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第57届金马奖颁奖典礼的帷幕被正式拉开之前,荣获8项提名的台湾电影《无声》就已赢得了本土及海外观众的满堂喝彩,在台湾10月15日上映两周便累计超过3000万票房与10万名观众。
自其前些年大受好评的电视剧《天黑请闭眼》之后,80后的台湾青年导演柯贞年在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中,继续将其擅长的悬疑/恐怖的叙事风格对焦一则发生在聋哑学校的欺凌事件与性犯罪的故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阴冷严峻与和煦轻快的镜头交错之间,是对“学校”的空间定义、教育断层以及家人与教师的身份缺失进行的一次深度探讨与反思,又或是试图去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被害”“施暴”与“旁观”三种常见的角色类型之间的道德清算。
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转学生张诚来到新的聋哑学校,对天真烂漫的姚贝贝心生情愫。
某日在开往返回宿舍的校车上,张诚突然发现车子后排被校服遮挡着,因好奇走上前掀起校服,目睹了校服背后的数名学生以游戏的名义对贝贝进行的性侵犯。
自此,上百起潜藏于宁静校园之中的“无声”罪行被公之于众,审判的序幕即刻被沉重地拉起。
影片处处彰显的对现实社会的揣摩,看似参杂了当局政治转型的复杂且必要的诉求,然而在FILMeX电影节的映后QA中我们了解到,导演看重的是对事件“参与者们”的动机剖析,她关乎且更倾向于强调成长的彷徨与阵痛,与近年真实事件改编的各种商业类型片中的某种社会责难的强烈目的性大相径庭。
「听人」缺席的校园空间作为辅助价值观还未成熟并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未来庞杂的社会体系中得以生存之前,“学校空间”原本应是一个值得被托付与信赖的庇护所。
影片中的聋哑学生是「聋人」,负责传达他们意思的教导员被称为「听人」。
因此,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更为复杂的是,这所校园的教育者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还需要为学生去传达「意思」。
重新审视电影《无声》中的校园空间,我们所看到的「听人」是对校车后排“不可言说的游戏”漠视,是斥责被侵犯后贝贝执着于事件的态度,又或是处理涉事教师的校长为难的情绪,他们早已将「听人」的职责抛诸脑后,将校园空间变成了一个众目睽睽下的犯罪现场。
作为教育者与调停人身份的教导员去责备学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一种沟通的失职与置身事外的懦弱。
影片中杨贵媚饰演的校长对质问她的男教员大声呵道:“我经营一个学校有多么辛苦你知道吗。
”校长的身份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设施的代言人,还应该是一个是传递学生“本意”的发声人,是监督校内教师职责的调停人,但她却以资本家的姿态训斥教员,苦诉自己为经营学校而付出的代价。
因此,当刘冠廷饰演的男教员痛心问道“校长,你会手语吗?
”实质上也是对其是否意识到「听人」职责的一种发难。
凑佳苗的原著小说改编的日本电影《告白》中同样也触及到校园欺凌事件。
桥本爱饰演的美月被热血教师“维特”用带有贬义意味的外号称呼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师生信赖关系的建立失败,“维特”在自认为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同时,其实是反将美月推向了孤立的深渊,拒绝倾听学生的声音,实际无异于班上其他的欺凌者,是一种“同谋”。
