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茉莉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剧情片,其创作模式可追溯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经典情节剧--两个世纪以前的欧洲戏剧舞台上,以新兴市民阶层为表现主题的通俗情节剧取代了奢靡的贵族生活宫廷剧。
这同时也是由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催生的平民化的艺术,它代表的不仅是“美国梦”的庞大基石,也象征着美国中产阶级有关成功、爱情、婚姻关系、家庭的价值观念准则。
这种早期向观众传达社会道德规范的工具,化用到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俨然已成为黑色讽刺和对裂痕的一种冷眼旁观的揭驳。
两位女主人公是被收养的姐妹,姐姐Jasmine是天生基因良好、居住在纽约公园大道、夫富子骄、生活优渥的人生赢家;妹妹Ginger则是超市收银员,和不入流的男人鬼混,不受姐姐待见的底层人士,相同的的起点却走出如此不同的人生道路。
影片从一开始就把姐妹俩的生活作为对照进行讲述,在叙事上的过去和现在的两条线又加重了这种对比。
有意思的是,jasmine在经历丈夫背叛去世、家庭破产、继子出走后生活基本坍塌,不得不从纽约搬到旧金山和妹妹同住,颇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片中人名以及地域都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姐妹俩的名字都源于植物,jasmine的茉莉花语是坚贞纯洁,搭配片名代表忧郁的蓝色以及她在片中落魄的境地、毫无自立能力、大量服用安培他命的状态,讽刺的意图彰显无遗。
妹妹ginger则是代表活力的生姜,也有姜黄色之意,她虽然过着拮据的生活,还拖着两个孩子,但是孩子懂事,还总有对她痴心不渝的男人,仿佛也很满意自己当下的生活。
纽约,作为只在回忆线中出现的城市,是富裕生活的象征;是对从旧金山来纽约度假的妹妹一家的局促姿态的揶揄;是举办豪华晚宴却不肯抽出时间陪妹妹的名流姐姐生活的依托。
而旧金山,作为60年代性解放、嬉皮士运动的主要战场,gay city的标签城市,无疑是更大包容性和市民化的代表,也在片中充当起了jasmine落魄之后的避风港,并为她提供了看似有可能的未来。
毫无疑问,地域的转换所提供的可能显然无法为jasmine的未来描绘蓝图,她的搬迁看起来是影片的“自救”主题的开始,与此同时也残酷的宣告了她的自救之旅的失败:找不到工作只能当牙医助理而被性骚扰、学习电脑课程想做线上室内设计师之路举步维艰、忧郁症发作频繁酗酒嗜药、找到金龟婿即将结婚却被临门当机。
实际上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进行着自救:ginger在姐姐劝说之下投向新的男人的怀抱赖世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ginger的前夫拿着20万向jasmine求助想开自己的公司、继子在得知父母的龌龊事以后产生自我怀疑从哈佛退学离家出走、哈尔则是最可笑又最常见的自救方式爱上了甚至还未成年的法国佣人(片中专门强调法国也有影射意义)。
凡此种种,都是个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而对生活做出的改变,即便有些行为在观者看来完全是逃避,可是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何尝又不是充斥着自诩为“改变”的逃避呢。
但是,显然他们的自救无一成功,或者说都未曾获得惯常社会认同的成功。
jasmine的谎言被拆穿,婚姻梦破灭;ginger的新男人居然是个已婚骗子,她只能回到前男友怀抱并对其真情流露“是我差点失去你”;哈佛高材生儿子成为二手乐器倒卖店主并步入已婚群体,对妈妈冷言冷语让他不要再来打扰自己生活;想开办自己公司的妹妹前夫被骗得血本无归;哈尔被自己老婆告发,面对牢狱之灾只好选择自缢。
反倒是被jasmine不屑的妹妹男友,空有一身肌肉,被女友甩了只会暴怒痛哭,工作之余只知道喝酒放松粗声看球扰民的机械修理工,最后抱得女人归,是片中唯一被赋予肯定的角色。
所以影片给我们称述了一个残酷的现景:个人无法战胜生活的现实,生活的背后有我们不得不遵守的规范,而更为可悲之处在于,不论你是安于现状不作出任何改变,还是想用传统价值观中歌颂的人性力量去改变现实,实现“自救之路”,都是苍白并且无力的。
个人行为的价值何在?
如果它根本就不能改变生活的话?
