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是文艺片,现在看来,与《小城之春》那样慢的话剧式片子相比,《理发师》、《茉莉花开》都是讲命运沉浮的故事片。
一开始,理发店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摩登卷发、女人的挑剔和媚态、年轻理发师的陪笑以及老唱片的咿呀转动,与抗战时的土壕、士兵的长枪、紧张的表情几番跳接。
当枪火将玻璃碎片震在留声机上,二者承合一处,故事开始。
胶片经过泛黄与曝光处理,沧桑而富于张力。
陆平在逼仄的巷子里走,四面是墙。
忽然闪过邻家女孩骑自行车的背影。
他年轻的嘴角有了微笑。
女孩在石板路上颠簸,意味着平静而美好的生活。
然后,自然而然地,一段小镇生活开始了。
刘寡妇的引诱与胜哥在白马上的调情,都阻止不了两个年轻人的情愫萌生。
嘉仪在背后吓他,在漆黑的夜里与他捉一只受伤的鸟,在金黄的麦浪里,在自行车上靠在他的背后……任机翼自头顶掠过,也掠不去日后他心里这一段记忆的灿烂辉煌。
片中有几个对看的镜头,均有脸部特写。
宋嘉仪始终无语凝噎,女人始终在男人的笼罩里,等待他也好,眼睁睁从他身边走开也罢。
而面对荒谬的处境,陆平也毫无办法,无论他笑一笑看着她走出去做随军嫁娘,还是留下来做抵抗共军的七十一师师长,他只有无奈地转身,手插在裤袋里凄然而去。
第54分钟时的转折很突然,结尾也过于理想化。
不知道陈逸飞究竟拍到哪一个镜头时,永远摞下了他的《理发师》。
“商人中最出色的画家和画家中最出色的商人”的陈逸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操劳而死的。
换男主角换女主角基本什么都换完了,白花花的银子肯定也浪费了不少。
相信确实和以前姜文想拍出来的那部《理发师》完全是两个东西。
情节似乎太简单肤浅了些,哪一段来得都有些莫名其妙——原来也不是什么值得期待的好故事。
看了大半了,也不觉得他和“表妹”的感情有多深。
好像一直都是表妹在主动的接近他喜欢他。
尔后在上海爆发的强烈情感,让人觉得情节跳跃得是在太突然。
片子的宣传语是“烽火中的情爱,乱世中的情仇”,可惜完全没有表现出来的地方。
唯一的亮点也许就只是陈坤的表演了。
也真浪费了他的出色演出。
《理发师》,陈逸飞的遗作,看过之后很有感触,无论是对影片本身还是陈逸飞其人。
影片结尾留了一段陈逸飞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他说,希望若干年后人们还能记得陈逸飞曾经拍过一部《理发师》。
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不会知道在《理发师》尚未完成时自己就早早的离去,我们也不会知道,假如陈逸飞先生没有离去,今天所看到的《理发师》会有什么不同,但是我想,若干年后,人们会记得陈逸飞曾经拍过一部《理发师》,不为别的,只为了他的那份对艺术的情结。
《理发师》讲述的是一个在战火硝烟弥漫的年代,关于一个理发师的爱情故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爱情注定要经历风雨,因为能够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了。
关于影片的情节不想说太多,看过之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影片的背景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最后到解放战争胜利,只是想说一句,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所造成的创伤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都不应该忘记的。
爱情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但是为了让爱情变得更像我们理解中的爱情那样,导演安排了曲折。
当表哥和嘉仪在小镇上安静地生活着,彼此默默心动的时候,那些画面哪怕在单调也是美的。
一股安静的美。
是我想象中电影应该有的美。
如果没有后来日本,国民党这些段落,电影本身只是重复着这些心动的片断,那该有多美!
