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Kind Rewind》——《小心倒带》,也叫《王牌制片人》,Jack Black的新作。
早些时候在杂志上看到介绍的时候,很是期待了一把。
然后今天下午就在学校的网站上看了这片。
虽然jack那张胖脸没有丝毫俊朗,那一身肥肉更加放肆,一个很ugly的男人,脑子里住着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男孩,基于这点,我也会喜欢这部电影。
导演冈瑞的男主角好像都是表里不一,外表是个男人,内里是个男孩,稀奇古怪的想法,从《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到《科学睡眠》,直至今日《小心倒带》。
似乎导演本人也是个这样的Kidult。
肥jack受磁化开始,就注定这是一次梦里的故事。
然后翻拍那些很古老的录像带(录像带之所以被淘汰,也是因为曾经有个被磁化的人把一家存绝版VHS的所有带子洗掉,老板痛下决心要做出来不怕磁化的存储器来,于是诞生了DVD!
)虽然第一部电影只有20分钟,但却是一炮而红,随后FANS络绎不绝(鲜有导演这样成功)之后翻拍队伍浩浩荡荡,重塑了一部又一部经典,很叼吧?
《金刚》、《阿里》、《巴黎最后的探戈》,肥JACK越来越入戏,原来电影可以这样简单!
就是这样一部从头到尾无厘头的喜剧片,到最后还是让我感动一下下。
为什么?
因为电影的魅力无人可挡,因为电影无国界,这样高深的主题怎能不感动一个电影迷呢?
最后那点黑白有声片的感染力情节很像《天堂电影院》里在墙上看电影的一幕。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肥jack所有的片子都是喜剧片,所以把《指环王》也放进了喜剧片。
就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来了一帮扫黄打非官员,在路中间把所有作品来回碾了三遍。
说回来还是盗版好,只是拒绝枪版。
我知道一家某大学附近的碟店,常有老外去淘,老板跟我说有次几个老外买了1000多的碟走了,他那一张d5就6块,而且很多片子我都能找到。
我就说电影的魅力无法阻挡,最好的吸食方法是把自己融入进去。
整个小镇的人都投入到他们自己的独立电影中去,多亏了那个叫fats的jazz歌手。
风扇切割出的老胶片效果,洗液粉雪花,手指钢琴,画板车,鞭炮枪声……电影的乐趣无以伦比,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也能自给自足。
尽管最后也许老店被拆,那又怎样?
整體來說,<低清老翻王>不能叫我很滿意。
劇情推展不夠力,角色很容易就改變主意,這是順著劇情的過份理所當然。
人物因此自然變得模糊、浮淺,也於是由他們構成的關係,如朋友、鄰里或老闆費先生與邁克的疑似(義)父子關係等,都叫人摸不透,代入不了,不知所措。
然,不知所措也未至於叫人渙散掉,導演有的是笑料,這仍舊攫得住我們。
為重拍錄影帶而攪出的各種裝模作樣的方法和道具確予人驚喜,而且花臣不斷,不得不讚Michel Gondry的想像力豐富,一次又一次的還是讓他吸引住眼球。
但若僅止於此,我便懶得來寫了。
電影跟電視其中一個最大的分別在於,後者的結尾精彩與否並不重要,家庭觀眾都已看盡前面的一十九集,莫論最後如何,觀眾都沒所謂了,舒服就好。
可電影的結尾呢?
它是人們從電影世界回到現實生活前的最後一個立腳點,人們總是站在那兒回望整個旅程。
那一刻的氣氛和韻味總是決定著我們的情緒,而這份情緒正是我們帶著回到生活的一個手信。
<低>給了我一份名叫「集體回憶」的手信。
它讓我體味到人們分享著「集體回憶」時的感動,也讓我明白到「集體回憶」指的並不是人們擁有著一個同樣的故事,而是在一個故事裡面,人們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
<低>的結尾做何樣,這裡不說(因為大家都比我先看了?
),但我保證他的精彩,這結實地反映在跟筆者同場的「香港」觀眾上;竟然無一不釘在椅上!
不看罷演職員名單都不走!
