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一个小女娃,本来官二代加富二代好好地生活,结果老爹被同事搞死了。
自己被迫走上流亡之路。
稍微大点的时候又自以为有个性,出走,然后再回家发现亲戚们都被别人干死了,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被迫流落到别人家打工。
慢慢成长,找机会干死霸占老爹位置的仇人。
虎躯一震,臣民拜服,重新登上王座。
本来又有个倒插门的好女婿,从此过上性福的生活,结果来了个能说会道的波斯商人,忽悠着老公去大城市铁岭溜达一圈,老公觉得是个好机会得带上儿子见见市面。
到了大城市发现不是铁岭,是巴比伦,很破很差劲。
可老公还得装着加过市面的样子,可别的兄弟装不住啊,一顿唱k喝酒,被人阴了干死。
波斯商人老头能说会道,带着老公和儿子的尸体回来跟美女女王说,妈蛋你老公被野蛮人搞死了,我们头儿看不过去给你报仇了,你看把野蛮人头皮都给你送来了,你一个寡妹子还挺漂亮,我们头儿觉得要不你跟了他得了。
波斯老头读书少,也不查资料,不知道人家是母系社会,一个女的能娶好几个爷们呢,惹恼了美女,只好被干死了。
波斯头儿一看,我靠我想上你,都没嫌弃你寡妇生过娃了,你还敢不从,那我面子往哪放,于是亲自来搞美女。
美女更不服,一顿忽悠,把左邻右舍都招呼来,说大城市的老板来要大伙都拆迁,猪圈扒掉,狗勒死,房子推到,鱼塘里训练航母。
大伙一听也努了,干丫挺的。
于是在美女女王的带领下,一起干波斯老板。
女王人美话不多,美人计以弱示敌,什么麻雀战,游击战,毛爷爷的8字方针用得贼溜,搞得大城市老板还没见着面就疲惫不堪了。
美女女王有个小弟很牛逼,据说是贴身的,功夫高也不怕菜刀,一路冲到这老板面前一刀干死。
把头放在垃圾袋里,好像是pvc的高高兴兴给美女女王送回来。
大伙一块喊“乌拉,乌拉”。
故事告诉我们:我是真喜欢这种纪实性的东西的,借着机会查查史料也学习学习。
tomyris,也不能算是哈萨克人,毕竟民族起源也不一样。
马萨格泰人,里海附近的游牧民族。
公元前500年左右吧,大概咱们那时候是春秋时期,秦国牛逼点应该能碰到这些人,可惜那时候都往中原挤,没人搭理荒无人烟的西北。
游牧民族的蛮荒和生活艰苦还是很明显得。
性格个性也很鲜明,我要你就得给,你不给我就干你,找机会阴也得阴死你,从来都没有太多的话。
崇拜的只有自己的实力,和高高在上的太阳。
情节上是有很多问题。
但是看看哈萨克斯坦这个地名,就知道这个电影已经是很牛逼了。
就冲演员翻身下马的动作,就知道在这些细节上用了多少心思。
了不起,竖起大拇指。
情节上的问题还是在人物和设置上。
捡回来的孤儿终于在最后高光了。
这在剧情上不算太复杂的安排。
你老公跟居鲁士都太任性了,他们确实不适合搞政治。
最终的对决还是很乱。
战阵很多地方看不出来有啥作用,甚至广角镜头都没有展现出阵型的重要性。
盾牌兵一脚踹开实在让人无奈。
但是看来看去,从人物着装,场面调度。
《指环王》可能比不上,但是比国内炒IP的美颜电视剧还是强百套。
来听过斯泰基人,在罗马史里面是很骁勇善战的民族,原来以为就在欧洲的东边,乌克兰那个位置,黑海附近,没想到已经在哈萨克斯坦了。
原来哈萨克斯坦也认为斯泰基人是他们的祖先,不过哈萨克一副蒙古人的长相,斯泰基人是高加索人种,感觉很违和。
专门去查了资料,原来哈萨克自认是突厥的后代,从语言来讲也是对的,不过这个和斯泰基人也没啥关系,感觉和俄罗斯人很像,既认为斯拉夫人是自己的血统,也认为北欧人是自己的祖先。
泰基人居然 还有女战士部落,男女非常平等,女王也很自然,这种平等,尚武,年轻的气息倒也是被哈萨克人继承了,这可能是游牧民族的共性。
想想中国人经常吹唐朝,唐朝的时候以大胸为美,肥胖为美,男女很平等,经常出现妻管严的故事,比如隋炀帝他老爸。