破坏了美感,为了剧情,不得不牺牲小镇的宁静。
战争介入进来,让一切变得离我们很遥远,从而似乎产生一种很有意味的参照感。
如果是这样,那么它根本不可能超越哥哥演的《霸王别姬》,因为它的曲折还不够。
原本可以很美的电影,被忽略了。
不知该怎么评论《理发师》。
平时看电影只喜欢跟着感觉走,没有什么专业的眼光可以去评判。
感觉对了,就觉得是部好片子。
看《理发师》没有一点儿感觉。
陈坤在整部电影里木得可以。
把大背景设在抗战时期,看不出有何意义。
从头到尾都觉得牵强。
主人公命运实属坎坷,不过最终获得心上人归来,也算大圆满结局。
最后字幕中陈逸飞先生的身影,让人心生叹息!
当一声上海话“小陆师傅,侬过来”让在场的北方人疑惑不懂的时候,我却不经意的笑了,如此熟悉的上海人,这部海上画家陈逸飞执导的电影就这样开场了,陈坤演绎的理发师就这样在1930年代后的中国历史大格局中经历着人生起伏、涩情悲喜。
电影的情节并没有特别出众,甚至有些老套,那些隐隐晦晦的情愫似乎在《花样年华》这样的上海人电影中似曾相识,我想相对于剧情的布局,陈逸飞显然更擅长对于画面、镜头的拿捏。
陈逸飞其实是电影在布局他的画作——胶片就是流动的画布。
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我认为很完美,片中有一个夜晚陆平穿过院门,走进院中,在“表妹”的自行车旁坐下的镜头,自上而下,自俯到平,自远及近的衔接如此漂亮,能想象摇臂上的摄影机如何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作为陈逸飞的遗作,电影在最后的时候,辑录了陈逸飞在拍摄现场的一些工作镜头,“永远怀念陈逸飞先生”的句子,让人不免伤感,可惜大部分的观众已经离开了。
既然是陈老的遗作,我实在不忍说三道四,在这里只说一些自己的感受罢了。
影片中令人困惑的情节比比皆是,导演没有去解释,或是觉得应该捉大放小,不去为之,但是让我这脑袋死活不明白,不吐不快……疑惑一:理发师救了风尘女子上路,女子在最后时刻离开,她为什么离开,在那一刻我相信但凡遭遇相似的女子,又在那硝烟弥漫危机迫眉的紧要关头,应该最渴望的是一个可信任的、安全可靠的肩膀,理发师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
她为何退却?
难道是为了给女主人公让路,还是她已经完成了诱导理发师杀日本人的任务而功成身退,那么与其这样,不如给她一击飞弹送她上路,让人感觉她在即将获取幸福前死于罪恶的战乱,岂不来得悲壮而煽情,也给理发师一个更加愤恨战争及日寇的理由。
疑惑二:在日本人的枪口下,理发师上前给马贩理发,穷凶极恶的日本小队长在一刀砍下了马贩脑袋后,居然没有对小镇上这唯一一个有胆量挺身而出的男子下毒手?
哦对,他是希望理发师帮他理发,也算个理由。
但是后来,理发师为了不给日本人理发,在面对小队长的一刻,用剃刀割破自己的手以示抗议和拒绝,令人惊奇的是,他再一次逃脱了日本人的屠刀,好好的活下来了。
疑惑三:在山头,理发师为一群正要去抗日的八路军剃光头,居然有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听了理光头就哭着要逃跑,这让我哭笑不得,难道就是为了让理发师对这个战士互相加深印象,方便后来在劳改里面的翻身?
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疑惑,就不再列举了,总的感觉就是,这部片子即算不上是战争片,也不应归于爱情片,人物传记吧又有些不够深入和完整,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浅尝即止,可惜一个多小时的漂亮画面和还算有感觉的影片配乐。
让我最有感触的镜头是片子的末尾,理发师和他的恋人历经坎坷重新相见,万语千言尽在无声的双手相握,相互扶持向广袤荒野的远处走去,身后,一株枯树,还有树下理发师那视为生命的工具箱子。
放下了箱子,对于理发师而言,是放下了一副生命中的枷锁,他可能不会再说我就是个理发的,因为没有了那个时时刻刻提醒他身份的箱子,他的手终于可以去拉着心爱的人,也终于可以去拥抱未来的幸福了……电影结束了,又一个想法蹦了出来,当年盛传姜文拒演理发师,如果姜文从了呢?
