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Fly With The Crane

主演:马新春,汤龙,王思怡,张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甘肃方言年份:2012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2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4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6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3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4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5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6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7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8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19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剧照 NO.20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情介绍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马(马新春 饰)是村中有名的木匠兼画匠,到了73岁时他已不再下地干活,平日里除了在村口看看牌局、聊聊天,就是和村里另一名木匠老曹一起做棺材生意。但现在政府大力推行火葬,越来越少有人来寻两个老人制作棺材了。老曹近一年觉得自己身体状态很差,遂找了老马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画着仙 鹤的棺材。做完这一副棺材,老马就去女儿家过中秋节,回来时老曹已驾鹤归西。老曹的尸体被偷偷埋在槽子湖旁的玉米地里,老马来这里拜祭,回去之后宣称自己在湖边看到了仙鹤。老马偷偷告诉孙子他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埋在槽子湖边,待某日仙鹤将他驮到天上去…… 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虽然不是英雄亚种5:血起与君无间掠杀者重庆小姐特搜9第二季我的真朋友台湾·一八九五诺贝尔赎金一日赴死更美好的明天深度入侵人生阔别圣诞之吻SS+plus老橡树酒馆利伯拉梅号:风暴之后智能谍变邪恶寄居在街上一切的一切死党们宝莲灯前传影子人圣诞节会下雪吗?出人头地死亡回放异次元爱情故事男人我的吸血鬼学姐石膏男孩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长篇影评

 1 ) 昔人已乘白鶴去

懷著Death wish的馬新春在老搭檔老曹的棺材上最後一次畫了仙鶴。

紅底兒,黑白兩色的仙鶴展翅,正是馱著人走的意象。

在偏遠的甘西北農村,老曹後人沒能保住的棺材,給馬新春預示了被毀滅的死亡。

這是電影里唯一一幕來自外界的粗暴。

馬新春不喜歡火化,害怕隨煙而逝,所以見著煙囪就要堵,所以要處心積慮地尋找自己的死亡之路。

仙鶴不僅是他一生的縮寫,更是他期望的歸宿。

孫子的純良,正好是執行者的最佳人選。

拋開女兒、兒子這些成年人,馬新春在天真的兒童那裡找到寄託。

回應沙地上意外的“埋”,孫兒完成了爺爺的託付。

節奏穩當,色彩飽滿,音樂恰當、不擾、隱忍。

演員群體加分,導演值得期待。

 2 ) 故人已乘白鹤去,此地空余?

机缘巧合,最近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影院看完了一部艺术片。

名字很长,叫《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也忘了之前是在哪儿看到的安利,反正就在我list里躺着,刚好来一趟北京,一看小西天竟然有放映,左右也没有别的安排就带着队友去了。

去之前凭借模糊的印象,我一直以为是部纪录片来着,开场了才知道是改编的苏童的小说,采用了一种近似纪录片的镜头风格,挺有意思。

但是看到最后,竟然一时间不知道作何评价。

隔了一周,这才多少回过味儿来,敢做一做判断,也敢妄言一些批评了。

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期的甘肃偏远农村,一名在当地擅画白鹤的老人身患疾病,时日无多,却心心念念着想要入土为安、“乘鹤西去”。

但当地已经开始厉行火葬,儿女们也对老人的固执颇感无奈。

老人只好在与孙辈们的情感互动,和对“白鹤”的希冀幻想中犹豫徘徊...最终走向了一场苍凉的悲剧。

泥土的反叛这部片子打眼一看,很有“黄土地”味儿,又有几分贾樟柯味儿。

但又更个性,在如今满屏的蓝绿色调或黑色美学、低饱和轰炸、高对比风格之中,发出了一声泥土的嘶鸣。

电影的画面很好看,真实的西北风物之中,又有炽烈的阳光。

这种阳光不仅是画面中真正的毒辣的日头,还有如同泥水横流的野草般的生命力。

明亮的色彩、强烈的饱和,勾勒出一幅符合现实形象又不在刻板印象之中的西北画卷。

看到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泥里打滚,在水渠里洗澡,看着男人女人们在阳光下水波中割水草、看着老人们在大树下下闲棋、嚼舌根,你可能不会立即想起C'est la vie,但一定也会想起炊烟和茅草的气味。

▲个人认为全片最美的画面伪纪录片的美学风格也很好地放大了本片全部由业余演员出镜的优势,这些真实生活中的乡亲、友人、亲人,在互动中有笨拙、有羞怯,但又有细节处的熟稔和信任。

像孙子和爷爷之间互相轻扇巴掌的玩闹,像兄妹之间通电话时委婉的埋怨和试探,像老头们聊起死亡和安葬时的随性和直率。

以及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原汁原味的乡音,而不是后期配音和别扭造作的“播音腔魔改方言”。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像一群风格鲜明又憨态可掬的陶土罐罐,平日在角落里蒙尘,看似不起眼却透露着你不得不亲近的稚拙之美。

