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晒后假日

Aftersun,日丽(台),日丽追忆(港),假日回响

主演:保罗·麦斯卡,弗朗西斯卡·科里奥,西莉亚·罗森-豪尔,萨莉·梅瑟姆,艾斯·帕拉克,索菲亚·拉玛诺瓦,布鲁克林·托尔森,斯派克·费恩,弗兰克·科利奥,哈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晒后假日》剧照

晒后假日 剧照 NO.1晒后假日 剧照 NO.2晒后假日 剧照 NO.3晒后假日 剧照 NO.4晒后假日 剧照 NO.5晒后假日 剧照 NO.6晒后假日 剧照 NO.13晒后假日 剧照 NO.14晒后假日 剧照 NO.15晒后假日 剧照 NO.16晒后假日 剧照 NO.17晒后假日 剧照 NO.18晒后假日 剧照 NO.19晒后假日 剧照 NO.20

《晒后假日》剧情介绍

晒后假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是苏格兰出生的纽约作家兼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电影处女作。背景设定在1990年代尾声,故事随着一个充满好奇的11岁女孩苏菲(弗兰基·科里奥 饰)和她年轻的单身父亲(保罗·麦斯卡 饰)出发。两人一起前往土耳其度假,在那里发生的琐事看似平淡无奇,但那些一闪而过的对话,被说出口的和没有说出口的,却刻划出为人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更透露双方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彼此的磐石。二十年后,当苏菲成长到当年出游时父亲的年纪,她回忆起十一岁的那年夏天的记忆碎片,在真实的影像和想象的回忆空间里,那个熟悉的贴心父亲逐渐显露出那年他不曾向女儿表露过的悲伤。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手稿不会燃烧阿尼娜雷蒙德·布兰克的厨房秘密第二季即时发生夜半歌声恩赐妙手:班·卡森医师泰迪熊杀手的祷告红官窑杀死伊芙第二季烧肉龙问题恋人堕落之心结婚对象靠抽选天下无贼错乱的一代奇妙酒店:大堂之外的生活第一季火烧云之波罗堡校园哲学家第一季僵尸之地DNA杀手空难解密第二季飞黄腾达官人我要房夜族公子小仙妻动作巨星2扣篮对决出租老外女汉子真爱公式无敌小飞猪

《晒后假日》长篇影评

 1 ) 一些二刷感想

第一遍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皮肤的触感,那种奇特的亲密,甚至有种悬疑感。

这次注意到是因为镜头一直非常近,非常低,光圈也开得很大,是可以拍到呼吸的距离,但这种近乎色情的拍法又时不时突然摇远,把两人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赤裸地暴露出来。

像是快要溺水的人突然呼吸到高空的空气。

这并不是正常的观看方式,更像是苏菲在模糊的记忆碎片中用尽全力凝视着、搜寻着——亲密存在的缝隙,还有什么同样存在?

这种悬疑感来自她对自己记忆的犹豫不决——到底在什么时候他走到死亡边缘?

镜头下沉,互相涂抹防晒霜,火山泥;镜头上升,二者不再被粘稠的液体相连,各自被冲向自己的清澈。

Sophie的课题是在气泡酒浸透的荷尔蒙里探索性与性别,Calum的课题是在海浪冲洗的抑郁中确认自己与世界的距离,而两个人都在高度自知的情况下扮演,一个女儿和一个父亲。

这种扮演和记忆像是同一个画面的正打和反打,就像防晒霜在皮肤上的覆盖和溶解,爱,那么容易失效,只好一层层地补。

映后戴锦华老师转述导演的一个访谈,她说她要用一个土耳其语的字来传达这种感情,这个字在其他语言里都没有,意思是“爱,渴望和丧失”。

我觉得这是个矢量词汇,在爱的空间中,渴望各自指向不同的方向,而丧失的空集久久伫留,像那张没有完成显影的宝丽来相片。

 2 ) 整部电影最让我能感受到爸爸身上绝望的两处

第一处是刚满11岁的女儿问爸爸 他11岁的时候认为他现在会做什么 爸爸突然一改脸色甚至关掉了女儿的相机 随后我们便明白了爸爸的童年并不幸福甚至从来没有一个家的感觉 当然现在也不幸福 而且电影里很多细节都暗示爸爸没有钱 所以这个问题 爸爸不想回答也就很正常了 这也让我很能感受到爸爸身上的绝望 看得书一本太极一本打坐 的确是很想逃避现实了

不过这段后面还是很温馨的 爸爸抱着女儿 配着BGM tender

真的希望永远定格在这里然后这段后面的那个一闪一灭的片段我觉得是象征着20年后女儿到了父亲这个岁数理解了也走进了挣扎着的爸爸的内心世界 爸爸说过自己喜欢跳舞 但是可以看出跳舞的爸爸并不快乐 女儿在一旁看着他跳舞

女儿目睹爸爸的内心世界

至于有人说这段里面有个男的就认为爸爸是GAY的 这男的就一帧 而且没有和爸爸有任何互动-华丽分割线--随后最让人痛心的一处就来了

什么叫破防这就是破防你爱的人往往伤你伤得最深 当然女儿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毕竟青春期 爸爸也没上去陪唱 让女儿一个人难堪了 而且女儿说的的确没问题 说是来度假 但是连饭都是吃得霸王餐 也许是被女儿刺激到了 也许是早有打算 反正烟都捡别人丢地上的抽的爸爸给女儿买了老贵的地毯

别光看图片这段要看原片才能感受的爸爸的痛苦不然你会觉得他在笑doge

 3 ) 呼吸之必要

我們煙民常常會以「出去呼吸一下」來指代「出去抽煙」這個動作,我們的煙癮大多不是來自尼古丁,而是來自生活的壓力。

生活壓力越大,我們「呼吸」得越多。

《日麗》便是一部關於呼吸的電影。

當然,它不是關於抽煙的,但它關於我們要如何換一口氣,在不堪的生活中繼續生活下去。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場戲,是戲中父親和女兒剛下榻酒店後,女兒在床上睡著了,父親關了燈,走出陽臺點了支煙,然後忘我地緩緩扭動身子──這個父親喜歡跳舞,跳舞的父親也成為了女兒記憶中最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後面不時穿插。

整場戲的鏡頭都是從女兒床沿邊往陽臺方向拍過去的,而陽臺和房間有玻璃門相隔,我們只能看到父親在陽臺上背對房間的動作,卻聽不到任何來自室外的聲音,而房間內同時也只有沉睡的女兒發出的呼吸聲。

戲中對於「呼吸」的指涉還有很多,潛水、游泳(尤其有幾場在泳池水底的慢鏡頭),以及父親不時自顧自做的類似太極拳的動作(以太極拳來說,他的動作基本上全錯)。

女兒一開始不明白父親為何會做這些奇怪的動作,直到後來旅行團到了一個野外的地方,女兒看到父親又做起了那些動作,便也模仿起來──她那時也許仍然不夠明白,直到後來她長大後,面對著一些如她父親當年同樣的,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生活之不堪後,她那時也許真正懂得了那些動作對父親的意義是什麼。

十一歲的女兒並非完全不知道「一百三十歲」的父親生活在窘迫中,甚至在父親有次提出可以給她錢去學唱歌後,直接戳穿了父親的真實處境:我知道你根本沒錢。

父女倆的那次旅行正是女兒十一歲生日。

同樣是一場父親在陽臺、女兒在房內的戲,女兒拿著DV機問父親:你十一歲生日的時候是怎麼過的?

