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尊严和权力,永远是电影工业的良药,不知这些药能否治愈世界,至少他有这个希望。
杰克是一位资深的医生,从医一生他看到了太多太多病入膏肓痛苦度日却无法选择死亡的病人,包括他自己的母亲,有太多生活在病痛中的人只想痛快地死去,只想死的时候能够保持一份尊严,然而无奈的是这些不再能够体会生活质量的人们却成为了医疗机构和药厂的贡献者,用自己无望的躯体不断地用各种器械和针剂维持着。
杰克认为帮助这些希望以死解脱的人们实现愿望,是一个医生的职责,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也应该是不让病人承受不应该承受的痛苦。
杰克克服千难万险为那些纷纷来请求他给予帮助的病人们实施安乐死,他的行为引发了全美国的大讨论,有人抗议,有人力挺,他不断地进出监狱。
在法庭上,杰克播放了他的病人和亲属在生前向他请求实施安乐死的视频,当看到那些病人安详地躺在床上,跟家人互道我爱你之后,毅然地拉下那致命的机关,然后终于摆脱那些令其痛苦不堪的折磨时,陪审团泣不成声。
即使是这样,安乐死仍然是宗教组织的大敌,也成为政客们选举时的工具。
随着自己的盟友越来越少,孤军奋战的杰克终于做出了越界行为,他亲自为病人实施了安乐死(之前都是他帮助病人安排好,病人只需动一下机关,就可以自行实施自杀),并且将整个安乐死过程通过全国电视直播,这一举动被定性为谋杀,70岁的杰克入狱8.5年。
杰克的扮演者阿尔.帕西诺,老戏骨一个,就是阿尔已经这么老了么?
70岁啦,岁月催人老啊,要不是看了演员表,我真没认出来那是他。
这个片子唤起了我对姥姥的回忆,我坚决支持安乐死。
很久不看电影,偶尔看上一看,无意间选了这个。
纪录片的拍法,初看觉得寡淡,感觉上就是一砣支持安乐死的家伙,跟一砣宗教、伦理人士打架的故事。
好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吃饱了撑得搞出来的内耗型故事。
开初,我很想质疑那个人的动机,为名或为财?
但看导演的拍法,显然,沿着他崇拜的目光,我找不到这个动机。
正郁闷着,电影到了后1/3的部分,高潮出来了。
不算峰回路转,却浮现了那句话:动机真得不重要,结果有时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他后面的路是怎么走的。
挺好的一部电影,讲 执着、死亡、人性、媒体的功用以及法律的尊严。
影片进行到10分钟,杰克向病人解释在安乐死中用的3种药剂——输液管先向你输送镇定剂,让人进入熟睡状态;然后是肌肉松弛剂,这时人就不能呼吸了;最后是大量的氯化钾,它让人的心脏停博,这样就死了。
好熟悉的经典注射死刑剂。
杰克劝说自己的病人捐献器官,“不仅给你的生命一个了结,而且让你的死亡更有意义。
”“你可以捐赠你的器官,我们向你保证,对器官移植接受者遵循First-come-first-serve之原则。
”以至于抗议者质疑他为了拿到器官,随便取人性命。
他的朋友劝说他,最好先只做一件事,可他质疑:他们的器官有用,为什么不去劝说捐献?