社会的发展让价值观的多元化消解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个人梦想的抗争,全面化战争和政治欺骗的远去让无论是“垮掉的的一代”还是“愤怒的一代”都变成了“享乐的一代”。
日趋个人化的抗争和诉求与社会的纷繁复杂背道而驰,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和定义。
而成功的定义却永远是那么单一,在这点上,影片让姐妹两人在生活的弱者与强者、成功者与失败者、喜剧和悲剧中不停地互换角色,直到最后,无论是坐在椅子上神经质自呓的姐姐jasmine,还是重回修理工男友怀抱的妹妹ginger,都是无可奈何的失败写照。
我在飞机上看完的这部电影。
我一上飞机发现邻座是一个60多的北京老头,带着那种最最典型、且本人多引以为豪的老北京作派。
手里攥俩钢球叮当乱响,脱了鞋的脚丫子翘着搁在我座位这边的置物袋上,正操着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唾沫横飞地跟他同行的女人说着话--“那谁出得起谁就去买,好卖着呢!
是不是?
”,更绝的是他长得还特像黄宗洛老前辈在《大宅门》中扮演那老阉狗。
我开始看蓝色茉莉。
我昨晚只睡了5个小时,飞机餐实在难以下咽就只喝了一杯茶。
茉莉被乔伊逼问在做什么作业、有什么用的时候,我从生理上感觉到胸口憋闷。
测了一下静坐心跳,83。
邻座老头要了一小瓶红酒,和同伴两人一杯一替对酌起来。
过一会酒劲上来,老头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剩半杯的红酒。
飞机上提供的免费劣质红酒的那种酸涩味道,混着中老年朋友因肠胃不好泛上来的味儿,有规律地从老头嘴里喷出来。
这时候茉莉的谎言被戳穿,从香槟色的宝马上下来,爱马仕包包里的东西掉了一地。
我又测了一下静坐心跳,90。
布兰切特的表演真是妙啊,让人不禁一次次倒回去看茉莉疯魔时脖子上的青筋、泛红的眼眶、神经质的抽动,静静体味自己血压随茉莉心情忽低忽高的节奏。
结尾,茉莉洗完澡,头发湿漉漉地披着,伴着妹妹和重修旧好的男朋友你侬我侬的笑声走上街头,她又开始恍惚地自言自语。
邻座老头睡得熟了,手里的半杯酒一歪,全洒我毯子上了。
不用测我也能感觉出,我的静坐心跳肯定上百了。
年少时总会有这样的梦想,长大之后要去见见世面,过更好的生活;当生活渐渐“物质化”了之后,年少时的梦想被各式各样的时尚包装着,在觥筹交错之间,仿佛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直到这种幻觉,最终被生活所打败。
直到这种幻觉,最终只是一个泡影。
Jasmine并非一直沉浸在幻觉中,只是现实的无奈,让她更为挣扎和难过,以至于无法直视。
她试着去做点什么,去学点什么,但是这些并不是她所擅长的,这些看似有意义的事情并没有让她从一种失落的情绪中得到缓解。
最终当她再次施展自己的交际手段,试图回归过去的生活状态时,却被意外所打败,刹那间一切的幻像再度化为乌有。
Jasmine所经历的,我们通常称其为“落差”。
巨变越是剧烈,落差就越加明显,大多数的人在挣扎过一段时间之后会渐渐适应新的生活,而总会有这一些人,是永远无法完全适应下来的。
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他们放不下自己,无法接受自己必须承受的转变,在不同的环境面前试图延续自己从前的状态,从而与身边的人显得格格不入。
环境的转变和自我的转型总是一对互相缠绕的共生体,对于自我的定义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当一个人身处于某种状态太久的时候,突然的环境变化总是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当梦想幻灭、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候,内心的争斗通常会伴随着失落与傍偟的情绪,以及心中略带不甘心的怨气,然后随着各式各样的打击渐渐消散。
这部影片最难把握的是情绪,而凯特女皇把细致入微的情绪刻画的入木三分。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蓝色茉莉》是部好戏。
不过,这并不是说它有多完美,而是说电影的戏很足,有趣、好笑,演员很有味,内容挺出彩。
女王范的凯特·布兰切特演活了一个可笑的名媛——同时也是一个虚假又虚弱、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
她陷入人生低谷,严重依赖药物。
她跟陌生人倾谈,自说自话。
由于实在无处可去,她从高贵的东区纽约来到了接地气的西区旧金山,从高高在上的名流生活掉进了社会底层的普通生活,即便如此,她始终不愿接受人生落差,对妹妹等人冷言冷语,认为周围人的存在都是对她的羞辱。
面对人生难得出现的亮色,她又上演了过去的恶习,编织起脆弱可笑的谎言。
自然而然,面对这样一个喜欢撒谎的人物,电影也撒起了谎。
对于名媛为何破落,众叛亲离,形单影只。
电影一直隐瞒了真正原因,以为她的境况只是人生的恶意玩笑,直到最后皆大欢喜之际,突然来了个致命一击,推翻了之前所有。
