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复杂。
一方面这电影的确表现了女性在这个世界上受到的压榨。
但另一方面给我感觉很像是“女性主义命题电影”,抗着“女性主义”的大旗来消费女性,忽略了女性真正在社会上遇到的问题和苦难。
整部电影就是男性的凝视总结。
有一种他要创作一部社会议题的电影,用女性主义命题更好,于是头脑风暴地想出几个关键词:“女性 反抗 压迫 意淫 暴力 伪善 性侵犯 口头暴力 PUA”变成了扩写的关键,以这种刻板化、脸谱化、符号化的方式忽略了女性真正的具体的苦难。
一整部框架式电影,画了一幅以女性为主的大轮廓画,将一些刻板行为填入其中:裸露的跟踪狂、猥琐好色的牧师、伪善的房东、巨婴男童……用诡异的音乐和女性呐喊的声音缝合起来,看似把女性的心理恐惧给具像化,实际上对女性真正的苦难一无所知。
如果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表述女性觉醒和女性的苦难,那么它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叫醒沉睡的人。
让不理解的人理解,让无法共情的人共情;而不是让已经觉醒的人去苦哈哈地解读安利,让不理解的人看得云里雾里。
结局生子的男性,个人非常不理解也大受震撼!
感觉这一部分也有点厌女,男人无法延续后代,所以希望都在女性身上。
没办法生育的男人,只能自我繁衍…反而又警示了男人:别惹毛女人提起斧头抡你,否则你没后;或者是女人拿起斧头对抗着一群一模一样的男人,他们不断繁衍生生不息,不停地恶心你。
总归就是没女人啥事。
个人觉得写得好的女性作品(不论是电影还是书籍)它都是具体的、详细的、浅显易懂的。
不是神秘的、话说一半的、解读猜测的。
好的女性主义电影应该是很细节、很具体的苦难,剧情什么的都要让人(包括男人)理解而不是猜测。
就像《沙漠之花》《82年的金智英》就是具体的女性群体能感受到或者是会经历的一种苦难,不需要很诡异的音乐和呐喊,观众就能感受到压抑窒息,至少是普通女性观众都能感受到窒息,去思考这样的生活有没有意义。
《沙漠之花》让更多非洲女性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去,不接受阉割不接受童婚;这种现实的真实事件,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非洲部分国家对女性实施地残忍割礼行为,还让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大众切实认识到感觉到女性割礼的恐怖与伤害,督促社会根除这种陋习;《82年的金智英》让大多数韩国男性在网络上抗议抵制,他们就是看懂了片中女性现实的无力感和压迫感才自发抵制,对女性觉醒的恐惧转移到男性身上说明人们感受到女性社会结构上的弱势害怕她们改变。
但这部电影很空,看完觉得力气无处可使,你能抨击什么呢?
只能无意义地归纳到“男人都这样” “啊,我又厌男了。
”但人类世界的构成不就是男的,或者女的,这种厌恶只会徒留烦恼。
还是像海马星球性别即种性那期所言:“女性应该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必时刻聚焦男性,还被扣上教唆性别对立的帽子,而是有耐心的去倾听女性的声音,去关注支持女性创作者。
”ps:这部电影的手法和创作风格注定了千人千面,从哪个角度解说根据观看者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女性意识觉醒者肯定能看懂电影想传递的信息,但我个人实在是不喜欢这种空虚无意义的女性主题。
ps:最后男人生男人那块我真的不理解,这是没有摆脱女性的生育性思考吗?
如果女性拿起斧头,世界将会由残缺的男性通过自我繁衍生出共享同一张脸的男人?
不理解但是大受震撼🫠总之全片就是下面五句话的扩写😅
这种纯意识流后现代主义甚至都不想称作是电影。
这种上世纪被创造出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潮被渗透到世界各地。
而Feminism和Sexist的话题正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堪称现代流量密码!
