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 对母亲的恨来自于他感受到外界对他的暴力。
大多数的正常家庭有的,他都没有。
在他认知里面,受到这些外界的暴力是因为自己的出生和母亲对美国父亲的期待。
他的生长环境里面,有母亲的爱和母亲男友的爱,但是这些爱都不是正面的表达。
母亲对他的爱表现在,不顾一切的养大他,听说男友打他会挺身而出。
对于那时的她,能做的也是这些。
母亲男友对他的爱,是给他一份工作,已经用打的方式表达关心。
他们都没有去关注尚武的内心,告诉他怎么去面对社会的歧视,怎么去做好自己的生活。
比起缺钱,尚武更缺精神引导,他太痛苦了,不知道怎么化解。
此时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会说,尚武你要学会客体分离,外界给你的歧视 不信任 暴力都是外界的,你要学会有耐心包容你的母亲,好好纾解你的悲伤的母亲,你要学会承受,外界怎么对你是外界的,你要真诚乐观去对面外界,努力获得工作机会,挣钱做到经济独立,去告诉母亲的男友有话好好说别打我。
这类话都是bullshit。
说的容易,对看不到半点希望的尚武来说,一步都不敢往前。
整部片给我的感受,压抑。
每一个人物一出场,细品一下他的经历,压抑加绝望。
尚武压抑到报复母亲的男友,然后自杀。
(其实我没有理解它为什么要杀母亲的男友 ,是他觉得这个人一直打他所以反抗?
) 尚武 的母亲也是压抑的,他的人生就是15岁左右跟一个丑陋的美国黑人大兵结婚,然后生娃,守着孩子,不断的写信和收到收件人不详的退信。
她身边明明有个卖狗肉的男朋友,她不愿意放弃美国的美梦,不愿意踏踏实实的跟男友一起生活,不愿意找个工作(可能当时的社会环境,他没发找到工作),她只等待,和等待失望之后大吵大闹。
金基德真的很强,对白少,但人物眼神、表情、动作就是最好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很多镜头无声而有表现力,比如昌华家门口挖出的骨骸,随身携带的家人照片,被泥土掩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再比如三个年轻人都右眼有伤,错落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隐喻和细节很多,多到几乎是明示的地步。
开篇恩洛哥哥自制的枪上的U.S.字样,印在迷彩上的片名,飞扬的美国国旗,无数次飞过的美军飞机,昌华家门上挂着的“家和万事兴”,昌古家房车上的US AIRFORCE,恩洛一只坏了的眼睛,杂志上的Barbed Wire。
借昌古之口说出“只知道舔美国佬的屁股”,韩国阉割的民族性,反战、反美驻军、反后殖民。
直白而锋利,不愧是金基德。
昌古打他妈,屠夫打昌古,他妈又打屠夫。
屠夫杀狗屠狗,都是对美国的恨意。
最震撼的一幕是昌古割他妈妈乳房上的刺青U.S. ARMY,又爱又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昌古最后还是选择了像杀狗一样杀死屠夫,然后逃离,死在田里。
昌华想保护恩洛,想给她治眼睛,但能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她离开。
恩洛以自己屈从美国大兵为代价,治好了眼睛,本会走上昌古妈的老路,但最后她选择了反抗,宁可自毁眼睛,也要脱开辖制。
昌华一路都在旁观,却有深深的无力感和软弱感如影随形,压抑到极致就是爆发,昌华最终的选择惨烈而决绝。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在警察局,昌华给父亲重新戴上了徽章。
无数次的收件人不详,最后信终于来了,但已经没有意义了。
PS:影片开头特地写了No animal was harmed in any way during the making of this film. 片中通过水塘的光影、演员的表情、棍棒的动态、染血的利刃,来间接表达杀狗,确实没有动物被伤害,不错~
马上出门,之前冒着踢死的危险:)记下这部刚看完的电影不枉我在豆瓣的想看留了这么久实在是太精彩了那个杀狗人用杀狗的手法被人杀那个女生的过程结果都不是她想要的...究竟她得到了什么?
混血男---一半懦弱一半刚强没有上学的男生---软弱到后来的爆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个爆点。
那个最后终于拿到勋章的大叔---卖枪,买狗,藏枪,射箭...不是代表一类人么。
那个混血男的妈妈,只说英文的妈妈---是不敢面对这个世界吗?
情?
这么伤。
那个美国大兵---被情还是付出弄得只会叫了妈妈金基德?