父親說:我想不起來了。

女兒成年後重看了自己十一歲生日時和父親去旅行的那些錄像(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錄像本來應該在父親手上)。

整部電影正是由此觸發女兒對那次經歷的回憶──如果沒有這些錄像,她大概像她父親一樣,已經忘記自己十一歲生日是怎麼過的,畢竟每個人成年後都面對著各自的不堪。

事實上,父母倆的生日非常接近,都是在假期間過的,他們互相給了對方最好的生日禮物。

想起了多年前的《Boyhood》。

《Boyhood》根據演員12年的真實成長,拍下了孩子和家庭的變化,而《日麗》恰恰相反,只講述了父女倆那短短的一個假期。

看似平淡的講述,卻在結尾爆發出了最濃烈的情感,既有父女之情,也有做人之難的唏噓。

黑暗中我感覺到一同觀影的朋友似乎在哭泣了,結束後我問她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她說沒有。

那她想起的應該是她那位最近剛剛在異鄉自殺的朋友。

好好呼吸吧,朋友。

 4 ) 我爱它的真,更爱它的藏

早就想写一写晒后假日,但我总觉得自己写不好,一直搁置着,片子劲儿确实很大,甚至我越想越觉得上头,都有点自我高潮的意思了。

就像那晚看完最后一个镜头,本来缓慢的节奏让我昏昏,就最后那一个镜头突然将我击醒,我楞了一分钟,我从头又开始回忆这部电影,是的,结尾了,我甚至又开始怀念起这部电影了。

它讲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父女假日故事,但讲故事的方法却实在是私人至极,隐晦至极,这是一封女儿写给父亲的情书,或者叫家书。

镜头的暧昧,流动,留白,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随意DV拍摄的一角,对,就是“一角”,用这一角来涵盖整个故事的情绪。

追忆的感伤,缅怀的伤痛。

它夹杂着成年后女儿对父亲的回忆,而镜头里的假日,正是成年后女儿翻看DV录像带后的回忆和遐想,当时11岁的她有太多不懂父亲的地方,比如父亲的短暂失踪,不愿意舞台跳舞,亦或是深夜哭泣。

这些大人的信息她根本不懂,成年后的她才恍然大悟,一遍遍的看录像带,才察觉到父亲的隐忍,痛苦,乃至无奈的不堪。

才知道父亲的辛苦,和内心深处的伤痕累累。

所以为什么导演安排了舞池的闪现戏份,灯光一闪一闪,30岁的父亲就在那里,独自舞蹈,长大后的女儿向前和父亲拥抱。

作为导演的自传性影片,显然这段情节是女儿在向父亲做情感的弥补,但背后的调子确实无比悲伤,因为导演比我们更清楚,一切皆是不复返,她无法回到11岁的夏天,她只有通过电影的魅力来“偿还”这一切。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我喜欢它的真,它的藏。

侯孝贤以前也说过,拍电影是要藏的。

它真在诚挚的情感,全片没有直白展现父亲对女儿的爱,但就是各种细节,以及流动 特写的镜头来直对父女的关系,甚至那种情感似恋人般,却又点到为止。

它的藏还是在于隐匿了太多父亲的信息,因为视角是一个11岁的女儿,我们不断从她的视角以及成年女儿的视角相互对比,相互揣摩,甚至可以找到共鸣,去充实这段信息。

你可以是创作者去弥补未知的情节,去参与,去构建。

前不久,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我是相当喜欢。

然后我就是在看这片子时,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触,我甚至在想我女儿11岁后会不会像晒后假日的女孩一样也会问我:我11岁时我的生日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我和11岁的她一起假日是什么感觉?

真的很奇妙。

这部电影甚至也给了我一些灵感,我打算也拿起相机去记录。

所以以上我说的这些,是不是也是对这部电影情感的一种延伸?

我痴迷时光的穿越,就像普鲁斯特吃蛋糕就能穿越,安哲通过镜头魔法就能今古衔接。

所以我更是喜欢《晒后假日》的结尾。

成年后的女儿看着机场父亲给她拍的录像带,镜头从电视录像带开始摇或者移也好,一直摇到空白的墙壁,突然时光交接,30岁父亲拿着DV赫然出现在镜头前,那个摄像机后面的人乍现!

那种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呢?

就好像死去的亲人突然复活一样,宛如一股神迹,感动至极。

导演真的很聪明,她将客体和主体做了一个绝妙的对抗,这是父与女的一次对面,是女儿理所当然的想象,是父女情感的一次救赎。

这是一部情感充沛的电影,是不能二刷的电影,理智会让你丧失情感。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下班,回到家中,去抱一抱我亲爱的女儿,告诉她:爸爸爱你。

 5 ) 阳光照进了心里

这部电影想从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爱说起。

本部电影的女主角是一个年幼的女孩儿,年龄小但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这个“小小阳光”,不断照亮了贯穿电影始终的浓郁的父亲的内心黑洞。

从父亲的情绪闪回以及和女儿的对话可以看出,父亲对于童年、家庭、故乡的厌恶。

他曾经是一个不被环境接纳的人,这种经历带给他难以忽略的悲伤还有孤独感。

与女儿度假期间,实际上是父亲在尝试担起父亲的责任,并希望和女儿留下属于他们回忆。

但在旅途中,女儿发现父亲“很穷”,无法给她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美丽的土耳其地毯”、“免费畅饮手环”、“声乐课学费”。

父亲也知道自己给不了女儿这些,而加重了内心对自己的批判和攻击,以至于情绪闪回不断出现。

但女儿并不介意,她随遇而安,觉得能和父亲在一起就很快乐,原谅了父亲不断犯的小错、不给自己的面子、以及一些失误。

这些都是父亲在成长过程里不曾得到过的“接纳”。

他感觉到自己重新拥有了完整的不受排斥不受攻击的童年,原因就是女儿对他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

在影片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父亲的情绪闪回,他站在舞池里,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但当影片进行到现实中父亲带着女儿一起跳舞的那一段时,在他记忆中的被排挤、孤独无比的舞池里,出现了他和长大后的女儿拥抱在一起的画面。

说明此刻他的灵魂不再孤独,痛苦的回忆开始被修改,因为他被看见,他拥有了爱。

总是说父母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但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包含了单方面的期待和其他种种。

相反,孩子却是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父母,无论是穷是富,都从一开始就无条件肯定了父母的存在,并从心理上给予了父母“生的希望”。

这种世间难见的积极的光芒万丈的爱,难道不就是最好的礼物吗。

片中女儿安排旅行团的其他大人一起对父亲唱生日歌,就是希望父亲知道,他被人接纳,他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哪怕年幼,她也能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抑郁,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照亮父亲。

“小小的阳光”,不光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小小阳光”。

 6 ) 用声音实现「记忆」感知|电影《晒后假日》声音赏析

回望《晒后假日》,用声音实现「记忆」感知|莫非听电影_哔哩哔哩_bilibili记忆是如何运作的?

在长片首作《晒后假日》中,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给出了一种关于记忆的感知方式。

影片用声音打开记忆的通道,如同挽歌般,唤起对假日往事的印象与咏叹。

这期莫非听电影,我们将探寻《晒后假日》如何用声音来实现记忆感知,留下记忆的余音。

(本视频只用于电影声音设计制作等交流,无任何商业或盈利用途,如若侵权,立删。

)欢迎大家在微博、b站、微信等其它平台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有关电影声音的幕后解析与新鲜资讯🎬

 7 ) 《晒后假日》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天赋。

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父母吗?

