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2014:大师微电影”的导语是这样的:“有人破禁,有人疗伤,有人前瞻,有人缅怀。
2014,为其混沌,才有憧憬。
”四部微电影,用短短的二十多分钟治愈人心。
其中以“有人缅怀”为主题的电影名为——《恋慕》这部电影来自于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虽然只是一部短短的微电影,但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许多观众在结束后不禁潸然泪下,为故事中坚贞不渝的爱而泪目。
这部微电影之所以能收获许多观众的温情,原因无外乎两点:手法和剧情。
影片对光和构图的运用炉火纯青。
一个年轻娴静的女子,目光温柔,镜头随着光线的变幻而变换,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女子的情态与面容。
整部影片根据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光的明度——回忆过去时运用的是柔和的暖光,转回现实时运用的是锋利的冷光。
在光线的改变中,观众体会到的是故事传达出的对往事甜蜜的追忆与怀念,已经无法逃避的现实以及年华老去的失落。
导演另一个高明的技巧则是对构图的安排——影片中大量出现“镜中镜”的构图效果,不论是开始时的对镜补妆,又或是影片中间主角面对镜子时久久的伫立——镜子本身就象征着主角对自我的审视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在该片中更是象征着主角在现实与回忆中的纠缠,不想面对却无法逃避的现实,想要重拾却已然逝去的往昔。
文中存在着大量的伏笔,影片开始的镜头就是女主坐在车上,正好与结尾一行人赶去与离散多年的家人团聚相呼应;此后在车上一闪而过的合影,老人和陌生女人的身份却还是未知;年纪轻轻的女人竟然常常健忘,不得不靠吃药来维持;每天都会按时来电话问候的好友,从不间断;一直被等待着的丈夫,却从未露面;镜子中一晃而过的老人……这一切细节都是导演的小心机,如果导演想让你大吃一惊,他就不会让莲熙在举手投足里透露这么多细节,通过这一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故事的结局也合情合理。
随着故事的一点点深入,所有的细节都开始照应——曾经的少妇早已成了年过花甲的老人,夫妻分别已经六十年,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好友”原来是自己的女儿,片头的汽车原来是去团圆……看到这里,观众一定会恍然大悟。
导演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故事中所有的交代都是隐喻,但总会让观众心中有一个大概的猜测,从而让观者对于主角有一个更深层面的了解。
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在这些伏笔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细腻的安排让故事情节在观众面前一点一点展开,剧情的节奏完全在导演的控制之下——这就是姜帝圭导演对电影高超把控能力的体现,让观众的心紧紧地被剧情吸引,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电影上。
影片围绕两大主题缓缓展开。
最明显的主题就是永恒、坚贞不渝的爱——无论是莲熙对珉宇执着不悔的等待,还是远在美国的女儿莎拉对母亲日复一日的关心,都是对爱的最好体现。
爱就是爱,不论等待多久,不论相隔多远,都始终如一。
而本片的另一个更深层面的主题就是反战。
因为战争,家人离散,生死不明;因为冲突,就算会面就在明天,可还有现实中难以跨越的边境线。
时代的大伤痕刻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割裂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观众在此刻,已经不需要他人过多宣传战争的弊病,已经在这一份执着却艰难的爱情中对战争深恶痛绝。
尽管在现实中莲熙和珉宇难以重逢,但是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穿插着莲熙对当日分别时的回忆——爱在现实中不知何时才能重聚,但在回忆中,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仿佛又回到六十多年前——莲熙追上了珉宇,一起朝着前方走去。
在家门前,在小路旁,在岁月的浸润中,期盼每一个清晨和黎明,倾听每一次花开与花落,韶华一天天逝去,两鬓渐染霜华,她依然在等待,等待那个会温柔的对她说很快归来的人。
已经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恋慕你,也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无尽的等待,记不起是否曾许下海誓山盟,也记不起是否曾有过举案齐眉。
然而,你的名字和承诺却深深刻在她的心里。
年复一年,沧海桑田,等待你,就像是一个苦涩而又幸福的魔咒在记忆的荒原上随风起舞,挥之不去。
拂去你衣袖的尘埃,是否就可以拂去思念的苍凉,静候你的归来?
