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可以从几个版本去解释一。
男二是男一的分裂人格,片尾活下来的是男二在被催眠,男一消失没有尸体特写,证明男一并不真实存在,之前的故事是男二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想象出来的; 男一是男二意识中的另一个自己和假想敌。
如果女主是正常的心理师,又是男一的前女友,对男一有感情基础,虽然想逃离男一的暴力,但并没有杀死男一的动机,即使为了救男二,也不一定需要撞死男一,毕竟和男二的一夜情才刚开始,不可能短时间就超越之前的感情,或者在生死关头故彼舍此。
她毫不迟疑地为了救男二撞死男一,只能证明男一是男二分裂人格中恶的那一面,她实施了最后的救赎。
这种推理就推翻了整个故事,盗画并不存在,只是借用了一幅著名黑画的主题,表达男主处于的痛苦状态,迷幻中臆想出的故事。
和《禁闭岛》中精神分裂的莱昂纳多所臆想的若干情节一样。
二。
女主是大BOSS,为了得到空中的女巫这幅画利用了前男友男一,用她的心理学特长再次利用了男二。
画的题材关于宗教神学,催眠术也是源自神学,女主是现实版的女巫,男一是画中三个女巫所托起的男人。
片头男一喜欢另一幅航海的画,作者把自己画在画上,是故事的第一个心理暗示。
男一由于治疗赌瘾寻求女主的帮助,结果爱上女主陷入痛苦中,与空中女巫的主题相符,女巫托起的男人也是寻求女巫的庇护,结果却痛苦挣扎。
女主得到画,继续利用男二,男二已被女巫催眠。
在传说中,女巫具有超自然能力,善于诱惑和利用男人,掌控欲望强,符合女主的心理辅导师身份。
三。
第三个版本,男二是男一的分裂人格,黑帮的三个喽啰也是男一的分裂人格,这个推理不太成立,毕竟活下来的是男二,男一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很喜欢心理学题材的片子, 很多时候没有标准答案,以为看懂了,其实没有。
回归之作,各个方面都有处女作《浅坟》的影子。
才7.1分惊讶了,第一个在车里的蒙太奇配上BGM high翻了好吗,这种高难度的本子丢给哪个初出茅庐的小导演都会被拍成屎,然后我大Boyle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将之演绎的处处牛逼闪闪,简直是信手拈来,这么一比《浅坟》真的是稚嫩不少。
二人合一说窃以为根本不是个事。
死扣细节扒漏洞党们也没必要感到智商被侮辱, 况且事实上并没有明显的bug,如果你肯退回去看前面的片段,有些部分甚至是前后呼应的,你认为是bug我认为是理解偏差。
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女催眠师会突然爱上弗兰克这个犯罪团伙老大?
就像你在问为什么tardis is bigger inside一样,pointless。
(请问本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她可以真的have a crush on him, 也可以是尝试通过控制老大来操控全局最终拿到画,或者如果你相信2重人格说,又可以是另一种情况,and non of these really fucking matters. cause after all ,it's a wonderful 100min experience , what more could we ask for。
唯一的槽点估计就是剧本设定的性感迷人能瞬间让所有男人都跪舔的女主,居然找了******,鬼佬的审美亚洲人表示下辈子都理解不了(插一句Tuppence简直美炸了)。
最后 诺兰和boyle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以及boyle从没让我失望过。
至于吐槽导演功底不够的。
二流恐怖片?
呵!
呵!
没有针对个人 ,求别对峙我玻璃心伤不起也没时间争论我的观点已经非常清楚了。
- -所以凭什么短评不能点没用啊。
原文成於 2014 年,搬運過來。
颱風天,隨手翻著之前紀錄下卻還沒看的片單,挑出了《索命記憶》。
一如以往的個人癖性,不查資訊,不看預告,所以也不清楚導演與演員是誰,直到看完全片,才發現竟然是丹尼鮑伊的作品。
《猜火車》與《127小時》一直以來是我最喜愛的電影,尤其是後者,當時讓我坐在螢幕前感到「痛苦不已」!
是真的會想卷起身子,皺著眉頭尖叫出聲的痛苦哦,現在閉上眼睛都還能回想起那恐怖的一幕!!