另外民间尚武精神很浓,这些是不是也是身为鲜卑族的基因呢,游牧民族的男女平等,尚武精神以及新鲜的血液注入到了华夏民族里面,让汉族那种以柔弱为美,什么采阴补阳,以退为进的阴柔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说到底唐朝表现出来的文化之所以这么灿烂,外在的这些文化也是游牧民族注入的,而不是汉族自带。
想我如果是一个美国人,看这个片子,也是可以看进去的,里面那种男人之间的对话,平等的气息,跟美国的西部片也很类似,说到底什么是普世价值,卧虎藏龙那种电影可能很美,但是你让哈萨克人或者美国人来看,可能就看不懂,中国这套阴柔的文化未来可以成为普世价值吗,感觉很怀疑,到底这个地球上尚武民族多,还是中国这种喜欢背地里甩手段的民族多,可能还是前者吧。
另外伊朗王感觉太不地道,明明杀了人家的丈夫,却说是别人暗杀的,这种做法,也只有和中国同属古老文明的伊朗干的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伊朗可能也是坏的,虽然中国目前在抬高伊朗的位置,如果全世界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世界都讨厌你,那你必然有悖讨厌的原因。
伊朗王最后勇于赴死还是保留了最后的颜面,虽然和历史不符合,不过哈萨克人这么处理也挺好,这种面对面的对抗我们中国人这么聪明,肯定是干不出来了,比如千古一帝的刘邦,妻子儿女都可以出卖,更何况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民族本来的年轻,体面的劲头过去了之后又没有宗教精神的注入,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越来越世俗,越来越功利,也就越来越没有底线,这可能也是中国人这么喜欢川普的原因,中国人讽刺的白左,其实就是反应的就是中国社会整体社会素质的低劣,在中国人眼里,川普其实没啥问题,有钱,会吹,玩女人也厉害,至于道德问题,那从来不是我们的考虑对象,有权有势,就是我们的唯一标准
小成本电影能拍出这个效果挺让人惊喜了!
让人有更多的去了解哈沙克斯坦的欲望,这大概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吧,挺佩服的!
给4星吧!
主演都还不错,为了更深刻的理解影片还特地去查了一下托米莉斯女王的生平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情况,嗯,怎么说呢,挺感慨的!
希望我们也能多拍出这样的片子,有利于文化传播🧐🧐🧐
从《游牧战神》到《阿奴皇后》再到《托米莉斯女王》,哈萨克斯坦古装战争电影的水准一如既往的不错,尽管托米莉斯女王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仅仅作为波斯居鲁士大帝的终结者存在,为了展示她的一生不得不脑补很多内容,不过,影片中的衣饰、铠甲、武器直到没有马蹬和高桥马鞍的骑马方式还原度极高(毕竟哈萨克斯坦有那么多斯基泰墓葬可以参考),真考据党福利电影。
不过,还是有三个缺陷,一是,无论波斯人还是斯基泰人,都是东支雅利安人,电影里一水的阿尔泰面孔真的大丈夫?
二是,根据历史记载,斯基泰人应该是用类似蒙古的骑射手放风筝战术击败波斯人的,而不是如电影中的正面肉搏,第三是,居鲁士大帝应该不是如电影中一样被阵斩,而是被俘杀,否则希罗多德记载中女王指斥居鲁士“你贪血,我就用鲜血寖泡你”然后砍下大帝的头泡在装满血的皮口袋里的桥段是怎么来的呢?
p. s. 女王年轻时真漂亮,原来阿尔泰面孔也可以很漂亮
小孩姐从小就有当王的气势 勇气 信心
三人敌人的头颅可以“换”一个丈夫
你想选好丈夫了吗?