再回到《无声》,影片中的涉事老师对小光的性侵犯确实是校园内上百起无法饶恕的侵犯事件的开端,但坐在校车内的陪同教员的漠视与放任却显得更为可怖,他们的身份混乱与「听人」职责的缺失遮蔽了校园暴力与性犯罪的上演,是触发校园惨案愈演愈烈的帮凶。
无法承载的精神扭曲影片中对于角色的处理是中性的。
首先,上文中提到的校长不论是其对于事件发生后的不作为,还是处理过程中惺惺作态的模样令人心生厌恶,但她并非是一个穷凶极恶之人。
阿诚作为一个捅破事件窗户纸的“正面”角色,当小光承诺如果愿意侵犯班上的一个学生,他就不会再找贝贝的麻烦,否则他将继续欺负她。
在小光的威逼之下,阿诚侵犯了班上的另一个学生,而此举也致使故事结尾上演了一出悲剧循环(影片以被阿诚侵犯的学生试图侵犯别的学生作为故事结尾)。
贝贝在经历无数次的侵犯之后,却还是选择“无声”地笑着与班上的同学相处。
作为本片中较为复杂的核心人物,学生小光既是校内施暴的主谋,也是长年来被教师侵犯的「受害者」。
影片前半段集中描述了小光指使其他人侵犯贝贝以及班上其他人,我们在面对暴力理所应当倍感愤怒,然后,当接收到来自影片赋予小光角色复杂性的拷问——假如所谓的欺凌者也是弱势的一员,那么出自对原罪的控诉是不是已不能满足我们对事态发展的考量。
小光长年受到教师的性侵犯,尽管事件的败露促使校长调走涉事的教师,但身心还未健全的小光必定早已百孔千疮,无法承载痛苦的他与男教员在天台吐露,自己多年后再次见到侵犯自己的涉事教师反而很开心,顶着悲痛狰狞的面孔,他询问教员自己是否是变态,这与房思琪式的痛苦填补如出一辙,令人错愕的心声也成了精神扭曲的最好佐证。
类型片的社会责难是必须的吗?
韩国电影中对于此类折射社会黑暗面类型片的技法是相当纯熟的。
比如发生在聋哑学校的性暴力事件的《熔炉》也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施暴者们的恶毒与嚣张气焰在影片中被描写得入木三分,我们为法庭上因证据不足而无法为受困的孩子正名的场景悲痛欲绝,同理心更是延伸至现实,实现了法治进程的某种影响与刺激,致使多年后能够成功通过了相关的“熔炉法案”。
《7号房的礼物》中,朴信惠饰演的女儿摇摆于作为辩护律师的理性与身为人女的感性之间,在法庭上为逝去的父亲讨回公道的身影与观众取得了某种默契的情感共振。
而在影片《无声》中,执法部门与媒体视角的部分,从其收敛的叙事方式不难看出导演对于情绪表达与社会诉求之间的平衡与拿捏。
在映后QA中,柯导也提到了作品的原型故事其实早已在台湾本土形成一种声音并有了一定影响,洞察受害者或拥有受害与加害双重标签的边缘复杂人群的内心是她想要做的事,像这样避免过分地责难于社会的叙事方式倒是与2017年文晏执导的儿童性侵题材的电影《嘉年华》颇为相似。
尽管比起《无声》中高强度叙事的起承转合,《嘉年华》减少戏剧冲突,隐去了侵犯的场面——观众清楚事件的发生,却也未曾目睹——这种将观众置身于暧昧的旁观者姿态的方式,也是一种更为冷静的影像视角与技法。
随着电影作品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出于影片自身带有的传递信息的符号功能,以及社会意义的情感考量——近年来难免会出现一些消费真人真事完成某种深刻的社会责难任务的影视作品。
《无声》试图做到的,更偏向于提供给观众直面社会事件不断发生、可能再次发生的危机感,以及事件背后的思考空间,是与非的辨别不是在一部或是几部作品中能得到结论的,它更像是一种启发。
正如导演在某次采访中提及:“我不想激起愤怒,也不想带有强烈的控诉意味。
我也不想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去讲这个故事,善恶的分明是相对模糊的。
这个片开始根本不敢看,今天没看完,也看不下去,残酷的真实都存在了,就不要再重演一次了。
我那脆弱的心灵在一切丑陋和黑暗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我看到老师说:他们只是在玩,他们都是好孩子....就直接关机了。
我去,我想隔空扇她。
最最最可怕可悲的是:考虑周全的羊妈妈们把小羊们放在他们认为安全的羊学校,可是,这学校是批着羊皮的狼开的!
我的那个心啦,我们到底要有什么样的神通广大的本领,才能保护好我们的亲人啊!!!