但当你拂去偏见的尘土细细打量,突然感到心脏被攥住,好像你们理所当然地与他们共享着同样的祖先,你也品尝过今年地里种多了的西瓜和中秋要献给月亮的花饼子。

你也会躺在茅草堆上正对大太阳暴晒而无所事事,也趁着大人不注意摸了刚下的鸡蛋去土灶里油煎后囫囵吞下,唇齿留香。

因为天然,所以理所当然,因为理所当然,所以美得自然。

村落里有不听话的羊群,有土坯的矮房和苍蝇乱飞的后院。

小巴和金杯车在土路上狭路相逢,远远的墙上画着白底的广告语,村头破落的小卖部被汽车的尾气慢慢熏黑。

▲祖孙的互动成为全片最甜的段落,谁不想这样晒一次太阳呢?

泥土的反叛无声无息,就像老父亲脸上岁月的刻痕。

真实无避忌的镜头之下毫无矫饰,但又看到粪土里顽强地长出来的美,导演对家乡的爱坦荡而赤诚。

我真心赞成这样的美学,我盼着它在我们的银幕上更多一些。

音乐性的悖论但视觉上的美无法挽救节奏和结构上的空白,对音乐和自然音效的依赖也并不能实现导演意图中缓和的效果。

这是非常失败的,至少让电影的评分凭空减了一星。

这里的标准当然是基于艺术片来要求的,但艺术片也要讲求基本的叙事线索和影片节奏。

文学性和艺术性可以包容时空的琐碎和跳跃,但不能赦免空中楼阁式的放任自流。

本片使用了很多的乡土音乐和自然音响,但并不能弥补影片音乐性的匮乏。

导演对音乐性的理解似乎陷入了某种奇怪的误区,刻意拖长揉碎的叙事线索几乎成为互不关联的闲篇。

音乐性对流动的要求被割裂开来,塞满了景观展览式的“推销”。

对,推销,将叙述的重心和焦点强行模糊,然后塞给观众一些不是奇观的奇观和不是奇情的奇情,或者没有毒性的奇观。

既没有早已泛滥的感官刺激,更没有因果发展带来的悬疑,实在把艺术片容易自说自话的雷区来来回回地趟了一遍,又一遍。

毕竟如今的城市青年即使再悬置于乡土,也不完全是没有见过猪跑的“摩登儿”。

▲令人印象深刻的光屁股沙土版憋气大赛音乐性是什么?

就是以某种韵律结构起来流淌的时间,是后退一步看待所展现的生活。

而不是音符之间机械的拼凑和尴尬的配合。

你不难发觉本片陷入了这样一种“音乐性悖论”:被切开的叙事没有流淌起来,但视觉上的展演却比刻意的配乐更有韵律感。

但这还不算最要命的问题。

在上述的这样一种美学上的失衡中,故事的焦点也随之发生了漂移和模糊。

全片直接展现核心矛盾的段落除了结尾高潮之外只有一处,但这两处合在一起的画风又和全片那种盎然的生命赞歌式的美学取向发生了断裂,像交响乐团中故意捣乱且自以为幽默的鼓点和管乐器,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仿佛演出的指挥已经年老色衰,又像一位面对满屋子荷尔蒙爆炸的青少年而气急败坏的班主任。

似乎主创们陷入了对留白和话外之意的某种偏执,但忘记了暗含褒贬不是没有褒贬,批评可以成为弦外之音但不能成为杂音。

可以大鸣大放的时候,请不要再捏着嗓子说话。

艺术片的含蓄也正是它的特权,该上硬菜的时候,就别放料理包了。

此地空余?

这个故事可以用悲剧二字概括,但这悲剧讲得不能让人信服,甚至让人一头雾水,实在是可惜的事情。

就像本文的题目,我不禁想问的是: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什么呢?

我们的创作者饱含热忱和汗水做出的作品,却不能很好地传达自身的艺术追求,这实在是奇怪。

是不是我们对艺术片的标准和要求,也出现了模糊和失焦呢?

