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片子,简单的结论是——值得看2遍的片子。
——第1遍看完是惊讶与叹息,而回想此片时恍然惊觉生命如此美丽……这部电影有一个令人意外和惊奇的巧妙结构——通过一件校园枪杀案,描述了一个美国少女的全部生命和生活。
影片带你感受她的一切,感受她的憧憬与回忆,朋友、希冀、叛逆、痛楚、理解、悔悟甚至——她的触觉:水与皮肤接触的舒服(事实上可能包括部分她的性爱体验),她的视觉:眼前繁花视觉盛宴,她的切身痛楚与血(应该来源于显然的“切身”感受),甚至还有——她对即将来临死亡的怵心与惊惧(仍然是用水——浴室中的水、雨水、泪来表现)……在那一刻——她中断了微微抽泣,离开水面,用“身体上最坚强的肌肉”鼓起勇气,深深的呼吸,带着对生活的深深留恋与悲伤无奈……迎接了那一刻的来临。
写到这里,我要说,这部片子不是很好,而是极好!
当然,这部电影精妙的结构创意显然来源于《stay》《Donnie Darko》《穆赫兰道》这些先驱们的杰作。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少女,感受到她的向往、她的爱、她的痛、她的悔以及她的恐惧。
看来,描写死亡依然是诠释生命的好方法。
鉴于这部电影的画面、剧本以及2位女主角的出色表演;我不得不把它列为今年我所看过的最佳电影之一(当然,对于大美女Evan Rachel Wood的喜欢也是一个原因)。
PS:对于结构的故事的阐释,网上的强人已经分析的太好;我唯一想罗嗦的是我的feeling,主要是回想这部电影的感觉——pure feeling……真的好艺术品是用纯感觉--去feel的。
因为的确没时间,我还没有看第2遍,但我一定会看!
超好的片子,但明天有太多事,改天有空的话,补一点评论。
非常好的电影。
关于生命中的隐痛,少女时光,未来,友谊,迷茫,选择,以及理想。
有我喜欢的evan rachel wood摄影优美。
强烈推荐。
看这个片子有些小感动,有些前两年看weight of water的感觉。
1. 原著里,DEE 的幻象出现于她做出回答的那一刻:她说了kill her not me. 于是整本书开始了。
至于现实中她的回答是什么,作者处理的很含糊(没有交代),个人倾向于电影导演的理解,她应该是牺牲自己才对。
2. Dee 脑袋中枪,而不是心脏。
成年dee一直有头痛的毛病,难怪。
3. 小说中maureen和dianna的界定很模糊,作者故意用one of them 和the other 来称呼她们,似乎有意混淆两者,将她们融为一体。
4. maureen 曾经称自己发生过什么事,使之有种born again的神触(然后虔诚信教),但是什么事我们不得而知;巧的是,DEE中弹途中抢救的过程中也有同样的形容,她觉得自己在死亡但同时仿佛被born again. (时不时地我们觉得DEE 和MAUREEN是同一个人,这点电影中没体现),毕竟成年的DEE,从行为举止上都更像是MAUREEN. 5. 最后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在结尾,书的结尾很隐晦,我们并不知道到底谁死了,而又似乎在暗示两人都死了,最后一章以DEE的视角描写向她送行的人,唯独MAUREEN没有出现。
有两种解释:一,两个人都死了,她死去MAUREEN所在的地方。
二, MAUREEN 活着,因为出现在DEE想象世界的人和事是和现实相反的,(比如成年D的母亲已去世,她的猫TIMMY死了,生物老师还活着,教授是她丈夫,EMMA的出生);以这样推理MAUREEN一直没出现洽说明她还活着。
三,M 和DEE , 其实是一个人,作者似乎更隐含这种可能。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DEE不能想象她们若是worlds apart会是怎么,这也让结局显得更悲催。。。
我个人倒很欣赏电影的诠释,让DEE牺牲自己换回M.总的说电影非常成功传达了小说的精髓,但却没原搬情节,而加入导演自己的理解和思想。
She reminds us to look hard at life, to notice its beauty and cruelty, even as it flashes before us and disappears.
一时冲动,为了这部片子充了百度网盘VIP,25大洋呀——7G,开始的画面果然不愧为它的容量,很是优美舒展的画面,“心情好的时候雨后天晴空气清新,心情不好雨后雨后阴郁,视线晦暗。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悬疑片,我是抱着这样的念头去看的,导演的野心昭然若揭,本片也基本配得上,最后的结局,不,结局的处理方式,故事的叙事逻辑,让我想起了《穆赫兰道》,不过有《穆赫兰道》珠玉在前,它未免稍微逊色了些,但也还是很不错了,所以认真的打开电脑,写一下观后感。
喜欢本片,觉得无论是女主的颜值还是画面,都很舒服,真的是进步了(自我感觉),大片的红色花柔光温柔含蓄的热烈,大片的雨后绿色,反复闻到了森林的味道,还有学校,古典建筑传统学校的典雅,以及偶尔偷着欢的别家游泳池,清澈的水妙曼年轻的身体欢快的情绪友谊,我喜欢这种感觉。
可惜本剧也许算得上是中国式的英雄式牺牲,为了友情牺牲自己,但是我更多的是感慨——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因为自己的融入,忍不住想为什么非要死一个,是哲学式的人生拷问或者成全伟大的悲剧,好吧,某种程度来说意识流弱化了牺牲的悲情,更多的放大了情感。
本剧有好几种解释,我写我看到的细节我以为的结局,不用和别家比,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不是吗?
