮,当他们投入水波走向彼此拥抱才发现周身的闪耀。
我特别喜爱弟弟这个人物。
因为年纪小,更让人心疼。
他话唠,大嗓门,总是笑嘻嘻的。
明知姐姐为他牺牲,也只得默认这种事情。
他也想长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所以才不断恳求男主把他带到山里去工作。
他被姐姐和男主的真情打动,无奈那地头蛇不是省油灯,对姐姐不断纠缠,甚至动了手。
出于激愤,弟弟把这个地头老大给捅了。
那场节庆的欢乐祥和中拿起串烧铁签慢慢靠近酒杯满斟围坐中的老大的戏特别好。
那张笑脸终于变得肃穆和悲壮。
肇事逃逸后他第一反应是去找男主,俨然当男主是自己家人(成为你的家人是男主向女主的表白),面对他又是笑嘻嘻的一张脸。
谁说的,爱笑的孩子运气不会差。
难道你没看见,他笑的全是眼泪。
即便情节为人诟病狗血,我也想说,来吧,尽管淋我一头。
我不记得是在哪里,是在男的要女的别做那个事了,还是男的知道女的给地头老大做情人,直接去找老大摊牌被揍,然后他们再在一起,到底是哪一处情节,反正我真是掬了一把老泪。
真的暖到我了。
这辈子就像一条死狗一样算了,可是有一个人好像比我还倒霉,可是她一点都不怕。
怎么办就当我是帮她啦,其实是帮我自己。
苟活求存本已悲凉,最怕同类相轻,誰见识到女主那样一个残败的家庭都会躲避。
但是男主没有。
价值取向是有审美的。
有大善就有大美。
这里面可能有一些男人的责任,或者说拯救女性的原始欲望,最终还是女主朴实的本真将他吸引。
是题为,开山工会风尘女,一着不慎成夫君。
又想说这是日本人才拍的出的电影,并且确实是个看上去会得奖的电影
但很遗憾,我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虽然这一部比《腐花之雨》好上太多太多,但是依然是很压抑 电影的画面并不华丽,是日常的甚至杂乱的,但是乱中有序,节奏特别好,视角也特别好,作为一个三级片只是把某些戏拍得还是很有欲望的,不至于像《腐花之雨》或者《地面师》里充斥着过于男凝和养胃的气息。
特别会用反差和对比,有好几个类似的片段,达夫和拓儿两次在小钢珠店,达夫和千夏在酒吧两次相遇,但是剧情不同含义不同,类似的场景确实截然不同的走向。
看到70%故事好像一切都好了起来我暗道不妙,果然出了很多事,但是我觉得还算是可以的结尾?
毕竟这部作品叫只在那里发光,而不是只在到处黑暗,结尾偏向HE的OE收得很漂亮,拓儿不能去山里了,达夫和千夏不知道未来还能不能幸福,但是这谁知道呢,我们需要等待一个明天,就像《飘》里面的明天一样 佐藤达夫带着一种颓废的气息,他很瘦,后背的骨头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我觉得他眼里没有脆弱,看似过着杂乱无章的生活,但他的眼神并不浑浊而是相当清澈。
我不喜欢他劝千夏从良的桥段,因为我从来就不喜欢男人劝妓///女从良这种故事,但是他在千夏和拓儿这个破碎的下沉的原生家庭面前,真的很坚定能够相对沉稳,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发光” 达夫和阿中一样会幻听,会蜷缩成一团,但是两个人不一样,达夫的眼神里坚定>痛苦,所以尽管他看上去一副脆弱模样,但是他骨子里不脆弱 说不喜欢只是因为我看电影的喜好还是挺明显的,我偏向喜欢看拍得好看细腻的画面、好听的音乐和令人舒适的剧情,所以这部电影是好电影没错,只是不太合我口味 不过这部片子苏打演得真好啊,之前看miu404没怎么get到,放在电影里突然觉得这张脸还是扛得住大横屏的。
以及不爱胡子人难得get到刚子的胡子,喜欢这个造型>哈布酱,因为达夫的人物塑造得比哈布酱更全面一点(主要是电影里其他人的影响),🚢戏拍得还是不错的,关键不是性张力,而是爱意,不像很多文艺片里的朦胧,而是直白地热情地,可能因为太过朴实无华而显得真实 还有一点,这是14年的片子,之前一直觉得三十出头的绫野刚眼中带着一种特别的光,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确实是有啊,片子不喜欢但是演得是真好,虽然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多微表情演技,但是眼神和肢体做得恰到好处
又是为刚哥演技折服的一夜。
连床戏都演得那么好,动人。
青年达夫时期的绫野刚,身材刚刚好,不过瘦,有型的肩背,加之沉默寡言的稳重或是害羞的性格,给人很可靠的感觉。
补一下触动我的点。
达夫和拓儿还有姐姐在一起吃饭,想说的话都被弟弟拓儿说了,达夫只是注视着姐姐,说了一句“な?”,意思是“如何/好不好?
