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2007年柏林影展金熊獎作品,中國導演王全安在內蒙古拍攝,算是民族電影,以蒙古放牧民族的風土人情為背景,搬演婚姻倫理和愛情為題材的故事,情節雖簡單角色情緒刻劃也算複雜深入,只是大量非職業演員的表演有時覺得有點平。
婚姻在片中看似是生計生活所需也是交易,但慾望和感情仍然是主導一切,只是女主角為了失能的丈夫所堅持的婚事,到後來也許會換來更多的麻煩,電影直到最後結尾才點出來。
但整個情節的過程還是可以感到女主角這種帶著前夫找新丈夫的非傳統家庭關係和女性自主的可能性。
结尾图雅一脸眼泪捂着嘴在哭,看完心情很丧。
因为我思来想去,也不明白事情错在哪儿,怎么会是个悲剧呢,原本以为图雅带着巴特尔嫁给森格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后来我想,图雅究竟是太有情有义还是太薄情寡义?
我想不明白。
此前我一直以为事情总有个对错,比如好好学习是对的,比如说谎是错的。
比如专一是对的,劈腿是错的。
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明白很多事都没有对错,无法评判。
图雅刷碗的时候,听见远处森格打井的地方传来“嘭”的巨响,她手抖了一下,碗掉到了锅里。
我想那时图雅肯定意识到了,自己爱森格。
可是她对巴特尔呢?
或许图雅早已把巴特尔当做亲人了吧。
婚礼上巴特尔喝多,跟森格发生争执。
扎雅跟朋友打架,因为朋友说他有两个爸爸,图雅看着这一切,无能为力,躲在角落哭起来。
故事戛然而止。
想起一首很老的歌,是黄品源和莫文蔚一起唱的:“离开你是傻是对是错是看破是软弱这结果是爱是恨或者是什么如果是种解脱怎么会还有眷恋在我心窝那么爱你为什么”
生活无以为继,却又执着地要带上前夫改嫁,这是一个让人失语的故事。
“你们都是混蛋”。
图雅愤怒地放弃了劝架,一个人躲进蒙古包,因常年暴露在日头下而红扑扑的脸上泪滴扑簌簌往下坠,哭着哭着,她用手掌捂住了嘴巴,继而哭的更凶,任随帐外森格的呼唤……故事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其实最混蛋的是生活——无比艰辛的牧民生活,以及半身不遂的丈夫,还有未成年的一儿一女。
在这样步履维艰的生活面前,她接到了最后一根稻草——腰椎劳损,继续下去极有可能面临瘫痪。
于是离婚顺理成章,带上半身不遂的丈夫以及儿女改嫁在这样操蛋的生活的逼迫下,似乎也顺理成章。
宝力尔的出现让我觉得爱情真伟大,可是却也发觉,图雅对巴特尔之感情深。
由王全安执导的《图雅的婚事》 是继《红高梁》(张艺谋,1988年)和《香魂女》(谢飞,1992年)之后第三部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的中国影片,其缓慢而诗意的节奏,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强烈现实感的纪录片式摄影,塑造了一个坚韧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深刻的人文内涵,简单聊聊。
诗意与现实。
王全安在采访中说:“一个电影首先重要的是好不好看,其次才是讲深奥的道理。
”这句话虽有待商榷,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电影首先要好看,“好看”不单单是画面的美感,还包括了叙事的流畅、人物的层次和主题的深度等等。
以诗的意境展现平凡和苦难,让这个陌生而遥远的故事显得不那么悲苦,反而透射出生命的沉思。
印象深刻的桥段,一个穿着皮袄的女人迎着越下越大的暴风雪,穿行在空旷的草原上(很有“万径人踪灭”的意境),女人的寻子心切与坐骑的不紧不慢呈现出的反差,让人不自觉神经绷紧,象征着人生无常与艰辛的天灾,凸显出图雅的坚强,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
视角与象征。
以客观的平视视角,记录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图雅——妻子、母亲、女人、家里的劳动力——事无巨细的日常劳作,以此映照出丈夫丧失劳动力、丧失尊严的悲哀和无奈,比如巴特尔自杀、婚礼上打架,都成为他召唤尊严的象征。
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外化了图雅的内心,构筑象征。
比如打水与打井的变化,因为丈夫打井出了意外而瘫痪,图雅家吃水很艰难,直到遇见了森格,他们家又开始打井。
在昏天暗地的荒原之上,一铲下去,种下了生活希望,也播种了爱情,是希望的象征。
爱情与婚姻。