然而,团圆,终成生生的两端。
羹汤谁会尝,花落谁会怜,她的心为谁,甘愿一生苦守?
有人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可你不在的天空却有云总是吹不散;有人说,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可相聚却在乱世中显得那么的遥远;有人说,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可她却在记忆的大门前独自徘徊。
是否,安放了南北那道墙,就能够阻断她一世的心愿;是否,在她们年轻的岁月划了一道伤,就能让等待的乐章不再悠扬;是否,在平安喜乐的盛世里,她们就能够两两相随,不离不弃。
半个世纪的翘首企盼,苦乐参半,只因你是她心中最最难以割舍的牵绊。
一生的流转,只要相见就不算晚。
当战乱不再重演,当你如承诺那样归来时,请许她尘埃落定:莲熙,怜惜。
《恋慕》这部短片主要讲述了女主与男主短暂而又漫长的爱情故事。
女主情深义重,对待男主的感情将近80年,从未变过,从年少情深,一直到白头偕老,即使是女儿,对她也有怨言,怨她不爱自己的父亲。
女主为人,善良,温柔,对待每个人都是轻声细语的讲话,即使面对不放行的士兵也依旧是用很温柔的语气。
但是女主果敢勇毅,从短片中的暗喻可以看出,剧中女主虽然是个80岁的老婆婆,但是却把她化成了二十多岁的少女,这也正象征了她内心当中的一份年轻,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她依旧是年少时期的那份爱与真情,在结尾车上的人都不会都在唉声叹气,没有所作为的时候,她可以勇敢踏出自己的一步,去为自己争取到为他送饭的机会,最后没有成功,这也就暗示了他们两个的结局没有善终。
女主厨艺极佳,男主只愿吃她做的饭,从此也可以看出于男主对她深情的爱,男主虽然镜头不多,戏份不多,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女主的宠爱,在两人离别的时候,只让女主送一段路,便急着让她回去,可看出他对她的心疼,然而最后两人一个人远去,留下女主一个人在原地,这也就暗示了他们的悲剧性结尾,两个人不能够相守到老。
男主英勇无畏,甘于奉献,在韩国南北发生战争,割据的时候,他愿意挺身而出去另一面。
这也就显现出了他的高大。
短片中采用了各处伏笔,埋下了女主是个老太太的线索,例如女儿跟他对话,叫他母亲的时候的语气是一样的,还有桌子上的照片,上面并没有女主的照片,只有女儿和自己老年时候的照片,还有自己和老公的结婚照,是一张黑白照,显示出了年代感。
还有在街上碰到自己的同学是个老年人,以及在自己舞蹈班里面,除了老师是年轻的,其他都是老人,还有在饭店她打翻了汤汁,但是周围人并没有对他投出异样的眼光,种种例证了她是个老年人,是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病人吧。
短片中运用了多处画外音,都是用女主的旁白作为画外音,营造了画外空间,使人拥有了联想空间。
在短片的结尾两人分别时用了俯拍的镜头。
在文章的开头,用全景。
显示出了气氛的宏大。
与小故事形成对比,反衬衬托出了小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深情。
显示出了男主和女主在诺大的韩国城当中的渺小。
这也与他们的结局形成了呼应。
在他们拥别的时候,有一个近景拍摄显示出了两人此刻的不舍与留恋,显示了他们的感情深厚。
文章运用小故事描述大道理。
赞美了两个人之间的美好爱情。
以及批判了政府对于人民的摧残,因为政府南北格局,所以许多人人民不到自己的家人,造成了无法团聚的后果,从一方面上显现了政府斗争之间的黑暗,以及社会现实的恐怖。
恋慕的主题是一对因为朝鲜南北战争政府意见分裂而分别长达六十年的情侣之间深刻的爱情故事。
女主人公患有记忆疾病,使她的记忆一直停留在第一任丈夫的身上,这点可以从女儿莎拉在剧中17分钟时女主人公面对镜子变老的镜头旁白可以体现。
短片的开始导演用一段很小清新化的镜头去表现的一个女孩细心等待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人的紧张,过了一个黑场这种美好的感觉被一阵急促的警笛声打破了,这是导演为片子设置下了悬念,让人想要继续看下去一探究竟。
导演在人物的处理上非常的细致,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人物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形象。
