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整的劇本,成功執行了三幕劇。
《怪胎》宛如好萊塢盛行加入奇幻元素的賣座浪漫愛情電影,沒想到臺灣可以不透過青春/校園/熱血等本土賣座元素卻依然可以執行。
原本以為劇情發展會如預期發展至結尾,導演竟做出反思安排,拉高了劇本格局。
林柏宏與謝欣穎在前半段的喜劇段落也表現地恰如其分,可愛逗趣成功引發觀眾的哄堂大笑,後半發展亦揪心地創造出投射共感。
(儘管有實力,兩者是否具備票房吸引力,我認為這有待商榷,畢竟愛情片很吃卡司)文本的同質性擴及本片了些微酷兒、女性電影命題。
像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相戀、出櫃者與櫃內者的交往、男女的職涯發展不同等等,這都明指出《怪胎》不單單是純粹的愛情劇。
真要挑毛病的話:1.這部片是不是iphone拍好像沒差別,(除非是為了節省拍攝成本),我看到入迷沒發現電影到底是何時比例改變,也不像《親愛媽咪》有那種震撼力。
(《我不是潘金蓮》的比例變換也沒玩好〉)會這樣說是因為,畢竟iphone拍攝只能當作新聞行銷點操作,但以臺灣觀眾來說,我個人覺得這無法說服人購票進場,反而更某程度會讓覺得電影「便宜」降低進場意願,愛撿便宜的臺灣人最愛以「划算」評價每一件事物。
用iphone拍攝可能只在影展入圍有加分效果,或增加被看見的機率。
2.承上,攝影組幕後名單只有四人,看得出人力節省。
這限制了《怪胎》的鏡頭魅力,例如情侶爭吵橋段無法透過對攝影調度發揮出演員實力,反倒限制表演框架;同理,無法做出大幅度的場景移動,必須快速分鏡切換來表演,這在前段喜劇段落或許可行,但後面認真戲情節時,減損了力道,有點可惜。
-20200701觀賞於台北電影節
我可太喜欢这类古古怪怪、又可可爱爱的电影了,瞧这高饱和度的大面积色块,这令强迫症愉悦的对称构图,多少有些韦斯安德森的影子,但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那种欧式童话感觉还不太一样,情绪上有些《大狗民》的清爽味儿,总之,透露着一种有趣的神经质。
可惜只有前半段维持住了这种荒诞活泼,后半程情绪整个down掉,直到最后也没拔起来,与我看完预告、点开影片前,期待的轻喜剧有些落差,情感上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总体评分4星★★★★一、关于少的那颗星这部电影看似讲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男主女主偶然相遇,因为共同点相爱,接着其中一方失去这个共同点,最后是两人面临分开的开放性结尾。
不过借由OCD这个外壳,外加男女主的演技也一直在线,前半场从相遇到相爱相处的过程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
但是故事后半段情感冲突后就开始狗血,女主人设还怪怪的。
前面基本是女主主动“表白”,牵引感情线和情节线(提出交往、展示人体模特工作、提出洁癖挑战、合照时牵对方手),一副明朗敢爱的样子,男主就主动了一回(提出同居),而当男主OCD痊愈,两人情感矛盾出现时,女主又是偷看手机又是隐忍又是跟踪,我都纳闷好几回,就这性格怎么还不搬出去?
结果一搬回去就自杀了,看得我一阵气。
是,之前是埋伏笔说女主有自杀倾向,是,人的确可以既敏感又明朗,可总觉得缺乏人物性格内核应该具备的统一性。
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电影的主要角色,统一的内核,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勇敢”——用以推动情节,或者是“不勇敢”——用以反衬另一种勇敢的选择或者跟进剧情,女主这前后的反转,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
紧接着下一段关于女主的设定也不喜欢,换女主病好的时候,为啥还是男主那个当编辑的工作,她跟图书出版社啥关系就升职加薪了?
