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十分钟的片子,把该说的确都说清楚了,情感控制也很到位,其中不乏有几个亮点。
厦门已拾荒为生的流浪者每天在火车站前盯着就是扒手,看到扒手扒东西后,不报警不问扒手要一杯羹,却捡起最后被扒手丢弃的钱包,寻着名片打电话给失主要小额钱包回报。
(亮点一,拾荒者的生存之道。
)一次偶然,捡钱包的举动被一个小男孩所发现,男孩一路跟踪他,直到他上厕所时找到机会抢走了他的钱包。
在一路你追我赶后,经过他的忽悠吓唬,男孩交出了钱包。
他要离开时,男孩却抱住他的小腿不让他离开,最后从衣服里掏出一张和钱包里两寸照一样的女人。
(亮点二,拾荒男孩的身世。
)在他们交流过程中,男孩不言一语,最后拾荒者质问男孩照片里的人是他的谁时,男孩却陡然拿出随身练习本与铅笔,写着:妈妈。
(亮点三,男孩是一个哑巴。
这也让男孩的身世更加神秘。
)拾荒者让男孩跟自己回家,煮面给男孩吃,给男孩看性感封面女郎和电视机中的电影。
第二天早上却偷偷拿走男孩手中的照片,找男孩的家长要钱,要多少?
500。
(亮点四,更加凸显了拾荒者小市民的性格特点。
更接近人贪图的本质,也使影片更加客观真实。
)不料,这个钱包也是被偷走的。
是一个小偷偷走了另一个小偷钱包的故事。
(亮点五。
看来男孩找母亲的道路充满了艰难。
)小偷要拾荒者带路回家找男孩出来,这一切却被男孩都看在眼里。
(亮点六,可能拾荒者早上悄悄拿走照片时小孩就醒了,并且一路尾随拾荒者而来。
而在拾荒者和小偷交涉的过程中,男孩也未立即上前,只是在远处偷偷观望。
)在家门口的街道上,拾荒男孩忽然过去出现在拾荒者的视线中,看着拾荒者嘴中喊着“快跑”两个字。
当三个小偷进了拾荒者家中掀开被子发现没有男孩时,拾荒者趁机从屋外锁上了门,骑着三轮车带着男孩就跑了。
(亮点七,虎口逃生。
)当晚上回家,看到被三个小偷砸得七零八碎的家。
拾荒者嘴上念念有词,却被男孩呛了回去。
这才发现男孩不是一个哑巴。
(亮点八,小主人公的性格也愈发明显。
除了剧情一直出现的坚持、倔强,也显示出了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一个流浪者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如何生存。
谁也不是傻子。
这也让之前因为男孩的身体原因而被人抛去的可能性在心中排除掉了。
)拾荒者说记着名片上的地址,要带男孩回安徽找妈妈,自己也顺便回家看看自己亲爱的女儿。
两个人又开始生活在一起,两个人一起努力在工地上做一些小的工作。
晚上在家里做饭的时候还可以带几片肉,房间里又有了一台二手电视机。
直到有一天,拾荒老人手上拿出两张回安徽的火车票,元旦第二天,两个人存够钱可以回家了。
男孩也拿出自己送给拾荒老人的礼物,一个芭比娃娃。
老人纳闷,男孩拿出老人第一天晚上让他翻阅的杂志,芭比娃娃与杂志的封面女郎一个型。
(亮点九,生活的温暖与转变,美好就在明天。
男孩找到家人,老人可以见到自己日夜盼望的女儿。
)火车上面两人对于回家在美好畅想中,下了火车先去拾荒老人家。
家门口的景象却让人吃惊,房子也烂得没有人住,门口的信箱中塞着几十封老人给女儿写的信件。
打开信件,除了信纸,还有一叠崭新的人民币,百元到零钱不等。
(亮点十,到了做梦之地,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枉了这几年的惦记,托人写的信。
)在家门口老人要男孩等着自己,不许走远。
自己暂且丢掉自己的失落,用那钱给男孩买了三十本《故事会》,又寻着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了出版社。
结果发现两寸照片上的女人不过是一个台湾作家,照片是公司活动时发的,没有什么男孩母亲之说。
老人只有一个心愿,恳求出版社领导圆了那个男孩梦。
出版社的领导面对这样一个破烂的老人,一脸的质疑,只一句“你们这样的人我见多了”便找了保安。
(亮点十一,两个人的梦同时破碎。
现实只是冷冰冰的铁块。
男孩的身世这才展露出来,一切不过是曾经老乞丐的善意的谎言。
记得影片开通拾荒老人那句疑问“当初活着的时候怎么不去给你找妈妈。
”一切不尽言说。
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室中,只剩下西装笔挺的青年与即便是回家见女儿梳洗干净还是抹不去邋遢的老人互相的争执。
管你故事多感人,我不信你,我很忙也没空听。