女主莲熙好几次想到了珉宇,当醒来后却又不见踪影,影片开头的餐盒和影片最后得知不能见到珉宇时拍打车门坚持要送出餐盒,剪辑手法也对人物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年轻的莲熙和年老的莲熙交叉剪辑,给人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扣人心弦。
片中两次年轻莲熙在门口扫地路过的骑摩托的夫妇对莲熙的吆喝,莲熙的反应从调皮的吐槽变成了不予理睬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流逝,这个时候的莲熙像已经等待了很久。
当听到她可以去看珉宇的时候,导演还是给了她特写镜头,表现出一种老年人的恋旧和对即将去到陌生环境的惧怕。
下车送餐盒的时候,年轻莲熙和老年形象相互切换,更是将对爱情的忠贞进行升华,台词部分一直以一个老年人的口吻去讲述,把剧情推到高潮,催人泪下。
片子的结尾是一个大远景镜头,时间上回到了莲熙最后一次见到珉宇,空间上是由10年后的今天的街道回到了10年前的街道,以女主人公的背影作为定格画面,封存住了“莲熙对珉宇的恋慕”,再次点明爱情的主题。
本片的冲突是因为朝鲜半岛南北政府的分歧,女主莲熙想要见到丈夫却得不到满足。
我认为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对政府这样作为的抗争和对因为无法抗拒战争而受害的国民的无奈感到痛心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歌颂。
影片讲述了朝韩分裂的时代背景下,莲熙六十几年如一日,深情等候爱人珉宇归来的故事。
因老年痴呆症,莲熙的记忆日渐消逝,她几乎忘记了生命中的一切,却不忘自己与珉宇的过去,更没有忘记对珉宇的等待。
细节1: 当得知离散家属团聚被无限期推迟,莲熙执意下车,在众人的阻拦下恳求军人将饭菜带给珉宇时,她的外貌在年轻与年老间不断转化。
莲熙为等爱人回家,心中的自己迟迟未曾老去,仍可以期待有天与珉宇的团聚。
年轻的外貌代表的是莲熙对珉宇归家所抱有的无尽希望。
可当得知团聚被无限延迟,甚至连饭菜都无法送到爱人手中时,莲熙的希望破灭了,她最终认清了现实。
当失去了支撑起人生的唯一希望,莲熙也真正的老去了,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我认为,这一细节深刻表现了莲熙多年对爱人归家的期望与残酷现实的矛盾,以及现实面前莲熙的挣扎,体现出一个人面对一个时代的无力、无奈、无助。
如果导演想让你大吃一惊,他就不会让莲熙举手投足里透露这么多细节,他就不会在镜子里显现那张脸,也不会设置莎拉这个角色(因为她太露陷啦)。
所以,导演用这一种表现手法,不仅想让我们看出来,还希望我们猜它要表达什么。
因为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都很相似,却又不一样。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当人开始老糊涂时,一生中的细节和近处的记忆是最先消逝的。
我奶奶曾经给我讲过很多故事,但临走前那几年,翻来覆去的,却只是我父亲和叔叔小时候的几件寻常事。
而这恰恰饱含了她一生中最深刻的情感。
就像当潮水退去,剩下的礁石,往往不是什么大事件,而是日复一日积聚起来的心境。
对于莲熙,甜蜜的最初,离别的不安,撕心的想念,生活的艰辛,时代的变迁...这些本应该沉重的东西却如退去的潮水,剩下的唯有等待,awating,这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名字,等待占据了莲熙一生中最漫长的时间,和每天要回想起的那其余五件事一起,变成了礁石。
潮水磨去了悲喜,模糊了光阴。
在等待中,莲熙分不清今天和昨天(请注意,买鱼的镜头出现了两次),当得"生存情况调查"交到她手上的时候,莲熙对于"86岁"无感,对于旁人的兴奋莫名,因为她俨然忘却了自己等待了多久,她只是觉得"他应该回家了"。
如果人陷入那样纯心的境地,难免与世俗所脱离,难怪她女儿说"自我懂事起就不再叫你妈了",我想莲熙的年龄,就定格在了那里,等待嚷她不曾老去。
不去结束这份等待,她还会一直这样活下去。
但当她在朝韩边境,承受"听到他的脚步,却无法相见"的那一刻,她变成了一个老太太,她的等待,也终于到了尽头。
电影是在谴责政治,谴责历史么?
