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残酷的!
1、军队不相信当地一家人的话(塔利班威胁要杀害全家)赶他们回家,结果一家5口全部被杀,看到这里让我深深的感到悲伤。
2、班长远在家乡妻子每天独自一人带孩子,一天其中一个孩子误食药物,立刻能接受治疗。
战地的女孩胳膊的烫伤差点丧命,接受了军队的治疗后,却因塔利班不能容忍接受敌人治疗的背叛而杀害了全家……影片用这2个家庭的类似的境遇,鲜明的对比了战争中的残酷,和塔利班的无人性。
真是让人悲伤、愤怒。
3,男主被控告杀害11名平民,当导弹攻击过后,如何确定死了几个人?
现场的情况又是如何确认的?
4,男主是否有罪关键在于是否发现敌人,同伴差点死了,还不能证明是发现了敌人,难道要全死当场才能算发现敌人?
5,男主说我不能说谎,我要承担责任?!
我去,男主脑子是进水了还是短句了,还是正义感爆棚了,即使真是因为导弹攻击炸死了平民,那也是敌人攻击的后果,在四面八方受敌的情况下选择空中支援是情理之中,不然等全军覆没??
说回男主,你坐牢并不是承担了责任!!
人死不能复生,你的坐牢与否对无辜死去的平民没有任何意义,顶多是让你减少负罪感!!
男主应该把精力总在照顾妻子孩子身上,她们才是你应该放在首位考虑的!!
哎,男主这种想主义者真是让人生气!
6,重点说一下那个诉讼方的女律师,律师有时真是一个毫无人性的职业啊!
义正言辞的说什么知道当时情况紧急,但也不能无视交战准则,什么不能凌驾法律,哎…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讲起理论来好像真事似的,不就是为了你的业绩嘛,装b!
法律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维护正义,也不能真正的惩治恶人,更多的是钱权强势一方的工具而已。
女律师这样道貌岸然的主,真让她处于那种险地没绝对会用平民换自己的命,一点没跑!
这种人就该死啊!
现代文明的产物!
交战准则是要遵守,但真正打起杖来还不是各种阴损奸诈,胜者为王!
就像最后提供伪证就了男主的战场兄弟一样,生存下来才有资格发言。
平民的伤亡让人心痛,但真的不能怪男主,况且男主真的不知道有平民在,因为男主一行人进到民区后发现了被屠杀的一家后就收到了全方位的攻击…
这又是一部让人心中充满忐忑的作品,这里指的是每样事物另一面带给人们的冲击。
claus在队员牺牲的情况下做出了跟随队员巡逻的决定,就像副手说的,有利有弊。
claus的本意是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士兵的安全和心理,但另一面失去了指挥官在前线外的冷静和判断,如果没有这个决定也就没有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可能就不会在救下当地女孩后和那一家产生的信任关系,他们就不会被塔利班盯上,这一家也不会来基地求救,claus又面临一次选择,军纪还是人情,这次他选择了军纪拒绝了这家人,但人情让他在带上了队员在明知有埋伏的情况下深入虎穴,当然这也是军人的责任,接着果断中招,在危机时刻需要拯救全队的情况下, claus又做出了决定结果是他们被救了,死了11位平民,其实6区里到底有没有敌人呢,如果有敌人,那这11位平民就是官方可以存在的战争牺牲品了吗,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塔利班在,平民都已经是牺牲品了。
如果claus没有亲自巡逻,也许死的只是那个被烧伤的小女孩,也许她不会死,是残疾,也许她可以熬过去,谁都好好的,这一切都是也许,也许会有另一个更惨烈的版本。
人情与军纪,保命与规程,战场与人权,这些在极端状况下产生的冲突本身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个故事没有谁做错什么,只是就这样发生了。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战争惹的祸,虽然电影并没有直接以反战为主题,战争发生后的各方都有其自身的立场和必须要做的事,但是战争一定要发生吗
1、流尤斯:从前有个小男孩,他在泳池里,救生员朝他吼道:“别在泳池里尿尿。
”男孩说:“可是其他人也在泳池里尿尿。
”“是啊,但没人站在跳水板上往下尿啊。
”Dahl:站在跳水板上尿,你是这么说的吗?
2、女控告律师:一个连长正常情况下会像Klause那样频繁的参与巡逻吗?
就像他那样把自己放到最前线?
Dahl:大多数长官很少参加巡逻,但是Klause是会以身作则的那一类人。
他在那里的最后大概一个月经常这样做。
女控告律师:你认为这样做恰当吗?