好敷衍的设定啊,为啥就不能是画家?
她家里不是有一副很大的画像吗,就不能是她得病后有什么绘画障碍,只能当人体模特接近艺术工作,病好了回画室当老师什么的?
人物背景丰满一点啦。
再说两次分手后相遇的场景,男方病好说不认识对方时就一副绝情的样子,女方病好说不认识对方就于心不忍的表情,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也有些不爽。
还有结尾,为啥就不能欢快一点呢,我真挺期待两个人一起好起来的,但是两人一块病好,貌似又不能体现想要讨论的话题了。
那不一起病好也可以处理得欢脱荒诞一些啊,另有一个同路人,或者臆想出一个同伴一起疯,再或者直接魔幻掉,都比悲悲戚戚好,总之被这样荒诞开场吸引的我,就想要看到一个快乐的结局。
哎电影我还是蛮喜欢的,怎么讲这么多不喜欢的地方,大概是因为可惜呐,离满星的喜爱就那么一步之遥,国产韦斯安德森近在咫尺啊!
二、关于电影的主题我觉得这部电影想要讨论的主题可能并不是爱情,因为在我看来男女主之间也根本不是爱情,只是一种“同病相怜”。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两个丑得很特别的人,本来各自丑着,碰见对方之后,发现一样丑得很特别,交流一番经验发现“你懂我!
”,就惺惺相惜在一起了,结果不论其中哪一个整了容,正常了就马上抛弃另一个,这能叫爱情吗?
剩下那一个声嘶力竭让对方丑回来的心态,有美好在里面吗?
从状态上讲,就是“正常”>“一起难过”>“独自难过”呗。
所以本片的“OCD”只是一种隐喻,类比那些被人类拿来充当情感工具的一种条件,比如影片中间,电视里面播报类似新冠病毒爆发的新闻。
那么影片中“同病相怜”的情感就可以这样理解:当人们面对某种险境时,孤独中的危机感总会更强烈,这时候有一个人陪着自己,总好过独自面对恐惧,可在这基础上建立的情感关系,必然也会随着危险的远离而分崩离析。
更普遍的情况是,这浮沙一样的爱情,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大的危机,仅仅是孤独就足够它出现了。
从这个立意来看,本片的小清新面貌是不就立体起来了,不过隐喻虽好,形式上还是希望能再荒诞不羁一些,讲道理可以,必须让人从头笑到尾才行。
一个人最爱你的时候 你一定满足了他(她)多方面的欲望OCD限制了两人正常的社会生活生活习惯 情绪共情 甚至连相遇的契机:偷巧克力这件事也是OCD给予的两人的感情基础就始于OCD失去平衡后无法满足相互欲望的情侣每个生活细节里都透露着压抑和窒息无关乎身份和性别任何决定都是趋于利己的生存法则所以不管换谁来决定都是一样的结局人是很难去主动做出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决定
真的纯爱猛士,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真爱战士,敢于直面真实的人生。
一部关于人间多数人生真相的恐怖喜剧揭露电影并无法让世界的所有真爱消失,同样战胜一切白头偕老的真爱现实也无法让无数不能找到真爱的注定失望失去的凡人就此幸福,但是讲述真实的电影却永远能够让心怀希望的人受益,我感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他会毁掉爱情,在我眼中能因为一部电影就毁掉了的多数凡人的爱情根本不配给称之为爱情,但是我也寄予其相应的尊重,也姑且称之为某种我看不上的爱情,我感谢这部电影,是因为有的人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黑格尔说,人类能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黑格尔还号称或被称为哲学的终结,就像马克思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当他们被绝对化就已经失去了辩证法的精髓,没有什么会终结,终结的是他们自己,人类不断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类不断变得更好,所以人类才茁壮昌盛发展至今,文明才不断进步,物种才不断繁衍,生命才不断演进,才有了下一代,最尖锐的批判往往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拯救改善创造和新生。
我感谢这部电影,让已经继续教训的我重新复习自己的错误和教训,那我要说的是,即使没有这部电影,我依然知道爱和生命的真相,而我依然选择勇敢面对,即使爱情圆满,但最终的结局依然是随着生命的死去,而毁灭毁灭,但我要笑着,大笑挽着我爱的人的手,在爱中一起迎接毁灭的结局。
而且所谓的揭露真相,问题在于世界的真相不止一个,其揭示的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世界不存在唯一的真神,世界不存在唯一的真理至少在我们的世界在我们这个宇宙不存在,一切仍然还未写就,即使结局注定,但在注定的结局前面,我们仍然可以书写过程中所有的可能性,而爱不是结果,爱也不是真的,爱是过程,自由信仰,选择的无限可能的唯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会带你会看遍所有关于真相、艺术和电影,好的好坏,善的恶的,或者超越好坏善恶的无尽。
非常喜欢!!!