伍迪·艾伦把故事编得滴水不漏,一般电影里,经常会出现废的人物,比如妹妹的前夫,这种倒血霉的角色,很多导演只会把他当做真正的倒霉蛋,数落完就遗忘了他的存在。
结果,他到最后又跑了出来。
还有那个神出鬼没的儿子,看起来好像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岂不料,电影的最大谜底由他揭开。
与此同时,导演还擅长制造反差,令观众产生错觉。
先是开篇,名媛和老太从飞机上到飞机下,一路侃侃而谈,甚至大谈性爱花样,令人错以为她们是最大年龄差的姐妹淘,结果下一处,老太原来根本不认识她,勾起了观众对名媛的好奇心。
然后是一百八十度的反转,原来名媛和老公是闹掰了,无力挽回,根本不是什么意外被抓。
就连老公的出轨曝光也非常戏剧,蒙在鼓里的就名媛自己。
名媛与妹妹关系冷淡,即便落了魄,她也不忘用过去的三观来对妹妹进行洗脑,否定她的一切切。
当观众以为,通过一次偶然的社交活动,姐妹俩都要找到真爱,人生翻开新篇章,结果,就像《赛末点》的网球,命运的天平突然倾斜向另一边,人生还是没有变化,甚至更见惨淡。
最后,连听名媛倾诉的人都没有了。
这个时候,《蓝色茉莉》不像伍迪·艾伦风格的爱情喜剧,而是不留情面的嘲弄讽刺。
在故事行进过程中,电影会比较随意地切入到过去的生活当中,有些是充当插叙,有些是记忆闪回,而有些就是借他人之口,将名媛的过去和现在缝合在一起。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名媛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戏肉。
近乎意识流跳跃的处理方式,也像极了名媛的精神状况,她无法摆脱过去,不受控制地掉进其中。
布兰切特制造了名媛的两面生活,一度目中无人,嫌弃亲戚,不可一世。
知道丈夫出轨后,无能无力地抓狂,浑身抽搐,以至于神经抽风到歇斯底。
她确实演得非常卖力跟用力,从头到尾都处在一种可怜但更可恨的状态。
这个憎恨过去的女人,她终究还是留恋过去,无法自拔。
她所害怕的,只不过是失去那种生活,尤其是失去构建上流生活的关键人物——她丈夫。
她越是否定,越是痛恨,愈发暴露自己的苍白,躯壳内一无所有。
在故事以外,《蓝色茉莉》很像伍迪·艾伦电影的名流代表,夸夸其谈,自诩贵族豪门,结果不堪一击。
这样一个人,突然掉进了迈克·李的底层人民生活当中,处处不对劲,制造着笑料。
莎莉·霍金斯继续出演脱线的小人物,姐姐虐她千百遍,她却一直充当傻呵呵的老好人。
这个故事最可爱的,反而是妹妹一家。
她的前夫,没有过激的反应。
她的男友,在超市里留下了热泪。
她的两个儿子,居然也充当了姑姑的人生听众。
与之相反,在名媛的世界里,她自己的冷漠虚伪就不用多说了,老公更是一个自私可笑的人物。
至于他儿子,到头来还是摊着手,认为一切都跟自己没关系了。
显然,伍迪·艾伦否定了上流社会的光鲜,借男女之事,令他们的丑态现行,丝毫不留情。
一直到最后,名媛还是无法忘怀过去。
她试图哼起跟丈夫相识的那首《蓝月亮》,无奈,她好像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恐怕,没有比这还可悲的事情了。
忧郁的蓝色,忧郁的茉莉。
【名牌】
一出横跨美国东西两岸的浮华众生相,对上东区富太太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针针见血,专门挑着“上流人士”自我感觉最良好的地方戳不留一点体面,尖刻程度堪比写作《围城》时的钱钟书。
凯特布兰切特演活了这个爱慕虚荣,看似光鲜靓丽其实内心空虚如菟丝花般的女子,流连于上流社会表面上”声色犬马“的奢华生活无法自拔,习惯性以攀附豪门为主业完全不自立,平日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太想要结果把自己都骗了,以至于落得个鱼死网破害人害己的悲惨下场。
过去的荣光多美好,现实的处境就有多可笑,两相对比产生影片里众多笑料。
当然伊最可贵的一点也在于其始终坚持要往上爬的“初心”,不管现实处境多落魄仍然坚持“倒驴不倒架”,人前逼格始终端得高高的,时刻准备着卷土重来。
一旦得着机会可以回到自己真正“属于”的阶级,立马原地满血复活,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气爬上楼都不带费劲的,容光焕发到让人看着都心疼,更衬托出谎言被揭穿后的一地鸡毛和不堪入目,观众尴尬到头发都要竖起来了。
然而想看无产阶级天生正义,善良憨厚的穷苦妹妹vs病娇贵妇姐姐的估计也会失望。
说好听点妹妹是安贫乐道,说难听点儿就是不思进取,把所有不如意一股脑儿推给“基因”,然后自己往沙发上一摊只等找个男人来靠——而且这妹子一逮着机会往上爬比谁都利索,毫不犹豫一脚蹬开碍事的未婚夫,对方哭成梨花带雨都没有一丝怜悯,希望破灭后旋即又闪电般旧情复燃,回赠给前未婚夫一个温柔的微笑,变脸之快连姐姐都要甘拜下风,充满了底层人民朴素的”生存智慧“,倒显得茉莉得了前夫的钱还奢望前夫的爱实在是过于“天真幼稚”了。
可见虽然混的阶级不同手腕段位也有差别,在凡事靠男人上姐妹俩倒是半斤对八两,都是可笑又可悲的小人物。
还有人批评前世今生来回穿插导致剪辑太混乱——怎么会呢?