我自己在十几岁的时候也着实经历了想占我便宜的丑陋嘴脸,那个时候小,只觉得恶心,加上自己骨子里真的有宁死不屈的东西存在,自己那种把他们鄙夷至极点的恶狠的眼光吓得他们这些心里有鬼的东西从此不敢直视我,我见一回就怒目圆睁愤怒地杀一回,吓得他们也不敢再走近我。
还有,那时是80年代未,风民还是没如今这般此肆无忌惮,即使是鬼还是要点脸面的。
所以,后来,我对我的儿子说:你敢无缘无故欺侮别人,我废了你;但,若有人无缘无故地欺侮你,只要你有口气在,你也要废了他们,不怕,一切有妈妈,就说是妈妈教的。
虽然有点过激,但作为一个妈妈,我必需这么教他,我是不允许也不能承受他被人动一下的。
后来,为了快乐的积极向上的阳光地活下去,从来不去看这些相关的一切,也不让儿子去看,假装这个世界很美好的把儿子保护好、养大。
如今,活了大半辈子,当真正想直面这些找找根源的时候,结果陷入更大的悲哀中。
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不管在哪个年纪,而有些东西真的是血液里自带的,跟文化,环境,贫穷,落后好像没多大关系,比如说我那宁死不屈及见到不平就愤怒的性格,到今天也没能改掉。
我出生在农村,16岁前没离开过,父母文化不高,愚昧的事多得是,更别说有性教育了。
但我从小就恶心陌生的人(包括女人)以及不喜欢的男人碰我。
也想好了,如果真被欺侮了,我也会用这条命一辈子不干别的,跟他们拼到底,必需阉了他们或者不是他死就是我死。
哇!
我真是好可怕!
再后来,要快乐的活着,又不能离开这个社会,就开始读哲学,研究马、恩的一切,尽管学起来很晦涩,可能就学点皮毛,但是快乐的,至少平息很多愤怒和理解了人这个丑陋的东西在利益面前的嘴脸。
包括自己。
针对本片所要宣传的意义,我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回应:“历史上周期性的重复“革命”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在的一切基础......任何思想都不具备客观的永远的有效性,它们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而变化 ,然而,统治阶级在每一个时代都占着统治地位的思想.......“。
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剧里没有阶级,看看校长吧!
她的背后又是什么!
所以说,发生过一定会再发生,不能改变的永远不能改变,铁权般的坚不可摧,病毒般的四散不可收拾,多么悲哀!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就只有血腥,不管为这血腥批上多么好看的外衣。
见过不色的男人吗?
见过不贪的商人吗?
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秩序里,谁能真正强大到颠覆?
即使颠覆了,之后呢?
就不重演了吗?
这似乎又陷入历史性的哲学问题了,对现实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又陷入个人的无助和悲哀中了!
弱小的我能为更弱小的她们做些什么?
谁能指个明道?
健全的体制和健全的法律即使有,它们斗得过强权吗?
故事全程围绕X侵、校园暴力、成人的不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所展开,在这里面,恶看不到起点,而结局的隐喻也告诉了观众恶也看不到终点。
整个故事节奏很快,加上画面表达的直白以及配乐的“阴森森”,会让人产生极度的不舒适的压抑感,甚至让我有了一种看《素媛》时候的难以呼吸。
特别是当看到“老师”和“校长”不作为,还能理直气壮的为自己辩解的时候道德底线与良知,在他们那里都是不存在的吗?!
火大!!