——这几年,Nerd果然流行。
再然后,杰克找到了一个好伙伴,费戈律师,俩人一起跟电影里的大坏蛋、保守分子汤姆森打架,赢得痛快淋漓。
打到高潮处,杰克穿着中古世纪的服装,带着木枷、脚镣,出现在法庭。
他要拿到一个自己无罪的判例,结果,当然是赢了。
判决后,费戈律师忙着去参加州长竞选——安乐死,是一个多么好的公民权利的话题,而一个为此奔忙的律师,多伟大。
而杰克呢,他也赢了,他没有被判刑,州检察长甚至允许,他只要别声张,愿意协助多少人自杀都行。
但杰克呢,他偏不要躲在宇宙某个阴暗的角落里做事,还得悄悄的。
他说:“我要到最高法院去,要求立法。
我要一个法律,让协助自杀合法化。
”现在,没有人帮他了,他要把事情闹大……过去协助自杀时,安乐死的患者用自己残余能动的器官打开死亡的阀门,他从不亲自按动那个按钮,那不合法。
可是,那一天,他直接向病人注射了药品,把这一切拍下来,托人交给了麦克•华莱士,要让这个国家所有的观众都看到,他,死亡医生杰克,是如何亲手帮助一个病人死亡。
进而,引起争议,引来诉讼,促进立法。
那就是他的目的。
可是,他失败了。
宣判时,法官说了段让我很是受用的话:“很明显,你到这儿来做最后的抗争,但你选错了地方,我们的国家能纳百家之言,是因为我们通过文明、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内部冲突。
我们有一套方法和手段,用来声讨有违人心的法律。
你,可以批判、斥责法律,跟媒体诉苦或向选民请愿。
但你永远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
你不能犯法。
没有人能忽视由为了控制痛苦而终止生命所引发的激烈论战。
这次审判结束后,这场争论仍会以平静、理智的方式持续下去,但你的行为已淡出了公众的记忆。
——这次审判并非针对这次争议,它只是针对您。
”杰克亲手杀了一个人,一切都证据确凿,法律至上,他要被判刑。
前搭档儿费戈律师看着电视里的审判说,如同看着一个人如何把自己绞死,“他就不明白,他们会把他关到笼子里,然后把钥匙丢掉。
”杰克被判了10年,实际服刑8年半,2007年出狱,时年79岁。
补充:看了豆瓣,才知道,这只是个微型电视剧,哈,有点像小时候上下两集的电视剧。
不过,挺深刻的——其实,我不喜欢泛泛儿地去谈死亡、伦理,让人心烦意乱的,不好。
可是法律,谈起来有精巧的逻辑,很自洽,看着就顺溜,嘿嘿。
前些日子,琼瑶阿姨在脸书上写下一则三千字的死亡信,起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突然惊觉,琼瑶不再是阿姨,她已年近八十,变成了要开始考虑身后事的老人家。
在这封信里,琼瑶嘱托:如果自己变成失能老人,请让我走得快。
她用“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
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来为人生作结。
琼瑶是一位活得通透、洒脱的智者;即便是她,也免不了一个平常老人的顾虑——在丧失了“活着”的感知能力时,那些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救援,是不是对生命的凌迟?
那时候,人能不能选择有尊严地死?
许多电影的悲怆感来自于英雄末路。
是苟活还是利落地去死?
《金刚狼3》选择让年老体弱,泯然众人的狼叔战死。
《飞越疯人院》中,被做了脑部手术的麦克墨菲变成了行尸走肉,酋长选择杀死这个躯体,带着他的精神出逃;
《百万宝贝》里拳击手麦琪摔断了脊椎,插着喉管,教练弗兰基拔掉了那根维生的管子,为她注射了“毒药”。
观众为这些结局买账。
而且在心里承认,这些好死胜过赖活着。
死亡包含了所有最难的伦理问题,人有没有权利选择安乐死一直是争论不断的话题。
电影《死亡医生》,是一部传记电影。
它再现了九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死亡医生”杰克·科沃基恩的故事。
这位医生在密歇根州为130多位疾病晚期患者提供安乐死服务,他一直和政府较劲,甚至希望最高法院能为安乐死立法。
最终因为一例亲手注射毒药的案例,杰克被以二级谋杀罪判刑。
阿尔.帕西诺饰演杰克·科沃基恩,并一举拿下艾美和金球奖。
阿尔.帕西诺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非常满足“能去刻画一位智慧、有趣,独一无二的人。
”当时,杰克·科沃基恩就坐在观众席上。
左图是杰克,右图是阿尔帕西诺这部影片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是重现:重现了杰克·科沃基恩,也重现了主人公带来的大辩论时代。
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反对者,支持者,病人,政府,医药协会,我们能看到真实生活中各方的姿态。
反对者认为他在扮演上帝,他的所作所为是歧视,是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灭绝;支持者认为,他让人实现了有尊严地死,解除了许多人的痛苦。
医药协会说他是一部杀人工具,是对公众的威胁。
病人则把他当作生命中最后的礼物。
一位记者的描述更加中肯一些“他对于社会而言,更主要是正面力量。
因为他让人们意识到,有许多人,活着还不如死了。
”支持和反对者都认同,在杰克·科沃基恩出现之后,大家都意识到晚期病痛的折磨,知道人对死亡尊严有诉求。
关于临终关怀的研究变多,医生也更愿意给临终病人开缓解痛苦的药物。
目前,世界上有5个国家,美国有7个州已经安乐死合法化。
2015年美国民调也显示支持者数量更多。
数据来自Euthanasia Statistics全剧最血脉贲张的一幕是在庭辩时,杰克·科沃基恩雷霆大怒。
指着对方律师高喊“你怎么敢?