你知道答案的。
好战士,好父亲,可惜不是个好首领,别人夸两句就带着儿子送人头,劝也劝不住
巴比伦所谓的财富,全是靠剥削底层人民的财富 自由和尊严
女王身先士卒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
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按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九位。
一次次的失去至亲,母亲,父亲,丈夫,儿子,她没有被打败,反而越来越强大,说服并带领草原众多部落同仇敌骇,
最近找到前几年哈萨克斯坦拍摄的电影《托米莉丝女王》,想起以前看希罗多德《历史》中关于托米莉丝女王和居鲁士大帝终期的一段,这段是《历史》里麦子为数不多印象最深的桥段之一。
希罗多德历史8.9希罗多德 / 2005 / 商务印书馆关于居鲁士之死,希罗多德记录了他认为最可信的一种说法——居鲁士大帝死于征讨托米莉丝女王统治的草原民族马萨该塔伊人手中。
波斯军在第一次交锋中施诡计生擒女王的儿子,少年在松绑后自杀,女王托米莉丝倾草原民族全部军力与居鲁士亲征军展开前所未闻的血战,最终草原民族获胜,随后她搜寻到居鲁士的尸体,兑现自己的诺言割下居鲁士的头颅浸在盛满人血的皮囊中,“不管你多么嗜血如渴,我也会叫你把血喝饱了的。
”这一桥段后来出现在不少西方绘画作品中。
其实武勋卓绝的古波斯帝国建国皇帝居鲁士生前并不是个令人生厌的统治者,甚至有传奇的身世:出生前他被预言将成为亚细亚霸主,招来了国王外公的杀意,一出生就上演狸猫换太子式逃亡,又传奇般的从草莽一步步应验预言,走上王座,征伐四方,智取巴比伦,卓绝的气量让很多敌人转化成了死忠。
他解放了困于巴比伦的犹太民族,允许犹太人返乡重建圣殿,因此在《圣经》中也留下美名。
或许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于是居鲁士自我驱策,将目光投向草原部落马萨该塔伊人。
野心和有意无意的误解终于将居鲁士一步步推上悲剧之路,直到死于草原女王之手。
而大仇得报的托米莉丝最后留下的话语,没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喜悦豪迈。
画面里只剩下一个复仇成功后被空虚和无法挽回的悲伤迅速吞噬的母亲。
大概是这个结局太过血腥又戏剧性,后世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希罗多德的记载是最不可信的……麦子还是私心很喜欢这个故事,只要想想一个女子能够在公元前时代驾驭统治草原部落,一眼看穿居鲁士求婚目的并提出渡河三日作战条件,实在是刚烈野蛮又富有智慧。
有魅力,但很大程度上不会是什么可爱的女人。
托米莉丝最终据记载是被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率军杀死,冈比西斯迎回居鲁士的尸体。
两家冤冤相报的螺旋到此结束,更大的时代浪潮结束冈比西斯的统治,世间并无完美的胜利者。
哈萨克斯坦拍摄的电影《托米莉丝女王》很难得的从草原民族主视角出发,以希罗多德阿拉伯史学为基底,还原了托米莉丝女王的传奇事迹。
关于托米莉丝的史料,主要只有《历史》中的一段,所以电影中绝大部分剧情,女王前半生的事迹,基本都是艺术加工编撰,糅合了铁木真等草原英雄事迹,也有观众看出《加勒比海盗》、《勇敢的心》的影子。
《历史》中记载的儿子被俘的剧情被改成丈夫和儿子去巴比伦亲见居鲁士,大言不惭一番后被鸿门宴干掉,居鲁士最后被女王的亲信奔袭一刀结果,说老实话大BOSS死的有点太草率了……但片子尽可能在很多细节上还原了公元前草原部落和人群的风俗和特征。
接生婚庆丧葬、各种萨满祭祀、巫医传统、摔跤叼羊、尊重火的风俗,类似那达慕大会的画面,生活起居衣食住行,都难得一见。
考据并不是十全十美(比如开篇还有出现马镫的反历史描写,之后的骑马画面中就不再出现),胜在草原国家的字正腔圆,已经超越其他定居民国家影视作品中此类描写。
故事中女王气质拿捏的也不错,彪悍野蛮果敢,甚至女性的敏感也转化为生存能力,比较有说服力的诠释了什么样的女人能够成为那时统辖草原的主人,能够团结起所有草原部落抗击居鲁士。
但是印象最最深刻的,是电影中的骑马画面。
实在太美了,到底是草原民族拍摄出来的画面,畅快和分寸感令人心生向往,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原来马是应该这么骑的。
马匹也非常美,也是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骏马”应该是什么意思。
