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看完电影后4个小时。
强烈建议想好好看电影的,必须关弹幕。
现在回想脑海里剩的是被弹幕带跑偏的。
什么克命啦,李现啦,酸酸甜甜啦。
弹幕里很多人谴责董啾啾为了去唱歌,忘了家里还炖着汤,导致家里被炸了。
如果我们回到那个时候,那个年纪,那样的场景,我们大多数人也会和董啾啾一样啊。
今天去电影院,看见的宣传阵势依旧是铺天盖地的《小时代》,以及人们最主流的第二选择《不二神探》。
甚至连《初恋未满》的海报都没有看到。
如果我不是冲着这部电影去的,不得不说,《初恋未满》或许连人们的第三选择都算不上。
看这部电影的冲动其实是源自于电影前期宣传的高考二字。
作为一个刚刚离开高考一年的人,高考还算是尚且清晰的回忆。
本片没有直面高考,高考只是作为故事存在和发展的背景而存在。
不过那种考前卯足了劲儿开启学霸模式的状态,还是很戳回忆的。
因为去之前没有看剧透,电影开始之前也没有看见海报(可见宣传已经薄弱到什么程度,万恶的小时代和不二神探)。
直到电影开始之后40分钟左右,我才反应过来谁是男一号。
说来惭愧啊,因为男生们的四人小帮派总混在一起,而且除了负责搞笑和出丑的胖子,其他三个都长着一副差不多的帅脸。
后知后觉之后,再仔细分辨男一号的物理属性,发现男一号和其他仨的区别就是,比其他三个高一头,而且是长得最帅的一个(以后区分男一号就用此方法,非常管用)。
谁让前期啾啾角总是和那边两个小帅哥掰扯不清,而且貌似都挺有好感的。
本片的叙事有点零碎。
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有些铺垫到最后都没有解决。
比如说老周卷了钱后来啾啾一家怎么办了,夏静寒的奶奶抢救过来没有,家庭矛盾解决没,罗凡和老爹的关系最后有没有缓和,没必要的交代和伏笔太多又没有把话说圆等等等等,另一方面,关键性的东西又没有交代清楚,最后在香港回归的钟声里,搞了个开放式结尾。
只能留下观众出了电影院脑补。
其实我们更想知道的是,夏静寒和啾啾有没有重组组合,啾啾考上清华北大没有,这帮子人高考之后都飘零何方。
那些年最后就把沈佳宜和一帮小伙子的去处都交代清楚了啊,所以编剧你是闹哪样,青春就青春,多加点时代感的共同回忆也很喜闻乐见(我很喜欢邓小平离世的那段广播,这种主旋律的形式主义很有爱),但是家庭伦理什么的别那么泛滥行么。
摄像大哥真是的,男主的镜头太少,搞得观众(一开始就明白谁是男主的可以不把自己归为此类)都闹不明白谁是男一号。
我和朋友开始一直在玩猜猜谁是男猪脚的游戏。
说说演员吧,张含韵复出怎么说都是很励志,表演还挺本色的,不过她在这部电影里面的亮相并不算惊艳,远远不及陈妍希在那些年里面的表演。
而且那个台词,我的天哪,姑娘你还是唱起歌比说话好听,怎么说起话来就那么让人出戏呢!
然后,由于知晓涵韵姑娘的学习水平,所以她演起优等生来,怎么都不能让人非常信服。
(这一点可以不深究,反正也是角色塑造,世界上没那么多现成的古川雄辉)演男主的冉旭长着一张足以和柯震东抗衡的帅脸,但是奈何个人镜头太少。
某花痴忍不住再次吐槽,摄影大哥为什么你的镜头里面永远是四个人,基情太基情!