《索命記憶》英文片名為《Trance》,原意為狂喜、出神、恍惚、催眠;同時也是一種音樂風格的名稱,夜闌人靜時,關掉客廳的燈,點燃香煙,聽著這類音樂出神,是多麼愉悅的一件事...劇情撲朔迷離的《索命記憶》便猶如Trance樂曲般,虛實交錯,許多短樂句(場景)不斷地重複出現,然後隨著情節發展逐漸加重節奏與速度,令觀影者心情也為之緊張、糾結,其中有幾個橋段隨著音樂節拍的敲擊,還真的讓我的心臟也隨之快速跳動,非常地刺激!
本片劇情描述在一場拍賣會上,出於西班牙畫家戈雅(Goya)之手的「空中的女巫(Witches in the Air)以高價拍出後,卻被竊畫集團給搶走了,首腦多明尼克回到秘密基地後發現畫作竟然被挖空,只剩下外框。
他懷疑是同夥西蒙黑吃黑,以暴力脅迫的方式逼他交出畫作的下落,然原在藝術品拍賣公司上班的西蒙卻因為頭部遭到重擊而失去記憶,忘了當日的過程,也記不起畫作流落何方,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找上催眠師伊莉沙白,希望能以深層催眠的方式喚回當日的記憶。
但,也因此揭開了這首狂亂舞曲的序幕...一、關於催眠這件事...
*你看著電影的時候,電影內的人也正看著你......我相信許多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催眠真有這麼神?
能夠隨心所欲地操控別人的意志與行為?
」也可能會懷疑劇中所演的催眠情節是否真實,難道這樣坐在椅子上講講話就能被催眠了嗎?
我本身在四年前曾因為某些原因而接受過催眠治療,那次的經驗對我影響非常深遠,當天晚上便寫下了完整的筆記來紀錄過程。
如同伊莉沙白對西蒙所說的一樣,透過催眠,我們可以喚醒沉睡在腦海裡的記憶,也可以埋藏掉想要遺忘的經驗,當時催眠師對我說:「你很理性,關於是否需要催眠,稍等我們會作測試,也許不用,也許需要,只是你週邊的事物一樣一樣瓦解,而你的回復能力也許較差,所以造成了你的混亂,也或者你根本不知道究竟該從哪樣開始解決。
我很高興你來找我,催眠並不是像舞台效果那樣,叫你飛,叫你游,你也不會失去意識,那是一場你與你自己的對話,就像要埋管線一樣,我們勢必要將你自己撫平的道路,重新挖開,埋入管線,再重新填平。
」做了十分鐘的測試後,開始進入真正的催眠過程。
我躺在沙發上,意識相當清明,但隨著他的話語引導,我看見自己站在一座偌大的森林裡,有頭兔子迎面朝我跑來,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落在我臉上的溫度,也能聞到草皮的香氣...最後我在森林深處看見了一幢大房子...我推開木屋的大門,裡頭有著像惡靈古堡一代那棟洋房一樣的大廳,一樣的樓梯。
走上二樓,左右兩側是條長廊,有著數十間相對的房間,我試著打開第一間房間,我無法將門完全推開,推開五公分,我告訴他,我想關上,我無法打開這扇門,我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在發抖。
*催眠過程中,就像裡面的自己看著外面的你一樣不愉快...我看不見房門內的樣子,但我覺得心臟快要從喉嚨蹦出來似的,就像被高年級的學長掐著脖子怒瞪一樣的恐怖。
這一段發展就像電影中,西蒙無法打開第一份包裹一樣,某些記憶鎖在腦海的最深處,只要你想碰它,身體就會產生劇烈的排斥反應。
而後,催眠師建議我關上門,並「命令」我打開另一間房間,我看到我自己站在以前住的透天厝的客廳,我看到了姑姑跟奶奶,看到了我,重現了「當時的事件」。
為什麼是「這個事件」?
我以為我已經忘掉它了;不...我根本不記得發生過這件事......是的,這一幕就像《索命記憶》中,西蒙在催眠狀態中重回案發現場,以第三者的角度看著被擊暈的自己,那不是靈魂出竅,而是一種全然清澈的旁觀者立場...
*就像這樣,你可以在催眠過程中看見另一個自己催眠會讓人睡著嗎?