独标高格或者阳春白雪,对于艺术片来说是可以有的任性。

但所谓“艺术片”,不过是为了反抗市场加诸于商业片的枷锁,为创作者留出自由喘息的空间而已,并不意味着艺术片的好坏标准与其他影片完全不同,还是要遵循基本的逻辑。

否则那就不是艺术片,而是影像实验了。

艺术片也要讲故事,更要讲好故事,不要在好不容易避免了标签化、类型化的窠臼之后,又陷入了孤芳自赏、自我论证的怪圈。

偏远老旧但生机勃勃的村落、淳朴固执安土重迁的老人,新时代推行火葬的要求和乡土社会中对竖碑立坟的安全感,最终堪称极端的故事走向。。。

本讲出优秀故事这一切要素却在扭曲的音乐性中莫名其妙地就那么“浮现”了。

比如本片中白鹤意象的展现。

西北地区固然没有白鹤生活,但以寿木上出现的形象而言,作为传统文化中“沟通仙界的坐骑”的白鹤,自有其合理之处。

但“白鹤”与“往生安息”概念上的唯一对应,以及“等待白鹤”这一相当后现代的戏剧桥段而言,却没有展现其逻辑基础。

▲片中老人是村中有名的木匠和画匠我最感到奇怪的是,如果说老人执着的是“入土为安”,那和“驾鹤升天”之间没有建立足以让人信服的必然关系。

是当地有浓厚的白鹤文化意涵吗?

还是白鹤有着其他“往生”意象不可替代的特质?

除了可以推测出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寿木画家,擅画白鹤以外,用且仅用白鹤来代表人物认可的“安息”,却不充分说明理由,哪怕是镜头远景或者边边角角中的细节、对话行动的蛛丝马迹都没有,这可不是电影该有的“留白”。

而如果说老人想要的是树坟立碑、有棺有椁(也只有这样才好和“火葬后化为飞灰”相对应),结果却采取这样一种“谁都找不到”的“办法”以实现与现实的妥协。

那除了加强情感性上对“一刀切”的控诉,好像也不能使所有观众认可。

▲斯人已成白鹤去需要说明的是,我没有看过苏童的原著,因此不知道原著中的处理和逻辑为何,因此仅仅针对影片的处理和展示的来龙去脉而发出批评。

并非扩大化地对原著的批判。

我只是希望,艺术片的创作者们在追求艺术之外,也能明白自己的受众需要的不仅是美的展演及其享受,更有善与真的信服。

后者不仅能使美与艺术得到完全,最终也可以丰富人。

而这,也是电影艺术最大的价值所在。

 3 ) 爷爷在土里

我爷爷去世那年,我三年级,中午蹦蹦跳跳放学,得知爷爷在老家去世了,我以为在开玩笑。

老家有一种说法,死后子女后代谁生病就是是因为老人在挂念谁,我记得我又是感冒又是拉肚子。

棺材做好前,爷爷在冰棺里躺了七天,我记得木匠给棺材雕上了北斗七星。

出殡前准备封棺的时候,所有的亲人进到堂屋和爷爷做最后的告别,但是大人们不让我去进去看。

年少无知的我,不懂得这将是我永远的遗憾。

我和爷爷并不亲密,对他的记忆也少得可怜,只记得他突然生大病,出院后回到老家还挂着吊瓶,爸爸让我和哥哥去看看爷爷,我俩害怕,不敢上前。

而关于爷爷生病之前的记忆,除了我趴在他身上抢小卖铺的钥匙,其它的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到了坟地了,雨一直下,周围是亲人的哭声,而我内心并没有多少难过,我在为自己的坚强窃喜。

他们在劝妈妈别哭了,我低头看着野草上的雨滴,看到了“马鞭子”,我的眼睛开始模糊,我在心里说,爷爷,我害怕马鞭子咬你……我没有像姐姐一样哭喊出这句话,我的眼泪也仅仅湿润了眼眶。

我还小,对爷爷的去世没有感觉到难过,好像没有什么不妥。

三年后的夏天,我在姑姑家和姑姑的婆婆妈一起睡,半夜睡着睡着,我开始难过,开始哭,他们问我怎么了,我说我想我爷了。

他们说是想我外公了吧,你和你爷爷都没有怎么一起待过。

我说不是,我说,我想我爷爷了。

智娃活埋了他的爷爷,他一点儿也没害怕,一点儿也没难过,之后的某一天,他会不会突然无比的想念那个给他冰糖吃的爷爷呢?

 4 ) 故事梗概

小鱼剧作 马爷爷有匹白马,给棺材画鹤,画的时候拿笔点了孙子,爷爷身上带着一瓶白糖,逗逗孙子。

爷爷围观村头玩牌,谈论起不能土葬的事情,火葬成灰是骂人的。

孙子脱光在和朋友玩沙子憋气,姑姑来了,爷爷坐着睡着了,孙子因为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哭了。