现实里在“鸡蛋与高墙”的对峙中,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很容易以为自己站在“鸡蛋”那一方。
毕竟“鸡蛋永远是对的”,站“鸡蛋”那边永远不会有风险。
孰不知画面缩小后发现另一种的法西斯正打着推倒”高墙“的旗号快速蔓延!
到底谁是鸡蛋?
谁是高墙?
这部惊悚片因为预告时绝美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电影出来口碑挺不错。
现在有空来感受与众不同。
电影讲述一位刚结束婚姻的女人为了平复感情的伤害去一座郊外的大房子度假。
哈珀的丈夫詹姆斯是一个非常神经质,且占有欲很强的男人,在无数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哈珀终于决定离开他。
可是,詹姆斯忽然在哈珀的眼前坠楼死亡。
这件事情虽然将哈珀从这段窒息的感情之中拯救了出来,却也给她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为了疗伤,哈珀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乡村,在那里租了一间大房子。
刚开始,这里宁静的生活让哈珀渐渐淡忘了伤痛,可渐渐的,她周围出现的各种各样行为诡异令她感到不适的男人们彻底打破了这丝宁静,让她终于鼓起勇气去面对。
现在不以宗教为题材的恐怖片非常难得。
这部电影以男性凝视为主题,利用抽象夸张的影像故事来表达,立意深刻表达很有韵味。
如今男性凝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主旋律”的议题,导演能将其放入恐怖片中已经不算新鲜事,但是这部电影的美妙更在于导演对男性从凝视到冒犯的节奏把握,从观影声色到言语动作,每个镜头逐层递进直到最后极变态的衍生演化高潮,最终成就一部我喜欢的佳作。
男女从自然到社会的的权势属性,直至现代并未动摇,男性对女性的强占和居高临下凝视始终存在。
作为女性,我早已熟悉这样的感觉也不时做应对之法。
在这里,我并不想不断重复这个不断被讨论被疾呼的议题,而是具体感受电影的表达魅力。
1. 凝视的多重性。
电影里,女主哈珀不断经历了这种凝视,而且是全方位各层面的:开始不断搭讪的房东、教堂中要求一起捉迷藏的小孩、以为安抚其实有罪推定的教父、对跟踪暴露狂不以为意的警察……这样的人物像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各种相关人士,电影中将所有角色统一为同一演员表示其共性。
2. 凝视的进击性。
因为社会属性,男人对女性有天然的凝视感,同时又因为道德约束,他们需要借口来进行下一步的冒犯,否则就会停留在口头凝视的社交距离外。
电影中,哈珀居住的房子、拒绝游戏、痛骂教父、斥责警察,这些都暂时阻止了当时男性的进攻,直到他们换了新办法再次尝试接近。
3. 凝视的节奏性。
因为普遍性和进击性,电影中男性对哈珀的冒犯是蔓延不绝的节奏,所以男性在不断的试探女人的心理底线和反抗姿态。
而哈珀的表现也是我们平常所经历的那样:一开始觉得交谈没什么问题,然后感觉男性的试探心生警惕开始停顿,随着男性不断进攻性的表达动作,哈珀开始拒绝反抗逃离。
这样的真实性才会让现实中的女性观众更容易代入,才会发现它的恐怖不在于电影中的男性所作所为,而是男性的普遍社会性。
另外,电影隔绝社会环境的幽静乡村氛围,凸显了男女冲突;配色以红绿色调为主,绿是充满生机的幽深,红是复古存续的奔突,平静与冲突不时在互换,在下一个场景变幻含义。
直至变幻出她自杀的丈夫,以爱的名义。
这样的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刘琦呈My Ignorance Amuses Me.