夏洛特·威尔斯 (Charlotte Wells ) 精湛而怀旧式的首作——《晒后假日》(Aftersun)给出了思考以及答案。

《晒后假日》无疑是过去不久的2022年最惊喜的电影,导演兼编剧的夏洛特·威尔斯从个人的家庭相册中找到灵感,讲述了一个即凄美又强大,近乎挽歌般的故事,反映了记忆中的内容、记忆之间的差距,以及记忆本身的本质。

父亲、女儿,和未及言说的事《晒后假日》讲述了一个简单但具有“欺骗性”的家庭度假故事。

影片的叙事视角以成年苏菲(Sophie)的个人回忆展开,而这段贯穿近乎一生的记忆被童年的一段DV录像所承载。

通过影像记录的回忆,苏菲重温起了11岁时与父亲卡路姆(Calum)的最后一个假期。

童年,11岁的苏菲与父亲卡路姆一起跟随巴士旅行来到位于土耳其的度假村度假。

片中32岁的离异单身的父亲卡勒姆由96年的爱尔兰演员保罗·麦斯卡(Paul Mescal)饰演,因一张过显年轻的娃娃脸,在片中还是荧幕外都容易被误当作是苏菲的哥哥。

卡勒姆与淘气天真的女儿苏菲开启了在土耳其的度假胜地逗留的一周。

时间和地点的细节一目了然,这个故事与过去息息相关:一大块的数码摄像机的像素化模糊、复古的时代陈设、摇滚乐队音乐(Blur、Queen&David Bowie)、无处不在的英国人、穿着马球衫的度假村代表、芬达汽水、街机游戏、玛卡莲娜舞,这里是90年代后期。

在度假酒店里,父女俩一起在泳池边度过慵懒的时光、互相涂防嗮霜、一起游泳;父亲因手打石膏,在一旁观望女儿打桌游时又不免担忧女儿与年长的朋友玩,又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一起登山、一起泡硫磺澡时谈论埃及艳后的传说——这是整部电影中最简单而温馨的部分:一张迷人、生动、细致的家庭假期肖像,一段苏菲开学前的暑期度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段轻松温馨的家庭旅行,然而整部影片的基调如同片中父亲的角色卡勒姆一样,是一座半浮出表面而底下淹没的冰山:水面之上的一切都意味着假象,水下看不见的部分才是无法触及的,看不见的浩瀚。

仔细体会剧情的细节,会发现这段原本父女一起愉快的时光上却始终笼罩着一种忧郁的感觉,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在电影中十分巧妙地运用DV录像这一影像载体,将过去和现在虚虚实实地交织在一起。

影像的倒带、终止和启动的声音,从一开始就萦绕在电影中,并侵入到每个场景里,提醒观众所看到的可能恰恰是因为苏菲当时的记忆有所偏差,其熟练运用的视听语言,让故事在记忆场景和现实时刻之间来回穿梭,探索那段阳光下看似快乐的假期,其实是一段悄然深入骨髓的忧郁回忆。

随着安静、反思般的回忆叙事,我们跟着成年苏菲的视角拼凑起了回忆,这才在20多年后发觉——尽管当年父亲卡勒姆竭尽全力为苏菲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但他似乎一直在焦虑和抑郁中苦苦挣扎,甚至试图自杀。

影片的开头,父女俩到达旅馆时发现他们的房间只有一张床,而卡勒姆当初预订的是两张。

父女俩睡在一张双人床有什么大不了?

卡勒姆似乎不这么认为。

半夜,苏菲劳累地熟睡去后,他在一张小床上醒来,来到远处的阳台上。

透过平板玻璃门可以看到卡勒姆因右臂上的石膏而挣扎着点烟,在吸完一口烟后,他的身姿开始有节奏地前后摇摆,手臂向外、向上和向下移动,这是如梦似幻般的太极动作。

不太清楚他在思索什么,画面保持了疏离——这是父亲独属的孤独时刻,在孩子熟睡后才开始。

随后从父女俩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卡勒姆和苏菲的母亲已经不在一起了——他们显然在相对年轻时就有了苏菲,如今他移居英国,母女俩则留在了苏格兰,而这次父女俩难得的相聚的度假,实则是卡勒姆勉强负担得起的土耳其之行。

苏菲的父母分居,她主要和母亲一起生活,卡勒姆谈到要找一个新地方,苏菲在那里会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也许还会和一个叫“Keith”的人合伙做生意,但从他谈论这一切的“语气”来看,很明显他对这段描绘的未来不太抱有信心。

有“线索”表明他的人生并没有完全按照他希望的方式发展。

他的年纪过轻到被误当作是苏菲的哥哥,显然他在年纪尚轻时就当了父亲,而过早的拥有孩子则打扰了他人生的规划,以至于今天还在职业上苦苦挣扎;旅途中他带着关于冥想和太极拳的书籍,通过阅读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打太极平复自己的焦虑,与其说这是他的终身爱好,不如说是一种避免焦虑的方式;他似乎没也有多少钱,一次潜水时苏菲没接住潜水眼镜,气氛随机紧张了起来,因为对卡勒姆来说潜水眼镜价值不菲,而这种焦虑压垮了他。

相较于忧郁的父亲,天真的女儿苏菲显示出了超过她年纪的敏锐和成熟。

苏菲在小时候听到只言片语的“订婚”二字就感到高兴,因为她希望父母能够和好如初。

而如今作为一个11岁的孩子,她没有了这样的期望,但她很难理解为什么她的父母即使不在一起了,也会依旧交换“我爱你”。

她会在父亲打太极时翻白眼,并将之俏皮地形容为“像个忍者一样做着奇怪的慢动作”。

在度假村,11岁的苏菲第一次迎来了性别意识的朦胧觉醒,并体验了青春期的意义。

她偷听到青少年傍若无人地谈论着“性”,目睹着他们在泳池边肆意忘我地接吻,这是一个她未曾仔细看过的世界,她萌生了长大独立的想法,就像她遇到的那些青少年一样。

她甚至在玩摩托车街机游戏时,遇到了一个同龄人,一个似乎对她有浪漫兴趣的男孩。

与此同时,父女俩的世界、爱与了解,又是这么近那么远。

记忆承载了这份鸿沟,当录像暂停并再次启动时,某些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重复出现,一些看似平凡的动作、对话和场景都具有更大的意义。

苏菲与父亲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联系,能敏锐地察觉到了父亲的“不妙”,但当时 11 岁的她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父亲的那些“时刻”,无法完全理解她父亲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但她还是尽可能的凭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深刻的理解,来安慰着父亲。

她能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空间与人的关系:只要共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抬头仰望同一个太阳,即使我们不在一个空间里,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在“一起”的。

这种独特的思维能够让苏菲与父亲分别的情况下依然感到安心,然而父亲却对这种文学般的语言和想象力感到困惑和不解,也许从他的角度看来,自我宽慰式的安心是短暂而虚假的,他见不到他的女儿、不能陪她长大、不能陪她玩耍、在她身边保护她、听她诉说小秘密,这种失去爱的痛苦才是“地久天长”。

苏菲认为他们能共享同一片天空真好,也许广阔而蔚蓝的天空才是真正将索菲和卡勒姆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而卡勒姆却体会不到这种文学上的语言和想象力。

这个明显的鸿沟无疑是电影的核心,它暗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潜在的亲近和显然的距离。

孩子是有洞察力的,能感知事物的,即使她不能用言语表达。

同时,孩子的认知也是弹性的,她一边可能察觉到父母存在的焦虑,另一边也会为在街机游戏中结识新朋友而高兴,这两件事甚至可以同时发生,并在思维中同时进行,而成年人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一次潜水游泳时,苏菲无意弄丢了潜水眼镜,父亲卡勒姆惊慌失措般转身朝着面具掉落的方向追寻,事后的苏菲敏锐地意识到了父亲这一情绪上的转变,先是进行了言语上的道歉,后是行动上的亲密示好,而父亲卡勒姆显然再一次对这一举动感到“惊慌失措”——因为女儿发现了他经济上的窘迫和情绪上的失落,而这两点他自认为隐藏得很好。