” 是真心。
两人第一次在小屋吃泡面,达夫牵起她的手,侧过头深情默视;第二次在小屋吃西瓜,达夫为她的话感动,像个孩子一样扑进爱人怀里,然后是极美极温柔的床戏。
然后是苏打,真是“畜牲系”演技,完全就是赤贫、天真、冲动的愣头青一个。
穿着飞边的红色运动短裤,牙齿烂掉了一颗,但还是咧嘴大笑,吃饭很香,饿鬼一般,却那么单纯善良,让人恨不起来。
发现苏打早期演过不少这种大放的角色,除了这部,还有《啊,荒野》《相残》什么的,包括后面的《三年A班,现在开始,大家都是我的人质》。
依旧是喜欢苏打和nana呀,活泼的两人。
说回电影,他们赤贫的家,多么心酸。
函馆在北方,夏天应该不会太热,但全家只指望一台立式老风扇,加一把扇子,晚上几乎不开电灯。
于是角色们大多时候是大汗淋漓的脸,热,火热的发光的,活下去、生活下去的热望。
我非常喜欢。
这部电影是2014年日本旬报第一名,也是当年日本上报的冲奥作品,我觉得日本这个国家太不可思议了,拍这种底层百姓垂死生存的现状也就算了,竟然还拿去冲奥,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丢脸丢到家吗?
神奇。
整部电影虽然很散,但是拍的还是很中肯的,够劲,把年轻人那种对命运的无力感,颓废拍的相当好,当他们刚刚对生活点燃一丝微光时,马上就被现实的冷水浇灭了,那种陷入生命肮脏的泥沼无法自拔的状态拍的相当的好。
那个比较帅的男二演技很牛,不过女主角的形象会更饱满一点,她一直都是在积极应对生命的苦难的,可是当一次次绝望时,她疯狂的想掐死自己的父亲,或许那就是生命的原罪吧,你出生的家庭注定了你的命运,你顽强抵抗仍找不到解脱的方式,她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这场戏很不错。
最后虽然是悲剧收场,但是导演又给了一场日出,给了一个后盾,那不就是让我们无论多恶心,多憋屈,都要坚强的活下去?
擦过陌生人的肩,你不会无聊的去想象他背后的故事,若你真去想了,千百种可能一闪而过。
与你无关的是否就没有意义?
是否那么肯定他的未来也与你无关呢?
我想,总会有那样一种能力,遇见了那个人,才会知道。
昨晚看了《只在那里发光》,尽管被人说闷、慢、平淡,但却是我近来少有不按暂停、一口气看完的片子。
不知道被什么吸引,就像我们很多时候都说“不知道”,简单易懂,不求甚解。
黑色系的电影,现实、残酷,又渺小。
片子拍得很真实,长镜头,沉默,并不多的BMG,就连那种不值一提的感觉也拍了出来,生活就是这样。
为了寻找那一点点光芒。
这片子的演员却是选得好,姐姐一出场就很惊喜了。
(也因为我不看电影介绍连演员导演都不看)池胁千鹤,印象中是文静、清新的定位,娃娃脸、身材娇小,很讨喜。
这次出演千夏一角,突破蛮大的,却也透出了贫民家庭长女的隐忍和坚强。
我们也只看到千夏遇见达夫之后的事情。
绫野刚是非常适合这种颓败的角色,再想不出第二个人来。
也许就是这样的思维定势,总感觉这次达夫一角差点火候,也是背负着自身痛苦的隐士。
两人相遇的那场戏觉得特别好,自然,只是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
所以,我还是相信,无论与多少人擦肩,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看一眼就知道是同类。
菅田也非常出彩,角色饱满。
也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黑暗”。
典型的不良少年,却说不想像父亲那样,但沉重的背负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抛开或逃避。
所有的以为接下来会改变了,会幸福了,都是错觉。
幸福只是一瞬,不幸才是日常。
摆脱不了的家庭、割不断的孽缘,眼看着有一个人走进她的黑暗,见到那么多残酷与不堪,仍然在。
以为终于可以朝着光而去,却依旧痛苦挣扎。
影片的最后拍得好美。
一直压抑无奈中,看见了在那里发出的光。
也让全片的情绪有个出口,虽然狭窄,但人类总会往好的方面想不是吗?