你怎么敢,把安乐死和种族屠杀做比较!
”现在距离杰克·科沃基恩为病人提供安乐死的九十年代只有二十多年,距离他的去世不足十年,人心已变。
支持安乐死将是大势所趋,只是任何一种理念传播都需要一些先驱,需要抗争和牺牲。
所以琼瑶以如此高调的方式把临终、安乐死这些问题带入大家的视野,是一件好事。
就像她说的“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对于一件必然的事情,我们需要让死亡变成一段“美好的告别”
Will you choose to die while you can?to die or to live, it is always a question...安乐死,一向是争论的焦点。
中国有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当生存成为一种痛苦,当呼吸都令人不堪,当病痛、苍老将我们折磨得失去尊严、不成人形,我们是不是能够选择一种平静而又体面的方式死去?
我想,或许那时,解脱是唯一的念头了吧!
死亡,也是人的一种权利和选择。
我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人,没有立场来评论,但是换作是我,大概会选择自己在平静中离去,而不是在痛苦中挣扎。
这或许是自私,或许是对身边亲人的残忍,但是未尝不是另外一种解脱。
Jack的悲哀,在于他对信念的坚持,他是支持安乐死的先行者,却是宗教主义者唾弃的对象。
他挑战法律,想将安乐死立法,可是法律最终还是将他击垮。
片尾,女法官对他的宣判,句句不离法律,“没有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但是,法律不是人制定的吗?
不是为人来服务的吗?
那些生存已经成为一种折磨的人们被剥夺了平静死去的权利,他们的痛苦能被法律救赎吗?
不能,这是法律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悲哀。
我并非安乐死的支持者,但是我同情Jack,看到他以71岁高龄被判入狱,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阿尔·帕西诺太nb了,演技真是没得说啊,他一个人足以撑起整部片子!
对结尾的一句ame最高级人民法院拒绝审理此案还是很感慨,法官看起来庄严却无力空洞的结语也是。
人类创造了法律约束社会没错,那是他们希望控制未知的手段。
因此法律暂时还无法对他们害怕的、超脱他们之上的死亡开口片中太多呓语和光污染,给我精神状态搞得不行了。。
褒义的,很有氛围。。
以及我最终同意对死者用黑白的、血淋淋的字幕和镜头,我支持死亡要以最丑陋最真实的模样端到人们面前,所以人们才能真实、客观、严肃地审视自己的权利总觉得很久以后人们会嗤笑今天社会的踌躇和懦弱不前,唉,那就是jack在法庭上面想的,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我们没办法摆脱我们的时代,某些领域上已经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注定会被ta的时代抛弃jack本人也很有意思,我一开始以为他是典型ame佬加上自由思想信奉者加上男(太男了)才导致这个独特性格的形成,但后面想想还是家庭环境给他影响更大吧,还有自己。。
就是长成这样的,虽然你不信神,但是谁知道会不会就是god派你来做这码子事的呢
一,最最的伟大是超越对错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恰恰因为它的超前,广大,和孤独——You never know Jack;二,安乐死的重点不在于减轻痛苦,在于临死前能够清醒地为自己做决定和准备,同时对别人做交待。
换种说法:在于死得其所和死的其时。
等等.....这是儒家观点么?
三,州法官的陈词很炫,但字幕最后只打出了一行美国最高院对此的态度:拒绝听审。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EFUSED TO HEAR THE CASE。
医院曾经简单的把病人的code status分为 code or not,DNR or full code,救或者不救。
有一个病人病情一度恶化了人进入昏迷,decision maker自然落到了他的现任妻子身上,decision是DNR,所以呢,医院停止了一切medical treatment,没有水源没有食物没有尊严的在病床上昏迷了两个多星期之后,病人终于去世了。
I felt like shit。
我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刻一样愤怒。
他曾经的岁月,他写过的书,hunt过的鹿,在冰天雪地里钓上来的鱼,他同我描述过的世界还那么栩栩如生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当我看到他冰凉的尸体的时候, I thought, we murdered him, not only the hospital, but me included. 我执拗的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
但是反过来说,what if it is?