尽管电影从服装、置景到配乐都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故事内核却探讨着放之四海皆准的爱情与婚姻观,比如相亲,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和打算,一听说图雅带夫嫁人,都打了退堂鼓。
继续保持联系的人,要么想把她丈夫送进养老院,要么是想娶小娇妻的老男人……,这也成就了本片的高级之处,通过不同人的不同面挖掘人性,探讨爱情与婚姻。
当然,导演是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他让两个相爱的人修成正果,也适时拯救了图雅(这一度为本片制造了悬念,有点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意思),很理想主义;只是重新走入婚姻的图雅又将面临新的纠葛,而以哭泣的图雅做尾非常耐人寻味(与开篇形成互文,仿佛在暗示“婚姻不同,本质相同”)。
今天周日,我想有点东西可想,于是乎找些可以让人对婚姻有美好憧憬的电影。
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两句台词,一是图雅和巴特尔在政府部门办离婚手续时,工作人员问到巴特尔和谁过,图雅说了一句:“和我过……”;第二就是图雅在暴风雪中找到扎亚说了一句:”我们回家,羊也不要“……在我看来,这都是可以改变图雅一生的两句话。
第一,图雅可以选择更好的生活,如果她在办离婚时,让巴特尔跟着姐姐过,这也完全说的过去,毕竟是巴特尔和他姐姐主动提出离婚,没想到她会要求和巴特尔一起过,这也是我坚持看完这部电影的原因,如果没有这句话,接下来的剧情我真心没兴趣看下去,所以,我才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它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当今社会还会有此等女人?
现在都说批判说社会风气差,女生都超现实,我想说,为什么没有指出男生其实也很现实呢?
每个人都现实,哪何来资格批判别人。
我不是提倡现实,反而我更推崇图雅式这种乌托邦才有的女孩。
我想表达,我们要改变女生都现实的这种风气,首先是不是扪心自问下自己是否也是现实的主呢?
想要找到不现实的女生,你自己是否能放下外貌,家境等客观因素。
我承认我不能,我现实,所以我也只能找现实的女孩。
既然我要找现实的女孩,我就不能怪她现实对吧?
第二点是关于母爱,maybe等我将来有孩子再补充吧。
第一次写影评,思路各种乱,纯属今天闲得蛋痛,练练指法
草原、羊群、蒙古包、骆驼、包着头巾的女人……这一切都没有什么卖点,尤其对于汉族观众来说。
这些意象堆在一起,有人买了此片的碟以后还愤愤说——我预感到此片不好看。
为什么不好看?
担忧从何而来?
题材——少数民族的故事,真的有几个成年的普通观众会真正热诚关注?
已经好难有什么事情再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了。
大家对什么最关心?
直白地说,跟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情。
风格——不要无休无止地把沉闷拖沓冗长当作遮羞布了,严肃探讨?
也许吧,但是请不要占用我的休闲时光,我需要休息、放松。
任由一部片子把自己的心情弄得乌烟瘴气,让沉痛浸染我们生命中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美好时光,这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这些大概就是我们没看片子之前心里的隐痛所在吧。
鼓起勇气、长叹一口气,本着所谓敬业精神,开始看片。
就像潘桦评片时会说的那样:生活的质感扑面而来。
导演一板一眼地讲故事,很规矩。
从前,有一个游牧族的女人,名叫图雅。
她有一个丈夫,因为打井瘫痪了,只得由她一个人伺候全家,生活的现实让她不得不做出一个选择,就是带着丈夫去重新嫁人。
一方面我们讨生活,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自己的内心感情,当这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无穷的意义就产生了。
图雅是个面对生活的妥协者,但她是有条件的投降派,集中就体现在她带着丈夫去嫁人。
这样一件本身很荒谬的事情,放在电影故事的上下文背景中,我们每一个人就都笑不出来了,这就是生活。
王全安自从今年碰到那个倒霉的事情后才被很多非电影迷人知道,这里是一点他们的故事。