而且导演很多东西没有交代导致男主特点不突出,比如说才华横溢就是很好一个点啊,所以为什么导演你老是抓着男主的奶奶不放,还把男二罗凡的心路历程家庭背景描写的那么详细。
话说,男二开始时候气势恢宏的坐在老爸汽车的副驾驶位置上面时候我还一度以为这就是男主,后来导演笔锋一转刻画冉旭小帅哥又让我陷入新一轮的谁是男主的纠结中,找个男主还这么烧脑真的伤不起。
所幸这还是一部不错的处女作,帅哥养眼,张含韵舞台上面唱歌的一段不错,虽然废话太多,但是最主要的故事总归是讲清楚了,那些乱七八糟的家庭成员的后续没讲就没讲吧,反正也不关心。
远胜小时代以及结尾一直在刻意点题的致青春。
虽然不及那些年,不过确实完全建立在我国大陆基本国情背景下,值得一看。
顺利地把我从《富春山居图》的心理阴影里拯救出来,所以华仔前阵子自己挖了个坑,狠狠坑了把花钱看3D富春的(包括我,哎真的是痛不欲生的回忆),所以最近应该是拼命把自己洗白的节奏了吗。
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
一个是四个人骑自行车那段,好坏学生的混搭完全无违和感,被青春色调萌的一脸血。
以及在河边扔书的时候,6个人吼着不要上学不要高考不要重点不要复读不要本三那一段,完美概括了我曾经高中同学高考后的所有情形。
最最最最最一个让我无法释怀的镜头是……啾啾的闺蜜(忘了什么名字了)考试不及格,啾啾拿了本参考书给她鼓励她好好学习。
无聊的发现彩蛋党表示,我一眼看见那本参考书……原谅我真的第一眼就被吸引注意力……那本参考书……那本参考室……导演大人你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好么,难道你这是给90后的高考生准备的彩蛋么……那不是我去年高考时候还在满心怨念啃着的《重难点手册》嘛!!!!!!
黄色面的是数学!!!
数学!!!!
瞬间出戏了!!!!!!
别和我说香港回归那年就有《重难点手册》了!!!!
那简直神坑好么!!!
哈哈真的很想用咆哮体啊,总之,《重难点手册》是最戳我的点了。
以及,提醒广大考生,作为一个往届高考生,在本人做过的为数不多的数学参考书里,这本书是最难的,所以,不要轻易尝试,否则实在太打击自信了。
(ps我真的不是做广告,要是谁高中曾经被这本书深深毒害,并且也在电影里一眼看见这本书的,我们一起抱头痛哭吧)
还不错的青春片啦,我有想看下去的欲望挺有真实感什么小时代,致青春就是一坨屎好吗和那些年不是同类型剧情,但是都还好噗,有人说我长得和女二有点像==额,我也不知道,不过曾经的发型是那样的,也不是曾经啦,不过是高三那年,就是去去年而已其实,我没有青春,而我的青春期也尾声了吧我喜欢看不侨情的青春片缅怀下我曾经对青春有过的美好幻想其实我没有青春期,但是不妨碍我感慨那时的 幻想的 美好不狗血 啊,能缩放自如。
确实很多人的家庭就是那么悲惨喜欢有时代感的片子,喜欢把时代代入喜欢地方方言总感觉故事没有讲完可是,毕竟这才是生活最后,各干各事去呗,还是会散的,明显生活轨道不同,青春期你我依恋,追逐不切实际的梦想和不羁的自由,就够了,进社会就再也不允许幼稚与幻想了看完有点小伤感让我再吐槽下致青春和小时代,我边看边觉得,一群不矫情会死的,钱多没处花的神经病,或许是有对比吧,我才会这么愤慨喜欢的色调和时代感,爱情不浓,挺好的
我觉得嘛,这部片子,可以给个7分多的。
我们不要因为张含韵曾经的无脑形象就戴着有色眼镜看这部片子。
最近越来越觉得豆瓣的某些不客观倾向很严重,比如老片普遍分高、短片普遍分高、偶像明星演的普遍分不高,诸如此类。
有关老片和短片的问题我就不在这里吐槽了,关于这部《初恋未满》,我想说的是,其实偶像明星在成长中也是可以慢慢完成一些有看头的作品的不是么?