就这样把你强暴了...管你无声(治完眼睛在汽车里)?
呻吟(女生和美国大兵在家里)?
自慰(女生和狗)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的深刻,男生他们家没有钱,要卖狗,卖枪。
女生她们家没有钱,妈妈要做玩具,要等似乎死去的烈士爸爸的救济。
混血家里没有钱,要去帮杀狗,要去搬货。
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但是有性...狗与狗,人与狗,人与人。
有爱,父子,母子,男女。
不停的出现飞机的画面...是给人一种希望还是只是残酷的抽你两个耳光。
文/布宜诺斯(以为丢了的原稿竟然找到了哈哈哈)论及[收件人不详],韩国XX(《野生 金基德》里头的资料,前面访谈部分提到的,暂残缺)大学都正一教授曾提到:“帝国主义使殖民地百姓患上了诸如卑贱性、事大主义、自卑感、虚无主义等特殊的精神疾病。
资本主义的野蛮性也诱发了很多特殊的精神疾病,例如忧郁症、精神分裂、破坏冲动、自杀等”,足见这部当年令金基德诱发韩国国内大片愤怒的电影,获得的讨论与关注的高度。
其实,金基德无意挑起争端,不过是想讲一个残忍的故事,事关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三名主人公中不管是谁,作为残缺的历史的后人,他们都难以找到自己的真正人格”。
孩子们都不好韩国,1970年代,紧紧毗邻美占区域的小村子里,有着一群苦闷的年轻人。
张武,当年美国大兵的遗腹子。
母亲15岁那年和大兵恋爱生下了他,但对方归国,留她一个疯疯癫癫,每天用拍立得拍一张儿子照片,放在信封里寄到美国去,但是邮递员送来的永远是“收件人不详”的退信,她仍锲而不舍。
如今的张武,已经是面色阴郁的成年人了,厚嘴唇,扁鼻子,黝黑的皮肤,卷曲的头发,素未谋面的黑人老爸在他脸上留下强硬印记,令他对母亲的行为更加厌恶,每个清早被母亲偷拍时,他总会发怒,甚至暴打母亲,令她哀哀地哭。
母亲被打了,会有“狗眼”找张武麻烦。
他是个屠狗的,狗贩子,整天被叫到四处村镇收狗,杀掉取肉后卖给饭馆,他暴躁,粗鲁,但心里只疼张武妈一个,把她当女朋友,张武给他做助手,经常受他责骂,尤其在打了母亲后,会遭他拳打脚踢。
恩洛,一个美丽的独眼女孩子。
她身在领抚恤金的“烈属”家庭,母亲给人组装洋娃娃赚钱糊口,有个一事无成的“伸手党”哥哥,她的一只眼睛便是这位哥哥儿时用玩具枪失手毁掉,至今他仍嘴硬不肯愧疚。
恩洛最爱的是她的小狗,每天宝贝地抱在怀里,和它同吃同睡,只有它让她露出笑容和未泯童心,但在外面,她用一只好眼瞪向家人,用一只坏眼吓唬招惹她的人,把自己封在冷漠的壳里。
听说美军医院可以治好她眼睛,她开始留心大兵们,在家遭到哥哥辱骂后,更会气鼓鼓捧起一本英文书。
昌华,会画画的文弱清秀青年。
他成长在老兵父亲的呵斥下,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又没上过学,时常被两个小混混欺侮。
他在镇上一间画室做助手,画画天分不错,偷偷爱上恩洛后,用画像向她求爱,但是被她气愤撕碎——因为画上她的眼睛好好的,但后来救了她的小狗,还是得到她的好感。
每当昌华被欺负,张武看到会帮他,赶走小混混,两个闷声闷气的边缘人逐渐交了朋友。
张武家里的混乱,昌华总是看在眼里又帮不上手,恩洛对好眼睛的渴望,昌华也自觉无力解决。
眼睁睁地,他看着身边的人,也看着自己,滑向可悲的命运。
张武最终把“狗眼”杀了,把母亲左胸上的字割掉,自己开着摩托车头朝下扎进淤泥,尸体都被冻住;恩洛搭上了美国大兵,但始终放不下那个心气,眼睛治好了,又自毁了;昌华把一身愤懑用在报复两个小混混身上,给自己整了个杀人未遂罪名,也许可以就此离开小镇。
父辈与时代1970年代,战后的韩国受美国诸多扶持,实则予取予求关系,自二战后“驻韩美军”便出现在韩国人的字典里,含义莫名,讳莫如深。