仿佛不是说着我们的事,但又似曾相识。
在黑暗中沉睡麻木,一点微光都那么刺眼,无所适从,惴惴不安。
观影中,总觉得刚哥和池胁的CP感超强,想必这也是演技派的证明吧。
看完后得知这是冲奥片,差强人意,肯定不太适合那些人的口味啊,倒是旬报十佳无悬念,前三甲应该榜上有名。
太久没有遇到好电影,也与心境有关。
看到别人也同样身处阴暗,至少,也算有同类了吧。
在这个世界上,地球是不发光的。
那么我们的光来自哪里?
如果你能找到那个人。
你会不由自主的跟随他。
也许一开始就朝着他的方向奔去。
同样是爱情。
这部日影给人感觉和韩剧不同一般。
没有浪漫没有纯洁。
可以说除了浪漫纯洁什么都有。
这是真实的爱情。
看到了彼此最脆弱的一面。
还是互相吸引。
不知道是怜悯还是爱。
两个人似乎互相被吸引。
他们在一起会有一种光。
会看到光明会升起希望。
然而在冰冷黑暗飓风的世界里,这种光明非常渺茫。
或者说稍纵即逝。
飓风中的蜡烛好想保护它。
这部电影拍的很缓慢,没有什么故事,只有悲催。
没有什么浪漫,只有悲催。
第1次相识,他们彼此之间生起了一种光。
互相怜悯,互相爱惜,互相保护对方的光。
无论是离开山,走向海。
还是离开海到山,人们都是向希望走去。
两个人在一起的结局注定是悲催的。
如果说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遇到这样的一个男子或女子,谁会想到结婚呢?
避之而不及。
但他们不同。
他们想要改变。
但他们忘了,命运把他们紧紧的束缚。
男主看到了女主种种的龌龊。
她的刚出狱的弟弟,她的穷困的家庭,他的男人,他的工作,都被男主看到了。
还有她杀他父亲的样子。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男主出现。
她的生活便是漫长的黑夜。
上哪找这样包容他,不嫌弃他,肯帮助他的男人。
简直就是注定的,天生的一对儿。
刚看到男主的时候,女主就跟着他到海边。
就像奔向光明。
男主太善良了,简直是天使。
长得好,身材好,性格好。
还有一个爆破的技术性的工作。
这样看来是一个贫家女跟一个霸道总裁的一个故事相似了。
但是有光就能活着。
人不能没有光。
不能…哪怕是骗自己前方,走着。
有光…然而在真实的生活中,能遇到那个光,是不是是一种奢侈呢?
如果不能,就叫我们自己做那个有光的人吧。
也许只有光,独自,生活在,黑暗当中。
小岛,海边,余辉,几个简单的人物,就串起了一个人生;一根烟,两小时,就经历了一个人生,还有比这更廉价的事吗!
躺在床上的女人,觉得比站着的更有价值;有时候,背对着阳光的人,比面朝的看起来更耀眼。
两粒破碎的尘埃,随风摆弄 ,然后遇见;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人生,一直黑暗着的过去伸手不见五指;因为,只在那里,发光...... 久违又文艺地装逼了一把,还是俗气的聊聊电影吧。
虽然谈不上神作,但真心是部好作品。
豆瓣没具体评分这尿性你懂得,更纳闷怎么还有些看都没看懂就发的评论,难怪莫名其妙被刷到了7.0,所以还是先5星贡献绵薄之力吧。
记得第一次见刚哥,完全就是不忍直视的赶脚,心想这种人也能当演员?
近几年被事务所不断强推主剧,慢慢的崭露头角,特别是演技,最近对他迷的根本停不下来。
池胁千鹤妹子也是,虽然童星出道,但都没怎么见过,完全是以新人的视角看她,只能说床技、演技爆表。
话说声音和远看都有点像优叔,可惜U遇不到那么好的剧本。
由已故作家佐藤泰志唯一一部长篇同名原著小说《只在那里发光》改编,日本本年度申奥作品。
其实故事很简单,主题也并没有什么升华,只是说,标准日式的导演,日式的剧本,日式的演员,日式的光影,碰撞出了很平淡的日式人性的火花。
生活就是这样,把人强压在床上,为了生存下去,只能一直脱,不断地舍弃。
作为观众,却在作品中遇见了诸多的自己,没人知道我,我却知道有人看过我。
虽然一直是农历派,不过幸好邂逅了,可以正式地和2014的自己说一声,再见!