那会是一个什么结果?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值得咀嚼的话题啊,呵呵……
本来是想看看陈逸飞的遗作结果,只到一半就睡着了只记得陈坤跟他表妹互相喜欢,又没有在一起应该不是我的错吧??
但愿不是我的错,呵呵
很早就有了《理发师》的DVD,但是一直没看,等到评论已经风起云涌时,才想起家里还有一张《理发师》的碟。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似乎感觉每一分钟都在提醒你,这是陈逸飞的作品,是一出流动的画展。
情节略有平淡,表演也只能说是一般,但让人记住的是素雅的色调、婉约的江南、郊野的风光、上海公馆的夜景、西北的风沙,大量的长镜头将他们一一定格为流淌的油墨。
也读了陈逸飞与姜文的不和,不禁失笑,这两个人一同拍电影,怎么会没有矛盾?
姜文是中国电影的鬼才,他骨子里黑色幽默的灵感,无人能出其右,《鬼子来了》令人叫绝!
陆平荒诞的一生,在姜文手中,将肯定成为对那段悲惨混乱历史的最大嘲讽。
可遗憾的是,这不是陈逸飞要的,从他镜头中出来的必须是那种沉静、悲伤、甚至略带哀怨的美觉。
主人公陆平是30年代上海的一名理发师,他是个清瘦矮小的美男子,略带羞涩不大讲话,有一些胆小,手艺不错,喜欢他的事业——理发,且很小资,最大的爱好是摆弄他大留声机。
抗战中,他在给一个日本军官剃须的时候失手杀了他,而后去一个江南小镇的师叔家避祸,在当地继续给人理发。
在那段时间内,他认识并与师叔的女儿嘉仪相爱,但嘉仪已与国军的师长定婚,并很快成婚。
婚后小镇沦陷,陆平虽也曾因不愿意给日本人理发而自残,但终究还是和师叔一起暂时地为日军进行了“服务”,抗战胜利后,险些和师叔一起被作为汉奸枪毙,关键时刻,师叔的师长女婿出面,免除了他们的罪名,并以陆平曾杀过日本军官的理由安排这个理发师出任上尉参谋,而后晋升为少校,最终在解放战争结束前被“提升”为国军少将以“拼死抗敌”,后被解放军俘虏,在西北改造五年后,重新与嘉仪相逢。
陆平只是一个理发师,他的希望只是太太平平地过日子,从前女客的青睐,常使他能沾沾自喜,一句“上海来的师傅就是做得服贴”,也能让他得到最大的尊重,他的手只能拿剪子、剃刀、电吹风,握不了手枪,指挥不了千军万马。
混乱的年代对他进行了愚弄,他因为害怕失手杀人,不为日本人做事,却被当作汉奸,提升为军官却完全不懂军务,深爱嘉仪却被迫娶一个舞女,最后“少将”的名头使他以高级战犯的身份成为阶下囚。
自始至终,他根本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连说些什么的机会也没有。
最后的长镜头,是渲染力极强的油画。
远处隐有山脉,遍地黄沙中,一条小道,道旁一株枯树,两人相互扶持着走向远处。
刹那间想到了陈逸飞。
他为了这部电影,投入了家产、耗尽了心血,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我读到一篇报道,说他曾为了给女主角买一双四十年代的袜子,寻找许久,并花费了上千元,他之所以如此投入,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我想,他在陆平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陈逸飞声名大噪不过十五、六年吧,一个喜欢女人但不大懂艺术的克林顿将陈逸飞的油画搬进了白宫,自此天下无人不识君,但据专家说,真正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陈逸飞还不能称作大师,或者说比他强的人还有许多,只是他的运气特别好而已。