金基德用[收件人不详]恰是想挖出有关战争和美军印记的片段和伤痛,试图拼凑出意义。
片头字幕里,冉冉升起一面美国国旗,一早点明这个韩国村子的一切悲剧,都发生在这面旗帜下。
父辈们对战争的奴性植入骨髓。
对他们大多数而言,战争意味着荣耀,昌华父亲是其中最典型一个,他带着一副瘸腿,每日和一群老伙计在靶场射箭,时不时亮出腿上的残缺,认为“这个和勋章一样好”,展示当年“杀掉三个敌军士兵”的功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份陶醉不随岁月磨灭,反而冲破生活所有琐碎,日渐加深,独树一帜。
单一的荣耀感令他们已经放弃尊重生命,所以我们看到昌华父亲在家门口挖出战时遗留骨骸时,一脸鄙夷地嚷嚷“这是匪军”,随意把遗骨丢弃,他有暴力崇拜——对儿子一路呵斥,只有看到他练射箭才眉开眼笑,主动上前示范;恩洛母亲听闻抚恤金被停掉,她丈夫其实一直活在朝鲜,反而坐地大哭,钱断了,从荣誉军人家庭变成叛逃军人家庭——这些都比一个人活生生的存在重要,连吊儿郎当的恩洛哥哥这时都说了一句人话:老爸还活着不是该高兴吗?
为战争头脑发热已经分割开两代人的价值观。
从对“战争”的奴性过度到对“美军”的的奴性,张武妈身上连接了两个时代、两种心态的交汇。
她并没带着直接参战的身份,只是作为驻韩美军首代弃妇存在,她的身上模糊了战争的暴戾,却映射了战后憧憬安定的韩国人最初的迷茫。
这个连续收了二十多年退信,住在报废公交车里头当家,成日被儿子暴打,受村民白眼,不时需要偷东西过活的女人,至今仍在勤练英文,坚定地做“美国梦”,足见这个梦有多强大,让她抵御现实如此的不堪。
恩洛的故事,表面上是张武妈的翻版,她主动接近美国兵的篮球场,寻找能给她治眼睛的人,目标达成后与昌华利落分手,把自己一切交给大兵……张武妈和恩洛,同样急于借助大兵改善自身处境,区别在前者在张武死亡之前一刻都信得笃定,甚至怀着盲目的爱,而后者已经时时在怀疑,且完全无法付出感情。
50年代到70年代,二十年间,美军从最初的“天神下凡”成了如今的“妇女杀手”,遗留下更多是矛盾而非威严。
从年轻人对美军的态度,也可以直接区别有尊严的和无尊严的,前者如张武——他认为把母亲困住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她左胸上面被刻的名字,一个是他自己,因此割下母亲胸口的皮肤又去自毁;恩洛——不愿重复张武妈的经历,拒绝大兵在她身上刻名字,最终自毁眼睛还了恩情;后者如用“会说英语”来挑衅别人、区分高低贵贱的小混混们。
抗争和沉溺的对比,给我们看到无论哪个时代哪种境况,总是有一部分年轻人会觉醒。
历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都血液和命运里,他们为之左右,无法逃脱,是极其悲哀的事,影片里每个人心里都积累了程度不等的愤怒,无一幸免,并以扭曲的形式释放出来。
狗眼杀狗,张武杀了狗眼、解放母亲,一向软弱的昌华先后作出揍小混混、学射箭想杀大兵、把自己整进牢勒死小混混的行为,就连一直在欺负昌华的两个小混混都要生内讧,因一点钱、几句话彼此痛殴,警察都没法拉开他们——在这股愤怒面前,社会性的强制秩序手段都会失效,就更别指望道德和自律的存在。
故乡和异乡“美国大兵”这个角色,恰好和片中的韩国年轻人形成对照,形成被历史折磨的镜像的两面。
从影片一开始,他便表现出强烈反战和厌恶情绪,对自己的身份极度否定,训练时、演习时、打篮球时、闲暇玩乐时,他总在崩溃、哭泣、发泄,从来不曾快乐,在他身上,暴力和软弱相辅相成,正因为自己的软弱,才加诸暴力给更加软弱的恩洛,身在异乡困境里的种种,让他像离了水的鱼一样挣扎。
追求恩洛后,他毫不讳言这只是填补苍白时间的消遣——“如果我现在没有了你和它们(麻醉药),我会疯掉的”。
当然,也由于太多太密直白剖白的对白如“世界和平?
