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一年,二刷。
“如果没有战争,我们早就……”没有爱情,只有怀念与感慨。
友惠和信夫告别那里,真是典型的日本式撒由那拉,女人深鞠一躬,男人微微点头。
她走了几步,回首,两人相望,她再次深鞠一躬。
能够看出来,铃木和信夫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的男人。
不过真的很喜欢铃木啊,他实在是太可爱了。
这里要表白真一叔,真一叔是最最可爱的。
小资女孩美嘉看到周围的孩子们都在帮大人干活,她若有所思。
这里可以理解为“导演热情的歌颂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吗。
小淳拉着茶川和广美的手,“我们三个这次终于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可是你们终究没有永远在一起。
所以说我讨厌第三部,它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我看。
美嘉凝视着友惠那温柔慈爱的脸,轻轻地说了一声“妈妈”。
看到这里鼻子酸了。
我的泪点真是越来越低了。
铃木一家人从澡堂出来一起回家。
看到这里,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俗气的,“平凡而又幸福”了吧。
就算没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贡献”,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不是所谓的“人上人”——铃木一家人走在一起,仿佛没有什么是值得烦恼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如果人生能够如此,那真的是幸福了。
没看过第一部,就看了续集,感觉也很好,柔和的橘色调,讲述着一个百废待兴的历史年代,淳朴的人们编织出了一幕幕欢喜剧。
说实在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传统的日本影片,日本人惯常以小见大,也很喜欢温情题材,总是在刻画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从中感动观众。
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有趣的是,当我看到那个小说评委会员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他肯定是骗子。
虽然也犹疑了一下,尤其越看那些淳朴的街坊纷纷把钱拿出来时,又在想也许最后能是个团圆结局吧,茶川也许真得了“芥川奖”?
最后编剧果然没有给出太过成功化的结局,它没让茶川那到大奖,但是却把他的爱人召唤了回来,还是大团圆,不过很朴实。
长长的2个多小时,要看下去总觉得有点困难,但是,没想到跟着人物喜怒哀乐着就走过了这么漫长的时间,不会太黏腻的温情,很舒服,看完之后反而觉得清凉,适合夏天静心的时候看还要提一句,这片子里我家小崛的表演真是淳朴啊,声音和身体语言都很不一样。。。
不错哦怪不得她凭着这部剧获了奖呢。。
果然很赞
尽管我们都只是笨拙的人,但是假如能肩并肩一起生活下去。
“周围的人会怎么看你,这点我很清楚,他们肯定会说你轻浮,可是……你却能为别人的小孩做咖喱饭,凝视根本不存在的戒指,流着泪轻声说好美,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你那时的眼泪,却时时揪着我的心……”茶川冲刺芥川奖未果的作品,却赢回了广美的心。
茶川,一开始觉得他是没有魄力和勇气的男人,但看到这里还是为他的体悟人心感到欣慰。
令人期待的三丁目续集,还是那样的温情,跟前作相比觉得是各有千秋,虽然音乐没那么让人激动,但现在也变得容易满足,有一点好的便觉得不错。
在世界人口突破70亿的时候,我在想,佛说六道轮回,莫非那些消亡的动物种群,都投胎做了人?
出了家的阿果说要第一次出远门,去成都那边的寺庙看看,而往返的机票,是成都那边的一位相熟的师兄给买的。
说起阿果的这位师兄,据说在厦门已买了3套房子。
我好奇地问,和尚买那么多房子干啥啊,他也炒房地产?