刻意把剧情打散然后再靠女主角的精神状态重新串起才是高端玩法,正好体现了凯特布兰切特复杂多面的华丽演技。
真是光看她脸上表情就知道故事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她老人家精神病又恶化到第几层了……总之,观影体验就好像做了一场精神massage,好像把内心深处那些类似的毒素一股脑释放了出去,整个就一舒坦。
纽约实实在在是Woody Allen 的主场,要不是朋友英明的提醒,我已经忘记电影票有时候是需要预定的。
周五晚上的Lincoln Plaza Cinema 果然是座无虚席,略小的屏幕仿佛故意和大流背道而驰,不放iMax 3D之类专放“文艺片”。
开始的trailer广告是意大利电-美国影节的简介,一幕幕的Rossellini, Fellini, Antonioni 的黑白镜头很妙的酝酿好了气氛。
然后铺面而来的是Cate Blanchett 神经质的喋喋不休,Woody Allen 式的喋喋不休,令人百听不厌忍俊不禁的喋喋不休。
还没过3分钟,我自己知道黑暗中我已经微微扬起了嘴角,同时舒展开了这倒霉而疲惫一周紧锁的眉头。
这一定不是Woody Allen 最好的电影,没有奇妙绝伦的剧情故事,没有冲出银幕变活的明星,没有Woody亲自入场的喋喋不休,没有Talk to the camera,没有拌嘴儿能完爆Woody的Diane Keaton,没有大美女Scarlet Johansson,没有前几年弥漫着的迷人欧洲文艺秒杀美国土财主的调调,也没有穿越时空的大作家一块爬梯顺便传道授业;这是一部Cate Blanchett 女王在荧幕上独立支撑的电影。
金发碧眼的女王就算家道破落了,也还是拎着她的Birkin 穿着Chanel外套用Fendi钱夹坐头等舱使唤人搬运Louis Vuitton行李。
She does look like a million bucks, and she looks good! 我不知怎么很邪恶的想起了年前很火的国产电影《北京遇见西雅图》里面汤唯的扮相,好好的气质女神硬生生的被弄出了一身淘宝范儿,估计二奶小三们看完后回家肯定特高兴自己相貌气质完胜汤唯吧, lol。
走题了,接着说Cate 女王的演绎,从开篇的喋喋不休,到哆嗦着吃安定、自言自语,再到对下流社会如见到老鼠似的打心眼的恶心,到遇到高富帅后仿佛回到“王座”后的游刃有余、优雅高调、欲迎还拒,再到意识到自己的虚伪虚弱依旧幻想活在旧世界后无声的啜泣,要是电影学院不给个小金人真是天理不容啊!
恍然发觉原来冷艳高贵的女王不只是外貌和气场,而是骨子里的入戏!
看Woody的电影,怎么也得说说电影里的段子,老话痨对于自己的看家绝活当然毫不含糊,火候拿捏的是不肥不瘦不干不腻入口即化。
这次的对象是米国(特别是纽约)的富裕阶级,用政治哲学系教授J. Hacker 的话说 “The stinky rich”, lol. Cate 女王颐指气使的告诉妹妹她的行李叫“Lueee Vuitton”,Cate 女王说自己来自纽约后,很自然的加上了一句 “Park Avenue, actually”, 又是全场爆笑!