父女俩的另一点鸿沟,在于他们对于“年龄”的不同态度及诠释。

正接近于青春期的苏菲,对超乎她年纪之外的事显示出异常的兴趣,她看着泳池边的青少年大肆地散发的青春荷尔蒙,好奇什么是吻、什么是触摸,她跟同龄男生第一次尝试了什么是“吻”,又对父亲帮擦防晒霜的平常之举显示出成熟后的抗拒。

她会好奇吸水烟的夫妇在干什么,质疑成年们明明一边告诫孩子吸烟不好却一边明知故犯,她不明白为什么爸妈明明分开了却又互相表达“我爱你”。

苏菲迫切地想要长大,像许多孩子一样,她认为成年比童年更加令人兴奋,她即将进入自我分离并成为“自己”人的年龄,年龄之于她是义无反顾的肆意青春。

而如果假设年龄是许多 30 多岁的人的自然恐惧,父亲卡勒姆似乎比同龄人更受此困扰。

他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也许从未真正打算在 20 多岁时生孩子,他因此被迫承担责任,人生时乖运拙。

当卡勒姆回答他的前妻:"你是在检查我吗?

",这是轻松的戏虐还是另有隐情?

一次跟潜水教练的对话,他甚至提到无法想象自己能活到 40 岁,也对如今30多岁的自己感到惊讶,这是自我解嘲还是一种自我厌恶?

对于卡勒姆来说,年龄有时是一种“特权”,有时也是一种诅咒,他甚至对年龄的敏感达到了一触即溃的程度。

电影中的一幕,苏菲拿着录像机采访父亲卡勒姆,询问他的11岁生日怎样度过,卡勒姆随即新心生不悦,用冰冷生硬的语气要求苏菲关掉录像机。

苏菲在关闭了录像机后,再次发挥了超乎她这个年纪的聪慧,她说:我可以把它记录在我的小脑瓜(mind camera)里,父亲既而才道出当年11岁时残酷的生日过往:没人记得、敷衍了事。

这一幕背后的残酷真相在于,成年后似乎没有多少人能记得童年的某一次生日,而卡勒姆记得却避而不谈,则是童年生日给他留下太过糟糕的回忆,生日只是一场幽暗的憾事。

困在抑郁中的父亲

电影中,苏菲几乎每一次与父亲的互动都有一种深深的忧郁,那么父亲卡勒姆是怎么变成如今的样子的?

人生的痛苦到底是一种过程,还是瞬间的永恒?

导演很巧妙地没有采用细致的叙事模式来描绘卡勒姆曾经遭受的痛苦,而是通过展示父女对话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对他遭受痛苦的原因有了一个粗略的认知。

他的抑郁似乎始自一直被忽视的童年,成年后他离开了一路长大的家乡爱丁堡,搬去了伦敦,希望和他的商业伙伴在那开起一番事业,但他似乎对这个商业冒险的未来也不太肯定,爱丁堡也是他再也“回不去”的家乡,是个没有归属感、失去共鸣的地方。

卡勒姆的性格充满了挣扎和痛苦。

他似乎难以在职业上的取得成功甚至稳定,他不断地从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甚至提到目前考虑与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

职业上的不顺也似乎导致了经济上的拮据,尽管如此,他试图掩饰自己的困难。

面对丢失的潜水眼镜,他慌张不已,却又向女儿隐藏起了忧虑,作为父亲,他不希望苏菲因为经济拮据而看不起他。

卡勒姆的人生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无根的。

在谈及浪漫生活时,卡勒姆认为自己是失败的,自从与苏菲的母亲离婚后,他似乎已经放弃寻找爱情或者人生伴侣,如今他唯一拼命抓住的根就是女儿苏菲。

而当苏菲不在身边时,他会绝望地哭泣,他尝试了一些方法来调解他的抑郁情绪,他在旅途中随身阅读关于冥想的书籍,闲暇时打打太极,而这些似乎都无法延缓他愈来愈深的抑郁情绪。

他开始漠视自己的生命。

一次穿过街头,他全然不顾迎面而来鸣笛的大巴车;一天熹微清晨,他赤着脚站立在阳台栏上,大展双臂不知道在拥抱什么。

明明经济拮据,对丢失的眼镜慌张、抽路边捡来的二手烟,却依旧斥巨资850英镑买下昂贵的地毯,而这一举动也可被视为许多精神紊乱的前兆——大肆乱买,挥霍财产。

影片的另一幕高潮展示了卡勒姆情绪上的失控。

一个夜晚,度假村举办了家庭卡拉OK,苏菲以父亲的名义报了名,并劝说父亲一起上台,而父亲显然对上台唱歌一事充满了抗拒,甚至是严词厉色地拒绝。

苏菲劝说未果只身上台后,再次示意父亲上场,而卡勒姆依旧无动于衷,坐视女儿怏怏地唱完一首歌。

随后卡勒姆表示只要女儿喜欢可以为她报声乐课,这笨拙的安慰点燃了苏菲的情绪,她生气地回答她的父亲不要承诺他做不到的事。

苏菲愤怒的情绪情有可原,一个再怎么成熟敏锐的孩子,也承受不住父亲突如其来的冷漠。

而显然,苏菲的回答深深地刺痛了卡勒姆。

这次不愉快的谈话后,卡勒姆为缓解尴尬提议一同离开,回到酒店。

而当苏菲冷冷地拒绝后,卡勒姆并没有再三挽留,而是转身离开,放任女儿只身留在这个陌生又未知的境地。

卡勒姆接二连三的异常之举显然与他突如其来的抑郁情绪有关。

他难以抑制的悲伤情绪与欢乐的气氛格格不入,在众人面前高歌,无异于进一步加剧他情绪上的失衡。

卡勒姆“被动”地旁观并未延缓情绪的到来,女儿回来后的讥讽则是彻底击溃了他心中的防线,他的抑郁情绪开始赤裸地暴露,他急于逃离现场,以至于不管不顾地将女儿抛下。

面对抑郁,他抵抗、妥协,最终落荒而逃。

正是在这次谈话之后,卡勒姆独自回到房间,若有所思地回看录像带试图转移注意力,然而终究还是坐立难安。

他走上夜晚空荡荡的街道,抽起路边捡到的二手烟,一路绝望地走进幽暗的大海,走进淹没他所有的悲伤、忧郁的大海——这一刻他最显孤独。

而影片中的另一平淡、动人的一幕,背后又是父亲无尽的悲伤。

父女俩跟随旅行团来到一处景点,当父亲爬向阶梯高处时,女儿悄然地在身后安排每位游客齐身为他唱生日快乐歌。

而当众人的歌声响起时,卡勒姆面露的表情难以看出是真正由衷的快乐,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悲欣交集(happy-sad)。

下一幕便是卡勒姆赤身崩溃地哭泣。

对于像卡鲁姆这样极其敏感的人来说,苏菲的善举和纯真的爱似乎超过了他的承受,他以往人生的挫折和失望似乎深受这种“善良”的影响,他曾期待过,又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失望,最终心里一潭死水,生命以痛相吻,他却报之以悲歌。

他开始放纵自己内心的孩子,女儿则表现出成年人的成熟,苏菲的贴心无疑给父亲心里留下一片涟漪,只是这到底是不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留念?