Dahl:有利有弊。
3、女控告律师:据你所说,你的长官表现出了判断力缺失的迹象。
他很难分清轻重缓急,而且最终卷入了导致数人受伤的激烈战斗。
然后他下令轰炸了村子里的一个区域。
你作为副连长,有没有想到当时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Dahl: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因为你根本想象不到,身在那里意味着什么。
Klause是我知道的最有能力的战士。
而最根本的是把我们的兄弟完好的带回家是我们的责任,那就是我们在那里的意义。
但是他不该跟他们一起出现在那里,我们应该在帐篷里纵览全局。
女控告律师:我没有要说的了,谢谢。
4、Klause:我得做点什么。
我必须得做点什么。
5、屠夫:他们私下里都叫我屠夫。
女控告律师:就是个外号?
屠夫:就是个外号。
女控告律师:这外号怎么来的?
屠夫:这个说起来话长了。
我的父亲曾经是个屠夫,我还有两个兄弟。
所以我们的外号就是屠夫,我们分别是小屠夫,中屠夫和大屠夫。
6、律师:我可否向法庭指出,证词并没有签名。
法官:是真的么?
女控:是的,那是23号证据,没有签名并不奇怪。
目击者作证时正在去巡逻的路上,当时就在帐篷里记录在了手提电脑上,还在屏幕上诵读了一遍。
律师:我就是指出来一下。
7、女控:证词是在事故发生几天后在阿富汗记录的,那上面你没有提到任何枪口闪光,或者六号区中敌人的事,没有任何你今天新提到的事。
屠夫:我也没有被问到这些细节。
如果有人问,我肯定答到了。
女控:关于这个的细节还必须要问吗?
屠夫:不一定。
但是没人问我,我两三天前刚与敌人交火,一个战士严重受伤,而我们又再次从那个区域出来。
然后被提问了,不幸的是,我确实没说到那些。
很明显,对于这个我很抱歉,但是...事情就是这样。
8、女控:你的连长深陷困境并且已经被起诉了半年,而你现在提出的这些信息对于他个人和他的案情都至关重要,你如何让我相信,就没出现过任何你能说出这些信息的时机?
都已经6个月了。
屠夫:是的,六个月了,对不起。
9、女控:法律上很清楚,对于随意攻击的禁令的核心关键点在于保护平民,被告人没有在任何方面证明,他为什么决定攻击。
他说队伍中一人证明了六号区是敌对目标(IPD),但是他不能指出是谁或者当时的具体情况。
法庭也听到了我对每一个被告人附近的有可能指认六号区的士兵的提问。
其中一个士兵,屠夫直到上庭才向我们指出他观察到枪口火光并报告给被告人,我不相信这个目击者的说法。
因为在音频中,我们能清楚听到被告人与屠夫的对话,直到如下命令发出“我不管谁在里面”,还有TOC的副手坚持要PID的时候,“告诉他们我知道谁在里面”,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拯救自己人拉斯,而对平民生命的漠视,这从一个人的视角上是可以理解的吗?
是的。
也许我们都能理解这艰难的困境,但是即使我们对被告人这个称职的士兵与领导者抱有同情,即使我们必须为丹麦士兵提供可操作性的空间,但是在极端情况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否则,司法体系再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我们在这个案子中,让如此严重的侵犯人权的行为逍遥法外,我们将落到一个我们绝不想落到的境地。
Klause必须被宣判,因为毫无疑问他有意无视了基本的交战规则。
总的来说,按法律第36条第2项规定判决应为终身监禁。
而现在是陪审团审判,因为被告人并没有杀害平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他们的死亡是他的决定的直接后果。
最高刑罚是四年,我的看法是,我们与最高刑罚非常接近。
有了以上这些声明,我停止对本案的辩论。
10、律师:争论点很简单,就是我的当事人是否有PID.我的当事人说的很清楚,他有。
检举人声称他没有。
但是之后我们听到通讯员屠夫詹尼斯詹森告诉我们,是他看到了六号区闪现的枪口火光,是他确认了六号区是一个军事目标,而不是像检举人所说是平民目标,我的当事人Klause获得了PID.如果用生命保卫我们的丹麦士兵因为某些莫须有的罪名说他违反了军法而被起诉,我们将落到一个我们绝不想落到的境地。
因此我必须主张我的当事人无罪。
由此我停止对本案的辩论,谢谢。
11、法官:现在轮到你了,Klause,你的最后陈述,你还有什么没有说到的要补充吗?
