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苦难是一笔财富,真不希望8岁的小尤莱克获得。
战争是相互的 可是对一个犹太孩子如此穷追不舍地追杀,逼至鬼门关的那些人也真是可恨可恶。
尤莱克逃亡时的勇敢坚强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再大再苦的困难,只要执着向前走 不放弃不畏惧去攻克它。
总会有迎来光明的那一刻。
虽然经历着孤独害怕绝望可他抬头的那一笑是天使的面容。
他可怜却是幸运的。
回忆他和父亲最后生死离别的场景再一次让我落泪:德兵站在桥上,桥洞里的父亲告诉他等他跑出去后 不要回头只朝反方向跑 使劲跑直到跑不动。
父亲紧紧拥抱着尤莱克后,跑出桥洞来引起德兵注意 他们毫不犹豫发现朝他背部射击 一声两声三声 尤莱克一边听着一边撕心裂肺地不回头地跑,反方向的离敌人也是最亲的人越来越远。
他永远离开了父亲 永远为他保命的爱他的父亲。
带着父亲的爱和最后告诫开启了九死一生的逃亡之路。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好,音乐也非常不错。
一开始只是为了打发回家火车上的无聊,从而下来这部电影。
啊哈哈,所以对电影到底要放啥子并不清楚。
所以在这里我要强调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前,从未想过战争带给人的伤害,作为一个从小看八路军打鬼子和长大了好莱坞各种特技渲染、狂拽酷炫屌炸天的美式激烈的战争片的人,几乎看见“战争”这两个字,心里第一反应就是各种飞弹,不要怂,就是干,战场上的兄弟情谊。
重来没有从战争所带给人的伤害的角度来思考过这个名词。
看完这部电影,它便使我在火车上睡不着了,尤莱克的经历或许没有那么的特别激烈,虽然是在二战时期法西斯虐杀犹太人为背景,主人翁尤莱克没有经历战争正面的枪林弹雨,却从战争背后,尤莱克一步步的逃亡的这方面来撕开,对,对我来说就是撕开,撕开我所以为战争就是国家的对立,男人的热血,将不通就打通这些表面上的理解。
也许你给我讲战争对民众的伤害太大,不能随便打动战争。
意思太广,懂是懂,然并卵,我对于国家外交所不能解决的事,还是支持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发动战争。
而且看了这部片子我没有深深被震撼到,然后平息之后睡一觉,就和别人说,昨晚我看了部多牛逼多牛逼的片子,它带给我所思考的东西太细太多,没有震撼,只有反思。
看完之后,我改了,我认为,战争就是一个灾难,就是一次汶川地震,战争是人为的,而地震是自然的,里面有无数无数让人痛苦的事迹,流浪的尤莱克只是其中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也许流浪的尤莱克不是最苦难的,因为他给人带来了希望,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真正儿战里更多的孩子却被虐杀了,仔细想想这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看部感动点的电影就能哭的不要不要的,而这部电影却没有让我流一滴眼泪。
Why?
不是我没有被打动,而是尤莱克所遇到的事和人太多了,善良的游击队家属阿姨(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记不住外国仁名字,太难记了),被感动的各地农场主,疯狗一样的德国军官,卖掉尤莱克的马夫夫妇,教堂不一样的医生,还有无所不在的耶稣。
一件一件都在让我反思,假设这不是电影,他不是主人翁,没有主角光环,也许太在爸爸帮助他跑的时候军官转头看见了,剧终。
在房子里火烧死了,剧终。
手没来急治疗感染死了,剧终。
幸好!
