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0722:极右挪威(台),7月22日:当挪威不再挪威(港),7月22日:挪威爆炸枪击案,7月22日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乔纳斯·斯特兰德·格利,乔恩·奥伊登,玛丽亚·波克,托尔比约恩·哈尔,乌里克·汉森·多维根,托恩·丹尼尔森,安尼克·冯·德·利佩,拉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冰岛,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照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7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8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9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0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情介绍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中,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菲利普船长》《93 航班》)讲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后发生的真实故事。2011 年 7 月 22 日,一名极右翼极端分子在奥斯陆引爆了一枚汽车炸弹,随后在一个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发动大规模枪击,造成 77 人死亡。《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目击证人速成梦想屋北京爱上你从伦敦到布莱顿嫁给我吧荣耀青春沃土仁心青木川传奇重启的爱情摩斯探长前传第八季红线2017侠影仙踪英雄连达摩卫士黄金劫案第一季星际密探3096天兰陵王之泣血刀锋妻子变成小学生。寒秋玩命巅峰火花与灰烬火线第一季月满云知我的女神-战斗之翼表情奇幻冒险13号子弹与你再遇鲜花盛开之丘影鳄金毛犬段景柱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长篇影评

 1 ) 任何时候,每个人都有选择!

多年前,911之后,发生在挪威的这起惨案震惊世界,独狼式袭击,告诉我们恐袭从未远去。

现在,格林格拉斯给了我们机会,来审视发生了什么,以及后来。

独狼,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只因为一个“原因”而活着,这个“原因”就是向“所有人”宣示他们的“观点/目的”。

独狼式袭击恰恰是实现这个“原因”中“所有人”部分的最快捷方式;而法庭上自我发言,自证有罪也是达到“原因”中“观点/目的”部分的平台。

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手段,笑对镜头,纳粹军礼,都是他的手段,什么有效什么高效,他们就选择什么;不用有任何怀疑,如果掌握核按钮,他们会还不犹豫的按下。

独狼的对立面,则是整个世界;受害者,家属,政府,媒体,法官,还有屏幕前的每个我们。

而事实上,就算是拉上全世界,也很难说能轻松地应对独狼们,因为用独狼来对付独狼不能是我们的选择;而一场公正的审判则是唯一的武器,同时还得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地防范这枚唯一的武器被独狼调转枪头。

这样的无助,透过屏幕笼罩观众,直到影片结束后缓过神来,我还在庆幸最终还是我们赢了。

受害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个体;你的一切都与这种灾难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但是只要你运气不好,你的一切都会被彻底改变。

你没有为这种灾难做任何准备,因为你有你的生活;但命运发生了,在格林格拉斯不加批判的写实镜头下,这个群体的集体人格一览无余。

当灾难发生时,惊慌失措,各自逃命;没有反抗,没有牺牲,更没有英雄;审判中,与独狼近乎病态的平静相比,受害者中的大部分幸存者却连走上法庭的勇气都没有。

所幸的是,总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给我们点亮了明灯。

他们面对灾难同样害怕,不知所措;同样会哭泣,甚至绝望;但恰恰是独狼的目的和手段,在最后使他们选择坚定地面对,面对独狼的眼睛和气焰,面对家人,面对自己的未来;他们没有屈服于突然降临的命运,他们回到了自己生活。

而独狼则被彻底地抛弃,他们失去家人,没有朋友;他们为之赌上一切的观点,从来没有过市场,从来没有听众。

另外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是律师,他们是确保这枚唯一武器公正性的防线。

他们给了独狼第二次机会;同时,他们也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

作为律师,这一圣神的社会职业,他们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尽忠职守;他们维护的法庭,留给了独狼一个再次去认识社会和自我的机会,更给了受害者站起来的支点。

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也许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给我们最大的自由和权力了!

年度最佳!