其實並不會,我意識到我還躺在那裡,只是我無法抗拒自己的身體,我無法拒絕回答他的任何問題,我也無法張開眼睛,眼皮像被針線給縫在一起似的...後來打開了第三個房間,我看見了「那個時候的自己」,我流了眼淚,渾身發抖...催眠師說:「這是很大的一個創傷,離開這個房間吧。
到此為止,稍等我數到十,你將被送回森林裡,請你抱著那隻兔子,重新整理心情,再打開其他房間,對你而言太沉重。
」接著他彈了下指頭,我重新回到現實世界,臉上掛著淚痕,但心情卻無比的開懷...所以我個人對於這部電影是十分有共鳴的......二、催眠的力量與劇情的重組
正因為催眠有著上述的力量,所以即使我已經看了四遍《索命記憶》,仍然無法搞清楚,究竟是伊莉莎白為了報復而催眠西蒙呢,還是真正被催眠的對象是竊畫首腦多明尼克?
陰謀論者說西蒙這角色根本不存在,他只是多明尼克的潛在暴力人格,但看了幾遍後我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報紙與網路新聞確確實實地刊載了「Simon Newton the auction heist hero.」的訊息(還附照片),伊莉莎白沒有精神錯亂,不太可能發生《鬥陣俱樂部》裡的狀況。
但我相信整件事的始作俑者肯定是催眠治療師伊莉莎白,她透過催眠,暗示西蒙繼續賭博,進而展開竊畫行動,只是過程中發生了兩次意外,導至計劃生變,使得她也被捲入了風暴之中。
全片重組後的的時間軸應該是 - -西蒙因為想戒賭而找上伊莉莎白,進而發展出病人與醫師間的戀愛關係,但西蒙本身潛在的暴力傾向、過強的占有慾及疑心病,導致兩人關係生變,在一次暴力衝突下,伊莉莎白決定離開西蒙的身邊。
但西蒙最終又找上了她,繼續傷害她,最後她決定透過催眠,讓他忘掉自己,並種下一個暗示,展開自己的復仇計劃。
她暗示西蒙在遺忘她後,會繼續賭博、說謊、欺騙,並為那位所愛的人偷一副畫。
而西蒙在賭癮的作用下,欠下了大筆債務,走投無路之下透過朋友里茲結識了多明尼克,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策劃了一場竊畫戲碼。
而因為暗示的關係,他不可能把畫作交給多明尼克,因為伊莉莎白又下了道暗示:「Bring it to me.」,所以他死也要把畫帶著,帶到伊莉莎白的面前(即使這是無意識的)。
可是意外發生了,多明尼克在過程中以槍托重擊了西蒙的頭部,這次衝擊喚醒了他的回憶...當西蒙帶著畫作走回大街時,又遭汽車追撞,這一撞把他的暗示枷鎖給解開了一大半,他開始出現記憶混亂的情形,將眼前的陌生女子誤認為是伊莉莎白...因為他發現伊莉莎白騙了自己,憤怒的人格浮上臺面,掐死了眼前這位女子。
而後,西蒙被送進醫院,接受了腦部手術,估計這個過程讓他的記憶又被封印了起來,因為主治醫師問到他知不知道自己是誰時,西蒙略為停頓了一下。
而這兩件事都在伊莉莎白的料想之外(她也不知道),接下來另一個意外發生了,伊莉莎白在催眠過程中發現有人在竊聽對話,進而知道還有四個同夥的存在。
為了取得畫作,她選擇加入了集團,而且主張要和成員們有同等的地位。
估計這段時間內她也對多明尼克下了暗示,甚至是產生了感情也不一定,因為伊莉莎白對於西蒙的情感展現,在片中只有出現過兩次。
第一次是她讀著新聞,看見網頁裡那幅《空中女巫》時,想起了西蒙披著外套模仿畫作的畫面而落淚,第二次就是依他的喜好剃成白虎和他發生關係的那一幕。
最後在西蒙的帶領下,重新找回了畫作,在一陣激烈的纏鬥後,畫作落到了伊莉莎白手裡。
三、關於一些謎團或許是丹尼鮑伊故布疑陣,但全片有幾個謎團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
◎西蒙的主管 - Francis Lemaitre的角色定位究竟是?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Francis就一直向職員們強調,人的生命是比藝術品更珍貴的,千萬不要逞英雄...言下之意是,有人要搶,就讓他們拿去吧。
在多明尼克集團潛入拍賣會場時,我們可以看見其中一人手上拿的是Francis Lemaitre的員工卡,接著他們潛入中央控制室,破壞了監控設備。
之後伊莉莎白讀新聞的時候,可以看見網頁上面寫著:「Francis Lemaitre昨日遭到逮捕與問訊」,另一則新聞則寫著:「因為監控設備遭到破壞,所以警察局長在沒有證據的前提下,無法確定這是不是一起內神通外鬼的集團犯案。
」
之後的下一幕,西蒙以惡狠狠的表情瞪著Francis Lemaitre,原先要追上去,卻因為一輛車衝出來而只能眼巴巴看著他搭上計程車,前往St.Pancras。
這地方和伊莉莎白的診所相對位置如下圖,應該沒什麼特別關係。
之後就是伊莉莎白落淚的一幕,因為鏡頭最後停在《空中女巫》的女巫身上,我猜想她是回想起披著外套逗她玩的西蒙而落淚。
但電影開頭對於Francis的著墨實在多到有點不自然,而影片後段又如人間蒸發似的,是腳本有臨時做了什麼修改嗎?