阿果淡定地说,养老啊。
是啊,虽然口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在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在他去见佛祖前,他还是要好好地料理照顾好自己的后半生。
无论我们是否要在六道里生死轮回,至少在我们今世做人的这道轮回里,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幸福和有保障的生活,经历过温馨甚至是无可比拟的感情,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影像。
虽然这些,最终都可能是烟消云散。
温情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回头看去的时候,涂抹掉那些斑斑驳驳的苦难,让我们即使是流下眼泪,也是心头暖暖。
不知道是自己年纪大了,泪点低了的缘故,还是温情在这个时代,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充满着浓厚的怀旧色彩的日本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让我频频流下暖暖的泪水。
影片的第一部,以及大获好评之后乘势追击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2》,故事情节的设定,都是在1959年-1960年间的日本。
战后复苏的大背景下,很多事物都能让我们联想到自己亲生经历过的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
家里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街坊邻居围坐在一起等着看比赛,可乐汽水走进人们的生活,搬着个大木盆去洗衣服,在建中的某个地标建筑。
就连电影里的“魔鬼”医生,他的扮演者三浦友和,都能让你想到80年代初日剧《血疑》大热的那个年代。
这真是一个让人轻而易举产生温情回忆的年代。
虽然故事发生在60年代末的日本,但是,它就是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带入了故事里。
在影片第一部里,东京塔随着影片的展开,开始了它的建造,在第一部结尾,东京塔竣工。
而在影片第二部里,它又作为当仁不让的地标,傲然挺立在一片低矮的木板房簇拥下。
而那据说是后来被修高架而盖住了风头的日本桥,在2里,频频展示着它那往日的夕照风采- 只有几层楼高的百货公司,看出去开阔的视野,和被夕阳染红的河面。
在这样一个怀旧的大背景氛围下,影片细腻而又非常到位地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小人物,或者说,是个个有着苦处的小人物。
脾气暴躁动起怒来山崩地裂的修车行老板,曾经参与了战争,并在战争中失去了最好的朋友,而现如今的修车行,忙碌且急需要找到帮手。
因为战争而与初恋情人失去了联系,最终选择了嫁人的修车行老板娘,举止温柔,善解人意,总是一幅恭谦而真挚的笑容,突然在某日的日本桥头,遇见了初恋情人。
他们的儿子一平,鬼马精灵,做着梦都能坐起来说,奶油泡芙好吃的很啊。
因为生意破产而不得已将女儿寄放在兄弟家里,修车行老板的弟弟,为了生计,只能去水库的工地上帮忙打工。
而他那曾经娇生惯养的女儿美加,瞧不上自己的“穷”亲戚,却不得不寄人篱下。
因为追求文学梦想而与自己的大户家庭断交了的潦倒作家茶川,守着奶奶留下的一间小杂货店,梦想着能够拿到文学奖,却苦于文思枯竭,又要忍受周遭人的讥讽和同窗的嘲笑。
为了替父亲治病欠了大笔高利贷而不得已做了舞女的广美,总是默默地对着光,抬着手,看到痴笑,因为那是茶川曾经对她说过,虽然我现在还买不起戒指,只能买个盒子,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得了奖,挣了钱,买了戒指能给你戴上。
被母亲遗弃的淳之介,被人送到了广美曾经开的酒馆,后来又跟了茶川。
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和茶川广美生活在一起,而他的生父,一个光鲜的企业家,曾经包养了他的母亲并生下了他,又曾经遗弃了他们,后来又屡次要茶川放弃收养他,希望带他走。
从东北部来到大都市的乡下女孩六子,以为自己将会进入大汽车公司,坐在高楼大厦做个白领秘书,却到了修车行做了一个帮工。
家里人从来不过问她的情况,从来没有来信,让她深深以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人。
每个人都有不如意,都有苦恼。
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坚持。
修车行老板坚信,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会慢慢好起来。
虽然声称自己从来不读文学作品,常常嘲笑茶川,但当茶川决定冲刺文学奖时,又不遗余力地出钱出力帮助茶川。
老板娘为着初恋情人而感到伤怀,却又在看到当初自己怀孕生子的录像时,温暖知足地靠在老板的肩头。
面对挑剔刁钻的美加,她总是包容地微笑着,给予美加细微而又伟大的母爱。
一平总是吵着要去东京塔,父母跟他说,只要自己攒够了零花钱就带他去。
在美加被父亲接走的那天,他羞涩地拿出了一盒彩色铅笔,原来,他一直攒钱,是为了弥补当初见到自己讨厌的美加时,打翻了她的那盒彩色铅笔。
淳之介崇拜曾经写出他喜爱的《冒险图》的茶川,虽然生父说要给他最好的条件,但还是坚定地选择要跟毫无关系的茶川生活在一起。
第一份圣诞礼物,是茶川精心安排了魔鬼怪医生装扮成圣诞老人送来的,广美做的咖喱饭,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孤僻的茶川,爱上了广美,即便知道她当了舞女,却依然不改。