)老人回到自己破旧的家,男孩还在等他,拿出白酒给老人。
老人摆摆手说不喝了,带男孩找妈妈去了。
(亮点十二,即使现实再冰冷,让人流泪的也总是冰冷中的那一抹心头热。
让拾荒者承接死去老人的接力棒,带男孩找到希望。
)电影相对于毕业学生的作品来说十分已经是十分优秀了,短小精炼,情节环环相扣。
情节转变之时,却又让人感觉顺其自然。
无非电影中的人物个性塑造得很好,一些贪婪,一些善良,一些梦想。
见缝插针的生活,也给自己一些小娱乐小温暖。
使整部片给人感觉上的真实性。
我从看到片子中间,孩子开口说话就一直哭着看完。
因为心里一直在想,现实中有多少孩子,原本应该快快乐乐生活在父母身边,却很有可能现在在寒冷的冬日里流浪,有可能被人贩子弄残在要饭,有可能像片中的孩子那样拾荒,好一些的有可能被卖到了陌生人家里。
无论是孩子,还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分离都是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吧。
如果孩子丢了,父母会一直在担心,他现在是死是活,过的好不好,有没人欺负他,冷了会担心他有没有衣服穿,饿了有没有东西吃,会不会一直在吃苦。。。
余生都一直会这样担心下去。。。
这将使怎么样的痛苦啊!!
而孩子从小没了父母的疼爱,那又是怎样悲惨的人生!
这个社会上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泯灭人性的人,有可能也是被生活和现实逼的。
如果人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这种事情就会没有了吧。
如果这个社会充满爱和正义,过着苦难生活的人,也会感到些温暖吧。
现在的我自己的生活都没有过好,没有能力,不够强大。
但至少我觉得我今后更加有理由让自己过得更好,变得有能力,更强大,去传播爱与正义。
对比我现在的生活,我真的没有资格说自己不幸福
苏珊・朗格曾经说过:“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
”《拾荒少年》这部影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是一种能够使观众回味无穷的“大众艺术”。
影片通过叙述马哥领一个小男孩寻找妈妈却未能称心如意的故事,为观众展现了这寻亲过程中的人情冷暖。
导演张思庆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音乐渲染以及高超的镜头、景别运用,体现了剧中人物那善良、真实的内心世界。
导演饱含着人文主义情怀为观众展现了一部无尽忧伤又不失温暖的感情化色彩丰富的电影。
首先,是对细节的捕捉。
细节是影视创作中微小的且经常出现的语言、动作或者物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新性格和表达主题有重要的作用。
(该句过于格式化,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这么写问题也不大)影片中“妈妈的照片”作为全剧的重要线索多次出现。
马哥和小男孩一见面,男孩抢钱包并且抱住马哥的腿便引出了照片的第一次出现。
导演运用大量的摇镜头和正反打镜头刻画出两人追赶后的气喘吁吁,引出影片的一大矛盾,照片出现后影片的节奏较慢,体现了两人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是全剧的转折点。
在与人贩子生死较量之后,小男孩对马哥的“利益观”深感厌恶与痛心,在一间灰暗的小屋里,小男孩从地上捡起被撕碎的照片用沾满泥土的小手重新拼起,泪水浸润了他的眼。
在这一刻充满小男孩内心的,也许是对寻亲无望的沮丧,也许是对人心冷漠的绝望。
导演通过这一细节凸显了主题,展现出了小人物那细腻、敏感、更易受伤害的内心世界,而这种淋漓尽致的人性关怀也使影片渗透着无限崇高的人文主义情怀。
照片第三次出现是在一个大领导的办公室里,他的眼神里满是怀疑与冷漠,此处影片巧妙地运用特写镜头,突出强调了现代人精神的荒芜与道德的缺失,也表达了导演强烈的主观色彩,带有讽刺意味。
最后,在种种不可能之中,马哥成就了内心的可能,他举着小男孩的手,两人消失在那无边的废墟里。
“你特别想找妈妈?”“想。
”“那俺带你去找。