正文之前,先讲一段流传在文娱圈几十年不衰的轶事——大师李敖与胡茵梦的婚姻。
李敖最好的年纪几乎都在牢狱中度过,却在45岁时迎娶了当时27岁的当红女明星胡茵梦,这段世人眼中才子佳人的美妙婚约,却又在短短的四个月闪电般的宣告破灭。
多年后,李敖坦言离婚的原因是接受不了看到胡茵梦这样一个美女在自己面前吃喝拉撒,甚至蹲在马桶上露出狰狞表情的样子。
很明显,李敖爱上的不过是银幕上那袭华丽的光影,并不是现实生活里的那个活生生的女子。
他的狂狷与坦率除了给自己成功讨得半生“渣男”的骂名外,也向世人抛出了一个爱情的终极命题——当那个你心仪的影子最终被生活揉碎,一帧帧铺展在眼前时,他或她是否还会如初识时那般熠熠生辉呢?
问题暂且放一边,说回这部电影。
《只在那里发光》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类型片,但如果仅仅将这部电影视为一般同类的爱情故事来看待,不免会枉费创作者在电影中安插的另一层深意。
《只》片中男女角色的爱情并不曲折离奇,甚至缺乏新意。
然而能让我坐下来写一篇评论的主要原因,却是女主角千夏这一角色。
这样一个挣扎在日本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似乎正是导演在爱情糖衣下真正想与观众探讨的内核,即揭示当今生活在东方传统文化钳制下,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和自身思想双重束缚的困境。
同一个主题,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另一部大热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同样是讨论东方女性的生存现状,可这两部电影却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思考。
就我个人而言,《只》片虽然为角色的困境加入了更多极端化的设定,可相较于《金智英》却是更加贴近当下社会现状的。
当然,如果撇开既定的社会背景,去评论任何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都是偏驳和有失公允。
我无法确定韩国的女性是否真的如金智英一般,精神境界脱开了“用最少的努力、最短的时间将物质收益最大化”这一层面,而是进步到了“追求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至于抑郁的程度,可在眼下的中国社会里,像芒草一般苦苦求生的千夏才是更加贴近现实的女性形象。
千夏与父母和弟弟住在海边的一间随意搭建的板房里。
脑梗塞不能自理的父亲,把母亲也拖累在了家里,全天候的照料。
玩世不恭的弟弟拓儿因为犯有前科找不到正经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和在弹子房赌博混日子。
千夏一周只有三天在海鲜加工厂做日工的机会,晚上还要在不入流的居酒屋里做暗娼贴补家用。
疲惫不堪的母亲常常把照顾父亲的工作推给千夏,于是不忍父亲受苦的她,又不得不忍受意识不清的父亲对她的猥亵。
为了保住弟弟的工作,千夏委屈着自己和自私暴躁的园艺公司老板中岛长期保持着情人的关系。
她就像一株看不到光亮的草根把自己扎驻进烂泥里,为家人汲取着养料。
从来没有人为她做过什么,似乎她也从没想过真正为自己活一次,直至遇到达夫,那个试图将她从污秽里拔出来的男人。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千夏的反证——遇到挫败就颓废避世的达夫。
玩世不恭,对家庭和自己的未来毫无责任感的拓儿。
自私贪婪暴虐的小老板中岛。
千夏游弋于他们之间,像是一道白光投在了黑色的幕布之前。
她接受所有现实生活的不堪,却不因此自贱。
她自卑于自己的身世,却又始终暗怀着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
影片中只有一次,千夏道出了不为别人,而是单纯属于自己的愿望。
“我也想过要离开这里。
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重新开始。
但我不能抛下家人不管啊。
” 为别人活着。
这似乎是一直以来存在东方社会解不开的症结,我们仿佛天生就缺少在为他人和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平衡点的能力。
千夏在酒吧里对达夫说,自己也曾在运输公司做过办公员,每天去到公司,下班就去喝酒,这样的不被人需要的生活她理解不了。
她只会活在别人的需要里,似乎除去满足别人,她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当然,为别人活着和为自己活着同样都是生命的意义,两者无关对错,只关乎选择。
可正如许多为别人活着的人一样,当千夏遇到达夫,真正想为自己做出选择时,那些曾经她为之付出的别人,反而成了她的牵绊。
好在导演给整个压抑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温暖的结尾,当觉醒的拓儿刺伤中岛难逃牢狱时,当千夏发觉父亲原来一直认得自己且利用自己满足欲望时,一切的束缚终于都被切断了。