幸好他是尤莱克,他是主角,可真正的战争开始了,会有无数的尤莱克,在半路就被人射杀,被虐死,火烧死,无人救治感染致死,饿死在冬天里。
这些也许才是某个真正的历史阶段,尤莱克一样的孩子所真正的结果吧,现在,我反对战争,我不想它带给世界太多的伤害,让许多孩子变成尤莱克式一样的人物。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一部非常让人深思的电影,一部带给人希望又让人深思的电影。
我仅仅是从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来谈论的,不涉及其他方面,如种族歧视的其他方面,鄙人才疏学浅,肚子墨汁也就能写这些啦。
每一次观看有关犹太人在二战时候遭到迫害屠杀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观感都是不一样的,起初对于犹太人,跟大部分观众一样都有着同情的心态在里面,然而渐渐的这种同情就变成了厌倦,渐渐的这种厌倦就变成了厌恶。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犹太人对于二战时期的大屠杀的垄断让人不齿。
提到二战时候的屠杀,除了奥斯维辛之外,人们似乎忘记了南京大屠杀,忘记了死去的共产主义战士,红军俘虏等等,然而关于二战的电影远远不断的上映,但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其他人,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身影。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流浪的尤莱克》依旧是这样一个主题,依旧是这样一个框架,主角尤莱克是一个在1942年从集中营逃脱的孩子,他一路千辛万苦胆颤心惊的活着,他所遇到的很多人都伸出了援手来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
Jishishi 他遭遇到了艰难险阻远远的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承受能力,但他依旧是不忘记自己是一个犹太教徒。
他可以忍辱负重,但是却内心坚定。
《流浪的尤莱克》本身的故事并不新鲜,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叙事形式的反纳粹大屠杀影片,本片的亮点在于叙述集中营之后的故事,而并非是将集中营的恐惧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们面前。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叙事的真实性。
因为经历过集中营的人很少有活下来的,但是从集中营逃脱的人当中,再去叙述集中营带来的恐惧,似乎更有说服力。
本片基本上是这样的逻辑,当然,这样的逻辑是具有说服力的。
这部影片没有什么太多的讨论的地方,甚至于即使给这个名叫尤莱克的孩子开了主角皇冠之后依旧是乏善可陈的。
我们并非是对于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心怀悲悯,而是对于犹太人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的所作所为与他遭受的苦难做一个对比之后,有了疑问。
我们一心向善,我们心怀感恩,源于我们曾经遭受过苦难。
这样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这也是人类生活中共通的点,正因为我们遭受过妻离子散,遭受过痛失家园等等状况,因此,我们对于这种情感尤为感触颇深,讲道理,如果犹太人真的秉持了这种情感来对待自己战后余生的生活的话,那么当今的犹太人的种种暴行实际上是对于自己的亵渎。
犹太人遭受了纳粹大屠杀,犹太人垄断了二战大屠杀的话语权,然而犹太人在二战后却强行占据了一片土地为自己的地盘,而且对于这片土地的提供国巴勒斯坦进行了长年累月的不断地屠戮迫害,这种行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想不到的。
正因为犹太人遭受了大屠杀,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犹太人从电影中走出来之后,就能心安理得的霸占别人的国土,然后不断的压缩驱逐别国的国民?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
至今没有一个回答。
我们在观看二战有关屠杀的电影的时候,片中的犹太人形象是弱小的,可怜的,无助的,然而二战中对于犹太人挥起屠刀的并不是巴勒斯坦人,而是纳粹德国。
在二战当中,犹太人是弱者,是被施暴者,是被屠杀者,然而现实生活中呢?
如果你对比一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国土面积的变化,就很清楚明白的知道,犹太人到底做了什么。
1947年建国的以色列在英美所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的鼓动下,强行在巴勒斯坦划归了一片国土当作以犹太人的家园,这是一种暴行,也是一种抢劫。
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也不至于让人对于犹太人产生一种厌恶。
从1947年到现在,原来的巴勒斯坦国土面积不断地萎缩,一直到今天占据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而原本只有一片国土的以色列却在不断的扩张,一直到今天的占据了巴勒斯坦百分之九十的国土,这是一种什么样得行为?
现实中的犹太人并不是温顺的绵羊,并不是受迫害者,并不是历史的附庸,相反,现实当中的犹太人扮演了曾经在电影中迫害自己的形象。
巴以冲突这么多年,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在不断的扩张,而犹太人依旧是在不断的强调自己被迫害者的身份,这在现实中是非常讽刺的。
一个原本遭受到迫害的民族重新崛起的时候,除了避免本身被继续迫害之外,应有的同情心,同理性在犹太人身上很稀缺。
这并不符合一个正常的人类该有的通性。
因此这个时候,犹太人依旧是不断地强调自己曾经的苦难的时候,就难免让人无法同情了。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同理心,失去了体恤别人的能力,变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扭曲的。
因为挨过打,才去打别人?
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逻辑,然而这么多年了,犹太人似乎并不愿意懂,这就让爱好和平的人很伤心。
……你好,再见
战争浩劫席卷下人性中美好的一切依然顽强求生,只是不在战场之上。
导演巧妙地将历史的沉重与儿童的纯真视角相结合,让观众既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又能透过尤莱克的眼睛看到希望与光明。
观众始终没有看到战场上发生的一切,甚至连飞过头顶的轰炸机画面都没有,但是无时无刻关于战争的一切都可以感受到。
森林的绿色、田野的宁静,这些自然的美好与战争的阴霾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生命的顽强与美丽存在。
这些气氛与细节的营造十分巧妙,这也是我觉得非常精彩的点之一。
演员的表现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小演员扮演的尤莱克,尽管年纪轻轻,但其眼神中透露出的坚毅与智慧,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每一次躲闪、每一步小心翼翼地行走,都是对生存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试图出卖他的人时,他的表情变化,从恐惧到愤怒,再到最后的坚定,无不显示出他的成长与蜕变。
虽然有时候他的表演略显稚嫩,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青涩反而更加贴近角色的真实感。
对于角色的刻画非常细腻,尤莱克的形象立体而丰满,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受害者,更是作为一个勇敢的幸存者。
电影中的每一个转折点,都精心设计,让人心跳加速,同时也让人思考。
特别是在尤莱克遇到各种人时,无论是好心的农民还是贪婪的告密者,都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跟随着主角尤莱克的镜头一路掠过他获得帮助的那些人,并一次次看着他与危机贴面擦过,他的逃亡之旅充满惊险,像野人一般在森林中求生与躲藏,时刻不得安宁。
这部分的处理尤为出色,既有温情的一面,也不乏紧张刺激的情节,使得整部电影张弛有度,情感充沛。
这是二战时犹太人在欧洲大地上的普遍处境,如今,以色列又是怎么对待巴勒斯坦人民的呢?