能够这么畅快的奔驰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整天灰头土脸,手抓吃饭都可以忍。
联动到最近《少女新娘物语》连载正好在讲阿杰尔哥哥和未来嫂子赛马比武招亲,森薰画各种骏马画了一个爽,画草原帅哥美女飙悍马英姿飒爽相爱相杀也画一个爽。
赛了大半年马,哥哥的部落一口气娶回三房媳妇,阶段性结局上演三对洞房花烛+一台C戏,美轮美奂。
有生之年,希望有机会去钦察草原骑一次马。
生于国境之南,哈萨克斯坦应该算是离我最遥远,又最陌生的邻国了吧,无论历史人文抑或地理环境,在我眼中都像是一片迷雾,知之甚少。
而在本片那数量有限的观影人群中,大概多数也是第一次看哈国电影,第一次听哈萨克语,却没想到就立即被电影的质量给惊艳到了。
观影前,大部分观众想必都是因为居鲁士弑杀者的身份才听闻过托米利斯女王。
除了曾在“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笔下短暂登场,托米利斯在历史文献中留下的记录其实相当有限,也因此,本片中女王那离奇跌宕的身世大概更多是源于编剧的想象。
但本片并未因它有虚构成分而失去价值,反而是它写实重现的历史面貌令观众大开眼界。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对照我国那是春秋时期,相当久远。
托米利斯女王来自于斯基泰人中的一支马萨格泰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游牧民族。
发源于东欧大草原的斯基泰人骑术精湛,经过几个世纪持续迁徙扩张,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我国鄂尔多斯沙漠都留下了他们统治的痕迹。
相比起那时还没广泛应用骑兵的中原农耕文明,首先发明了马鞍,配备了反曲弓,具有骑射能力的斯基泰人简直是碾压式的军事存在。
我一边看电影就一边在想,真庆幸有西域的高原雪山天堑阻隔,将我们与游牧民族分离开,才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片存活繁衍的沃土。
那时,斯基泰人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横行在了广阔的中亚大地上,除了游牧经济,就是以劫掠周边农耕文明为生。
本片中有过经典一幕,女王父亲曾训斥手下,“你可以直接抢你想要的东西,为什么要跟他们交易?
”这在今人看来犹如强盗土匪般的理论,却是2500多年前,那个蛮荒的时代里,要在资源匮乏的恶劣环境中活下来的生存法则。
它深刻揭示着游牧民族的生存理念,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份真实的历史感。
在当时的环境下,讲究的不是良心,不是道义,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可消磨在沟通上,生存法则激进而纯粹,实力就代表了一切,能活到最后的注定都是人狠话不多的头铁角色。
所以,反过来也证明,生产力发展是维持社会道德的基础,我们没法天真地祈求食不果腹的猎人对猎物表达善意。
终于,斯基泰人与不断北扩的新兴帝国——波斯发生了碰撞,原以为是“万王之王”居鲁士大帝来教会游牧民族重新做人,却没想到反手被托米利斯女王杀了个全军覆没,果然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片以区区3000+万人民币的成本竟拍出了不亚于《天国王朝》的效果,尤其是细节上,对当时仍未出现的马镫、斯基泰人的战甲、毡帽、居鲁士的形象、巴比伦城外观等,都设计得很用心,绝对是《蒙古王》之后我看过最出色的游牧民族历史片。
为我对中亚历史文化的贫瘠了解浇灌进了新鲜的养分。
精彩,推荐,不收藏。
1最近总把她当成我上课的案例,一个在距今2500年前就已经让世人震撼的司机泰人。
希罗多德历史之父,把它写成斯基泰,还讲到了三组合,就是武器马具和动物纹饰。
还有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马车。
这也是后来在公元前200年让刘邦都为之丧胆的匈奴三组合。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托米丽斯女王打败了居鲁士大帝。
之后三百年匈奴冒顿单于,打大败刘邦,成为他一辈子的伤。
2是什么导致了匈奴的优势?