”…就这样,影片在一段朴实的画面中戛然而止,而留给观众的却是无限的同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因此,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音乐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面对眼前强大敌人的威胁,马哥的选择是舍生取义,是从自己的内心最深处进发出来的保护这个年幼的孩子的意愿,当他们两个人面对面而过时,一段沉重且悲怆的音乐响起了,镜头也放慢,一个“快跑”的口型即是对小人物的大无畏精神的无限赞扬。
在这里,音乐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体化,同时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
影片末尾运用了一段略带忧伤却极具情感性的音乐,刻画出两个人在那茫茫的废墟中消失的场景,淡淡的温情、丝丝的暖意旨在突出、渲染人物的思想情感,殊不知,观众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苦楚,一种悲悯,一种对当今冷淡时代的呻吟与呐喊,此处的音乐明显强化了主题,引发了人们无尽的联想与思考。
这部影片生活化的叙事风格、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巧妙的声音运用,无不体现着导演那娴熟的拍摄手法。
影片以一种人性化的视角给予小人物无限的关怀与爱,唤醒了人们那昏昏沉睡的心灵。
这部影片的成功即在于此。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讲述了21世纪初在厦门大都市看似明朗,飞速发展时,在城市边缘黑暗的角落里,小人物的辛酸历程,从拾荒者的经历刻画反映当时社会繁荣背后与社会脱节的一部分市井人物,电影反映出现实,而人物却是现实社会中振生存在着的.<拾荒少年>正是着以小见大的手法细腻的描绘着2000年故事里的真实. 毕竟音乐的准确运用让情节贴近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真实地不像话,音乐更是把情节包裹起来,充满情感的砸向观众.电影开始时,拾荒老人追逐孩子一路经过巷院,胡同,大桥,反置着运用的却是一种狡黠逗乐的背景音乐,滑稽的动作,有些让人发笑,讽刺的意味却重的让人笑不出来,即使是一点生活资源也拼尽全力,那种拼尽全力在我看来有些可笑,更心疼些,好像有双手抓着他们的无奈绝不放手,料尽他们会一直在这肮脏的地方挣扎度日。
而另一给人印象深刻的音乐运用是在老人与孩子在厦门回安徽的火车上,老人为人父的喜悦,话语不多见的开始多了起来,竟然开始罪者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着滑稽的音乐,把老人与男孩的喜悦放大化,这种雀跃在看到“拆”字是=时戛然而止,一瞬间的寂静,有些尴尬,更多痛心的老人开始故作镇定,这种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了无法与现实斗争的无奈和麻木,是一种与现实接轨。
电影结束时,一切真相水落石出,老人却不愿打破孩子美好的幻想,悲怆得浓郁的音乐响起,伴着老人和孩子牵手走过的墟废场景,并且渐行渐远,把声画同步作到极致。
音乐为情节的刻画添彩,也为烘托现实做出了贡献。
本部电影最成功,真实的莫过于几个人物的刻画,以小人物身上那个折射出所代表的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带入感。
拾荒老人,唯利是图,耍小聪明,见钱眼开使观众已开始对老人的第一印象,在后来对男孩不计后果的帮助,一心奉献,父爱的想象也很突出,有些脆弱,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不失为对拾荒老人的一首赞歌了。
身为主角的少年,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反映社会上黑暗的现实,父母无情抛弃,丧尽天良人贩子的拐卖。
而片中出场时间不长的图书制作公司的老板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切存在的一部份,他们不无可怜,却极度可恨,主观想象为主,以貌取人,没有一丝同情心,虽然极端,但特殊本就孕育于普通之中。
故事是另一个现实,电影是另一个社会,而橘红人物却是真切在身边的小人物们.