摘自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0/03/03/1426413.html“认识余男之前,我就是一个混蛋”北京时间2月21日凌晨,精通法、英、中三国语言的评委之一余男,站在台上讲了一段煽情的中文致词:“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分开,我们又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
”接着,她便为王全安的《团圆》颁发了最佳编剧银熊奖。
这番话中,一语多关的寓意不言而喻。
余男是王全安最近10年的御用女主角,两人也一度相恋,默契程度媲美当年的张艺谋与巩俐。
3年前,他们还在这里共同举起了金熊奖。
而今,两人劳燕各自飞。
“认识余男之前,我就是个混蛋。
”王全安说道。
为处女作《月蚀》选演员时,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找到了颇有个性的余男。
“我的人生还从来没有那么宁静、深刻过,过去我一直处于一种混乱中。
和余男一起后,我变了一个人,开始踏踏实实做事情,能够集中精力去驾驭、掌控自己。
” 在这10年里,两人共同进步。
王安全想明白了电影观的问题,而余男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成长为一名实力派女演员。
“我对人生做过计算。
从事这个职业,什么时候开始起跑,我需要带什么装备,需要中间加什么燃料,就像准备长跑一样。
这些决定了我能跑多远。
”王全安告诉记者。
他显然是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
比起同龄人,王全安更有耐心,甚至从没有为找资金焦虑过。
他走的每一步都深思熟虑,包括在拿到金熊奖后,他并没有迅速投身商业电影,而是选择继续拍摄低成本的文艺片《纺织姑娘》与《团圆》。
“人生需要一些智慧和偶然” 王全安的父亲是延安党校校长。
他却从小性格顽劣,非常叛逆。
他小时候学过画画,11岁进入延安歌舞团。
据王全安自己透露,16岁时他搞到一张毛片,给他爸看:“你一定很惊讶,不要太紧张。
我想你需要了解一下,现在我出去,你一个人看。
” 他也大方向记者承认,在电影学院读表演系时,的确和蒋雯丽谈过恋爱。
那时候他27岁,蒋雯丽26岁。
1989年,蒋雯丽出演银幕处女作《离离原上草》,饰演一位山区姑娘水秀,而王全安扮演一个有点智障的家族少爷,两人因戏生情,成为当时电影学院郎才女貌的一对。
“蒋雯丽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人,”王全安透露,当时蒋雯丽是所有老师都喜欢的好学生,“我希望能够跟她学得规矩一点,但事实上,没能成功。
” 蒋雯丽最近刚完成了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
王全安看过这部电影的剧本,原名叫《初潮》,他认为这个名字很好,但蒋雯丽担心通不过电影局审查,最后改了名。
“我一直劝她,不要担心审查,要坚持自己。
”提起这事,王安全就着急。
他作品的题材其实都挺敏感,《团圆》的背景是台湾与内地的对峙状态,《图雅的婚事》则关于一女嫁二夫的故事,但每一次他都能顺利地过审查关。
“很多人以为我有什么背景,其实我什么背景都没有。
”王全安说道。
他一般会风风火火跑到电影局,急吼吼地催着审片,“人家都以为你疯了。
其实他们以前是虐待狂,突然来了一个人,他们就变成了受虐狂。
被你催着、赶着,也就让你过了。
” 这种在体制下生存的狡黠,被王全安称为“智慧”。
在生命中几次重大转折中,他的“智慧”都成为扭转命运的灵药。
图雅的婚事。
让我悄悄小哭了两三次的电影。
开头与结尾是一样的镜头。
当最初的困境在结尾重现,图雅只好把自己关起来,在叫喊声之外,在明天到来以前。
许是因为我即将要去那个风沙四起的地方完成调查,马头琴的断音与嘶哑在我听来亦多了一份亲切。
所有热烈的情感都如此含蓄,少时摔遍角场无敌手的男人,头巾将面庞包成一座雕塑的女人,拿着望远镜的,想保护她的儿子,以及那些因她人品前来求婚的男人们。
一如所有的电影,关于森格英俊面庞的第一次特写,就注定其后他的反复出现。
他与图雅浅浅地调情;他与图雅坐在卡车上,说明年回来帮她运草,大漠余晖将他们的眸子与衣饰映照得如此明亮;他在井底引爆,看着下来的图雅,问她还要不要命,而后咬着嘴唇,点头,说老婆能跟他离婚,巴特尔他来养活。
井水有了,允下的婚事也推脱了,森格与图雅在大包内从倒酒,为族人一一奉上。
可是,一饮而尽的巴特尔越喝越多,与劝酒的森格生了口角,扎亚因为“两个爸爸”的奚落打起架来。
图雅把自己关在破旧的小包里,隐忍地流下泪来。
外面分明是森格的呼喊,图雅,图雅,图雅你快来啊!