其实布鲁克林不少地方的房价其实已经直逼曼哈顿了,不过既然是老牌New Yorker 的电影,当然要再调戏一下Brooklyn喽。
“上流社会”的做派被Woody Allen 一股脑的拿出来开涮当笑料,当女王失去一切虎落平阳被犬欺时的去工作的各种笨拙又是阵阵笑场。
女王心有小鹿但故意多等电话响几下,接电话后故意让高富帅等等十秒,而其实自己捂住话筒喘几口大气恢复镇静,又是一阵低笑。
不低俗无聊但也不晦涩难懂的笑点,中产阶级大众能接受笑话的幽默,也算是小老头的招牌了吧。
Woody Allen 深谙中产阶级比下有余的优越感以及对上流社会的暗中向往,老谋深算玩得不愠不火。
说到这儿想起来某次看Daily Show 时Conan 说了句特别深刻的话:“其实每次笑得时候,都是在自己不当真只当看戏,但你知道有些人当真会那样。
”再一针见血不过了!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Park Avenue,Actually.” 的语气腔调真真是存在的。
绕来绕去,总要是说回电影的主题,就像小时候春游、运动会、参观科技馆完要写作文总结中心思想一样,逃不掉。
不过与其说Blue Jasmine是批判被涮得厉害的富裕阶的物质和虚伪这一明显命题外,我觉得电影实际上是在更广泛的讽刺人的自私和虚伪。
Jasmine的妹妹,跟着姐姐去party后认识了的胖大叔踹了脾气暴躁的拉丁裔男友,和原本有矛盾姐姐瞬间打成一片。
结果发现胖大叔是有妇之夫后,和拉丁裔男友重归于好对自己的出轨只字不提,而两人把矛头都直指“装腔作势”的Jasmine。
这样的“虚伪”和Jasmine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只因为他们不是利益阶级,没有那么些趾高气扬、装腔作势的派头?
相比之下,我反倒是觉得Jasmine本质上更率真。
Jasmine为了不想让高富帅知道自己落魄的真相,故意在电话里扯由头让高富帅不去她寄住的妹妹家去接,挂电话时瞬间明白了自己的虚伪做派,泣不成声。
对于知道自己虚伪但为了达到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真小人”;和站在道德高点毫无自省之心,然而行事时该瞒该骗毫不含糊的“伪君子”(且这“伪君子”对自己的行径是真心实意的浑然不觉),敝认为“伪君子”远不如“真小人”可爱。
“伪君子”和“真小人”的话题演绎得有些远了。
回到电影 Jasmine 和 Ginger这一对姐妹,其实当时脑子里想到更多的是“敏感”和“不敏感”的对比,“有故事”和“没故事”的对比。
大多数人,注定是浑浑噩噩日子一天一天过,没有那么多故事的,安于现状。
普通人的日子真的没有什么不好,稳稳当当安安静静的一辈子;毕竟敏感的Jasmine那种大起大落支离破碎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消受得起的。
不过我们毕竟不是行尸走肉,哪天夜里突然醒来,发现自己的心已经被日常琐碎磨起了层层老茧,自己这半辈子的故事一张纸就能写完,会不会也怅然有所失呢?
ps 看完电影后,应景的要了杯Blue Moonpss Woody Allen一定是借鉴了不少《欲望号街车》吧
当金丝雀失去金笼子之后,她要如何生存呢?
珍妮特是个表达欲超旺的人,风光的时候一直在凡尔赛,落魄后神经质地喋喋不休。
一向具有女王气质的凯特布兰切特演这样一个角色,显然很有意思,可也跟她很契合,毕竟这要演绎的是一个从云端跌落的落魄女王。
曾经我很好奇那些落魄贵族为什么总也爬不起来,比如那些十月革命后流落到中国的白俄贵族,男的当小偷,女的当妓女,女性受过一定的教育,哪怕当家庭教师也能有口饭吃吧,比如简爱,看看影片好像能明白一些,再看看溥仪等人的回忆录就知道,他们是真的没有啥生存能力,也没有什么过普通生活的意识,曾经拥有过再失去比从来不曾拥有更可怕。
金吉被坑掉20万积蓄还能振作,是因为她从小就习惯了独立打拼的生活,她喜欢恋爱,喜欢和男人热情如火,可她并不依附男人,可珍妮特确实在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意识。
2024年更新:此文写于10年前,那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学生党,刚来纽约踌躇满志。
曾经的思维方式还很稚嫩,现在再回看曾经的观点,也有自我不认同之处。
就像看小时候的日记会觉得幼稚。
但我不想删除,也不想修改。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审视,然后自我推翻,再自我重塑的过程。
年轻时写的东西也是自己写的,互联网成了最可靠的记事本和回忆录。
所以我保留了这篇剧评。
可能是上了年纪,看到说我三观不正的评论,以前会奋力反击争个输赢,现在却觉得不同观点能碰撞是好事,各抒己见,然后agree to disagree。
欢迎在评论区李🍑,我大部分时候不回复。
————————————看了几篇影评,大家都在说评论Jasmine,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同时有的人觉得Ginger虽然身在下层,但是三观很正,成为Jasmine的衬托。
这点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赞同。
我觉得,Ginger存在的意义不是用她的好来衬托Jasmine的虚伪,Ginger是这部电影里面老头塑造的另外一个可悲的典型。
她和Jasmine是不同的人,从小就一直走在不同的道路上,但是同样是可悲的,甚至我觉得她比Jasmine更可悲。
Jasmine爱撒谎爱虚荣,并不聪明,也不自立,但是她同样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品质。
落魄贵族,她的优雅,她的品味,她的骄傲,她的见多识广,她的好胜心,这些都让她散发出独特的气质。
她有改变的野心,得到过美好又失去的人更加明白美好的珍贵。
而Ginger呢,基本上就是自暴自弃。
把基因挂在嘴边,把生活的不如意和挫折归于自己本身就不deserve好的生活,觉得自己生来如此,为不愿意努力找了个完美的借口。
正如Jasmine所说过,“我至少在努力,而你呢?