我们为什么不在认知上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现在集中评价一下这部影片吧,四个字——可圈可点。
缺点是情节太一般,以及很多方面摆脱不了俗套;优点是演员演得比较自然,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很到位,然后剧本蛮有味道,值得品位,很多细节十分真实,镜头处理什么的也有些亮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演员和剧本都没啥挑的了,如果严肃地考量一下实在不乏槽点,不过可以算是瑕不掩瑜,总体感觉很舒服,没有让人讨厌,槽点不影响亮点闪光。
另外,加入大量国民记忆这点特别像《那些年》。
只不过本片比起《那些年》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而且主题也有所差别。
说到主题,这部《初恋未满》与《那些年》同是讲初恋,都有着对初恋、对青春的感激。
但后者似乎重点讲初恋的不成熟与必然错过,然后还给初恋戴上了某种难以超越的光环;而前者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成长上,它对初恋的态度是怀念的但不是留恋的。
很能表现主题的是最后女主被涌动的庆港回归的人群止住前进的脚步的那幕,那是渺小个人与宏大时代的对比,是渺小18岁与宏大人生的对比,是过于纯粹单薄的初恋与日后所有丰富的阅历及情感的对比。
那样的对比是冷静的、释然的,甚而是无奈的,而最是成长的。
让人并不能为男女主的怀上一种悲剧心情,反而为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成长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祝福。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初恋未满》比《那些年》讲得清楚,讲得好。
嘛总之,前半段平平,后半段好,整体值得一看。
上映时间:2013-07-04《初恋未满》是由刘娟编剧并执导,刘德华监制,张含韵、冉旭等主演的青春爱情类影片。
1997年的南方小城里,六个即将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憧憬着各自的未来。
就在高三生董啾啾(张含韵饰)生日当天,一个不幸的消息来临,父亲为18岁的女儿买完礼物回家时掉入沟中不幸离世,但留给她的生日礼物成了她永久的精神寄托。
因为一首歌曲以及一次意外,董啾啾与夏静寒产生了交集。
六个即将面临高考的中学生,憧憬着各自的未来。
由于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的欺骗,使18岁的少年罗凡生活里始终带着一丝叛逆。
一次婚礼上,董啾啾抱着忐忑与梦想的心情演奏人生中第一次的演出,这一刻,夏静寒欣赏这位有着好嗓音的姑娘,与此同时,自己的好兄弟罗凡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又才华出众的女孩。
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六个十八岁少年的青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可惜的是不幸的事再一次地发生了,家里起火使得啾啾为了完成母亲的意愿不得不放下心中的梦想努力念书。
意外的发生接踵而至,校园斗殴事件使得四个少年的命运迎来了考验,夏静寒不得不一人担下所有责任,面临着被开除的惩罚,从小父母离异的寒,只有奶奶陪着他,这次的辍学,他只能到一家餐馆打杂刷盘子。
不愿看着最好的兄弟就此堕落失去前程的罗凡打算让夏静寒和董啾啾参加歌唱活动选拔,并找了个秘密基地悄悄进行着歌唱选拔的准备。
就在一切都很好的发展着的时候,青春年少该有的情愫也在悄悄地蔓延着,同时喜欢上同一个女孩的夏静寒和罗凡,兄弟间再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
经过一系列的变故,董啾啾母亲终于理解并支持孩子孩子的梦想,如获新生的董啾啾站在汹涌的人潮中,在男孩从收音机里传来的歌声和告白里湿了眼眶。
而夏静寒歌唱选拔的初赛也获得了兄弟们的原谅和鼓励。
那样特殊的一个夜晚,所有人都在为香港回归喝彩和庆祝,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两颗小小的尘埃。
十八岁的初恋就在浮出水面的那一刻,画上了休止符!
很喜欢影片最后的那句话“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和你一起追梦的人”。
那年,你的初恋,圆满落幕了吗……