莲熙的女儿说,美国没有南北分裂的问题,我不会像您那样苦命了。
我不知是喜是悲,相信自己是"不相爱的父母生下来的怪物"的这样一个孩子,远赴重洋夹杂在不同文化中抱怨"为什么条件好的不来找我"的莎拉,留在你脑海中的礁石会是什么呢?
该系列微电影其实是受邀于优酷的一个命题:初心。
我觉得,这份答卷,太深沉了。
大半夜的看恋慕纯粹是找虐,还是忍不住哽咽。
这样淡淡的温情的叙述方式让我想起了《遇蛇》,还记得当年看《遇蛇》的时候还有不到100天高考,但还是像今天这样忍不住。
那几日没日没夜的看,也没日没夜的哭,连理综卷子都顾不得,甚至在课堂上也是想尽办法极力忍住眼泪。
一部小说,一部电影。
小说没有四姑娘《幻城》的华丽辞藻,也没有古龙世界的风骨无边;电影既不似陆川《寻枪》的镜头光焰,离王家卫忧郁地不能再惆怅的光圈,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正是这样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把故事讲给你,才是真正的惊心动魄啊。
用一生等待一个人,在这里的故事里,顺理成章。
顺理成章到你几乎在质疑,这真的是童话吗,这真的不是现实吗。
你还未来,我怎敢老。
究竟是怎样的幸运,让珉宇得以和莲熙相知相爱。
纵不能相守,隔着几百公里却好似天堑的距离,莲熙用一生的时间、热情、耐心倾尽一切,守着这份几近无期的爱情,甚至不敢老去。
不是不肯啊,是不敢啊。
几十年如一日,期待着明日你的归来,期待着你吃上我亲手做的丰盛饭菜,期待着我们一起去吃冷面。
我只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就算不能见到你,哪怕那些士兵把我手中的饭菜转交给你也好。
生命是那样的短暂,我知人力不可及天,可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等一天;我活着一年,我就会等你一年。
就算我忘记整个世界,我也不会忘记你。
你离去的那天,带走了我的灵魂和我的世界。
本来是想多写点,突然无言。
以上。
今天的第三篇影评,还真是意外。
南北题材引发的恋慕对多数观众来而言,《恋慕》释放了不少烟雾弹,它制造了很多暧昧的画外音和老少容貌变化切换,来掩藏结尾的一次别离。
但对熟悉姜帝圭的影迷来说,光看开头(驶往边境线的大巴车队),其实大概能猜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南北题材,专属韩国电影的一项亚类型电影,而姜帝圭,正是拍摄南北题材的佼佼者。
《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两部电影分别见证了韩国电影的崛起和繁荣。
大概是受到了命题和微电影(短片)的篇幅限制,《恋慕》没有了姜帝圭酷爱的大场面、大阵仗以及商业诉求和卖点,如观众所见的,《恋慕》可谓是清汤挂面、不施粉黛。
这个题材小得惊人,借一个老妇人的恋慕之思,道出了南北分隔现状之残酷。
围绕老妇人目光所及,大概是一顶帽子、一件西装、一份汤饭和一张照片,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品和日常物件,它们在时光面前没有太大变化,最后得以合二为一,寓情于物,爆发出惊人的情感力量。
如果把幻象中的年轻姑娘换成现实中的八旬老太,那么,《恋慕》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情节剧。
但《恋慕》巧妙的地方在于,它设置了一个老年人常有的失忆症,以至于主人公永远保留了最初的那份心意——未解开的爱情恋慕。
于是,《恋慕》得以出现一个风华留驻的年轻姑娘,她永远记得那个道别分离的早晨,永远期盼着丈夫归来,如此一等,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背景里的城市却变幻出沧海桑田。
不夸张的说,煽情一向是姜帝圭的强项,《恋慕》依然借助潮水涌动的配乐,令观众跟上了主人公的恋慕之心。
在那预想到的最后一幕出现时,当他们挥手道再见,音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谁会想到,这竟然会成为永别。
本该双宿双飞、相依为命的一对年轻人,不想却被战争所打破,被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裂所阻隔。