” Ginger想要decent的生活么?
显然她想的。
去了big party,遇到了看似更好的男人,她也动心了。
当男人已婚的真相揭开,他只是想和她上床,Ginger也跌倒了谷底。
然后她的解决办法就是马上回去找男友复合。
她的做法不难猜,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很可悲,他们打打闹闹的笑声在我听来并不觉得幸福。
Ginger男友Chili,Jasmine说他是loser,纵然刻薄,倒是有道理。
从他出现开始,就表现出很没礼貌,三番五次抓住别人痛处不放,逼着Jasmine说自己的plan,之后又无情地打击Jasmine想学室内设计的想法,表现出妄图主宰别人生活的自大。
老把“Ginger说你blabla”挂在嘴边,恶化了两姐妹关系,情商不够。
不干正事,喝酒,即使家里有人学习也大声说话,生气的时候摔电话摔台灯摔门,在公众场合吵闹哭泣,这是情绪控制缺陷,这种人做老公也是满可怕。
在Ginger的思维里面,和Jasmine同样,生活是要靠男人拯救的。
离婚了要靠新男朋友,遇到更好的就甩了男友跟更好的,发现更好的是已婚渣男就赶紧挽回男朋友。
她没有想过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努力。
即使像Chili这样不讨喜的男人,她也要像抓救命稻草一样地紧紧握住。
握住之后又能怎么样呢?
以后的人生能够幸福么?
我看未必。
Ginger在背后向身边的人,男朋友,前夫,孩子述说对Jasmine的缺点,又不直接告诉Jasmine,这恐怕也是Jasmine和她身边所有人不和的重要原因,因为中间有个搅屎棍。
Ginger对Jasmine的感情,不难想象从小就又鄙视又嫉妒,又爱又恨,一直持续。
她一面鄙视着她的虚荣傲慢,一面从心底里希望成为拥有和她一样的生活。
但她并不愿意努力。
Ginger认为自己唯一的一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彩票中奖,但被Jasmine一家毁掉了。
其实要改变命运,何必依赖彩票,何必依赖别人的投资,与其事后怨天尤人怨恨他人,不如好好正视下目前的生活。
这部电影是关于女性,整个时间都在探讨婚姻、爱情、选择带给女性命运的影响。
把现实真相残忍地剥开给所有人展示,没有丝毫童话丝毫侥幸。
Jasmine是可悲的,Ginger又何尝不是。
如果非要在二者中选择一个帮助,我会选择Jasmine。
因为骄傲如她,更有抓住机会的能力。
金融风暴之后,好莱坞选取不同的角度拍了一批反思电影。
优秀者如《Margin Call》,平庸者如《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大多是围绕金融系统去挖掘、展示,期间伴以人性与制度的碰撞,惊喜寥寥。
严格意义上《Blue Jasmine》并不属于反思金融风暴的电影,但是似乎Jasmine的悲剧是由金融风暴而来——手法堪称低级的商业诈骗曝光,推倒了苦痛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导致J用数次崩溃来让观者追问:那些道貌岸然的商业骗子是否就是一切悲苦的源头?