也许是亚历克斯·加兰经历了科幻大片拍摄的制约与不适,终于在新片中回归到他最初独立小成本的创作。
作为类型片出道的导演,他今年的神秘新作《男人》再度掀起话题,获得戛纳“导演双周”的青睐,继续发挥其诡异超验的美学风格,以及对女性现状的关注。
虽说片名是“男人”,但影片的焦点完全落入到一位丧夫的女人身上。
故事讲述女主角哈珀来到一处美丽的英国乡村疗伤,然而,这里的树林中似乎有个神秘人在一直跟踪她。
在此地并没能摆脱丧夫之痛,反而让潜藏在她心中的恐惧逐渐转变成恶梦……这个故事远比之前两部作品要简单,没有《机械姬》扣人心弦的剧本,也没有《湮灭》的复杂叙事结构,加兰将重点放在了他最得心应手的美学风格上。
从开头丈夫缓慢坠落的慢镜头,到女主角进入山洞后极具催眠的声画效果,再到最后十分钟惊世骇俗的分娩场景,一步步地将视听冲击力推向极限。
在营造悬疑氛围方面也不遑多让,一惊一乍的镜头(神出鬼没和凭空消失的男人)都是A24出品的鲜明标志。
从剧本层面来看,这个没有太多情节发展的故事更接近一部短片的体量,过分炫目的视觉效果显然有拿来填补叙事空洞的嫌疑,部分情节险而沦为 MV 拍摄的示范片段,这是继《湮灭》后再次暴露出导演在剧本创作的弱势。
至于那些装神弄鬼的象征符号(苹果、隧道、蒲公英)到底是为了增添叙事深度,还是为了增添画面的美感,相信观众心中早有答案。
不过,影片对女性现状的关注逐渐浮出水面,剧本将一个女人在男性霸权社会里的不适感刻画得入木三分。
反复出现的争吵场景引出一直萦绕女主角内心的恐惧,指向了女人在两性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男人总是在不经意之下给女性造成心理创伤,并以各种口吻来掩饰这种错误。
女主角在乡村遇到的众多男性角色都无一例外给女人带来了不安全感,裸男的跟踪行为与不礼貌的小男孩的言语具有侵略性,而警察的所作所为与神父的谆谆教导,也代表着社会上男人对女性真正需求的蔑视与误解。
导演大胆让同一位演员饰演所有的男性角色在此显得无比契合,无论男人的外形和身份如何改变,都无法消除对女主角的偏见和侵害性。
尽管最后10分钟展示男人自体分娩令人恶心不适,却准确地将这种隐喻揭示出来,男人对女人的侵略性与生俱来,世代循环不止。
换个角度来看,她对丈夫的恐惧根源完全外化在形形色色的男人形象与行为之中,生动地刻画出女性在当今社会里生存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
这种女性关注的话题与加兰的处女作《机械姬》如出一辙,两者侧重不同,《机械姬》讲女人想法逃离男人的控制,这部谈的是如何在男人世界里生存下来。
只不过这次探讨得太过浅显,并没有深入剖析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
尽管出自男性创作者笨拙直白的表达,这种清醒的自省态度依然值得鼓励。
现在强调女权似乎成了政治正确?
已经看到好几部电影强调女权了,这一部电影应该是最明确直接的了。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那里就有热度,那里就有电影!
导演的商业嗅觉还是很敏锐的。
其实剧中只有女主丈夫,对女主有明确的控制欲,可以视为对女主的压迫,而其它男性和女主之间的敌意,就出现的就非常奇怪,似乎都被女主丈夫灵魂附体一般。
特别是房东,前面热情接待,各种帮忙,后面突然要杀女主,实在是莫名其妙。
营造出的氛围就是,女主被周围“所有“男性忽视、敌视和压迫,严重夸大了焦虑。
有人说这些角色都是一个男性的多个表象,那就不应该用”men“,而应该用”man“。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公平竞争,帮助弱者“,和性别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直接把强弱对应到性别,是荒谬的。
强者和弱者,要拥有相同的待遇和权力,也就是所谓”公义“,远远超越了人类当前发展阶段。
片子的结构很有意思,前半段是优美的田园风光,拍摄水平真的很优秀,不管人物、风景、建筑,都拍的很唯美,很多截图拿出来就是大片,摄影师厉害!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半段突然画风大转,恐怖、血浆、蒙太奇,各种古怪元素闪亮登场,建议大家先做好心理建设再看。
片中有不少隐喻,对中国观众不友好啊。
后半段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已经脱节,也无法用影片的自身逻辑自洽,有些怪异,更像是女主的梦境。
当你想要离婚,而你的丈夫坚决不同意,而且威胁你他要去死,让你一辈子内疚。
在争执中,他打了你,你会怎么做?