死亡真是丑陋。
周岁前的小孩望着老人若是笑了,是大慰人心的,为什么,因为传说是baby对人的面相有一种special sense,而行将就木的人脸部会有细微的畸变,baby看了是要哭的。
凄凉的美是没有的,无法被欣赏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或者太微弱不能是在别处生杀予夺,但是一无所有的我们希望还有自己的命,能握在自己的手心里。
“人们从来不知道不疼的时候有多好”我一直记得空难少年王嘉鹏在自传中写过的话。
我从来没写过一篇长的评论,但这个电影我很有感触,所以想说出自己的体会。
我虽然没有什么重病,是一个健康的人,但我理解疼痛是多么的令人难以忍受。
我痛经,很严重的那种,每月都会有一整天歇斯底里的疼痛,会拉肚子,会晕,会吐。
无论是上学,还是曾经高考的冲刺阶段,这一天一定是请假躺在床上整整一天。
虽然每月只是一天是这样,但不是亲身体会过的人,不知道这10到20个小时是怎样忍受度过的。
腹部痉挛刺痛发汗呕吐头晕,半夜2点不得不吃止痛药才能入睡。
但这只是每月一天。
看了这个电影,我无法想象,假设让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度过余生的日子……但同时又有一些所谓的维护法律的人维护他们所谓的“尊重生命”的信条的人,阻止我结束这日复一日的痛苦,仅仅让我“活着”,到最后我承担不起医药费得那一天,再拔掉我的氧气管或注射管,要么活活憋死要么活活饿死= =我只会觉得,太不人道了,为什么我一定要被迫这样痛苦无法得到救赎,为什么同样是死,我没有权利选择一种安逸而有尊严的死法。
我只是换为思考一下。
所以我能理解。
但是,安乐死和自杀的界限仿佛有点暧昧不清,我并不是支持所有不想活的人都可以去申请安乐死,我只是小小的希望有一天,能通过一些特定的程序测试评估检验之类的方式,去判定一个人,是否已经无可挽回生命,是否等待他的只有无尽的痛苦折磨,是否得到家人的理解,是否有足够的理由等。
无论怎么样,人如果被逼到那份上,应该有这样一个选择死法的权力。
正如影片中的一个特例一样,那个有重度抑郁症自焚的年轻人,是不允许给他实行安乐死的,而首先是治愈他的抑郁症。
希望有一天,法律能更人道更完善,而不仅仅是“法律”!
人终有一死,我希望我的那一天我能够选择(= =我妈要看到我这么说肯定要骂我说话不吉利,“呸呸呸”,再吐掉=3=)
我姥爷肺癌住院的时候,我妈每天都去照顾他,有一天隔壁的小伙子突然心脏停止跳动,医生又是按摩又是电击,最后抢救回来了。
在抢救过程中,小伙子的4根肋骨在猛烈的心脏按摩时压成骨裂,而小伙子醒来第一句话不是感谢,是:你们为什么救我,我刚才刚觉得有点舒服了,就又回来了。
我姥爷也是,最后瘦到皮包骨头,稍微摩擦,身上就会一片一片的淤青,要在床上垫上比床垫还厚的海绵才能入睡。
肺癌晚期快到最后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于是跟医院申请了几针杜冷丁,姥爷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药只是说:那是什么药啊,效果真好,打上就不疼了。
但是几针根本不够用,疼起来的样子真不忍心看下去。
有时候姥爷就喊:把我扶到窗户边上,我跳下去就行了。
姥爷死的半个月中,什么东西都吃不了,从鼻饲到点滴,最后连点滴,身体处于死亡状态。。
只是还能喘气。。
180cm的人不到40斤的体重,身体蜷缩一点都不像个人。。
而医生说:我们尽力了。。
而我真的希望你们能在该不尽力别那么使劲显示自己是医生,自己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
我非常理解希望安乐死的病人和家属,也真的感谢那些可以施行安乐死的国家能让病人在最后时刻走的有尊严。
也许JACK说的对,医院拖延死亡,就是为了医药费。。
《野鹅敢死队》(1978)的结尾令不少观众流下了滚烫的热泪:上校为避免战友活生生地被敌人剁为肉酱,含泪将其射杀。
在战争这样的非常时期,做出这种无奈的选择,人们尚可理解,倘若是和平时期呢?