首先当然是骑兵。
这是当时的中原队伍,仍然不适应的。
我们想想复活的军团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方阵步兵,用长矛来进行先导。
通过这种压制性的步兵方阵,枭首的原动力,摧毁敌人的信心。
骑兵充其量是打配合的。
秦始皇灭六国时期依然如此,蒙恬在北上30万人打匈奴的时候,依然如此。
但奇怪的是当时他们打赢了,也没有继续向北进击。
楚汉之争,天下大乱,给了匈奴做大喘息的机会。
在白登之围当中,他们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机动力强,压迫性大。
40万人就把刘邦堵得严严实实,7天7夜不得出来。
3其次就是史记汉书讲的,他们不以逃跑为耻。
但是其前提就是他们没有财产和辎重。
这是草原民族保持纯粹和独立性的前提。
那么在大型军事斗争当中,他们既可以随时把民力调动出来,也可以随时进行战略性撤退。
这也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90年中,汉武帝面对军臣单于时,似乎卫青和霍去病打得极为漂亮的胜仗,其实他们所杀的也就是上万人而已。
他们的广大兵力根本可以迅速转移。
这些能迅速看到托米丽斯的优势。
他们不打拉锯战,都是一次定输赢。
首先给个五分,等了很久的电影,今天终于看到了。
说说感想: 按照希罗多德记载,托米莉斯的儿子是去袭击被居鲁士故意留下的一些弱兵防守的驻地,然后喝了大量故意留下的酒被歼灭的,并非是居鲁士诓骗他们去巴比伦城谋杀; 此战后借用托米莉斯的话,是消灭了马萨格泰人一半的军队,她希望和居鲁士求和,只是居鲁士选择了拒绝,因此历史上是剩下的半数马萨格泰人全歼了居鲁士军队,并非是双方主力对战; 导演还是很用心把马镫藏在皮革里面(比如图3就是),但在电影开头的画面就不知道为什么不谨慎了?
后面出现的画面,包括托米莉斯的策马狂奔腿部特写的确都是有意刻画了没有马镫;
这个还是铁的?
不知道为什么开始这幕这么明显?
马镫在皮革里面
真实还原
导演还特写了这个无马镫的细节,为什么电影开始时不谨慎?
最初迎战花剌子模人的这种粗糙简陋的战车,马萨格泰人居然心有戚戚,应该是站在车上放箭更稳定?
这种战车也不太可能是去冲击步兵,毕竟太轻便了,车轴两边也没有绑上镰刀;托米莉斯使用了人马俱甲的重骑兵冲击居鲁士的不死队,这个可能性多大?
我一直觉得这战波斯人应该是被使用反曲弓的马萨格泰轻骑兵绞杀的,如同卡莱战役; 波斯人和马萨格泰人打过仗,领教过斯基泰反曲弓,但是依然大量使用直木弓(降低成本?
中世纪英国紫衫木例外)同时也降低了杀伤力,直到以后面对重装冲击的希腊人。
尼布甲尼撒留下的巴比伦的伊兹密尔门和认真还原的居鲁士服饰,只是觉得居鲁士一个人坐在阴森的大殿里,是为了突出万王之王内心的孤寂?
值得一看,用心之作,把马背上的民族那种飒爽拍出来了,最初那个部落女兵出现,我还以为是亚马逊女战士呢?
擒贼先擒王的托米莉斯女王
前半部分有点拖沓,套路
古巴比伦时期 比汉朝和匈奴都早不受限制的女性拥有多大的力量
哈萨克斯坦电影,噱头是小国小成本大场面。但不好。一个野蛮草原部落如何吞并其它部落,对抗高级文明的历史故事。主线是主人公先为父,后为夫复仇,没有挖掘深一点或高一点的人类价值取向。为了爽而爽的没脑子电影。拍摄手法几乎照搬好莱坞,没利用作为小国的独特文化优势。女主人公被逼成了发了疯的杀人魔王,一个杀十个,砍男人像砍柴。导演简直是厌男症患者。很难让人不往媚女权主义的方向揣测。这些年表现优秀女性的电影很多,是文明进步的好现象。但这部电影真的不是黑吗?
母系社会的颂歌
就这评分这么高?非常一般且老套的剧本,基本就是上个世纪剧本了.2个半小时太无聊了,压缩成2小时可以了.