恶,是会传染的,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可以为恶辩护。
这些旁观的沉默者都是加害者,他们的罪,并不比真正的加害者要轻。
当受害者与加害者边界变得模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恶的“遗传”,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其实并不想给这部电影评分,但还是有很多想说的话,因为我想以我的角度去解释每个人的心理,全程负面。
首先男主想要保护贝贝的原因,以及从开始被挨打到带着刀去小光住的医院这一过程,并不是反抗崛起,而更现实的是,他在被同化。
一开始他害怕被人打被人欺负,但在一次一次发生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暴力,所以选择以暴力还击。
而保护贝贝并不是真的有勇气想解决这件事,而是因为他喜欢贝贝,不然他就算被逼着,也不会对小男孩做那样的事情。
现实中我问过一些人,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你那里,你会怎么做怎么想。
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一定管并且斥骂那些伤害别人的人,但他们都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男主在第一次看到贝贝被那样对待的时候,不也没动作。
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学校没有发生过校园暴力。
然后是贝贝,她被欺负后仍旧和那些人一起玩。
在男主不解地问她的时候,她回答“就算被欺负,也不想回到外面的世界。
”多真实的一句话啊,她不愿意告诉老师的原因除了一开始告知的时候老师没有理会外,还有不想再自己一个人面对陌生的世界。
只要有人理会我,以什么方式都可以。
之后是小光,一开始电影把他塑造成一个单独以欺负人为乐的人,后期又告知他也是从小被性侵。
如果揣测他的心理的话,我认为他并不是因为觉得欺负别人好玩,或者被欺负了就欺负别人发泄。
他从小被性侵这件事让他这部分认知不全甚至这隐约成为他的习惯,他喜欢上了老师,但他知道他不应该喜欢。
这让他心理开始扭曲,对待这件事的想法和其他人不同。
他可能想找到一个答案,想知道别人被这样对待,会和自己一样吗,这样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从他打算自杀以及天台那段对话开始,这个人物才被赋予了一些情感,小光回答了他不告知别人的原因因为觉得“丢人”,这应该是大部分没被发现的受害者的心理。
“我这样的人应该活着吗。
”小光说的这句话,不是疑问,而是肯定。
小光没有完全的心理扭曲,但结尾的那个小男孩会。
小光每次的眼神都是木纳的,那男孩的眼神,充满了恨意。
而老师这样的角色,我没有在现实中见到过。
十年前,一部叫《熔炉》的韩国电影改变了整个国家。
故事取材于真实的“光州仁和聋哑学校的性侵害事件”,口碑与票房极佳,不仅让这个尘封了9年的案子重新审理,还推《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即“熔炉法”)的出台。
同样在十年前,中国台湾地区的聋哑学校也发生了一起触目惊心的案件。
明明是为了保护和教育残障人士所创办的场所,却屡屡沦为他们的地狱,今天就说说这部有台湾版《熔炉》之称的——
电影开篇就直白明确地火速交待聋哑人群所面临的困境。
一位少年在路上疯狂追逐一个老人,追上后二话不说把老人扑倒在地,随即手起拳落......
正当观众要替老人抱不平时,发现原来是老人偷了少年的钱包。
警察质疑,是年轻力壮的少年在欺负老人家,但张诚(刘子铨 饰)却无法替自己发声辩驳,只能听为老不尊的扒手在颠倒黑白。
直到学校老师赶到才解开误会。
在老师与张诚的手语中,能感觉到听障人士与健全人完全处于两个世界。
没有手语的辅助健全人根本无法理解听障人士的心声,以致于又气又怒的张诚不断将那些无法理解自己的人称为“白痴”和“坏人”。
到最后,老师王大军也懒得争辩,靠移花接木才促成最后的和解。
在处理故事时,导演极其明确地将重点放在两件事上:听障人士和性侵事件。
转入启聪学校就读的张诚既欣喜又激动。
在这里,没有之前普通学校的课业压力和歧视的白眼。
甚至,还让他遇到了心仪的女同学——
姚贝贝(陈姸霏 饰)。
一个大咧咧的乐天派,笑起来阳光又治愈。
她的目标是在这个夏天学会游泳。
变装舞会上,她会穿上泳衣陶醉起舞。
到了晚上,还带张诚去自己的秘密基地——
“聊聊”心事。
美好总会急转直下。
一天,在搭校车回宿舍的途中,张诚偶然发现一群男同学在最后一排“玩游戏”——
这个被集体性侵犯的女孩,就是贝贝。
男孩又急又气,女孩却拒绝声张。
张诚无奈只得找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王大军老师来伸张正义。
万万没想到,即便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知道此事,但却认为这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打闹,没人愿意主导任何改变。
在第一次遭到侵害后,贝贝也曾写日记向女老师倾诉。
面对贝贝的质问,老师敷衍回应:“你们不是在玩吗?