面对淳之介,从最初的无奈被动接受,到真切地从照顾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孩童那里,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再到希望放手,让淳之介能有个更好地条件,再到坚定地努力争取把淳之介留在自己身边。
因为他坚信,总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广美在追求她,希望续弦的小老板和作家之间犹豫。
她希望能跟茶川和淳之介一起生活,但是却因自己的职业而感到卑微,老舞女也频频给她泼冷水,叫她不要奢望什么作家的爱情。
犹豫之间,广美选择了嫁给小老板,悄悄离开。
就在广美前往车站的时候,老舞女给了她一样东西,说至少可以让她打发无聊的乘车时间。
在列车上,广美打开信封,里面是一本书,刊载着茶川那篇冲击文学奖的作品。
“不论周围用何种眼光看待你,我理解你。
虽然说话总是这么轻浮,但是能为别人的小孩做出美味的咖喱饭。
只不过是望着一枚不存在的戒指,你就会流着眼泪,低声私语着它好漂亮。
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个时候的眼泪,紧锁在我的胸膛。
我想见你,只是一心的想见你。
想要有一天给你那纤细柔弱的手指戴上真正的戒指,我想用真正的幸福,填满你那张脆弱的笑脸。
但我们都是拙于言表的人,如果能互相依偎一直活下去,如果能看着你的脸,听着你的声音活下去的话……那就是我心中的愿望。
”茶川那深情的文字,打动了广美,也让我忍不住流下泪水。
虽然没能为茶川赢回文学奖,但是却赢回了广美。
每个人物都铺垫得如此到位,每一个表面悲苦的人物,都坚强地选择努力地生活。
而在这平凡的生活下的点滴小事,那充满了不吝给予的幸福感的生活,虽然看上去是小事一桩,但却是一份用心的温情。
生活可以卑微,但心却可以充满暖意。
梦想需要坚持,悲苦本来就是轮回。
很长时间没有看让我哭得这么厉害的电影了。
并不是说让人哭的电影就是好电影,也并非好电影都该让人哭。
这部片子我看的时候才发现还有第一部,于是没头没脑的就把它看完了。
典型的日本风格。
带点漫画式的夸张,有点励志,有点煽情,有时候略显做作不自然。
可我就是哭得乱七八糟——也许就是很俗气地被煽了。
不过还是喜欢它。
我们一辈子能遇到多少事情呢。
相识,死亡,爱情,离别。
再小的圈子,都要遭遇这些。
儿时的相识是多奇妙的事情。
在对那时的记忆已经模糊的今天,回想起来仍有一阵轻微的窒息。
男孩和女孩,在争执和微笑中一同长大,然后有一天离别来临。
即使有一天,当初的那些约定再也无法实现,一点点粉色的甜蜜还是会和约定的时候一样真实。
相爱同样是奇妙的事情,可我们现在还太年轻所以不能说出它的真谛。
那个沉甸甸的曾想过要跟他一辈子在一起的人,和最后自己真的与他过了一辈子的那个人,究竟自己更爱谁呢?
我们想不透它,因为一辈子离我们还很遥远。
也许还是会回到那个老套的问题,重要的是过程还是结果?
有时我以为,那些选择过程的人是因为他们得不到最想要的结果。
可还有一种答案,也许拥有了足够多的过程的时候,结果真的就变得轻飘飘了,或许那时候过程就变成了结果本身。
当然在所有这些可能里面,两个从一开始就互相深爱的人最终可以在一起,必定是最美妙的。
在这个时候,这样一封情书让旁观的人也觉得心里一颤。
因为这是我们都梦想的。
“周围的人会怎么看你,这点我很清楚。
他们肯定会说你轻浮。
可是,你却能为别人的孩子做咖喱饭,能凝视根本不存在的戒指,流着泪轻声说‘好美’。
日子一天天过去,你那时的眼泪却时时揪着我的心。
好想见你。
一心只想见你。
总有一天,想给你那纤细的手指,戴上真正的戒指。
想在你虚幻的笑容里,注满真正的幸福。
尽管我们都只是笨拙的人,但是假如能肩并肩一起生活下去,只求能看到你的脸,听到你的声音,就这样生活下去。
那是我心底的愿望。
”每天的夕阳就像在重映过往。
就像闻到秋风里的阳光的味道也会难过,因为它提醒我们,季节是个轮回,它已曾经好多次来过。
我们都只是笨拙的人,对生活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不懂得表达情感,害怕面对艰难。
可是有一天,幸福总会到来。
那个将共度一生的人,总有一天会到来。
然后你们一起走出过去的阴霾,直到幸福得即使想起过去那些错过的东西,也不再有任何遗憾。
不论要过多久,相信那都值得。
所以就在这里等待。
夕阳每天都变换了颜色,可它却还是永恒的。
被这颗催泪弹给炸了。
虽然剧情是就算看惯TVB的大妈也会说煽情,但那怀旧又阳光的画面,细腻真挚的感情,加上时而出现的轻松搞笑,很难让人拒绝。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电影海报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会いたい人がいる。
待っている人がいる。
你想见那个人,而那个人在等你。
热衷于写作的小说家,梦想获得芥川奖一夜成名,迎娶他心爱的女子。
这名同样喜欢小说家的舞女,挣扎与要跟富人走,还是等小说家来迎接她。
1950年代,日本刚从战败的阴霾中走出,巨大的东京塔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而铃木车行所在的巷弄,看着东京塔近在咫尺。
就像电影里淳之助的父亲说的:这个世界,接下来会发生巨大改变。
那时的日本,即将迎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期。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社会里,很多珍贵的东西,都不值一提了。
而这部电影歌颂的,却是处于这样的时代下,最单纯的梦想、最单纯的情感。
而我们今天看到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感动?