虽然犹太人中不乏良善者,但以色列的极端复国主义派正在把从二战以来所营造的受害者面具撕碎,令人不免唏嘘。
片中有一段主角被抓又戏剧性逃脱的场面颇具意外效果,因为过于离谱,可能会是真的?
其中的反追捕确有一定的实践性,不断走水路消除气味和踪迹,再强的追踪手段也没办法从水流中获取信息。
影片最后,我才发现这是真人传记,而这位在战争中活下来的少年已满头银发,并且他定居在了以色列,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参与到反战游行中,但面对现在的以色列,我想他应该有着最深刻的感触。
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勇气和人性的电影。
它提醒我们,无论历史多么残酷,总有人能够在其中找到生存的力量。
# 影评
发现优酷也能看,流浪的尤莱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从犹太人集中营逃出来,又碰到爸爸,爸爸用生命救他,教他隐瞒身份躲避狗,然后赶紧逃。
他逃出来碰到一群和他一样逃出来在森林里求生的小孩,跟随他们偷食物,摘蘑菇,烤鸡,洗澡,清理伤口,学会了更多生存技巧。
冷的时候偷到一件衣服,躲避车辆,差点冻死敲门的时候找到一家人收留。
那个女人收留他给他食物教他编造身世,教他波兰语和祈祷圣赞,给他儿子的衣物鞋子穿,让他不要出门,不要靠近窗户被外面人发现。
他偷偷看窗外被发现,晚上做噩梦发出声音,早上门外有脚印和声音,他被发现了不能久待,给他食物教他乞讨求生。
他赶紧离开,不断敲门求收留,帮别人干活。
遭到无数拒绝之后找到一家人收留,还救了一只受伤的狗,和小伙伴踢球,被发现割礼,别人要举报他是犹太人,他不得不启程离开。
狗本来陪伴他赶路,帮他捉水鸭,后来狗被游击队打死,是那个收留的女人的丈夫儿子,儿子认出他身上穿的是自己衣服,给他食物和火柴。
路上碰到人找他干活,其实是把他交给德军领赏钱,他被困在军营里,一个军官知道他是犹太人,发现他很聪明会圆谎,就给他机会让他逃生,他逃进河里,躲避追狗,长途跋涉逃了很久。
和森林里一个大男孩蹭饭蹭到鸡吃,去农场找活干,发现军官也在,军官没有拆穿他,反而保护了他,他干活把包放在危险的地方没注意危险,手被压断。
本来可以及时救好,医生说他是犹太人不救,护士偷偷给他打止疼针,后来院长巡视发现他的伤势救了他的命,农场和医院的人对他很好,照顾他帮助他重建信心,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他被一个医生举报,不能在医院呆了,他被朋友提示哪边更好逃走,被朋友送到船上逃离危险。
船夫也没有收他的果子,让他自己留着吃。
他赶路被发现回到之前收留他的女人那里躲藏,德军来了没找到他放火烧房子,房子毁了,他躲在地下没有被烧到。
女人无法收留他和给他更多,让他去东边赶路,找到好心人住下,不能长留,等苏联军来。
他路上被多个好心人收留,得到食物,故事说得自己都相信了。
他看到军队来了,还有同样的观看的女孩,女孩父亲铁匠收留了他,他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后来有犹太人孤儿院来找他,带他回家,他回到家,想起故人和爸爸,哭了。
他后来到以色列,找到了姐姐,也找到心爱的人,后半生富足享福。
孩子被战乱的苦难折磨,不敢认自己国籍不敢脱裤子。
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反思:影片以尤莱克的视角展开,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尤莱克的遭遇,影片对战争、人性、民族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引发观众对于历史、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流浪的尤莱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它以其精湛的演技、紧凑的剧情、深刻的主题以及独特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流浪与生存之旅。
之前就见到CCTV6节目预告,今天(2016.12.17)晚上终于看过。
非常感人,男孩自己非常坚强聪明,一次次逃生,也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他,让我们看到了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主旋律的苍白宣传,而是真诚的人类之间的善良和爱。
最后出现的犹太孤儿院的家伙虽然是男孩的犹太同胞,但却十分令人讨厌,反而不如那些淳朴善良的波兰好心人。
他竟然还扯断扔掉了男孩的十字架,说这是“垃圾”,他以犹太人的立场仇视基督徒,和那些以基督教的立场仇视犹太人的人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男孩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犹太祖国”,而没有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和那些帮助他爱护他、他也很喜欢的波兰民众生活在一起?