◎多明尼克最後究竟是醒著,還是被催眠著?
西蒙在一次催眠過程中,收到了快遞員送來的包裹,而這位快遞員最後也出現在多明尼克的面前,送上一樣的物品。
一樣的包裝,一樣的iPad,一樣的畫面。
當他從泳池中突然爬起時,這段過程就像《全面啟動》中對夢境的描述一樣。
你永遠不記得自己是何時開始作夢,怎麼來到這裡的,它就是這樣突然地展開。
◎伊莉莎白最後在車上的自白,是真實的嗎?
*最後的自白中,她表現出了遲疑與驚訝的態度伊莉莎白在車上向西蒙陳述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包括兩人如何交往,如何分手,為何會演變成現在的情勢...但重新看一次電影後會發現伊莉莎白某種程度是在說謊,甚至更改情節的。
她說沒想到西蒙會再出現在自己的面前,所以當她發現麥斯威爾先生是西蒙的時候,受到了驚嚇,以至於自我介紹時說:「I'm Elizabeth......Lamb」。
但仔細回想下,第一次伊莉莎白在診所遇見西蒙的時候,可是一點也沒有遲疑,很快地就說:「I'm Elizabeth Lamb」,語氣之堅定,彷彿早就知道西蒙會來找她似的,差別在於前面所說的,意外蹦出四位竊聽的人馬。
*第一次見面輕鬆的很哩◎西蒙為何而笑?
第一次催眠後,西蒙在自家衣櫃找回了車鑰匙,眾人離開後,他表情猙獰地握著車鑰匙,之後鏡頭對焦拉開,臉變得糢糊,但我們可以發現西蒙露出了微笑。
這樣的笑臉在之後又出現了許多次,坦白講,我真猜不透西蒙這角色的心理狀態......
◎不斷出現的手指特寫我一開始以為它是要像《全面啟動》一樣,暗示觀眾有受傷和沒受傷的差別,但看起來不是那麼一回事,可是特寫畫面實在太多了...
◎延伸閱讀其實個人對於本片還有許多覺得不解的點,但再追究下去應該也查不出個結果,如果各位有不同的看法,歡迎一起討論,覺得我想太多,也可以批評,彼此交換意見,教學以相長,我認為這就是電影的樂趣。
您可以從以下連結得知更多訊息,包括戲中畫作的知識。
Trance《索命記憶》 - 十進位Trance劇情大解構 - To Each His Own Cinema索命記憶:賞畫看功力 - 藍色電影夢
整部电影。
色彩,基调,感受,迷幻。
我觉得。
挺好玩。
尤其那段看着视频,虚与实不断变换,不得不说,看着这样子的一美,确实是种享受。
带感。
至于电影的天马行空,的转变,其实,有感觉到提示。
在揭示答案之前。
整个电影很强烈的,真真假假中变换,的色彩。
确实需要专注和认真。
只是。
不得不说。
一美,为啥几乎每部电影。
我都看到,你不是被打,就是动刑。
女主真的不喜欢。
觉得。
男二也挺惨的。
其实。
都是棋子罢了。
男一,男二是同一个人。
首先是男一通过治疗赌博认识女主,恋爱,但其有家暴倾向,女主通过催眠使其忘记自己。
但男一内心却仍旧有一点模糊记忆,再一次鬼使神差的走进女主的生活要求治疗,这一次女主还是爱上了他,并和他上了床,外在表现为男二。
所以男二在床上问女主为何没有男友,女主说以前有过,但是家暴。
男二就说要去帮她讨个说法,这是人权公道,女主被说动。
这时,在男二进泳池时,催眠开始。
男二被催眠后,同时潜意识里原先被休眠的男一也被激活,化身为拍卖师,于是电影开始了。
所以整部片子里男一始终固执的认为就算他把画拿出来男二还是要杀他。