拾荒 本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拾荒者俗称捡破烂的 即人弃我取听着却觉得是既浪漫又凄凉的美名有歌唱我在红尘里拾慌沿途遗落了渴望装满从前的行囊重得我无力扛我在红尘里拾荒遗憾这项换那样有诗曰皓首躬腰精已殚 蹒跚僻巷步移难褴衫乞态飞蝇毒 黑夜愁形吠犬残忍辱声咽无限苦 思情泪落时常酸孑孓戴月归棚户 漏室斜风共晚寒哪怕在影片某些细节逻辑上有些疑惑但是一部30分钟的微电影血肉细致地塑造一大一小拾荒者的人物性格形象还是可见功力的不黑暗不隐晦那样磊落地说我是一个勇敢的拾荒者但有些人甚至将其与经典电影《中央车站》和《菊次郎的夏天》相媲美倒是不至于的正如导演张思庆淡然而坦诚“一则真实的新闻,一群弱势但是有尊严的小人物,当我看到他们时,就觉得有一种力量在敦促我,让我用镜头把这份感动展示给更多的人看!
”如此而已还有就是结尾的镜头给我的感觉如题
偶然间翻到很早以前收藏的微博,第49届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是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这才点进去看了。
影片虽短,但其深刻的寓意和朴实情感表达耐人寻味,一点也不亚于一部110分钟的电影。
影片开始,滑稽的音乐,犀利的眼神,拾荒少年老年,人来人往的火车站,还有动作流畅的小偷,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一个小社会。
小社会的小人物们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日日循环,波澜不惊。
但是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了一起,注定是一段酸甜苦辣色香味俱全的故事。
老拾荒者马跃进终于拾到了与往常不一样的东西。
起初他认为这是个不眼脸的更是不懂行业规则的小偷少年,但在得知了少年偷钱包是因为看到了“妈妈”的照片时,马跃进内心便简单地认为:这个与妈妈走散了的小孩儿和以往与主人分开的钱包是同一个性质,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小孩送到妈妈身边,就像以往把钱包物归原主一样,以此获得小小收入。
但他却不知道,小孩儿要比钱包麻烦很多很多倍。
马跃进第一次帮小孩儿找到所谓的亲人,不仅以失败告终,而且惹祸上身 ,本来就很寒酸家中遭到洗劫。
因为这样,马跃进更不能放走少年,他深信着只要帮助小孩儿找到亲人就能补偿自己的损失,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心正在一步一步靠近。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拾荒,一起数钱。
这期间有带着小幽默的场景:少年在看着之前不感冒的成人书,马跃进在看着之前破口大骂的故事会。
也有真挚朴实的场面:马跃进念着要写给闺女的书信,少年帮忙写着信。
然而这些都是两人走近的表现。
元旦节那晚的场景,电视里欢乐的声音,马跃进拿出火车票,这是两人这段时间以来的果实,甜甜的;少年送给马一个礼物,一个穿的暴露的洋娃娃。
经历了这么多,两人之间的情感即使不表达也深深地汇在了一起。
寻亲之路不会顺利。
火车上马跃进的长长的话,少年一句话也没有说,仿佛也是在预示着后来寻亲的结果。
回到安徽,马跃进的家没有了,闺女不知在何处,但是重重打击下的他终究没有忘记少年的愿望,他自己的希望已经落空,他不会再让少年找妈妈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故事发生到这里,马跃进带少年寻亲的性质已经全然发生改变。
此刻他要的不是钱,从他给少年一口气买二十本故事会便可以看出。
此时他觉得自己该做的是承担一份责任,是没见着闺女而已经答应少年找到亲人的承诺。
他帮少年找妈妈何尝又不是在表露自己对女儿的思念。
最终,闺女是见不着了,少年的妈妈也成了一个梦,一个不可解开也不敢解开的未知数。