见鬼的世界和平,谁会这样想,也就是我们这些傻冒吧”、“我们他妈的在人家后院干什么呢,你真的那么喜欢战争么”,“大兵”整个角色也显得平板、功能性,不乏金基德刻意放大某种情绪的可能。
大兵从演习中最后一次逃离,到了恩洛家里,起意在她身上刺字,理由是“我走了你还会不会记得我”,非常讽刺地对照张武妈困在记忆中的一生,遭到恩洛反抗后试图施暴,因恩洛用刀亲手自毁重生的眼睛而彻底失控,随手开枪干掉恩洛母亲出门,却被闻枪声而来的村民持弓箭围住,这群无所事事一向用射箭打发时间的中年人,此刻似乎“武艺”派上用场,慌慌张张,毫无准头,一直以来假想中的战争终于用这种可笑的方式上演。
结局却是——村民被带去警察局,垂头丧气,混混沌沌。
大兵被自己人包围,叫嚣着“把我送回美国去,我已经受不了这个鬼地方了”试图开枪自杀,可枪膛里已经没有子弹了,他只得继续嚎哭发泄愤懑,已经无法分辨,是顽强的历史始终注入现实,还是荒诞的现实拖住历史,二者已经交织成一场闹剧。
所有闹剧和疯狂的背后,始终存在昌华的眼睛。
整部影片中,他始终作为“束手无策的旁观者”存在,这里是他的故土,却没给他任何有效的话语权。
在家里,他是父亲一生的观众,在村里,他是张武、恩洛命运的观众。
细心看片的话就会发现,从张武第一次在镜头中出现——在所住的报废公车外烧火煮饭,被母亲透过窗子拍照激怒,进去欲殴打母亲,母亲从车的另一头逃出来爬上车顶——整个过程都被昌华看在眼里,随后张武与母亲发生的一切,都有镜头提示昌华就在一旁,许是路过,许是有意,终究都在他眼底。
张武与母亲的生活处于村子边缘、被排挤的境地,换言之也是一种私密,唯有昌华同情他的处境,留意有关他的一切,目睹他对母亲的所有疯狂行为,却根本无法插手,甚至在张武死后,他上前哭泣着想帮张武妈收起尸体,都被她推开赶走,他由旁观产生的无力感向内延伸便成了自我愤懑,最终又外延成复仇的暴力。
面对恩洛也是一样,他是她的偷窥者——只有他知道她和小狗发生的一切,看过她偶尔开怀的笑,她的纯真和情欲也只在他眼底存在,二人发生感情,因恩洛治眼睛的愿望和大兵的介入而分开,他的偷窥仍未停止,在这个过程中还想射箭杀死大兵,于是通过他的眼睛,又看到恩洛的矛盾:她不爱大兵,却在房间外面偷偷试穿大兵的鞋子——她希望他带她走出困境,但明明自己也看不到前路是怎样的。
之所以只有昌华可以“看”,是因为金基德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角色。
昌华和父亲的关系,基本就是金基德与自己父亲的翻版,昌华对故土的挣扎和割裂,也许也发生在金基德自己身上。
现实中,其父是经历过6.25的老兵,每年到这一天都要给国务总理写信:当时为了国家,他全身几处受枪伤,并十年如一日地承受后遗症带来的病痛,生活亦因此变得意味全无……但得到的回复永远只有四个字“无据可查”,因此他把从国家那里受到的伤害和愤怒一古脑转嫁到子女身上。
于是,金基德便成了那个昌华,害怕父亲,每天承受震耳欲聋的各式命令,在这位高高在上的君主面前,他连开门关门都要小心翼翼。
一个被父亲压抑的青年,一封永远“无据可查”的回信,成了[收件人不详]最初的地基,足见他从小累积伤害之深,但是,片中他只是对历史抱有的怨宥,却让昌华在警局里替老父亲手戴回军功章,切实印证了他曾自述过的无奈“也许在现在的某个夜晚,我应该轻轻推开父亲的房门,听他絮叨关于‘6·25’的故事,听他解释,让他释怀。
然后在清晨的微光中揽住他衰老、孱弱的肩头,像朋友一般……我知道这将会是故事最完美的结局。
但直到现在,我也没给父亲这样倾诉的机会。
”金基德的恋物癖情节和命运,代表金基德的韧度,细节和物品,则构成金基德的纹理。
对于道具以及在特定物品上附着意义,金基德一向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如针对[野兽之城]中“冰冻的鱼”成为凶器,他曾作出如此解释:“选择这些完全不像杀人凶器的日常普通物件作为杀人道具的理由是,可以借此表达这种平常性向危险性转化的可能”,[收件人不详]中也充满了各种物件,有的显要,有的隐晦,彼此牵连互溶。