当你把他赶出家门,然后他从你家楼上当着你的面坠楼而亡,你又会怎么做?
女主为什么要去乡村疗伤?
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大的华丽的“大宅”民宿?
为什么会去散步看着一棵茂密葱郁的树微笑?
因为她特别在乎自己的生活和空间,渴求打开内心,她在主动疗伤。
为什么她会在隧道呐喊同时搭配有趣的和声?
因为隧道象征黑暗的救赎之路,只不过她被一个男人赶了回去,没有想清楚的事得不到救赎。
同理,她依然用的是Mrs(已婚女性的英语称呼)而不是Miss(未婚女性的英语称呼),表明她仍然处于纠结状态。
为什么是苹果树?
而且她一进门就毫不犹豫的摘下一颗而啃了一口?
因为夏娃不见得就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夏娃不用受蛇的蛊惑也可以选择智慧和快乐。
同理,她从来没有因为嫁人而跟着丈夫姓。
为什么女主要隐瞒自己不会弹钢琴?
或许她想收起自己的魅力,但潜意识却表明她非常自信。
她的工作通话也表明她从事的是销售工作,这个工作一般是男性更有优势,但她言语干净利落,工作能力和收入应该不差。
遇到的裸男是最原始的男人形象,他的身体内部和脸部长出植物也表示单纯,是的,他什么也不会说,只会尾随女人,纯粹的被女人吸引。
遇到的小屁孩儿象征不成熟的男人,躲猫猫表示男人一直都想知道女人到底在想什么。
遇到的牧师象征世俗压力和婚姻约束。
被打左脸如果不把右脸展现反而是一种罪?
婚姻长相厮守的誓言到底是祝福还是捆绑?
遇到的警察象征暂时的理智可以压抑住潜意识,但潜意识是关不住的。
遇到的酒吧混混,那直勾勾的眼神就是占有欲和暴力的化身。
别忘了还有民宿主人,他想幽默但笨拙,他有保护欲但无的放矢。
他本是女性心理大宅的主人,但却似乎不曾真正拥有。
这些男人都是一个人扮演,也充分展现男人是多么复杂的生物。
最后这些男性形象不断的变换出现,给女主恐惧、放松、更恐惧、反抗、崩溃的心理。
敢问世间哪位女性不曾被男性的“精神分裂”千锤万打?
教堂里的圣水池也出现在了大宅内,表明女主也时刻想得到洗涤。
男性的面容雕塑仅仅是一张大脸,而女性的雕塑却是生产时的暴露阴部。
裸男吹来的蒲公英不用说都知道象征小蝌蚪,仅仅是那么一小株落入女主嘴里,女主都可以陶醉。
女性其实一直都对男性敞开心扉,怎奈男人都是大猪蹄。
小屁孩想要在捉迷藏里找女主,但现实怎么不是女主开始倒数,女主才是想去找小屁孩的那个人,是的,大猪蹄们,其实女性才是想知道你们到底怎么想的啊。
至于那道貌岸然的牧师,纵使你讲女主对你的性吸引描述的引经据典,但字里话间却是对女性的极度不尊重,想强行插入迎来的反而是女性刺向腹部的匕首。
之前女主在教堂内已经哭喊出来了,你TM这个人面禽兽还去撕别人伤疤?
能不能走个心啊,猪蹄!
你看那天上的银河,是不是隔开牛郎织女的天然屏障?
你看那裸男最后不断的自我分娩却逐渐畸形并卡住,是不是代表猪蹄们自己根本没有独立的强大的人格,痛苦而不得进化,扭曲而只会徒增女性厌恶,不然女主为什么去抄斧子想剁了你这个怪胎?