影片结尾两人手拉手,在夕阳下走向远方。
温暖里有夹杂着哀伤。
在同一片阳光下,在另一个城市的另一个角落里,会有很多这样的小社会,这儿的小人物过着自己的小生活。
但小人物的情感往往是最丰富最真实的。
他们没有更高的生活奢求,只求在社会的某一个角落里安静的温饱。
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便可以携手一生。
他们也会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们一次次被生活所伤但却依然爱着生活。
但又或许,他们时刻害怕自己的小生活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其他东西被击破,再也无法复原。
又或许,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两条平行线重合在一起之后再也不会分开,迎着太阳,继续前进。
张思庆导演的《拾荒少年》描绘一个贫困年代,两代人在遭遇困境时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感人故事,打破了年龄的限制,也架起了心灵的桥梁!
影片运用了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为了生活不懈努力的老汉和一个为了寻找“亲人”的天真的孩童形象,一间小屋,一对座椅,一个老汉,一个孩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影片多采用中景,更好表达人物情绪,将两个人的性格展现了出来,机智的少年在遇到老汉前始终是一个“聋哑人”,而当他真正了解老汉后,才真正读懂了老汉,才慢慢选择信任了老汉。
两人的穿着打扮以及所处环境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是导演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描绘,那种面对艰难而不放弃的精神,破旧的衣服,拥挤的小木屋,却放得下两人溢出的情,尽管生活很苦,两个人并没有抱怨,依然为了自己的“信仰”不屑地努力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影片中多次出现两人送对方东西,男孩的“玩偶”和“酒”,老汉的“故事会”和“车票”,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两人情感上的互动,也是他们彼此不放弃的动力。
而那张女作家的照片,也曾是两人的希望,但是当两人的希望破灭时,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且继续微笑着活下去。
影片的色彩呈暖色调,故事都是小故事,但无不给人温暖,幸福。
结尾采用大景别,描绘了两人的背影,以及那个灰暗中耀眼的红色袋子,预示两人不破平凡的命运。
最后老汉那句“你要好好读书”预示故事的发展。
与母亲走丢的少年被捡垃圾的老人收养,老人去世后,男孩偶然在路上捡到一张和老人留给他他母亲的照片,而因为钱包的原因男孩遇见在厦门苟且生活着,靠捡垃圾,还钱包换钱生活的男人马跃进。
马跃进带着利益,良心和男孩踏上了一条寻亲的路程。
张思庆导演在影片中多处使用了仰拍镜头和跟拍的拍摄方法。
如在马跃进追到男孩逼他交出钱包后打电话时采用仰拍,十足的体现出他满口脏话的凶狠模样,利益胜过一切的丑态,被社会打压成如今模样的辛酸。
而马跃进骑着自己破旧的三轮车载着男孩回家运用了侧跟镜头。
城市灯红酒绿,繁华的夜景与旧三轮车上用一根棍子撑起的灯显得格格不入,但相比背景中繁华与五彩缤纷的灯光却不比那摇摇晃晃的灯来的温暖。
在后来马跃进带着男孩转身离开空无一人,被盖上“拆”字的时候导演采用后跟镜头。
特写双脚艰难的在一堆被拆砖上行走,时而崎岖不平,时而平坦。
画面像在暗示着他们寻亲之路的磕磕绊绊,而结果会在崎岖后绽放。
就如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会有磕绊阻挠,但路的尽头总会是天堂。