如果不是因为在我曾经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取景,我是绝对不会去看这部一听名字就是那种标榜纯爱的电影的。
那些称这部电影为内地版的《那些年》的人根本就只是嚼着爆米花YY去了,他们看不懂重庆特色,看不懂导演的谦虚和真诚。
重庆特色与电影情节的融合。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条重庆的小巷,夹杂着的重庆方言让影院的一群观众一下子入戏了,并且还夹杂着一种莫名的归属感。
好比你总是要跟老外说英语,但这次,他们开始说中文了。
除了这些,骂人的台词也一下子从F开头的,北方的换成了我们经常听到的重庆特色。
我是看得很爽的,不过看了看北方孩子的影评,有的还是觉得这样的夹杂很不舒服。
所以回到第一段,他们没看懂电影。
场景上,四个孩子在江边讲述自己的理想,从船上跳进长江里;在一棵树等待华灯初上的重庆夜景;看着长江索道从头顶缓缓驶过等等都是重庆最美的名片。
导演不仅仅在讲故事,也在赞美家乡。
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
电影一开始就在讲亲情,这是一条主线。
为了买生日礼物,啾啾的爸爸离世。
后来那个MP3成了爸爸的一个缩影,成为一个无形的支持者,推动着董啾啾追梦。
除此之外还有总是为学业操心的啾啾妈,罗凡的爸爸,寒寒的奶奶……友情是最让人感动的部分。
有才的夏静寒,高富帅罗凡,好吃的小强,忠厚的大伟。
善良天真的董啾啾,开朗仗义的韩霞。
友情就是这样无关乎性格、长相、家庭,只要你对我真咱们就是朋友。
但最最感人的是两个部分的特写。
一个是罗凡和夏静寒的那段对话,“夏静寒NTMD必须去参加这次比赛,开TMD千万人的演唱会。
我罗凡这辈子都办不到的事你都得给老子办了,因为你是夏静寒”。
哥们儿不仅仅是在码头高谈阔论谈理想讲人生,为了女人打群架,鼻青脸肿,相互扶持,哥们儿是清楚你要什么,知道你该做什么,宁愿做恶人也要劝你坚持自己梦想的,即便是情敌也要为你的努力加油喝彩的那些人。
董啾啾和韩霞的那场闺密戏也是一个泪点,念书的时候,我们要么像董啾啾总是不乏追求者,不乏老师称赞同学的羡慕,要么像韩霞,总是甘当绿叶,还要对配角的地位付之一笑,难免会有小小的嫉妒。
但是真的当我们之中任何一个有了困难,脆弱不堪,另一个会马上借来坚实的肩膀。
作为闺密,我们总是想得很远,远到一辈子那么长。
爱情既然未满必是蜻蜓点水。
人物成长环境和背景的设置。
97年粤语歌曲和香港歌星风靡大陆,CD机潮人必备,灌篮高手漫画横扫校园,炒股盛行,重庆直辖,香港回归……这是大背景。
于每一个小人物来说他们的成长背景更复杂。
董啾啾——因为爸爸的离去,不得不在单亲家庭里成长。
妈妈变得越发敏感,管教也更加严格,更年期撞上青春期更是有一系列的突发状况。
罗凡——富二代,但同时也是单亲家庭,电影里设计了她妈妈的新婚礼。
夏静寒——爸妈长年不在家(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留守儿童)由奶奶照顾长大。
小人物与大历史的交融,更让影片有了厚重感。
电影里也说“我们都是一粒尘埃。
”以上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褒奖。
但是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冲突的处理上了。
本片的冲突不在少数,设计得也很合情合理,每一次冲突就有一次高潮。
但是每当我正在入戏的时候还在韵味的时候电影马上就过渡到下一个场景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哥们儿几个在码头的船上大谈理想,看得我热血沸腾,可是我正在HIGH的时候电影马上又沉下去了。
不光这一个部分,几乎每个高潮的过渡都很突兀,如此的不合拍看得人很是难受。
不过作为一位新导演我觉得已经是很不错了。
再多的吹毛求疵也只是瑕不掩瑜。
我看了很多的评论,都觉得各抒己见、言之有理,评论的很到位。
在这里跟大多数楼主也有很多的共同感,很赞同他们的观点。
最初我也只是随便看看,后来发现挺不错的,让我流眼泪的电影很少,而这时其中的一部流眼泪的电影。
我在这里不是要评论什么,主要还是表达一下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
首先,我对低于7分的电影不怎么感兴趣,低于7分的电影我一般不看,但这是个例外,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是这个分数。
现在有这么好的电影不多,那些庸俗低级趣味的电影多如牛毛,严重失去了做为一部电影的意义,因此,在这也很赞很推荐这部电影。
其次,这部电影里很多的情节,很多的场景让我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很有感触,也很怀念!