最后幻化回丈夫的形象男人坐在了沙发上,对女主说我只是需要你爱我。
这是最真实的坦白,所以女主放下斧头也坐在了沙发上,此时她也放下了内疚。
最后闺蜜赶来,特写是闺蜜已经有身孕,暗示女主已经获得了新生。
曾经的我也曾觉得胖胖不爱我而要冲到马路上去自杀,刚开始胖胖还可以安慰我,到后来也开始对我厌恶。
或许许多男性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不成熟。
这个不成熟,是指自己没有自己的人格,自卑而不懂自爱,乃至爱情的矛盾稍有爆发便以为我的世界即将毁灭,从而不断的伤害那个本来就爱你的人。
这不是爱,这是给别人负担,这是自我成长不达标,这是潜意识还停留在渴望无条件的爱的婴儿阶段。
这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
影片有一个镜头是蒲公英落到了一只死鹿的眼眶里,没有了眼球表明爱已经盲目,互相视而不见。
蒲公英胡乱的到处飞并没有让死鹿起死回生,反而鹿开始糜烂。
记住,爱情是“我很好,有你更好”,而不是“我好孤独,我需要爱,救救我,不要离开我”。
Love is what we came here for爱是我们来这里的目的Love is the key we must turn爱是我们必须转动的钥匙Truth is the flame we must burn真理是我们必须燃烧的火焰Freedom the lesson we must learn自由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功课Have your eyes really seen你的眼睛真的看见了吗不得不说,影片开头第一幕就非常喜欢,配着雨声的画面,
然后镜头转向室内,突然的bgm,女主哈珀刚好卡点惊醒,一个意外坠落的画面算是留足悬念。
然后是久违的风景画般的场景,配着歌曲,开车走在英国乡间的小路上,汽车慢慢驶入乡村别墅,苹果树,
莎士比亚时期的建筑,市内陈设看起来也都很温馨。
(截至此时一切都好喜欢,如此治愈的画面差点让我忘记它的标注是恐怖片。
)
然而片头的十几分钟和后边简直不像一部片子,风格之割裂,让人很难不叹为观止。
如果沿着开头的画风继续下去,大概会是另外一部很不错的剧情片。
观影过半我就在想,导演这是故意的吗?
难道是想说明,看,电影和世界一样,可以很美好,也可以很阴暗,可以很温暖治愈,也可以很血腥诡异,如此一分为二如此多面才是世界的全部真相……本来抱着久违的欣赏之情来探索的我,很快就放弃了幻想,因为之前美好的镜头之后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赤裸裸的限制级画面,让人不忍直视(容易产生不适感)。
关于电影的直观感受和画面部分,暂时就说这么多。
接下来试着讨论一下它的核心部分——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什么?
由于电影本身台词并不多,再加上不断穿插的闪回镜头,各种隐喻和细节,属于那种乍看起来观感比较晦涩的片子。
而且据说最后导演又删掉了女主和闺蜜的对话,使得结尾变成了纯开放式,即你怎么解读都可,无疑为它的主题揭秘之途更添疑云。
所以这种电影评价两极分化也是在所难免。
有人说它是女权电影,有人说它是部恐(厌)男片。
有人夸它神作,怒打五星,有人称它垃圾,一星送上。
于我而言,都不至于。
在我看来,它不是在简单地批判男性,其目的也不只是在诉说女性的现实困境。
的确,不论是擅长道德绑架式软PUA的老公,伪善的房东,神经怪异的跟踪男,阴郁变态的牧师,凶恶乖戾的小男孩,还是淡漠的直男警察……这一系列男性人物看起来没一个“好人”,他们都对女主实施了各种有意无意的“迫害”行为。
女主总是被迫“应战”,一刻也不得闲。
总之,确实有点“总有刁民想害朕”既视感。
但电影也不止在于单一呈现,还有一点点探究的意味,比如后边的套娃式“男生男”情节,这么长一组镜头,难道就是为了显现电影有多邪门或者恶趣味?