当男二了解了全部事实,从泳池中惊醒(此时可以看到影片显示的是一个络腮男,这才是男一男二的真正本原形象),开门收到邮差送来的Ipad,如果他愿意接收这一切事实,那么就可以点击开始按钮,女主可以让他忘掉这一切回到现实,但是看到男二在那很纠结。
因指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大放异彩的天才导演丹尼•鲍伊尔的作品。
这位导演先生非常之厉害,各种画面构图剪辑以及配乐都拿捏地非常好,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拍的不是电影是艺术”这句话对于他来说是最真实的写照。
一美在里面演了一位拍卖行的工作人员西蒙,有一次拍卖行遭遇了盗窃,他在保护画作的过程中被由文森特•卡索饰演的盗画者弗兰克敲昏,醒来之后失去了记忆。
但是没几天弗兰克找上门来说他们是串通好偷画的,但是现在他们只抢回去一个画框,所以来追问西蒙藏画的地点。
但是西蒙失忆了啊,于是他们找了一个催眠师来帮助西蒙回忆,西蒙下意识选了女主伊丽莎白,接下来就是各种现实、回忆与层层催眠场景交织,可以用于分辨的手段有光线、声音、小道具……(是不是觉得很眼熟)补充一点,有个设定很好玩,西蒙被预设为非常非常容易被催眠的体质,但是在他被催眠的过程中会有一个他自己敲击窗户玻璃的声音来提醒他醒来,不要在催眠过程中说出不该说的话。
我也不知道这有点自相矛盾的设定是怎么回事,不过还蛮有趣的。
在各种美丽精致的催眠回忆谈恋爱打架中,真相一点一点浮出水面,原来西蒙和伊丽莎白早就认识,他们是男女朋友的关系,但是西蒙是个人渣家暴男(所以这其实是一部反家暴电影么?
)忍无可忍的伊丽莎白让他忘记自己并且为了惩罚他在他潜意识里根植了要去为她偷画的概念,之后才有了一连串事情的发生,最后恢复记忆的西蒙大写的丧心病狂,各种杀人放火,伊丽莎白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弗兰克,把他给撞飞了……当然整个过程非常之复杂而且枝枝丫丫的情节特别多,按时间线可以理上半天。
而且由于电影最后放完字幕还有代表清醒的敲玻璃的声音,所以还有一个理论是这一切都是假的,全是伊丽莎白催眠出来的事件。
好吧我晕了,所以说学心理的惹不起啊……但是就算这是2010年以后一美难得的不故意扮老扮丑的作品,就算导演神乎其技把电影拍得比MV还漂亮,但是我还是要吐槽这部电影被拍坏了,原因有二:1.女主。
女主极其,极其辣眼睛!
不是我颜控!
好吧就是我颜控!
好歹你有这么个“遇见她的男人都爱得要死要活”的万人迷设定,能不能稍微找漂亮点的女主啊,女主一哭全世界都笑了啊……and,我觉得这锅也不能全让女主的演员背,我看她的私照还是蛮有气质的,一定是得罪造型师了……据说本来是邀请寡姐斯嘉丽•约翰逊来出演女主的……这还差不多啊……2.剧本。
这个剧情让我有诺兰的《盗梦空间》和《记忆碎片》混合体的感觉,不过要说严谨有逻辑,《迷幻》简直不知道被甩了几条街……虽然我觉得把两个风格不同的导演的作品拿来比较也没什么太大的意思,但我还是深深地觉得这电影不仅仅是迷幻了,简直是迷失了……最后赞美一下这部电影的打光和配乐实在是我的心头好。
Over.