Klause:没有。
12、法官:审判费由国库支付。
13、法官:反应可以理解,但请大家克制。
请坐,我将宣读判决理由。
本判决是一致的,这意味着我们三人全体同意这一结果。
14、流尤斯:那你明天能还给我盖被子吗?
Klause:(第一时间沉默)当然能。
15、摸儿子的脚。
逃离不了原罪的法庭。
丹麦一支反恐小队驻扎在阿富汗某处,每天巡逻辖区,自从一名队员被地雷炸死后,年轻的队员们情绪有些波动,指挥官Pedersn决定亲自带队巡逻。
有一次他们帮助了一家的小姑娘治疗烫伤,通常夜里塔利班会来,威胁这家人,男人带家人来驻地求助,指挥官让他们先回家,第二天一早去那儿的平民居住点驱赶塔利班。
然而第二天这家人已惨遭杀害,队伍在民居内被塔利班伏击,有一名队员颈部中弹,生命垂危。
混战中无法确定敌人具体位置,指挥官呼叫了轰炸,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队员们得以安全离开。
但轰炸造成11名平民死亡,Pedersen面临军检方的起诉。
调查起诉六个月后,在队员“屠夫”有利的证词下,Pedersen被判无罪。
Pedersen自己也有三个孩子,影片在妻子照看的家庭与丈夫的营地房间切换。
一支文园社会的强大战斗力的队伍与野蛮的恐怖势力交战,而文明方却受各种军法和交战规则的限制,任何失误都会导致军事法庭的审判,而恐怖势力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及。
这本身就不公平。
同样的规则在《鬣狗之路》里也有体现。
电影节观摩北欧学院派导演作品《战争》至今将近一个月,一直犹豫怎么码字写点感想。
因为“学院派”这三个字把我难住了,尤其在电影领域。
好吧,我仔细品味下来,赶脚学院派就相当于服装中的黑色或白色正装,放在大部分场合都不会怎么出错(别跟我说特殊场合),中规中矩地把故事讲给你听,然后你陷入三观的刷新整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非你有与生俱来的学究气质。
八卦一下发现,《战争》的编剧和之前的虐心电影《狩猎》是同一人,难怪“作案手法”雷同——结局都是事儿摆平了,但是当事人内心涟漪难平。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着眼于一支驻扎在阿富汗某省的丹麦部队,学院派就是那么稳扎稳打,2小时不到的电影着力点越小越容易把故事讲明白。
画面没有太多夸张的修饰,因此视觉感受更偏向纪录片。
剧情走向基本是Y字型,前半段是阿富汗战场和丹麦家庭生活两条线,后半段主角被遣返回丹麦接受审判并行成为一条剧情线。
相对简单的线性结构,对于一般观众更容易理解,学院派也许不会轻易触碰烧脑片吧。
影片开头就让观众切实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巡逻时不幸踩雷的战士因为失血过多牺牲,而当时巡逻小队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援助。
军心不稳,Claus作为老大不得不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巡逻任务中。
此时,Claus内心对于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一定有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在巡逻时面对当地老乡的求助,Claus带着士兵们冒着风险搭救老乡的女儿。
然而老乡一家由于接受Claus部队的帮助,被塔利班盯上了,可谓性命堪忧。
老乡提出要全家住在军营时,Claus这次没有选择相信老乡,而是选择遵守军纪,其实也是选择保证整个军队的安全。
但是第二天在老乡家看到的是一片血肉模糊的惨状,部队也遭到了塔利班的突袭。
士兵受重伤,这次Claus选择抛开一切顾虑,在没有完全确认6区是否为军事目标的情况下请求增援,结果造成6区的11名阿富汗老百姓死亡,士兵成功获救。
那边厢,Claus后院状况不断,妻子Maria一个人独挑大梁,不仅自己有工作还要负担起照顾三个孩子的任务。
这里有个观影细节,当荧幕上Maria带着最小的孩子去医院洗胃,并且淡定得让老大照顾弟弟,影院里爆出了赞叹声。