想来必定不是,开头的画面证明导演有拍“美好”的能力,而后边突然开始大篇幅地执着于拍这些,一定有它要表达或者想对比的东西。
男人不断单性繁殖,不停从各个部位生育一个又一个男性,这寓意着什么?
他们完全受自然规律唆使,根本停不下来?
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
看着一个个“生育者”痛苦地生产,直至耗尽最后一丝气力缓缓倒下,接着“新生儿”从降生开始,就慌忙寻找求生的可能,然而不等他得到回应,自己又开始被迫进入繁衍状态,如此循环往复,真的很荒诞却又很写实。
确实不想再费太多功夫去声讨片中男性人物的“可恶”与“变态”现象,因为如果他们是极少数,需要科学实验去研究如何产生变异的,如果是大多数,那么大力口头批判和鞭笞是没有多大效用的(片中好几个不同的男性人物由同一个演员扮演)。
还是更想探究源头性的问题,是偶然?
是注定?
是规律?
是未解之谜?
这部片子的确很奇情,但因为它带有女性主义的议题,又不能把它简单当成一部类型片去看。
讲真,其实电影画风并没有多恐怖,更多带给人的是那种无形中的压迫感和整体偏沉静阴郁的节奏。
不过看完全片,也不会觉得电影是在单纯为女性呐喊,无论是被跟踪、被凝视、被忽略自己的姓名、被鄙视自身的性别特征,尽管这些看起来虽然是在替女性“发声”,但片中仍出现不少关于“雌雄同体”的暗示,不禁让人想到“酷儿理论”。
最近看到这么一段话:"某种表象被沉淀、被凝固下来,它们就被当成某种内在本质或自然存在的表象"。
"欲望的异性恋化需要'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对立,并且把这种对立加以制度化,把它们理解为'男性'和'女性'的本质。
"大胆假设一下,也许导演并非在强调某一性别问题,男性女性尽管有自身难以对换的身体特征,但在心理层面,也许两者不一定非要处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女性被规训的同时,男性也在被规训被塑造。
但其实,真正的世界里,没有什么男性女性的简单划分,而是弱者与霸权的对立。
如果我们要变得强大,并不是学习像男性一样强大,也不是做什么女汉子,而是要“像人一样”强大。
因为,爱不分男女,自由也不是任何一个性别的专属。
哈珀明明会弹钢琴,但她说自己并不会总而言之,无论这一段旅途是女主纯粹臆想的噩梦,是其丈夫幻化出的鬼魂,是为反衬现实无处不在的危险而拼凑的概念形式,还是别的什么(还有人说其实电影真正是在反讽女性的,可以,果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残缺亦或圆满,你想站在哪一面去观看,都由你,反正偏爱把世俗理念灌溉于己,经自身内部吸收后再习惯性强加给别人,也许就是人类难以更改的弊端和顽疾。
执拗地一再追问,男人还是女人,真的很重要吗?
为什么一定要非此即彼?