”“两位男同学都很乖,老师相信他们不会这样。
”贝贝只能错愕地看着老师离去。
在贝贝身上,导演异常迅速地将本片的两个重点自然的收束在了一起,并且激起了异常强烈的冲突。
因为没有办法在“听人”(健全人)的世界生活,贝贝硬著头皮也要回到学校,即便要忍受日复一日的可怕伤害。
没有人在乎真相。
电影中不管是贝贝的祖父母、辅导员或是校长,得知贝贝被性侵后第一个反应总是:“传出去要女孩子怎么做人”?
长久以来,性侵、强暴就是像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它在那,但就是不愿意直视。
不仅社会对受害人的歧视和评价的眼光,连教师和领导大多也举着“保护被害者”这样冠冕堂皇的大旗,实则怕引来社会的批判,于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连带受害者的求救声一同抹去。
和《熔炉》相比,《无声》没有“打倒大魔王”的剧情,对于被害者、加害者,好人、坏人的探讨不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是可怜人,也蕴含更多理解以及“不得不”的挣扎。
在情感上,《熔炉》的爆发力较强,催泪的力道非常巨大。
而《无声》的情感宣泄方式则更为克制,在整个事件的牵引过程中,更多了一份冷静的旁观者姿态。
影片取材自2011年爆发的“台南启聪学校集体性侵”案件。
这起事件当时被人本教育基金会揭发,新闻如连续剧般不断发酵,真像被揭穿,学校在8年内共发生164件师生集体性侵害与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多达92人。
导演花了近2年时间做调查访谈,走访大量的案件相关人员,但唯一不碰的,就是受害者。
相对于影片,案件真实的细节要更惊悚、更残忍的多。
为了避免二度伤害当年的受害者,主创在改写剧本时已经尽量做到不要那么写实,性侵过程也表现得非常隐晦,刻意用晃动的镜头和虚焦画面快速带过。
电影要剥开议题的外衣,引起关注,但不是要剥开受害者。
张诚和姚贝贝是幸运的。
他们心里有一个“何仙姑”,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候还能保有希望。
片中何仙姑这个意象两度现身,象征着男、女主角急切想要找到出口与救赎的心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喻了:这些可怜的孩子,想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出口,似乎只能寄托于幻象。
那么。
同样也是少年的施暴者,心中也会出现“何仙姑”吗?
学长小光(金玄彬 饰)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只能一步一步走进地狱,最后成为蛰伏在最深处的恶魔。
当孩子找不到救赎的光,只好把恨意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在这个残忍的故事里——所有性侵的加害者都是曾经的受害者。
也有的为了保护其他人而被迫成为加害者。
如此,恶性循环。
每一声枪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要让一部电影剜到一个社会问题的病灶,又谈何容易?
电影不是解答。
电影也没有能力解答。
当看似主导一切的“恶魔”小光站在医院顶楼。
他遍体鳞伤、无声嚎啕。
对老师比着手语,说出自己应该要痛恨那个性侵他的老师,但却又忍不住对他的好感时——
风吹着床单噼啪作响,画面无比安静。
可那种字幕敲出来的嘶吼——却异常分明。
而这,会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吗?