英雄就是孤独的
一幅粗犷而壮丽的历史画卷,它所呈现的那个古老时代,充满了原始的野性与力量。中亚草原的广袤与荒凉。那低矮的帐篷、泥土夯筑的城墙。女主角托米莉斯的眼神中透露出的野性、温柔、愤怒与犀利。这不只是女王的故事,还是一个民族的坚韧与勇气。
《铁血一千勇士》导演新作,他的水平基本属于近十年古装战争片的一流行列。斯基泰女王夺回父亲王权,掀翻花剌子模,斩首居鲁士大帝。值得注意的是,马萨格泰部落,和收留女王的萨夫罗马特人,电影里都是以烧杀掳掠为生,而老实经营生产的花剌子模人屡遭劫掠才是真的惨,这种反英雄的角色设定在战争片里不多见,当然早期游牧民族自诩“自由民”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细节足够出色,斯基泰尖帽、居鲁士手写的泥版信,甚至缺手断腿的士兵改行做工匠都设计到了。战略战术交代的比较清楚,最后用一百重骑兵强突居鲁士大营,宏观微观镜头给的很清楚。多次出现的女王幻觉中的翼狮,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现代古装战争片里的动物图腾套路。全片色调沉溺,照明用大量火光,动作设计流畅,临场感不低,不怎么用单人特写突出女王的情感,对待马比较狠,摔马基本是实拍
父亲能给女儿提供的最有力的支持,是予她权力和地位,是教她战斗和厮杀。电影里的托米利斯勇敢,智慧,坚强,有力量,懂忍耐,眉宇之间是坚定与无畏,这个形象塑造地让我一个异族人也很认可,剧情上也很细致,幼年的女王一开始就有“无神论”的倾向,一直到最后她阻止人祭,反驳祭司,一切都脉络清晰有迹可循,另外“心磨”的设定也很不错,并不是一开始我以为的那样只是象征性地暗示,艺术性地表达她即将遭遇的困苦,而是在最后推动情节和她人生都走向了高潮。
单说电影,挺无聊的。
看完眼泪都掉了,要是曹操也像居鲁士一样,当年也不用败走华容道,直接让人砍了,三国也就大结局了。看完觉得里面每人都是铁憨憨,阿贡在别人地盘挑衅别居鲁士;居鲁士快被人砍了英勇挨刀;女王的直击波斯王战略——在战场上直接杀居鲁士,关键居鲁士也配合!女王那么英明,那仗都不用打了,开始就应该派人跑去波斯皇宫把居鲁士干掉不就好了,反正居鲁士也会配合——我已经不怕面对死亡了!
“你可以直接抢你想要的东西,为什么要跟他们交易?”愿你的白昼明亮,愿你的夜晚宁静may yor days be bright and your nights be quiet
Blood for blood
没看进去
三星半吧对那断历史不熟悉,但人家一个游牧民族小国能拍出这样质感多冷兵器战争片,花木兰花两三个亿钱都喂了吗
1.剧情方面还是和历史(希罗多德的版本)相差甚远,融合了很多其他的民间传说,把一些其他人的故事嫁接了过来,但整体还是比较平淡的,因为即便是虚构,你也知道会往哪个方向发展。2.画面还是挺好看的,很多大场面有种特别扎实的感觉。虽然我家电视很小也不是8k吧,但投到电视上看的确比电脑上看爽。
很难想象这是中亚小国哈萨克斯坦仅用600万美元拍的史诗大片,好莱坞用2亿美元拍的《花木兰》真应该感到羞愧。电影对细节处理比较到位,当时没有发明马蹬,所以电影里所有骑兵都没有马蹬,对现代演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所有史诗人物都有种相同经历,历经磨难复仇成功。只是为了突出女王的丰功伟绩,有点过于美化她,而矮化征服欧亚非大陆的万王之王居鲁士大帝了。有个疑问,女王梦中带翅膀的火狮子在游牧民族或波斯心中是不是类似于中国龙一样的图腾?
喜欢摄影,人生中看的第一个哈萨克斯坦片
人生中的第一部哈萨克斯坦电影,边看边想到当年的哈萨克斯坦室友哈哈哈哈。非常惊艳的一部作品,性别视角极度引起舒适。配角们的刻画也非常戳,情同姐妹的那位女战士、捡回来的弟弟勇士。城址、巴比伦、战争场面等场景设计对理解古代生活状态有蛮大启发。同场前排目测是哈国友人~等再做一波功课。受教育的机会和内容&足够的训练——非常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