背景:女主和男主1是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但是女主和男主发生感情并发生关系,时间长了之后女主发现男主有心理问题,并且因爱生恨要干掉自己,因此为了摆脱男主并要点生活费就开始对男主1进行设置。
男主接受了女主的设置,主动联系了毒友及艺术品贩子(男主2),开始下手偷画(这里有点问题,催眠的能力也太大了吧,还是之前女主就为男主1进行铺垫),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男主1偷了背叛男主2偷偷藏掉了画,但是由于男主1被揍,因此记忆产生紊乱,所以把路人A(美女)当做女主给干掉了(这里就有第二个问题,男主1意识到女主被干掉了,是不是应该接触催眠了呢),并把画放在路人A的车子里,并走到外面被救。
之后,剧情正常发展,女主第二次遇到记忆紊乱的男主1和男主2,女主为了自保(这是本人分析,当然不排除女主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妹子)与男主2搞上了(也有可能让男主2觉得搞上了女主),男主1随着女主的各种设置,解锁了部分记忆并根据女主的要求干掉了配角1、2、3,但为什么没有干掉男主2,本人还是认为为了自保(反正男主2已被催眠,关键时刻可以挡子弹),男主2也确实做到他门板的作用,完全吸引了男主1仇恨,当然也不排除女主对男主2有一定感情(这水性杨花的白虎妹子)。
最后,女主为了不要再伤害人命(路人A泪流满面),或者因为剧情最后需要男主2来陈述,总之男主2侥幸留下一条命(侥幸绝对是非常客气的说法,剧情需要嘛)。
本人分析认为,女主是一个有仇必报,有恩必还,未达目的不惜任何手段的女汉纸(因为正常人碰到这种事情早就买机票逃命去了),男主1是一个心理依赖严重的娘泡,男主2本人比较喜欢,有点坏但又不失男人的风度(从他这么用心的吸引男主1仇恨这点来看)
Sorry 没看过几部心理悬疑片(是这样分类么,只好拿最出名的《盗梦空间》做对比了,我去 又查了一下居然9.2分,没想到高到这种程度,也没预料这部评分这么低。
同样是讲心理悬疑,盗梦在外部包装层面上精良宏大,迷幻重在道具精细。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清晰度不同,盗梦有着一套完美的逻辑原理,让人有空闲去数这是第几层梦,有明确的分辨工具,还开设支线暗藏谜团又将谜团融入梦境原理中作解答。
所以即使观众没看懂也可以感受到这部片子的严谨性。
而迷幻则不同了,它没构建起一个大框架,这不是说它不好,两部讲故事的方法不同,在这部催眠被当作线索而不是工具,穿插在一个多时间单空间的维度里,使得影片没有视觉上的张力,梦境与现实交错混乱界限模糊。
而我们的主要叙述人——主角对自己的情况是不自知的,这又大大加深了观众对影片理解的难度。
在敌我不明,虚实难辨(嘿看我真真假假看我假假真真 的情况下,只能靠各种细节铺垫和意象来引导观众,这一点《迷幻》做得还是挺用心的。
该铺的的铺,要补的补。
盗梦的支线姑且也算得上感情线,在这部的最后反客为主也算是一个亮点。
词不达意,也懒得举例,就是觉得6.9分也太低了把,而且女主也是美女呀,艹什么仇女心态,ps。。
为什么我感觉像是在答题,太痛苦了。。
我爱电影,电影使我快乐。
pps右边的海报太帅了吧+一万次唠叨:一美以后少接这种虐死又偿命的剧好么。
PPPPS:男女主都不是啥好人,虽然女主有一瞬间让我想到 危险妻子,(妈呀这“妻子”还持照犯罪,更凶狠。。
)都是受到伤害,用智商吊打男主。。
不,不能洗白,虽然迷幻男主真会杀了女主,但女主做得事比他过分多了,,,而且玛利亚没有想要害过任何一个人啊。
男主忘记画在哪里了 那么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在他自己手里 他自己藏起来了 但失忆忘记在哪里了 一种是不在他自己手里 那就是说在别人手里 他给别人了 不管是哪一种 难道不应该先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什么信息么 比如钥匙啊 纸片啊 以及手机!!