显要如“眼睛”,它勾连起恩洛的“缺”和昌华的“看”,始终在强化“半个人”的概念,用导演的话说,是“一半眼睛看到世界的失望”。
片中昌华带着张武偷窥恩洛,恩洛用笔狠狠插向墙洞,刺伤张武眼皮,昌华在恩洛遭强奸后愤然自制手枪瞄准小混混,子弹却从后面飞出打上他自己眼睛,三个年轻人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成同盟——左眼都看不见,永久的,或暂时的,唯有他们三人心怀足够的良知,不忍目睹眼前的现实。
同样用来划分阵营的道具还有“狗”,片头三个年轻人依次出场便见端倪:昌华被父亲呵斥后,摸摸自家的狗寻求安慰;恩洛抱着小狗从房间出来,愤怒地踢开母亲手上正装眼睛的玩具;张武的工作便是给“狗眼”当助手,却在狗儿哀嚎时难过地别过脸,坚决不肯动手屠杀。
反观其他人,昌华父亲把自家养熟的狗卖给屠夫,两个小混混在恩洛哥哥示意下处理恩洛的狗,卖不成竟其意将其烧死。
似乎,狗的命运只有被关在笼子里送上屠场一条路,正如这群韩国人的命运只有在美军每天操练的荷枪实弹下,也只有三个年轻人意识到对狗的悲悯,同情狗的处境,其实正暗指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身份的追寻和反抗。
对于恩洛而言,“狗”还是情欲苏醒的符号,影片前半段,寂寞的她和小狗建立起亲密联系,甚至发展到肉体程度,其间有她放学独自走在田埂上,遇见两只野狗交媾,她停下脚步看得津津有味,脸上浮现少见的微笑,情景恰好连在她跑去围观美军打球,成功引起注意之后,令人猜想金基德到底想说这是命运的预示,还是一场预谋。
令人毛骨悚然的物件出现在片尾,张武死后,张武妈失魂落魄弄他尸体回到废弃车房,至此一直窝在床上,嘴里吃着什么东西,金基德主动提醒大家注意她一旁放置的“靴子”,下一次镜头回到这个场景时,靴子由一只变成了两只。
毫无疑问,张武被母亲吃掉了,以一种无望的形式回归母体,证明他的出世本是场错误。
当然,不能忽略的还有“信”,全片题眼,张武生父的回信以一种讽刺的姿态到来了,可是期待它的人已经散失殆尽,它被风吹倒野地,美军日复一日操练仍在继续,其中一个碰巧发现了它,顺势展开读了起来,镜头拉回全景,队友都已经匍匐不见,只有那一脸懵懂的新兵,认真读着这英文写就的信,似乎不相信这个故事。
5年來看了無數韓片,讓我數出記憶深刻的十只手指就夠。
此片印象極深,一個人騎著車半身栽在泥里,死了。
那時候還不知道金基德。
母亲和美国黑人生下混血,混血长大后成为狗场一员,受歧视,狗场管理者狗贩子喜欢母亲,混血想剜掉母亲胸前刻的美国兵的名字,就像那段记忆不存在,就像是女孩不让美国白人兵在自己胸前刻字,宁愿刺瞎眼睛。
三角关系真牛,自己上司喜欢母亲,自己家暴母亲,母亲威胁上司不能打自己,6。
美国大兵不告而别,母子只能在公车里生活,母亲不断写信,但是因为地址问题,总被退回,母亲还保留着说英语的习惯,不说韩语,被小卖部老板娘互殴。
太秀了,收狗的时候儿子没地坐,只能在笼子里,回来跟车跑。
儿子朋友是画家,画家有暗恋的女孩,女孩眼睛有疾,小的时候被哥哥当靶子弄瞎双眼,画家送理想画像被打。
女孩因为想要治疗眼睛,成了美国大兵的女人,美国大兵遣返前想在女孩胸前刻名字,被画家射中画框,女孩弄瞎治愈好的眼睛标志与大兵决裂。
(画家这个人挺有意思,从懦弱的,到去跟父亲学箭,到吞铁丝到监狱报复混混,也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
驻韩美军,弃妇,孤子仅仅从这几个词就能看出本片相当大的矛盾冲突,除此外还有亲子关系,兄妹关系,性,老兵,屠户,友情,爱情,偏执,毒品,故乡等等相当多的元素,张力十足。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恩落被强奸后怀孕,昌华为了保住恩落被强暴的事实,顶着恩落哥哥的拳头默认了孩子是他的。
还有就是昌华家门口挖出的士兵遗骸,是被处死的北韩士兵的枯骨,几乎是泡在泥水里的,在士兵身上有一张与妻子和孩子的合照,有一种特别特别悲凉的感觉,由于是北韩士兵,他的家人知道他已经被埋在泥浆里几十年了吗,他们会不会认为士兵逃往南韩了吗?