而路途中他们都需要拾荒温暖,拾荒鼓励。
火车里使用移镜头,窗外景物迅速闪过隐喻时间的飞快流逝又暗中表达男孩与马跃进之间关系的变化。
采用声画分离,串联后来的画面,加之暖色调,使整个画面带来温暖。
时代飞快发展,而有些人总会被社会抛弃,竞争失败就淘汰。
就如马跃进对男孩所说的话:“好好读书,识个字,当个官。
”也许权利与金钱在这生活里就是权势之人可以保护,得到自己想要的。
而其实他们最需要的也会是温暖,心尖上的。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这部获过金马奖的微电影,让我颇有感触,这是个大陆难得的好作品,看完我立即去搜了演员,里面的少年在现实身份就是一个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几乎是本色演出,这让我感叹到这些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其实是最真实的,它的表演不像那些精心设计过,有专业训练的一些浮华和不真实。
总之我是一个非常对这一类市井生活电影颇有感触的人,也是一个对贫困人民有深深同情的人,所以每每看这些电影后都会开始不断反思自己,思考社会。
这是一个很有戏剧化的故事,故事结尾却异常感人。
这微电影其实让我觉得很有艺术感,从里面的配乐到人物的动作表情和一些镜头的感觉,配合得相得益彰。
它揭露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丑恶的时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温暖就在身边,请善待那些善良的人们。
在越来越复杂和险恶的社会请不忘保持一颗性本善的心。
我要为广大为社会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这样一些人,弯着腰,驮着背,拖着布袋子,终日游走在大街小巷被人忽视的垃圾废品堆中。
他们之中有男女,也有老少。
《拾荒少年》讲述的就是这一老一少拾荒的故事。
收废品的老人马跃进在火车站等待他的“小生意”上门,无意中遇见一个流浪少年,得知刚刚遭窃的人,可能是他失散已久的家人。
陌生的大都市里,有着巨大年龄差距,素不相识但同样被遗忘的两人就这样开始了拾荒归家之旅。
关注社会底层人民,了解他们被“遗忘”的原因和经历,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里,声音的运用是一大特色。
声音能够渲染环境,体现人物情绪变化。
例如,在影片开头马跃进鬼鬼祟祟躲在报纸后面寻找“目标”时,背景音乐是欢快活泼的,带有一丝趣味。
体现出老头为了生存锻炼出来的精明和一丝狡黠。
后来少年出现捡掉在地上的照片时,音乐骤转悲伤,触人心弦,暗示这个孩子的身世和遭遇可能是不幸的。
拥有同样悲惨境遇的两人相遇,照应突出了人物和主题;马跃进在巷子里追孩子时,被街边大妈的方言歌声打断,真实具有现实性;马跃进带少年回家吃饭,周围环境音比较嘈杂,可以听到野猫的叫声和虫鸣声,更体现拾荒老人生活环境的落后简陋,揭露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艰难。
如果说声音是这个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空间和镜头的运用则是另一大亮点。
例如两人在巷子里追逐时,整体画面是狭窄阴暗、不透气的,这也暗示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狭隘拥挤,只能拣取人们丢弃的东西苟且偷生;少年被老人追赶,堵在墙前,背景空间延伸不同,少年的背后无路可走,画面空间靠下,占比较小。
老人背后畅通无阻,画面空间靠上,占比较大,体现其此时是占优势的一方。
但是老人在威胁少年还钱包的时候,本人虽是俯瞰视角,对少年的特写却多采用平拍镜头,暗示虽优劣势明显,但老人对少年仍是平视的态度,体现二者的关系是较为平等的,老人并没有用世俗的眼光马上定义这是一个不值得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坏孩子。