她哭着冲出家门,跑向海边,慕然回首,达夫正站在曙光里,等着她。
电影有一幕出色的结尾,也恰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这世上最美丽的幻象往往总是假以爱情之名,却最终敌不过时间和生活的碾压,而真正的爱是重重幻象下那个渺小而坚固的实体,它无关你是别人眼中的大师亦或明星,流氓还是乞丐,爱情只因你是你,只因你被他望在眼里时,只在那里发光。
公众号:务虚呓语
《只能在那里发光》——生活因你而美好这是一部让人感到压抑的片子,但也给人些许希望。
主人公佐藤达夫(以下简称达夫)因在一次爆破工作中,指挥不当,造成一名同事身亡,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蹶不振,对生活丧失希望,整日昏睡买醉,逃避痛苦。
直到遇到了女主人公千夏,生活开始有了方向。
“我必须去赚钱”——千夏母亲没有工作,父亲重病在身,已经成年的弟弟却每天无所事事,不但不能帮上忙,而且还因为醉酒捅伤了人,还需要自己去求人假释。
这就是千夏的家庭,千夏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但这样的家庭决定了她不得不承受一些原本不该她这个年龄需要承受的东西。
生病的父亲需要钱买药,弟弟的事也需要钱,整个家庭都需要钱生活,可她一个弱女子哪里来这么多钱呢。
生活的重担压在她纤弱的肩膀上,逼着她走了一条违心的道路——出卖肉体去赚钱。
“(我)想成家了”——佐藤达夫当下决心要去接受千夏后,以往颓废无助的达夫不见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达夫。
看来女人真的可以让男人改变,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如果没有千夏,达夫会改变吗?
也许会,但一定很难。
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讲过,他第一次感觉到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开始的心情是无比的开心,但接下来反而有种种压力涌上心头,想着工作不稳定,一无所有,对未来没有规划和准备的自己,拿什么去照顾她,给她美好的承诺,虽然突然有了这些压力,但反而也有了目标,像当时就想到以后要住在一起(因为当时和她是异地),然后该怎么规划职业,还有多赚钱啊,甚至想到去查一下要去的城市的房价啊,啥的,有了需要照顾的人,似乎也有了动力。
我想也是一样的道理吧“我本来只想让大家都高高兴兴的,混蛋,(可是)我什么也干不好。
”——拓儿拓儿是千夏的弟弟,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儿,本应该由他和姐姐撑起整个家庭,但他却整天无所事事,嘻嘻哈哈的,貌似是什么都不懂的,但其实他把所有的事情都装在了心理。
本想着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让父母和姐姐都为自己高兴一把,但见到姐姐被打,拓儿不得不挺身而出,为姐姐讨回公道,拓儿刺伤渣男社长(纠缠千夏的有妇之夫)是本剧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拓儿起初因醉酒捅伤人进了监狱,后来又因捅伤了人进了监狱,象征着命运的轮回。
但这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次是懵懂的,茫然的行为,第二次则是成熟的,主动的抗争。
这也是拓儿一家开始对命运的反抗。
对于生活的重压,母亲选择了逃避。
在忍耐到极限的时候,姐姐也开始了对命运的反抗,打算掐死重病的父亲(后来被达夫阻止了,父亲也没死成。
)当父亲口中喊出千夏而不是母亲的名字时,命运再一次碾压了过来,让人无可奈何。
不过,这次千夏身边有了达夫,虽然生活再次回到起点,但两个人的肩膀一定能承担更多的东西。
2014年12月15日星期一
我以为只是像往常那样叙述故事,或者是一个被加工得感人泪下的淡味故事,起码我是这么一个印象的。
可我脑海里情不自禁的响起一些莫名其妙的对话,毕竟,千夏,你就这般活生生的站在面前,也不动容。
父亲的呼唤,那一声一声“和子呀,和子呀”,已经要把几近溃败的家推往淹过头顶的海里,你的家近着海,而海,你于挣扎的千夏而言却久久静止,那些被你剩下的气味只能让千夏新鲜的淤肿股涨,甚至让其刺痛。
只是,达夫出现了,像那朵紫阳花,当他和千夏在你怀里亲吻时,也估计是那时候,盐的味道才从千夏晦暗的碗角里逐步蔓延,我想,那刻起千夏眼中的一片海,也不会只是一汪自言自语的液体,这样的想法或许会在沙响的夜晚里生起一丝两丝微妙的起伏,伴着拓儿的呼噜,挣扎着存在她的心里,唔,都是或许的吧。
现在回忆起你们,只能想抽支烟了,而这种感觉,落进生活里,和有烟没火也区别不大呢,逼近五点的夜晚开始发冷,我口袋的烟,是不会有达夫的打火机给点着的,其他熟睡的生命,也仅仅是为了避开寒意的生物而已,也仅此而已。
最后呢,那些不能满足无法克制的男人,也要避而远之哦千夏!