(天真,为后面“埋葬/杀死”爷爷对孙子的创伤做铺垫)爷孙二人撒尿,孙子上房把烟囱堵了,寓意“火葬”结果发现烟囱又有烟了。

音乐用的好好。

姑姑给冰糖,邀父亲过中秋节,父亲在路上看见坟堆,回了家让外孙女带自己去看。

姑姑把爷爷薅回家,切西瓜里面多了一块,给外孙女了,爷爷说没献月亮吃了嘴歪,外孙女反驳爷爷没献月亮。

爷爷教外孙女画仙鹤,“仙鹤飞到哪里,就有人哪里就有一个人飞上去上了天了。

”姑姑让女孩拿打气管,姑姑问女儿爷爷说了什么,得知爷爷想葬在外面画好的坟堆旁,爷爷又问外孙女女儿问了什么。

姑姑给哥哥打电话,姑姑说父亲感冒,怕死在自家,于是姑姑决定帮哥哥摘瓜。

爷爷陪外孙看动画片哪吒,刚好是仙鹤的画面“后会有期”,哪吒百度说是男,不过一直被女孩用。

姑姑可真会,对父亲说是哥哥打电话叫帮忙收瓜,顺便送父亲回去。

前景父亲躺下,后景是姑姑在扫床,钟声🔔,咳嗽声,隐喻衰老即将逝去的生命。

回到村口和老头聊天,得知老曹死了,拉去火葬场了,“原来半路死掉的年轻人才火葬呢,哪有老汉火葬呢?

”爷爷去了老曹的坟地上香,老人遇到过埋在池塘边了。

爷爷坐在树边抽旱烟发呆,外孙和外孙女喊爷爷吃饭,村长来了通知要拆湖?

也就是老曹的坟堆要被发现了?

吃饭的时候姑姑质疑仙鹤的存在。

于是爷爷带俩小孩上树找仙鹤的翅膀。

小孩又在玩埋人,三个小孩一个落单,于是小孩喊爷爷加入埋人大队,也是个伏笔吧,爷爷想法💡来源。

村主任带人挖了老曹的坟,爷爷隔岸背手看着这一切。

爷爷想制止人割槽子湖,“这个怂”,有点像一个和四个藏语,男人捉鸭子,爷爷追赶制止,像是一场“阉割”仪式。

鸭子被炖了,孙子哭了。

黄昏,这次爷爷自己上房顶堵烟囱,一家人被熏出来了,爷爷身体越来越不好,只能送饭了。

爷爷烦恼死后只能烧在城里的西单了,孙子说起自己挖坑埋过大鹅,这样父亲和姑姑就找不到爷爷了,爷爷一开始觉得大逆不道。

爷爷转头看到孙子在挖坑,爷爷拿过铁锹接着孙子的坑挖。

感受到了李睿珺导演对土地的爱,爷爷听到了土地的哀叹。

爷爷站进坑里,把外孙女支开湖边看仙鹤,外孙填土,外孙女给爷爷耳朵上别的花也蔫了。

俩小孩骑着“白马”走了,阎王爷,玉皇大帝,孙悟空,如来佛。

 5 ) 黄河远上有人家

故事也像是我的童年,我三爷爷给我讲述的鬼神世界,我在麦垛上度过的每一个夏天。

小时候,父亲每个暑假都带我回老家,总要不遗余力给我讲故乡的风土人情,而那个时候我最怕的是回家以后要将这些写成作文。

后来,几年才能陪父亲回一次家,多半也只是清明节的时候回去。

由于老家长时间没有人住了,有一次回去的时候,靠山的两间由于山水的侵蚀已经倒塌,院子里也长满了杂草,堂屋的屋檐下,一溜的鸽子窝。

我记得恰好在我爸站在院子里时,我从大门里给他照了张相,这一切都照进了那张照片里,野草没过了他的腰,满目的荒凉。

后来,渐渐明白他对我讲述他童年的故事,乡间的小路,门前栽的大榆树,只是希望这份故乡的情怀能有个寄托,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懂得。

有一次上坟,我爸说起他以后可能就不一定能埋在这片地里,因为子孙离得远了,像他每年来祭祀都很难,再何况是我,然后又念叨着“祖宗虽远,祭祀不得不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说不知道我以后要去哪里,要离我们近点才好。

现在的老家,几乎没有什么亲人了,年轻人们也纷纷离开,荒瘠的土地渐渐覆盖上了草丛灌木,也淹没了埋在山坳深处的坟滩。

现在的我,只能记着,在黄河远上,那里曾有我的一个家。

 6 ) 朴实的恐惧

如果没有儿童的逗笑,恐怕我也看不下这部电影。

片中老人一再提到的白鹤究竟象征着什么,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也许它只是一个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符号,能够驾鹤西去就圆满了――“好死”其实以前听某学者说过中国人大抵儒道释都会信奉。

年轻的时候信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了的时候没有那股干劲了,身体机能也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开始追求清心寡欲无为而治。

而临近死亡的时候,感到无可挽救,只能把目光投向来世,这时佛教的理论刚好成为一剂良药。

按理说来到老了的时候应该看破这些的,无奈农村入土为安的观念太过强大,尤其是像电影中的西北农村。

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火葬难以在某些地方推行的主要原因。

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不甘”二字。

很多农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说得难听点叫“没见过世面”,你很难期待他们有多深的觉悟。