※ ※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者那難以與人分享,但這份孤獨,是人的命,無法避免。
尚幸,總有一些更大的故事包裹著我們,在那裡我們總有自己的位置,於是一個一個被串連著,我們因此不再感到寂寞。
※ ※ ※共同而又不一樣,我們在不同的位置盯著同一個銀幕,脫不了孤觸卻又不寂寞,這不就是我們為甚麼還要進電影院嗎?
原文刊於:法蘭.奇談http://chanvinci.com/blog1/?p=323
我知道,有些人一定会喜欢这部影片,觉得它是有趣的、富于灵感的,甚至是感人的。
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糟糕的电影,一段没有真实感的梦呓,一个过家家式的幻想。
导演米歇尔·甘德瑞这次玩得过了头,终于显露出冰山底下空空如也的基石。
米歇尔·甘德瑞一直以拍摄MV式的电影著称,他的《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科学睡眠》都是充满幻想性和音乐性的、飘逸的、非叙事性的作品。
这部《王牌制片家》,单看情节介绍,你会觉得很有趣:迈克在一家老旧的录像带出租店工作,他和杰里是一对死党。
在老板出去的几天里,电厂上班的杰里无意中身上带了磁性,把店里的录像带全都消了磁!
无奈之下,他们想出了用DV重拍电影租给顾客的主意,结果竟生意红火。
没想到影响大了之后,电影公司找上他们打官司,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
于是,几个人下了决心,要拍摄一部真正属于自己和这个小镇的影片……挺有意思,不是么?
然而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并没有把它变成一个可信的故事,他似乎就用这个大纲开始了拍摄。
《王牌制片家》里杰克·布莱克重拍的那些经典电影,简直就像是小孩玩过家家,甚至比不上youtube里随便找的一段DV作品。
难道真有人会满心欢喜地花上20美元租来只有20分钟的录像带,看里面满身垃圾和废铁的杰克·布莱克演机械战警?
并要求他们一部一部拍下去?
这个支柱一塌,整个故事都变成了一出闹剧。
当甘德瑞的灵性试图与现实结合,它就变得既不沉稳又不飘逸。
当这个法国导演想要拍一部美式喜剧,就好比用法式蜗牛配了美式热狗,怎么吃都不对味儿。
前半部影片里,导演似乎在借着全民自拍的DV风潮大肆赞美Low -Fi(与高保真对应)、赞美自娱自乐、赞美民众阶层的自我表达、赞美体制外的"独立电影",并把电影公司塑造成了邪恶黑手的形象--天啊,那段销毁录像带的戏都快把人煽乎哭了。
但是别忙,甘德瑞似乎觉得还不够份量,于是在影片后面部分急转直下,改走了励志温情的路线,借老房改造之由又讲述了一个爵士歌手的故事,拍电影成了小镇居民(尤其是老店主)找回自信,重燃梦想的契机。
在这样一个看似创意闪光不断的影片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经典的好莱坞的煽情的大团圆的结局:所有小镇居民都沉浸在他们自拍电影的怀旧和温情之中,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境之中;金钱有了,拆迁办的官员被感动了,迈克和杰里被追捧了,老人的梦想实现了。
也许只有我,在深深的失望之余怀疑着:到底是我们观众不够真诚,以至全无感觉,还是导演不够真诚,仅仅是在玩一个游戏?
有时候你并不明白为什么会对电影那么钟爱。
现代影像技术飞速发展,DVD,HDTV,Blue-Ray层出不穷。
绚目而紧张的电影拍摄让人目不暇接,你沉醉于每一次对电影中得到的放松与满足,渴望从那个被架构的世界里找寻一丝淡漠了的梦想与希望,这就是全部对电影的钟爱吗?
仰或其实我们都忘却了最初的感觉?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那只有VHS的年月。
家中开始放置了一台长方盒子,你好奇的看着大人们把一盒盒类似于书本的硬东西塞进长方盒子里。
然后电视上开始出现了不同于过去那单调同一的电视节目的内容,于是你被它所吸引,饶有兴趣的盯着看,你并不十分明白里面所讲述的,只记得开始出现了那一个半小时里人们的悲欢离合,世界的变化万千,情感的温柔细腻,和那未知世界给你带来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当这些盒子里的内容陪伴着你一天天成长,你渐渐明白那些是种叫做“电影”的事物,从那之后你就像牢牢的被磁铁所吸引住,无所畏惧的钻进每个盒子里,让孤独中长大的你也无一不缺的具备了所有别人应有的东西。
于是你了解到,这就是电影所能带来的。
于是,它成了你仅有的“朋友”之一,从那开始便从未离开。
时代在进步,你已经很少能看到VHS的身影。
虽然你对电影的热情仍然不减,可回想起来,总似乎抓不住那一丝淡淡的哀伤。
你静静的回想,自己为什么如此喜爱电影,是不是就连对于电影,在观看时也附上你那丝哀怨的怀旧情怀?