中国家长可能是三、四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还忙不过来,大家看到了差距或者说是奇迹,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里,我用拙劣并且不合逻辑的算数来总结下Claus的功过得失:士兵踩雷而亡-1,Claus无能为力;救助老乡女儿+1,Claus尽心尽力;老乡一家被杀-4,Claus有心无力;士兵负重伤得救+1,Claus倾尽全力;无辜平民丧命-11,Claus始料未及。
最终有十六条鲜活的生命消失,挽回了一条性命的同时误杀了十一条人命,这笔生命的账算是一笔坏账,而Claus可能终生都要默默偿还这笔账。
从Claus救助他人的过程来看,在最后一次救助时他是最费心力、最义无反顾的,当然他也绝对没想到反而因此造成了更严重的伤亡。
两次成功的救助,第一次救下了小女孩Claus是完全站在正义一边,第二次救助士兵他是站在相对的正义和绝对的仗义之间。
最后出庭的士兵更改证词,Claus无罪获释,对于无辜的十一条生命,正义已经哑然。
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小脚丫子,第一次是老乡的女儿脏脏的脚丫,第二次是被误炸的平民血淋淋的脚丫子,第三次是Claus获释后帮自己孩子盖被子时看到的白嫩脚丫,这其中的对比大家都能get到。
在多次庭审之间,Claus备受心理煎熬,其中有一次瘫坐在阳台上,把帽衫的帽子耷拉在头上,这样的侧影有点像耶和华。
同样影片《狩猎》男主备受冤枉,在教堂那意味深长的回眸,也是用到了宗教元素。
我个人YY可能是编剧惯用这样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
战争的殇是看得见的,而正义的痛却是隐匿的。
伊拉克大伯一家被杀害是最后案件的开端。
男主克劳斯分队2-5小队负责外围监察,主要工作检查6、7号区域内情况;克劳斯带队6-0小队,成员:拉尔斯、琼斯、迈克尔、巴彻(屠夫)、斯托弗、拉斯及其本人;进入大叔家后发现人员已经死亡,小队队员受到冲击,三名进入屋内查看,无不叹息。
准备撤离之前,克劳斯发现拉斯情绪低落(前情有些状况让拉斯怀疑自己是否可以继续胜任军人),让迈克尔带拉斯去2-5小队,前脚刚走,这边听到枪炮声。
克劳斯呼叫琼斯察看情况,此时包括琼斯在内两名人员在三号地围墙内观察情况并躲避,巴彻接通无限电,2-5小队答复不知道敌方任何情况,琼斯等两人答复看不清,但是确定是左边,此时巴彻说觉得是6号区,克劳斯命令确定一下,但琼斯等两人回答看不清。
然后,无限电传来消息说拉斯中枪,两人还在井边(大伯院内)克劳斯前往查看,迈克尔先是掩护克劳斯拖着拉斯往后撤退,后琼斯前往掩护,托斯弗迈克尔及另外一个人帮忙紧急处理拉斯脖子上的伤口。
此时情况十分紧急,克劳斯希望有飞机运出伤员,但7-5回复需要确定区域,2-5小队确认在西方(和前文提到的左边一样)其他一概不知,克劳斯此时说就是6号区,7-5要求确认没有平民在6号区,但是当时枪林弹雨无法确认,拉斯生命危在旦夕,于是克劳斯命令巴彻回复确定。
11平民伤亡案件就此发生,拉斯得救,但克劳斯被送上法庭,最后,巴彻的证言力挽狂澜,救了战友。
影片本身没有将6号区的情况详述,但可以确定6号区位置为伊拉克大伯家西面,克拉斯的决定,处在当时的情景中无可厚非。
同时,巴彻也不算是说谎,因为第一个提出怀疑6号区的人确实是他,但是是否确定该区域为军事区,这个以该事件所呈现证据来看,无法证实,2-5小队的侦查失误算是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认为法庭判决也是必然,西方法律以“疑点利益归于被告”为基础,辩方无需出具证据证明自己无罪,而检方需要出具证据证明被告有罪,巴彻证人的初次证言没有签字,不具法律效应,因此以当庭证供为准,巴彻证言中的疑点利益归于被告,因此判决无罪几率颇高。
因为凭记忆记下以上,欢迎讨论细节,电影以战场和法庭为背景,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法庭上的关键,但是战场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细节的地方,在一个生命攸关的场合,除了保住命以外的事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还记得“我们的父辈”里的一句台词大意是新兵问普林怎样可以在战场上活下来变成老兵油子,当时普林回答:希望死的不是自己。
这个才是战争把人逼迫出来的答案……
2023.06.14
丹麦作为一个北约国家,2001年开始参与阿富汗战争,派往阿富汗的士兵最多时达到760人。
丹麦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参与一场与自己国家毫不相干的战争呢?