很多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乞丐级别,活了大半辈子,受苦受累,也不敢求什么享受,却也害怕死后被遗忘,所以要生个男孩,到了清明也有人给上坟,虽然死了,也活在别人的记忆中,如果连个坟都没有,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就像电影中老人多次念叨化作一股烟,什么也没有了。

农民们如此执着于葬式,可以说人文主义的风吹不到农村。

在我老家刚实行火葬的时候,流传有人看到一个假死的人被送进焚尸炉,火一烧就活过来了,那人浑身起泡,满大街找人要烫伤药。

那时居然也要很多人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大家一起痛批火葬政策,那会也有些不怕事的人偷偷土葬。

不过很快也就接受火葬了,毕竟大家都想多盖房子而不是多添些坟包。

只是在祭祀方面有增无减。

有些人把拜神看作有信仰,把热衷祭祖看作重视家族团结。

其实未必这样。

他们可以初一十五都拜神,逢年过节都准备三牲祭祖,但是好几个月也不跟子女通个电话。

这种做法真是舍本逐末,但在他们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老一辈的人需要用这种方式(也有的只是入乡随俗心理)去融入群体,就连一些年轻人也还是耳濡目染。

今年端午节的时候跟朋友聊天时说到我对端午没什么感觉,我又不拜神什么的,就被朋友说你是不是疯了。

话题有点扯远了。

我的想法还是不应该把矛头指向火葬政策,而应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加上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听起来官腔,道理一样,人民现世活得幸福,死后化作一股烟,一搓灰,也没什么遗憾,也能是一种至福。

而土葬只是一种流行时间较长的习俗而已,想想尸体在幽暗的地下腐烂,最后剩下一堆白骨,哪天也会被挖出来,曝尸日下,这不比火葬更恐怖吗?

 7 ) 告诉他们,骡子我不要了

看的时候数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是一部带有哲学思考的影片,又能够整合在如此生活化的场景中。

而且影片的昼夜几乎没有转场,使得整个影片陷入了一种静止的时间状态,只有结局是唯一的出口。

尽管场面调度不能再假,尽管村民的表演时常让人出戏,还有渣调色……但是很明显导演已经知道自己在思考着什么,并且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出来。

主题与第五代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第五代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第五代的死亡说的是对于对于在世的影响。

第五代也没有对形而上的意向有过大范围的讨论。

而这两点李睿珺都做到了。

他并没有拘束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土地、亲伦的问题上而是把它们作为素材放入到他对形而上的讨论上来了。

就凭这一点,李睿珺比郝杰的电影就高出了好几个档次。

也就使得本片没有太多的中国特色,土葬火葬之争也可以是埋葬与不埋葬之争,宗教葬礼非宗教葬礼之争,仙鹤可以换成奥迪。

当然意境上差了点= =另外本片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爷爷”一直牵着一匹骡子,形影不离,尤其是每次他站前景发呆的时候骡子总会出现在后景,而两个小孩骑的则是木马。

后来小孩子捉到了鸭子(请注意鸭子在最后一场非常抢镜),爷爷也驾鹤西去了。

再比如对于埋葬这个动作的反复预演,让最后的结局顺理成章。

“爷爷”真正的转变(开始发呆)是在割草之后,难道暴露出湿地和前半段挖坟没有什么相像的地方么?

现代是一个不断揭示的过程,如果说“爷爷”是反其道而行,他的活埋理所应当。

死亡哲学本质上是生存哲学,如果我们连死亡都不能决定,还谈什么生活。

 8 ) 老一辈人与时代的变迁

我觉得电影想要表达的想法很好,老一辈人与时代的变迁。

导致两者格格不入。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也就成历史了。

历史是由后人回忆的。

而主角的老人的对土葬的执着是对自己与他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上的坚守,当然也是一种固执、迂腐。

而影片里面有人强制已经土葬的死人,再挖出来,不顾其亲人的反对,送去火葬场。

象征着新时代观念对旧时代观念的不择手段的摧残。

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这一代替的过程要潜移默化而不是如影片一样不择手段。

而影片中的仙鹤本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本就是虚构的,主角对虚无缥缈的仙鹤的追求与坚守,和结尾荒诞的结局向呼应。