因为那些日子里,你穿着拖鞋躺在家中的沙发上倦懒的品味电影,那温情的画面,幽雅的配乐,开始让孤僻而闭门不出的你却拥有了无限的浪漫情愫。
于是你陪同主角们一起拯救世界,盯着银幕默默的流下眼泪,一个人没有思考的开怀大笑…… 那么其实对于电影,更多的是留下的那些记忆与怀念,除却那些个无法忘记的剧情,人物,音乐,感触… 你其实是在追寻那早已消逝了的曾经,电影伴随着所有的快乐与痛苦走过若往顾怀的岁月,带走了的那些光阴,一去不返。
现在你可以潇洒的躺在藤椅回味那曾经的温暖与怀念,回味电影故事里他们与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与记忆,却总是似一缕淡淡的轻烟袭向脸庞,让你想起自己其实离开那曾观赏电影的广场已许久许久,那些乡愁与过去带给你的味道和印象,已经在时间的笔画中被勾描得十分模糊,原来不只是电影已然改变,自己的青春也在它的陪伴下,一丝丝缓慢消融。
来自: http://www.koloya.org
Michel Gondry这个mv狂人,他的视觉感受有时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他的智慧,他的灵光一闪,那是一种玩乐的天赋,那是一种童心的闪现,我无法对这种闪闪发光的智慧说不。
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或者往大了说是一种大众文化行为,但我们头脑中的电影是一小搓儿人鼓捣完了,给另一大拨儿人看的,可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电影也许应该是那种自产自销似的创作行为,这种全民皆影的行为正是一种宝贵的电影精神。
这次的故事比前两部片子更像一个商业片,笑料不断,也许很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部粗制烂造的B级片,其实不是,Michel Gondry并没有滥用时下风靡的电脑特效技术,而很多电影中的特殊效果是通过那些看似粗糙的“前期”制作来完成了,现在人们看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赏习惯,如什么时候改用特效了,什么时候该上情节点了,观众比导演自己都清楚,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习惯,在某些时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并不是导演给观众套上了思维的定式,而是观众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思维定式,就像片中的美国人,他们的思维很开放(至少片子里所表现出来的观众),他们呢接受这种重拍行为,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你能够喜笑颜开的拿着20块去排队看两个疯子拍的所谓的电影么?
看那些成熟的完整的商业大片并不代表你的品味有多高,只不过说明你是大众文化的定位准确的一个受众而已,观众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头脑的。
再说说影片的核心概念,重拍经典电影,或者是说重搞经典电影,这个行为在片子里成为了主人公致富和获得认同的核心,正像片中的那个老黑人说的,在美国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挣钱,是的,美国人的确是那种对事不对人的性子,只要你有能力,有idea,社会一定会给你机会和大众的认同的,这个电影如果感动了你,无非是主人公的拼搏精神,要不就是这个挣钱发达的idea,这个有些天马行空的营销概念的确超出了我的想象,然后故事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一个平静的水面,散开了无数的涟漪,我想这一定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片子,但是Michel Gondry的片子一直是毁誉参半,因为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像其他好莱坞的商业导演那样作着保险的电影。
与其说是Michel Gondry的胜利,不如说是一个营销行为的胜利,更不如说是一种电影精神的胜利!
仅仅看了简介,就近乎疯狂地找资源,用破珠江宽频,下载了2天,才完成。
甚至,自己尚未看,就急急忙推荐给朋友。
为什么?