我青春年代比电影背景年代晚十年,但正如有人说的“大家的青春情感故事大抵差不多”,电影里的很多故事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也是让我对这部电影有共鸣的一点。
拿着CD机,听着四大天王经典的歌曲,是一种无限的享受和陶醉。
看到那语文课本时,油然而生的一种熟悉感,仿佛回到了从前的过去,高中那时也是这样的语文课本,课本里都是诗词文学。
看到董啾啾老爸去世和夏静寒奶奶进医院,让我想起从小就很疼我爱我的奶奶,总是把最好留给我吃,即使有了老年痴呆也还惦记着我吃的不好,可是,在那年春节她却安静的离去了。
看到邓小平的去世,全体起立默哀,我也想起08年汶川大地震,也正是即将高考的那年,全国人民为之鸣炮默哀,沉浸在悲哀中的同时对生命的尊重和哀悼。
当看到夏静寒抱着吉他沉浸在自己的歌声里,想起自己大学时经常自己一个人或者和两三个同学,一起在寝室或者楼顶抱着吉他弹奏,虽然不是很会,但很认真、很沉浸。
其实,最主要的是电影中男女主角的故事让我想起高中时我喜欢的一个叫珍宝的女孩子,她是一个文静腼腆又开朗的女孩子,每当觉得学习枯燥的时候,经常偷偷的回头看她一眼,活着拿着一面小小的镜子照着看着她,每次做广播体操时总是并排的跟她站在一起,虽然很少跟她说话,但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心里很甜美。
可是,一直这样,直到毕业也没鼓起勇气向他表白过,甚至和她一起合过影,最后只是送给她一张我的独照。
我记得那时我还为她写过一段话并贴在我的课桌上: 有时候, 我希望你能看到我浅浅微笑的样子, 在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懂得我暗藏的悲和张扬的喜, 可是,我总是这样, 一不小心就让自己一览无余, 就像这树梢上的一滴红, 一不小心就让自己醉了整个冬天!
我觉得这电影里的歌也很好听,歌词也写的很好,也很想唱这首歌给她听,希望她能过得很好!
电影中六个即将毕业的青春少年内心的叛逆,他们为兄弟两肋插刀,不需要任何理由为他拼命,为了他的梦想而甘愿做垫背,几个哥们在一起畅怀理想,尽情发泄内心的压抑……这是真正的友谊,很值得我们去珍惜!
故事中很多情节很感人,好多次都流泪了,结尾也说的很好:“青春最美的不是梦,而是与你追梦的人!
” 初恋正因为未满,才会让人觉得圆满,才会让人念念不忘一辈子。
你经过一阵子,我却怀念一辈子!
开篇的老电视、老港乐以及刚火的阿妹一下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时候,1997年。
那一年中国发生了两件的大事邓小平去世和香港回归,当然我没有多深的印象,那个时候我只有5岁,所以这一切都是从课本和影像资料了解到的。
除去时代背景,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与我们又何其的相似,或者说这十几年来学生的生活真的是千篇一律,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清华北大是多少人心中的 两座大山,我当年没有那么优秀,但家人对我也是有重本的要求,所以每天学习再学习,所以我们容易情绪激动、叛逆,跟家里人永远没有好脾气也几乎没什么话,一说话就吵,很开心我顶过来了,片中我不知道女主最后的高考成绩成绩如何,但怎么说都希望她成功。
当然我们和电影不同的是,我们的故事远没有那么精彩,所以会特别感动于女主2和寒那种淡淡的喜欢,还有寒和凡那种一切一起担的兄弟情以及为了自己的梦想敢于追求的勇。
相比于自己,当初真的是窝囊,喜欢一个人却不敢说,导致一切被扼杀在摇篮里,虽然寒也是没有说,但至少他行动了,送张雨生的磁带、一起牵手唱歌。
不过或许这就是青春吧,不完美有遗憾却更值得纪念。
说回电影,这是新导演拍的,刘德华监制、新演员出演的,这个质量绝对对得起这个故事了,年代背景、青春期的微妙触动、画面的调度都做的很不错,至于里面的港乐元素 是因为刘德华监制吗?
像梅艳芳、张雨生致敬?
还有台湾新声音计划,我挺好奇港台的东西在那个时候真的那么深入内地吗?
而且还是重庆,或许是自己没经历那个年代吧,不了解,但我很喜欢这样的桥段,年代感很重。
几个演员表现也可圈可点 ,特别是张含韵,好像好几年没听过她的消息,差点都快忘了这个当年唱着酸酸甜甜的女生了,现在看来几年不见有进步,唱功也更好了,两个男主角新人,很希望他们有机会继续发展下去,演员真的很需要新人,如果电影成功了,会更钦佩刘德华的,因为又为中国影坛输送了一些人才,哈哈最近很多新导演出来,票房都不错、质量参差不齐,但怎么样都是一个好现象,华语影坛需要新血液,所以我很敬佩那些能带新人出来的人也更精品那些靠自己拼出来的人!
同样是青春励志,比欧美青春片多了一份严肃内敛,比台湾青春片少了一丝呻吟矫情。
可谓是内地标杆之作。
电影挑不出什么硬伤,新人演员表现中规中矩,没有发生用力过猛的惨剧。
张含韵不需要表演,她那张欲说还休的脸瞬间就让所有男生想起自己的初恋。
电影拍得干净利落,情感也很充沛,正常人应该都会有共鸣。
除了我这种发育比较迟缓,高中情窦未开的奇葩以外。
另外我要吐槽下:为什么乖乖女总是便宜了痞子男?