无意中在电台里听到介绍这个电影,因为说是用iPhone拍摄的,然后就一直想看一下,然后一直忘记。
在本该在好好备考的今天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妈的,看得我心里一惊!!!
刚开始以为轻喜剧爱情故事,两个精神强迫症在同一件事儿惊奇相似,及其合拍,简直天造地设,天作之合。
不禁感叹,啊,老天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会有他专属配搭。
在我认为剧情会像其他类似电影,两个人会互相治愈,携手共赴更好的明天时,哇…这个转折点忽的就出现了,在某天某刻,不经意间……然后后半段,突变来袭。
消失掉的OCD可以代表任何现实中感情存在的问题~故事老套,但是把十分老套的爱情发展通过ocd一种疾病现象隐喻出来。
嗯,很精彩,而且,结局也很意味深长。
而且注意看还有1:1画面比例跟16:9电影画面比例的大小切换,这种呈现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事件开始转折了。
我也是到后来才意识到,哎,画面大小变化了。
总而言之,我好喜欢这个电影。
男主憨憨的,女主也超级漂亮,饱和度极高的大块色彩看起来非常舒服,很久没有让我猜不到过程,也猜不到结局的电影了!!!
情理之中,意料之中,酷。
我很喜欢。
两个怪胎相遇之后 彼此的怪,不再奇怪 亚洲首部iPhone拍摄剧情长片 在爱情的世界裡,我们是彼此的怪胎。
陈柏青是一名严重神经性强迫症患者,有非常严重的洁癖。
每月的15号是柏青唯一一天出门採买的日子,就在某个命运的15号,他遇见了与他「同病相怜」的另一个怪胎—陈静。
原本以为自己要永远孤单活在这世界上的两人,老天爷让他们相遇,发展出一尘不染的爱情,彷彿拥有了彼此就不再害怕被世界遗弃。
然而这段看似命中注定的关係,却在柏青的强迫症突然消失后,渐渐的变了调…爱情的承诺,真的能永保新鲜吗?
两星给故事。
好歹讲完整了,但是有点为了凑一个悲剧而拍的意味。
先讲缺点。
为什么故事没给三星?
因为中心主旨跑偏了。
男女主的分开不是因为OCD,而只是因为不爱了——我相信OCD患者是可以和非患者在一起的。
难道得了OCD就不配爱与被爱吗?
OCD是会让恋爱更加波折,但是爱情本身难道就不波折了吗?
OCD,正是所谓的“不合适”的分手借口。
优点。
一星给美术和iPhone的画幅设计。
还有因为我超喜欢男女主的设定——小偏执的、“奇怪的”、格格不入的人。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去**的世界》,那你应该能懂。
配色很舒服。
房间陈设、角色造型很舒服。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女主服药自杀的那段转换角色的转场是不是用了什么特效?