我倾向于本剧是女主的一个臆想,这么说有些贬意,那换一种高大上的说法,佛家讲刹那生灭,世界不过是梵天一梦……所以,不用纠结于一个选择的时间,竟然是十五年的幻象或是一个半小时的梦境。
如果非要有一个科学的解释,睡眠梦境的时间和正常时间对比,梦中之梦又梦中……总之,我看到的是她的一个选择间的臆想,做什么事都有原因,哲学来说就是要给自己一个选择的理由,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通过她在短短一个选择瞬间,也许不到一刻钟,也许更长一些,构筑的世界来看,女主的选择是相对合理但同时,其实从她的想象里可以看出她是有着些微自绘倾向的,下雨情绪可看出并不阳光的阴郁心情,堕胎难以走出且在西方的观念里,这是罪恶!
宿命轮回,她对于自己的悲观预期,女儿和她极为相似,片子里有一次放了她小时候的照片,就是女儿的样子,以及通过周围人之后其实也是她本身的认为,不断重复——女儿和你很像。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会传递宿命的命运,也许她女儿将来也会和她一样堕胎不快乐被周围人轻视,荡妇是她看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对了,结局还有她放花的瞬间,从她进入学校说自己不是幸存者开始,就已经决定了选择,所以她把花放在了死去老师的位置,以及自己的位置上,毅然走入了厕所,好吧,这个厕所怎么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觉,呵呵。
一个不快乐家庭破碎,还自己堕胎学校同学甚至有些鄙夷,自毁倾向的问题女孩;一个健康向上,家庭普通,好好人的女同学。
谁生谁死,不用我们投票,她最终有了自己的选择。
按中国式的逻辑,无论道义还是社会价值,都是很明显的。
导演对于她还是赋予感情的,废话,一部剧都在讲女主,怎么可能没有感情。
所以,对于她最后的怜悯,是那72%的水组成人体,所以没有出现鲜艳奔涌的画面,就用喷溅的水来代替淋漓的画面,水,干净也纯粹,就如对她的救赎。
死——现在的选择影响未来,亲爱的,愿你永不后悔。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不断想起一个朋友。
不是因为我跟他就像电影中D和M那样要好,而是我为什么在他面前保留了那么多的自己。
D在M面前呈现了她的所有。
她的爱情,她的苦痛,她的梦想,她的愤怒。
在这无比SUCK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对一个朋友呈现完全的真实的自己,不然要怎么活下去。
我们可以在TA面前放声大哭;落寞的时候可以拨通TA的电话而不是买一包烟一瓶伏特加;爱情关系里发生的所有琐碎都可以跟TA一起分享。
一辈子的朋友,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而我在他面前,却总是有保留。
他不停的猜,我不停的藏。
就像我们都钟爱这个游戏似的。
然而当电影中那枪声响起时,我才意识到,曾经和将来,不过就在那么一瞬间。
我们总有那么多应该做的,想做的事,用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等借口无限推迟到明天。
然而关于分离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而时间和距离又总是会在两个人之间填出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
人生总是苦短的,谁又不明白这一点呢。
关于电影,很有大卫林奇的影子,不过更像电影STAY。
讲述的都是生命逝去前那一瞬间的故事。
而在这部电影中,那一瞬间便是她眼中的未来。
有点不真实,有点破碎。
故事在最后抖出包袱时有点故弄玄虚,感觉不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实在不喜欢Uma Thurman,总觉得她的脸过于刚毅,老是给我一种表情僵硬的感觉。
而Evan Rachel Wood则要好许多。
很小的时候,看到影片结束又重现开场时打点滴的镜头,才发现一切都是弥留之际的主人公回忆,恍然有一种受了欺骗的感觉。
但只是无知而童稚的幼年。
不懂电影、不懂艺术的时候。
今日,偶尔发现豆瓣上有人道:“最讨厌影片结尾才说一切都是幻想,或者一切都只是个梦之类的剧情”,不觉有些可笑。
正是因为面临死亡,我们才去思考眼前的生活。
所以电影中,有倒叙、有回忆、有虚实交替、有种种种种不同于现实的表现手法…… 意大利影星莫妮卡贝鲁奇主演的著名电影“不可撤销”,即是导演对倒叙手法完美诠释的表现。
也正因为暴力没有缘由地冲击着每个受众的神经,让人不免有些难以支架。
可是,迷雾随真相的逐层显现而拨开,你就会发现扼杀唯美风情的丑恶和暴力多么令人发指,会理解为什么整部影片不采用顺序手法却反其道行之,也会明白导演在影片开头以暴力美学唤起观众扼腕的用意绝不是徒有虚设…… 其实,支离破碎又如何,亦幻亦真又如何,耐人寻味的故事总是不容易让人参透的。