因为我们也处在物欲膨胀的社会中,这样的社会排斥单纯的梦想、单纯的情感,所以它们显得可贵,所以我们感动。
虽歌颂单纯质朴的东西,但是不高度追求理想化。
剧中的人物同样碰到很多现实困境。
被假装成芥川奖评审会的人骗钱,相信用钱“疏通”就可以获奖,而茶川最终没有获奖;小女孩的父亲生意破产,不得不把小女孩送到亲戚家寄养;铃木车行的妈妈站在夕阳下遇到初恋,感慨当年因为战乱而分别,最后没能在一起……所以,这样的单纯质朴的东西,在今天也是存在的吧,在物欲极度膨胀的社会,也一定是存在的,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也许蕴含着这样的意思,告诉我们类似的故事、类似的情感会一直存在于任何时代。
我害怕抓不住重点的人,比如现在的我。
所以我总是很焦虑。
看完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茶川的状态的像极了现在的我。
焦虑、着急,在一件事上。
其实看茶川,抓不住重点带来总总的误解。
人在低落失落的情绪下,心志是扭曲的,比如他企图通过读者的信件数量上取胜绿治。
比如,他将自己关在屋子憋稿。
对比,广美安静守候在旁边,和客人谈笑,为小六鼓舞打气,生活气息满满。
不会生活的人,是真失败,尤其对于写作的人来说。
关住自己在一个点上,挣扎,闭塞,麻木。
于是真的什么想不出,一脸颓废,就跟茶川的乱糟糟的头发一样。
有一幕:修车老板笑茶川,为什么一脸不高兴。
哦,你一直都是这样。
其实,这是一部教人学会找到发自内心的喜欢。
有喜欢,能找到成就感,便是幸福。
无论这是在飞黄腾达的时代,还是如今经济低迷的年代,人,不过是找到内心的幸福。
小六的爱情因为在医院菊治给小六看烫伤,说:烫伤、伤疤、色斑、眼纹,都是一个人历经岁月光荣的印记。
小六喜欢上菊治,惭愧于职业悬殊:一个医生、一个汽车修理工。
小六每天按时精心打扮准点在路上假装巧遇菊治。
她找到喜欢的方式接近喜欢的人,那是幸福。
因为好心邻居打听医生的“真正面目”。
内心纠结的小六受到广美的鼓励,听从内心。
鼓起勇气听从自己的心,抛弃他人的怀疑,勇敢的听从自己内心。
看到善良的菊治,看到内心美好的人。
所以她最后没和幸福错过。
菊治的免费医疗事业在外有美国扶持,在内全国齐心发展的日本,发展迅猛,人人都向往走得更快,赶超旁人,竞争对手。
无论是买彩电这件小事上,还是在小孩考大学这件事上,最直接的是在事业成就上。
铃木的汽车修理店向往走向世界上,茶川希望成为杂志连载的小说家,铃木的儿子想弹着并不擅长的吉他想成为著名的演奏家。
淳之介想一直写小说。
有人真的爱,有人为了被人爱。
菊治选择去爱。
爱那些底层的病人,爱自己的免费的医疗事业。
所有人都飞快,只有他选择慢下来。
只是为了开心,只要做那些事,就是开心。
纵被人误解,也无悔。
内心喜欢的事,一直做。
就无所快慢成就。
这是幸福。
广美、友枝、淳之介的平凡伟大一直对广美有好感,或许是因为在最后的武士中看到的小雪。
安静、温暖、分的清什么时候鼓励茶川,什么时候默默躲在后面。
一个简单的人物,却有十分丰富、柔软。
友枝有着善良细腻的内心。
广美和友枝,却是我内心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也是一个贤妻良母的样子。
有这样女人的家庭,都是幸福的。
淳之介,一个孤儿,他的人生除了爱自己的身边人,也只能是小说。
当倾尽所有也要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喜欢吧。
或许,不是每部电影都会教我们怎么生活,怎么成功。
但能从每一部,我们都能看到一个更好的活法。
和一定没有错的坚定。
比如爱,比如学会发自内心喜欢。
所以找到让自己内心欢喜的事,比纠结在不喜欢的事时间要多。
家里新买了电视机,黑白的,九寸,于是左右隔壁邻舍都挤过来看;电冰箱一时还买不起,但是街上已经开始有一袋一袋的冰出售;个体户已经开始先富起来,而工厂的厂长暂时还和工人们挤在一个灶披间里烧饭。