如果说三池崇史和朴赞郁是名副其实的“施虐高手”,那么金基德、冢本晋也则是不折不扣的“受虐专家”。
而冢本晋也出于无缘由自我的快慰,金基德更多是出于惩罚而自虐(抵命)。
像《坏小子》中妓院打手亨吉在公园强吻女大学生森华,森华赏了亨吉一记耳光。
亨吉为了得到森华,不惜陷害她,并把她卖到了妓院,并偷看她被蹂躏的情景而痛苦不堪。
他亲手毁掉了森华,把她变成了真正的妓女,让她遭受男人的蹂躏。
以期使森华恨他入骨,以期给森华留下关于他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以期爱上他。
他极富逻辑拼贴的情节,虽有刻意之嫌,但它总是把观众的幻想逼到死角,在他胁迫下,产生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在我写这些时候,天寒地冻。
前几日我们还在赞美这个温暖的冬天,可现在寒风瑟瑟。
在如此萧瑟的天气,我选择这部我一直想看,却不敢轻易看的电影。
金基德,似乎从来没让我失望过。
一开始,影片里的人似乎都是暴戾的。
你可能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渐入佳境之后,你便会清楚每份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故事。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决绝的处事方法,可越是与恶相伴,越是觉得苦尽甘来。
独眼女还是放弃了美丽,拿回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苦等美国大兵的女人和杂种儿子,他们回归大地。
最后的那封信,本来可以给他们一个看似美满的结局。
可是却因为杂种儿子的提前死亡终结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被一些我们得不到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我们睁大双眼竭尽所能想占为己有,却毫不在乎我们原本就可以把握住,并为之努力的事物。
或者,善恶到头终有报。
一起坚持。
好也罢。
坏也罢。
坚持。
毁灭。
只要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并且,真心不后悔。
(金基德真的很爱用弓!
)
王黑特第二讲。
金基德 收信人不详。
电影意义一、对美国军事存在的反对和抗议 (自制手枪,对美军保卫世界和平的质疑,美军的自抛弃)二、对美国文化的存疑(英语,花花公子,毒品,酒吧)三、对崇拜美国的批判(美国对韩国的拯救只是一些韩国人的一厢情愿,韩国失去的远远大于得到的。
美军废弃汽车,张武一家的命运,美国弹药伤害了韩国人的眼睛,吉华箭杀美国兵,警察说你连美国兵也敢射杀?