或许对于一切表达对电影的爱,甚至涉及电影制作的片子,都是心有戚戚焉吧。
奇怪的是,我老想起《再见列宁》。
失望地发现,只是羊头鸡肉(狗肉美味不下于羊,是个好东西)罢了。
整部电影的喙头,亦即两个傻瓜拍Sweded影片,表现得匆忙而少想像力,真的仿佛是在过家家。
这样20分钟一集的粗劣制作,放到娱乐活动缺席最多的乡间,可怕也会被嗤之以鼻。
但在影片中,那些常年光顾录像店的资深影迷,居然会趋之若鹜。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都吃饱了撑着。
支柱一倒,整部电影马上分崩离析。
而Fatz Waller的故事也显得生硬,没有说服力。
虽然它加入了怀旧的因素,加入了好莱坞出口中必不可少的温情,甚至你可以说,因为West Coast DVD店的存在,以及最好店员义借投影仪的情节,引入了社会进步、技术更替的思考……话总是人说的,评论总是人想的,无论如何,它都显得沉闷,趣味欠奉。
真到Fatz电影之前,他们爱的也不是电影,而是那间小店,这才是我不可忍受的吧。
假如没有Jack Black的几个秀逗表情,没有片末拍Fatz Waller时的几个创意,如移动纸板汽车模拟旧日街景,用黑/白人手指模拟黑白琴键,还有Jack Black拿一长杆串起一大一小两轮胎充大提琴,也许还会打两星。
这样的创意,多一点就好了。
既然没有,导演的责任吧。
她說 是對VHS的衷號說的也是,老套地,確實感覺像齣控訴科技走得太急的電影。
我想說 是冷飯菜汁扮溫暖便當雖然我像個粉絲般從心喜歡他的點子,但這裡凌亂的碎片,就像是隨手拿起Michel Gondry的任何一本草稿,拿掉幾頁就開拍一樣,對他毫無難度,對觀眾亦似是個騙局。
您看過他們重拍的作品了嗎?
他sweded自已sweded的預告片已經夠過癮,何時會有別人sweded自己的一生,其實個個都在sweded,「人人扮我、我扮人人」。
沒所謂衷號悲鳴,文明就是要這種代價。
何況我都不是那個年代,除了《警察故事》和《孔雀王子》,其實我對VHS沒甚印象,LD是比較來得有感覺。
我最喜歡的部份都在網上看過了,而這次實情我大可不到戲院改為安坐家中觀看DVD,那可能感覺會更加有趣。
誰是這個年頭的磁鐵?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html
這是喜劇,故事有點胡鬧,但胡鬧中又帶點情懷,一種懷舊的情懷,這在喜劇來說十分難得。
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鎮,一間仍然經營租賃錄影帶的小店裡,兩個傻主角意外將店內所有錄影帶”磁化”,影帶裡的電影內容都消失了,他們繼而想出自己拿攝影機去重拍那些電影來代替。
於是,他們走去拍捉鬼敢死隊,走去拍金池塘,走去拍獅子王… 情節當然有些荒謬,但可能自己讀電影製作,看著兩傻帶著傻勁去模仿拍攝那些經典電影片段,那感覺特別親切。
電影的懷舊氣氛很貫徹,在開始的一段無關痛癢的對談中,老店主被問到為何仍然獨身。
他說年青時對心儀的人不敢開口,結果被人追了去,而之後遇到的往往新不如舊,日子一天天過去,眨眼間便成為老人家了……
当我一下意识到杰克布莱克把所有录像带消磁的瞬间 心里念念 介俩倒霉孩子呀 往后拍着拍着竟拍出一片盎然的春天了 到电影的最后 温情脉脉的一段纪实片放完 再从这小楼里走出去 外面是熙熙攘攘鼓掌欢呼的人群 即使这些温情拯救不了世界末日 我还是愿意在某次地球毁灭之前欣赏它们 这两个二百五倒霉孩子翻拍了很多电影 要了命的搞笑 有什么《捉鬼敢死队》《尖峰时刻2》《机械战警》《街区男孩》《狮子王》《一代拳王》《魔女嘉莉》《黑超特警组》《为戴茜小姐开车》《金刚》最要命的是库布里克的经典《2001太空漫游》杰瑞不是说了么 再造电影好过于原版 因为它们只有区区二十分钟 它们几乎没成本 再是提溜到现实里 我都想去老式的破旧的租赁录像带的店 回味一下那些并未发霉的小时光 翻拍这些电影 像是在现实里真切的做场白日梦一般 大摇大摆的表示了自己对电影的喜爱 鼓励了平淡生活与常迸发的胡思乱想之间的缝隙 我们喜爱电影 无缘无故的喜悦忧伤 有时内心世界偏爱自编自导 偷偷上映 杰克布莱克和莫斯迪夫的国际脸儿让有幻想的人敢于面对去自己选择的机会 那些我们深深眷恋的事情 那些我们眷恋了却失落于它在现实里变得模糊的事情 多多少少我们是能为之去付出努力的当我们能摸到自己梦想的某一个瞬间 我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不平凡 有幻想的人便是有机会体验到这般销魂一刻 没有幻想的人大概从最初就放弃了 而当你摸到梦想的那一瞬间 我相信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无比神圣值得的一刻
该片很好 很后现代 是纽约一个逐渐被边缘化的社区文化(哈莱姆区或称哈林区)面临被地产大亨后铲平而自发的自救行为 由偶然事件开始而一发不可收拾 追寻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 上世纪30年代的哈林区是当时纽约的艺术中心 尤其以黑人爵士乐的崛起(以片中爵士乐大师为代表)和大批黑人诗人的出现为代表 时称哈莱姆“文艺复兴”。