 2 ) 恐怖袭击

7.22恐怖袭击事件背景在于犯罪者及其团伙为反对国家多元化,争取挪威主权,领土,而引发的一系列案件,往往恶势力难以压制正面势力,在欧洲首相所倡导的极右思想,民众争取利益,国家长治久安。

而另一个主角光环乃是维亚,在此事件中受到的重创却在家人,朋友的扶持下最终走出阴暗,道出“表现出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3 ) 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依然钟情于政治性的表达,当然在这部信息量庞杂的作品中,还灌注了道德伦理、人性与法律,以及对当下欧洲时局尤其是难民问题的见解。

看之前以为画面上会充斥不少血腥冷酷的杀人场面,结果大屠杀的段落只占了影片开头半个小时不到的篇幅,而且表现手法相对比较克制,并没有过分渲染杀手的残忍行径。

剧本重心反而是悲剧之后幸存者心灵重建、恐袭者接受审判,以及辩护律师和首相控制局面多条线索彼此交错,逐渐编织出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由于故事线索繁多,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电视剧集的浓缩版。

幸好有导演一如既往的摄影和剪辑技术奠定视听基础,令影片不至于沦为平庸的电视电影。

其实可以对比去年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凭空而来》来看,同样是表现新纳粹主义给欧洲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但比起法提赫·阿金“以暴制暴”导致无解的处理手段,格林格拉斯显然要理性得多。

恐怖分子的辩护律师这条线索无疑让观众有更多的思考点,不仅局限在这个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还有更多关于人权以及道德上的复杂问题。

处理得最出色的莫过于让恐袭幸存者最后在法庭上与恐袭者对峙的段落,巧妙地将两条主要线索融汇一起,更暗示着这个国家经历惨剧后恢复昂扬的斗志来面对艰难险阻,乐观睿智的姿态让人看得动容。

 4 ) 魔鬼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认不清它的假面!

阴郁的色调总是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就像被雾霾笼罩的北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拍不出幸福的模样。

悲剧注定是人类乃至世界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只要决定活下去就无法避免与其相逢,相逢但不会一笑,当面对制造悲剧的魔鬼我们是胆怯还是选择应战?

《22 JULY》影片自始至终被阴郁的冷灰色调覆盖,让人一眼看去便心生寒意,仿佛冷岸群岛的雪花可以透过荧幕吹来,即使在暖气充盈的室内,也让人禁不住掖一下衣领。

脏,是角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因为肮脏是魔鬼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其形象还是勾当都让人厌恶。

在镜头里,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喜欢上一个肮脏的角色,尤其当魔鬼化作你我的形象,对比着勾当,让人更加作呕。

计量,代表着分寸,稍有不慎,好与坏恶与善便无从分辨,就像人的两面,一念是佛一念是魔,而这灰度却没有明确的界限。

分寸代表着理性,炸弹材料的购买,配比,调和这一切不是随机发生的,就像发起这场恐怖行为一样。

他有自己认为迫切的理由,而那理由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的根源。

全片145分钟,影片只用了20分钟来呈现这场暴力事件的经过,其他大部分时间来讲述审判与受害者的情绪变化。

导演很冷静,冷静的就像片中的施暴者一样,对于施暴者的表现没有任何情绪化的渲染,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只是客观的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这反而让人感觉冷彻心扉。

影片大部分事件是讲述对于这次恐怖袭击者的审判,与这次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的成长和其他民众的反应,但依然客观冷静。

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恐惧是不可避免的,愤怒是理所应当的的,想要报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不正中魔鬼的全套?

它的目的不就是要我们丧失理智,变成和他一样邪恶。

在这世界上我们都是凡人,注定无法逃避恶魔的纠缠并被迫与其斗争,我们想要胜利,可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武器?

挪威没有死刑,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灾难得到的只是21年的牢狱,并且还是三星级的,可以看报,上网,健身,七年后有周末,14年后可监外执行,这让见惯了巨刑死刑的国人简直匪夷所思。

但是挪威没有被悲愤冲昏了头脑,没有被恶魔打得手足无措,没有以暴制暴,没有让人性迷失自我。

影片通过对幸存者维亚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的表现,来诉说战胜困难的艰辛与决心的理由。

也表达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承担的责任,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即使面对邪恶也要尊重对方,不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因为人性的迷失才是最可怕的,害怕魔鬼和变成魔鬼都一样无法战胜魔鬼。

维亚最终克服了恐惧,选择继续有意义的生活。

就像他说:我们本想把自己和布雷维克区分开来,以为他是疯子,把他当做精神病,但我们错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正常的人类。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更加坚定,我选择好好生活,我们要和他不一样。

也许最让国人最不理解之处是对于此类事件审判的过程,双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辩护,辩方律师顶着全民罪人的压力,即使在法官大人都有情绪的时候也要为自己“客户” 据理力争以争取最大的好处和最好结果。