)四、对朝鲜战争的反思(吉华的父亲)五,对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造成的民族分裂的检讨。
(恩诺父亲,北韩军人尸体,射箭人对吉华父亲的嘲讽)六,警醒韩国民族意识(恩诺被美国遗弃弹药致盲——用身体(民族祖国的象征)的屈辱换回眼睛——反抗屈辱自残眼睛)弗洛伊德理论无意识。
所谓无意识,它一方面包含着种种因潜伏而暂时不为意识所知,其余一切都与意识活动相同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种种被压抑的活动,如果这些活动变成艺术活动,他们肯定与意识中其他种种活动形成极鲜明的对照。
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推导或想要证明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的第二仪式,而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至的特殊心理活动,我们不同意人们将它称为下意识或潜意识,这种称呼是错误的,而且容易产生误解。
第一阶段的心理活动一般是无意识的,属于Ucs系统,如果在检验时,它不能通过审查的关卡,就会被拒之门外,不允许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就说它受到“压抑”,或者说被压抑到了无意识之中,如果能通过检验,他就进入了第二阶段,此后便属于第二系统,即我们所说的PCs系统,但是即使它属于这一系统也不等于明确肯定他就是意识的了换言之,他这时还不是:“意识的”,而是具有变为“意识”的可能,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他才可以不受阻碍的,直接变成意识的对象。
从具有变成“意识”的能力这一角度考虑,我们还可以称这一系统为”前意识”。
如果还有另一种审查或检验,其职务就是专门确定:“前意识”能否变成“意识”,我们就可以在PC s(前意识)和cs之间做出清晰的区分。
就目前来说,重要的是要记住,PCs系统同时又具有cs系统的特征,因为在Ucs向PC s(或cs)过渡的交接点上,同样也有审查者在行使自己的职权。
Ucs系统的核心是“本能呈示”,其目的是“是投注”。
换言之,这一系统的核心就是“欲望——冲动”。
在这儿,各种本能冲动并列存在着,他们相互独立,互不矛盾,即使在两种看上去目的各不相同的欲望(或相互矛盾)同时活跃起来时,他们也不会相互拆台和势不两立,而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居间的或妥协的目的。
我们平时总是随便的谈到“某种无意识本能冲动”或“某种潜抑了的本能冲动”等。
这些不严格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十分有害的,当我们提到本能冲动时,真正与它的意思相当,并能表达它的术语就是“无意识”,其他的术语都会造成混乱。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某个人的无意识可以对另外一个的无意识产生影响,而他们的意识却不受任何牵连(或无动于衷),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
我们应该努力弄清,在造成上述结果的所有因素中,是否应该把前意识排除在外,然而就描述想要达到的目的来说,这当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弗洛伊德理论。
第三种典型的儿童性理论,出现于那些偶然看到父母性交场合的孩子身上........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说这是一种“虐待性的性交”(或者说性交是一种施虐的行为),因为他们亲眼看到强壮的人如何用强力欺负弱者........如果这个儿童第二天早上发现母亲睡的床上有斑斑血迹,他的这种概念就变得更加深刻一步了,因为这恰好是证明昨天夜里在父母之间又发生了一场虐待和反虐待的斗争.......(弗洛伊德指出这是“性交乃施虐”的性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电影:梦工厂狗眼睛的女朋友是张武的母亲,而且张武出生之前就是张武追打母亲,并随母亲爬梯子刀割掉母亲的刺青弗洛伊德理论:俄狄浦斯情结。
当一个男孩(从两岁或三岁开始)进入利比多发展的生殖器阶段,在自己的性器官上逐渐感觉到快感,并学会随意通过手的刺激获得这种快感时,他便成了对母亲的爱恋者,他希望用他根据对性生活的观察和直觉推测的那种方式,从肉体上占有她的母亲,并试图通过把他引以为豪的男性生殖器暴露给母亲看的方法来引诱她。
一句话,他早早觉醒的男性本能总想在同他母亲的关系上取代他的父亲:由于他从父亲身上感觉到了肉体的力量,并发现了父亲所拥有的权力,所以他的父亲在此之前一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被他嫉妒的典型。
到了现在,他的父亲成了挡住他的道路,他想摆脱的竞争对手。
如果当他父亲外出时,他被允许和他母亲同床,而当他父亲回来时,他又被重新从他母亲的床上赶走,那么当他父亲不在眼前时他的满足和当他父亲重新出现时他的失望,也就成了感受很深的体验。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绪”的主题,希腊传说把它从一个孩子的幻想世界移入了假冒的现实之中。
在我们的文明条件下,这是永远注定要落得可怕的下场。
力比多:力比多(libido)即性力。
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
弗洛依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开始运用力比多这个术语,力比多定理是指:一个人的力比多(性的欲望)是有限的,如果他/她将力比多用在一个人身上,那么用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分量就会减少。
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
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
而在荣格作品中所表述的是指个体指向自身发展或个性化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力,或称之为心灵能量。
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开始运用力比多这个术语,1905年在《性学三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指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
