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Господ постои,佩图尼亚神加持(台),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上帝存在,她叫佩托尼亚,上帝是存在的,她叫佩特鲁尼娅,主啊,她的名字是比
导演:缇奥娜·斯特鲁加·米泰夫斯卡
主演:拉宾娜·米特威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赫瓦特·杰斯哈瑞,马里奥·克涅佐维奇,佐里卡·努什瓦
类型:电影地区:北马其顿,比利时,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言:马其顿语年份:2019
简介:三十二岁的佩图尼亚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空有一张历史文凭却毫无工作经验,面试再度失利还被男主管狠狠羞辱。在返家路上,佩图尼亚遇上男士限定的年度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抢到十字架的人将获得一整年的好运。神父在吟唱时失手提早开赛,上百位教徒壮丁争相跃入冰冷河水,万念具灰的她也不假思索地跳河奋游,竟破天荒抢得头筹。男性..详细 >
很有韧性的女人
据称是真实事件改编。一个拧种女人的故事,生活中的失败者。虽有大学文凭,似乎却一无是处,对生活充满愤怒。一件小事让其爆发,做出让常人难以理解之事。为一个祝福十字架,而把各方都牵涉进来,并越搞越大,宗教、政治、女权、生活、警察都现身其中,其实也在某些方面展现了马其顿的现实。最后以和缓收场,只要放下,各方就都有路可走了。
法国文化中心,10.25,导演映后。
近期看过比较喜欢的一部女性电影,不仅仅讽刺了性别歧视和宗教,还探讨了复杂的母女关系,非常喜欢女记者,但是很反感那个男警察的角色设置,如果换成是她相信并和女记者结盟该多好
不被重视的弱者,心疼电影里的女性
一个十字架引起的电影
5#拍得实在是太浅了,剧情设置倒还蛮精巧,可惜过于脸谱化符号化,最后大段大段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设置和转变看着太出戏了。估计就是女性视角和权益的讨论才让它进的柏林主竞赛吧。(导演竟然是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者)
镜头语言与故事都让人联想到同受东正教影响且业已名满天下的萨金塞夫,看的第一部马其顿电影,也是看的近两年女性主义作品里最巧妙的一部。男权傲慢易怒、警察官僚冷漠、宗教选择沉默,河边那纵身一跃极具象征意义:多少对系统的反叛开始于一次不经意之举呢?可惜佩特努妮亚脱离崇拜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民族主义叙事后将期冀的目光投向东方,人类这一劣种哪有什么“天下为公”呢?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
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很粗糙。维护着女性权利的女主浑身充斥着与片中男性同出一辙的暴力与愤怒,就像片中「给女模特安个男性的头能让她变得更幸福」的比喻一样,似乎女性中的反抗者依然是男性。这样的认知可能比故事本身更能体现北马其顿人(包括导演本人)根深蒂固于宗教传统中的偏见。女主所遭受的歧视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而最终走出困境又依赖于男性的帮助与爱情,这样片面且最终意图不够不明确的叙事反而削弱了片中金句的力量。目的较为清晰的镜头成了唯一的亮点。3+
或许在巴尔干半岛语境中所呈现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电影文本自身。如果西欧昨日的历史复现为巴尔干半岛今日的现实,那么如此的女性主义叙事仍有被结构的意义。
「那我呢,难道我就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吗?」直白的影像,讽刺的口吻,大胆批判马其顿对于性别的不公,冲撞保守的宗教戒律,更呈现出司法和媒体的种种乱象。特立独行的佩特鲁妮亚,仿佛是上帝派来考验那些陷入疯狂的世人,缩影了整个荒谬社会,成为一则当代警世寓言。@2020.6.6
7/10。不错。但以无神论者看来那群男人太傻逼了,“谁还关心十字架啊,这个国家的人都没解决温饱”。随性的行为遭到如此强大的阻力,刚强的我们就要讨个说法。
四星半。历史学专业本就工作难找,若是相貌还不加分,连母亲都会看你不顺眼。可就是这样的境遇,马其顿女孩Petrunya却始终保持本心。趟入仅限男性的水中寻找十字架活动这潭巨大浑水,拔得头筹,令马其顿社会的男权重压、宗教中女性糟糕的处境都暴露无遗。尤其是电视台女记者介入后,多视角镜头的展现,更令诙谐的台词变得立体。女主角Zorica Nusheva用其脆弱、坚毅并存的面眸,令影片宛如现实。
3.5
对宗教和男权的解构还可以玩得更深
那边的教会咋这么乱
女主的历史学者身份是个很有趣的设计。这个社会人民都吃不饱饭了,没人会在乎历史。最近看的这几部女性议题电影都跟宗教压迫分不开。
以宗教为出发点,依旧是关于女权的探讨。当有人固步自封时,必然有人在反抗。佩特鲁尼娅如上帝一般介入其中,选择坚持,选择原谅,选择给予。
马其顿
没想到竟是一部女权主义的影片,切入点蛮特别,后半段慢慢让人失去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