桑塔纳还是稀罕物件,街上流行的还是三个轮子的小乌龟;而抬眼望出去,东方明珠电视塔正在夕阳下一天天的长高。
虽然生活暂时贫困,但是望着坂上之云,对明天会更好充满了自信。。。
这片子,就跟周立波的某些段子一样,勾起了整整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演员方面,地震仪大爱,小雪大爱,maki卡哇得无以复加。
龙套里居然还有药师丸,真是没想到。
当初那个W的悲剧,最后朝着男友行谢幕礼的场景,至今想起来都令人内牛满面啊。。。
“最近过的浑浑噩噩,昏昏沉沉。
迷茫中看到了这部电影,我感动的哭了。。。
”为何,我这自诩坚强,无视一切的家伙,不争气的眼泪却流了下来。
也许是怀旧的风格唤醒了我对儿时小镇生活的回忆,也许是落魄作家与其“家人”的人生遭遇令我同病相怜。
时代的潮流指引了一代代人,也误导了一代代人。
在高速前进的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人们始终应当保留那些使人之所以有别于一切机械的,冷漠的事物的东西。
小说中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能使人永远鼓起勇气去面对一切现实的困难痛苦的不就是那给人希望与动力的理想么?
“
維持之前風格,導演偏好要角表現出有智障的行為,以此引人發笑,此種作法頗有吃智障者之豆腐嫌疑,極其不高明的作為。
不知道有两部,看完后略失望,不知道第一部会不会更好些。
还是逃不脱续集不如原作的定律啊!结局太完美了反而不好!
泪点很多,过于刻意,不如1。
一平君就是因为老被打脑袋才长不高的吧……
勉强两分,还是感情分。全片给的都太硬太假了,这一集的几个新设计没什么用:修车店一家迎来了寄宿的富家亲戚小姑娘(已破产),剧情不出意外是她见识这贫穷一条街的人性美,可具体桥段的设计上未必比芒果台的《变性计》高明,而且因戏份被压缩也没什么表现,转变的生硬。茶川是这集的主角,背负了两条线,一是守护对淳之介的监护权,二是追舞女小雪,然后这两条线都压在他“能否得芥川奖”上面了,拜托,根据“戏说不是胡说”原则,芥川奖何时授予一个叫“茶川”的作家了?摆明了没有悬念啊,这样如何撑起全片吃戏最多的剧情?三丁目这个系列之所以成功,核心是传递了一个民族(国家)的不屈服和积极向上,而不是宣扬穷人如何政治正确,就比如茶川的爱情线吧,一个能说会道的穷人,就好意思骗女人跟自己吃苦?这是什么三观?这主题已堕入魔道
用力过猛 煽情过度 节奏过拖 桥段过俗
剧情有点散,没有一好看,差好多
这种讲不好故事写不好人物就指着用死命煽情来掩盖瑕疵的电影看着总是很不爽。
延续第一部温情的基调,主题上则是侧重了失败者的定义。对抗传统定义下的失败者,也就是金钱和名誉并不能真正战胜更有意义的东西——情感。
真的有种节日后的哀伤呢。小说家的命运可以说太浪漫了 现实中,应该不会出现吧。特喜欢看这种平凡又变迁的小剧,堪比《老港正传》差一点~
俗套矫情 实在是感动不起来
靠啊怎么大家都傻的那么幸福,温馨啊怀旧啊家庭啊人文啊,看来旧社会才能奔小康啊
很想看三浦君和帅片警搅基
比第一部差了不少,特别是那些对市井环境细节的捕捉展示见不到了,只有对人间真情直白笨拙的讴歌,故事很虚假,人物也单薄。只是堀北真希依旧可爱,小雪依旧很美。
温馨的邻里生活,虽很平凡但不平淡,让人回忆起那个年代、那些人的幸福时光。PS大牌多的
一如既往的鸡汤,不过这次的几碗有点喝不下,稍微感触一些的是父亲回忆从前战友那段,战争是件复杂的事情。Ps:感觉开篇的哥斯拉就没有第一部的纸飞机高明。
整个故事最大的悬念居然是芥川奖,真是文学青年的电影。比起第一部来少了一些夸张的情节,所以更合我的胃口。开头仍然用几个不错的长镜头,但这并不是整部片子的风格。
大不如前作
美的如夕阳般的故事。留在心里,成为小小的温暖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