所以,《恋慕》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
并且,它采用了对女人而言最为残酷的一项武器,那就是时间,无情的时间。
它是白发,是皱纹,是失忆症,它来无影去无踪。
在电影的魔力下,几十年中间发生了什么,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提及。
观众大概可以联想到,她有过又一次婚姻,有个远在美国的女儿,但是,她最后记得的,其实是这份终将入土的恋慕。
韩国电影的方向变化《恋慕》用的是四两拨千斤,姜帝圭少有的方式技巧,以前他是高举高打,尤其是《太极旗飘扬》所组建的制作团队,他们在特效和后期上,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
而更为观众所熟知的是,这个韩国团队,后来参与了《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的拍摄。
对姜帝圭而言,这个团队在《登陆之日》的场面拍摄上,已经近乎无可挑剔,说它是斯皮尔伯格水准的,想来绝大多数观众也辨别不出。
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金荣华身上,在与华谊合资拍摄的《大明猩》身上,作为一部本土倾向严重的片子,《大明猩》值得圈点的地方也是在技术(数字合成)。
如果对比同样是讲述棒球的台湾电影《KANO》,那么,无疑可以看出,韩国的电影技术团队绝对是亚洲的王者。
自上世纪末的崛起以后,韩国电影首先完成了本土市场的反扑,最后几经较量,守住了占有比率。
近年,在韩国明星以后,韩国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譬如奉俊昊、朴赞郁和金知云的三叉戟,去年都与好莱坞有接触合作,尝试染指北美市场。
某种意义上,姜帝圭的前作《登陆之日》也是其中一环,在来华发展的导演里面,无论姜帝圭、许秦豪,更早的郭在容以及更近的安兵基、吴基焕,这种出走并非一般人眼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准确来说,面对中国这个爆发壮大的市场,面对编剧导演资源的稀缺,近邻韩国的电影资源,无疑是可以借来参考学习,乃至于直接合作。
正如一部好电影,它绝对不应该有所谓的文化隔阂,而是能够打通中韩,甚至走向全世界。
否则,高预算高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必须通过国际市场的回收来分担,一直依靠本土观众的持续买单,并且,十几年不进取不动摇,那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同一个idea,同一种战争大场面,如果没有相同的时代环境,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复制成功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尽管这些国际化尝试并没有取得足够耀眼的成功,然而,在这几个大导演“主动退出”本土市场以后,韩国年轻导演迅速跻身票房榜前列,并且,完成得同样出色。
反过来,当大导演和新导演被一视同仁时,韩国电影工业的竞争激烈也可见一斑。
尤其是跟躺着赚钱的多数香港导演相比,后者真的该感谢祖宗十八代。
对姜帝圭而言,《恋慕》当然不是一部太难拍的电影。
《恋慕》之于姜帝圭,更像他的试手之作,也是一种自我调整和转变——同样的一个南北题材,他可以用浓墨书写,也可以用淡彩描摹。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与中国的资本进行合作。
无论如何,这些专业的韩国电影人和技术团队,他们应该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活力。
或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成功的电影案例。
恋慕是韩国导演姜帝圭执导的一部关于忠贞爱情的微电影,讲述了一个患有记忆疾病的女子对于她的第一任丈夫的爱不受外界战争与地理因素分离影响的故事。
恋慕的主题,浮现于表面且最深沉的就是那份不移的爱情。
朝鲜半岛从一个整体到因政治与战争而南北分治分裂成两部分,这无可抗拒的因素使男主角与女主角不得不分离。