褪去抑郁的底色,影片中一些细节也展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无论是精神上或身体上,他都很谨慎地在自己和成长中的女儿之间保持界限,他事先预订了两张单独的床,而住进一张床的房间后,他选择在窄小的婴儿床上辗转反侧。

他会教女儿一些防卫的招式来保护她自己,他告诉女儿她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当苏菲与他分享前一天晚上亲吻一个男孩时,他表达了他多么希望苏菲能与他分享她生活的秘密——无论是她选择约会的男孩,还是她沉迷于服用的药物。

他补充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让她重蹈覆辙,但她需要与他分享。

而尽管这是一次倾心的对话,但在视觉上,角色之间依旧保持着距离,从这次谈话中,我们也感觉到卡勒姆曾经也拥有肆意的青春,但也许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可以仰望的人、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秘密、也没有人给他建议,帮助他重回正轨,他想成为苏菲的“那个人”——一个她可以完全信任,指引她人生方向的人。

独特的视听语言

《晒后假日》是一部反映记忆的怀旧电影。

电影中,记忆是唯一能够消弭时空鸿沟的东西,但同时也让距离感更难弥合,孤独感更加强烈。

大卫·柯南伯格的实验性短片《 摄影机 》(Camera )中的一个角色说:“当你记录这一刻时,你记录的是这一刻的死亡”。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夏洛特·威尔斯的这部电影。

《晒后假日》作为一个非常私人向的情绪电影,由记忆和想象的阴霾组成,电影的视听以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存在,那就是记忆、想象、潜在符号的语言。

成年的苏菲回顾她儿时和父亲的往事,零散的35mm镜头展现了苏菲和父亲卡勒姆真实的回忆,同时,镜头之外是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强烈联系,即记忆中的内容、记忆之间的差距,以及记忆本身的本质。

电影中苏菲与父亲互动的画面几乎都是明亮温暖的。

本片的摄影指导 Gregory Oke 使用了一种柔和而丰富的色调、充满夏日气息和饱和度,来展现一种记忆之外,想象之中的美好色彩。

苏菲与父亲的互动是游离在当时的索尼录像机之外的,而这种明亮饱和、温暖的色彩展现了成年苏菲原本记忆中的内容——她童年视角的温暖,与父亲在一起时的温馨时刻。

而父亲卡勒姆的单独画面,大多是昏暗冷峻的。

这种高对比度、冷峻的色调,充满着一种忧郁的浓重氛围,这是成年苏菲的回忆视角,她现在可以看到小时候看不到的东西了。

而冷峻的画面显然是电影表达的核心——记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记忆不可靠的本质。

这很《一一》回顾你的童年,有多少是你能具体记住的?

其中又有多少重要、深刻的片段是在事后多年回忆起来才感到细思极恐,让你领略到“啊哈时刻”(Aha moment)的?

儿时的苏菲拿着摄像机,父亲卡勒姆背对着她站在酒店的阳台上,脸上带着一种她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表情,在那一刻,她见到了父亲永恒的奥秘,只不过要到成年时才能完全明白。

这部电影的整体弧线是成年苏菲回顾并反思那段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通过成年苏菲观看家庭录像产生的回忆,使我们审视每一帧画面、寻找每一个线索,揭开一个个仍然难以捉摸的隐藏真相,将我们带入到记忆的最深处,成年的苏菲意识到了她父亲在那段时间一定经历了什么,她多么希望当时的自己能帮助到他。

成年后的苏菲与此同时,成年后的苏菲也出现在这种冷峻的画面中。

从影片穿插的画面中了解到,成年后的苏菲也来到了父亲当年的年纪——她32岁了,此外,儿时性别意识懵懂的她长大后是一名Lesbian,并与另一位女人组建了一个家庭,甚至拥有了一个孩子。

同时,她在这段家庭婚姻的内部关系中充当一名“父亲”的角色(“父亲”是一种性别属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属性,同性恋家庭群体也难以离开这种社会属性),她开始了为人父母的旅程。

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个性,卡勒姆在土耳其度假期间也一直在为这个问题挣扎,如今苏菲也可能面临着与父亲当年相似的心理斗争。

因此,此时的苏菲能看到她小时候看不到的父亲的另一面,并意识到父亲的挣扎。

一方面,她在录像带承载的美好时光中寻找慰藉的同时,逐渐理解卡勒姆的父母给他造成的创伤,也试图忽视或原谅曾经他父亲为人父母可能遇到的任何失败;另一方面,她或许也不希望她与孩子的关系会像她和父亲那样如出一辙。

一暖一冷电影中的另一幕采用了一暖一冷的色调,暖色的一边是苏菲在讲述童年的烦恼,冷色的另一边展示父亲难以言喻的心理肉体上的双重伤痛。

电影中也经常呈现偏离中心的画面、破坏稳定性的视角,通过卡勒姆透过的门缝,或者镜子和电视屏幕的反射,将情节中的对白远远转移。

这种被移开的语言、刻意疏远的立场,让观众置身于稀疏的对话中和沉默的空间里、更加沉浸于影片忧郁的色彩,使一些诸如爱、喜悦甚至失落之类的情绪更加强烈和真实。

此外,电影中大量出现了90年代的热门摇滚歌曲,如REM 的“Losing My Religion”,Chumbawamba 的“Tubthumping”、All Saints 的“Never Ever”、Blur 的“Tender”、Catatonia 的“Road Rage”,来烘托怀旧的时代氛围。

影片最后的一幕高潮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

吃完晚餐,父女二人寻着Queen&David Bowie的“Under Pressure”来到舞厅,此时,卡勒姆的情绪突然“癫狂”了起来,大胆地迈进舞厅并邀请女儿一起跳舞。

影片音乐的制作方 Pastel Productions 调整了现有的曲目,隔离了人声和原本的节奏,使得 Under Pressure 由原本的激昂向上的节奏情绪变成得低沉消极。

(个人觉得电影中Under Pressure 版本更好,跟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异曲同工——表面是温暖欣喜,实则是无限的悲伤。

可惜目前官方放出的ost并没有这个版本。

)随着卡勒姆开始在狂欢中跳舞,Under Pressure 只剩下Bassline的intro——A和D的十二品,升一个八度后不断重复,屏幕开始交闪着舞厅的频闪灯和漆黑的轮廓光。

成年苏菲此刻电影中“超现实主义”的一幕开始出现——成年苏菲在不断交闪的画面中出现,Under Presusure 的整个节奏被有意拉慢,Bassline消失,牙叔&宝爷的人声被放慢、尾音被拉长,画面不断交闪着着成年苏菲撇见她的父亲、她走向他、却看不到他的全貌;她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开始向父亲怒吼。

放慢的歌词人声 Why can't we give love that one more chance? Why can't we give love, give love, give love……伴随着童年苏菲推开父亲的拥抱,黑暗中的成年苏菲又试图拥抱他,然而父亲还是从她身边溜走了,苏菲目视着父亲坠落于黑暗中,无法抓住他;This is our last dance, This is ourselves……这段情节与Queen&David Bowie的热门单曲 Under Presusure 完美契合,这首歌体现了卡勒姆内心所面临的迷惘,那些他隐藏在太极和虚假的热情背后前所未有的挣扎。

而在画面上,明亮的阳光给人一种乐观的暗示,卡勒姆看似以他无忧无虑的舞蹈为舞池增光添彩,好似他的生命不止于此,而黑暗中闪烁的频闪灯暗示着希望即将耗尽,黑暗最终将卡勒姆吞噬。

同时,这一幕也可看作是不同时期的苏菲对她父亲的两种视角——多年后的一个寻常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脚踩在当年那张地毯上的一刻,忽然间才明白十一岁的那个土耳其夏日里你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我多么想回到舞池里去拥抱你,可是已经来不及。