具有讽刺意味的真实一幕是面对阿富汗小男孩的灵魂拷问,丹麦士兵无言以对。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对于阿富汗战争,丹麦就是来打酱油的。
似乎丹麦政府一直喜欢干这种无聊的事,近年爆出美国通过对欧盟国家丹麦进行援助获得许可,在丹麦海底光缆中间建了一个监听站,把欧洲盟友的秘密监听个遍。
丹麦军队的连长克劳斯·迈克·佩德森率领着他的士兵驻扎在阿富汗的一个省。
在田间地头巡逻的丹麦士兵安德斯仅仅是偏离了前面同伴的足迹一点点,就不幸踩上了一枚简易爆炸装置,随着爆炸声倒地,士兵们立刻卧倒在地,并大呼小叫的招呼医护兵紧急救护。
医护兵来到后发现安德斯的双腿被炸飞了,现场一片血肉模糊。
这种情况下,再顺畅的通讯联络,快捷的直升机救援也救不了安德斯的命,战友们看着他渐渐的没有了呼吸和脉搏,一命呜呼。
巡逻队提前结束巡逻,灰溜溜的回到了营地,大家心情沮丧极了,形容“我们就像行走着的靶子,毫无防御之力”,士兵们对巡逻的目的和意义,以至于对参加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这对于作为基层指挥官的连长克劳斯来说也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恐怕他自己都不明白。
要知道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命令只能服从不能求解释,更不能质疑。
在简报会上,克劳斯连长还是要说些冠冕堂皇的大话来给大家加油鼓劲“我们是来保护和帮助阿富汗老百姓的,让他们重建家园,过上正常的生活,我们正在获得民众的认可”,这样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话别说士兵们不信,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信,所以连长寥寥数语就草草收场了。
连长克劳斯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知道这样很难说服士兵们,所以决定从明天起和他们一起巡逻。
其实克劳斯还有更多的烦恼和后顾之忧,自己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搏命拼杀,妻子玛丽亚带着三个孩子承担起家里的一切事情,尤其是对三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是那么缠人,还要辅导大女儿芬尼家庭作业,常常让她一个头两个大,疲于应付,真够她喝一壶的,就凭他妻子一个人,真有点分身乏术。
尽管生活压力是那么大,但是每次丈夫来电话,妻子还要强颜欢笑,粉饰太平,以此来安慰比自己更艰难和危险的丈夫,唯一让他们夫妻俩开心的就是展望未来,期盼丈夫早日回到家,全家人团聚,由丈夫来对付这帮疯狂的熊孩子。
就是这样的欢愉时刻也是短暂的,常常被孩子们的哭叫声打断和中止。
克劳斯连长早晨一睁眼就发现士兵拉斯泪眼汪汪的坐在他床前,几天前战友安德斯的被炸死吓着他了,另外安德斯是替了他的位子出事的,这让他心存内疚,不能释怀,因此他提出要回家。
连长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是批准他两个星期不去巡逻,以此平复心情,克劳斯安排拉斯给他妹妹马吉达打个电话,然后再一起喝一杯咖啡来安抚一下。
村子里的孩子们倒是不怕丹麦士兵,看到他们来了就围上来嬉闹纠缠,有的士兵喜欢小孩,教孩子们放风筝,有的不喜欢,就驱赶小孩。
一个阿富汗男人冲着丹麦士兵大喊大叫,丹麦士兵惊恐不安,喊来翻译斯托弗才知道是他女儿被烫伤胳膊向他们求助,医护兵给女孩处理了已经化脓的胳膊包扎好。
荒野里搜索到遥控炸弹,等待塔利班派人来取走,500米距离狙杀骑着摩托车来取炸弹的持枪塔利班,拍照存档。
连长的儿子朱利叶斯正处在懵懂调皮的叛逆期,因为见不到父亲一直心情很不好有情绪,惹事生非,在学校闯祸,妻子玛丽亚千方百计试图安慰他,可是不怎么见效。
小女儿埃利奥特误吞了什么东西,玛丽亚急急忙忙抱着她去医院,看着女儿洗胃的痛苦,玛丽亚强忍住自己,等一番折腾出来已是深夜。
回到家里的玛丽亚在和丈夫通话中泣不成声,这让连长心神不安,心情烦躁不安。
巡逻队救助过的那家人来到营地寻求帮助,塔利班知道了他们曾经得到丹麦军队的救助后威胁要他们加入塔利班组织,否则就杀了他们全家,克劳斯连长答应明天早上就去村子里驱除塔利班,可是男主人阿萨拉姆·阿来库姆却提出要留宿在营地,被连长拒绝了,看着这家人失望的离开,尤其是那个小男孩像洋娃娃似的两只一眨一眨的大眼睛真的让人于心不忍。