很喜欢弥漫于整部影片的幻灭主义悲剧色调,女主人公则一个秀色可餐,一个成熟而不禁让人一睹犹生哀怜之情。
不自量力的人,在面对越是晦涩的东西时,越是想使之变得明朗化。
影片画面很清晰很唯美,弥散着一股沉郁的基调,故事中两个女主角的友谊以及成长中的挣扎让人触动,不过频繁转换的视角、时空还是让我有些看不懂
影片分为两条线,分别为17岁和32岁。
两个结局,死了或没死。
很多人都想搞清楚她死了没,结局到底是哪个。
我倒是觉的无所谓她死了还是没死,这部电影就是说了结尾的那个演讲“引导人存在于世的主要事物是想象力,我们能够审视机遇,刻画自己的未来,想象需要勇气和努力。
但想象也给予了我们驾驭命运的希望,我们希望当前的正确选择能影响未来。
这个世界有时让我们不知所措,但也给了我们希望。
希望来自于美,希望来自于信义,来自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具有根据自己亲眼见到的各种人生而去幻想自己未来人生的能力,我们必须对生活寄予美好的想象。
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的道德心。
道德心是上帝的声音,它留在人的内心里。
” 在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即使是死亡),否则便是生不如死。
当然也可以放弃道德,拥抱利己主义。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部佳作,讨喜的画面色彩,紧凑有序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表演,当然最出色的是电影的内核,关于死亡的另类角度思考。
影片中关于人体生命强调的三个点,强而有力的心脏,多比繁星的脑细胞,百分之72的水份,就像写作的中心思想,全片看似繁复的情节画面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三个点去切入的。
尤其是关于生命的延续,片中大量出现水的镜头,泳池,洗手池,雨天,自始至终贯穿全片,暗语连接着看似独立的人事物,就重新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虽然影片叙述的方式还有些唐突和瑕疵,但不影响影片留给观影者的思考,一部好的电影就是在影片结束后,会让观影者一再思考回味,并从中挖掘出新的含义。
其实我的理解是死前的戴安娜幻想了自己15年后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由戴安娜看到小十字架上的艾玛的名字才逐渐清晰的。
艾玛只不过是她幻想出的一个自己未来的女儿。
所有一系列生活细节的幻想只不过是她和朋友平时生活里的点滴所拼凑的。
而戴安娜死前想到了自己15年后会良心不安,自己不会过的很好,所以做出了选择,决定让同学杀死自己。
所以最后死的是戴安娜自己,而不是她的朋友。
所有15年后的生活,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
雨水淋过的花朵,会有一些被雨水打烂,而生存下来的那些则更加娇艳,戴安娜想到了与其自己生存下来如果不会那么娇艳的话,不如选择了让雨水打烂自己,而让朋友生存得更加娇艳。
影片一开始的片头曲其实早已揭示了这一切。
我还以为是Diana死了,Maureen把自己当成Diana活着呢……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456994/
吗的,没看懂
凑够90分钟不容易啊
逼也不是谁都能装的
有人说死的那一霎那会出现走马灯的情况,就是将一生好像看映画一样扫一遍.不过D是将未来的虚设景象创造性地预览一遍,才下定决死你说出"shoot me".当抛开一切的牵挂,只直面生死的时候.人造出的抉择,才能最正确
The life before her eyes.
“心脏是人体最强壮的肌肉”女主年轻时美 美 美。
无论真相偏向于哪一方 都是烂片的料
08.09.06
没太搞懂,支撑人活下去的力量是想象力,虚构出死人的人生:原来不过如此,其实死亡也不是很可怕!也许死后才能发现人生的美丽?
最讨厌这种胡吹一大堆然后告诉大家这一切都是主人公的想象而已。。。
看着太累,也不紧张,悬念不够强
想象力,看过人生,看透人生,看开人生;明白了不过此生,遗憾了也不过此生。
年少轻狂,幻想人生。只是有太多的故作深沉。跟二次曝光同样的烂感受。
幾年來唯一看哭的戲。
吓人,原来一切都是女主死前的想象,纠结啊。
又是一场梦,由一场梦而感悟到不能戴罪前行,女主和她朋友都青春靓丽,女主更美艳。
6.5/10
画面里的太阳大得特别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