一如既往的慢节奏,但这个节奏显然慢的不是时候。看到最后,只能感叹无奈,还是无奈
只在那里啃嘴。两星给刚子美好的肉体和导演的凝刚镜头
夜爬山峰,本以为来不及在日出之际赶到山顶,却发现快到山顶的地方有一个日出观景台,满心欢喜,找一处位置坐下,静等日出,结果发现那天大片乌云在东方的天空。于是,只好和友人在微寒的清晨,拥抱取暖,彼此安慰——重在过程。
寻找到的一点点光,很快就消失了。
看过李安的喜宴,再比较这部片子,才知道这编剧和导演的重要。本片的节奏和镜头语言,真是让人提不起兴趣来。
本来是为了千鹤去看,之后感慨“原来她是这么肉感的”,并突然觉得绫野很不错,小栗旬说他是“艺术家”,原来如此。
难以置信却又如此真实。父亲染上的病和弟弟犯过的错,但雪上加霜的却是母亲的怨,让生而为姐的女主角因为亲情的羁绊自甘堕落,千疮百孔。而因为过失事故变得行尸走肉的男主角,两个伤痕累累的人互相偏爱,是这份爱在暗处发光,颓废糜烂肮脏又浪漫。
这是一部悲伤且压抑的电影,在命运漩涡中失去自我认识的几人,在悲哀,颓废,肮脏不堪中惶惶度日。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像黑暗中闪出的几束光芒,他们狠狠的抓住彼此,以求欲望的宣泄,拯救与被救,可生活现实提醒着他们,不可逆转与无力的挣扎仍在继续…
2015年1月8日标记想看,2018年2月14日看过。演员很好,倒是电影本身单薄。相比海报上着力宣传的男女,达夫和拓儿的相遇相处反而更为自然、动人,喜欢二人共乘单车的画面。
有的地方太拧巴了。但很喜欢刚
一部如此阴郁感觉会散发着臭味的片子竟能如此精致好看。整体感觉特别好,海的感觉包围着。每个演员都演的特别到位,内心戏表现的淋漓尽致,演员某些时刻或许略略有些浮夸,整体的节奏是近乎完美的。很多镜头还带着唯美的文艺范。重点是道尽世间冷暖,看过后一声叹息。
我,霓虹东北口音爱好者#为苏打和刚哥找来看的,总结下。可能由于角色的关系,苏打好棒,连牙都黄得棒,也得益于他走哪带哪的野生感。刚哥完全扁平,除了腹肌想不起他演了啥
在命运漩涡中失去自我认识的几人,在悲哀,颓废,肮脏不堪中惶惶度日,如果非要说什么在彼此的世界里发光,我只想弱弱地问一句,发什么光?
改名绝望家族可以拿戛纳金棕榈哦
看这部电影前我看了《推拿》他妈的受到了惊吓 然后看这个小清新的名字小清新的海报 想来找找安慰 两部真是不相上下的苦逼啊!女主还能活得更惨一点吗?绫野刚你挨了多少个嘴巴啊!女主唯一的安慰可能就是睡了绫野刚.然后再也没有好事发生了
人性阴暗纠结,生命卑微
苏打和刚妹两个戏疯子拼死卖力地演都救不起来的空洞,也是没谁。
空洞得让人作呕
一次對自己的綾野剛實驗 果然 十年前的綾野剛我還是覺得不行 蘇打能量好大 然後⋯導演是真不行 體感四小時 我感覺自己看到坐骨神經壞死
女主演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