因疾病等原因必须依靠外界协助才能自杀(安乐死),在中外(尤其是信仰救赎的基督教的西方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敏感和极富争议的话题,人们夹在生不如死的至爱亲朋和宗教、文化、伦理、情感、法律的规条中无所适从。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指让患者无痛苦地去世。
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里为安乐死辩护:如果病人受到痛苦的、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折磨,病人就可以选择死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1993年2月,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
1995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
2002年4月,比利时议会通过安乐死法,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以法律形式准许实行安乐死的国家。
根据西班牙人雷蒙的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深海长眠》(2004),从头至尾都在探讨死亡,给人的感觉却是爱、同情和温暖。
影片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发问: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生命的尊严若不是通过个体生命尊重彼此独立、自由的意志,怎么可能实现?
雷蒙1967年因一次海边跳水意外导致自颈以下全身瘫痪。
如果不曾周游世界和如此热爱大海,雷蒙不会数十年如一日地热切要求获得死亡的权利:1993年,50岁的雷蒙要求政府准许由别人协助他实施安乐死,同时上诉到欧洲人权法庭,最终未能如愿。
想想巴西的海滩,想想曾经与自己一起坐黄包车的越南姑娘,那些激烈的运动,足球--想想吧,一个昔日那么活跃的生命瘫痪在床,日复一日地度过30年4个月零几天,是什么滋味?
天啦,这种痛苦拉长到几十年,和地狱有何区别?
雷蒙的自传就叫《地狱来信》。
能不能快一点,让我的生命回到终点、回归大海、回归宁静?
瘫痪的主教认为:“可以遏止生命的自由不是自由!
”雷蒙针锋相对:“可以遏止自由的生命不是生命!
”一个英国诗人曾经问道:“假如生活是一场糟糕的电影,何苦还要等到结束?
”当生命成为酷刑或累赘,当爱成为惩罚,我认为,无论是以法律还是上帝的名义,都不应强求雷蒙在非人的痛苦中度过余生。
1998年1月雷蒙经他人协助服毒自杀,西班牙警方以涉嫌协助自杀拘捕了雷蒙22岁的女友,大约3千名雷蒙的老乡集体自首,声称自己才是协助雷蒙自杀的“真凶”,迫使警方对此事的调查不了了之。
《深海长眠》以无比的坦率和对生命意义的透彻领悟,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诸多电影大奖。
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就是通过日常的生活镜头来展现生命的可贵,以及不同的人物如何理解生命的尊严,他们的冲突与饱含泪水的谅解。
影片不想对任何人指手画脚,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如此不同,只是让观众体会生命的庄严与美好,启发你对生命意义本真的探询。
如果饱受痛苦煎熬的患者已病入膏肓,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又该如何是好?
1986年6月,陕西人王明成为身患肝癌晚期绝症的母亲申请并执行了安乐死,这起中国首例“安乐死”事件轰动全国,关于安乐死的大论战席卷整个社会。
邓颖超1988年1月22日致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认为安乐死是唯物主义者的观点。
我在几年前已经留下遗嘱,当我的生命要结束,用不着人工和药物延长寿命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抢救的办法。
”1989年10月16日又表示:“当我生命快要结束时,千万不要用药物来抢救,那是浪费人力物力的事,请组织批准,给予安乐死。
”她的坦率和达观获得中共高层的充分肯定。
陕西汉中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王明成和主治医生蒲连升提起公诉,1991年4月法院宣布二人无罪释放。
蒲连升的美国同行杰克•科沃基恩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自1990年协助54岁的珍妮特自杀,病理学家杰克共帮助130位患者“摆脱痛苦”,性格张扬、无所畏惧的他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先后5次出庭受审。