另人深思,仙鹤的传说在如何美丽神秘,终究是虚构的,追求虚无得到的终究是荒诞的,可笑的。

这告诉我们人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黄粱一梦罢了。

但是影片的过于注重意识形态,主角情感变换的表达太少,剧情的发展并没有跟上作品表达的内容。

造成有想法,没手法。

 9 ) 乡土根深,温情可悯——《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影评

这是一部取于乡土题材,关于生死,关于人性和温情的电影。

整部影片围绕73岁的老人老马对死后安葬方式的担忧,缓缓铺开,结局让孙子活埋自己令人震撼。

全片在温情中,始终飘荡着淡淡的忧伤。

影片取景于朴素的陕北农村,很真实动人。

出场人物也很简单,老马的儿女儿媳、孙子外孙女,以及几个与老马关系较好的老人。

故事的冲突就是政府规定禁止土葬,人死后一律拉到西关城外火葬,变成“烟囱里的一股青烟飘走”。

主人公老马自知年事已高,脑中时刻想着的就是希望死后能入土为安,能“坐着仙鹤飞走”。

而儿女们一致认为应听从政府号召,父亲死后也要进行火葬。

老人的执念很深。

为了能土葬,他答应去女儿家过中秋,让外孙女带他去看村里的土坟,在土坟边上暗自给自己划了一个圈圈,那是他理想的身后处所。

从女儿家回来后,得知平日交好的老人老曹去世了,家人把他埋在了槽子湖边、自家的苞谷地里,老马去给老曹上坟,临走前独自坐在坟前喝了一大口白酒,除了为老友感到高兴,同时也是为自己担忧。

然而很快地,一辆卡车开进了槽子湖边,政府派来的几个壮汉戴上袖章,拿起铁锨就要挖老曹的坟,拉回城里火葬。

老曹的儿女哭喊着阻止,但老曹的棺材最后还是被卡车拉走了。

这一幕幕,站在湖岸边的老马都看在眼里,他静默地不安地走来走去,这令夕阳下他孤寂而衰弱的背影显得更加无助,连他外甥女小姑娘苗苗都跟着哀伤哭泣。

随着卡车轰鸣声离去,伴着苗苗的哭声渐渐停息,老马希望像老曹一样被家人偷偷土葬的愿望算是破灭了。

从此以后,大树根下老汉堆里更少见老马的身影了,甚至连其他老人都在猜疑老马是不是已经悄悄死去。

而槽子湖边的沙枣树下,多了一个时常徘徊又满怀期待的老人,那是老马在每天等待白鹤来湖边喝水。

老马坚信自己在湖边看到了成群的白鹤,为了让家人相信自己,他甚至让孙子智娃爬到树上去找白鹤羽毛。

然而他们始终找不到白鹤羽毛,那是不是就真的无法骑鹤而去了?

这天,爷孙三人在沙枣树下的一番闲谈却令他们想到了一个能够帮助老人避免火葬,甚至被发现、挖坟的方法,那就是———活埋。

说干就干,智娃和爷爷轮流挖坑,最后挖到足够老人坐进去的土坑,真的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入土为安了。

影片结尾,沙枣树下多了一个新鲜的填满泥土的坑,两个孩子聊着关于老人的事一蹦一跳地回家了。

夕阳余晖下,一片洁白的仙鹤羽毛轻盈飘落。

老人最后的心愿达成了:告诉他们,我乘着白鹤去了。

老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原因众多,除了政府的强制命令外,这一切与他的家人也脱不开关系。

这一家人中,儿女儿媳都是朴素普通的农民,他们终日忙于农活,与父亲很少有真正的交流,也没有切实理解老人的心愿和真实需要,而是不顾老人的意愿,坚定火葬。

这是老马失望和忧虑的缘由之一,因为活着时愿望就得不到尊重,人死后更加无法反抗。

反观孙子智娃和外孙女苗苗,纯真而懵懂,又令人感到温暖。

他们帮爷爷塞烟囱,在地上为爷爷画没有叶子的树,给爷爷戴花,帮爷爷挖坑等等爷孙之间相处的细腻的点滴,孩子们似懂非懂又纯粹的童真很打动人心。

最后,孩子们纯真无邪地以为活埋后爷爷就再也不会担忧了。

但是以后的以后,老马真的会如愿以偿了吗,真的不会像老曹一样吗?

经历此事后,孩子们的纯真无邪还会依旧如前吗?

我们不知道,但我希望答案是肯定的。

老马所代表的农村老一辈的传统观念、浓厚的乡土情结和社会变革的冲突,又让人感到无奈和哀伤。

但冲突与变化是一定存在的,遗憾和失望也是注定难以避免的。

只希望乡土纯粹,人性纯真能更顽强持久地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10 ) 乘船而去,白鹤飞翔:两部影片中的生死观与文化碰撞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税税碎碎念乘船而去,白鹤飞翔:两部影片中的生死观与文化碰撞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昨日,我观看了《乘船而去》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它与《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互为补充,映照出生死观念和文化冲突。