昨天下午又看了一遍图雅的婚事,图雅领着子女和巴特尔站在福利院窗前道别时,忍不住的掉下了眼泪。
还有一场戏,割腕后的巴特尔躺在病床上和图雅、孩子见面那场戏,电影里的人都哭了,看电影的人也跟着他们哭了。
这两场戏的哭点有两个元素,一个是埋在人物平淡的表情下深刻的感情,一个是它原生态的演绎。
不管是服装、道具还是演员的表演,你会觉得,里面的每个人物就是你经常在小镇的街上走着会随处遇到的路人,而这种朴实的表述却能深深的打动人心。
不管观众离他们的生活是近是远,是陌生还是熟悉,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部电影深厚的剧作功底。
往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的电影情节,若要打动观众,它的剧作功力远要比情节跌拓人物热闹的电影要困难的许多。
下面我来对分析图雅的婚事的剧作进行一下分析。
影片一开始,是图雅穿着结婚的红衣服躲在蒙古包里哭泣,编剧把电影的结尾首先在片头重复,作用有两点,第一点是突出悬念扣紧主题,影片一开始,就看到图雅穿着婚服在哭泣,对这个故事产生里好奇心和留有悬念。
穿着婚服躲在蒙古包哭泣,这个场景本身就很有戏剧性,所以平淡并不表示没有戏,不管你做什么类型的电影,最要紧的一定要记住,你设置的场景一定要有戏剧性。
第二点就是和结尾呼应,隐晦的传达编剧所要表达的主题,图雅生活中的困顿并没有因为她婚事的完结而结束,也不可能结束。
这一点是艺术片和好莱坞商业片最大的区别,商业片为观众造梦,而艺术片揭开真实的生活,让我们去直面它。
所以,编剧用开头这一场戏深化了这部电影的主题,等人们看完结尾再翻回来想到她的开头,体会到图雅的人生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影片结束并不代表所有人能获得一个满意或失望的结局,我们的生活和图雅的生活还要继续,而那些困境,却是始终要伴随着我们的。
我们生活在这困境中,也同时体会着直抵人心的情感和依赖。
影片的前十分钟,交代了图雅的生活和她遇到的困境,丈夫两年前因为打井瘫痪,家里只有图雅一个干活的人,水井离他们的家太远,每天需要走上六十里路,图雅又被诊断为脊椎病再干重活就有瘫痪的危险。
家里需要一个能干活的男人,图雅和丈夫只好选择离婚,但图雅不愿意把丈夫送到姐姐家,她要带着前夫再婚。
影片到这时,全片最大的戏剧点一点点出现了,带着前夫结婚,这个极富戏剧性的情节贯穿了整部影片也是整个片子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在几次失败的提亲后,图雅和巴特尔的中学同学出现了,中学同学多年爱慕图雅,现如今物质生活富足,他能给图雅和孩子好的生活,也愿意承担养活巴特尔的责任,但有一点,巴特尔要住在福利院,不能和他们一起同住。
按照常理来看,这个结局对图雅和巴特尔似乎都是最合适的结局了。
一家人在福利院窗前告别那一场戏虽然导演处理的很平淡但是正因为这样给隐没的情感一定的张力,一家四口无奈分开,只是为了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全片最高的一个情节点就是巴特尔自杀那一场戏,把整个故事带到了高潮,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推到了极致,图雅和巴特尔的,图雅和宝利儿的,图雅和森格的。
图雅和巴特尔无法分开,宝利尔为了自己选择无视巴特尔的生命,森格的帮助又使他和图雅的情感浮现。
这个情节点最重要的一场戏就是巴特尔一家在病房那场,一家四口的开始哭泣,图雅和巴特尔压抑很久的情感爆发出来,这场戏无疑是全片的灵魂,非常爱这场戏。
这个情节点过后,故事走向结局部分,图雅和巴特尔又回到草原的家里,森格为他们在门口打井,并向图雅求婚。
正当图雅决定嫁给森格时,森格又消失了。
结局这部分编剧也设置了一个小悬念,人们都传言森格又去找他跑掉的老婆去了,图雅对森格失望同意了别人的提亲,在他们要搬离草原那一刻,森格开着大卡车回来了,说他和老婆离婚了,要去图雅。
两人在草原上打滚那场戏又把结局这部分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影片的结尾,又回到了影片的开头,一群牧民相聚在图雅家的蒙古包唱着蒙古族结婚的长调民歌庆祝,喝多了的巴特尔和森格扭打了起来,图雅跑出蒙古包躲在另一个蒙古包哭了起来,影片结束。