戳【在看】,让好作品被看见
早在去年台北电影节的时候,我就听闻电影《无声》的口碑相当不错,题材也相当大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还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无论质量如何,本片早已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直到终于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它好看到让我头皮发麻……在我看来,去年最需要被看到的国片就是这部。
尽管它的格局比《熔炉》小很多,但是在阐述“霸凌”这个主题上却更加生猛有力,1小时45分钟的片长紧紧抓住我的目光,没能够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绝对是遗珠。
影片从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被霸凌者的世界,再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移转到霸凌者的内心。
深入原委,细探源头,学校的台面下处理、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隐忍,纵容着霸凌的发生,最终成为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切入角度跟《熔炉》有很大的不同,格局上弱化了社会舆论视角,强化了校园整体本身。
但这并不代表它的议题被消弱,相反地它带来的反思,更能从学生的视角被展现出来。
而本片的题材与韩国电影《熔炉》一样,都是揭发学校性霸凌的黑幕。
相似的题材不免会被人拿来作比较,但我个人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影片《熔炉》从学校视角转换到社会舆论挞伐,整体格局从影片中半段开始扩大,批判的力道也更加沉重,而结尾自省的意味也显得更加浓厚。
《熔炉》而《无声》选择不扩大到社会舆论格局,影片从头到尾都只聚焦在学校、学生、老师当中。
这也许弱化了社会批判本身,但却强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
金玄彬饰演的施暴者不为人知的苦痛,随屋顶上那场用尽所有情绪的手语独白彰显了出来。
在《无声》中有许多令人心酸、愤怒、对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刻,他们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渴望被当做正常人一样无差别对待。
在启聪学校里,他们成群结队、同类相聚,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回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却又变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异类。
那场张诚与贝贝去戏院看《复仇者联盟》的戏,因为被戏院划到相同的位置,导致张诚与贝贝无法看到想完的电影。
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见,用手语沟通一般人也看不懂,就只能这样踉跄的离场,放弃想看的电影。
因为比起霸凌本身,他们更害怕的是面对外面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他们背后的闲言闲语。
所以不管小光再怎么欺负贝贝,贝贝都宁愿回校上课,也不要独自在家无法跟人交流。
导演柯贞年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拍了这样一部议题性十足的电影,着实让人钦佩。
据说田野调查就做了将近一年,将台南启聪学校发生的霸凌事件,用最适合电影的语言搬上大银幕。
导演柯贞年为何她会选择将如此耸动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
正因为,微弱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人们不曾仔细关注过的弱势族群需要被看见。
唯有被看见、被听见,才真正有扭转的可能;否则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发生、无止境轮迴。
整体来说,《无声》绝对是今年数一数二的优秀国片,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完全不亚于当年的《熔炉》。
“他们只是在玩”、“我们不是坏人”,看似非常简单的台词,却难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些来自弱势团体的无声控诉,我们究竟是选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还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影片中八仙的意象,有种仙女下凡、短暂获得和平的心灵寄托。
导演把姚贝贝心中的意象拿捏得精准到味。
学生们的选角真是棒透了,每个小演员都很会演。
尤其是从韩国过来拍片的金玄彬,以及饰演姚贝贝的陈妍霏,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以及最新人奖绝对实至名归。
虽然《无声》没有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实在可惜,但作为柯贞年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展现出了如此熟捻的叙事功力,实属不易。
整部片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感觉下了不少功夫,结尾也收得恰如其分。
霸凌是再次周而复始,还是就在此终结?
没看过北影版本,但是院线版明显收得刚刚好,余韵十足。
可以说,这是今年第一部想二刷的国片,实在太喜欢了!
By the way,刘冠廷没能靠此片入围男配角实在可惜,他在片中比手语的演出也相当精彩。
就我个人觉得,其角色上的难度比《消失的情人节》高。
再加上《同学麦娜丝》,冠廷宇宙可谓是持续扩张XD。
此外影片中饰演贝贝阿公的演员竟然是太保,他还有出演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手卷烟》,曝光度一点也不输冠廷啊!
作者| puff(台湾);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這部影片讓人壓抑的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與韓國的《熔爐》很相似,詮釋了像聼障人士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因爲他們聽不見説不出話,大家原生對這類人帶有一定的偏見,甚至以此作爲他們的弱點來欺負他們,讓他們爲了融入這個社會不得不忍氣吞聲,最後導致心理變態,出現惡性循環。
全片利用灰色調進行拍攝,渲染了一種壓抑的氛圍,同時更好展現了這個社道的黑暗,聼障人士的無助,結尾甚至留懸念,讓觀衆浮想聯翩,究竟那一個小男孩會不會把曾經受到過的傷害再一次轉嫁到別人身上,還是像小女孩那樣重新拾回對生活的希望,勇敢活下去,抵抗黑暗。
全片正如《熔爐》一般想要告訴我們,即使這個世道我們無法改變,我們也要保持我們自己。
警察偏信老人。
坏人就应该被揍。
每次他们欺负我,我都会大叫,但是他们听不见。
壮才可以打坏人。
“你不怕那些人再对你做那种事?
”“我更怕被丢在外面的世界。
”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性充满了好奇,有时候难免不小心试过了头。
别人逼你你就做,那别人要你杀人呢?