父母是尊不被理解的雕像正如每一部艺术作品都是导演的“假面舞会”,导演的首作多少都带有个人的自传色彩。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夏洛特·威尔斯在采访中坦言,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翻阅家庭相册:“我意识到那一刻——不仅是智力上,而且在内心深处,当我的父母生下我时,他们是多么年轻。

我看着一张父亲抱着两岁时的我的照片。

当时他大约26岁,我凝视着他的脸,他年轻的曲线,他眼中的光芒,他握着我手的温柔方式,(主要是为了不让我把他的眼镜从他脸上拉下来)这让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时间在两端来回伸缩,我想到了 26 岁的自己,多么年轻和狂野。

所以对我来说,他们曾经那么年轻,这似乎仍然令人难以置信,他真是个好爸爸,我很想问问他的生活。

导演11岁时和父亲的一次度假,恰好在土耳其《晒后假日》独特魅力来自于它的“微妙”表达、在于它的“克制”:它没有解释卡勒姆抑郁背后的原因,甚至是影片的最后,卡勒姆到底有没有自杀。

电影的最后一幕,卡勒姆在机场送别并拍摄苏菲飞回爱丁堡的画面。

他站在栅栏后面,一只手拿着摄像机,另一只手挥手告别,目送苏菲离开后,他转身,打开并走进那扇门。

仔细看门内不断频闪的灯当然,种种迹象表明(如空无一人的机场,没盖章的明信片等),影片中的卡勒姆在这次旅行后不久就自杀了,这是苏菲最后一次见到她的父亲,这也是触使她回忆起这段记忆的原因之一。

他可能因为一些自毁倾向而身死,或者他的精神状况糟糕到难以复加,以至于肉体消亡才是灵魂的唯一解脱;他也有可能不会自杀,因为这次旅行让他明白至少女儿苏菲还是他的Living hope,但他的生命仍然以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

影视叙事上的“模凌两可”即影像艺术留白的方式,如果你喜欢大卫·林奇,那么你就会喜欢这种艺术上的“留白”——父亲没有死,他只是转身回到了那个舞池。

Sophie, I love you very much, never forget that.电影中的两位演员也贡献了卓越的表演。

在片中饰演苏菲的弗兰基·科里奥是一名儿童演员,每天只能在片场工作 4 个小时,演技依旧不失浑然天成。

此外,片中当卡勒姆告诉苏菲停止拍摄时,苏菲的那句巧妙回应 “好吧,我会用我的脑袋瓜记录下来” 是小演员脱口而出的台词,原剧本中没有,导演觉得这是一句很棒的台词,她都没有想到,因此保留了下来。

饰演父亲卡勒姆的保罗·麦斯卡,冉冉升起的好莱坞新星,一张深深抑郁的脸就是最自然的演技。

影片的一大亮点在于它通过展现一些人们日常平凡的时刻,从苏菲纯粹的记忆转向更抽象的困境,将看似简单的表现形式转向更确切的意义,通过一种非说教的方式为我们所有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在某些方面,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响、走出他们的困境或阴影,甚至恐惧有一天终要变成ta、恐惧有一天也有一个孩子看着变成ta那样的我。

因此,电影促使我们回顾以往许多像这样看似平凡的小时刻——有时细致的观察会打破原本寂静的时刻。

记忆就像被影像记录下的画面,被保存了在琥珀中,时间变慢了却没有停止,以至于记忆慢慢发生了变质。

真正的记忆是不断暴晒着我们的烈日,而这些看似美好的回忆则是一种晒后修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记忆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偏移,以达到一种我们想要的,想象中的美好“假日”。

我们的回忆又是惆怅后渐合上的相册,美好的瞬间定格在画面的一侧,即将消逝的痛苦也变得不可磨灭,染上神秘、遗憾和诗意。

最后,影片中的卡勒姆也不仅仅只能被视作是“父亲”的定格形象,ta可以是父亲、可以是母亲,也可是长辈、朋友、恋人。

It could be anyone. 这或许也是导演想传达的意思。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

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

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我弟弟在那个失去生命的夏日走出房屋时,应该说是平淡无奇,他千百次这样走出房屋。

由于那次孙光明走出去后所出现的结局,我的记忆修改了当初的情景。

当我的目光越过了漫长的回忆之路,重新看到孙光明时,他走出的已经不是房屋。

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

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

——《在细雨雨中呼喊》余华

 8 ) 《晒后假日》|高口碑佳作,一部献给父亲的抒情消亡简史

毫无疑问,夏洛特·威尔斯自编自导的《晒后假日》是一部令人惊叹的银幕长片首作,讲述了女儿索菲回想起20年前和父亲一起在土耳其度假时彼此分享快乐和忧郁的时日。

当她试图让自己所认识的父亲与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达成和解之时,真实和想象的记忆正慢慢填补两者之间的空白部分。

《晒后假日》主海报《晒后假日》由保罗·麦斯卡和弗兰基·科里奥领衔主演,熟悉保罗·麦斯卡的观众应该知道,这位凭借英剧《正常人》崭露头角的男演员仅仅是一名96年出生的新人,他在本片中饰演32岁的父亲卡勒姆,这不禁让人担心,他和十几岁的童星弗兰基·科里奥扮演一对父女是否过于冒险。

但电影却不惜“将错就错”,有意设置了一些尴尬桥段,譬如片中同住在酒店的那些少年会将其误认为是一对兄妹,这与观众先入为主的预期如出一辙。

《正常人》剧照而随着影片情节的徐徐展开,这种“偏见”却被慢慢矫正,这对反差感十足的银幕形象不可思议地完美嵌入了电影所表达的时间主题之中。

当索菲想起她11岁时与父亲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共同度过的旅行假日,父亲卡勒姆的形象渐渐跃出水面。

就像演员麦斯卡一样,他所饰演的卡勒姆也过早地“扮演”起父亲的角色,但却有着耐人寻味的镇定和不同于寻常父母的神秘感。

《晒后假日》剧照《晒后假日》的表达细腻而真实,会让人怀疑本片或许带有导演夏洛特·威尔斯的自传色彩。

这个家庭故事温柔、真挚且动人,它体量轻盈,甚至可以被凝缩为一张宝丽来照片,或被呈现于一台老式摄像机的LCD显示屏幕上,本片的媒介自反属性融于父女俩的关系对照之中,两个人在家庭录像中认知彼此,而录像媒介本身却以家庭之外的旅行缩影而存在,强调了一种“家在路上”的流动概念。

现实中成年的女儿索菲却早已跳脱了“家”的固定语境,以一种孤独的姿态正面回应着来自回忆里的父亲的孤独召唤——回不去的故乡,无法抵达的理想主义的彼岸,与此同时,她正试图通过录像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阳光、乐观而不失幽默?

《晒后假日》剧照实际上,整部影片在父女亲情主线之下隐藏着一条不易被察觉的悬疑副线——电影有意拖慢节奏,制造了大片大片的静默时刻,父女俩顾左右而言他,各种答非所问,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庭的相关信息被更多的旁枝末节所掩盖,仅仅在女儿与母亲(丈夫与妻子)的电话中或者与外界互动时被抖落出一二,不甚清晰的关系图层遮蔽了故事前史,托举出一种暧昧而浓重的隐忧情绪,使得观众浮想联翩,这个与妻子分开的男人到底还藏有多少秘密?