1998年11月,杰克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著名的《60分钟》节目里展示自己协助患者自杀的全过程,彻底惹恼了司法当局,被判二级谋杀罪入狱8年半,2007年方才获释。
2010年4月14日,82岁高龄的杰克•科沃基恩在纽约出席了以他为主角的影片《死亡医生》的首映礼。
老影帝帕西诺将杰克倔犟、骄傲和舍生取义的品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作为安乐死的倡导者和人权战士,杰克不惜以身试法,屡屡挑战社会容忍的红线。
他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帮助那些痛不欲生的人们脱离苦海,与“谋杀”风马牛不相及。
当患者提出安乐死的要求时,杰克总是先做一番细致的了解,并征求患者家属的意见。
如果患者是因为抑郁症要求离开这个世界,杰克会加以拒绝。
对于那些延续生命无异于承受酷刑、生不如死的患者来说,杰克不是“死亡医生”,而是天使:有了这位天使的协助,他们才有可能在亲人的陪伴下,体面、无痛苦地离开这个让他们吃尽了苦头的世界。
“这个世界对安乐死和协助自杀的态度非常伪善。
”杰克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从未后悔帮病人行使死亡权利,即使坐牢也不改初衷。
人类的所有活动最终都必然指向一个目标:生的尊严,死的尊严。
(新民周刊)
太荒谬了,被控告一级谋杀而不是协助自杀,所以安乐死患者的家属不能出庭作证,病人的痛苦和诉求被法庭直接无视,这也算是“异化”的典例了吧,人制造出的东西又反过来支配统治人,“上帝”如此,法律亦如此。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同学丢一张纸屑,那是制造恶业;我们捡起一张纸屑,这是累积善业。
douban评分很高 我个人觉得表演比较实在 3.5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杰克在监狱里服刑八年半,于2007年出狱,时年79岁,美国最高法院拒绝神力此案。我希望有生之年看到安乐死的合法化。。。别等我毫无尊严的死了,才启动。。。。。我们什么时候不再纠结怎样有尊严的活,也像人家想想怎么有尊严的死。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我了……老帕的完美演出,我们多么幸运啊,还能看到他的演绎。
阿尔帕西诺可谓老戏骨了,他诠释的争议人物——专注在安乐死的杰克医生,既没有魔化也没用完美去神化,而是表现了他执拗、自大、悯世、尊重死亡的不同面,演技精湛,传神感人。
一个医学生对法学界发起的挑战, 必然导致法庭上鸡同鸭讲. 事业光有热情和专业还不够, 还要有"别的"专业!
这部影片似乎没什么亮点,有点失望哎
三星全给阿尔帕西诺,除了主角的演技其他一切都沉闷无聊极了
一部很标准的美国式传记电影,与艺术基本无关,与价值和道德有关。我认同这样的观念:没有尊严的活着,生不如死!但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生命,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一样是论述right to die,但比类似于《深海长眠》这种片子畅快太多!我还是爱美国片,闷骚蛋疼的受不了。看教父的时候觉得年轻时al pacino和dustin hoffman很像,看这个又觉得他们两个老的时候又好像。都大爱,气质啊。
稍显拖沓,但作为传记还是可以的,最后法庭戏颇有亮点。所谓的死得有尊严,其实就是让你有得选。
作为传记片,本片没有指明对安乐死的看法。科沃基恩最终被判入狱,法官的审判词亦中肯而理性,但是其实安乐死涉及到的远不是两分的角色对立就能解决的,法律、人权、宗教、道德、情感……这是一个大问题。就影片本身来说,片子关注外在事件而非内心,追赶事件的发展,节奏略快,是传记片的局限吧~
难看
一个固执老人的故事。。但印象不深。。
再次见到阿尔帕西诺,老戏骨已经步入耄耋之年,虽然白发苍苍下爬满皱纹的脸已没有当年的气势,还是那么不紧不慢有张有弛;话题电影看完总有挥之不去的情绪,像反对死刑的《大卫戈尔的一生》,不反对安乐死,如果人的最后阶段能安详且无痛苦的走完,这终究是被善待的人生。
各方论点都陈述的很明确,最终判决也体现了法律的平衡性。
教父双骄。罗伯特•德尼罗无论拍什么片子,都能一眼看出是他。阿尔•帕西诺的电影,往往要看演员表才认得出。我更喜欢后者。
真尴尬。不适合我这么活泼的人观看啊。
剧中提到癌症的疼痛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牙疼,想象一下那种疼痛,在你的每一根骨头里.而这种痛苦天天折磨着她们。"烂活不如好死。Jack说的好“死不是罪过”。死亡并不总是矗立在生命的反面、对面。而平静、尊严地死,恰是对生最大的尊重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