我觉得这部片子出色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它虽然看似平淡但是有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核,就是带着前夫结婚。
另一方面,它在拍摄手法上尽量做到恢复生活原貌,没有一丝表演和做作的痕迹,这种十分生活化的拍摄手法拉近了观影距离,容易使观众产生心理认同感,还有一点就是导演对民族元素的运用很好的烘托了整个故事,产生一种间离感和神秘感,让这个故事既熟悉又遥远。
在豆瓣上第一次写影评,仅仅是因为它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无论是熟悉的羊群,连绵的山峦,蒙古袍,奶茶,挡风沙用的围巾,还有那蹩脚的普通话,都把我带到了儿时。
一切都是如此的亲近又如此遥远,那个我出生的地方,给予了我太多无法忘却的东西。
即使在今天我蹬着各式各样的高跟鞋穿梭在车水马龙中,即使我很久不再喝妈妈熬得奶茶,即使我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回到那个地方,可我曾在梦里梦过她无数回。
小时候每个假期都要回一趟老家,坐车很不方便。
先要坐火车,然后坐班车,再然后坐拖拉机,最后坐毛驴车才能到爷爷奶奶家。
忽然间想说很多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有点失语,我只是写给自己而已 ,一如既往地说给自己听。
对于家乡的思念总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有那么多人都想去拉萨想去草原,不知道你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高尚还是单纯的喜欢而已,没人知道它们有多纯洁。
真的不再幼稚,可还是没到一个可以承担自己的年龄,单方面的努力改变不了另一个人的固有思想。
复杂的情绪有时只能用再简单不过的词语表示,一遍一遍地重复到自己都怀疑它的指称性。
我甚至不相信自己。
只能拥有一些珍贵的片段,和旁观者的感叹。
那些细节性的错误,忘记它好吗?
我只是太过听凭自己的心,不知悔改。
没有假象,有的只是自然的变化 ,我用的词语有些不是我自己的,是大家的。
如果是自己我从不担心假象,对我而言没有“假象”这个概念。
所以才会出现不计后果的行动。
我用别人的理智表现出坚定,说服了你,然后翻开自己的懦弱。
相信生活会给我们好的回报。
像图雅那么坚强的牧民很多,他们在寒风中烈日下放牧,不惧风霜。
就像我的爷爷奶奶。
而我却没有那样的勇气。
再多的话真的说不出了。。。
想念您们,我的草原我的家。
朴实克制,几乎无娇揉造作
余男。。。
蒙古的气息,淳朴的感情,倔强的图雅。看这部电影原是老师的作业,但实在属于不能打动我的风格里。剧情节奏缓慢,等有时间重新看一遍!
这种粗糙风格的电影使我想起了《开水要烫》,那个更粗糙更质朴,但是两个里面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一些人非常自然有趣的演出
没看下去……
蒙古烤全羊,贼好吃~
对“中国特色”多少麻木
移植内蒙达成视觉满足,不新鲜的春桃故事。余男的表演更值一座奖杯
速2。带着丈夫去结婚是个好梗,暗恋女主的邻居之设置使故事有趣,免于苦情。没懂开头结尾反复两次的哭是为什么。表演和外景还是挺别扭(简陋)。全景不够“全”。
或许 期望太高
余男的方言怎么可以讲得这么好,真是有语言天赋啊。唉,有语言天赋的人最好不要学语言学科,业余的就可以学得很好。
王全安完全就是心机BOY....#不过还是值金熊
我是真的看过这片儿
哀民生之多艰。搬家,离开,一个悲剧的结束。图雅兀自无人的哭泣,儿子面对冷言的反抗,前夫不甘示弱的言语,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滑稽的关系,荒唐的一个个求婚。前夫仿佛能决定今后命运,甚至不惜以割腕威胁。悲哀的,忍耐的女性,才是最值得同情,且无力反抗的。没有选择,只能走下去……
幽默还是要的
红色
皮皮打卡……反正我就是觉得有些导演是坏得很……相当的坏……
值得称赞的果然还是余男的演技,蒙古味十足,但是剧情实在有点闷。
中国得奖片都长着相似的面孔(有点小感动)
别吹了,也就那么回事,无论是表演还是成片,男演员一个个如同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