困在性别的桎梏之中,终究还是浅层概念。
归根结底,自然界里,没有爱的人压根不会是人。
(当然,还是要说,就连这句本身也逃不开是人为定义。
)
在套娃之前恐怖氛围很到位,不过也从套娃开始就逻辑全无,为了制造恐怖感而放弃逻辑也并非不明智,想要逻辑和恐怖双得是很难的。
影片中并没有那种突然窜出来的惊吓,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恐惧,而且是女主的内心恐惧,让观众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各种拍摄手法也都非常到位,打光,特写,场景的拍摄都算上等,不过最后的套娃镜头带来的冲击感可能很多观众都不能接受。
影片也隐喻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很多不尊重,瞧不起女性的男性;主线应该是由于女主和丈夫的互相不尊重和不理解而展开的,这也是现实中常见的问题,影片里是一种极端情况。
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肯定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相信和互相尊重上的,但现在中能做到的情侣或夫妻往往只占少数。
这些变态男人,真是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
房间也很美,女主就更美了。
看到裸男,要是我就直接退房跑路了。
英国警察还是挺给力的。
但是也不行,含男量太高就是个悲剧一个女人只要还活着,她遇到的所有男人都是不安全因素,不管老少白瞎了这么好的风景女主是这么美好,blingbling,先被前夫伤害毁坏,再被其他男人觊觎不要靠近男人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法国人布列松以反电影的方式拍电影启发了无数影人,虽然他过早的结束创作生涯。
另一个高产长寿法国人戈达尔毕生反抗好莱坞类型,结果他的新浪潮一群好基友共同开创了法国类型电影,他自己仅剩下完全拼贴素材了。
说明反类型的时代彼时还未到来,而今天,反类型的类型电影吹响了号角。
英国人加兰和美国人查理考夫曼发展路径一样,编剧出道而且编剧长片量远大于自编自导长片量。
他们这样的编剧是好莱坞的中流砥柱,不可多得。
大十来岁的考夫曼估计是加兰的偶像,其作品浓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影响深远,考夫曼于2020年编导惊悚片《我想结束这一切》,离恐怖类型一步之遥。
加兰一直聚焦科幻惊悚,men是其首部恐怖类型,选用《我想结束这一切》同一女主,绝非偶然,而且加兰借用的不仅仅是女主吧。
当下,借鉴糅合故事背景人物设置及意象是创作必由之路,导致越来越多的电影意象重叠,大量隐喻象征大量留白和多意性也是新导向。
减少或完全不作任何铺陈渲染,或反向铺陈,心路与现实完全无界都是反类型的特征,本片亦然。
men几乎全部英国制作班底,英国式英语英国实地拍摄及文化重溯,如同反好莱坞类型的宣言。
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意象。
green man生殖表达
因为诺曼王朝,是英国传统异教符号之一。
乌鸦传递神谕,与北欧同源。
北欧近年数部恐怖类型均出现乌鸦意象
拉斯冯提尔意象。
象征重生。
冯提尔意象较多,比如苹果狂坠。
他是承前启后并独立于类型之外的代言人,对独立影人影响较大。
英国多神的代表green man,象征森林生命重生生殖等。
在此对标好莱坞独立制作《北欧人》的北欧多神。
这样的画面显示编导加兰急于求成。
应该是green man的另一形态,象征生殖。
在本片大施神力,蒲公英象征啥谁都get到了吧尾声:80年前黑色电影将女人利用爱情引诱男人犯罪的模式固化。
到1960年代典型的黑色电影基本消失后,男女博弈爱情幻灭的主题渗透到接棒黑色电影的广泛类型之中,特别是犯罪惊悚和恐怖类型。
如今,电影女性主义被广泛过度解读。
本片尾男生多胎高潮时==lll,仿佛男性自我献祭以求救赎,女主反而越来越淡然。
男人女人,至少在电影世界,该和解了吧。
怪奇有余,真意不足
我知道要表达什么 可是我只想要简单看个恐怖片
女主心理疗伤,男主多重宇宙。前面昏昏欲睡,后面精神抖擞。“套娃”简直太嗨皮了。。。
英国的乡间为什么有那么多大片草地?