这种“语焉不详”的情感技法让本片成为一部弱叙事、强氛围的时间电影,而对于女儿索菲来说,关于父亲的回忆是自我精神疗愈的凭借,也是消磨漫长时间的绝佳方式。

那些真实与想象的画面片段翻腾起有形的情绪漩涡,胶着在一起构成她的颅内记忆,排列组合为一个时而连贯时而断裂的家庭梦境。

《晒后假日》剧照这部影片表面上是女儿索菲对父亲卡勒姆的回忆,但从结构层面还是选择了由二人的双重视角展开。

卡勒姆与索菲相处时总是保持着一种略显谨慎的亲密感,两个人的生活看起来难以和谐,卡勒姆会有事无事练太极,在索菲睡着后跑去酒店阳台抽烟,会向浴室镜中的自己吐口水,而索菲除了连番吐槽之外,还会默默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

但卡勒姆却仍然承担着一个父亲的职责,他会引导索菲与外围的世界合群,会因为女儿召集游客为自己唱生日歌而偷偷声泪俱下,尽管这种来自父亲(或者说男性)的破碎感不曾被索菲直接看到,但观众却了然于心。

本片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叠化,捕捉着父亲在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成熟和温柔时的反应,当卡勒姆从愣住的僵硬表情抽离,他无法从正面将自己的脆弱示众,只好慢慢变幻为一个孤独的背面,他号啕大哭之下身体也跟着颤动,观众无不为这一时刻感到震惊和悲伤。

《晒后假日》剧照与之相对应的是,尽管影片从一开始即开启了亲情的度假模式,但在这种恬淡闲适的背面,却无时无刻不传递着一种焦虑。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卡勒姆和索菲身处硫磺池中,卡勒姆突然开玩笑讲起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即埃及艳后)喜欢在硫磺池中沐浴,而她最终选择用毒蛇自杀身亡,但死因仍疑点重重,这或许也是一语双关,暗指了卡勒姆最终的死亡。

即这个故事近乎可以看似是对父亲的悼亡,女儿的回忆同样也是父女俩最后的相处时间。

这激发着观众不断倒向最坏的结局,所有人都投入至对父亲死亡谜团的追问中,但最终也没有寻得确凿的答案。

《晒后假日》剧照然而在《晒后假日》中,作为主人公的父亲卡勒姆向女儿索菲隐瞒了他焦虑的症因,他以积极的情感示人,表现得像个真正的“正常人”,索菲自然无法在那些家庭录像中清晰看到父亲的精神隐疾,所以哪怕录像可以拼凑出父亲的外在形象,却仍然无法捕捉父亲的内在精神,这是媒介和亲缘的双重失效。

于是,索菲如同一个旁观的观众,只能被迫与父亲保持着距离,她所能做的是在父亲遗留下来的这片精神废墟中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以此填补其中早已阵亡的空白情感。

《晒后假日》剧照而作为真正的观众,直到此时,我们才渐渐察觉,就像父亲不得不为青春期的索菲涂抹防晒霜一样,索菲试图在一遍遍观看旧录像的过程中重温父亲生前的鲜活时刻,所以才一次次触及自己不可言说的内心。

我们必须跟随索菲的这一动作,才能理解这部伤痕累累的电影。

包括《晒后假日》会时不时出现一些闪回式的舞动画面,无论是父亲卡勒姆还是成年的女儿索菲,全部陷落在人群的阴影之中,他们如同两座离岸的孤岛,彼此跨越时空而相互遥望,有着无以名状的落寞感。

《晒后假日》剧照这种扑面而来的消极和低沉情绪会让人想到格斯·范·桑特的电影《最后的日子》,改编自涅磐乐队(Niravana)主唱柯特•科本生前的最后一段经历,讲述了充满忧郁气质、内心敏感纤细的音乐人布雷克在死前如何以日常的状态感知和理解他身处的周遭世界。

两部影片同样锻造了一种限定时日的不确定生活——怀思年轻气盛的身体激情,吟唱未老先衰的人生哀歌。

《最后的日子》剧照不得不说,本片的配乐堪称点睛之笔,诡魅复古的气质会联想到艾米·亚当斯主演的《利器》。

而其中的十几首非原创插曲,从平克·弗洛伊德到皇后乐队、大卫·鲍伊等等,完美匹配了影片后半部分的卡拉OK歌舞场景,也与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

此外,影片的构图和转场颇具意味,它将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镜头画面做了惊人的衔接处理,譬如父亲上一秒还远远地站立在酒店黑暗的窗前,下一秒就躺在了充满阳光的床上,时间的变化都借由父亲的身体完成,似乎也暗示着父亲正在发生着潜在的变化,由远及近,由站立至倒下,呈现出一种明暗交错的幻觉。

本片的摄影也格外风格化,充满了怀旧的颗粒纹理,接近摄影师兰斯·阿科德在《迷失东京》所尝试的影像质感,镜头有时会刻意停驻于角色的隐蔽瞬间,为观众的解读添砖加瓦。

《迷失东京》剧照作为一部家庭片,《晒后假日》毫无鸡汤式的说教和造作,令人回味无穷。

在影片的尾部,录像定格在索菲向父亲挥手告别的那一瞬,然后一个360度的横摇长镜头陆续闪过房间的各个角落,对面是静坐着的成年的索菲,接着时空彻底置换,重新回到录像带回忆中的那一刻,父亲手持DV摄影机,在告别了索菲之后,他转身向尽头处走去,跃入“舞池”这一记忆容器的黑暗之中。

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将影片从始至终的悬念推向至高处,观众的观看情绪跟随着索菲的怀旧心情一同达到高潮,就像索菲通过录像带确认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也在猜想故事的结局到底走向了何处。

《晒后假日》剧照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曾入围第75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还获得了金摄影机奖(长片首作)提名,甚至还有望冲击第9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项,让我们祝福它。

ELEVEN FILMAG撰稿|阿do排版|鹿川少女审核|NAMU

 9 ) 从导演角度聊聊

浏览了下评论,大多从文本聊,我从导演角度聊聊。

纵观全片,观众应该有个最直观的感受,正反打对话镜头非常少,除了利用镜子或类镜子避免正反打突出情绪外,父女大部分对话场景主要两种方式,通过DV(增加观众代入感)和二人同框,为什么用二人同框的方式?

谁在“看”?

作为观众的我们和电影结尾处已经长大拿着DV的女儿,如果开场半马赛克的DV画面和结尾女儿拿着DV首尾呼应,是文学和电影的通用手法,那么二人同框是只属于电影的表达方式,即什么也没说也没解释,就给人一种关系的亲近感。

另外,小女孩的演技为电影大大增色。

首尾呼应 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在调度、构图、转场下足了功夫。

文字转画面的能力较强且不甘平庸。

文学与电影通用且流畅的过渡 如需更加电影化可以这么处理,就不画分镜了,简单描述下:整段画面是连续的大远景推至特写,最后再穿至车外的马路——1,黑夜中行驶的旅游车;2(画外音:导游开场白,女主和父亲对话);3,车内,女主和父亲;4,车外,马路。

至于是从前车前到车后(回忆),还是车后到车前(旅途、回忆的开始),看转场需要。

全片随处可见的放弃正反打对话 这段可以优化如下:

全片经此转折

导演有意把快乐和难受分两段讲 快乐是当初的回忆,难受是现在(电影为倒叙)对于父亲进一步的思考和发现,或多或少体会到了父亲的痛苦。

结尾干脆,配合转场技法让本片后劲十足总结,导演想法优于同类电影,技法上很有野心,部分尝试成功,总体上尚未娴熟到和自己想法以及电影本身同步的程度,放弃一些非必要的技法会使电影更加轻盈与自然。

禁止转载

 10 ) 其实11岁的我已经治愈了你,我只是忘了,我不是不懂。

11岁和离婚后的爸爸旅行,爸爸给我拍了很长一卷DV。

那时的我不知道DV机背后的他面临着什么。

我们就隔着一堵墙,但我并不知道此刻父亲的手臂正流着血。

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坚定地走入深夜暗如黑洞的大海。

但父亲总希望我们和他共享秘密。

直到我在他的影子里,成为了和他一模一样的人。

我也会深夜去阳台,我的身体也学会了防身术,我和他在山崖边做着一模一样的运气动作,我长成了一个像他一样的大人。

我才想起那天发生在DV机背后的对话。

-“在你11岁的生日,你做了什么?