《乘船而去》:江南水乡的温柔与决绝在江南水乡的柔波里,周瑾老太太的生活如同一叶扁舟,平静而孤独。

当她被确诊为癌症,她的子女归家照料老人。

女儿苏念真,在上海经营留学咨询机构,因经济暴雷,关闭生意,回到母亲身边。

小儿子苏念清,一个在外漂泊的导游也回到母亲身边,尽力顺从母亲心意。

孙女是女儿和第二任丈夫所生,是混血,在校学生,老人家最后的时光里,孙女陪伴在身边。

孙子苏涛,是女儿和第一任丈夫所生,是一个北漂的青年,坚持着演艺梦想,老人去世也在外拍戏没回到家中。

影片中最让我动容的两个场景。

一是周老太太在病痛中挣扎,试图摘下氧气罩,她的儿子在迟疑中重新为她戴上,这一幕展现了生死边缘的挣扎与无奈。

二是老太太滚下床去,找钞票,一家人闻声赶来,忙着把钱给老太太。

可见年轻时老太太的生活一度拮据。

念真抱着老太太,嘴里喊着妈妈。

不知道我是不是幻听,听见老太太也喊着妈妈。

如果不是幻听,这场景让我最动容。

老太太没见过父母,这份对“亲情”的执念贯穿老太太的一生。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西北农村的坚守与释放在西北的苍凉大地上,老马和老曹的故事如同一幅古老的画卷。

老马,一个木匠兼画匠,他的生活与棺材紧密相连。

当政府推行火葬,他们的生意日渐萧条。

老曹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请求老马为他制作一副棺材。

老马在完成这最后的作品后,去女儿家过中秋节,回来时老曹已经去世。

老马在槽子湖边拜祭老曹,他告诉孙子,他希望自己能被埋在湖边,等待白鹤将他驮向天堂。

老人和孩子玩起了挖坑埋人的游戏,小孩纯真的“无知”戏谑地完成了老马“入土为安”的心愿。

这部片子看的时间有点久了,但老人寂寥的身影总在眼前,还有那场独特的挖坑埋人游戏……

探讨死亡的角度这两部影片都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死亡。

在《乘船而去》中,死亡是家庭团聚的契机,是对于家和家乡的最后怀念,而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死亡是老人对传统坚守的最后表达,是对亲情的释怀。

文化碰撞与亲情的纽带两部影片都深刻地描绘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乘船而去》中,娘舅和村里其他老婆婆建议按传统习俗安排老人后事,而周老太太一家人对传统没有那么纯粹的坚持。

念真信基督,老太太好像信佛。

最后丧事从简。

整体可以看出这家人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度较高。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的老人坚守传统,坚信白鹤象征着超脱和自由,这是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一种美好寓意,坚持入土为安。

老人对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社会的变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亲情在两部影片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乘船而去》中,亲情是家庭成员团聚的纽带,而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亲情则是老人对生命循环的接受和对亲情的释怀。

此片沉默寡言坚守传统的爷爷和天真无知的孙子形成对比,孩童与老人最“天真”。

《乘船而去》主要以儿孙的视角来拍,在面对死亡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被放大,后辈因老太太得癌症而聚集在一起,回归家庭,亲情成为凝心聚力的“吸铁石”。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主要以老人视角来讲述,老人通过与家人的互动,逐渐释放了对亲情的依赖。

他告诉家人,他将乘白鹤而去,这是一种对亲情的释放,也是对生命循环的接受。

意象《乘船而去》的生活背景设定在江南水乡,温婉细腻,柔情似水,现代与传统交叠。

船是交通工具,是家也是家乡。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生活背景设定在西北农村,粗犷传统,质朴苍凉,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冲突更强烈。

白鹤是老人对传统的坚守,是老人对死亡的美好寄托。

片尾曲的深意两部影片的片尾曲都出自小河之手,这不仅是音乐上的巧合,更是对影片主题的深化。

《乘船而去》片尾曲是小河演唱的《摇船》。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片尾曲是小河演唱的《秋色赛春光》。

两首歌曲,如同影片的回声,让人在影片结束后仍能回味无穷。

结语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终将面对死亡。

通过这两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宁静的告别还是超脱的接受,死亡都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

亲情和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面对死亡的勇气和智慧。

这两部电影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也是对人类情感的深情颂歌。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短评

湖里那段最好最灵。

7分钟前
  • jiji
  • 还行

农耕文明中,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庄稼人最终都是想入土为安,而不是入“火”为安。驾鹤西去,是一种精神追求。如果可以,我也想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12分钟前
  • NortonHill
  • 力荐

去年年度海报。又一部中国原生态故事片,今年看了好几部这样的小成本制作,但是唯独这部感觉导演的表现意图过强,无论是被遗忘的农村乡土背景,还是儿童语言的成人化思维,从第一场戏的画面语言我就感到一点格格不入,所以难免停顿了好多次才勉强看完。

14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俺就是特别喜欢带西北方言的片子,突然想起来国外的电影里的方言我们都感受不到真是太遗憾了。感谢杜同学搞的导演见面会,很棒!