何况他已经皈依天主教了,他本来也是说波兰语的人,波兰是他的故乡,去以色列才是背井离乡。
也许他还是受了犹太孤儿院那个家伙的民族主义煽动,极端的犹太复国主义又比雅利安种族主义高明高尚多少呢?
种族清洗的罪恶恰恰是因为人们糊涂到不承认人类大同的包容融合,而执着于不同种族群体的隔离划分,以致认为种族的对抗是比人类的博爱更重要的事。
在经受了人间浩劫之后,不是更倾心于人与人的包容融合,而是更坚定地标榜民族文化的相异,这也真是浩劫过后的另一种悲哀……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带给人们无限悲伤哀痛。
尤莱克是不幸的,身为犹太人,被德国士兵不断追杀,他又是幸运的,总会在走投无路时,有人帮助他并接济他。
无论世界多么黑暗,总会有光亮照进你我的内心,那束光叫做“善”。
战争结束,尤莱克回到了家乡,面对昔日生活的地方,种种回忆,萦绕于脑海,令自己心痛万分。
之前看了一部《芬妮的旅程》,一路揪着心,好在一直有惊无险。
这部片子不一样,更真实,更惨痛。
孩子的演技太好了,不知道怎么让截断了的胳膊显得那么真实的,还有中枪的小狗——希望小狗演员没受到伤害。
我出生在和平年代,我的孩子也是,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希望世界上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可是除了战争,还有那些能够伤害我们的,人性中的恶,无论你在哪里,都避免不了。
我基本上是含泪看完的。
本片从一个8岁小男孩的视角,表现了战争的残忍,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是残酷!
在本该快乐,无忧无虑的年纪,确要考虑怎么才能活下来,承受很多不该这个年纪就要承受的东西!
越看越心痛,越看越揪心,但同时又有一丝希望和温暖,因为这一路上还是有很多好心人愿意帮助他,哪怕有可能会被牵连,也还是愿意去给他口饭吃,给他温暖,德军来时帮他逃亡,护他周全!
什么是好的电影,什么是好的作品,就是在看的时候能带给你心灵の震撼,看过之后又能久久回味,带给自己很多思考,甚至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思考!
经典就是什么年代看,都会让你有这种感觉!
阿德里安•托波尔
犹太小孩
这个社会好坏的人五五分,日本人德国人不算人类。
他的祖宗真是在地下把頭都磕破了
当战争成为背景 能看到还是善良的人多 德国人的反思值得尊敬
没觉得多感人,镜头不错,小演员不错
你可以忘记你的名字,但是决不能忘记你是犹太人。不忘本固然重要,然而难道不是信仰基督教依靠好心人的帮助,小男主才能一路幸免于纳粹魔掌?电影的最后不可避免滑向犹太复国主义令人感叹,联想以色列现在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什么使受害者成为了加害者?对历史的反思何在!
看你这电影,观众都会抢答了。
1.5过去对战争片滤镜太多了,德国从前的罪行,现在姓犹的各大话事人收割得够了吗?收割其他国家够了吗?立场变了,受害人摇身一变成加害人。我的立场也变了。
德国人自己拍的反映二战时期残害犹太人的电影。那段火烧整个村子的片段尤其令人出离愤怒。小男孩一脸天使般纯洁的容颜,以及一路上每个善良的老百姓,那个不肯为犹太人做手术导致小孩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截肢的年轻医生,那些杀人放火抢劫的德国军人,有时候,在历史的真相下,往往年轻人才是盲目而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的。而所谓的军人,也就是每个国家都会有的国家残害涂炭生灵的机器!我讨厌战争!这是作为人类这种物种特有的罪恶!
这个片子其实是一个借二战宣扬犹太复国主义的片子,片子的结尾就是尤莱克幸福地生活在了以色列~
可怕的不是战争,是对战争深入骨髓的恐惧。
人类的博爱
德国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1940-90s的时代背景,每部电影以一类人的视角,拼凑成整个时代。其实小男孩一早就知道故乡没有爸爸了,这也是他一度宁愿做个信仰基督教的波兰人的原因之一吧。
犹太人真聪明
电影频道看的,很感人
剧情完整,演员出色,就是配乐太多影响了观感。
run boy run
如油画般的绚丽色彩下掩藏着无比深重的苦难
太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