有点晃眼睛,跳戏了,个人认为不适合全片的整体美术风格。
画幅太可爱了叭。
开始是正方形,后来变成iPhone左边空一条的设计。
正方形是强迫症的必须,而当这个精彩的世界向OCD患者打开,当OCD突然好了,人眼前的世界缓缓拉来,变得宽阔(且不规则)。
这个设计超棒。
如果分手是我们必定的结局,不要再找什么“我们不合适。
”的借口了,直接告诉我——“不爱了。
”吧。
作为曾经(现在也有点)神经性强迫症极其严重,出门晒两个钟紫外线就过敏的患者,影片前半段代入感很强烈,我花了五六七八年去拉低我底线打破OCD边界吃中药西药求神拜佛减缓免疫系统反应的剧烈,学一个大中华区的年轻人如何表面正常生存在地平面。
确实有用,起码现在我看起来蛮正常的,虽然过敏依然很难缓解。
我没感受过怪胎和怪胎才是天生一对,但打破边界五六七八年我现在觉得恢复边界才是健康舒服的自我,即使是相对孤独的生活。
影片后段有点扯,虽然,爱和不爱确实如此,爱的时候等一声晚安到四点,收到一个逗点都像打鸡血;不爱了对方发一串消息也要皱眉,这人是谁大清早的这么不长眼。
又是不用跑影院宁愿在家看的影片,如果在家我应该只会看前片段吧,怪胎和怪胎天生一对长长久久同居到地球毁灭。
(哦对,洁癖太严重建议养个哺乳动物,治疗起来很快的,多擦几次粑粑就好了。
(影片镜头很美,服装道具布景构图都很符合强迫症的审美,林伯宏好几个角度很许光汉还有点小帅
我喜欢看电影,看完一部电影,我脑海中就会自动搜索类似的情节电影,自我感受地对比一下,这两部电影都是中国台湾拍的,《听说》是2009年,《怪胎》是2020年,我很喜欢里面的爱情感觉。
男女主角互相喜欢,慢慢地走到一起,纯真无邪,互相依偎,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听说》,彭于晏误以为女主角是听障人士所以处处关心,怕触动对方的敏感自卑心态,送便当,送大树,特别是大树这一段,我特别喜欢,世间真的有这么可爱的人吗?
爱情不会因为身体或心理之疾而不会来爱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根发芽,只要有爱得浸养,它就可以茁壮成长。
再怪的人,都有人爱。
《听说》讲的是听障人士,《怪胎》讲的是严重神经性强迫症患者,前者双方互相误会,但也是误以为双方都是听障人士之间相爱的,后者的话,两个人都是严重的神经性强迫症,要穿着雨衣才能出门。
但是他们都相爱了,摒弃了听障或者神经强迫症,爱情是能够在任何地方扎根的。
当我看到黄天阔的爸爸妈妈精心地准备了小字卡,那一刻,心都融化了,一是真心,二是家庭接纳。
故事的结尾,好似心理之疾更难令人接受个人发现,《听说》完美结局,给人以爱情的美好;而怪胎的后半段却悲伤结束,让我久久不安。
我不禁想,心理之疾似乎更令人难以接受,这个社会对于心理之疾接受程度还有待更加宽容。
无论是《怪胎》里的陈柏青还是陈静,是谁先神奇地治愈了神经性强迫症,是谁背叛了谁,我觉得都不重要,结局就是这样,他们分开了,恢复健康的那个人背叛了另一个人呢。
我甚至迁怪于导演这样的安排,他们两个不能同时恢复正常吗?
难道“怪胎”在别人眼里就是这么不受欢迎的吗?
谁愿意离开社会啊!
但其实仔细想想,《怪胎》里的男女主角好像一开始就没有为对方真正地触动过,像女主角习惯了偷超市的巧克力,但陈柏青也没有指出不对,而是一起加入了这个偷盗行为。
他们强迫着对方去挑战不敢为的清单。
爱情的出发点是否要纯真无邪呢?