女主角又患上了严重的记忆疾病,这使她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年轻时,一直停留在等待中,爱情也一直停留在那时,这便使她每天都坚持着守护这份爱。
朝鲜半岛的南北战争再锋利也无法破坏她的爱,深刻表达了导演对男女之间纯真 忠贞爱情的歌颂与赞扬。
另一方面来看,分离的战争,影响的不只是国家,还有国民们,尤其是那些因此而痛苦的人们。
导演还想表达的便是对这样的政治纷争与战争的厌弃与反对。
女主角的病使她避免了最大的痛苦,但在最后她意识到真相时,那份痛苦是极度的。
本片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十分用心,主要是对女主角的塑造。
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将女主塑造成一个对爱情忠贞不移的女人,虽然每天的生活都受病的影响,但自始至终她的爱都没变过。
本片许多的情节设置都能体现这一点,比如听到男主角叫她的声音,但开门却什么都没有,甚至也会做噩梦,梦到男主角流血。
她也许每天都在经历这些,不管她是否记得,这都使她的命运变得如此艰难。
从家里的布景也可以看出她对男主的心是一成不变的。
在她意识到真相后下车想送出那份饭盒,画面在年老和年轻中切换剪辑,也表现了她仍然和以前一样爱他。
本片深刻刻画了一个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同时身上又深深留着命运与战争带来的伤痕与无奈的女人。
更加深刻的刻画主题。
值得称赞的还有各种镜头与景别的运用。
从头到尾,特写镜头的运用都较不错,在开头部分,大量特写交代了背景,对悬念的设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全片特别是最后部分,特写又更多的表现了人物的面部表情与情感的变化,缩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
如开头的衣物和结尾女主坚持要送出饭盒的片段。
都不仅辅助了叙事,也推动了情感,令观众感受深刻。
长焦镜头压缩画面,将焦聚在女主角身上,特写与长焦配合运用,更加有利于刻画女主角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形象,更加深化了爱情的主题。
初次之外长焦镜头的运用也贯穿着整部影片,将摄影机与观众的焦点都聚集在女主角身上,长焦镜头与特写的共同运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最后送别的固定镜头的运用,加上身边景物的变化,加强了时间的流逝感,同时这样一个大远景,也表现了女主的渺小,深化了战乱对那些爱情的影响。
恋慕在主题人物塑造与镜头运用上都较出色,是一部完成度很高,感情十分强烈又身沉的爱情影片。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大远景的固定镜头,是女主角站在路上等待,景物不断变化的镜头,固定镜头的运用也说明了女主角的的感情是不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也深入了感情与爱情主题的表达。
两个人的爱情与一个人的等待,在这个世界中,在战争面前,在政治纷争面前是如此地渺小,但又是如此的触动人心如此的珍贵。
影片传达了导演对于历史与政治的洪流中被迫失去爱人的人们的人文关怀,同时控诉着那些破坏和谐的生活,让人们生存于水生火热中的战争。
这份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爱情,在战争的衬托下,展现出万丈光芒,这是战火与硝烟无法磨灭的爱情之光。
恋慕这部影片不仅在这几个方面较为出色,在对白、独白、音乐的方面也处理得不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爱情短片。
韩国导演姜帝圭拍摄的《恋慕》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本影片以爱情为主线,以战争、政治、亲情为辅线,描述了这场跨越了60年的爱情与等待。
短短的影片却让大家带来深深地感动。
本片的主题是人们探讨的永恒的话题——爱情。
把爱情建立在那个特有的年代,使故事拥有了浓厚的历史再现感。