如果人人都能像Ginger她们那样活的真实,会不会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似乎也能构成对金融风暴的反思。
只是如若这般论断该片,实在失于荒唐,Woody习惯拿某个“阶层”开涮,把悲剧归结为一小撮人不是老爷子的打法。
但是如果归因于“上流社会”的虚伪,则更是对不起Cate精彩的演绎。
cate的表演冲破了Woody设置的叙事结构,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形成了更为有力的反诘,从而让该片有了流传下去的生命力。
Woody在电影里设置了两个的阶层,一个“上流阶层”一个工薪阶层,J因为揭露丈夫欺诈导致自己破产,被迫由奢入简。
这是故事发生的场域。
笑点和泪点都是来源于场域冲突引发的尴尬。
这也构成了在影片中牢不可破的框框,Jasmine的悲剧就是撞框而来。
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社会的烙印,这些印记从出生就开始不断的强化。
在你无法选择的家庭中,接受它能给你的物质和教育。
在成长中接触到与你差不多的人,形成和他们差不多的价值观,走和他们差不多的人生路,然后这么一群人就被称为某个阶层。
而这些阶层共同拥有的一些游戏规则就成了你日常生活可依靠的框架,遵循它,你会有安全感,违背它,就会受到强有力的惩罚,带来无穷尽的幻灭。
如果无法得到拯救,就会崩溃如潮。
片中的J就是如此。
让人唏嘘的是,她的悲剧并不是她做错了什么,或者她身边的人做错了什么,恰恰是他们都在按“正确”的方式行事。
全做对了,结果让一女人疯了。
Augie曾经是个商界精英,赚钱的手段是在法律漏洞遮蔽下,用人的贪欲牟利。
也许影片展现的极端了些,但是金融的本质不就是相对价值的变现么?
不就是人的欲望与信任投射在时空经纬上的“骗术”吗?
如金融风暴的产生,又怎么是某些机构某些国家的预谋呢?
至少在A的阶层里,这样的行为不能称为“骗”,只能叫“聪明”、“幸运”而已。
至于通奸、挥霍、伪善,不过游戏规则而已。
大家都这样,都成本能了。
已经不存在真实与否的判断。
他们这样活着,就是他们的真实。
反观Ginger,她和她身边的人也是按着自属的阶层烙印生活着。
有机会投机时一定会投机,否则也不会一直买彩票。
有机会虚荣时一定虚荣,否则不会跳舞时还挎着某名牌包。
有机会通奸时一定通奸,否则也不会被当成泄欲工具。
只是“基因差了点”,性感指数不高,拿不到乱入上流社会的门票。
至于被骗20万刀,那是因为想玩大投机可惜没有大投机的本领,学识和心智都不够……G们遵守的是他们的道德观,然后在这个框架里靠本能行事,没有那么多的杠杆、对冲做前戏,粗暴、辛辣。
被这两种“真实”放逐的就是J了。
J在过阔日子的时候非常享受它的牢笼,塑性感,勤挥霍,办家宴,捐慈善,做的都对。
除了不该妄想着还拥有“爱情”。
爱情是两个独立生命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J已经被物化了,她能提供的一切都能用钱来买到。
她口中的爱情,不过是一张饭票,一个通行证。
揭穿A的骗局,就亲手毁掉了这个通行证,之后的追思,就只剩不合时宜了。
J一直不同意G的基因决定论调。
而是把境遇的变迁归结于不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J是对的。
努力确实可以改变境遇。
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靠谱的改变途径:教育。
平民子弟通过教育确实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社会阶层。
但是J对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之前,教育于她只是点缀,读人类学也好,健身也好,只是让她成为了一个聪明性感尤物,一旦被人宠幸,则弃之如草芥。
在之后,教育是谋生技能的获得手段,只要发现可以谋生的“理想”捷径,也就不觉得有任何必要了。
她从来没有希望通过教育而成为一个有抵抗异化能力的人。
或者这是Woody的小狡黠?
在 《Annie Hall》之后再次对知识型教育的补刀?
J也不同意G对她道德上的指控。
片中有个对白相当精彩:J吊上了“金龟婿”,在家苦等电话不来,G说“也许是他发现你说谎,然后一走了之了呢?
”J立马发飙“你能不能别提我撒谎了?!
好吧,我确实编造了些事实,省略了些细节,但是总体上,我的情感、想法、我的幽默……这不就是我吗?
”是的,这些都是她,也是“上流社会”需要的印记。
只要隐藏的好,这能叫欺骗吗?
这叫机智啊!
是急才啊!
只是倒霉的是她碰上了个政客,政客需要的是吉祥物。
甩了J并不是因为J的欺骗,实在是因为J连危机公关都不懂,之前的烂账都摆不平,被拆穿了还居然“可耻”的情绪崩溃,就以这素质以后成了国会议员夫人还指不定捅什么篓子呢。
所以赶紧以道德卫道士的姿态甩掉J拉倒。
在社会框架里撞的头破血流的J最后把希望放在继子身上,想从人伦处取些温暖,但是怎么可能呢?
你只不过是个玩物,你曾给孩子的不过是些游戏币,他都出局了,能给你的也就是最后一击而已——“他让我幻灭,但我更恨你。
”可怜的J,到这时候还不懂得继子的恨从何而来,还在哭着说“我很后悔我在那一刻做的”。
好像不打举报电话她就不会疯了?
唉。
唉。
唉!