这要是在中国,根本不用审判就直接死刑了,但是在挪威却不可以。

这也说明一个成熟社会是建立与对制度和法律的尊重,只要你是人,那么不管是谁都无法夺取你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想在挪威应该不会出现中国特色冤案,如罪犯被枪毙后才发现真正罪犯另有其人。

就像挪威首相说“邪恶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

斯托尔滕贝格说:“我们得要区分得很清楚,极端的看法和意见是完全合法的,可以正当拥有。

但想要以暴力方式执行这些极端看法则是不正当的。

”一个经历过于特岛事件的小伙子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接受采访说:“他还要求享有这样的人权,我当然很生气,他杀死了我的朋友,还差点杀死我……但我们有原则,有法律,我们必须遵守,我不想让他感到一丝胜利。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胜利就是于特岛仍然开放,下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去露营。

 5 ) 软弱就是软弱

看这种电影不知是应该为感性的人性光芒而喝彩还是为客观的痛苦伤痛而焦虑,高举白左大旗的人权欧洲与只是简单为争取生存空间排斥外来移民的极右翼团体之间,谁来拯救欧洲,谁引领欧洲未来走向,而谁又能在世界范围内代表正确,目前以及不久的将来也不是那么明朗了.倒是那些带着伤痛流离的人,伤痛始终存在,一直都在,国际化,种族主义以及现行的精英社会也许真的是这一切的因由.印象很深的一句话说的是如此无奈,且牵强以至于另人动容: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6 ) 7月22日:挪威人的伤痛

这部电影,是英国导演格林格拉斯根据“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改编而成,他的电影都是力图展示真实、厚重而锋利的如同纪录片式的风格,比如《血腥星期天》。

事件的男主角,主谋叫布雷维克,他是一位反移民、反政府、反穆斯林、有纳粹倾向的,精心策划了这起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事件。

制造汽车爆炸案,并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射击,大开杀戒,最终造成77人死亡,良心何在?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庭审中,布雷维克行了一个“纳粹礼”,然后开始做辩护陈述: 今天我代表欧洲人民发言,那些被剥夺了民族、本土、文化和领土权利的人,检方告诉你们我有精神病,他们这样是因为害怕我,因为我制造了自二战以来欧洲最复杂、最精彩的政治暗杀行动,为什么?

因为挪威、欧洲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一个国家没有听取国民是否愿意多元化的意见,这算是民主吗?

逼迫他们成为自己领地上的少数民族?

许多人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就像我当时那样,举起武器反抗。

当和平的解决手段无法实现时,暴力手段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我要求被判无罪,因为我是为保卫祖国而战。

看看最近两三年,全球民粹思潮泛滥,其中就包括“反移民”。

欧洲接纳难民,欧盟国家的国民“反移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最近的例子,中美洲大批难民长途跋涉数千公里,奔到美墨边境,试图进入美国。

美国的做法呢,边境筑高墙,拉铁丝网,政府增派军队,拒收难民,防止难民进入美国境内。

特朗普总统的做法算不算“反移民”呢,呵呵。

那时布雷维克的极端思想,如今是不是付诸实践了呢?

他算不算一个“英雄”,呵呵,充满讽刺 这里,让我还想起了另一起爆炸案,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造成168名无辜百姓死亡,数百人受伤,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

主谋叫麦克维,其最终于2001年被判注射死刑。

他这种报复社会的恶行,死十次都不为过。

剧情的最后部分,在枪击案中死里逃生的维亚,出庭作证时,是这样陈述的: 他想要杀死我,我记得。。。

看到他。。。

然后开始逃跑,想找个地方藏起来,保护我的弟弟,我记得我被打中了,五次,当我。。。

躺在海滩上时,我。。。

孤身一人,忍受着我无法想象的疼痛,我不得不重新学习使用自己的身体,重新学习如何行走,重新学习如何进食,我的左臂几乎已经不能用,我。。。

我有一只眼睛瞎了,不过这。。。

这让我松了一口气。。。

松了一口气,至少我现在不必看着他,不过当然,事情不没有这么简单,我的脑子里残留着。。。

他的子弹片,可能会随时要了我的命,我看起来和以前也完全不一样了,我。。。

我的身体。。。

已经损坏了,最糟的是他。。。

他杀死了。。。

安德森和西蒙,我最好的朋友们,让他们无法。。。

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他们本可以让世界更美好,而我。。。

我每一天都在怀念他们,很抱歉,我。。。

我本不想。。。

我本不想哭的。。。

我特别不想在他面前哭,我本想保持坚强,因为我要为了他们这样做,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忘记,当你打死他们然后。。。