在一方痊愈后,另一方是无可救药地想要医生恢复它。
那么他们的爱情基础是这个神经性强迫症吗?
它消失了,爱情也就消失了。
纯真的爱情里,互相感动与进步最好的爱情状态,是两个人互相宽容,互相进步,互相影响,学习到对方身上的好习惯,好的优点。
而不是“爱时所有缺点都是优点,不爱时所有缺点都是致命伤”。
在《听说》里,我们看到了理想,央央为了姐姐的理想而支持,央央和天阔一起携手进步。
这样的爱情才算得上真的爱情吧!
在现代消费主义社会,我们容易陷入到“消费怪圈”,以为金钱就能够买得一切,但盲目地消费带不开长久的体验。
爱情也是一样,假如想长久地体验爱情,那必然要付出深刻的思考和努力的汗水。
我们因何而爱,我们爱她的什么,我们爱的多深,爱情里的自己究竟有何进步……世界末日就要来了,我们要开始种树……第一棵…… 第二棵……三棵树就可以是一座美丽的森林!
我喜欢这棵扮演的大树,呆呆地待在原地,等待着爱的到来,就算世界末日到来,三棵树抱在一起就是美好的未来。
By冬瓜明20220713
我终究会离开他,放他自生自灭。
这不是我能选择的。
原本爱情里的平衡被打破后,分手只是迟早的事。
我们在斥责陈柏青渣男、玩弄感情、朝三暮四时,导演忽然给这段关系来了一个反转,还是刚遇见的美好,而这一次出轨的是陈静。
很多人说一段关系最重要的是平衡和步伐一致。
无论夫妻还是伴侣,很多时候都是人生路上的同行者。
而这种差距久了,远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
但其实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就抱着随时失去一切的想法,并且真的随时准备失去一切。
懂得一切都会过去,谁都只能陪你一段时间。
也许就能豁达一点。
可能就不会那么有被出轨焦虑,可能结束时也不会那么把自己代入受害者情绪。
说到底还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本来要为女主可惜,幸好只是一场梦。非常台湾的电影,脑洞大开的恰到好处。
画幅比例变化由1:1变成16:9,用来分割前一晚立了Flag第二天男主的OCD就突然消失了的变化。在前半程适应画幅比例然后又在不经意间,从男主视角盯着一只象征自由的鸽子悄然间变化。OCD只是极端特例,电影意在可以泛化到两性关系之间的相互博弈。是你变了,是你变了。
前半段莫名其妙見面第二天就交往,這交往速度讓我覺得之後愛上別人挺正常的,反正當初愛的理由只是終於有人跟我一樣。交往後一起挑戰在路邊攤吃頭髮去垃圾場一堆蟑螂,這種行為比ocd更有病。。但至少在說的的主題明確,只是也不是什麼獨到見解就是了。但國片嘛主題明確就算及格了,不過個人不喜歡形式高於內容的片啦,個人口味扣0.5 打2.5星
哇…意外喜歡色調高飽和對稱畫面構圖以及新穎編劇模式不需主打為iphone拍攝便已足夠動人
患了相爱的顽疾,不能丢了自由的药引。中了解铃的诅咒,不能忘了系铃的侥幸。若爱情是超市偷来的巧克力,最终还是要还回去。
浓烈的色彩,前半部分亮丽的青春爱情片,后半部分成悬疑恐怖片了……………
本片最大話題莫過於是以iPhone手機拍攝長片(華語第一部),然而最吸引的地方還是映射出新冠疫情時期的社會面貌,以及疫情期間人和人之間交往的微妙心態。雖非最初拍攝心態,但不知不覺捕捉到疫情期間一些現象,總是讓人心有餘悸。該片和希臘浪潮作品《蘋果》有異曲同工之妙(外部環境導致內心的心理障礙),更和另一部經典電影《龍蝦》有不謀而合的探討(維持長久的愛情前提是否有共同點?),前半段以方形畫幅這種略帶奇幻的筆觸刻畫出兩個怪胎之間的愛情輪廓,可謂相當精準,可惜後半段用畫幅變形的手法變回正常的寬銀幕後,打破了情感的平衡,淪為通俗劇的出軌情節,模糊了原本的愛情探討,讓前半段建立的妙趣感消失無蹤,可以看出編導在面對愛情深刻思考的力有不逮,但其形式和節奏感又有其新穎獨到之處,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执行不好,叙事角度总变,感觉主题也一直在变,没有想清楚核心是什么,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讲得不够好。仅仅是有趣而已。