”-“没人记得我的生日,当我告诉我妈妈的时候,她很生气,还抓住我的耳朵,叫我爸爸载我去玩具店,让我随便挑点东西。

” 旅途中,我对一路的游客说:“我数321,我们就开始给我爸爸唱生日歌。

”长大或许就意味着我开始明白那些你躲在镜头后的忧郁,阳台上的摇摆,半夜海滩的奔走。

你不想我录下来的悲伤,其实我都用mind recording记录下来了,只是当时的我无法感同你的身受。

直到现在这些记忆硬盘被我再次读档出来,我才能去拥抱你。

还好,当时的我虽然没有完全懂,但我懂,当时我就我拥抱了你。

Aftersun,原来我就是sun。

《晒后假日》短评

果然不喜欢... 给自己一巴掌 话说这片子可太适合喜欢过度解读的装逼影评人了

6分钟前
  • nostalgia
  • 较差

好无聊的炫技作业,而很多据称藏巧于拙的白描式私人影像,对不起真的除了私人影像的低效表达以外一无所有。为什么我要逼自己捏着鼻子喝中药一样灌进这种被盲目好评裹挟而觉得必须要沐浴焚香并虔敬地解读升华的自命不凡白人电影。Nathan Fielder咖啡厅戏剧实验Smokers Allowed的绝佳讽刺对象。

8分钟前
  • 嵇澹
  • 较差

3.5. 传情小片用得着这么多花里胡哨的时空虚实手段吗

12分钟前
  • Borgmann
  • 还行

凭一己之力把童年系电影和亲情系电影天花板又抬高了一点点。何尝不是另一部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1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评论比片子好,平等地厌弃所有不叙事的臆想艺术

17分钟前
  • 三叔UncleThird
  • 很差

素材組織的節奏還可以再優化一些,一直有一種看上去似乎要結束但總沒結束的感覺,所以導致情緒有點難進入,但總體來說創作的意圖不至於讓人反感。唱歌戲以後,情感的細膩度上來了。喜歡兩場戲的設置,女兒和爸爸剛去酒店的時候,女兒沒穿鞋躺在床上,鞋子在前景非常矚目,你知道接下來一定會有爸爸給女兒脫鞋子,無論是在調度層面還是在劇作層面(表現爸爸細膩,也與他心裡層面的問題呼應),另外一場是玩機動遊戲的胖小孩二次搭訕,借錢給女兒玩完以後說比分1比1,「上次就開始統計了」,輕巧把小男孩對小女孩的情愫表達出來,所以後面的接吻就是水到渠成了。作為處女作,可以更好但情感上確實有值得回味的部分。/2023.4.15附近放映影院重温,对Akerman 的致敬,蒙特利旅館的zoom in 推軌,360°环形镜头告别。

20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作者巧妙地用各种媒介(dv 宝丽来 电视等)打通了作者、角色、观众三者的情绪,模糊了事实真实和回忆想象的界限。虽然很意识流但和视听结合的挺顺滑,尤其是剪辑节奏利落,结尾高潮处有点像mtv,有的地方有点流于形式。作为处女作属于非常棒非常有灵气,但电影本就是梦幻的空间,不必过誉。

24分钟前
  • 巴乌
  • 还行

镜头累赘于写意 又舍不得戏剧性

25分钟前
  • Rug
  • 还行

模糊的画面带给我清晰的回忆,好像还能闻到爸爸在阳台上抽的烟味,泳池里的消毒水味,还有海水的咸腥。我和爸爸聊着过去,说他的故乡和他十一岁的生日,一起潜水和晒太阳,防晒霜在爸爸的涂抹下变得温热。我能记得那个暑假我的初吻,更无法忘记我独自上台唱歌的扫兴,因为生气我说过很过分的话语,还好我曾为他唱过祝福的歌曲。怀念一起打过的太极,怀念一起抹过的火山泥,怀念他看我的眼中闪耀的光,以及微笑着两端翘起的嘴角。可是我好遗憾,遗憾没有与他尽情舞蹈,遗憾没有留住假期,遗憾没能理解他眼里的深情。我总以为爸爸口中的未来一定会实现,可是我不知道他在深夜里痛哭,如果还能回到那个假期,我一定要给他紧紧的拥抱。抱住他的软弱,抱住他的痛苦,抱住他的泪水,也抱住我们的假期。

30分钟前
  • 蒙奇D
  • 推荐

影像中对父亲的记忆,好像打动了很多人,可惜由于个人经历,对家庭亲情这套我有自己的看法,电影里呈现的一切,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我相信它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但不属于我这种人的世界,所以我只觉得虚假与无趣。

35分钟前
  • 汾河水怪
  • 较差

琐碎 冗长 看得我如坐针毡 什么父女之爱 什么温情回忆 都是狗屁的呓语

38分钟前
  • 楚狂歌
  • 很差

一次次的细腻到我犯怵。父爱如“山”?

41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我,要大胆开麦:真的很难有耐心看下去。

43分钟前
  • 小乔
  • 较差

天呐!为毛评分这么高!要不是度假村晚上7点才开饭,为了打发时间看的这个电影,没有高潮,平平淡淡的流水账。看完了松了一口气,终于能去吃饭了!

48分钟前
  • 喜喜
  • 很差

好强的处女作啊!看完后劲十足。导演试图以一些私影像的片段,将观众一起拉进记忆的海洋中,去寻找那些模糊的、散落四处的、关于主角父亲的记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反而成为影片的最大魅力。好像一场梦,有些哀伤,却带来无尽回忆。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对我来讲唯一的戏剧冲突点(女儿叫父亲一起上台唱歌父亲拒绝)出现在一小时之后……Sorry but the vacation is so boring and so is this movie.

57分钟前
  • 周腾他妈
  • 很差

什么玩意???

60分钟前
  • 董晓宇-solitude
  • 很差

太闷了,对你坞这种玉玉向文艺片向来是无法共情,这部甚至和“电影”二字毫无关系了,导演想要装逼炫技可惜一地鸡毛。剪辑细碎,毫无意义的空镜长镜头留白随意拼接再加之嘈杂散漫的背景音乐,给人感觉就是把DV机里的内容以女儿头脑中断断续续的记忆的形式像倒垃圾一样一股脑播放出来,新手村做旅行vlog都比这个观看体验好。很像风景ppt,画面很美,随便暂停都可以做电脑壁纸的程度,但毫无剧情可言,基本上全靠猜,隐藏细节实在是太隐了,最终效果就是一个半小时都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其中反复出现的父女之间互抹身体乳和水泥的类似互动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看的时候警铃大作一直在觉得下一秒要出事,真心引起不适了。

1小时前
  • 横店铁蹄韩红
  • 很差

期待很高,看完发现这就是一个100分钟的年轻帅老爸和女儿旅游玩耍vlog回忆录。。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独特故事,就是各种旅游项目玩耍,拍的很细腻,也算映射了成长故事。不看字幕以为兄妹,里面女孩和老爸太亲密了,还有和小男孩第一次kiss,然后看到俩男的kiss,最后自己长大成了拉拉。父亲也可能是,最后自杀了?开放式自己想吧。。主题就一句:童年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1小时前
  • zorro628
  • 较差

太闷了,太平淡了。。。还有开头和中间晃动的镜头,,最怕这样的镜头了,晃得头疼。。

1小时前
  • 爱多一点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