阿富汗人男人面对丹麦士兵的检查表现的非常倔犟,即使是赤手空拳的平民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也是面无惧色,而他们歇斯底里的大声喊叫由于语言不通,常常让丹麦士兵高度紧张。
第二天早上连长克劳斯带领他的士兵来到了村庄附近,发现情况不对,周围异常宁静,村民们都离开了村庄,他们决定突入村子去那家看看,结果看到了悲惨的一幕,全家人全部被枪杀,现场惨不忍睹。
就在巡逻队准备撤出村子时,不远处传来爆炸声,他们被困在了村子里,塔利班从几个方向同时开火,还连连投掷手榴弹,火力异常凶猛。
真是“黄鼠狼专咬病秧子”,倒霉的拉斯先颈部中弹,危在旦夕,可是救援直升机却迟迟不能到来,气的连长大发雷霆。
为了拯救他的士兵,克劳斯做出了一个会给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庭造成难以想象后果的决定。
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掩护支援,丹麦士兵们不太在意阻击塔利班的攻击,反而是一人受伤,一群人围着忙乎,尤其是拉斯的好友斯托弗急的大呼小叫,连长及时安抚他,让他平静下来。
被送回英国的拉斯给大家录制了一个视频,他的幽默让所有人开心大笑,他真心的感谢连长克劳斯救了他的命让大家感动,这段视频胜过任何宣传口号,比什么样的政治说教都能鼓舞人心和士气。
连长克劳斯被控告屠杀平民,在那次拉斯受伤的战斗中下令攻击和他们正在交火的敌人,结果在被攻击区域,轰炸了一个平民居住点,造成11名平民死亡。
很快克劳斯收拾行李回家了,不知是否是因祸得福的好事,反正一家人在机场久别重相逢了,丈夫克劳斯的提前平安归来让妻子玛丽亚很开心,甚感欣慰,她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和孩子们玩耍的丈夫,一家人团圆才是最重要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克劳斯告诉了妻子事情的原委,看来克劳斯的军人职业生涯岌岌可危,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杀害平民面临最高四年有期徒刑,现在的关键是当时克劳斯亲眼看见敌人没有?
而恰恰就是这一点克劳斯无法确定,偏偏克劳斯又是个诚实有担当的男人,不愿意撒谎,执意要承担后果,这样就使案子对克劳斯非常不利,妻子从现实出发,和他意见相左,可是克劳斯不想一辈子背负道德的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克劳斯的战友参加了旁听,本案的焦点就是克劳斯是否有确认的信息才下令轰炸的,公诉人认为克劳斯下令轰炸缺乏依据,说白了就是克劳斯当时下令轰炸时看到敌人没有,其实这就是一个只要当事人一己之言就可以确认,当事人说看见了就看见了,说没看见就是没看见,无法客观佐证的事情。
士兵们在法庭上都做证没有在被攻击区域看见敌人,而要命的是克劳斯忘记了是谁告诉他的攻击区域有敌人,这一点对克劳斯非常不利。
克劳斯的军校同学和好友纳吉布做为证人出庭,他竟然落井下石,做证克劳斯因家庭烦恼导致指挥能力下降,分不清主次,不适宜继续带队,让克劳斯一下子看清楚了这个和他们非常熟络的所谓挚友原来是个背后捅刀子的卑鄙小人。
纳吉布的证词一下子至克劳斯于死地。
但是俗话说好人自有好报,关键时刻绰号“屠夫”的通信兵肯尼斯·简森出庭作证是他告诉克劳斯发现攻击区域有枪支射击发出的闪光,引起法庭现场一片哗然。
他的证词非常有说服力,因为他当时一直跟在连长身边,最有发言权,屠夫的指控完全有可能推翻对克劳斯的指控。
现在该轮到公诉人发狂了,失控的有点语无伦次,胡言乱语。
强制给被告扣上了一个为营救自己的士兵而不在乎平民生死的大帽子,接着又是一通违反人类道德,维护法律尊严的冠冕堂皇的空话。
被告克劳斯的辩护律师敏锐的抓着这个十分有利的新证词反驳了公诉方。
在法庭休庭商讨审判结果期间,克劳斯一家人来到海边戏耍,孩子们都很开心,但是他们夫妻俩却强作欢笑,心里惴惴不安。
法庭再次开庭,主审法官上来就直接宣布判决克劳斯无罪,而且是一致通过的,法庭观众席上传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尘埃落定,如果说这场意外的磨难对克劳斯来说有什么深刻教训的话,应该是人心叵测,小人可能就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人,防火防盗防小人。
1.影片其实全篇拍摄手法有点单调,如果爱看哈好莱坞火爆商业片的路过吧!