校长,你会打手语吗?
在你心里,到底是学生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杀人者不相信自己存在未来,于是通过断送他人未来的方式,毁灭自己的未来——「卷毛钟」《无声》电影里,聋哑人学校校霸(男生)被美术老师(男)性侵长达两年时间。
在此期间,想必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与绝望。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如果一个人的痛苦与绝望无从发泄,则会反噬自身。
校霸希望让所有人都体验到自己的痛苦,在校期间唆使校友,对校内学生性侵、童奸;高达百起。
由于演员的演绎,校霸脸上的猖狂与得意,令人不安;起初,我对此感到十分愤怒。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逐渐认识到他也是一个受害者,内心中多了一分同情,却对他的愤怒丝毫未减。
一个人被狮子咬了以后,不敢去报复狮子,而去虐待猫?
这种踢猫效应本人不敢苟同。
而最近的杀人事件中,凶手因为毕业证未发,实习工资低,将无辜人员杀害。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校方的问题,凭啥不发毕业证;电影中,也能看出校方和老师的问题。
老师性侵学生,不向执法单位举报,反而包庇将其送走。
面对校内频发的性侵案件,视而不见。
直到出现一位正义的教师,和一个正义的学生,这些情况才被昭告媒体。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拒绝成为英雄,只能是向罪恶低头。
不必去和已经广受好评的相同题材电影去比较,倘若愿意揭露某些不公,愿意打灯走进黑暗,愿意低头向下看,愿意视而见,愿意为无声发声,愿意伸手给予溺水者,那便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
我们都生活在水里,拼了命想游上岸,只顾得上抬头看,向前游,对待弱者善于用一句“你若是不努力,将来就会和他们一样”来鞭笞自己,所以我们缺少向下兼容的能力,以至于忽视了某些在深水中将要溺毙的人群,以至于合理化了某些不公平。
先要看见,才能改变。
光是选材就值得一看,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也相当精彩,明亮校车上的阴暗恶行,泳池边身穿粉色泳衣的少女,天台上苍白无力,几乎与天空融为一体的少年……姚贝贝像精灵一样,坚韧的、脆弱的、灵动的、无神的。
过了很久很久也许电影情节台词都不记得了,但提到这部电影脑海中还是会浮现她的身影,好漂亮。
想废墟里面的花朵,或有残缺,但是相较于温室里的更易保存,浮动着一种生命力的美感。
但是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所有花朵都能活在温室里,所有花朵都能永葆这种美感。
看得太难受了,从头到尾压抑着愤怒和悲痛,最后一个镜头更是毛骨悚然。这哪是学校,分明是地狱!残障孩子难道天生就会残害对方吗?难道就不懂得自尊和自爱吗?这些人面兽心的老师和校长口口声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着想,可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未来呢?虽然太多人物面部特写的镜头让剧情过于饱满令人压抑,部分转场为追求戏剧冲突而显得突兀不合逻辑,但是必须为这样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孩子成长的现实题材喝彩!希望能有最严苛的立法,来保护这些最脆弱的孩子!!救救孩子!!!