叫我们这些老实男娃娃情何以堪???
五年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觉得剧中男主简直惊为天人帅出天际帅到银河系!
竟有长得这么好看的帅哥!
看完之后三天内,内心的臆想才渐渐平息。
那时候,另一个帅哥男配李现还没有瘦身,脸上还有嘟嘟肉。
不过,相同的是,剧中的兄弟四人组那溢出屏幕的青春,真好,真美,比星空还美丽,比银河还灿烂!
讲的是1997年的青春故事。
1997,那已经是21年前了!
那一年,真的发生了好多大事。
作为80后的我,看此片非常有代入感,时代感,亲近感。
那是张惠妹们如日中天的年代,那是拥有walkman就是超时尚的年代,那是用纸条传达羞涩情感的年代。
那时候的重庆,即将直辖,过江索道还只是作为市民的交通工具而不是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打卡地。
满溢的青春在重庆坡道的单车上纵情飞扬,友谊的故事在重庆无数高高低低的石阶上前行。
三个孩子各有不幸的家庭,但是十七八岁的年纪,简单理想主义的处世逻辑,可以随意做梦的年纪,笑了、哭了、吵了、闹了,仿佛地球是为他们而转动,仿佛每天的太阳是为青春而升起!
俩男生的友情——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基情”!
——真是实实在在,让人羡慕!
而男女主那青涩的爱恋,如栀子花般洁白而香气四溢,却刚刚开始就宣告结束。
青春纵然如此短暂,也要如夏花般灿烂。
参与演出的六位青春演员,演技在线,真诚真实,碾压现在那些空有好看颜面而无演技的小鲜肉们!
煽情不够,典型不够,深度不够,文艺不够,装逼不够,帅哥不够,美女不够,音乐不够,故事不够。总之,这是一部导演剃成秃驴冒充大师的片子。
高中校园生活,大抵也就这样吧,除了学习就是异性,还有坏学生的兄弟情。打架比打球更释放荷尔蒙哇。不过怀旧元素拼凑得很幼稚,也不不够写实也不够清新梦幻,还有夜场的镜头都太黑了吧,也不是拍黑色电影。。。
看女导演意淫男孩子的世界真的是件挺让我反感的事情。
感谢青春中出现的那些人!
韩霞可爱多了
味如嚼蜡,难以下咽。张含韵干爹投资的吧!
重庆版《那些年》。情节略显拖沓。
居然能看完,虽然张含韵的演技着实不敢恭维。本色出演啊属于,打架早恋的中专生活(还口口声声念叨清华)、参加唱歌海选什么的。刘德华新星导计划,没《青春期》那么恶心人,无功无过。97年香港回归、股市动荡,那时候的一些道具还是挺让人怀念的,尤其是磁带和随身听
青春不再了,张含韵都长成这样了,嗓子都这样了
还不错啊,挺好的。很有青春气息。
没看过的不要跟风评价为内地版《那些年》,故事完整,静下心来看,最后录音室唱主题歌的时候相信能引发你的共鸣,回忆起你的青春故事
一大群人窝在株洲看的
剧情比较烂,一开始董啾啾老爹莫名其妙就死了,我完全没搞清楚是怎么挂的?接下来上课,小平也挂了,真是让人无力吐槽!还有家里被火烧了,第二天董啾啾好像没事发生过似的,家里很快就装修一新了,这太假了吧……
就只有无脑恋爱,谁抢了谁的女朋友,谁做了谁的附属。这就够注解青春了?大概导演的青春就是如此,不知她最后考上清华没有。转场也随性,为了一场广场的戏,去参加比赛要从早跑到天黑啊。
虽然张含韵本身声音就很嗲,但这里嗲成一种境界...
剧情放空。第一眼就觉得是重庆。确定之后觉得骑自行车的桥段好恐怖。京片儿演川娃子很奇怪啊。亲爱的双喜
“我这辈子办不成的事,你都得替老子给办了,因为你是我兄弟!……”故事讲的还成,歌听着也顺耳,还真有那股子青春年少的味儿。
真是忍不住才因为李现同学才打了三星的啊,其实槽点满满的啊!
三星半。马马虎虎。
意外的还行,比致青春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