2.那么残酷的战争环境,其中一个士兵被穿了脖子,自己一群人被炮火覆盖攻击,然后为了脱险,要求空中轰炸支援,检方表示轰炸支援炸死了11个平民,其中还提供了轰炸后的死者照片。
有个问题需要问检方,首先,敌方炮火攻击导致本方基本被压制,如果不要空中支援,后果就是本方基本会全军覆没,但是攻击了6号地区后敌方没有攻击了,说明了一点那6号地区确实有敌人而且就在那里。
其次,事后拍摄了死者的照片只是拍了几个孩子的照片,敌方的一张照片都没有拍到?
即使塔利班把自己人的尸体全部运走了,难道残留一点血迹也没有?
或者一点痕迹也没有?
明显的就是在找本次事件的替罪羊!
再次,6号地区刚才分析了有敌方,后来照片也有平民,好吧,那平民基本算是被劫持了,那本方自己这边被压制,被炮火覆盖,出去不了了,再不要求支援就得全部挂掉,在这里,我想问下,检方这些办公人员在此种情况下你们该怎么办?
收敛低调来表现隐忍和给观众感受的空间,举重若轻。
在这一条路上,有很多导演想走,走出一条大师之路。
Paul Greengrass在《菲利普船长》里做到了。
科恩兄弟则擅长这一套。
老劳模clint eastwood在《萨利机长》则没有做到,斯皮尔伯格在《间谍之桥》里也没有做到。
而tobias这次也做到了。
一开始一个士兵的牺牲,然后是家庭与战场并行,并通过电话联系起来。
视角不算新,细节甚至也不惊喜,但胜在节奏正确,表演和细节都很饱满。
一边是咽下生活的压力,一边是面临人类冲突最前线。
狙击摩的上的塔利班印象很深刻。
围坐一团拍照,带着难得的轻松。
些许觉得有点讽刺的感觉。
虽然正义。
进院子里面照顾小女孩,后来演变成了一场悲剧。
相当举重若轻地,在结尾,男主抓起被子把自己娃的脚好好地盖了起来。
女检察官,似乎有点故意地刻画招人讨厌的样子。
虽然从头到尾,似乎她的目的是想通过判他四年来警醒其他人和惩罚他的罪过。
战友们都是公正的证人。
这是一个不极力渲染情绪,不极力为所谓的一些爱国或者自己的价值观摇旗呐喊的一群人。
非常难得。
男主回到家里面对孩子笑的时候,确实很融化人心。
对于他们价值观的冲击,道德的挣扎,表现地并不多。
也许,很多时候,就算有所表现,也不过是左右互搏和苍白的借口吧。
要求那一家子阿富汗平民离开后,翻译的女士兵的不安和不忿,镜头也只是远远地看着。
这就是军队啊,这就是战场啊。
88届奖给了《索尔之子》,确实输得心服口服。
但是按照奥斯卡的尿性,似乎外语片的水平都比亲儿子们高的不止一点两点。
这部很赞。
和平时期的局部战争之残酷,讨论总是很有自省。
加上该片的立场,也比林恩温和很多(从最后轻判也看出来了,是真实事件?!