任何社会,都有阶层。
只要是人,就时刻处在阶层的桎梏下。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之所以能创造阶层而后又能超脱,是因为生命的完整性与神圣性。
阶层提供了某种生活的标准,但标准不是用来框定生活。
一个健全的人,是有能力在任何标准下艺术化的生活,而不是只靠本能——何况这是社会强加给你的本能——去生活啊。
这种能力,不就是佛家讲的人人皆有佛性吗?
遗憾的是,J成为健全人的可能性一直在被自己、被他人、被社会消磨着,而自己又没有觉悟的能力,终成大祸。
至此J冲破了Woody预设的电影框架。
感谢cate把J塑造成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女人,这并不是简单地“装疯扮傻拿影后”可以概括,她让电影再生长了!
J的痛苦不再成为一种简单地对某一阶层的嘲讽,她用崩溃让观者去看人不能破框而生之后的悲苦。
在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本能驱动者,设置种种桎梏让彼此成为路人,哦,不,最后连路人也做不成了。
看惯了好莱坞欢喜大结局,看这部电影着实有些震撼。
因为太过真实所以让人悲伤。
记得黄磊曾经说过:“现实已如此沧桑” 那又何必再去揭露那皮下模糊的血肉。
但是武迪却赤裸裸拍给我们看。
他选择了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贵妇Jasmine, 一直不愿别人叫她之前被收养时用的名字Jattee,坚持要别人称她Jasmine。
自己婚姻破裂身无分文地来投靠旧金山的妹妹,但妹妹Genger和她命运相似的男朋友在一起却常被Jasmine所诟病。
由于生活所迫,Jasmine只得去一家小的牙科诊所做前台护士。
牙科医生喜欢上了Jasmine, 但她对这种不上不下的中产阶级决定实在是看都看不上一眼。
因为之前的生活和现在的反差实在太大。
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了认识更好的男人,她和妹妹一起参加了一个PARTY。
在当中姐妹俩各自认识了一个男人。
Jasmine看到这个男人的第一眼,聊了几句话,或者说是得知男人的背景两人就一见钟情。
而Jasmine也隐瞒了自己过去失败的婚姻,有孩子的事实和过去家庭的丑事。
把自己说成是一个丈夫去世,没有孩子的体面的室内装潢师。
而妹妹Genger也不知不觉得成为了一个小三,和看起来更浪漫、更体面的新男友天天混在一起。
正当高富帅意欲向Jasmine求婚时,过去被她丈夫骗得很惨的前妹夫突然出现,说出了她隐瞒的所有真相:金融诈骗,丈夫自杀,儿子在一个二手乐器店打工。
于是高富帅质疑她的一切而离开了。
Genger得知自己被耍了以后和前男友和好,虽然他没有带她脱离她自己生活的环境,但是他热烈地爱着Genger,也很喜欢她的两个男孩。
而Jasmine在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以后濒临崩溃的边缘。
you have no idea how badly i wanna punch Jasmine... EWWW She's freaky and bitchy and jumpy
得多厌女才能写出这样的角色啊。。对Cate来说就是个展示演技的机会。Alden演了她儿子,出现了几次,造型风格都不一样
面纱背后,所谓名媛。
不作死就不会死。伍迪艾伦总是在假装自己在假装刻薄。
不合胃口。
带着一些讽刺意味,一个有虚荣心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真的幸福。
Woody不懂女人
毫无新意的片子,不过布兰切特的好演技要加上一颗星。D L: http://www.douban.com/link2?url=http%3A%2F%2Fkuai.xunlei.com%2Fd%2FJTRQAgJCKQCqitNS103&link2key=a814a28756
还是不喜欢
对,凯特·布兰切特不仅仅是可以通过高冷来征服观众的,不要再提女王了,她同样可以通过神经质和紧张的表演来出彩,而且很出彩。我又想看《丑闻笔记》和《飞行家》了。一个值得尊敬的演员。
二个女人的人生轨迹。有点闷,豆半评分倒是蛮高的,有7.8呢,我不怎么喜欢~Blue.Jasmine.2013.BluRay.720p.DTS.x264-CHD
太靠女主角一个支撑。总之不好看。
伍迪艾伦的电影最精确的是他对人的社会色彩的认知之透彻。凯特神经质诠释很到位,莎莉小女人的味道总是很生动。好电影
凯特.布兰切特凭这种电影和演技也能拿奥斯卡最佳女主?
令人沮丧,但并不好笑
CB强大,结构也有意思,但我能说它聒噪地有点闷么……
WA must hate one type of woman so much that he used a whole movie to make a point
这实在是欲望号街车一部实在糟糕的仿品,实在糟糕,只能算是女王的个人秀了
时间轴把我搞糊涂了,凯特布兰切特代替了小老头在片中墨迹,然后还拿了Oscar影后……
对伍迪艾伦爱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