把我一人留在海滩上时,我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从那之后,我一直困在了那里,但现在我意识到我还有选择,因为我依然有家人,有朋友,和回忆,梦想,希望,还有爱,而他没有,他。。。

完全孤身一人,他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而我。。。

我活了下来,我选择去生活,我说完了。

挪威爆炸枪击案的结果,法庭认定安德撕贝林布雷维克犯有全部罪行,判定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布雷维克被判无限期单独监禁,只要他仍对社会构成威胁。

结尾处,布雷维克和他的律师的对话,耐人寻味。

布雷维克:: “如果可以,我还会再做一次” 辩护律师:你没有赢,布雷维克,你失败了。

布雷维克:还会有其他人完成我的工作。

律师:我们会打败你们。

我的孩子们,还有他们的孩子,他们会打败你们。

布雷维克:你甚至都看不到我们。

布雷维克走进监狱牢房,牢房的门关上了,案子画上了句号。

布雷维克最终被判最高刑罚:监禁21年,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若是案子放在大陆,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早就被判死刑了,才会平民愤。

可见欧盟国家非常重视“人权”,呵呵。

再次回到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导演尊重事实,完全就是在还原事件的真相,可以说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

我喜欢。

 7 ) 人间惨剧被拍成电影:135分钟屠杀77人,判刑21年的时候他笑了

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人类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但与此同时,来自于同类间的相残却从未停止。

这种同类相残的现象,一直“没有最恶劣,只有更恶劣”。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免不了感叹一声“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7月22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挪威,变态杀手造成77死、300多人受伤,可谓“惨绝人寰”。

令人震惊的是:这起惨案是由他一个人造成的,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个罪犯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上面这张脸,就是制造“于特岛惨案”的挪威人布雷维克。

2012年8月22日,法庭宣判,凶手受到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他竟然笑了!

惨案发生在2011年7月22日。

当天下午三点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座政府办公楼突然发生爆炸。

伤亡数字很快出来了:8人死亡,10人重伤。

事情还没完,45分钟后,奥斯陆郊区的于特岛上出现枪响。

一个32岁的男子突然朝在这里露营的学生射击。

90分钟后,特警赶到岸边,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69人被射杀,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

凶手很快被抓住,他承认还制造了政府楼下的汽车炸弹案。

一年后,他被判决监禁21年,这是挪威史上最严厉的惩罚。

什么?

这就是“最严厉”了?

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谁能想到,已经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还会出现这种残忍的大屠杀?

这起惨案被认定为挪威境内,自二战结束后,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为了永远铭记这次惨痛的教训,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拍摄了名为“7月22日”的故事片。

电影的拍摄、上映饱受争议,甚至一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公映,好在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坚持了下来。

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还有一大堆荣誉加身,《谍影重重5》就是由他导演并编剧的。

他的电影以快速剪辑著称,因为剪辑快速凌厉,所以他是一个很好的动作片导演。

但在《7月22日》,他则保持了冷静客观。

整部电影像是新闻纪录——惊天大爆炸,用摇晃的手持镜头,架在无辜的受害者身后。

或者直接用附近的监控影像,保留真实。

变态杀手布雷维克没有精神病,他受过高等教育,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

案件发生后,他的律师很快到场,可见:他提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不仅找了律师,还对整个行动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电影中的布雷维克和现实中的布雷维克】在营地里,他欺骗孩子们说他是警察,然后进到房间里举起枪……确保没一个孩子漏掉,当他看到装死的孩子时……竟然还会沉着地补枪。

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反人性的冷静,这种冷静令观众为之胆战心寒。

所有人都想问一句:为什么?

真相极其简单,这个凶手是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反对外来种族移民,反对穆斯林。

但是,2011年的时候,挪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来移民。

因此,他将愤怒的枪口对准了政府,制造了政府大楼爆炸案。

那么,他为什么屠杀青少年?