这哪是女权片,这还是新怪谈啊。把里面的男人都当成一个灵异体就完了,因为面孔相同(男孩的面孔特效做的极其诡异),女主也并不诧异,因此表意就无法再被扩大化。这样的演绎方式,本质上和那些男主角遇到女鬼的恐怖片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加兰延续了新怪谈风格,比如最诡异的那个段落,因此美学上与主流恐怖电影形成差异。但也仅此而已,哪怕那些台词再怎么有针对性,再怎么比喻,也都只能视为无所指的能指。所以这更像是一个架空世界观,一位恶魔创造的寂静岭,甚至是女主内疚感幻化出的诡异空间,它从来都是一种个体叙事。本片的问题在于,没能将新怪谈更进一步,指向更深层的心理表意,最终还是落在了视觉猎奇上,这点甚至还不如《湮灭》。
3.3分。意象大于叙事,氛围大于情绪,这部女性主义题材惊悚片依然保持着嘉兰之前两部电影的特点,只不过比起《机械姬》和《湮灭》,它的隐喻和命题感更强了,而对于故事结构的建立更为脆弱。所以影片在前半部分的铺排很是引人入胜,古朴典雅的乡间别墅,蓊蓊郁郁的茂密森林,都极为曼妙的表现出生命力的旺盛和地理性的保守之间的反差。期间插入的极端闪回画面,如同不安的琴弦,拨弄着我们观影时的不安。不过到了后半段,随着女主角逐渐发现这诡异的现象,“男人们”展开对女主角的攻击和侵犯,那种不安感化作为纯粹的惊悚展示,尽管“男生男”的套娃过程略显创意,但影片本质上没有架构好自成一体的影像空间和叙事空间,多处的留白更是让影片像是一部问题电影。
6.27 “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把男权的压迫具象化为一个个独立个体,表达是有的,结尾妊娠套娃的cult质感也很变态,可就是太垮了……前半个小时真的快睡死了
累了
看到最后就跟女主角的心情一样,你爱咋咋吧。
now you see why it s MEN not MAN.
电影是想告诉我们所有男人都是一个样子的?满脑子里都是x?只有让他们反复体会女性的生育之苦才能将他们蜕变?看了电影我没有答案,因为我根本也没有提问,因为我根本不能解决他人的问题,也不能改变他人的想法,就像在隧道里的回响,重复,单调,渗人,又有点美感,周而复始。大自然之美,星空之浩瀚,人类之渺小,至于人类的那些争执与矛盾,困惑与愚钝,自私与狭隘,更加渺小,微不足道。
更像是一篇尽量抓了许多重点的命题作文,这样的作文是否真诚见仁见智。填充了大量宗教性别意象符号,当我以为加兰也就如此了的时候,结尾生产那part陡然凶到尖叫,这部分无疑是精彩的,我暂时消化不良。
知道是恐男具象化,没问题,但具象得太抽象了也……
太高了,可惜没零分。
SO WEIRD
亚历克斯·加兰用浓烈的视觉风格,自然装置完成了一部乔丹·皮尔式的,包含二元对立的议题的恐怖片,幽灵与记忆在回忆被去魅,又在不安的哥特空间之中被重新发现,在设定上如同“造访带”,但并不是塔可夫斯基的而是形如斯特鲁伽茨基的原著描写。无数的宗教隐喻是对于《创世纪》的改写。亚历克斯·加兰和迪库诺最大的不同在于一种反-启示录精神,在《机械姬》中,其实现是哈拉维式的赛博格宣言,《男人》则是圣经的后现代结构主义阐释,而裸身的亚当则逼近一个荣格式的等级制原型,他的不断自我生殖是符号-结构社会的裂变与自我生产,在这种压迫性的封闭中,女性只能被迫扮演夏娃,承受人类“堕落”的指控。happy ending的结局和前几部作品相比显得邪气不足,导演本身可以处理为一个恶之社会在恐惧的伊甸园之上的就地诞生。
3.5. 符号和表达太直露,阴茎暴露癖也不过于此;孤雄生殖还是牛逼
当代恐男片,男人恶心、卑鄙、残暴,还会自我复制和延续。男人反复生男人的镜头可能会成为cult片经典。但是这片子毁了我吃泡椒凤爪的乐趣,因为我也是这样中间一刀切鸡爪的。。。
伊甸湖边有个狗镇 狗镇里有很多稻草狗....
虽然说过再也不看恐怖文艺片还是被骗进去了。配乐不错,构图很美,最重要的是影片贡献了我近两年看过的最惊世骇俗的猎奇场景:男人套娃连环生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