短视频质量
本来前半段挺可爱的结果后面整个垮掉,后半段导演以正常人的视角拍怪胎感觉有点居高临下,其实本来以为是想要表达ocd也是普通人也可以爱结果到头来还是说了个不是正常人就没法拥有爱了
前半段设定给了惊喜,但后半段不免陷入流俗。短板明显,蛮有意思的weirdo设定,但诠释的太过平庸,好像只是用了一百分钟的时长,告诉我一个人尽皆知的真理:步调一致才会长久。另外,哪里会有什么怪胎呢?其实,就是不爱了而已。ps:她拖着行李回家那晚,用指头在玄关桌子上拉出灰痕,那段心疼了💔
因為該片對謝欣穎有了很大的改觀,從愛情初始的主動,到慢慢在生活中的被動,謝欣穎詮釋得非常細膩。也許因為劇本的關係,使得觀眾很能代入她的角色。林柏宏在台片中魅力也有提升。亞洲首部iPhone拍攝長片噱頭很足,公整的四方構圖搭配紅藍鮮明色彩,(雖然預算肯定有限)視覺效果很好。畫幅延伸之後,倒是有點像香港瑪嘉烈與大衛系列以及葉念琛的恐怖愛情風格,細思恐極。
喜出望外,如果说第一幕仅仅停留在有趣,让人误以为只是普普通通轻喜剧的话,到第二幕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探讨了一个深刻的话题:一段关系中的变与不变,它的原因、发展和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更惊艳的其实是第三幕,因为它没有停留在哀怨和控诉,而是有了一种以己度人的反思,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感觉像看了两部电影。一开始像童话爱情,有一种我以往看爱情片少有的独特感觉,但后面变成了二流情感俗片,略感无聊。我宁愿它只是一个讲前半部分的短片,那我绝对打五星
阿莫多瓦x韦斯安德森,如果遇到懂你的神经病后,ta的病治好了呢?编剧的失控代表,除了默认的答案,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2022-12-22
全iPhone拍攝的長片,大螢幕看有顆粒,景深差,配合故事風格倒可以接受。1:1變16:9畫幅的處理挺巧妙。看到一半我睡著了,直到兩人大吵才醒,大概戀愛細節太無聊。不過據說也沒錯過多少情節。更像短片,講簡單的愛情故事/愛情哲理,相似兩人相遇-相愛-相處-誘惑-分歧-互相傷害。男主演得不錯。
好作,画幅比也无法适应
因为观影条件的原因,总觉得前半段很有一些经典台片的影子,1:1的方形画幅和强迫症大欢喜的构图特别让设计从业者感到舒服并喜欢,而在能察觉到参照物但不多见的故事里,灵气就这样轻荡荡地飘出来,好看程度甚至让我想起上一部也是这么迫不及待观影也关不掉播放键的Mad Max 4。而如果说前半段是经典台片,是清爽无负担的沙拉,后半段就是00s的台湾偶像剧,是放多了芝士想要给食客多些热量却又因此缺失了本身韵味的“后悔饭”。感觉看到了导演或编剧想要努力跳出参照物的禁锢,却又落入了另一个常见的套路中的感觉。而整体而言,其实整体的形式还是做得挺好的,就是内里有些过于陈旧了。3.5归4吧,为了前半段w。
关于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