那么多天男主男二没一个想过翻手机 又不是阅后即焚软件 是邮箱啊 不小心点错了都有可能点到啊以及如果男二不砸男主的车 也许男主会去修车 发现蓝色钥匙打不开自己的车 也许就想起来了 全片完如果看了手机 发现内容是bring it to me 和女主照片的邮件 至少选催眠师是不会选她 而是会找到照片里的这个女人男二对女主一番严刑逼供也会有些结果 即使男二又被女主搞定了 至少也不会找女主给男主催眠了男主被无利益相关催眠师催眠 并找到画 还有可能找回与女主相关的记忆 不过该催眠师可能会报警 然后男主男二齐被通缉 也可能催眠师被男二解决 全片完看电影的时候就感觉到是女主通过心理学和性爱在操纵男一男二 不是说性和心理学是分开的 只是为了强调而已可以确定的是女主和男二的性爱是真实发生的 并且不只是为了操控 可能真的对男二有点感情 片尾男二回忆女主试图对自己说些什么 但男二有点防备她 没有听 而且片尾女主通过ipad说的话也可以证明她对男二喜欢上了事后女主拿走了男二的枪 枪里是有子弹的 很难想象这种罪犯放在家里防身的枪里面会没有子弹但个人认为男主和女主的性爱是没有发生的 女主只是剃了pubic hair给他看 毕竟遭受了和男主如此可怕的恋情 应该不会再想和他做什么了吧然后把男主脱光并催眠了而已 男主在催眠还练习了一下枪支使用方法 女主则得知了红色汽车的地点并打算自己去拿钥匙并拿画 被黑人发现 后面的情节不在赘述从男主夺回主动权说起 男主在射杀三人的过程中 首先,他是给枪装了子弹的 子弹是从女主裤兜里掏出来的 所以子弹数量没问题其次,他对女主说 you knew,you knew,what I would like, didn‘t you。
这句话说的过程伴随这一系列动作,是间断地说出来的,也就是俗称的大喘气,女主听到you knew,you knew后脸色先是大变 后来又变坚定了 既然你觉出不对劲了 就不要怪我了所以她救下了男二 说是可以帮他们 其实男二在取画的过程中没有做什么非他不可的事情 女主一是为了降低自己被男主伤害的可能性 二是估计男一男二会互相搏杀 给自己留下可乘之机 杀掉男主 拿到画作所以女主开车进来时一点都没犹豫地把男主撞死了 不是因为他想起bring it to me才撞死的 女主就没打算让男主活着 并把男二撞进水里了 免他被烧死男二得救 游泳池的画面是为了说明男二对此事有trauma了 并用回忆的手法来讲当时的情况 只是一个剪辑小trick 整个电影讲的故事就是它表面想讲的故事 不要想得太多、穿凿附会 至于两次出现的ipad界面一致的问题 开玩笑地说 毕竟是一个导演拍出来的 剧组一定要为两个相似的场面设计两种ipad界面么 且被催眠者真的会把所有催眠中的东西都具象化吗 我个人做梦时从没记住过npc的长相所以男主被催眠后的画面还不都是导演给具象化的从电影本身出发邮差送包裹、第一次ipad出现、男主坐车兜风、看到很多名画这些场景其实都是女主催眠的结果 当然是女主描述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而第二次ipad出现是女主寄给男二的 当然也是女主给寄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啦 既然两次ipad场景都是女主控制的 那么界面一样也就无可厚非了 邮差一样的问题就不要深究了 同一个邮差还能增加神秘感 何乐而不为呢其实男主第一次回想起撞车片段时 手机上可以隐约看出是女主的照片 导演甚至都没有隐藏这一点 当时就觉得女主在这次盗窃中占据重要地位 整部电影让我觉得有点生硬的地方就是 男主是个控制狂加暴力狂 这在女主陈述之前感觉没什么端倪 如果一定要说有端倪的话 应该是男主射杀三人那里比较暴力 但我总觉得也许这和女主之前对他的催眠有关 毕竟杀掉三个你觉得自己已经杀死的人对于既混乱又愤怒的男主来说大概不是很难至于男主在催眠中杀掉三人 说是女主故意在催眠中激发的并不为过吧嗯 一定不是因为我家一美残暴 一定是我家一美被女主蛊惑了是的 我就是为了看一美才看的这部电影 有男主男二是一人的说法 很是欣喜毕竟一美演了这么多电影能活下来的实在不多 如果这部能活下来 即使是死掉一个人格也不算亏然而细看下来确实不是一个人 一美你确实是挂了话说一美由于太美了 所以总给他悲剧角色 毕竟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人看 越美就越悲剧看《赎罪》时也就是122min的电影从55min开始哭到结尾吧 请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
这部叫做“迷幻”的电影,讲的是油画和催眠的故事,眩美如画,迷幻如梦。
Elisabeth是催眠师,她代表的是梦,有对Simon的梦,也有作为黑人成为新英格兰女性的梦,她的职业就是给人带来好梦,当然也可以给人带来噩梦。
而电影的另一端是画,Simon代表着画,有他偷的画,还有他执迷的那副画,他不会作画,却创作了这个罪恶如画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讲的,Simon监守自盗帮忙打劫拍卖行名画,但是Simon被打成重伤。
出院后,Simon遇到了麻烦,画丢了,而Simon陷入了失忆,记不住画是否被自己藏了起来。
于是Frank找来Elisabeth,对Simon进行催眠记忆。
他们一开始没有告诉Elisabeth他们是在找画,Elisabeth发现了有人在监听她的治疗,于是要求Frank加入盗窃团队帮助Simon找画。
通过了好多种催眠法,Simon终于记起了什么,但是Frank不再相信Elisabeth,Simon好像失去了控制,原来Elisabeth从一开始就催眠了Simon,而Frank不知情,她是为了惩罚Simon对她造成的伤害。。。
作为女权主义的电影来讲,整部电影对于Elisabeth的塑造有些过于,而Simon显得太无力。
Memory is locked in a cage,当Elisabeth说这句话的时候,罪恶、仇恨、命中注定。
经过最后的打斗,Simon,这只愤怒的公牛,终于停下来了。
随着汽车掉落,用自己的性命完成了画作的最后一部分,整部剧的主题升华到了迷幻上,博伊尔用一连串镜头、迷幻音乐表现出电影罪恶与美的基调。
Simon是那个执迷于画作的人,他也是创作这部如画作般故事的人。
执迷不悟,自食其果。
But,it's not memory in a cage,Simon is.