当时就像影片中黑白纪录片里的那样 周末纽约的很多上层人物都来这里听音乐和戏剧。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1.在黑人的觉悟和民族自尊心大为提高的情况下,一些黑人青年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评价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 并要求在文学艺术中塑造 “新黑人”的形象──一个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型的、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形象;2.在报刊上广泛开展了“是艺术还是宣传”的讨论,大多数作家都认为必须加强黑人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
这一运动的主要领袖艾兰·洛克曾说:“美是最好的牧师,赞美诗比布道更有效果。
”结果,有一些黑人作家在运动中趋向极端,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也有少数作家强调“黑人艺术”的特点,用自然主义笔触宣扬哈莱姆区黑人“特殊情调”的生活,他们就被称为哈莱姆派。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提高了黑人文学艺术的水平,从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和小说家,对促进黑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黑人民族的自尊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本片的主角(就是触电后把录影带洗白)好像是个独立电影人。
美国电影就是有这样的人才好看。
看过他制作的一些电影。
结尾字幕放完后有他的网址。
该片实际是戏中戏。
他们自己拍的版本颠覆了经典(后现代的意义就在于此),所以赢得大批好评。
结尾“捉鬼敢死队”的女主角现身,这就好似一个象征,为的是重新确定正版(正统)无可动摇的地位。
说明历史事实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拿它做什么。
寻找自身的结果无法改变被商业利益产铲除的命运,但文化的记忆是任何力量铲除不了的。
北京不就是这个社区的放大版吗?
地产商一面乱炒自己楼盘有什么文化概念一面用推土机铲除本土文化,恨不得炸平城市重新盖房。
谁真正关心胡同里的人想什么?
小人物的电影梦想
fats
光影的故事。
10——9分。哥们够有才的!特别是真让我想起了FATS WALLER。。。尽管看完此片已经是凌晨3点45分了,可我还是决定把WALLER的音乐翻出来一听。《Squeeze Me》by Fats Waller and his Rhythm. Enjoy it.
人的一生总要看过几部无聊的片子
A movie about shooting movies... Interesting...
Michel Gondry好像在说,我的电影归根到底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几片硬纸壳儿,几块破铜烂铁,但是我做出的东西就是比你们那些大制作大特效更幽默!更有爱!我都能想象我的电影教授说,Cleverly self-reflexive,this movie……
小型製作,但有不錯的水準。
过程很乏味,结尾小升华了一下。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能是文化差异的影响.
高期待,大失望
因为有那些老片的重拍,才没给2颗
真的是被忽略的好片
不知要表达什么意思
手法风格有点不一,恶搞、严肃、怀旧等情怀糅合到一起,有点生硬,个别场景亢长枯燥,但是表达的意图,着实感动,尤其最后影片的怀旧元素,达到整个影片的高潮,让人蹉叹不已,回味无穷。
它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显而易见。纵使人物模糊、内容松散,但对电影制作艺术充满热情与想象力的展现,使得它的优势具有了压倒性的力量。最后一幕的动情俨然天堂电影院的Swede版。
电影宅该当如此……
没有想象中有趣,大多数时间中规中矩,结尾有点感觉
三星半。超级影迷大联欢。对手工情节的孜孜不倦的追忆
太聒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