);因为老美的拥战腔调确实很有割裂性。
丹麦的人口那么少,为什么还要派兵驻扎阿富汗啊。
心塞。
影片队伍里似乎有个美国人。
这是一部十年前的电影,片名很直白地告诉观者电影的题材。
阿富汗战争中,有30多个国家为声援美国的“自由之战”参加前期的反恐战争和后期的治安治理,丹麦就是其中之一。
2001年底,丹麦加入了美国领导的阿富汗战争,他们在赫尔曼德省与英军并肩作战,直到2013年从阿富汗撤走所有部队,共阵亡43人。
在大多数丹麦人没见过的沙漠和戈壁里,他们懊恼的认识到参与这场战争完全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他们不认为能在阿富汗建立西方的民主和自由。
电影中连队长官下令对一处平民居住区展开空中火力覆盖,导致11名群众被炸死,受到丹麦国家公诉机关的起诉。
而长官在遭受枪炮猛烈攻击的情况下,视死如归地在阵地来回穿梭,还救了一名队员的生命。
战争,如果非要讲个是非,那还得看站在谁的立场上。
不能因为敌人躲在居民家里射击,就该挺着肚子让对方打。
利用和绑架平民的一方,只要开枪就得承担后果和责任。
现代战场因实力悬殊,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当年的阿富汗,以及今天的加沙。
如果要对战争中的某个人进行反人类和战争罪的控诉,还不如直接把美国告上法庭。
不开战,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可是不开战,双子座大楼那几千冤魂的仇怎么报…… 这就是《战争》,就是摧残肉体和人性的修罗场,在这个炼狱里,哪里还有闲情逸致讲道理,输赢无所谓,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能获提名?492
差点意思
“火车难题”的繁杂版,加了一堆堆的砝码上去,让情况更纠结,但是无论怎样,备受拷打的都是主人公自己罢了。
證明奧斯卡評委選片時看的不是素質,而是題材
欧洲国家只有两类,一类是小国,另一类是以为自己不是小国的小国,所以不要谈什么谁对谁错,你们这叫战争,过家家吧。
哦,这是丹麦语啊,阿兵哥一个个高大威猛,就是口音特别出戏。
先排除丹麦这样一个远离中亚但又要远赴战场的背景问题,民主国家对于自我裁量机制来表现公平准则也真是非常上劲,难怪他们会如此自豪地批评非同体制世界和对第三世界国家俯视的道德自豪感。而其后,为啥不是军事法庭进行诉讼也是很令我迷惑,通过事后的摄像机和士兵口供来对前线指挥官进行恶意推测也是奇葩之举,这打个鸡毛的仗啊。由此,对于本片抓住的诸个矛盾点,例如家庭和战场职业,战友和敌情,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我觉得对民主社会细致入微的标准有点嗤之以鼻了,我懂你们的民主和严谨,但是你们做不来啊,空包一个啊,影片引以为豪的冲突点,也都是伪命题啊。
摄影师不知怎么了,都是近景拍摄,看着很晕。还不停旋转镜头,还对不准焦,真是无语。电影情节也很无聊,死了一个士兵,全员大呼小叫的,还有被吓哭的。那你参军干嘛呢?丹麦也不适合打仗,二战直接投降,来阿富汗干嘛呢?真逗。没意思,水太多,竟然能提名奥斯卡,奇怪。
类似的片子太多就无聊了,是不是所有北约成员国都要拍一遍,比如已有加拿大和丹麦
看得出导演很想拍好,可惜了
评论被官方移除了!那我就评论俩字:呵呵
三星半,秉承《狩猎》的思想性,甚至比前者更虐心,开拓了更高远的视野,一个难以两全的艰难抉择,当法律、道德、正义、价值观交织如乱麻,天平的每一端都是千钧重负,断然远不是一句善恶可以判断,可惜全片力度稍欠,如果法官的判决理由能像汉娜阿伦特最后的演讲一般震撼人心,影片的分量会更重
入那教不就完了,杀戮将变成荣耀,让内疚、负罪都见鬼去吧。
一般般,没新意
编剧是《狩猎》的编剧?那就对了!编剧所讲的就是丹麦法治社会下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是该片没有《狩猎》神一般的存在。什么蛛丝马迹、鸡毛蒜皮都放在法律的高度上掂量掂量,社会高度法制,民众高度幸福指数下的灯下黑,黑的漫无边际。
最佳外语奥提片,[狩猎]编剧的导演作。写实记录般的手持摄影风格,前段战争和家庭双线,后段面临战后指控,如何衡量法律道德义务责任和善恶良知的矛盾,主旨还是战争带来的人性困境,喜欢这个点只是力度就那样,说到底错的还是丢给战争本身。
战争本身就是原罪,更何况战争中做出的为了救兄弟而杀人的决定,即使在一方看来是正确的决定。确实在战争中受到军事法庭的指控是最悲哀的事,这也是战争的另一黑暗面。
一般
在战争这样极端的困境中做过抉择的人才会留下真正的创伤吧
16.1.21未看完,今天听雷舌电影解说完的,小国拍的反战片也可以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