15分钟前
  • 李铁牛
  • 还行

告诉他们,我访周公去了

20分钟前
  • YOU
  • 还行

“中国人”这个统称应该是不存在的

24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还行

比较失望。苏童的小说很意象化但看得很明白,电影拍得很具象却云里雾里。一口方言但是看不出什么泥土气。有观众提问说感觉表演是硬伤,导演强硬回答表演部分最满意,我只能赞成那观众的。。。导演老婆说我们先学习表演但是忘记表演,这种武侠小说里的虚空话其实没有意义。

29分钟前
  • angelfish
  • 还行

这片子看得我灵魂出窍了好么。。大爷念白的方式就像崂山道士好么。。最后一幕戏所有中国独立电影都在玩好么

30分钟前
  • 墨鱼仔
  • 推荐

国人千百年来的与天斗争与人斗争,都是为了脚下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对土地的紧拽不放,是一种归属感,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感。在越贫瘠越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种归属感不减反增。影片纪实性很强,但是戏剧细节上却不够丰富,长、固镜头文艺片标配也过死板,抹去了本片本应该有的诗意和戏剧上的惊喜。

31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通篇所有人都盼着老人死也是有点奇怪,很早观众就能猜到走向以至于后半段毫无悬念过于拖沓。画面颜色过于山寨,表演是硬伤,音乐有特点但和电影没关系。影片所有的优点都只停留在故事本身。

34分钟前
  • Ume
  • 较差

故事缺乏懸念推進,顏色也略嫌喧賓奪主,奪去角色的光采。

39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固定机位长镜头以及非职业演员的表演都是独立影片的腔调,白烟、白鹤等意象的运用衬托出了死亡的虚无,但超现实感还是不够,埋人游戏对应荒诞结局这一处还是蛮妙的。

42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说他好吧,故事讲了什么电影名字已经告诉我们了说他不好吧,把电影拍的像那个73岁的老人电影的色调滤镜很出色,但仍让人昏昏欲睡让孙子把自己埋了真的无力吐槽

45分钟前
  • 嗎啡
  • 较差

三星半,看完之后心里惆怅半天,那句听见泥土在叹息的话从看小说的时候就盘旋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荒诞,心酸兼而有之,如果前半部分再凝练一些就好了。可是后来又想,年老的日子不就是那种缓慢到一分一秒数着过,就是觉得每一天的日子都很漫长,又觉得自己错了。小河的音乐十分棒,导演是不是佛教徒@金

50分钟前
  • 树木希凉
  • 还行

从前每次长途跋涉为爷爷奶奶上坟(扫墓),都心想为什么当初不选择火葬。四周的建设规划越靠越近,百米之外就有一条车道通过,我总担忧,又期盼,可能要迁坟,或许会火葬,我想死去之人安眠,在世之人亦不必劳筋骨。或许爷爷奶奶已经乘白鹤去了,望他们原谅当时的我

51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没看过小说但土的可以,画面和配乐又好的不搭,编排造作,非专业演员就说反映现实或艺术创造吧,还真把农村那些讨厌的拍出来了,越看越烦。还别说商业片有枪手,独立片评论就跟民间字幕组事件似的该不该批?国内搞文艺片的还别看不上阿彼和何濑那类导演差得远了,年轻人就讨论生死还嫩。资料馆小厅。2022.2.20李睿珺回顾展连映重看加一星到三星吧,滤镜和打光导致色彩还是有些特点的,人就是一股烟,电视里的台词也与剧情稍有配合,静下心来感觉比第一次看好了些。

54分钟前
  • seabisuit
  • 较差

苏童是一张夺目底牌,一个放到任何维度都惊世的故事——孙子无意识地活埋爷爷,影像自始至终平实,褪去小说的骇俗和先锋。演员一顶一棒,好演员仿佛扎根在剧本里,像《光棍儿》。对于尘土的归根宿命,祖孙的生死循环。孩子纯朴善良,爷爷固执可爱,最后分冰糖一段泪目。

57分钟前
  • 常月琴
  • 力荐

导演在,不好说。导演本人很细小。

1小时前
  • 说你呢!
  • 很差

有点惨,有点冷,再灰头土脸一点就坏了,再风轻云淡一点可能好一些。

1小时前
  • 小南
  • 还行

白鶴的意象選得極好,關注的死後是火葬還是土葬的社會現實也很好,素人演員調教出來表演自然真實,手法沉悶,嚴重缺乏創意和趣味,某些場景刻意求新卻顯做作,沒有跟觀眾交流的意思。建議導演趁早轉行去拍人文風俗紀錄片,可能會更有建樹

1小时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