Morden Film!
WTF.....
太酷了。丹尼·鲍尔一顿炫技。
不要一涉及虚实变换就跟盗梦空间比 不要一涉及失忆就跟记忆碎片比 Nolan玩的题材再虚 其剪辑逻辑也是极为严谨的 导演各有风格 Danny Boyle拿手的就是光影处理和场景切换(配乐也不能漏赞) 剧本的叙事逻辑不是重点 难得看到Danny Boyle又重新驾驭迷幻风格 功力丝毫未减
5分,够迷幻……擦擦擦【该片分数范围5-6分】
戏里戏外作茧自缚。简直就是当年的海滩再来一次,一定要这么好烂交替着拍嘛……随便剪几个镜头打乱正常叙事,也不能让故事更有逻辑。
该片试图证明如下两点时走向荒谬地失败:1,丹尼·鲍尔还是个机灵的导演;2,弗洛伊德是丹尼·鲍尔的亲爷爷。
3如果关掉声音,你肯定会觉得“哇塞,虽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但是大片高大上的赶脚啊”,可是实际上他是故弄玄虚乱七八糟没有主线没有重点
算是明星云集,剧本挺用力,但是感觉漏洞百出,要不就得解释成全是幻觉,随意解释,是差点3.5星吧,双主应该是同一个人
三星半
剧情的自洽性稍差,所以与《记忆碎片》之类的佳作相比还差了一点点火候。其实也可以给五星的,但是女主真的太难看,所以减一颗星。
镜头配乐不错,但是情节太坑爹
五星! 1996年丹尼鲍尔用一部<猜火车>让嗑药党们膜拜跪舔了.2013年,编剧都没变,不过从嗑药变成了催眠,迷幻还是那个迷幻,再加入了<盗梦空间>一样的窒息感,你们就开始骂了? 估计等到2016年你们看完<猜火车2>之后要骂的更欢了吧?呵呵
每个大导演心中都有一个悬疑梦啊 都在内容致胜一把之后再来一次形式的胜利证明自己的全能 不过对于DB这种英国佬来说 形式就是他们电影的一种方式 / 博叔确实一直有些缺乏大局观 是类似GUY那种有着非常风格化和骨子里透着聪明的典型英国导演 他不适合把一个问题提到某种高度 适合精巧的讲述一个故事
很符合导演一贯的风格。不过迷幻的场景还是比不了猜火车。不喜欢女主角。
这部电影毁了我的午觉!本来是准备看完在睡,没想实在太无聊了,几个同事相继都去睡觉了,我想坚持一下,可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闪醒后,发现睡午觉睡不着了,现在在打字~~~
什么。。乱七八糟的。。
到底谁的故事
Despite of the logic problems, the story itself can not attract me at all. The only reason why this movie is watchable is that the director find a good way to tell this story. At last,add one star for McAvoy.
故事,就有点圆不回来,动机不明,怎么Frank跟心理医生就莫名其妙搞一起了呢?故意弄得神神叨叨,连被称为低幼版本的《盗梦空间》都不配,女主角也太不美丽了,电影里面还一个个都为她神魂颠倒简直是玛丽苏,节奏差的够睡好几觉的。最后援引伟大的B站弹幕:这是一群神经病和一个无毛女心理医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