两星半。收尾真是大可不必,那是操控情绪的手法,一开始没有用,最后再用显得格局甚小。作为故事本身,在改编上长短处都很明显,作为现在的叙事来说,它的原因是一直在流动的,也就是剧作上的敌人实际不停的变化,整个主角写法上没有《熔炉》那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般的存在,表演上也在和杨贵媚试验的两场重点对抗戏中输得很厉害。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尝试一下倒叙去讲故事,后面的案子先放在表面,一层一层去掉回到贝贝的游戏,这样更能明确罪的转移并不能免去罪的本身,但也会失去自然的冲击力,不过自然的冲击力又要靠名场面的加强,《熔炉》有挥之不去的厕所名场面,普通的来说哪怕的校长办公室的陈设都做得十分厉害,而这部电影却没有这样的东西。私心觉得这样的题材表现得有力很难,看起来容易的都是那些天生的新闻层面的因素。
你告老师就没人跟你玩了……
让人心痛如绞的故事,主创敢于对社会恶劣现象进行艺术化呈现和批判值得称赞,特别是在海对面主流电影人仍噤若寒蝉的情况下。只是在社会价值的身后,除了几个小演员的表演有些亮点外,并未给人太多电影层面的印象,电影本身略显平庸。
心力交瘁。電影的難度在於必須敘事,所以事件有了一個清晰的脈絡每個人也被安置了身分,把時代拉到有智慧型手機的現在也有破綻,這也同時意味著真實事件本身能有多黑暗多失控,而所謂正義也都是混亂酸腐的。哭到想回家。有些戲的場景就在我家附近呢
现实中,在没有聋哑人的地方,也是无声死寂
教育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学校,可惜功利主义扭曲了一切。如果不能试图理解今天所犯的罪,就不能期望阻止明天的恶。电影无声,却沉重有力,叩问着每个人的道德。
被害者无声,校方无声,看的很捉急。
如果说是现实题材电影,对每个受害者的心理伤痛又挖的不深。关于受害者和加害者、做游戏的引线、男主视角下的人性等等都是可以展开做的角度,但这些都统统没有,非常浮皮潦草。还不如改名叫《玩游戏》,拍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现实片。
校园霸凌者没有任何借口!因为以前被欺负并不能成为事后欺负更弱小者的理由,里面的人都挺降智的,都被强暴了还能回学校,家人也同意,就因为同学说自己可以保护孙女?!故事说的挺割裂的,少女受害者的线后面不了了知,加害者又变成了受害者,但是真的同情不起来。
轻飘飘 摆出了外面世界跟特殊学校两个世界对立的架势 让他们宁愿受害也不愿离开学校 女孩屡遭伤害却能跟没事人一样 想挖掘主使男孩的悲惨往事就随便找了俩男生抛出个偷拍视频 想暴露一下学校上层的阴暗但校长也只是个软趴趴的不会做事的无能人 就通篇软趴趴
罪恶的种子一旦埋下,代代相传……压抑的,蝉鸣的,躁动不安……
罪恶会传染,恐怖会蔓延。可惜总感觉着力位置不对。
128件。“一起玩”的手势简直毛骨悚然。为什么?凭什么?强者从不理会质问,弱者却挥刀向更弱者。孩子们的演技有点弱。
《熔炉》推进了立法,可这片特别是结尾,明确表达的是黑暗的轮回。这片的警示作用只有一个,不要生孩子。你完全保护不了他们,你把他们带到这世上来干吗?受虐吗?
影片的基调非常黑暗,未成年角色非常复杂,小演员的表现亮眼体现不仅在天台的那出戏。刘冠廷表现很好的点在于,他作为一个听人拿手语作为主要的台词方式,他的手语节奏感超好,在表达关心、疑惑和愤怒的时候他的手语是有力量的。再说整个故事架构其实是平铺直叙,虽然这个事件中有很多角度,编剧在其中安排了聋人家长的角度还有社会新闻的角度,但没有抢过风头,是很含蓄了。【课外作业:陈昭如
让人窒息,导演没有特意去烘托去渲染,但是绝望和无力已经让我不敢直面这是个真实的事件,我们的世界,是在变好吗?还是某些地方已然腐烂掉?
导演第三部校园霸凌题材,她的作品里始终充斥着一种罪恶感+无力感,没有传统的打倒大魔王桥段,让人胸里焖惊雷憋出内伤……
基于真实事件的台版“熔炉”,恶的深渊来得比前者更加黑暗。比起面对原生家庭的“囚禁式保护”或“习惯性偏见”,以及去往“外部世界”的慌张和恐惧,特教校园界里食物链般的霸凌和性侵竟然对聋哑青少年来讲更容易接受,甚至蒙上了房思琪式的自我催眠色彩——这件事本身就让人不寒而栗。关爱残障少年,不单单是遏制(掩盖)校园罪恶无声息的滋生,更要建立特殊教育与家庭养育、心理治疗和社会输送相互接驳的完善机制。如果特教学校沦为孤岛,在这失乐园中结盟逾矩、建立新的暴力秩序以喂养和庇护犯罪,才会成为可能。
适合低血压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