导演运用了独特的拍摄手法,把故事在短短的三十分钟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韩国与朝鲜分裂的六十年后,亲人们离散不能相见一直是当时人们的痛,一条三八线分割的不仅是国土,更是一段段弥足珍贵的感情,人们一次次的期望化作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失望化作了最后的绝望,而这撕心裂肺的等待也深深地戳痛了大家的心灵。
导演运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为观众呈现。
本片的开篇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
开篇时,特写了包裹、耳朵、鼻子、鞋、女人擦上口红、书、手机上的照片的镜头与一路上窗外的风景相交替。
观众被这些特写镜头吊足了胃口,期待故事的发生。
蒙太奇的熟练运用使得整部影片节奏紧凑,深入人心,使得整个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
女主人公妍熙年轻与苍老面孔的变化交替是本片最大的特色与亮点。
整部影片,并没有因此而显得混乱。
在影片中的前半部分,有许多镜头已给予了暗示。
比如在妍熙照镜子时,有一瞬间由年轻的面庞突然变成了苍老的面孔,这一镜头看上去有点惊悚悬疑的元素,实际上是为下文做铺垫。
年轻的妍熙在老年活动中心与一群老人做操,摆积木,周围全部是老年人而唯独她不是,她那年轻的面孔与那个环境格格不入,这也为观众们留下一个悬念。
在影片的末端,也是高潮之所在。
妍熙冲到南北分割线苦苦哀求士兵们,只为给心爱的丈夫珉宇送个盒饭,在这一片段里,妍熙的面孔在远景中景时是苍老的,而在近景和特写时则是年轻的面孔。
导演成熟老练地运用这一交叉蒙太奇,一方面起到了创造情绪效果的作用,使观众的情绪到达了一个高潮点。
另一方面,是妍熙对珉宇沉重的思念,等待的结果可能是无。
在影片的最后再一次的点明了主题,升华了感情。
高修一共才露了几次脸啊。。。
之所以短,真就是精华,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连串场人物(女儿)也没露面,成了遥远的彼岸传来的声音。原以为老年痴呆侵袭了年轻的莲熙,没想到是老年的莲熙只记得年轻时候的岁月。这时止不住的泪水落下、再落下。好害怕墙上的衣帽,桌上的饭菜等不到她只记得的他。万万没想到,原来他一直活着,只是在三八线那头。两个“莲熙”终于在绝望中重合,然而,莲熙永远不想忘记的珉宇经常说的那句,“等着我,我会回家”,还能实现吗?虽然体量小,但不影响成为最令人感动的反战片。
一段南北朝鲜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失忆女主等候参军的丈夫长达60年之久,结局的回忆杀凄美而动人。
想到《阿司匹林》里的台词,“人们总是喜欢用“如果”去勾勒一些莫须有的奇迹。可大部分“如果”都不可兑现, 不过是从希望到绝望的一个缓冲地带。”如果可以一直如果下去也是美的啊。导演真的很坏,用了这样一个无声的悲伤结局。 另外,喜欢这个英文片名,Awaiting.. 不是Waiting For是Awaiting...
看哭了,文彩媛一直都挺用心演戏的 ,老公是高修这种男人,真是不得不等啊
说哭成狗的 泪点有那么低么
花开人不在,美景空转年。
好平庸的故事,無論是技巧、劇本還是演員。痴情女苦苦等待老公一輩子的故事,現在真得是很難打動我了。
典型韩式催泪剧。背景音乐舒缓又忧伤,和故事契合,很好煽情效果。
歲月遲暮 但記憶永遠停在最愛你的那時 吾愛如初
暗恋桃花源。云水谣。恋慕。很多时候,一次别离就是一辈子。所以,尽量不要留下遗憾。ps我爱冷面。
南北分裂带来的痛苦在单个家庭里显得太巨大。导演并没有带来这个题材以外的感动。
你们这些花痴,就知道看韩剧
满眼的泪…
拍出了目的 可是没质量
清(cang)新(bai)又缓(tuo)慢(ta),平(wu)淡(liao)又细(jiao)腻(qing)。看到开头就猜到最后,2x都嫌慢,拍得很做作。
停车,莎拉,珉宇,老年镜像,非常操纵了,看三分钟就知道观念
因为无奈,所以动人吧。
等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
又一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