暗示底层人民虽出身卑微但心地善良的特点。
除了以上语言的运用,道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妈妈”的照片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对影片中的少年也象征着家和希望。
少年的《故事会》和老人的成人杂志,到最后两人互换着读,也暗示两人隔阂的正在慢慢淡化消除。
老人让少年帮忙手写的信,先是写“好闺女”又让其把“好”字去掉,体现出表达含蓄但深沉温柔的父爱,侧面强化老人不善言辞但处处挂念的父亲形象。
世事变化无常,但人间总有大爱。
这是一个讲述两个同样被“抛弃”的人拾荒寻亲,互相温暖的故事,真实温馨但又不乏心酸。
其反映的是一个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老人和儿童一直都是容易被遗忘抛弃的群体,城市的拾荒老人,山中的留守儿童……拿影片中的二人举例,他们耗尽全力在夹缝中苟延残喘,只为有一天能回到家人身边。
影片深刻揭示了这一社会问题,呼吁我们去关注关爱底层人民,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当然本质是找到这类群体被“遗弃”的根源并想办法缓解,才能对减少该现象有所成效。
PS附:小演员真的太可爱了!!
长大后一定是个小帅哥🥺鲍老师也演的很好很真实,整个故事非常自然,但看的还是让人心头一紧🥲社会边缘人物无处不在,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帮助他们吧…
制作精良,简约而明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一个在关注当下的好片。http://t.cn/zjGXzPr
学生作业 紧张感全无 节奏全乱 台词极差 背书呢?中间出现的大妈有什么用? 乱搞???现在什么都是《少年》了?音乐也很跳脱,转折很生硬......
感同身受者才会互助
什么玩意…
故事还不错,演员,导演水平太差~
难得有一部好片儿。
两个演员都很不错,特别是小孩,那个眼神真是天生有戏,让人想起多年前的柳乐优弥。故事不错,虽然很多人觉得做作,但我觉得除了照片,逻辑上都是能连贯的,也反映了中国当今社会很多问题。质量四星,但是作为学生作品五星推荐。
生硬。
...很后悔,我为什么要早早的看过《菊次郎的夏天》
#19th ISFVF# 视线重连1组。11届ISFVF铜奖(相当难得国产片进前三)+金马最佳短片。不过实话说……找一个满嘴河南话的演员演个安徽人,不太懂为啥。小朋友演技也很捉急。带点喜剧调调,不过这剧情嘛……要说服人其实挺难的。金马奖是因为……“台湾女作家”?
那一句,“他們不賣殘疾孩子”,“我先給妳找幾個蝦”,還有他打開信的那個眼神戳中了我的淚點。
每次看优秀短片都有创作的冲动,就是成不了行动,CNMLGB啊```
泪目。人间冷暖。同是天涯沦落人。果然,小孩子和老人总是最容易被伤害和被欺骗的。有好多好多的希望,总是这样落空。善意的谎言,如果被拆穿...千万不要有如果
厦门。到阜阳多少里?跟台湾人眼中的上海一样,这就是温情的现实吗?
工整,技巧成熟,题材边缘但没有陷入“文艺”的浮夸,非常接地气而且乐观
那段闽南语歌配得也太好了!
一般…
如果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拍出来的东西 我觉得情有可原。所以这不是一个导演应该拍出的水准。某些场景的背景音乐略略突兀。结尾非常奇怪。那个小演员不错。
还算有才华 但获奖就有点夸张了
之前曾的课就是这个班的,北电的导演系研修班。片子还是有点矫揉造作和缺乏细节,但从画面还有故事情节来说,也算是毕业作业的上乘之作了~~有几处镜头用的还是挺精到的,虽然略显抄袭~~总体还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