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布雷维克是一名极端的挪威进步党党员,这是一个右翼党派,反对移民开放政策,反对多元文化,又被人称为“新纳粹”。

说回这部电影,电影其实更多地聚焦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事件的幸存者,有些余生都活在恐惧之中,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还有另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勇敢地活了下来。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需要思考的是:文明的发展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

民族分裂,恐怖主义,贫穷,极右翼……人类的文明每一步,往往都伴随着仇恨与不平等。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付出极大的理性,和真正的勇气与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文明和秩序上的进步。

就像那个没有获得死刑判决的罪犯,因为:挪威本来就没有死刑。

 8 ) 有感于北欧人处事的冷静与克制

#7月22日#★★★★,根据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真实事件改编,是二战后挪威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造成了77人死亡。

北欧电影向来冗长冷峻,难免会给人枯燥的感觉,即便是一些影史佳作。

但没想到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在第13分钟开始到30分钟的段落就极尽高能,一名右翼极端分子在首都奥斯陆政府办公大楼外引爆了一颗杀伤力巨大的汽车炸弹,随后又到40公里外的于特岛上对正在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进行疯狂射杀,随着镜头的推进,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那种恐惧的气氛,触目惊心,包括爆炸、行凶以及外科手术救治的场面都十分真实,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北欧人超乎常理的处理问题时的冷静和克制,这不等于木讷或冷漠,而是头脑的清醒和行为的从容,从首相到罪犯,从冷岸群岛市长同时也是受害者之一维亚的母亲到罪犯指定的辩护律师等等,从没看到过如此自然、不急不躁不夸张也毫不做作的“有血有肉”。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曾执导过《血腥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长》这三部分别反映北爱人民反英游行、911恐袭和索马里海盗问题的现实主义优秀电影,同时也是三部《谍影重重》系列的导演,可谓对政治纪实题材偏爱有加也驾轻就熟。

他对本片节奏的掌控极其出色,虽然不是用引人入胜的方式,也没有悬念的设置,故事就那么顺着一点一点讲却并未让人感觉乏味,台词精炼,也没有拖沓余赘的情节,不错的观影体验。

——九戒影评

 9 ) 《7月22日》:用挪威屠杀事件为例,探讨恐袭的原因和后果

恐袭、枪杀题材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不可忽视,《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之后又看到了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枪杀事件电影《7月22日》,由我最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编自导,不仅还原了残酷的现场,更是探讨了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及人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和处理伤痛的。

影片根据挪威真实屠杀事件改编。

2011年7月22日,极右翼恐怖分子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前及郊区于特岛上的工党夏令营里分别以爆破、枪击杀死共77人。

如果《孟买酒店》从头到尾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俨然变成了一部残忍的恐怖片,那么这部《7月22日》则更多侧重讲述事后影响和后续发展上。

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能更全面地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更加丰富、全面,也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

但短短十分钟的恐袭现场依然只能展示得十分真实,就像他指导的《United 93》一样,会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惊吓程度也不亚于《孟买酒店》导演在片中着重关注了袭击幸存者、挪威的政治领袖及枪手三个部分,三条线并行展示事件的后续。

而凶手与律师讲出的内容可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屠杀无辜人们。

大部分恐袭的枪手都被击毙或自杀,而这部里的却自己投降,还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切目的,与政府谈判,算是非常典型又值得推敲的案例。

导演对整个审判过程展示得很仔细,特别关注了一个受伤青年的康复和出庭作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恐袭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及借助这位受害者的嘴,讲出他希望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特别是伤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枪手却是孤立无援的。

这番话确实也戳中要害,是比子弹更加有力的回击,也是影片中升华的部分。

导演在首映上表示,促成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目前很多类似的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如果不做出行动,十年内类似的恐袭还会在发生。

讽刺的是,这些右翼分子这样做就是因为911之后,他们开始对外来的难民,其他种族和教派产生抵触、排外情绪,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安慰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

暴力屠杀永远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伦多观影)