他把性欲与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对比,并用力比多一词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
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是性欲、性本能冲动。
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
“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
比如,婴儿的性生活就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具体表现是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
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许多单个的本能都可以归入两类主要的内驱力下。
一类是生的本能,通常称为性爱(Eros)或性;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
本能源于伊底,但受自我的控制。
每种本能都有它自己的心理能量形式。
弗洛伊德用力比多一词来表示使生的的或性本能起作用的力量,但他从未找到一个类似的词来表示死的本能的心理能量。
荣格其次,荣格也用了力比多这个概念,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
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等。
荣格所说的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在身体一切活动中需要寻找出路。
可以说他的里比多包括性的和营养的两大类。
观点区别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于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
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
从众求同与控制力比多的需要导致了个体的不安与紊乱,进而促使个体利用自我防卫机制将这些未满足的,而且主要是无意识的心灵能量在其他形式当中得到释放。
而这一机制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神经症。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本我的驱力进入意识,容许它们获得直接的满足以减少患者对自我防卫机制的依赖性。
在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看来,力比多等同于心灵能量。
二元性(对立)创造了心灵能量(力比多),且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自身,他是这样论述的:“力比多在生命过程当中表现自身,并被主观地认知为斗争与欲望。
”狭义上,力比多也指个体对从事性行为的冲动。
在这个意义上,力比多的反义词是死亡本能。
悲愴的時期、大家的心、也很煎熬。
开头背景交代很精彩,可惜后面慢慢变味了,成了可笑的肥皂剧
如果从处女作一部一部看下来,就会发现这部作品其实没啥新鲜的地方,切割身体似乎是金基德永恒的主题
前40分钟5🌟,一小时开始后开始笨拙愚钝,两🌟是因为我很爱金基德。
金基德早期电影,塞得太满了。金永敏的线与杨东根的线本该是两条独立的线,后面为了并这两条线去构建大的叙事体反而失去了故事的精悍之处。
1.金基德深揭民族历史疮疤之作。2.隐喻符号用得炉火纯青,直指韩美关系,宿命与轮回。3.老金拿手的动物象征:以狗喻人,兀想及[黄海]。4."失去"右眼的三人行场景极具黑色幽默。5.又见忧伤而荒诞的重口味奇观:以狗自慰,被狗吊死的狗贩,割乳,弓箭射裆,吞拉铁丝复仇,V字倒栽葱自尽。(8.5/10)
——▶1◀—— 🔴 2001 🔵 韩国【1月【🟢】【➊】】【2018 ▲ 8】【≈ 119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阴霾的天空,苍凉的村落,像狗一样活着的人,无处不在的痛苦,压抑,仇恨,扭曲,崩溃,爆发,毁灭。好片好片!
。。。。。。。。。。。。。。
金基德真狠真绝望,这部是我看过他电影里最好的一部。故事的完成度满分,但略显刻意,人性太单一,落幅一幕画蛇添足。
【昌华就是那些希望独立保护国家的韩国人、但是他们无力保护她不受侵害、正如他们无力治愈恩洛那如战后韩国创伤一样的眼疾、只能让美国来为她疗伤、而她也只能投入美国的怀抱;然而美国大兵并不是天使、他治疗了恩洛的眼睛、也需要她献出身体、需要她随他摆布、他当然也可以在不满意的时候挥舞巴掌】无人拆阅的信、压抑的年代连吼叫都难以出声、在绝望的战争之后、我们只能用最残忍的办法虐待自己和别人
能有的沉重与荒诞都有了
有些沉重,不过只是摆棒子的,兴趣不大。
感觉是金基德尚不成熟的作品,堆积人世处处皆是的悲凉。然而金基德只展示了事实,至于这个世界会好么?有人看到让人疯癫的沉重命运,有人则看到背后隐藏的人性和希望。
Once upon a time,in Korean,a American sodier who colonied there had sex with a Korean women,then she got pregnant,the sodier left to US,and
愚昧闭塞的环境,各种远离道德文明的荒诞之事,偷窥,盗窃,斗殴,卖肉,虐待,自杀,分分钟都在发生。环环相扣的悲剧,最后就是全员无人能逃的凄凉结局,真心压抑 + 绝望。时刻谨记,和平时代里的正常生活,是多么的珍贵和来之不易。
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怪怪的,拳头就是道理,封面好像耿乐哦~~~
弥漫着散而无望的情感,像生活切片一样,随时可以停下和开始。所以人都是无力的,“我们在人家的后院里干嘛”。对身体伤害的恐惧难道要在一部部金基德的电影里得到免疫吗……
如果不明白在艺术的表达上应该举重若轻,举轻若重,韩国导演们的作品将永远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通过金基德导演一通猛如虎的操作,全世界人民的苦难都没有大韩民族的苦难沉重,过犹不及的表达反而会削弱观众的同情心。
玛德,没看完,棒子这个虐狗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