成名后的事实是,陈逸飞开始投资拍摄电影,进军时装界,创设自己的服装品牌,开始频繁地接受采访、参加一些电视节目的录制、作为名人参加各类的时尚活动等等。
与财富增长相对应的是艺术创作的停滞及私生活的遭人垢病。
我相信他早已意识到了很多,只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挣脱出来,就好象在陆平握剪刀的手里塞上了一把手枪,他还没法放下,因为“少将”必须端着。
陆平只想做个理发师,也许陈逸飞也只想做回一个普通的画匠,在他岁月渐老时。
称之为旧电影是因为电影一直呈现的那种暗色,好象现在相机里有一种做旧的模式.片头陈逸飞的那些油画又引起了对他的怀想.一位真正的艺术创作者.看这部电影其一是因为导演陈逸飞,其二是因为主演陈坤.逸飞工作室就在我家前面的一条街上,听说他死后即被盗,不知受损几何.估计这样的贼也是内贼,趁乱而为.死后家里人又为着遗产打官司,这就是名人的身后,唯有艺术是永存的.曾经请姜文来做主演,我不知他演的理发师能有几分神似,反而是陈坤演来更像,理发箱整日不离手,那种阴柔让我觉得有点[霸王别姬]里张国荣的味道,也许让他演那个角色也不会差太多.电影让我看到理发师在不同时代,不同受众下的待遇,无论中外无论国共,都长有一颗需要剃的头,所以掌握这门技艺让他活了下来.这其间的地位变化,当参谋无非是一种讽刺一种冷幽默而已.对电影中的爱情不知可否,或者说他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情景下感情是一种奢侈,他完全是一种被动.和嘉仪的那份感情,在我看来他未必能有多大的投入.吴思远接拍了一部分,不知是那一段,也许是最后在劳动农场的那段,因为陈坤的短发有点像他接拍新片前的模样.那片黄土地里,曾经的游击战士认出了理发师并带给他嘉仪的一封信,有点戏剧化的是最后嘉仪会来到他身边.导演是想表演出嘉仪一直在等待着他,但是反而让人质疑他的真实性.影片最后还有陈导2005年3\4月间在片场的音容笑貌,令人怀念.
标榜战争年代的所谓爱情,两个傻B
编剧、剪辑总感觉欠缺火候
陈逸飞遗作
光荣影院 15RMB
陈逸飞
无法形容的感觉,感情来得莫名其妙,还有一些没必要的镜头。
得不到的总是如此让人牵挂
感觉很好 感觉上来了 剧情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是么
冲着陈逸飞老先生为了这片子鞠躬尽瘁才去看的~~~结果也不怎样...至少我这么觉得...
陈先生的绝笔,他无愧油画出身,我被感动得哭了
平淡了些,其实故事很好啊,剧本不给力,那么复杂的年代,复杂的经历,拍得像过场戏一样。想起日瓦戈了,差了不止一点点。曾黎还是中戏的呢,台词都不如陈坤。
多美的画面啊。果不其然是逸飞倒的。跟油画似的。
纯真的情感是亮点,唯美的画面是萌点。但它要说的东西过多,以至于混乱。
不知所云
有点云水谣的赶脚了
在看电视剧,谁知道还有电影?谁知道豆瓣都是6.3分,一个抗战时期正常男人的爱情故事!不能渴求他们就去打日本,他被迫参加国民党的军队,临阵脱逃也是可以理解的吧!这个剧还可以,打四星!
能比云水谣强
怎么评价都这么低?我觉得还可以!
不管是理发师还是工程师,只要能兢兢业业地度过每一天,就是大师。
因为是陈老师的遗作所以看的,有着陈氏的风格与美感