 10 ) The poor/rich motivations

There is two sides of this movie. One side is the killer. He thinks he is leading an organization that helps or saves people. The other side is the survivor, who feels incomplete, los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truggle, and finally stand up for his trial -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 while the killer is completely alone.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have fears. The fear that how apathetic the killer’s face is. He seems complete chill in the trail. As he said, he was completing the mission that he was given to release the people. I feel scared and it also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thoughts about freedom of the sexual minority group. We all want to have freedom and hope. Living in a circumstance without validating environment can be threaten and hopeless.That was my motivations and hope for so long and put me here. I think now my mission is how to create my own validation environment for myself and others too. I hope to create the safe zone that we can be ourself, but also have family, friends, dreams and love.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短评

和挪威这个国家给我的感觉差不多——冰冷。

4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政治上的表意有些急切了,但就事件对心灵的重击来说,很有力道。

9分钟前
  • sam
  • 推荐

客观至冷峻的叙述勾勒出残酷、悲惨的现实,悲剧一旦发生,置身其中的人就仿若陷入流沙当中,挣扎着、抵抗着,却摆脱不了,越陷越深,直至生活不见天日。而家人、朋友,是那能够救出自己的双手。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事件很震惊、电影实在平庸、要不是因为真事改编、根本坚持不了俩小时

15分钟前
  • 浮世清欢
  • 较差

不够深刻,中阶段过后几乎沦为了高歌主旋律的电影,还是有点失望。

16分钟前
  • fleur(焦虑中)
  • 较差

复仇?一个国家对复仇的态度显示它的文明程度?

20分钟前
  • 木·才
  • 还行

依然是绿草导演擅长的纪实风,当年的恐怖事件只剩下微薄印象,特意查了资料才发现电影真的如此精准还原当年的新闻画面。第一人称般的手持纪录镜头,冷静克制未加渲染,前30分钟真的看得让人不寒而栗。以幸存者身心修复的艰辛历程切入,也揭示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尽可能完整展现事件各方,虽然片长较长但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下环境,这个事件更不能忘,而且太需要拍出来,敬佩绿草导演的勇气,推荐!

21分钟前
  • JIN
  • 推荐

Paul Greengrass的这部新片是以加害者与受害者两个主要视角展开的有着导演一贯的纪实视觉风格以及饱满的角色与故事塑造的扎实的作品,影片在处理两个主要视角间的切换上有着极为自然与流畅的节奏,角色与故事更是十分扎实工整的开始以及结束于这两个视角,相对比影片的两个主要视角,辩方律师的视角则是更加微妙的存在,它既起到了对事件当事人做道德辩护的作用,也在配角的角度上进一步加深对反派的角色塑造,而影片颇具纪实风格的影像则在演员优秀表演的配合下将在极端事件中各方视角中所需要展现的情感,用简单几组镜头以及配乐被高效地传达出来。

24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20240630

2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保持了United 93的水准,特别克制而冷静,找的角度也特别好,以爱来对抗恐怖袭击,究竟谁才是胜利者。四条线,受害者的创伤自愈与加害者的动机及心理探讨,这两条线相对丰满一些;律师的辩护与首相的应对相对而言似乎还有些不到位。

30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幸好我们的法律有死刑,不会让这种罪犯在牢里终身监禁。

35分钟前
  • 张博
  • 推荐

只看了前半段了解下事件经过,后面审判和伤者复健没什么信息量,平平淡淡的

39分钟前
  • 无聊
  • 较差

我想,面对如此沉重的伤害,个人层面只有去生活,才是对加害方最好的反击,无论加害方是个人还是组织,个人永远无法打倒他们,只有使对方的动机不能得逞才是最有效的抗争。

42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力荐

就一个精神病人的事,这有什么好拍的

44分钟前
  • RongYan
  • 较差

4分

48分钟前
  • /name?P=0/
  • 较差

活着是最好的复仇。

49分钟前
  • 南赫
  • 推荐

这么长的片子,信息量这么少,如此的提纯,复杂面都去哪了,实在想不通

50分钟前
  • 小亚细亚熊
  • 较差

喜欢这种冷静克制又充满力量的叙事方式~

51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推荐

傻逼法律

53分钟前
  • Godzone
  • 很差

【B】本以为会先缓缓铺垫具体情节角色再引出事件,没想到开场半小时便直入恐袭。依旧是绿草擅长的纪实性复原,节奏与氛围无懈可击。凶手被逮捕后,便是漫长的复原与审判,故事也自然在这样的叙述下失去了吸引力,过分简化的二元对立让庭审戏更加平庸。不过这份冷静克制的影像表达,仍旧值得肯定。

58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